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柞水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经验和做法
柞水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柞水县在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过程中,重实效、重创新,始终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加快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瞄准人材市场的需求,主抓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据不完成统计,该县先后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7.6人,转移就业6万多人,转移就业率为90%。经过培训的劳动力年人均工资收入超过3万元,2011年底初级技工年人均工资收入2.5万元,达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使 “雨露计划”培训工作在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起到了引领作用。
一、摸清底数,选准培训对象。做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精心组织是保障,摸清底子是基础。从2004年开始,县上就成立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扶贫局牵头,统计、农业、教育、林业、畜牧等局参与,每年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登记。一是对农村劳动力状况的摸底。对全县120个行政村的农村劳动力总数、年龄情况、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重点摸清了全县现有贫困劳动力的总体状况。二是摸清贫困农户劳动力状况。对当年启动的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户情况、劳动力就业现状、富余劳动力人数及其拟培训专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填表到人,同时注明通讯联络方式。三是摸清劳动力培训专业。依据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程度、体质、爱好,结合人材市场信息,进行分专业培训,真正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四是摸清贫困学生现状。在县教育局的积极配合下,每年对当年毕业的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进行
摸底登记,重点摸清了成绩较差、不愿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全面调查摸底,掌握他们的就业培训意愿,力争达到培训人员的培训项目需求,为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打下了基础。
二、瞄准对象,强化宣传引导。在精心摸底的基础上,我们把宣传发动作为招生工作的重点,采取电视广播、上街宣传、印发宣传资料和招生简章、干部入户宣讲等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发动,使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达到家喻户晓。特别是为了提高宣传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体现培训的扶贫政策性,在宣传发动中,我们重点瞄准三种对象开展宣传。一是重点瞄准全县贫困户抓宣传。充分利用全县贫困劳动力调查摸底掌握的基本情况,进村入户,发放宣传资料,对全县15600户贫困户82400人的贫困人口进行了入户宣传,真正让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进村入户,使贫困农户对培训政策知晓率达到了100%。二是重点做初高中毕业生的宣传。每年在初、高中毕业考试前夕,在学校内外张贴宣传资料,发放招生简章,广泛宣传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申请标准、补助政策,特别针对农村“两后生”进行宣传引导,掌握了就业培训意愿,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三是抓住准返乡农民工的宣传时机。针对近年来返乡农民工较多的现状,积极与劳动部门联系,建立返乡农民工花名册,逐人进行动员宣传,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使他们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外出就业致富能力。通过元旦、春节“两节”期间农民工集中返乡和6月份、7月份、“高考、中考”前后的关键时机的广泛宣传,极大地提高了宣传效果。近年来,全县共召开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会议300多场次,电视宣传103余次,印发宣传资料30000多份,为全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三、实施结合,狠抓任务落实。为了确保贫困劳动力转移顺利实施,在具体工作任务落实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圆满完成了年度培训任务。一是把贫困劳动力转移与乡镇扶贫考核相结合。县扶贫局每年将贫困劳动力转移任务纳入乡镇扶贫开发目标考核内容,年初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督促乡镇把贫困劳动力转移与其他扶贫项目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县扶贫局对学员情况实行月汇总、季通报,对未完成培训任务的乡镇不予申报扶贫项目。通过严格考核,落实了责任,提高了乡镇的培训宣传积极性,保证了工作任务落实。二是把培训与机关干部考核相结合。每年将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机关每个组室和干部身上,实行年终岗位目标责任考核,把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机关干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对超额完成任务的进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进行处罚,充分调动了机关干部的培训积极性,积极进村入户宣传发动,提高了扶贫培训工作的影响力。三是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扶贫项目实施相结合。针对贫困村群众素质不高,就业门路窄的问题,县扶贫局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扶贫重点村建设、互助资金、移民搬迁捆绑落实,要求每个扶贫重点村、互助资金项目村和移民示范村每年落实每户贫困农户家庭子女参加培训。通过参加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基本素质,拓宽培训输出渠道,同时也调动了村级干部的招生积极性,能够发挥村级干部情况熟悉、宣传有力的优势,加大了宣传力度,加快了培训工作进度。截止目前,全县启动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村培训输出7.6万
人。
四、做好服务,确保就业脱贫。把方便群众、搞好服务贯穿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全过程,为贫困农户参加培训提高了优质服务,确保了贫困群众就业脱贫。一是开展入户服务。在培训报名阶段,各乡镇由扶贫专干负责指导贫困对象填写申请表和初步资格审查,对地处偏远的贫困农户采取采取上门报名的办法,方便贫困群众申请报名。二是开展输送服务。对报名人数多的乡镇,由主管人员带队,组织专门车辆,统一组织送到培训地点,方便了贫困群众参加扶贫技能培训。三是开展信贷服务。对参加培训的自主创业贫困农户,县上在扶贫信贷资金、扶贫互助资金发放上优先照顾,促进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柞水县扶贫局王红梅)
第二篇:河南省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河南省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案例介绍
河南省信阳市扶贫办
一、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信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欠发达农业大市和劳务输出大市。全市辖8县2区,8个县均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国定重点县5个)。总人口788万人,农业人口613万人,农村劳动力35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信阳老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原因,到2000年,信阳市仍有85.72万贫困农民徘徊在温饱线上,他们绝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区、干旱缺水的垄岗区和沿淮(河)低洼易涝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能力低下。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摆脱贫困,信阳贫困农民开始自发外出打工。但由于文化素质差,职业技能水平低,外出务工工资低,待遇差,就业不稳定。针对这些问题,信阳市扶贫部门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精神和扶贫开发的实际,大胆探索,从2003年2月起,开展大规模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力争通过转移培训,真正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他们异地转移就业,使富余劳动力成为现实生产力,实现 “一次培训,长期受益,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三年多来,我们依托培训示范基地直接培训贫困劳动力5.78万人(其中2005年培训贫困劳动力2.12万人),培训后95%以上贫困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就业。经培训就业的贫困农民收入比不参加培训的收入高出1/3以上,1劳动环境明显改善,劳动强度明显减轻。
