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认定贫困生方法研究
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
四天的丽水之行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是在传统的贫困生鉴定方法上我们能否找到新的鉴定方法,新一学年的学校的资助工作即将开展,加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的准确性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推行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普遍关注,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办法影响了贫困生资助的效果,因此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方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常见方法主要有四种:家庭收入生源地对比认定法、学生在校月消费水平认定法、学家庭收入高校对比认定法和综合认定法。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仍处在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贫困生认定所参考材料的真实性值得质疑;贫困生认定专职人员缺乏;学生的诚信度有待提高;贫困生信息库缺乏动态的调整,使我们无法了解学生实际的家庭状况;人为影响因素较多,贫困生评定主体的主观责任心有待强化,民主评议主观性太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存在缺陷,贫困生的名额有限等原因,导致部分专业、部分班级,部分小团体有平分国家助学金的想法或现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国家奖学金原有的意义;缺乏全面资助理念,贫困生资助模式不科学,特别是2007年新出台的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只有贫困生才有资格申请,使得许多非贫困生争先恐后去争当贫困生,而一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出于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成为贫困生去接受别人的恩惠;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不完善,操作不规范。目前,高校认定机制主要包括个人申请、贫困证明、民主评议、小组审核、管理部门审批与公示。在这个认定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操作透明度不高,有的公示只是一个形式,并没有真正启动监督机制。很多高校为了避免过多的麻烦,并没有对加入贫困生库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违规惩罚制度。这样使得很多非贫困学生轻轻松松混入贫困生队伍,享受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各项资助;根据“两表”来认定的做法缺乏配套的措施,时机不成熟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贫困证明一路走来基本上是畅通无阻,一些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存在很大的“水分”,县、乡、村大都愿意做这个顺水人情,学校对实地走访这个走法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信而有之,这样就存在弄虚作假不该资助而享受资助的情况。《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的填写实质是把权力下放给了生源地,但是目前,我国各地行政部门人员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上的态度以及方式方法还没有达到要求,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地行政部门人员的工作,他们开具《申请表》也没有统一的程序与标准,准确性不够,再者对这样的一个《申请表 》也缺乏专门的部门来核查其真实性,学校和银行对当地政府的失职缺乏监控。
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对策建议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全面、准确的掌握贫困生信息的基础上,依据合理、可行的标准界定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
定期对贫困生群体进行适度调整;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教育和引导;构建动态的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贫困生国家认定标准;加强贫困生认定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专门负责贫困生事务的机构。主要负责国家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宣传,贫困生信息的收集与核实,帮助贫困生选择合适的资助方式和及时地发放各种资助,实施资助后期的管理,以及根据各高校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贫困生认定标准等工作,使各高校的贫困生的认定与资助机制更完善,工作更到位;建立贫困生认定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从而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包括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所在地的证明、公示与学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批、跟踪调查与逐年调整、追究责任等。政府应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实行披露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担保与责任追究制度。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贫困材料的来源由学生生源地地区的民政局、当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村委会出具的联合证明。如果今后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除了追究学生的责任外,还要追究出证明的部门责任,从而保证贫困材料的真实性;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尽快收集有关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辅导员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主导,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对于特殊的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完善监督机制,构建举报奖励制度体系。辅导员、班主任要对已经收集的学生家庭信息进行有重点的抽查核实,通过抽查暗访等手段核实有关学生的信息,落实学生获取的资助金的实际流向,对于以不正当手段骗取资助金,或者把资助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浪费的学生要给予追回资助金,并实施相应批评教育的处罚方式。同时,公布专项的 qq 号、电子邮箱、电话、网上博客等接受同学们举报。
高校贫困生认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认定程序, 包括: 个人申请、贫困举证、信誉承诺、资格审查、提出建议名单、班级评议、异议与申诉、公示和建档、动态调档等环节,需要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共同确保贫困生认定的真实性。还要在工作中要加强教育引导工作, 一方面要尊重申请建档的学生, 对其加强自强自律教育, 引导他们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贫困学生的认定和建档工作;另一方面要对建档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当事人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和经济制裁。
