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经典教案

时间:2019-05-15 12:5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亥革命经典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辛亥革命经典教案》。

第一篇:辛亥革命经典教案

辛亥革命

导入: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2、必要性:

⑴《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⑵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

3、可能性:

⑴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⑶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指想:三民主义)

⑷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⑸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⑹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1、革命爆发(1911.10.10)

2、高潮

⑴建立中华民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总统:孙中山

⑵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结局: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1、意义:

政治上: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社会方面:革除社会陋习,改变社会风气。

国际方面: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革命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失败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

(4)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

第二篇: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讲:辛亥革命。

高考考纲 :辛亥革命的背景;《临时约法》;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做非选择题的基本方法:先看问题,弄清几问,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明确时间,划分意思。调动知识,按问书写。调理清晰,组织语言。多多益善,试论结合。

新课导入: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百年历史,三大伟人,三次巨变。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

解释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为什么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掀起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辛亥革命?

(一)材料1 :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材料2: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

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4: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吴玉章回忆录》

(1)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背景。(分组讨论,用时3分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随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二)自学填空:(在课本上画出来,用时1分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时间:(2)总统:(3)国旗:(4)国都:

(5)性质

(三)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据材料思考以下三个问题:(限时训练,用时2分钟,自愿回答)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4)该约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想一想: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阵营承受着哪些压力?

(四)《阿Q正传》·革命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可能不好……” ——孙中山

从这两段话中,你感受到了革命潜伏着什么危机?这危机导致辛亥革命出现如何结果?(自愿回答)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五)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认识?为什么?(分组辩论,女生为正方,男生为反方。用时3分钟)

(六)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必修一 材料4: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人民版必修二(1)根据材料1概括: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根据材料2概括: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经济引发哪些变化?根据材料3、4概括: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引发哪些变化?(分组讨论,用时1分钟)

(2)根据以上材料总结辛亥革命的影响。(自愿回答)

(七)考点链接:如何以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分4组讨论,用时3分钟。第一组从革命史覌,二组从近代史观,三组从社会史观,四组从全球史观方面)

局限:直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根本: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变。

教训: ①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②民族资产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无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八)穿越时空:(自由发表各自的看法)情境:辛亥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巨变。

假如我是……,我的感受是…… 角色:A、工人

B、实业家或资本家

C、革命党人 D、立宪派和投机政客

E、帝国主义 F、旧官僚(前清官员)

G、其他

(九)课堂小结: 一场革命:辛亥革命

二大任务:直接反清间接反帝 三大目的:推翻清政府

建立共和国

发展资本主义

四个第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国第一位民选总统()五个条件: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军事行动)))

第三篇:辛亥革命教案(高中)

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通过影视媒体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感兴趣,但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

①运用情景材料、影音资料、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 ②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③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④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②学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努力、不断拼搏。④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评价辛亥革命。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用具: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式:教师语言表达;学生讨论,发表看法;采用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中山路思考孙中山先生重大的贡献,并出示 “吴伯雄完成拜谒南京中山陵仪式后,挥毫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中国三位领导人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对孙中山的评价;加上视频录相,充分运用图片、文字、录相全面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贡献。(播放录相)

看完录像由学生简单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

【导入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在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请问20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辛亥革命?

【背景条件-用方法与材料形式解决】辛亥革命从其兴起到爆发将近二十年,从大的历史背景看它是由多种因素汇合而成的结果。通过层层设问进行启发式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认知重

(国际、国内、直接、根本)在这样的背景下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近二十年的较长过程。让学生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得出这些资料说明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①经济条件②阶级条件③思想条件④组织条件⑤军事条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

【武昌起义的过程-用录像与设问解决】(从各省看,湖北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各省所不具有的优势,这样就在武昌拉开了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革命爆发(先通过录像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问题1:武昌起义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事件?

