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的学习体会

时间:2019-05-15 12:2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资本论的学习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资本论的学习体会》。

第一篇:读资本论的学习体会

再读《资本论》,浅析现实意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写就的经典政治经济学巨著。它问世于1867年,到如今已经有150多年了,在这部巨著中,第一次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深刻阐述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及其内在矛盾。

从过去懵懵懂懂读《资本论》,到世界经济危机后再学《资本论》,深深感到这不仅是马克思论资本的标志性著作,而且是经济学说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对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救市措施的无效性和中国经济调整的必要性,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一、从资本论看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震动了整个世界。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众多目光开始探寻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资本论》,也有不少学者在文章中引用《资本论》的论述,对经济危机的种种现象进行过分析。

翻开《资本论》,“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成为了一种频繁发作的常态现象”,发现马克思的许多话就像是今天刚刚写成的或是写给今天的。

马克思在谈到货币危机时写道:“昨天,资产者还被繁荣所陶醉,怀着启蒙的骄傲,宣称货币是空虚的幻想。只有商品才是货币。今天,他们在世界市场上到处叫嚷:只有货币才是商品!像鹿渴求清水一样,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在危机时期,商品和它的价值形态(货币)之间的对立发展成绝对矛盾。”

马克思绝不仅仅是19世纪历史的见证人,也始终是伴随真理前行的预见者。他早就洞悉了资本主义进步作用中包含的历史过渡性,对各类经济危机的病灶与症状了然于胸。

二、从资本论看救市措施

在分析1857年英国经济危机时,马克思曾明确地说过,危机“不会因为有一家像英格兰银行这样的银行,用它的纸券,给一切投机者以他们所缺少的资本,并把全部已经跌价的商品按原来的名义价值购买进来,就可以医治好”。同样,今天的美国金融危机也并不是美联储多增发些美元、政府多购买些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就能解决的。

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有力缓解英美等国的生产过剩,玉米、小麦、棉花、牛奶等大量“过剩”商品被主动销毁,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对美国商品如航空制造产品的需求大增,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带动了产业需求,大量过剩资本和过剩商品转入到新的产业领域中,资本积累重新活跃,琳琅满目的商品以更低的成本不断地被制造……这些都是有助于经济复苏的重大事件和发展态势。反观今天的世界经济,若是对照上利好因素,似乎一个类似的也不具备。发达国家害怕中国像苏联那样迅速崛起,成为能够与整个西欧和美国抗衡的力量,技术不会卖给中国。那么,世界性经济萧条会不会再次持续10年以上?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也有不少人认为美国经济遭受重创,美元霸权将要动摇。但是,正如马克思那个时代最富裕的英国会用破产的办法从它对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债务中脱身一样,今天美国的金融大亨们也在这场发

自美国的危机中获得巨额的利益,并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美国的霸权地位不降反升。然而也要注意到的反常现象是,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并没有产生实质性效果,世界经济复苏还有漫长过程或不确定性。

三、从资本论看中国经济转型

《资本论》有助于认清昨天发生的事情,作为中国人,在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中,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今天与明天,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重要的启示?马克思的告诫则提醒我们,为本国的利益而牺牲一部分利润,要比为他国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资本合算得多。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积累了庞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人均收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甚至教训。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清晰地记录了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艰辛探索。2006年,“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8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软肋暴露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2009年底,党中央做出这样的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说“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再到“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里有太多滋味可以体会,有太多内涵需要解读。《资本

论》中,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将会受到破坏。因此,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这些比例关系不协调造成的。而我国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格局所带来的,必定是重生产资料生产,轻消费资料生产;同时,在积累中,政府所占的比重长期偏高,而企业和居民所占的比重则偏低,这也就导致了需求的严重不足,也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对资源配臵的调节作用。

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结构优化基础上的总量平衡。这里包括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努力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的发展,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等等。

由于自己的工作面临着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调整也会较多思考。一方面,以矿产资源采、选、冶为主的传统产业,要以延伸产业链生产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业;一方面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充分必要条件。对于具体从事的贵金属产业而言,从一个事业型研究所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得益于中国经济与工业化的改革开放大发展。贵金属、尤其是铂族金属的工业应用,在中国是有了“铂族摇篮”才有其研究与开发。中国铂族金属民品产业是在最近十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贵金属科技产业化,是一个全新、全面的技术升级与技术集成、管理创新和经营创新。在过去的十年,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建设了贵研特色的贵金属科技产业。但这样的快速发

