第一篇:小学生上辅导班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
小学生上辅导班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反方)
因为我就是一位学生,我知道现在学生的苦恼.课外辅导班不是给我们灌输知识,而是在摧残我们,它会使我们失去最纯洁的童真,会扼杀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会让我们变的枯燥乏味,没有一丝生气. 知识是我们要去用自己的力量探索出来的.而不是灌输出来的. 我们学生要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十足的冒险精神,才能使社会的未来更美好!
没有必要过早参加辅导班,这样的机会在以后会有很多,参加辅导班可能会提高学习兴趣,但绝大多数反而让小孩子觉得学习很枯燥。毕竟他还不能真正明白学习的重要,最好在他懂事时让他自觉地学习,好孩子,不是教出来的,自己摸索着成长才能让他在以后更自立,更出色。家长只是引导者,过多参与孩子的人生并不是太好的做法,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地,也更应该有他的童年,毕竟,有些事情只有在小时候做才会觉得有趣,错过了,就无法追回了!健康快乐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呢!
我方坚持认为,小学生不应该参加课外辅导班,再次我需要对我方的观点进一步地补充:①辅导班会助长小学生依赖的心理。小学生参加辅导班,就会过分依赖辅导班解决问题,不愿意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长期如此,当小学生真正遇到疑难事,没有辅导班的帮助,就不懂如何解决。相比之下,不让小学生参加辅导班,可以扩展小学生思维,不会让小学生受到辅导班的约束。②小学生参加辅导班,就会以为有辅导班就足够了,不认真听课。现在大多辅导班都是围绕课堂内容来进行补充的,很多小学生觉得,有了辅导班,他们就不用在课堂上听讲。于是小学生把课堂当做一个多余的教学工作,结果辅导班的作用却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反而让小学生的成绩下降。③许多小学生都是被家长逼迫参加辅导班。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的确没错,但是要是兴趣都没有了,谈何学习呢?现在每位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都持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的观念,那在这种观念当中又有多少父母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听取孩子们的意愿呢?这样会使很多孩子被逼去上辅导班,这样一来,小学生不仅学不到东西,反而会产生厌学的心理。④辅导班剥夺了小学生自由放松游玩的权利。倾听一下每位参加辅导班同学的心声,都是抱怨着假期时间被占用了,本来应该用来放松的时间被学习安排得慢慢当当。
对方辩友,你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生活的小学生会学得快乐吗?既然如此,我们为何又要把小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占用呢?⑤辅导班使用生硬的教育方式,让小学生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的时间少了。现在小学生感悟生活、接触大自然很重要,这很有可能是灵感的来源。然而大部分辅导班采用的是生硬无趣的教育方式,让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一无所成。可是接触大自然却不同,让小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就所谓“在玩乐中学习”这样的方法比辅导班更加有效。
小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很紧张,他们可以利于这些课余时间多做些有益的课外活动或体育运动,现在高考体育还要占50分,更何况我们要做到身心全面发展,如果过多的参加课外辅导班,而且还是自己不喜欢的,不仅浪费金钱,浪费时间,更有可能泯灭了自己某一方面的天赋。再者说,如今的小学生天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都把小孩子爱玩,充满好奇的天性泯灭了,因此家长们应该多带小孩子出去走走,领略我们祖国的优美风光,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毕竟,一个人走上社会需要有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也要有自己的社会能力。所以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多的可能是带给他们过大的竞争压力。
小结:其一,现在的小学生压力很大,学校的学业负担就已经很重了,课外的学习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可能让孩子连学校的学业也不愿意认真完成;其二,课外班对孩子的健康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平时长期伏案学习,再加上营养过剩,孩子需要在休息的时候适当运动来缓解平时的压力,强身健体;其三,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现在的课外辅导收费都比较昂贵,有些父母可能平时生活条件就不好,根本负担不起,强行让孩子去不仅学不到什么东西,还浪费了金钱;其四,课外辅导减少了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时间,加深代沟,本来现在社会节奏快,父母工作繁忙,孩子学业繁忙,平时基本只有晚上的时候在一起,孩子还要写作业,也就没有什么谈心的时间了,如果节假日孩子还要出去上学,就更没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了,这样可能间接影响家庭和睦。因此,提高孩子上学的学习效率才是提高孩子学业的最有效的途径,盲目的跟风,上课外辅导班,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到时候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篇:小学生成长辅导班
