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0申请民事诉讼中司法赔偿的的程序(简)

时间:2019-05-15 12:2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0410申请民事诉讼中司法赔偿的的程序(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0410申请民事诉讼中司法赔偿的的程序(简)》。

第一篇:20100410申请民事诉讼中司法赔偿的的程序(简)

申请民事诉讼中司法赔偿的程序、赔偿方式及诉讼时效

(简)

一.申请司法赔偿的程序

(一)确认程序

对人民法院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申请司法赔偿应当先经作出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的依法确认。作出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自受理确认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相应程序作出裁决或相关的决定。

申请确认由作出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受理,但申请确认基层人民法院司法行为违法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审理赔偿确认案件可以进行书面审理,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也可以进行听证。是否听证由合议庭决定。对于事实不清的,应当适用听证程序。

(二)赔偿决定

经依法确认符合司法赔偿条件的,赔偿请求人可依法向作出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提出赔偿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人民法院应当在决定确定的期限或决定生效之日起15日内履行完毕。

(三)复议程序

1.申请人对确认裁定或者决定不服或者侵权的人民法院逾期不予确认的,申请人可以向其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

2.人民法院逾期不作赔偿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其上一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

注:未经依法确认直接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的,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不予受理。

二.赔偿方式

(一)司法赔偿的主要为支付赔偿金

1.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返还财产、恢复原状;退还罚款、罚没财物);

2.财产损坏的,赔偿修复所需费用;

3.财产灭失的,按侵权行为发生时当地市场价格予以赔偿;

4.财产已拍卖的,给付拍卖所得的价款;

5.财产已变卖的,按合法评估机构的估价赔偿;

6.造成其他损害的,赔偿直接损失。

(二)直接损失包括下列情形:

1.保全、执行过程中造成财物灭失、毁损、霉变、腐烂等损坏的;

2.违法使用保全、执行的财物造成损坏的;

3.保全的财产系国家批准的金融机构贷款的,当事人应支付的该贷款借贷状态下的贷款利息。执行上述款项的,贷款本金及当事人应支付的该贷款借贷状态下的贷款利息;

4.保全、执行造成停产停业的,停产停业期间的职工工资、税金、水电费等必要的经常性费用;

5.法律规定的其他直接损失。

三.诉讼时效

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

申请确认人民法院司法行为违法的案件应当在司法行为发生或者知道、应当知道司法行为发生之日起两年内提出应当在司法行为发生或者知道、应当知道司法行为发生之日起两年内提出。

参考法律: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9月2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通知

4.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的暂行规定(试行)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通知

6.山东省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关于人民法院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办理国家赔偿案件程序的暂行规定(网搜查到该规定,但未能查到具体文件)

附:

赔偿申请书

(供向赔偿义务机关或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赔偿时用)赔偿请求 人……(姓名、住址等基本情况)。

(如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写明:赔偿请求人名称、地址;法定代 表人或其他组织负责人姓名、职务;委托代理人姓名、住址)

被请求赔偿义务机关……(名称)。

(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有复议机关的,还应当 写明复议机关名称)

赔偿请求人……(姓名、名称)因……(申请赔偿案由),请求×× ××(赔偿义务机关名称)……(申请赔偿的具体要求)。

(事实与理由:……)。

(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的,还须写明赔偿义务机 关的确认、决定或复议机关复议情况)

此致

××××(赔偿义务机关或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名称)

附:

有关法律文书及证明材料

赔偿请求人(签名或单章)

××××年××月××日

第二篇:论民事诉讼中的再审程序

再审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判程序中争议最大的一个程序,本文拟对其基本制度及缺陷加以阐述并提出一些改进设想。

一、再审程序的概念

1. 再审程序的概念

再审程序,是指判决确定后,因有法定事由而提出重新审判以及人民法院径行新审判的程序。所以,再审程序是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之外的,不增加审级的一种救济程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再审程序具有补救的性质。这就是说,适用再审程序并不是审理第一个案件所必经的程序。只有在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需要进行再审的,才能适用再审程序。从诉讼阶段来说,也不是每一个案件的审理都必须经过的诉讼阶段,对那些没有必要再审的案件,就不经过这一特殊诉讼阶段。