展,也有其薄弱的一面与特定的风险。如今,在中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在世界和中国经济的重大转型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贵金属科技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国内贵金属同行竞争深化加剧,贵金属新产品、新技术,成本优势和商业模式的开发与有效实践,将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重大课题。

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重走过去的老路,相信这是已经形成的共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实践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相信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结构和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使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完善、更能发挥它的巨大优越性,必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的更大发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篇:《资本论》第一卷的学习体会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的学习体会

——关于劳动价值量

一、阅读内容概述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世界最普遍最普通的物质——商品出发,首先提出了使用价值概念。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它代表了财富。商品的交换就是使用价值的交换。那么商品交换总是存在着一个比例,这个比例有什么确定?是一个不是使用价值的东西。马克思说: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为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也就是说使用价值表现的是交换的结果,而非本质。既然与使用价值无关,就可以把使用价值抽去,这是商品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于是马克思提出了另一个重要概念——价值,即人类无差异劳动的结晶。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差不多就构成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二、疑惑和思考

马克思说了这么一句话: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他在书中举了一个小麦的例子: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也就是说,丰收年8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与歉收年4蒲式耳小麦相同。我们再运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可以得出,丰收年生产1蒲式耳小麦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歉收年生产1蒲式耳小麦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半。也就是说,生产1蒲式耳小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为自然原因导致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改变了。参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它的改变无非可能出于两种: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的改变或者是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的改变。显然不可能出于后者。因此生产小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改变是由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的变化。

我的第一个困惑在于究竟什么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丰收和歉收哪个算是正常?还是说都正常?从上面的分析知道,如果丰收或者歉收其中一个代表正常生产条件,那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是一个不随收成改变的值,那么上面的分析就不成立了。因此,我们只能说,丰收和歉收的情况都属于正常生产条件。这样一来,就应该认为是“现有的”造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改变,即丰收年的当年现有的生产条件与歉收年当年的生产条件是不同的。这符合我们一般的认识。但是,“现有的”的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语,很难界定其范围。到当前这一刻为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比如现在的时刻是今年底,今年是丰收年,去年是歉收年,那么“现有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们可以发现,起点选取不同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有影响的。怎么取起点是一个不好说的问题,因为生产小麦的这个例子本身不太好。土地不同于机器,它受到气候、气温、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不稳定的。而对于机器来说,基本不受外界影响。因此,对于机器来说,“现有的”就可以

指当前机器的生产条件,它的生产是稳定的、可预测的。像土地等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强就不好确定现有的生产条件。但是上面对于土地“现有的”生产条件的分析并不是无用的,从中可以看到,当在比较基于不稳定的生产条件(如土地)在不同情况下产出的劳动品价值量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取的时间跨度应该一致,即今年的生产条件与去年的生产条件作比较,而不是与今年加去年两年的平均生产条件甚至更多年数的作比较,不能任意扩大劳动产品的生产条件所取的时间段。回过头来看我之前的困惑,现在清楚多了。“现有的”已作讨论,再来看“正常的”。直观上“正常的”很容易给人自然条件等适宜生产、没有灾害的感觉,通过上面的分析,“正常的”更确切的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比如工人正确使用机器、没有消极怠工、原料充足、保证机器正常运行等等。

接下去谈谈我的第二个困惑,还是跟刚才小麦的例子有关。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劳动生产力决定的,随着劳动生产力变化而变化。在上文也提到过劳动生产力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包括自然因素。在小麦的这个例子中,改变劳动生产力的正是自然条件。如果自然条件相同,就不存在丰收年与歉收年的差别了。因为自然条件的变化导致了小麦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导致了1蒲式耳小麦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即价值量的变化。把上面的关系简化一下,就是自然条件变化导致价值量变化。这句话显然与马克思的理论矛盾。马克思说,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影响价值量的应该只能是无差异的人类劳动。但是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劳动量没有改变,而自然条件改变了,结果1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也改变了。这与价值量的定义相违背。马克思举的这个例子似乎与自己的理论矛盾了。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也确实有文章以类似的例子批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包括自然在内的其他生产要素也影响价值量。这似乎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仔细一想,如果其他要素也影响价值量,这里的价值量就越来越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价格概念。价格与价值是不同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促使我们再把目光放回马克思的理论。

1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变化了,但是丰收年和歉收年小麦的价值总量是相等的。因为产出数量的不同导致一单位小麦的价值不同。价值总量的相等提醒我们思考:把价值总量平均到每个产出单位,然后再去验证同一劳动量凝结在1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是否相等,这样合理不合理?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里,马克思没有进行过价值总量相等单位产出的价值比较。马克思总是把一定劳动量形成的价值作为整体来考量,建立起价值等式。丰收、歉收年的小麦投入的劳动量相等,所以小麦的总价值相等,自然条件的改变没有影响小麦的总价值,这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整体角度的分析表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没有产生矛盾。