武昌起义

武汉三镇光复

建立湖北军政府

各省响应 问题2:武昌起义是在怎样的危机情况下爆发的?体现了革命党人的什么精神?武昌起义为什么能成功?(用选择题形式完成)武昌起义能成功的最主要原因()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B.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C.清朝在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

D.湖北革命党人有高度革命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献身精神 问题3: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有什么关系?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1911年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部革命过程称为广义的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建立用习题形式解决】思考:辛亥革命革命成功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中华民国建立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法律文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钦定宪法大纲》 2.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述不正确的是()

A.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革命派想用它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D.特别规定实行总统制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根本意义在于 ①人民成为中华民国的主人

②彻底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通过练习将重要的知识凸显出来,并指导学生并简要分析课本正文所反映的《临时约法》体现的基本原则,以认识其性质和意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用情景设问法解决】接着以“在1912年,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吗?为什么?”引入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夺取权力的原因。

应注意①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从客观形势、袁世凯、革命党人以及孙中山自己等方面进行思考。②引导中注意拓展思路,发现学生创新观点,合理的予以充分肯定,不合理的给予引导。③教学生要史论结合。

这样处理的意图,通过这个转变合理性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复杂的形势,另一方面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维护共和,不居功自敖,一切以革命需要出发的伟大精神以及丰富的个性。(不简单地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教条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民主进程的丰碑-用历史辩论等方式解决】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正方提供下列材料,材料反映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开启了大门如

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4、生活:多元化,但强调学生不能仅仅拘泥于材料,除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等)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 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4: 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倡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反方提供下列材料: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从材料从提炼出辛亥革命

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2、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除此之外鼓励学生思维要发散)„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航船的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

——摘自鲁迅《阿Q正传》

(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思维要发散,理性思考,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辛亥革命的成功方面,可从除旧布新、人民的权利、对人的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去思考;失败方面则可从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有无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等方面去思考。)【小结】

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极端腐朽的情况下爆发的,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武昌起义是革命爆发的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把革命推向高潮。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由于革命派的软弱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由此说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一历史重

任自然落到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肩上,由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选择。

六、【板书设计】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根本:近代以来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 2.国际:列强以华制华、加紧资本输出

3.国内: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两大矛盾汇流、改良之路失败 4.直接:保路运动

二、条件

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三、过程 1.武昌起义 2.武汉三镇光复 3.建立湖北军政府 4.各省响应

四、成果

1.建立中华民国(时间、都城、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性质、意义)

五、失败(原因、表现)

第四篇: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案

第17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认识“三民主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2概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酝酿到高潮的过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作为封建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

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重难诠释

1.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①三民主义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部分。

A.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满,即推翻清政府。反满不是“排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洲人。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王朝,建立“民族的国家”,暗寓了反帝的意愿。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其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有三层含义:一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三是防止帝制复辟。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它仅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专制是不彻底的。

C.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灭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它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纲领,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②评价:

A.进步性: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因而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B.局限性: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制定的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敢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它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它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体现,其局限性决定了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

①主权在君还是主权在民,是传统国家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分水岭。建设主权在民的国家,是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政治近代化的本质特征。

②西方列强的入侵触发了“天朝”深刻的国家危机,又激起先驱者对外部世界和西方国家制度的朦胧向往。经过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介绍,外国传教士、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人士的输导,康、梁、潭、严等维新人士的思想启蒙和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勇敢尝试,议会制、三权分立、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等先进思想广为传播。“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民之自由也,天之所畀也。”类似的惊世咳俗之论,猛烈抨击了“朕即国家”、“皇权至上”等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条,从理论上移植了构建中国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国家学说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③正是在国家观念更新和国家制度变革的互动中,孙中山以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趋利避害的价值尺度,融会中西,继往开来,系统探究国家理论,创立了以三民主义打造近代国家的政治理念,并以“知难行易”为实践指导,百折不挠地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而赴汤蹈火。从世界大趋势来看,辛亥革命是顺潮流而动;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都超越了前人与同辈,将中国近代国家推进到最高水平。

④西方近代的国家学说和政治体制也是五花八门。孙中山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体系,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融为一体,完整地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将革命党人团结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从而推动了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使救亡图存的运动与政治近代化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文明、富强之路。

3.孙中山为什么让位于袁世凯

①客观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欢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而此人非袁世凯莫属。武昌起义发动成功,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但是社会动荡,列强环伺;而革命尚未成功,清军尚在眼前。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铁碗人物来完成革命的任务—推翻清政府,同时又帮助他们稳定秩序,清除内乱,迅速体育内政,以防外人干涉。

第二,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成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和欢呼。