认定贫困生的方法通过在工作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摸索,找出更加合理的方法予以完善,加上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到贫困生所在生源地,与当地民政部门的沟通了解,我们发现建立以政府与学校共同参与的贫困生认定方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关键就是认定成本问题。由于学生生源分散,高校尤其是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不可能派人到生源地去进行实地调查,去证实材料的可靠性,这样耗时耗力,最终也不一定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由生源地政府认定学生家贫困状况应是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中最节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其手中掌握有学生自上学到高中毕业的较详细的家庭状况资料。但实践表明,由于学校跟生源地政府很少沟通甚至是没有沟通,致使生源地政府认为自己出具的证明没有责任力和约束力,此外出于对学生受益方面的考虑,生源地政府的有关部门一般都会在开贫困证明对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基本上是申请一个通过一个,从而造成虚假贫困证明的产生。因此贫困生的认定需要政府与学校共同参与,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职责,确保生源地政府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具有真实性。学校再依据真实的贫困证明,进行民主评议,确定贫困生,这样可以减少提高贫困生认定效率和准确率。
明确贫困生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具体责任人;在学生的贫困生调查表和贫困证明中不仅要有相应的公章,而且必须要求出具贫困生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部门相关责任人签字,明确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联系方式,以备核查、否则贫困生调查表视为无效;如此一来可以使那些弄虚作假者在开具证明材料时有所顾忌,同时提高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生认定的效率。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健全国家信用征信系统国家信用征信系统应该实现政府税务、财政、民政、金融、教育、公安等部门的联网, 实现网络公共资源的共享, 建立个人收入、税收、信贷等信息的监管系统, 使高等学校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能为贫困生
建档提供准确的家庭经济数据, 同时将学生在校的资助信息和日常表现记录在该系统, 确保国家贫困生资助工作效率的提高。
政府与学校资联合认定贫困生,是政府与学校合作的大胆尝试,有利于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和逐步完善,使高校贫困生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贫困生认定方法2016
贫困生认定方法
一、特困生认定:
1.如果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直接认定为特困生(需填写《普通高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
2.父母双亡可直接认定为特困生(需提供孤儿证复印件或当地派出所开具的死亡证明);
3.学生本人持有家庭低保证者直接认定为特困生(需提供低保证复印件和2016年当地县级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证明原件,证明中必须注明学生本人为2016年低保户);
4.学生本人残疾三级以上(包括三级)者直接认定为特困生(需提供残疾证复印件或2016年医院出具的证明原件);
5.学生本人长期患有重大疾病者直接认定为特困生(需提供2016年医院出具的证明原件);
6.父母亲长期患有重大疾病,或残疾三级以上(包括三级)并已丧失劳动力者直接认定为特困生(需提供2016年医院出具的证明原件或残疾证的复印件)。
二、贫困生认定:
1.家庭持有低保证者可认定为贫困生(需提供低保证复印件和2016年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证明原件,证明中必须注明本家庭为2016年低保户,提供户口本复印件,证明学生本人与低保户主的关系); 2.家庭年人均收入2300元以下(根据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公布的国家扶贫标准确定)可认定为贫困生。
3.持有贫困证明者先在班级评议,符合条件者认定为贫困生;
4.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或无证明材料的申请人,经调查了解确实属于贫困生者认定为贫困生。
第三篇:浅谈高校贫困生的认定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认定
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贫困生的扶住力度。但是,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影响了贫困生资助的效果。因此,找出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改进,能更好的做好贫困生的帮扶工作。
关键词:贫困生 认定 民主评议 责任追究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据教育部调查统计: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15%”[1]。由此可见,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这也符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2007年5月13号,国务院下发了高等学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八个文件提出要在全国逐步建立全新的高校贫困生资助。随着新的资助政策逐步落实到位,2008年全央财政将拿出308亿元用于大学生的资助,随着家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初步估算,每年全国大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国家和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无异于雪中送炭。但是,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在具体评定贫困生时遇到的几个问题
1、“贫困生”不贫困
对贫困生进行资格认证,是判断贫困生的关健。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现行的资助体制对贫困生的具体内涵和判断标准缺乏一个统一的界定。校方判断学生是否贫困主要依据学生出示的家庭情况证明,这种认定标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确很难完全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不少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能轻易地从民政部门开到贫困证明。
作者简介:阎文静,女,汉族,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学历:硕研。吉孟卓,男,汉族,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学历:本科。张晓波,女,汉族,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学历:硕研。
2、真正的贫困生不愿声张
对于家庭确实困难的同学,有许多人却选择了默默退出。绝大多数贫困生有比其他同学更强的自尊心,这些同学更敏感。这些同学由于自卑心理,往往拒绝接受别人的帮助,更不愿让班级里其他同学知道自己贫困。