关键在于单位商品角度的分析。刚才分析了:从整体上看,小麦的价值量总和仍然是相等。自然条件的改变导致了同一劳动量的产出发生变化,进而小麦的平均价值量也随之变化。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两种小麦是否是一样的?如果是不一样的,那么就可以看成是两种商品A和B,自然条件的改变反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即同一劳动量生产出了一定量的A和一定量的B。1单位A与1单位B的价值量不同,只要它们的产出不同。这样就把问题转化成了一个马克思理论中很简单很自然的一个模型。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存在自然条件影响价值量的问题了,因为自然条件等生产要素的改变实际上改变了产品本身,不同产品具有不同价值量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把小麦看成不同的商品,这样的转化不尽合理。因为自然条件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如果自然条件的改变会使产品改变,那么劳动生产力的其他决定要素,比如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的改变,是否也会是原来的产品变成一种新的产品呢?显然,工人的熟练程度不会改变一件产品。看成两种商品的分析方法是有问题的。两种小麦应该是一样的。再回到:自然条件的改变导致1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变化。这样一句话对于我们是可以接受的:劳动生产力的改变会导致1蒲式小麦价值量的变化。对比

上面两句话,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太过注重自然条件这个因素带来的最终结果,而忽视了它是怎么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的。自然条件的变化首先并且直接地改变了劳动生产力,除此之外,它不产生其他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实际上使1蒲式耳小麦价值量变化的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自然条件要素如同工人平均熟练程度一样,改变了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改变导致生产小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从而1蒲式耳小麦的价值改变。自然条件等因素并没有直接在小麦身上增添或者减少价值,而是通过劳动生产力这个媒介发挥作用。价值量还是由劳动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可见,自然条件的这个问题最终仍然可以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解决。

三、小结

总体说来,《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对我很有启发,尤其是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增加了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有些是课堂上所不能体悟到的。马克思的理论应当说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这正是当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理论,静态的理论最终会被社会所抛弃。对于一些质疑马克思的理论的观点,要谨慎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灵活运用马克思的理论。

第三篇: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引言:

《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全书反映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剩余价值:

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如果社会不产生剩余价值,那么社会将陷入滞后发展的情况。换言之,社会要发展必须依靠剩余价值的产生,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社会越发达。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说的是“衡量标准”。比如我们买西瓜,需要的是水分和甜,但是,我们按斤买卖,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衡量水分和甜,有时候我们通过看颜色、听声音、品尝等手段以补论斤买卖之衡量手段的不足。而劳动,就是一种广泛的衡量交换比例的工具。同样,在经济反面我们也有一个不同东西交换的固定比例,能够交换的东西一定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存在,否则没有办法衡量。紧接着马克思的理论,就出现了效用论,说效用是所有商品的共同特性。

我们从能学到什么:

对个人来说,资本论比其他的经济学著作都实用,国富论、经济学原理等教会我们理论和方法,资本论却直接教给我们致富之道。它实实在在的提供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现象和规律,揭示了富人致富之道。资本论直接分析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直接分析的是社会上存在的两大阶级——穷人和富人。分析了富人和穷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分析了富人和穷人对待同一政策的不同态度,总之,马克思使用可大量的数字和史实,说明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秘密。

总结: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资本论》毕竟是一部科学巨著,理论深奥,知识渊博,初学者读它是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阅读有关原著的书籍的辅导材料。而且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过程中,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切实掌握、深刻领会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又要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原理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新时代,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学说,使马克思种下的理论之树永葆长青。