第二,再审程序是由特定主体提起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提起案件再审的,有人民法院(包括原审人民法院的院长,上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有当事人申请,也有人民检察院起诉。除此以外其他任何人、任何机关都无权提起再审。

第三,再审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再审的原因是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其判决、裁定不论是第一审人民法院还是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都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并且确有错误。也只有当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并且发现确有错误的,才能通过再审程序进行纠正。

2. 再审程序与二审程序的不同

首先,两者提起的主体、时间和对象不同。上诉审程序是由当事人提起上诉开始的,而再审程序,除了因当事人根据法定理由申请再审外,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也可以提起和发动再审程序。从时间上说,上诉程序规定上诉人必须在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作出后分别在十五天和十天期限内提出,超过上诉期限,即丧失了上诉的权利,而在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期限内,都可以申请再审。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发动再审,则不受两年时间的限制。

其次,两者程序的性质、提起的理由和审理的程序不同。上诉审程序是第一审程序的继续,上诉审程序是当事人提起上诉后的必经程序。而再审程序不是诉讼的必经阶段,不是第一审程序的继续,不具有审级的性质,只是为纠正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裁决而规定的特殊诉讼阶段和补救程序。

第三,两者发起程序的理由不同。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理由没有限制,而提起再审的理由则有限制,必须有法律规定的错误才能提起再审。

二、提起再审的条件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提起再审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1)再审必须是由有审判监督权的组织和人员提起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有权将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应当进行再审。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进行再审。这是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法定组织和人员。除此之外,任何法院和其他审判人员都无权提起再审。

2)再审必须是针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提起

按照再审程序提起再审,是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错误的补救程序,因此,它和纠正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适用不同的程序。具体说,纠正确有错误的、尚

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应当通过上诉程序,而纠正确有错误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则只能通过再审程序。

3)再审必须是针对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提起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和第一百八十条的规定,所谓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包括以下五种情况: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重要证据不足;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有错误;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的正确判决、裁定;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行为等。

三、提起再审的三种程序

1. 法院提起再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是提起案件再审的主体,同时还规定了不同审级的人民法院提起再审,提起和决定再审的具体程序又有所不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发现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进行再审,即应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并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也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2. 检察院抗诉再审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具体条件和途径作了具体规定,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再审程序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再审程序提出抗诉。”

3. 当事人申请再审

1)当事人申请再审,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认为有错误,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再审的诉讼行为。当事人申请再审,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申请再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再审程序,改变原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错误,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新的裁决。

2)申请再审不是一提出申请,就必然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对案件实施再审,而是只有在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申请再审条件的,才能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同时,当事人申请再审不但可以向原审的上级人民法院提出,还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提出。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

3)由于申请再审是涉及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的承担,所以,法律规定一般应由当事人本人提出。

四、再审案件的审判

1. 裁定原判决终止执行

在审判实践中应当明确,对那些当事人提出申请再审,而人民法院尚未立案决定再审的案件,一般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但是,对最高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进行再审的案件,如情况紧急,可以先将中止执行的裁定口头通知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但在口头通知后五日内,必须发出裁定书。

2. 按法定程序进行审理

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再审的案件,经过审理后,确认判决、裁定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对判决可以依法直接全部改判,或者部分改判,对裁定可以直接撤销。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再审的案件(包括提审的案件),在审理中发现原一、二审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分别情况处理;对不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受理条件的,裁定撤销一、二审判决,驳回原告起诉。上级人民法院提审、再审作出的判决,可以自行宣判,也可以委托原审人民法院或者当事人所在地人民法院代行宣判。

五、我国再审程序的问题

1. 当事人申请再审难,诉讼权利得不到保障

“申请再审”是我国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全新启用的概念,其本意显然在于赋予当事人提起再审的法定权利。然而,对我国的立法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再审程序的选择与利用当事人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方面反倒是法院及检察机关享有相当大的程序决定权,形成了审判监督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冲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由法院职权发动再审理念的主导影响,所谓的“申请再审”,在实践之中几乎被与原先的申诉同等对待,以至于当事人通过申请再审而直接引发再审的可能并不很大。

2. 有些案件反复再审影响了裁判的稳定性

一般认为,影响司法权威性的主要因素是裁判的公正和稳定。从再审的内在制度价值来看,若一味追求所谓的裁判公正,而不顾程序过程的公正性及裁判的确定性,随时推翻法院已作出的生效裁判,这非但不能强化和维系司法的权威性,反而会削弱甚至破坏司法的权威性。