小学生成长班
亲爱的家长,自从您的孩子上学后,你是不是就没放心过?担心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游戏,甚至担心孩子能不能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老师喜不喜欢他;担心孩子能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好不好。有这样的一些担心说明您特别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健康成长,希望他快乐学习,希望他取得好成绩。
我是老师,也是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上学了,我才知道自己的担子,了解一个家长的全部希望是什么。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身份,让我知道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
如果您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我教会他的将不仅仅是知识,学习方法,能力,习惯,还会有身心健康,快乐生活,我带给您的孩子的不仅仅是学校所学文化知识,还会有阅读,(本人藏书近千册)作文,书法,分享(讲故事,演讲)等,当然,希望您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家长,成绩可以稍快提高,书法和阅读等需要潜移默化,持之以恒,才会有成效。
我的辅导是小班化,生数在10人以下,如果您有这样的需求,请您试着联系我,当然孩子也可以试着来两天。
为了您的孩子,请拨打电话:
黄老师
第三篇:就业压力大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正反方攻辩词
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能力,二是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而工作能力,如果细分,可以包括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
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大学生普遍难以找到高薪且清闲的工作,那么就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以求在较少的个人生活空间内、用较少的经济成本,来换取更好的生活质量。换句通俗的话讲,就是在过日子方面,迫于手头紧,而要学会少花钱、多买东西。例如有人开始在网上晒生活支出,以显示自己可以用很少的钱过上很充实的生活。我们先要明确的是成长并不等于就业,有利于成长也不等于最后一定会成长。有利于成长是体现在成长过程中的,最终结果是否成长、是否就业都不在本次辩题的考虑范围内。成长的过程是指智力和非智力素质提高的过程。我们讨论的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取决于能否加快学生成长的过程暨能否加快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最后还要注意的是我们论证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考虑问题时要围绕着学生这一概念。
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就必须要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缩短上岗之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时间,甚至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培养或寻找这种实践机会,而不仅仅拘泥于书本。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追求着比别人更精深的学术能力,也就是走上了考研、读博、出国的道路,这对于他们而言当然是在学术能力上更进一步的提升。在对方的角度,可能指出的问题在于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的学习广博但不精深。为了应对压力,什么都得会一点,有个外语证书、还学个二外、考个计算机证书、再有个驾照,还有人还考虑会计师等等其他专业证书。证书拿了一大堆,什么都学了个皮毛,但仔细问起来,哪一个都不精深。这是对于大学生成长可能不利的地方。对于这一点,你们可以指出,没有必要人人都去搞研究,也没有必要人人都需要精深。社会上也需要大批的这种“通才”。对方还可能指出,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丧失自我,盲从于社会。例如,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搞研究,也不知道读研、读博能学什么、该学什么。反正,要是没有个更高的学历,工作不好找,所以就稀里糊涂地投入了考研的队伍。等到头来,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搞研究,不应该不应该耽误几年的青春在读研,那自然就不利于大学生成长了。对于此,你们可以反驳的是,研究生的招生,不是谁想来就来的。有招生机制,考试、面试等等,导师们会把那些不适合读研的人拒之门外的。固然,他们为了准备考研,花了半年的时间,这个不假。但是花了半年的时间知道了自己不适合搞研究,又有谁能说这是不利呢?(当然,当前的考研招生机制有问题,但是在辩论场上,你们可以说“这个问题不在今天这个辩题的讨论范围之内”。)对方还可能指出,就业压力大阻止了他们才华的最佳发挥,影响了自主能动性和积极性,当压力超过他们的承受范围外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例如,杀人、自杀,以及诸多极端行为的出现,都可以反映这一点。你们可以指出,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学会承受压力的能力。有压力不是坏事,有压力且发现问题更不是坏事。当然,出现意外,...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局。但是,那可能是由于周围人对于当事人的关心不够、帮助不够等等,怎么能都怪压力呢?那岂不是因噎废食吗?