第四篇:读资本论心得

读资本论心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籍中我们可以得到经验亦即理论,然而得到理论却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得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于实践中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在改革和开放过程中的得到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才是我们应该重点解决的课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将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开创出来的。它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在进行特色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然而任何一种事物的创新都不是凭空的制造而是机缘于先前已有基础之上的再创造。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但适当的借鉴则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前提。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应该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那么资本主义生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资本的生产过程其实指的是在一个统一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对剩余劳动的榨取”。(《资本论》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9月版第二章第69页)为此,资本家们不惜触犯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他们“主要通过延长工作日来提高剥削程度”“像狼一样贪婪””侵占人的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唯一关心的是:如何在一个工作日内最大限度的消费劳动力”而“对于劳动力的衰退将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什么样的恶果他却毫不关心”(《资本论》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9月版第二章第69、70页)因而这种劳动的过程是病态和短暂的,这种残酷的剥削和沉重的压迫,也必将激起工人阶级的反抗。诚然在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的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挥要求,因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然爆发,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社会生产力极大破坏”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对于发展生产力而言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也就暗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那么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特点以及经济发展进程,对于我们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又具有怎样的启示呢?在我看来,首先需要改善人民的工作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切实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为社会主义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在劳动力人数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劳动力呢?“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指劳动过程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某种商品所需要的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用较小的获得较大的使用价值要提高劳动生产力,就必须变革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只有对生产方式进行变革才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只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才能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只有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资本论》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9月版第三章第80页)以此可见要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力,“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成为一个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把起初的单纯依靠人数来提升生产力的陈腐方式转变到依靠科学和技术进步上来;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第五篇:读《资本论》有感

《资本论》读后感

以前看到一个西方政治著作家的话--集权和极权的区别在于,集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专制,而极权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专制,因为它深入人心,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从心里认同这种专制独裁。而现代社会,正是一个资本所统治的极权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在这表面之下,却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即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10小时,创造了10000元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平均每小时劳动创造1000元价值。而他实际上获得的工资却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他只有5小时在为自己劳动,而剩余的5小时,全部是无偿的为资本家劳动。这剩余的5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的来源。——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则资本不可能增殖,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利润。

在雇佣劳动中,劳动者(工人)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自己的劳动;他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劳动(剩余劳动)掩盖在他的工资的面具之下。在奴隶劳动中,奴隶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奴隶主的劳动;即使是奴隶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表现为奴隶主的财产。在徭役劳动中,农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在另一段时间内在地主的土地上为地主劳动,即服徭役。

在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点仅在于,雇佣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劳动者自己的财富,而奴隶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奴隶主的财富;前者是隐蔽的剥削,后者是赤祼祼的不加掩饰的剥削。在徭役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

典型的奴隶劳动,如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和内战以前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在奴隶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和其他的劳动资料一样,都是奴隶主的财产的一部分。在雇佣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自由、平等。我在稍后会论及,为什么这种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实到现实中,会成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现代社会中资本的极权统治。

通过对雇佣劳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平等的商品交换规律,会演变为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买方和卖方在对等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换,起初并没有产生任何问题。但是,当交换的商品变成劳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时,异变便开始了。劳动力的使用形成劳动,而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劳动力便可以与资本进行交换。(劳动力本身不是价值,它不可以与代表价值的资本进行交换。)这里的欺骗性在于,工人天真的以为资本所购买是他的劳动,他得到资本所付的工资,他与资本间的交易就算完成了、两者就扯平了。而实际上,工资所购买的,并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只是他的劳动的一部分,即他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而他在自己的劳动力的维持费用之外所创造的价值,则无偿的为资本家所占有了。

因此,在劳动(劳动力)的买卖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拥有资本的一方,日益富裕,享受着社会进步的果实,而拥有劳动力的一方,日益贫穷,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一切历史必然性的悲剧皆落到了他们的头上。正如在奴隶劳动之中,物质生产过程的所有血泪都是奴隶的血泪一样。

命运是否真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有命运的。奴隶不能摆脱他作为主人工具的地位,(注意,不要把个别奴隶的解放,甚至跃升为奴隶主,等同于奴隶地位的改变;横扫罗马本土二十年的汉尼拔,也曾是奴隶哩。)这是奴隶的命运。而奴隶的现代后裔,雇佣工人,则再也不会重复祖先们那种直接隶属于人、作为工具而存在的命运了。他们变成了隶属于资本的奴隶,但在面对他人时,他们可以有权宣示自己的独立了。

宗教把命运神化为永恒,正如资本把它的剥削权力神化为永恒一样。在基督教,现代的资本家打上了上帝选民的印记,而雇佣工人,则等待着末日审判那未知的命运。说白了,资本就是现代社会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其性质而言,是排斥多神教的。一元化的基督教,是最适合资本的宗教。

顺便提一下,关于财产继承权的问题。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曾经饱含人类同情的善意关怀,说过这样的话:政治权力的继承已经成为过去,经济权力的继承是否也有一天会消失呢?父亲把政治权力传给儿子,是不合法的,那么,父亲把经济权力传给儿子,又为什么是合法的呢?罗素说,我看不到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两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或者说他希望,经济权力的继承,也终有一天会消失。