3. 法律规定太笼统难以操作

由于生效裁判种类、内容和审级制度不同,其是否可以进入再审程序应有所不同。但是,民事诉讼法对此规定并不明确,司法实践中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从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立案标准的规定来看,由于规定本身不够明确、具体,造成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认为申请再审符合条件而法院不予理睬,法院则认为当事人申请再审无理由却一再申请的难堪局面。

现行的民事再审,在追求绝对真实的诉讼观念指导下,对再审案件做了宽统的规定。其中,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应当再审的这一规定,不受举证的时效限制的随时提出主义,表面上是为再审申请人创造了很多的条件,实际上忽略了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权益,造成双方当事人权利的不平衡状态。

4. 违背两审终审原则

现行审监制度的无限申诉、无限再审特点,使申诉主体、申诉时间、审级及申诉和再审理由等诸多方面毫无限制,导致诉讼秩序混乱,使二审终审制形同虚设,终审不终;使终审裁判所涉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受到挑战,严重影响终审裁判的既判力。

5. 审级安排不合理,原法院不应再审

本级法院自身存在再审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表现和物化为原已作出的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所以要依靠本级法院摆脱其局限性,自行提起再审纠正原判就较困难,因此,这种由原审法院自行再审的程序,在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体系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而由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纠正下一级法院错误的裁决,在再审程序的实际运行中也远比原审法院要顺畅得多。由上一级法院再审能最大化地满足当事人的诉讼心理要求,无论再审结果

如何,当事人都比较容易接受。同时,这样还可以减轻下级法院这方面的负担,使其集中精力处理好一、二审案件。另外,由于申请再审案件和范围作了限制,实践中申请再审的案件也会大大减少,从工作量上考虑,上级法院也是可以承受的。

6. 未审先定,本末倒置

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都将导致专横。我国再审制度赋予法院过大的提起再审权,以原裁判有错误为惟一条件,别无其他实体要件限制。这一方面等于先定后审,不符合程序中立性的诉讼原则;另一方面再审程序的启动无客观具体的标准,全凭法官的主观判断,是诱发实践中“人情案”、“关系案”的重要制度因素。

六、完善我国再审制度

1. 正名

我国将再审程序统称为审判监督程序,这种称谓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再审程序的称谓更为科学。因为审判监督程序应当仅指法院内部的监督,而再审程序则可以由当事人或检察院提起。

2. 更新我国立法指导思想

1)坚持处分原则放弃职权主义思想

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内涵是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程序利益及实体利益作出安排,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诉讼虽然是公权性救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的意志,但民事诉讼毕竟不同于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其解决纠纷属于“私法”领域的权利义务,当事人理应有自我决定的权利。在诉讼制度的设计上,许多国家充分考虑到这一要求,在程序的利用、审理对象的确定及证据方面,当事人应当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构成了对法院的实质性约束。既然民事诉讼法尊重当事人对于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的选择权,那么也就应当尊重当事人对再审程序的选择权。这样才能在诉讼中建立起公权力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松紧有度的制约机制,才能使诉讼在更多地符合当事人愿望的情况下进行。

2)坚持法的安定性和程序公正原则放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思想

法的安定性是西方国家再审程序广泛适用的理念,尤其在判例法国家,因确定的终局裁判即有创制法律规则的功能,科学地对待生效裁判被置于突出的地位。而我国民事再审制度沿袭前苏联民事诉讼的模式,将发现真实进而维护当事人权益作为惟一的法的价值目标,进而将再审制度作为纠错的基本手段,此为轻程序重实体误区的又一表现。诉讼的目的虽在于发现真实,但不可能穷尽证据,以至于重现客观原貌,现实的选择是,诉讼目的只能在保障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实现实体公正。就再审个案来讲,不必为追求个别的真实,而牺牲一个程序公正的确定裁判,从而损害法的安定性,因为再审程序须废弃确定的终局判决而重新裁判。现行法律规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在法律上存在极大的不科学性。该原则不仅不合适,而且不可能实现,同时还会带来很大的危害,种种不良的法律现象,正是该原则指导下的产物。