最后,我想说明的一点,是这个辩题不是很严谨。“大学生就业压力”,从逻辑上讲可以指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大学生毕业后求职找工作,二是大学生在校找兼职工作。我相信,出题人的意思应该是第一个,而且一般的理解也是第一个。所以,如果你们准备就第一个解释来打比赛的话,可能需要一些简要的准备,来防止对方很意外地跟你们扯第二种情况
小贴士:大:可控压力范围。(人不可能完全失去主动性)
(不可控压力也叫灾难性压力)单一性生活压力:在某一时间段内,经历某一种事情并努力去适应它,而且强度不足以是我们崩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应当是一种经验到的东西,他无法跑烤猪蹄而单独存在。假如一件事情发生了,但主体对其漠视,毫不关心,或已经意识到刺激的存在,但认为不值得认真对待。这时,压力就无从谈起。
压力反应包括主题觉察到压力源后,出现的心里、生理和行为反应。
客观上已经发生的事件,并不是都可以成为压力源。只有被个体察觉、与个体生活相关并引起响应的事件,才对个体构成压力。
第四篇:勤工俭学是否有利于中职生成长-总结论述
四辩总结陈词:
感谢对方辩友刚才精彩的发言,但您方观点存在偏颇之处,下面就由我来一一指出。
首先,我认为对方辩友在偷换一个感念。“勤工俭学的勤工”不等同于“过度勤工”,更不等同于放弃学业。至于其中个别过度勤工的现象,我方认为这只属于个人行为问题,是他们在勤工过程中偏离正常的轨道所采取的一种极端方式,所以这种极端现象不能成为勤工俭学弊端的一种根据。
我方认为正好恰恰相反。中职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不仅需要在知识内容的加深,更是一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日后工作后,我们将不再有整块用于学习的时间,如何利用琐碎的时间提升内在修为便是我们教会中职生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勤工俭学虽然会占用中职生一部分时间,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提高效率,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所以勤工俭学并不是对学习时间的一种占用,而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及应用。事实上,中职生勤工俭学是对日益流失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填补,对终日茫然,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充实。在勤工俭学中,既使得时间得以合理分配,又使课余生活得以丰富。其次,我方认为,对方关于“专心读书”的理解过于片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何谓“专心”?“专心”即为心静,只要心静,纵然有再多的勤工俭学仍能够专心读书。事实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过,如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埋头苦读,更需要时不时的抬起头来环顾四周,与时俱进,做时代的弄潮儿。现在的社会,虽然需要理论的缔造者,但更需要操作的实践者。
再次,至于对方辩友所说的“社会复杂,中职生容易上当受骗”。我方认为这是“不得不走的弯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想成为吹毛利断的宝剑,傲雪凌霜的寒梅,就要经的起困难的锤炼。在失败中反思,在逆境中勇敢,在被骗的经历中成熟。对方辩友过分看中被骗后的结果,却忽略了“弯路”带给我们的好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从何解,不仅是从前人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更是从自身的失败中反思而来。最后,对方一直强调勤工俭学失利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认为不免过于肤浅。(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不是要我们去学多么深奥的道理,而要对中职生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即一种克服挫折的品质和一种独立自主的人格。在勤工俭学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是我们如果连这点困难都不能克服,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怎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呢?因此,我方坚信中职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
第五篇:挫折是否有利于成长辩论词正反两方
我方为正方,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基于三个理由。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我方为反方,我方认为挫折不利成长。挫折,《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①压制阻碍;使受挫或失败②社会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挫折可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人的成长是指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两个指标来显示,虽然挫折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挫折不利于人的成长。人的成长需要正面的激励和正面的经验,而挫折只能令人在精神上陷入失败境地,严重的挫折,甚至能毁灭人的精神和肉体。皮之不在,毛之焉附?