二、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具体做法
信阳市在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际工作中,围绕“建校、筹资、招生、培训、就业”五个关键环节,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培训资源
1、抓好重点学校建设
信阳市建立了扶贫培训学校,承担全市贫困农民务工技能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采取县市分级办学,市级培训基地开设半年至一年的长训班,重点培训初中毕业以上的青年农民;县区培训基地开设三个月左右的短训班,主要培训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中青年农民。
2、整合培训资源
市县两级合作,合理规划并建设培训机构,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市扶贫、财政、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对全市中等以上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考察论证,选择可以承担培训工作的教育机构,最终将信阳技工学校等26个培训机构确定为信阳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3、拓展培训领域
除了针对国内就业培训意外,信阳市还开展了涉外培训。组织新县涉外劳务培训中心、罗山劳务培训中心开展涉外劳务培训。从2003年至2005年,已累计培训输出涉外务工人员2368人。
(二)资金筹集及使用
1、资金来源
信阳市贫困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来源由四个:一是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每年用于培训的资金占上级拨付财政扶贫资金的15%,三年
来共投入2173万元;二是培训结构减免学员相关费用,主要是免收学员住宿费;三是市县两级财政扶持和社会捐赠。比如,2003年信阳市扶贫开发协会社会募捐社会资金资助此项培训20万元;四是被培训者自己负担一部分。
2、资金使用方式
政府财政扶贫资金和募捐社会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学员学费,每人每月补助150元人民币,这笔费用支付给培训机构。学员自理部分主要是学员伙食费,而住宿费和职业介绍费免交,职业技能鉴定费缴纳一半。
3、资金管理方式
信阳市专门制定了《贫困农民务工技能培训资金管理办法》,培训经费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严格实行报帐制,使用情况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严禁挤占、挪用和贪污。
(三)学员招收
在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之初,信阳市建立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市场用工需求信息库,涵盖当地贫困人口中符合劳务输出条件劳动力的数量、劳务输出现状、输出人员去向、就业工种、收入情况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为保障贫困劳动力真正受益,信阳市确定了学员招收的条件:(1)必须是来自全市7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84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中青年农民;(2)有强烈务工求学愿望;(3)有一定文化基础,重点是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
在招收学员的过程中,信阳市扶贫部门依靠乡村基层组织,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员条件、政府优惠政策、培训内容和方式,做到家喻户晓,出现了广大
贫困农民踊跃报名参训的良好势头。
(四)教学质量管理
1、教材、教职人员和教学方法
各培训基地选用适合贫困农民特点和务工需要的教材,聘任优秀专(兼)职教师,聘请高级技工现场传授专业技能,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参训学员都能学会最少一项专业技能。
2、培训考核与鉴定
学员毕业时,按照信阳市统一制定的《检查验收办法》,组织扶贫、财政、劳动、教育四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考核、鉴定。达到初、中级职业技能水平的,颁发《毕(结)业证书》和全国通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否则,重新学习,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3、就业观念教育
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对学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力求做到让学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挣钱、形象好,健康有序地进城务工经商。
4、实行分类培训
在稳步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信阳市还根据不同贫困劳动力的特点逐步推开分类培训的模式。首先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对农村贫困富余劳动力的个人情况进行普查,根据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专长、从业意愿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以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分类培训。
(五)拓展培训项目,优化培训模式
1、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开设培训的专业,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先后设立了车工、电工、钳工、服装工、汽车驾驶、烹饪等23个培训工种。
2、打造劳务输出特色品牌。信阳市各个县区立足本地特色,创办了一些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如淮滨县的电焊培训,光山县的服装培训,息县的保安培训,新县和罗山县的涉外劳务培训,浉河县和平桥县的建筑培训,商城县的烹饪培训,等等。
3、实行“订单”培训。各培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和专业劳动力市场签订培训协议,开展针对企业和市场特定需求的培训。积极推行“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学员训后就业指导,形成了“以培训带就业、以就业促培训”的良性循环。
4、扶贫部门参与组织培训后学员劳务输出工作,积极主动引导训后就业,开展跟踪服务,替贫困农民分担风险。依托外地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劳务合作中介组织,按照用人企业的要求培训学员,学员结业后由培训机构集中输送到用工企业,并保持经常性地沟通联系。
三、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经济效益
(一)贫困农民收入增加
三年来,通过务工技能培训,95%以上的学员都能够顺利实现异地就业,共向城镇地区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5.18万人。抽样调查表明,他们的月工资收入在800-2000元不等,平均月工资在1180元/人,而未培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在860元/人,月增加收入320元/人,按每年务工10个月计算,每人每年增收3200元。通过转移培训,使信阳市贫困农民每年新增收入1.66亿元。
(二)贫困农民素质提高
根据训后就业跟踪调查,经培训后的学员不仅务工收入有较大幅
度的增加,而且掌握了一技之长,具备了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大多数人已成为所在车间(班、组)的技术骨干,实现了长期稳定异地转移就业的目标。
(三)带动其它行业和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由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起步早、规模大、效果好,信阳市政府举一反三,要求劳动保障、教育、安全监督、农业等有关政府部门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积极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今年全市培训劳动力达20万人,其中培训中级以上技工10万人,被誉为“十万技工出信阳”。
(四)推动了信阳市劳务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外出经商农民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递增。2005年外出务工农民212万人,其中外出信阳务工期限在半年以上的农民达183.2万人,创造劳务总收入123亿元。
四、信阳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启示
(一)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是增强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改变贫困农民单纯依靠农业经营提高收入的发展模式,大大拓展贫困人群的收入渠道,最终实现持久稳定脱贫。