3. 取消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

法院作为居中裁判者,如果又充当再审提起人,混淆了诉讼权和审判权,与诉审分离相矛盾。现实中人民法院自身启动再审和检察院抗诉,绝大多数来源于当事人申诉。因而既然规定了当事人有权申请再审,国家司法机关依职权启动再审就没有重复规定的必要。

4. 取消检察院抗诉再审

诉讼请求权是一种私权,私权在法律上,普遍认同私权自治的基本规则,对这一领域的权利行使,国家一般不干预或少干预,否则会导致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侵犯,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而检察机关抗诉引发再审是国家职权干预私法领域私权的表现,有损诉讼的公平与效益。

现行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存在诸多弊端。如给抗诉下指标,对非终局裁判大量随意地提出抗诉,以“检察意见”、“检察建议”等种种不当形式代替抗诉职能,受利益驱动而抗诉等等,这既有损国家法律尊严,又浪费了大量的诉讼资源。

5. 确立再审上诉制度

在重新确立民事再审的受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使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权利得到保护,应设定将当事人的申诉上升为再审之诉的制度。当事人只要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再审,符合形式要素,法院即应受理,并进行司法审查。借鉴国外的经验,再审之诉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救济的诉讼权利的体现,再审程序几乎普遍是由当事人的再审之诉直接引发。无论当事人的再审之由是否妥当,无论法院是采取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的再审立案标准,总之,法院不能对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无限期地置之不理。只要当事人提出再审之请求,即意味着再审程序的启动,哪怕法院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致使案件不可能进入重新审理阶段,那也意味着当事人的再审之诉得到了司法之回答。

在确立再审上诉制度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1)应将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审查作为决定是否再审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因为如果缺乏这一过程,则无法确定当事人的再申请是否符合再审条件。又因为对再审的审查对案件再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应规定必须组成合议庭,采取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期限内审查完毕。

2)再审事由的明确具体,既有利于当事人行使其诉权,也便于人民法院审查决定是否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再审之诉立案再审。故立法时应体现“受理松,立案紧”这一理念,对现行再审立案标准进行改革并予以细化。

3)要缩短申请再审期限,其最多不应超过三个月

4)要限制当事人申请再审次数。我们认为,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次数应当限定为一次,不能允许多次受理申请再审。

5)关于再审时限,由于现行诉讼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便时常导致案件的审结无期限,频添当事人诉累和对法院的抱怨,导致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因此,规定再审案件的审理期限便显得十分必要。再审案件因为只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内容进行审查,它并不比一、二审来得复杂,故其审理期限以三个月为宜。

6)应将当事人提起再审之权利统一确立为再审之诉权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后,需要调卷书面审查,询问当事人或者举行听证和证据交换,这些活动必然耗费一些司法资源,因此有必要收取50—500元的再审审查费。案件决定再审后,进入正常的再审程序,应当收取诉讼费用。

6. 严格再审事由

再审程序作为一种例外,非常之司法救济程序,在启运这一程序时,对民事再审的对象应进行一定的限制,以便将无限的申诉变为有限的申诉。特别是既要考虑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诉讼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追求程序安定和个案公正的这一矛盾中,进行合理的取舍。

因此应对再审对象作出应有的限制,应对下面三种情形作出不予再审的排除性规定:

1、当事人放弃程序责问权的。大陆法系各国大多作了相同的规定。之所以承认放弃责问权不得再对抗有瑕疵的行为,其目的在于维护程序安定。有责问权的当事人如果不行使责问权,则丧失陈述机会。

2、庭审中当事人证据失权的。虽然从实体正义的角度,新的证据或许足以推翻原判决,但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既然程序已经规定了证据失权,即使该证据是真实的,也因为没有证据效力,而不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

3、无纠正必要的。这主要是防止产生新的社会矛盾,浪费国家司法资源出发。如小标的案件就没有再审的必要,人民法院不应当无视人力、财力和司法资源,纵容当事人为了几百元、几千元的案件,花费上万元甚至更多的诉讼成本,去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所谓“公正”。不应当无视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被另一方当事人无休止的折腾,一次又一次进行着毫无意义的“纠错”。

第三篇:民事诉讼中的限制出境的程序

民事诉讼中的限制出境的程序

1、当事人的申请

限制出境措施的采取,应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原则,以法院依职权采取为例外。申请应书面提出,载明申请保全的事项、事实和理由,并应附有相关证据(护照号、身份证号等信息资料)。