正方: 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张海迪。她以保尔为榜样,用毅力和生命在我们面前重塑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生命唱出了人生的真谛……她在重大挫折面前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我们每个健康的人比之有愧。人生能有几回搏,遭受重大挫折后的拼搏,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升华!“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居里夫人、丁肇中、巴甫洛夫等人的成长经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呢?所以我们认为,逆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为了不让我们受挫就败,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应激和挑战,所以从小就需要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如果说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那么当他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自然会形成不屈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性格。尽管他们可能会摔倒,但只要爬起来仍是一路艰辛一路歌。他们必会正视挫折,驾驭挫折,战胜挫折。逆境有利于造就人才。
反方:一个人经历的挫折过多,就会产生无助感,从而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尤其是当前的中学生,他们情感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怕上学、怕考试、甚至逃学等等,不就是因为他们成功的体验太少,经历的学习挫折太多,感到无助而无望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就是挫折对人成长的负面效应吗? 所以,我方认为挫折不利于成长!
正方: 历史已证明我方永不改变的立场: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做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
在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抵抗逆境的能力。作为人才,难免遇到逆境。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在逆境中成才的人居多,在顺境中能够成才的比较少。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处在逆境当中,就希望摆脱逆境,就会更加努力奋斗。在逆境中成材的例子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反方:有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几只跳蚤放在一个盖着玻璃板的器皿内。起先,这些跳蚤都拼命地想跳出器皿,奋力去跳,结果总是撞到玻璃板。久而久之,它们就保持了同样的跳的高度,即使你拿走了玻璃盖,它们也不会跳出器皿。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因为跳蚤经历了挫折后,已形成了无法成功的条件反射。
人经历挫折后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它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变得抑郁、沮丧、无奈、绝望。进而使个体变得不思进取,放弃学习、放弃拼搏、放弃成功。甚至会使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下降,轻者产生退缩性行为,重者丧失理智,产生极端行为。请问对方辩友挫折还有利于学生成长吗?
正方:常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多艰,砺人意志,道途坎坷,长人知识。有多少人杰志士的成功来自于挫折、逆境: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到处碰壁一生遭遇冷遇困境而不馁,晚年削笔而做《春秋》成为中华民族一圣人;汉高祖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然屡败屡战,最终反败为胜,开创大汉王朝;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七岁其父因负债而入狱,母亲靠给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从小他不得不去鞋厂做工,饱受穷困忧患,但是遇逆境而不消沉,好学而上进,终成为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自由家境贫穷。小时靠捡破烂帮助家庭,靠着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一代名人……这些经天纬世之材,都是在逆境中成材,可以说没有逆境就没有他们的成就和辉煌。
反方:《西海都市报》报道:前不久,东北某省一对夫妇家财万贯,本以为可以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他们对孩子隐瞒了自己真实的经济状况。在同学当中,孩子由于囊中羞涩被其他同学的歧视和嘲笑,孩子受到了挫折的一次次地打击,而更让孩子惊愕的是自己父母竟然是百万富翁。于是,孩子产生了严重的报复念头,他开摩托车撞伤人、放火烧了自己家的房子,给他的父母经济上造成了很大损失,这时父母才明白孩子已经知道了他们隐瞒的情况,而这些行为都源于报复。孩子正处在心志娇嫩、人格未成型的阶段,挫折不仅不会有益,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阴影,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吗?