(二)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政府、社会和贫困农民共同负担成本,政府的补助、社会的捐赠以及贫困人群适当承担部分费用可以使更多的贫困人口从这一项目中获益。
(三)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训专业,选择良好的培训机构,科学设计培训模式,是有效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
(四)做好培训后的劳务就业的组织工作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核心环节,需要在政府部门、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用工共企业、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第三篇: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姓名王式涛
单位东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工业化的进程、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通过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问题的思考,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建议,以期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验;做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力达到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关乎农民生存、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既提高了现有就业者的工资水平,又增加了就业率,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另外,由于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
1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我们应当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改善就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布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长期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偏低,就业竞争力差。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劳动者素质与就业岗位需要不匹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2]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缺少一技之长,导致农民自卑心严重,不敢外出打工,怕碰壁,怕受欺负、受歧视。
我国农村“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经济思想仍然存在,导致农民不想转移。
(二)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服务跟不上。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
在各级组织中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农民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四)就业环境恶化、就业质量下降
在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需求的背景下,就业环境不断恶化,就业质量持续下降。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就业稳定感下降,在劳动关系上劳动者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企业违反劳动法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劳动者
法定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用人单位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不依法落实就业权益;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失业人口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难度。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与“转移难”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努力: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
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要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负责劳务经济的组织协调、督办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工作。
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出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要特别做好典型人物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外出转移的信心。
(二)整合资源,突出技能培训,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一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宣传、农业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发挥培训优势,合作联动。鼓励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分类开展订单式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自主创业培训。鼓励技工、职业院校与企业定点挂钩培训,送培训到企业、到农村。
二是要建立市场化培训运作模式,坚持“抓两头、放中间”。即一头抓市场需求信息,解决职业培训与市场脱节问题,确保市场化培训实效;一头抓技能鉴定,解决培训考核缺乏统一标准问题,确保培训质量。“中间”则实现培训过程市场化、社会化,政府做好监管引导。
三是探索培训途径。积极探索各种实用、实效的培训方式,着力让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对接,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多途径地培训农村劳动力。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城镇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础上净增加7-8亿,其中不足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所以城镇
化建设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而小城镇更是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农村剩余劳力可以工农并兼,亦农亦商,或者以工为主兼营农业,以商为主兼营农业,吃住在家,就地消化。通过建设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小城镇,使剩余劳力得到部分安置,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种产业结构转化。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人口转化。如果我们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并在乡所在地建设一些集镇,对于发展全州经济和安置剩余劳力显然会起到重大的作用。
(四)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进城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发展的阻碍和限制。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
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部门的概念最早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73年的报告中提出的,非正规部门是由小规模的家庭所有企业利用适当的技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的非正规部门正好迎合了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村劳动者。[3]因此,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促进非正规部门的发展,以此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积极宣传贯彻《就业促进法》,打破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割,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职业介绍机构和各种欺诈行为,改善职业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监察,解决劳动争议,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六)积极鼓励创业