2、申请人的担保

若错误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可能会导致被申请人遭受损失,因此,当事人在向法院提出申请的同时,应向法院提供担保,申请人拒不提供担保的,法院可以裁定驳回其申请。至于担保的方式、数额等,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由法院审查决定。

3、审查与执行

法院应对申请是否符合条件进行审查,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应符合:(1)被申请人与未了结民事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2)有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的必要性,被申请人有借出境逃避民事责任的可能,如不限制其出境,将导致案件无法顺利审理,或有效裁判无法执行。但限制出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身自由,甚至有时会在国际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宜依法从严掌握。对境外企业法人在我国有尚未了结的经济纠纷案件,可对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业务的主管人员依法限制出境。

对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如果该企业资不抵债,应当按照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有关法律处理,不应限制外方的代表人和投资者出境;只有在外方股东利用投资蓄意欺诈的情况下,方可限制外方股东的有关人员出境;

确需限制外方当事人出境的,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规定执行。具体执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有理、有利、有节。另外,还应当注意:1)凡能尽早处理的,不要等到当事人临出境时处理;2)凡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处理的,不要采取扣留证件的办法;3)凡能在内地处理的,不要到出境口岸处理。

限制出境可以分别采取以下办法:1)向当事人口头通知或书面通知,在其案件未了结之前不得离境;2)扣留护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证件,但应在证照有效期内处理。注意需送达给扣留证件的证明。3)对于需要在边防检查站阻止出境的,应填写《口岸阻止人员出境通知书》,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出境管理局交控。紧急情况下也可向边防检查站办理临时布控措施(48小时),然后按上述规定补办交控手续。

4、办理限制出境应提交给出入境管理局的手续有:1)协助办理限制出入境函一份;2)协助执行通知书一份;3)填写好的边控对象通知书二份;4)填写好的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员通报备案通知书二份;5)案件处于审理阶段时提交起诉书副本,如果案件已进入执行程序后,提交生效的裁判文书(裁定书、调解书、判决书等)。

第四篇: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法庭审理程序

民事一审案件普通程序庭审提纲

目录

一、开庭前的准备

(一)核查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二)宣布法庭纪律

(三)审判人员入庭程序

二、法庭调查前的准备

(一)宣布开庭、案由

(二)宣布到庭人员的姓名及其身份

(三)告知被告人相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四)征询回避

三、法庭调查

(一)宣读与陈述

(二)归纳争议焦点

(三)举证与质证

(四)证人出庭作证

(五)补充新证据、补充发问

(六)当庭认定事实与证据

四、法庭辩论

(一)归纳辩论焦点

(二)按顺序辩论

(三)补充辩论

五、当事人最后陈述

六、法庭调解

七、休庭评议

八、宣判程序

(一)入庭程序

(二)继续开庭

(三)起立宣判

(四)退庭程序

九、送达

说明:

1,按照调解优先的原则,确有难以继续调解的等情形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

2,本提纲中引用了具体法律条文,是为了说明其合法性,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宣读;

3,需要当庭传递辨认的证据,原则上应当在开庭前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将各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向对方当事人送达,或者将交换证据情况举证、质证和反驳意见计入笔录。

开庭前的准备

开庭前书记员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一)落实法庭并检查审判区和旁听区是否符合要求;

(二)检查音响、照明设备及视听资料播放设备是否完好;

(三)检查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及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标牌是否齐全、统一;

(四)检查法槌是否摆放合适;

(五)检查当事人、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齐并收回传票,查验担任诉讼代理人的律师执业证书或其它身份证件;

(六)通知法警于开庭前五分钟进入审判区值庭;

(七)安排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就坐;

(八)宣布法庭纪律。

(一)核查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正式开庭

书记员:请大家安静。请原告谢立、被告翁艾陈、王骁林,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入 庭就坐。

书记员:原告谢立是否到庭? 谢立:到庭。

书记员:被告翁艾陈是否到庭? 翁艾陈:到庭。

书记员:被告王骁林是否到庭? 王骁林:到庭。

书记员:原告代理人陈丽君、鲍鹏程是否到庭? 原告代理人:到庭/到庭。

书记员:被告翁艾陈代理人张玉配、卫佳是否到庭? 被告代理人:到庭/到庭。

书记员:被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代理人李灵会、李有琴是否到庭?

