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沈从文小说选》读后感
我曾经有幸拜读了沈老的作品,实在是受益匪浅。在这部小说集中表现湘西人民平凡人生的作品居多,比如《边城》《长河》《萧萧》等等,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和善良淳朴的心灵。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用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朴素的文字叙述浸透乡土小说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边城】了。读完《边城》,不禁赞叹茶峒淳朴的民风,那里依山傍水。老船夫、翠翠和黄狗,人物过着平淡快乐的生活。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缘故吧,老船夫坚持摆渡不要客人的钱,而客人坚持要给,于是老船夫便去城里买上茶叶、烟送给那些过客。翠翠天真烂漫,帮爷爷摆渡。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傩送抓鸭子,种种的描写,都看出茶峒这里质朴的民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边城。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比如管理着渡船五十年如一日的爷爷,风吹雨打,无怨无悔;再如翠翠,天真活泼,却又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读罢《长河》,会引起一种惆怅。跟《边城》相比,《长河》有了某种微妙的变化。书中的夭夭也跟《边城》中的翠翠一样,有着活泼的天性、善良的心地和一些美丽的幻想,她身边的水手、船长、橘子园主人,也有着同样的心地和助人的热情,如果没有发生变故,她们都应该有着一个完美的结局。《边城》里的翠翠最后无法与大老或二老在一起,她只有独自等待那渺茫的“明天”;夭夭本应该有着比翠翠更好的命运,她有意中人,有更多亲人的关爱,但正如书中不止一次着意渲染的浓浓秋意那样,夭夭的命运似乎也正如秋意一样,本该灿烂的人生,却有了一种淡淡的隐忧和哀愁。
《萧萧】】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讲述女主人公萧萧从出嫁做童养媳后发生的一连串故事。萧萧并不是悲剧性格,而是悲剧命运,萧萧的悲剧在于她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嫁作童养媳,与花狗结合,差点被送走,生下孩子又被留下来等等,都不是她自己的意志,她的人生是被操纵的被安排的人生,与她的性格无关。萧萧羡慕女学生的自由也是她的悲剧体现,同为女性,萧萧也希望自己能像女学生一样自由,但她已经被定格为一个童养媳,她的人生只是为夫家延续香火,做劳力,女学生成为她少女时代的梦,永远都不可能实现。与她的现实人生形成鲜明对比。一种突转式结构。萧萧嫁作童养媳,不明人事时被花狗玷污,这是一个转折,夫家伯伯本打算把她送走,但她却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夫家又没舍得,留了下来。结尾萧萧抱着新生下来的毛毛迎接童养媳,像当年自己抱着丈夫一样。命运几经转折,却又回到起点。
如果要用一句话矫情的话概括贵生,我想,应该是:美并且悲哀,因着悲哀,更美了。
贵生与金凤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沈从文没有说明,他们之间甚至连暗送秋波的眼神交汇都还没有就已经被分开以致天人两隔。除了贵生在传言前的喜悦,我们看不见他们对彼此的心意,没有表白,没有缠绵,没有思念,连暗恋、暧昧都找不到一丝一毫的证据,我甚至要怀疑,他们这叫爱情吗?他们之间有感情吗?没有一字一句的解释,也许他们从一开始就错过了,错过了开始,错过了婚姻,错过了以后的一切可能,只能在没有希望的日子里阴阳相隔,各自颠沛流离。我们可以怪谁呢?怪命运?怪贵生的犹豫?怪金凤的不挣扎?还是其他?
第二篇:沈从文小说读后感
总有那么些人感动我——《沈从文小说选》读后感
(一)过岭者
本来是本着寻找沈从文小说里的景物描写的目的去阅读《沈从文小说选》的,仔细看了看,只能说《过岭者》不是沈从文擅长景物描写的有力证明,简单的背景交代在整个文本里只占据了很少的篇幅。但是,在目的之外,我却被过岭者内敛的情感所征服。
通讯员所从事的职业类似于情报员,为了传递情报需要穿梭于各种环境里,恶劣险峻的环境使得这份各种危险重重,面对的不仅仅是敌人的搜缴打压,还有面对自然环境里的各种险象环生,然而本篇文章并没有致力于这方面的描写,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这些通讯员的心理层面,淡化了凶险的因素,通过彼此间的对话,从侧面展示了这些通讯员的落寞、孤寂,暗示战争给寻常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正常的生活无法得到保证,疲于奔命,生活无处安放。对安宁,对安定,对情感的渴望只能厚厚地积压在内心,连说都没有人倾听,生活的全部就是遇见同是通讯员的他们,然后以男人的姿态互相取笑、彼此八卦一下,心里对温暖、对情感的需求永远打败不了高昂的头颅,我们不会坐下来温一壶酒点一盏长灯,只能在这样间断的对话之后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在可以本该与妻子儿女相谈甚欢的时候翻山越岭,翻过一座山岭,迎来又一座山岭,永远的落寞下去。
(二)贵生
如果要用一句话矫情的话概括贵生,我想,应该是:美并且悲哀,因着悲哀,更美了。一个年富力强,遇事肯动手,平时又不胡为乱来的年轻人,是杂货铺老板选女婿的最高标准了,不求荣华,不求富贵,只要善良,本分,就是可以托付女儿终生的人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着羞涩和犹豫,错失了自己心爱的姑娘。
每次干完农活,大家都自然而然地去桥头的杂货铺坐一坐,不管需不需要买东西,杂货铺更像是周边人聚会的场所,闲来聊聊天,寻个乐子都是个不错的选择。杂货铺有女金凤初长成,散发着少女的气息,大家总有意无意的说起金凤的婚事,猜测老板会将女儿嫁给一个什么样的人。贵生这个近乎流浪汉的小伙子经常被不同的人使唤去帮忙,落得一点口粮而已。贵生与杂货铺的零星接触,使得老板对这个善良又厚实的小伙子十分满意。贵生与金凤的接触倒是不多,不过是几句话的交谈而已。外人都在传杂货铺老板看上了贵生,这一传言使得贵生内心暗藏的情愫扶风生长起来了,日子变得甜蜜起来。
长久的自卑心理使得贵生沉浸在这个喜悦的传言里,将这种喜悦自己品尝,犹豫着不去证实。
终于,贵生觉着自己该用行动迎接这一份喜悦了,于是,就去找一个在城里给别人帮工的亲戚,说,我要成亲了!亲戚倾其所有,给贵生买了许多结婚用的家什,喝了酒,回来的路上却意外听说金凤将要嫁给别人做小妾,而这个“别人”就是自己常年为其打工的老爷。贵生觉得没劲了。