推动创业就业应是未来解决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要积极鼓励创业,创业促就业,就业带创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新世纪面临的一个基本社会问题,面对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既要考虑长期解决的办法,又不能忽视当前所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要长期与短期并重,标本兼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农民工转移就业问题的路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编著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5中国劳动
社会保障出版社
[2]张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网2007年10月3日
[3]高玲芬,孙淑芬《非正规部门的经验测算方法》《统计研究》1998 年05期
第四篇: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简述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本文浅谈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问题,并结合这些主要经验提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14-02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一个国家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转移的过渡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农村人口的持续增加和耕地的逐年减少,加之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还将有所递增。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浅谈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问题,并结合这些主要经验提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广东省有3500万的农村劳动力,近年来由于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全国试点县,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骄人的成绩:自2000年以来,培训农村劳动力43258人,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409人,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人数总量逐年下降,登记农村劳动力人数从2000年的345784下降到2010年的10823人,转移就业率从2000年的24.32%上升到2010年的78.34%,创广东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的历史最高水平。
二、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就业意识不强。我们都知道滞留在农村中生活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较大,认为自己只有从事农活的能力,没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意识。根据有效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超过了一半,达62.5%,而如果是年龄在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更是占了82.3%。还有的农村劳动力虽然自身的文化素质低,但是却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加上外地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形成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
(二)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存在偏见。大部的用人单位都认为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本地的农民工在工资待遇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较难管理,甚至还会因为当地的宗族、宗派势力而存在黑恶势力,因此用人单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缺乏信心,对本地农民工有着偏见。一些用人单位担心招录本地农民工进企业之后,不服从管理甚至因为工作时间、加班费、福利待遇等问题而纠集闹事,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这就是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存在偏见的原因,给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压力。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脱离实际就业需求。我们都知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低,缺乏岗位要求的技能。而政府创办的就业培训大都是采用考试获取技能证书的方法,培训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与农民的实际情况相脱节。而培训的科目与实际的岗位要求不匹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导致一些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在进入岗位之后,学非所用,达不到培训的效果。加上政府对培训班的投入较少,很难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如果要农民自掏腰包参加培训,那么培训的工作将会更难开展。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但是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在对农民工的证卡管理和收费上,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仍在实行证卡管理、搭车收费和变相收费,增加了农民工的负担。在农民工就业准则上,仍存在职业工种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比例限制等。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一些输入地政府不能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系统,存在入学难、收费高等问题。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上,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总体看还是比较差,农民工还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福利,社会保险等待遇。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策略
(一)采取城镇经济发展带动战略,加快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所谓的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产业,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城镇化。城镇是一个聚集文化、教育、科学、娱乐等的有效载体,对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它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经济、交通、信息等条件。通过城镇化后形成新的产业经济聚集地,从而又形成小的城镇,无论是在城镇的新建还是扩建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潜力,这为农民转移身份降低难度和风险,而且这些新的城镇在经济技术结构和职业结构上与周边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这样更容易协调并在发展中同步提高。
(二)加快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今广东省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农民转移就业的选择性较小,满足不了农村大量劳动力专业的需要。所以为了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就必须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它是农民工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如今广东省农村第三产业都是集中在一些传统、素质要求低的交通、饮食业上,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现在应抓好广东省的市场经济建设,特别是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创造良好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 星论文网是一家专业从事论文辅导,论文发表的老牌服务机构!