第三,列强与资产阶级各阶层一致倾向“拥袁弃孙”。武昌起义后四天,以立宪派为主的江浙政治代表,就开始制定拥护袁世凯以收拾大局的计划。他们一方面让拥有实力的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以顺应一致要求共和的全国人心;另一方面则压迫革命党人交出政权,由袁世凯当共和政府的大总统。立宪派看好袁世凯,革命党人也是如此,就连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以及汪精卫等也看好袁世凯。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复杂动荡的局势,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遂认为“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

第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缺乏经费,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革命党人拥有了半壁江山,但离革命的真正胜利甚为遥远。革命党人要兴师北伐,各级政府机构要正常运转,这都需要大量经费,而当时国穷民困,各地库存空虚,列强又迅速控制了海关税款,使革命党人举步维难。可以说,此时革命党人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财政问题最为突出。孙中山“让位“固然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比较而言,财政困难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②主观原因

第一,革命党人对掌握政权缺乏思想准备,以为中华民国建立后,只剩下建立民国的问题了,从而产生功成身退的思想。襟怀虽坦荡,但也反映革命党人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没有一个成熟的组织政府的准备方案。于是,大权旁落也就成了自然的事。

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尚不具备管理国家的政治经验和才能。从同盟会来说,可以说它还不具备领导全国的规模,还不成熟。并且革命党人常年寓居海外,从事的多是些革命暴动和宣传,对于任何管理、组织一个国家,并无实践经验。他们与长期宦海浮游的立宪派和其他新旧官僚相比,明显缺乏政治经验。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本位”思想对孙中山也有很大的影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的政治抱负之一。在孙中山看来,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受到的约束,不仅来自《临时约法》,而且还有他自己的诺言和誓约,即中国人对政治家持信守约的责求。孙中山让位也与其信守的“民本”思想有关。问题探究

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第五篇: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1.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武昌起义爆发。2.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主要史实及颁布的法律法规

(二)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部分事件认知不深。条件有限,只能在电视,媒体等方面了解一些信息。学习这段革命史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武昌起义爆发 ②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主要史实及颁布的法律法规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提问、阅读、归纳等方法共同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②通过阅读材料、情景再现等方法开阔视野,学会评价对辛亥革命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会辛亥革命烈士的斗争、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 ②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体会辛亥革命顺应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五)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六)教学难点

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五)教学策略

①通过提问、阅读、归纳等方法共同探究辛亥革命

②通过阅读材料、情景再现等方法开阔视野,学会评价对辛亥革命

(六)教学用具 幻灯片,投影仪。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引到学生看图片:孙中山和袁世凯

提出问题。这两个人物对中国历史有什么贡献或是带给中国人怎样的灾难?

(二)新课导入部分

导入复习上节课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导入新课

(三)师生互动部分(1)武昌起义

1原因:①社会背景:清政府反动本质充分暴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民普遍感觉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该推翻)

②经济基础:清政府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博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同盟会得成立。a兴中会的建立背景:

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有 所发展,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894年

口号:振兴中华

影响: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b、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过程

前奏: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四川保路运动(原因: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 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作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1.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影响: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 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华民国的成立(1)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地点: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③实行责任内阁。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近代化的一座丰碑。(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民性、民主性,但仍有局限性,没有规定反帝 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板书设计:

一、准备阶段 1.兴中会成立 2.同盟会成立

二、过程 武昌起义

三、结果 中华民国成立

(四)课堂总结部分(利用板书)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后记

本节课知识点较多,时间紧任务重,师生紧密配合,非常投入,效果很好。以后注意要牢记 1.备好课.2.调动学生积极性

下载辛亥革命经典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亥革命经典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亥革命教案[最终版]

    老师;如今三月回春,阳光明媚,大家有没有去过成都人民公园去感受春意呢?去过的同学们都肯定看到了坐落在公园西北部的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吧,大家知道这座纪念碑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学......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课表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

    第八课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第八课辛亥革命 设计者 肖方 课前分析: 通过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清末有志之士在清末衰败的历史中如何力挽狂澜的举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本课,可以让......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八课 辛亥革命 1.知识要求: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能力要求:(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

    辛亥革命纪念专题教案

    辛亥革命纪念专题教案 一、 历史回顾 新闻链接: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 徐京跃 霍小光 张宗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六安九中 荣光林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