被告代理人:到庭/到庭。书记员:原告有无证人到庭? 谢立:没有

书记员:被告翁艾陈有无证人到庭? 翁艾陈:没有

书记员:被告王骁林有无证人到庭? 王骁林:没有

书记员:被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有无证人到庭? 李有琴:没有

书记员:肃静,下面宣布法庭纪律。

法庭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审判案件的场所。为了维护法庭秩序,保障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规定,现将法庭纪律宣布如下:(1)、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维护法庭秩序,不准喧哗、吵闹,未经法庭许可,不得随意发言。在发言中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诽谤、威胁或者谩骂。(2)、旁听人员,不准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不准发言、提问或与诉讼参与人谈话。不准鼓掌、喧哗、哄闹。旁听人员对法庭的审判活动如有意见,可以在休庭以后书面向人民法院提出。(3)、所有人员,请关闭手机。(环视四周,稍停顿后)请大家检查确认关闭手机。(环视四周,稍停顿后)未经法庭许可不准录音、录像、摄影、记录和绘画。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以及实施其他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对违反法庭纪律的人员,审判人员或者执勤法警将给予口头警告、训诫,不听劝告的,可以暂时扣留或没收手机、录音、录像等器材,责令退出法庭,或者依法予以罚款、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法庭纪律宣布完毕。书记员: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审判长:(审判长坐下后)请坐下。

(书记员站立、面向审判长,双手呈交《诉讼参与人名单》)

书记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现在进行 开庭前的准备工作,需要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基本情况。审判员(张):现在核对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基本情况。原告谢立,男,(个人基本信息)。对此,与昂有无异议? 谢立:无异议,基本属实

审判员(张):被告摩托车车主翁艾陈,女,(个人基本信息)。对此,被告翁艾陈有无异议? 翁艾陈:没有异议

审判员(张):被告机动车车主王骁林,女,(个人基本信息),对此,被告王骁林有无异议? 王骁林:无异议

审判员(张):被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基本信息),对此,被告代理人有无异议? 李有琴:没有异议

审判员(张):下面由原告代理人宣读委托书。原告代理人:宣读授权委托书。

审判员(张):下面由被告翁艾陈代理人宣读委托书。被告代理人:宣读授权委托书。

审判员(张):被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代理人宣读委托书。

被告代理人:宣读委托书

审判员(张):原告对被告出庭人员有无异议? 谢立:无异议

审判员(张):被告对原告出庭人员有无异议? 翁艾陈/王骁林/李有琴:无异议

(法警将授权委托书交给书记员)

书记员:(核对授权委托书)。

(1)律师为委托代理人的,要求笔录中:记明①姓名、②所在律师事务所的名称,③代理权限;核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及年检信息。

(2)其他自然人为委托代理人的,要求记明①姓名、②性别、③职业、④住所、⑤与当事人的关系,⑥代理权限);核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书记员:报告审判长,开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请审判长主持开庭。审判长:经审查,原、被告出庭人员符合法律规定,可以参与本案庭审活动。审判长:开庭前的准备工作结束。(应当轻敲法槌一次)现在开庭。蚌埠市龙子湖区人民法院合议庭,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今天在这里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原告谢立与被告翁艾陈、王骁林、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一案。

审判长:下面介绍审判人员、书记员本案由审判员尹德胜(就是我本人)担任审判长(并且主审此案)、与主审法官蔡雪冰(掌心向上伸出示意)、审判员张南南(掌心向上伸出示意),由我们三人共同组成合议庭。书记员沙国庆(掌心向上伸出示意)担任今天的法庭记录;

审判长:重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关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在本院发送给原告的《受理案件通知书》、发送给被告的《应诉通知书》、发送给第三人的《参加诉讼通知书》中,以及《举证通知书》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已经书面告知各方当事人,本庭不再宣读。审判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如果认为,审判人员及书记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有权申请上述人员回避。回避的意思就是要求换人,各方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谢立知道了,我不申请回避。翁艾陈:不申请。王骁林:不申请回避 李有琴:不申请

审判长:法庭调查的准备工作结束。下面开始法庭调查。

法庭调查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陈述、举证、质证,以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需要发言的,应当以举手方式提出,是否准许,由审判长决定。法庭调查的程序是:

(一)宣读与陈述

(二)归纳争议焦点

(三)举证与质证

(四)证人出庭作证

(五)补充新证据、补充发问

(六)当庭认定事实与证据

需要发言的,应当以举手方式提出,是否准许,由审判长决定。

审判长:现在由原告宣读起诉状。(代理人宣读起诉状的,询问原告对起诉内容有无补充)。谢立:(从“诉讼请求”开始宣读,起诉状的前面、基本情况部分已经核实,不再宣读。)宣读起诉状。

审判长:原告是否听清了?是否需要补充修改? 谢立:听清楚了,不需要补充修改了。审判长:下面由被告宣读答辩状(诉讼代理人宣读答辩状的,询问被告对答辩内容有无补充)。

翁艾陈:由我的代理人宣读答辩状 陈丽君:宣读答辩状

审判长:翁艾陈你听清楚了吗?是否有异议? 翁艾陈:听清楚了,没有异议

审判长:本案开庭前,已经依法组织交换过证据。

① 归纳说明庭前证据交换哪些有异议,哪些已无争议的情况; ② 归纳法庭调查需进一步审理的争议焦点。

一是,对有异议的证据(已经交换过,不再重复举证)可以补充质证意见,补充辩解或反驳意见。二是,„ „ „ „

法庭调查将围绕争议焦点进行。各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对法庭归纳的争议焦点,是否有异议?如果有异议请讲明理由。谢立:xxx 翁艾陈/王骁林/李灵会:xxx 审判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第三十六条)。审判长:各方当事人是否有当庭补充提供的证据?(延期至今才提供证据的原因或理由是什么?)谢立:xxx 翁艾陈/王骁林/李灵会:xxx。审判长:(合议庭评议后)经审查,本合议庭同意当庭提供证据。下面,由当事人围绕法庭归纳的本案争议焦点,按照原告举证、被告质证、原告辩驳的次序进行。

(为使法庭调查层次清晰、运行有序,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把调查内容分为若干方面逐一调查,查清一个再进行下一个)

审判长:现在由原告举证。在举证时注意①当事人要说明举证试图证明的问题;②当事人应当对其提交的证据材料逐一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盖章,注明提交日期(《证据规定》第十四条)。③“人民法院依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作为提出申请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证据规定》第五十一条第二款)

审判长:现在被告质证。在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证据规定》第五十条)

审判长:现在由原告对被告发表的质证意见,进行说明与辩驳。(其他诉讼参加人举证质证程序同上)审判长:根据《最高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十条、第八条第8项“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由审判人员宣读”。现在由“审判人员出示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原告、被告和第三人进行质证。” 审判长:各方当事人再有无新的证据?有无问题向对方发问? 谢立_____________。

翁艾陈/王骁林/李灵会:_____________。

审判长:(根据案情需要)下面由法庭发问。***********

审判长:现在由法庭认定证据。本合议庭通过“对案件的全部证据,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证据规定》第六十六条)“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证据规定》第六十四条)审判长:现在由法庭认定事实。„ „。

(此时一般仅对当事人双方认可的证据及明显成立与争议焦点关系不大的证据进行认证,关系争议焦点的证据待听取双方辩论意见后或合议庭评议后再行认证。)审判长:法庭调查结束(可以轻敲法槌一次)。

现在开始法庭辩论。法庭辩论由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围绕本案争议焦点进行。可以结合法庭调查的具体情况,以及适用法律方面进行的综合性发言。辩论时应当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准进行人身攻击。审判长:(当庭合议后)现在归纳法庭辩论焦点如下: ① ② ③

审判长:现在按照原告、被告、开始辩论发言

审判长:首先由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表辩论意见。谢立:_____________。

审判长:现在由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表辩论意见。翁艾陈/王骁林/李灵会:_____________。

审判长:双方当事人再有无新的辩论观点?(根据案件需要,可以进行第二轮辩论,但不得重复上一轮意见。审判长可限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表意见的时间)谢立:_____________。

翁艾陈/王骁林/李灵会:_____________。

审判长:(法庭辩论时,当事人又提出新的事实和证据未经质证,审判长可视情况宣布:暂停辩论,恢复法庭调查。)审判长:法庭辩论结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现在由当事人作最后陈述。谢立:******* 翁艾陈/王骁林/李灵会:*********