贵生被众人吆喝着去老爷家喝酒,酒席散后,半夜里,贵生与自己的茅草屋一起被烧了个精光。莫名的大火,意料中的悲剧。
我想起了一句话,我们总是错过,错过后还是错过。
贵生与金凤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沈从文没有说明,他们之间甚至连暗送秋波的眼神交汇都还没有就已经被分开以致天人两隔。除了贵生在传言前的喜悦,我们看不见他们对彼此的心意,没有表白,没有缠绵,没有思念,连暗恋、暧昧都找不到一丝一毫的证据,我甚至要怀疑,他们这叫爱情吗?他们之间有感情吗?没有一字一句的解释,也许他们从一开始就错过了,错过了开始,错过了婚姻,错过了以后的一切可能,只能在没有希望的日子里阴阳相隔,各自颠沛流离。我们可以怪谁呢?怪命运?怪贵生的犹豫?怪金凤的不挣扎?还是其他?
因为他们没有开始,所以就没有结束。我们只能这样给自己个解释。
第三篇:契诃夫小说选读后感
姓名:李静娴
学校: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
年级:八年级
电子邮箱:halixiaoyao352379316@vip.qq.com
联系电话:62127279
联系地址:万航渡路676弄50号606室
指导老师:黄慧
阅读书籍:《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作者:契诃夫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洗涤
中学课本中有两篇文章印象最深,一篇是《变色龙》,一篇是《万卡》。巧的是,它们都是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关于《变色龙》的主题我就不用说了,它被赋予的主题使我对契诃夫一开始并无好感。就是这样,教育原因使我们无缘无故地憎恨那些早已死掉的人。现在,我发现憎恨是错误的。他们是那么优秀,优秀得完全与教师所反复强调的那些毫无关系。
契诃夫患有肺结核。这位被誉为俄罗斯古典文学的终结者,除了《变色龙》这类小说里的诙谐、幽默之外,埋藏其下的忧郁和悲伤长期被前者所引发的笑声所遮蔽。
在一篇不起眼的短作《恶梦》中,契诃夫叙述了一个极其平淡的故事:一个叫亚科符的神甫,委琐、肮脏,出门作客会把主家的食物偷偷塞进口袋里,而别人到他家去却连一杯茶也喝不到。表面看来,他不仅令人反感,而且其各种言行都表明他“不符合俄罗斯民族若干世纪以来对教士所提出的要求”。当然,后来才知道,贫穷的亚科符神甫把有限的薪金都用去接济更为贫弱的人了,他那本来出身贵族的妻子惟一的安慰只有丈夫作客回去带给她一个苹果或者一块面包,而这位可怜的亚科符神甫却因为饥饿走不动路说不动话。小说至此确实很平淡很一般,但结尾很不一般。结尾是另一个人物库宁透过窗户所见,因此,它很像一幅宗教油画——库宁的车夫和一个孩子在大雨过后的地面上跳跃前行,溅了亚科符神甫一身的泥水;他们请求后者祝福;亚科符神甫脱下帽子分别给他们祝福了,最后,他伸手摸了一摸那个孩子的脑袋。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想到亚科符神甫那只抚摸在孩子脑袋上的手时,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悲伤,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温暖和光明。这是非常独特的契诃夫式的忧伤。契诃夫是一位多么真诚的作家。他的日常叙述,他的简练和客观,他的忧伤,完全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了读者。像这样的震撼人心的作品于《樱桃园》达到了顶峰:贵族们奢侈而唯美的生活方式,樱桃园成了这个华贵时代的象征物;然而,时代必将被替换,美丽的樱桃园变卖给了商人;在他们还未离开之时,这些忧伤的贵族们坐在厅内的白色椅子上忧伤着,他们突然被传来的砍伐声所惊醒,人们正在砍伐樱桃园……
“天渐渐亮了,大自然醒来,我听见温柔可爱的、像是第一支挽歌的鸟鸣和附近教堂的琴声。人的声音一点也听不到,日常生活的纷扰也一点看不见,眼前所有的只是死亡的宁静、美丽和庄严……”
就这样,契诃夫,死了。
第四篇:沈从文小说选集读后感之边城
《沈从文小说选集读后感之边城》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取名边城,顾名思义,先生所写的是与自然相近的人文气息,想表达的是远离利所染的淳朴风土人情。但也体现了理想中的世界与现实的差距,只有在边城才能体会到那种淳朴的名风。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文中所出现背景和事物大都为自然物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东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产物,河流,山,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由此表现出先生也是以重义轻利的人。
文中几处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文中有个细节,翠翠不愿去看热闹,要与爷爷守船时,爷爷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压她,以使她乖乖去玩。为什么要品德压一个女孩子呢,因为对爷爷自己,这是最具权威性的东西,所以下意识的拿来“恫吓”翠翠。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生关系时,爷爷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这倒是让我想起了故乡的风情,有时也是如此。互相推诿前遍,来来去去没个停,有时甚至掷钱与地上,而人奔走开了。
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可见他对这种风情的喜爱。人人以情义为重,一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情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第五篇: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
洗尽铅华真美永存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本隽永清新的书,描写了湘西凤凰小镇的美丽风景和真挚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 风情美 人性美