3、贫困家庭无力开三级证明
还有一些同学,由于父母是残疾人,没有能力去开三级证明,或者有些同学虽然家庭贫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开不来三级证明,所以这些同学享受不到国家的帮扶政策。只能望“扶”兴叹。
二、对贫困生认定的若干意见
1、建立贫困档案。
对申请建立贫困档案的学生,要仔细核对学生的申请和三级证明。虽然家庭情况证明对某些人来说能够轻易开来,但是仔细核对,该证明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比如: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这样的证明一般是真实的。申请建立贫困档案的学生,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家庭收入低,经济基础差的学生;(2)父母双亡或离异,经济失去依靠的学生;(3)父母年事已高或患病长期卧床,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学生;(4)家庭或本人突遭不幸,如遭遇自然灾害,收入严重下降,本人患病,面临长期或短期经济困难的学生;(5)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的学生;(6)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大学的学生。
2、要坚持谁申请谁举证的原则
要求申请人在提出申请的同时,必须向学校提供有关本人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真实有效的证明材料,例如出具家庭户口簿、生病住院的病历及费用收据、家庭成员下岗证以及低保证明、家庭成员就读其他非义务教育学历学校的证明等材料[2]。
3、民主评议
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讨论,集体决策。由申请建立贫困档案的学生陈述本人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和日常消费的实际情况,全体同学对申请建档学生家庭经济日常消费情况进行评议,在不少于全班 80%同学的参加,就是否同意对申请建档学生予以建档及相应档次进行票。根据投票情况,以参加评议学生三分之二以上投
票示同意作为必要条件,确定贫困生的范围和档次。申请学生如对结果有异议,可以向学校申诉。贫困学生建档推名单及相应档次确定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向学校提供各种证明家庭贫困的材料,学生必须签订诚信档案,保证所提供材料真实可靠。如果今后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除了追究学生本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出具证明的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从而保证贫困材料的真实性。这样可以对部分弄虚作假的同学起到约束作用。
5、动态资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贫困生档案应该是动态的,要对贫困生学习生活,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定期巡查,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对已经建立的档案的,定期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并且通过班级民主评议决定。同时,贫困线的划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3]。使高校有限的扶贫助困基金及时地流向最需要的学生,及时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贫困生手中,促进贫困生的身心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总之,贫困生的认定应该把握主要原则:学校自身认定为主,生源地证明为辅,发动学生的民主积极性,完善监督、举报机制。做贫困生认定工作,必须有为学生热情服务的心,对学生负责,掌握第一手真实详情,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保护学生的隐私,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把握全局,关注强自尊心的家庭“特别”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去精心处理贫困生认定工作,从而将资助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保证国家帮贫助学政策的顺利实施,创建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 张剑峰,罗浪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第5期
[2] 王晓三 薛 深.高校民主评议贫困生制度评析[J] 法制与社会.2007,02,554.[3] 张剑峰,罗浪,赵燕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江西教育科研[J]2005,05,39-41.阎文静,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电话:***.邮编:050026.邮箱:annieyan1980@163.com
第四篇:贫困生认定方法
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切实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帮助我院家庭贫困学生摆脱经济问题的困扰,顺利完成学业,我院贫困生各项工作将通过不断改革与健全,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困难资助。为规范我系贫困生的资助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定如下:
第二条 本办法所讲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第三条 本学院全日制在读专科学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管理及资助,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坚持如下原则:
(一)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原则;
(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三)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原则;
(四)综合考察原则;
(五)依规操作,接受监督原则。
第二章认定机构
第五条各班级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小组(以下简称“班级认定工作小组”),由辅导员主管,组长由小组推荐。小组成员包括学院或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班级认定工作小组人数应占本班总人数的10%—15%,每个宿舍至少有一个名额。学生代表名额应占本小组总人数50%以上。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不能作为认定小组成员。班级认定工作小组主要履行如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政策和工作部署,组织实施本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二)对本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申请进行评议;
(三)建立和完善本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
(四)对本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和监督,提出变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的动议;
(五)完成上级交给的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有关的其他任务。
(六)组长负责在《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书》上填写小组对申请学生的评议结果,并署上姓名。