综上所述:我方明确:挫折不利于成长。
正方:刚才我方认真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很精彩,但是,我方觉得对方始终没有从概念和本质两方面清楚的认识到二者谁轻谁重。我只好再次强调一下:
1、逆境中的主观能动性。逆境给个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心理学上此类情况成为应激。《老人与海》中古巴老人桑帝亚哥的形象成了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在出海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以信念为支柱,与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三天三夜。他已经年过,他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逆境激发了它的主观能动性。顺境中的安逸对人的影响无法达到如此大的强度。
2、逆境中的可持续性。在主体克服逆境做出努力的同时,必然根据动机,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寻求积极发展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尝试,对于主体长期的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使得他在日后的生存中能够根据克服逆境的经验超越更加困难的“逆境”。
3、逆境中的逆反性。大家都应该听过某大学生不会剥鸡蛋的事;那么,对于这个大学生来说即使是一个有壳的鸡蛋,也是逆境;可见在顺境中成长的,很可能无法对现实中所产生的需要做出应对的逆境灵活处理;反之,如果从小家长就要求他学会自理,学剥鸡蛋的过程中也许他遭遇了“逆境”,但此时,剥鸡蛋已经成了“顺境”,他所能够承受的将是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的挑战,而不是面对一个鸡蛋一筹莫展。
4、逆境的过程性。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把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实践经验、个人经历看作学习成果的一部分。
如果就如你们所说的挫折有利于成长的话,那么,遭受挫折之后,每个人遇到挫折都能爬起来吗?当然不能。能爬起来的,让他成长的关键是他爬起来的心态和方法还是挫折本身呢?显然是前者。请问对方辩友:1)挫折这两个字跟克服挫折是不是同一种概念? 2)成长的关键是挫折还是面对挫折的心态?
我方的观点是:挫折不利于成长,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有利于成长。摆脱是克服,不是逃避,我们要将挫折变成不是挫折,我们才会成长。遭受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挫折已经发生,就应当面对它,解决它,如果始终纠缠,那么痛苦的感受就会犹如泥泞的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而且越陷越深,直到不能自拔。难道我们只有一直处于逆境,处于挫折之中我们才会成长吗?这个观点让人听起来是如何的荒谬啊!所以我们要看到成长的关键是什么?是心态,是您面对挫折时正面或负面的心态,绝不是挫折本身。可你方认为挫折本身有利于成长啊?这种观点难道站得住脚吗?
正方:俗语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苦,就是逆境所带来的苦,所谓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想法,而是说,他可以在生活上比一般人更为豁达开通,眼光远大,处事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从小在安安稳稳、无风无浪的顺境中生活,我们所见的天日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所能适应的温度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无疑是只井底之蛙;最终,个体的成长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因此我方再次肯定我们的观点: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如果想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那么,选择勇敢的面对逆境吧!用海明威这句结束我的发言:“我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谢谢大家
反方:我们遗憾地看到对方辩友在整场辩论过程中对我方一些观点、立场和提问,或视而不见,或避而不答,或避重就轻,对一些事例只看表面现象,不究问题实质。我方一辩、二辩、三辩已从许多方面充分论述了我方的观点。经过自由辩论,大家一定发现即使对方的事例,也都是克服挫折后才成长的。
正是因为在克服挫折、跨越挫折和战胜挫折过程中,产生和造就了一些伟大人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便产生了一种对挫折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往往是盲目和消极的。
挫折远非造就人成长的充分条件,无数人在挫折中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动力。挫折中的压力可以成就极少数的人,但更能摧毁多数人。所以说挫折不利于成长!只能说克服挫折、跨越挫折和战胜挫折,才利于学生成长,更不能认为挫折有利学生成长,而去人为地制造挫折!在现实中,有许多孩子们的自尊自信就不断受到挫折的侵犯,就像一块石头,被一把坚硬的凿子敲打着,一点一滴地被击得粉碎。
尊敬的对方辩友,如果你认为挫折有利于成长?那么为什么你们在平时,是不是不断地设置挫折让自己成长呢?显然不是,那就请你们,请各位评委,各位观众,为了大家的健康成长,支持我方的观点:挫折不利于成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