手捧一杯热茶,静静品读沈从文的《边城》,让人心灵颤动、浮想联翩的,是小说展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幅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这些画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让我想起那袅袅炊烟的村庄,想起那落日映红江水的隽秀,让我不自禁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县人。湖南凤凰县也就是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带。在作者的笔下,那里似乎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风俗还没有为儒家道统文化所熏染,淳朴正直的人情人性还没有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扭曲。它确实显得落后、蛮荒、愚昧、闭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与人们美好的天性却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
沈从文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
和谐的生命形态。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中的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风情美,一是人性美。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在《边城》的开篇,有这样一段描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美丽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抱,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
确实,湘西很美,凤凰也很美。凤凰,湘西的这座小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令无数人魂牵梦绕。
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中,养出来的人,当然也是很美的。有人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生活是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生活。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城市的喧嚣,甚至连那青楼女子也楚楚动人。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们,那里的事,在他笔下,灵动的湘西河畔充满着真、善与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们保
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羞涩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烦恼。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
通过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书中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傩送不选择碾房而宁愿撑渡船;天保先是选择车路(指托人提亲),后选择马路(指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以夺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样爱上翠翠,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爱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沈从文先生是以自己故乡的真人真事为素材来完成《边城》的写作的。他在《题记》中说,“就我所接触的世界的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
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正是这种诚实的笔风,使得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逼真鲜活,就像是镜头记录下的一段历史,完全真实。而这座边城,由于远离繁华的大世界,所以至今依然保存着原始的、自然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这又使《边城》中的故事没有了时间的约束,可以亘古不变,可以留传千载。因为,这里的人,一代一代,永远生活在美丽纯洁的自然山水中,他们的爱情与人生也同样自然、真诚、朴实。上辈子,他在溪中撑船,她在茶园采茶,他们纵情对歌,忘乎所以,这辈子,他在河滩抹桨板,她背着竹篓踩着台阶来赶集,他们照样纵情对歌,在这个世界里,光阴只是承载生命的一种形式,人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演绎着同样美丽、纯洁的人生,经历着同样朴实、直爽的情感。
。《边城》的语言像是一幅清丽淡远的画卷。画卷里巍峨着山,清澈着水,挥舞着和谐动人的画卷。〈〈边城〉〉里的小城故事犹如流淌的小河一样,船浆划过,波痕徐徐攒动,却又平静缓和。〈〈边城〉〉里的纯朴民风仿佛如失传的秘色瓷般纯净澄明
看了《边城》,你除了会为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更会为故事发生的场地,人物所处的环境所感动。云贵高原的边界,美丽的湘西,层峦叠嶂如画屏,溪流潺潺如明镜。在这样秀丽而洁净的天堂里,什么样的故事不是美丽的,什么样的人物不是如画的呢?
然而,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边城》里的纯朴民风,像是在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里难以找寻。边城,那是一片思想的净土,洗涤着人们浮躁的心灵
《边城》诗化的意境,美化的人情,恋之风景,思之风物,惜之风情,遗憾,欢喜,向往,憧憬,期待!一次心灵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