第三章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
第六条 根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为如下两档:
(一)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
(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第七条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认定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
(一)本人系烈士子女、孤儿或由社会福利院抚养,虽有少量遗产或亲友资助、抚养,但生活仍然比较困难者;
(二)父母双亲中有一方长期患病、或残疾、或年迈、或失 去部分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者;
(三)属于单亲家庭,抚养一方长期患病、或残疾、或年迈、或失去部分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者;
(四)父母双双下岗失业者;
(五)家庭被当地乡镇民政部门列为贫困户者;
(六)城市户籍,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低于350元者;农村户籍,家庭人均耕地少且无其他经济来源,或虽有经济来源,但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300元者;
(七)因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者。
第八条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一)本人系烈士子女、孤儿或由社会福利院抚养者,无遗产,无任何亲友资助或抚养者;
(二)父母双亲均长期患重病、或残疾、或年迈、或失去劳 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微薄,无其它亲友资助者;
(三)属于单亲家庭,抚养一方因患重病、或残疾、或年迈而失去全部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微薄,无其它亲友资助者;
(四)家庭被当地乡镇民政部门列为特困户、五保户者;
(五)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下;
第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一)拥有高档通讯工具的;
(二)拥有或长期租用价格昂贵的电脑;
(三)自行购买高档娱乐产品、高档时装或高档化妆品等超出经济许可能力的用品;
(四)在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餐厅、酒吧、网吧等娱乐场所消费的;
(五)有其他高消费或奢侈消费行为的;
(六)本人月平均生活消费在 400元以上。
(七)家庭因投资、做生意、购置房产和贵重财物等而造成的暂时性经济困难;
第十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包含如下程序:
(一)我院贫困生认定工作于每年3月、9月开始,5月、11月结束。
(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由辅导员派发《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辅导员负责回收《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学生信息录入工作。
(三)个人申请或班级推荐。需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按要求填好《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书》(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书”),连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家庭所在民政部门(或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关于该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年级辅导员。由班级推荐的贫困生,需由该生宿舍同学初步推荐,结合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表现以及当地政府出具的贫困证明,由本班全体同学集体表决决定。表决人数必须多于本班级人数的2/3。被推荐同学亦必须如实填写《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贫困生认定表》。
(四)班级评审。班级认定工作小组召开会议,根据本办法第三章的规定和有关证明和材料,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对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者进行评议,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和档次后上报年级办公室辅导员。
(五)年级办公室审查与公示。学生科年级办公室对各班上报的名单和档次进行审查,将结果在各年级学生中公示3个工作日后,将无异议名单上报学生科。
(六)班级认定工作小组应在公示结束后将评议结果做出电子表格,交给辅导员。
(七)班级认定工作小组应尊重、保护申请认定同学的隐私,不得私自散布该同学的家庭及个人情况。认定工作结束后将所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统一交还给辅导员。
第四章管理和监督
第十一条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者方可申请本学年提供的有关资助。
第十二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年级辅导员和班级认定工作小组应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掌握和核实学生家庭经济变动的新情况。辅导员每学年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向同学了解、查阅有关消费信息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并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通报全校或纪律处分。班级认定工作小组或本班同学发现贫困生有弄虚作假行为,或者家庭经济好转后没有及时告诉的,可以上报辅导员。对在校期间因特殊情况或突发性事件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生科应及时结合本办法给予认定,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学生科有权取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一)有第十条所列情形之一者;
(二)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或违法违纪行为者;
(三)在各类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者;
(四)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违反诚信原则、弄虚作假者;
(五)家庭经济情况已经好转,本人学习、生活费用有保障者。
(六)学习不努力,上学年两学期有不及格现象者;
(五)上学年两学期德智体综合评估分均在班级后10%者;
(五)言行举止不文明,有打架、骂人行为者;
(五)故意损害公物者;
(五)组织纪律散漫,经常迟到、早退或旷课者;
(五)严重违犯学生宿舍管理规定者,如:存放、使用大功率用电器,在外租房、私自在外宿者;
第十四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依法接受监督。广大师生对班级公示的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公示期内向班级认定工作组提出质疑,班级认定工作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对班级认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在接到班级认定工作组答复之日起 3个工作日内向辅导员申请复议。辅导员应在接到复议申请后的 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并在认定前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审核,情况如果属实,应当做出调整。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所讲之“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是指:
(一)本人或家庭直系亲属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 用;
(二)家庭因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直系亲属人身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
(三)家庭因遭受其他灾难造成直系亲属人身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
(四)家庭因直系亲属伤亡导致家庭经济收入锐减或丧失。
第十六条本办法所讲之“以上”和“以下”均包括本数。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校学生科年级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 宁(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山东济南
20014)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出台了很多政策,对贫困生的资助逐年加大投入,针对贫困生的教育资助确实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资助政策和制度、贫困生教育、资助形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 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9)06(b)-0242-02
学 术 论 坛
1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贫困生的认定不规范 1.1.1 “困难调查表”形式化
目前,高校衡量一名学生是否贫困,最有力的“证据”是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这份调查表的可信度,可能要打点折扣。据了解,一些学生自己填好家庭收入状况,到乡镇有关部门盖个章很容易,然而,有些地方反倒是真正困难的学生找不到盖章的地方。而高校的相关部门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都做深入了解,学校对于学生是否贫困的最初依据就是这张并不一定真实的证明.1.1.2 利益面前缺乏诚信
在申请贫困生资助方面,贫困生群体存在缺乏诚信、隐瞒实际情况,影响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公平性。不少学生为了申请贫困生资格,在填写家庭收人时尽量少报,或者故意夸大家庭困难程度, 而 生 源 地 政 府 开 具 的 家 庭 收 人 情 况“贫困证明”水分很大,导致学校难以了解学生真正的经济状况.1.1.3 民主评议看“人气”
随着贫困生资助覆盖面积的加大,不管一个班级有没有贫困生,它都会拥有几个“贫困生名额”,班里除了公认的困难学生,剩下的那些学生如何界定可能就会仅仅凭评议小组的印象或是“人气”来决定了,平时人缘好的自然上了“贫困榜”。于是,有些学生或宿舍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会全面发动人际资源,在班级民主评议中发挥作用,以获得贫困资助,然而一些性格比 较内向的贫困生往往会被忽视。用这种看似公平的形式所得到的结果却不容乐观。1.2 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健全, 政策难以落实 1.2.1 助学贷款政策不健全,贫困生难得实惠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开展助学贷款业务,但一些地区和银行、地方政府执行不力,贷款规模有限,助学贷款远未成为解决贫困生学费的主渠道;在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中,个别地区、个别银行还存在着各种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是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难,贷款手续繁杂等障碍重重;二是条件苛刻,往往导致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不成功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各地财政、教育、金融机构等部门,对开展助学贷款重视不足,部门间缺乏协调统一;四是基层教育部门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效率低下,致使个别困难学生没有全面了解国家政策,不知道如何解决上大学所面临的经济方面的困难。
1.2.2 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 够
在过去多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中,尽管中央领导非常重视,政府成立了各级贷款管理中心和协调小组,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制度,但仍出现了银行自己随意停办和不执行合同情况的发生。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标准,办理贷款相关手续,贷款本金的还款机制,个人信用体系、制度保障都缺少强有力的法律约束。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就会继续阻碍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开展。在实际过程中,个别政府、个别学校、个别人由于对国家教育政策缺乏高度的认同感、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难免在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1.3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加强
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等问题。而且,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规范资助制度, 确保政策有效执行
首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资助工作的程序是做好学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保证。为此,高校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资助的相关政策,制定系列资助管理办法,明确申请资助的相关程序,规定资助的评定标准,力求用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资助工作在规范、健康、有序的条件下顺利开展,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要突出经济困难问题这个实际问题,加大资助力度,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实现。
其次,妥善处理新旧政策和制度对资助工作带来的不便。原来各高校均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制度,各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认证办法。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新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有了统一的政策标准。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新的资助体系,加快统一管理的力度,出台一些普适的办法,明确高校在操作时哪些问题应该做,哪些问题不能做;要求高校尽快制定、修改和完善现有各项制度,避免政策执行前后矛盾,保证国家的惠民、惠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出现偏差。