除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二者之间的对比,他找不出本质的区别外,罗素没有给出任何关于这个论点的论证。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经济权力的继承会走政治权力的继承那条老路,走到最后全社会都认为它是非法的。——除了惊叹罗素这种天才的类比和想象力外,就是一串问号了。

但在马克思这里,我找到一点线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资本家和工人,一个拥有资本(劳动资料的所有者),一个拥有劳动力。劳动不再像文明初期那样,是劳动力对劳动资料的主动、自觉的占有,而异化为了后者对前者的强制的、有计划的压榨。资本家把财富传给子孙,实际上是把剥削他人的权力传给了子孙。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改变,“财富的继承直接意味着剥削权力的继承”这一规律便不会改变。资本从父亲的手中传给儿子,换一个角度来看,更易于理解事情的真相:资本把自己的代表从父亲换成了儿子;人的生老病死丝毫不会影响资本的增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继承权背后所隐藏的真相,那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资本所有者变化的过程,就像A把手头持有的股份转让给B一样,问题的实质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即使现代社会的法律规定废除继承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但是,历史的来看,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时,继承权才会消灭;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继承权就会自然随之消灭。在现代社会,要强制的消灭继承权,只有带来反面的效果,正如罗刹国曾经搞的集体农庄、老毛曾经搞的人民公社一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的政治权力传承模式,可以在古时候获得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实行选举制、规定领导人任期的古罗马,在其灭亡之后的一千年岁月里,其民主制会被西欧人弃之如敝屣。

即使有传说中尧舜禅让制的光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没对皇帝的家族继承问题提出过疑问。不要据此断定中国古人愚昧、中国古代思想家没水平,连民主都没人提。今人笑古人政治权力的继承,而后人也将笑今人经济权力的继承。今人笑古人不知政治领域的民主,而后人也将笑今人不知经济权力上的民主。某些借此贬低中国文化的所谓教授学者,只不过是落在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角落里坐井观天的可怜虫罢了。

当然,从马克思(1818-1883)的时代到今天,虽然仅仅一百余年,但现代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曾说,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在看来,事实并非这样简单。马克思的估计有点儿乐观了,他低估了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促进。

20世纪的技术进步,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这种技术进步,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有可能,(有人说二战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二战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但绝不是反应物本身。)而技术进步反进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它焕发青春活力。普通人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变得更加富有,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减少了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其总的劳动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大大的加强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另一方面使得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在量上有巨大的增长。即是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相对的增长了,但绝对的减少了。

要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需要论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机器对人类劳动的保存(只有在大工业中,在机器生产中,人类才得以保存过去劳动创造的价值。),这里暂不打算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论中很大篇幅便是对大工业生产的研究。绝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只是他当年看到的技术进步,相比起20世纪的来,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些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否定19世纪马克思的研究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阅读过马克思。观察一个人对另一个论著的批评是否恰当、水平有多高,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翻看另一个人的论著,只看看这个人的批评本身就够了。大部分人的批评是自说自话,连对手的观点都没搞清楚就开始瞎掰。比如,把现代经济学与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对立起来的人,一定就是在玩盲人摸象的把戏。

在本质上,现代社会并没有变。虽然它自19世纪以来在生产力上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它仍是资本主义的。

关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是水平最高的。比如马尔库塞写过《单向度的人》,提示现代人的所谓自由的虚伪性,一方面是自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则是限制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完整的阅读过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虽然大学里曾十分钟情于他们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属于社会文化批判,与马克思的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批判不同。但是,正是有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才有可能。要深入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研究,马克思是不可不读的。理解了《资本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就更易理解了。

下载读资本论的学习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资本论的学习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1 田雨涵 M61514033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

    读《资本论》心得

    读《资本论》心得 读完这部巨著,我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资本论》是一本通过唯物辩证法对价值,剩余价值及资产积累的叙述,分析来揭露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实质的经典书籍。......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对于《资本论》,恩格斯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

    读《资本论》有感

    资本家掩饰剥削的方式小议 ——选读《资本论》有感 在资本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资本家雇用工人为其劳动,工人为他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马克思把工人......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学习体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学习体会 最近,我读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斯的著作《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虽然有些地方不能一次性读懂,但我仍然获得了......

    读《资本论》概论有感

    读《资本论》概论有感 创作背景与我的感悟 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无产阶级的血泪史。 在封建势力的日益衰落、崩溃中,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协作、......

    读《资本论》心得体会[大全]

    读《资本论》心得体会 ——有感于劳动价值论与和谐社会 摘 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是宣扬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