(三)加强农民工的转移就业培训
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提高培训补贴的标准。对于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在培训时间上要适当地延长,从而提高培训的质量。为了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可适当地采取补贴,给农民发放培训券,又或者是直接贴补现金,让农民得到实惠。培训部门要调动优良的培训教师,使得培训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补贴资金的落实和培训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要着重检查,查处弄虚作假的培训单位。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四)引导农民就业观念的转变,消除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的偏见
1、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经常组织讲座,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等服务。
2、建立“三方协议”机制,为了消除用人单位对本地农民工的偏见,以及管理上的顾虑,在发展广东省经济的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调沟通,建立“三方协议”,也就是村委会与企业、村委会与村民、村民与企业的协议,加强对就业的农民工的管理,也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是一个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深化改革、产业化经营的大局,所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给予重视,不断总结经验和做法,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快速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何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分析[J].学术探讨,2010,(1).[2]牛晶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J].理论导报,2006,(6).
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为配合开原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强市”的战略和加快“沈铁工业走廊”建设的战略部署,完成开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开原市职教中心本着服务开原经济,培养合格产业技工的目标,依托自身职业技术培训优势,为开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做了大量工作,现将有关做法和经验简介如下:
一、有的放矢,充分调研,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开原市位于辽宁省北部,面积2828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3%。在前期调研时,我们选择李家台、上肥这两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对劳动力资源和结构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抽查22个自然村,总人口14184人,其中,劳动力人口8724人,占比61.51%。性别上,男劳动力52.1%,女劳动力47.9%。而在上述劳动力人口中,富余劳动力3059人,占总劳动力的35.1%。从性别比上看,男劳动力71.8%,女劳动力28.2%。
2、进行产业结构调研分析。
开原市行政建制九乡、九镇、三个街道办事处。从事传统农业种植产业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0%。这部分人口收益低,富余劳动力人口比例大。
3、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结果。
⑴转移途径:中介介绍18.76%,自由外出81.24%。
⑵转移前培训情况:参加过职业培训22.4%,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77.6%。
⑶转移去向:外省市56.8%,省内43.2%。⑷转移人口性别比:男62%,女38%。
⑸转移人口年龄比:16-35周岁76%,35-60周岁24%。
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配合开原产业调整的大方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设置培训专业如下:
1、苗木花卉种植专业。
2、肉鸡肉鸭饲养专业。
3、草莓种植专业。
4、农机使用及维修专业。
5、机械加工专业(车、钳、铆、焊)。
6、计算机文字录入专业。
7、家政服务专业。
8、宾馆客房服务专业。
三、培训转移成果。
近十年来,开原市职教中心对近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并转移上岗,结果如下:
1、苗木花卉培训上岗人员:1750人。
2、肉鸡肉鸭饲养培训上岗人员:507人。
3、草莓种植培训上岗人员:302人。
4、农机使用及维修专业培训上岗人员:627人。
5、机械加工专业培训上岗人员:5865人。
6、计算机文字录入培训上岗人员:120人。
7、家政服务培训上岗人员:65人。
8、宾馆客房服务培训上岗人员:180人。
通过几年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帮助农民提高了收入,学习了新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也促进了开原市经济的发展,为开原市经济迈入全国百强县做出了应有贡献。
开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富家麒 2011年10月10日
简述开原市职教中心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开原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富家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