第三,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贫困生认定审批、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等,严格按照资助政策公开、资助对象公示、资助程序透明的要求,加大监督力度,保证贫困生收益。力争使进入贫困生档案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确确实实的贫困生,也要使贫困生档案包括所有的贫困生。2.2 加强心理教育, 使贫困生树立诚信和报恩的意识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高校教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性,通过“精神扶贫”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对待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面对生活,从心理上克服经济贫困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 立自强意识和感恩意识。
要联系贫困生的实际问题,结合家庭困难现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分析贫困生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方法引导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帮助,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从资助育人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并引导他们将这种意识升华为关爱社会、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我们还应在培养和增强学生诚实守信和知恩图报意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发奋学习,激发这一群体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断优化校风学风;高校应围绕提升受助学生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通过演讲、征文、辩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在贫困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校、诚信、感恩、艰苦奋斗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增强受助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受资助学生通过自觉参加公益性活动,用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2.3 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贫困生的资助
社会捐赠是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目前来看,社会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无论是从奖助金额上来看,还是从奖助范围和数量上来看都是很少的。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取得联系,搭建好高校与社会互利联动的平台。第一,校企联合。高校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把若干企业作为其学生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的基地,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某种智力和劳力支持,而企业则为高校提供相应的经费用于贫困生资助。其次,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和数量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企业则为高校提供一定经费用于被定向培养的贫困学生。第三,高校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对企业进行文化调查的基础上,帮助其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策划,甚至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来繁荣和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广大职工注入精神力量,从而赢得企业的经费支持。总之,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新的资助工作机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
2.4 积极拓展勤工助学途径
2.4.1 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工作不仅要达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更要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资助不应当是简单的经济援助,学校应注重引导、支持学生通过自力更生、自我救助,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在资助工作中应始终把有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放在第一位,破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学生勤工助学,自食其力;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为家庭困难学生积极拓展助学渠道。其中,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形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争取让学生进入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锻炼学生的知识型、技能型岗位,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多赢。2.4.2 支持创办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等社团组织
建立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实践载体的社会实践社团组织,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自主创业等实践活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摸索实践了一个很长时期,还进行了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赛,自主创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实践模式也丰富多彩。在校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思维理念注入到自主创业中,使更多的贫困生不仅经济上得到收益而且能力上得到锻炼,也为毕业后个人独立生存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参考文献
[1] 姜旭萍,李四芬.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8 年 9 月.[2] 王雷.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探索[J].科技信息,2008 年第 22 期.[3] 李雪峰,鲍玉仓,王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年 12月.[4] 张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培养教育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 3 月.[5] 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 年第 15 期.[6] 王建斌.高校贫困生调查及解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