法庭调解

审判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对于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调解”。现在本庭问一句,你们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进行调解? 谢立:不愿意。翁艾陈/王骁林/李灵会:不愿意。

审判长:既然双方当事人都不愿意进行调解,那下面将休庭由合议庭依法进行评议,评议大约需要60分钟,在___时____分继续开庭。现在休庭(可以轻敲法槌一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之规定,各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应当阅看核对庭审笔录。如认为对自己的陈述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如果不予补正,应当将申请记录在案。确认无误后,应在笔录上签名。现在休庭(可以轻敲法槌一次)。

审判长:下面合议庭将休庭进行评议,书记员:请全体起立!请审判人员退庭评议。书记员:现在散庭。

书记员:请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入庭,各就各位。书记员:请全体起立。(稍停顿后)请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入庭。(审判长率合议庭人员从法官通道纵队步入审判台就坐)审判长:请坐下。(轻敲法槌一次后宣布)现在继续开庭。

原告谢立与被告翁艾陈、王骁林、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一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一审普通程序在这里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经过了法庭调查、举证和质证、法庭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法庭调解等程序。本庭在认真听取各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就本案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等方面的意见。合议庭认真进行了评议。

1、原告举出的________________证据符合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的要求,本庭予以确认和采信。___________证据经合议庭评议认为,不符合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的要求。本庭不予采信。对证人_______________的证言符合________(或不符合_________)予以确认采信(或不予确认采信)。

2、《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法》第__条第___款第___项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高人民法院《关于_________________的解释》第__条第___款,规定“_______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代表蚌埠市龙子湖区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现在当庭公开宣告判决(裁定)如下。书记员:请全体起立。审判长:(稍停顿,待法庭平静后)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案件受理费_______元,申请费______元(其中财产保全申请费______元、公示催告申请费、破产申请费______元),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理算人员在人民法院指定日期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______元。以上三项诉讼费用,合计_______元,由原告______负担______元,由被告______负担______元。审判长:判决(裁定)宣告完毕,请全体坐下。以上是当庭口头宣告的判决(裁定)。具体内容以判决(裁定)书为准。定于___月_____日(星期_____,农历___月__日),地点是在本院__________庭,向各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送达判决(裁定)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八条:“人民法院已经告知当事人领取裁判文书的期间和地点的,当事人在指定期间内领取裁判文书之日即为送达之日;当事人在指定期间内未领取的,指定领取裁判文书期间届满之日即为送达之日,当事人的上诉期从人民法院指定领取裁判文书期间届满之日的次日起开始计算。” 如不服本判决(裁定),可在判决(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五

(十)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_____份,上诉于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

(宣告准许离婚的判决后,告知:原、被告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审判长:各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对本判决有何意见?。(依次询问,将意见记录在案)

审判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之规定,各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应当阅看核对庭审笔录。如认为对自己的陈述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如果不予补正,应当将申请记录在案。确认无误后,应在笔录上签名。

审判长:蚌埠市龙子湖区人民法院合议庭,今天对原告谢立与被告翁艾陈、王骁林、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一案的开庭审理到此结束,现在闭庭(轻敲法槌一次)。

第五篇:民事诉讼中和解制度

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民事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随之而来的人民法院的审判任务也越来越多,处理的民事纠纷也纷繁复杂。台湾学者苏永钦教授指出:人民虽然对司法只有相当低度的信任,但当社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人们除了上法院没有太多选择时,司法机关仍然可以被大量的案件瘫痪,司法人员频频传出“过劳死”。因此,在司法机关分身乏术的情况下,和解制度成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途径。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和解也逐渐成为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方式,使得中国逐渐建立的法治除了严肃之外也多了些人情味道的渗入,多了几分亲和力。同时,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诉讼费用过高的缺点,减轻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进而节约了大量的诉讼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民事诉讼和解制度概述

1、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概念

对于和解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国台湾学者陈计男指出“诉讼上和解,是指当事人于诉讼系属中,在受诉法院约定相互让步,以终止争执之发生,同时又以终结诉讼中全部或一部为目的之合意”。而章武生教授在《诉讼和解》一文中认为“诉讼和解,是一种诉讼行为,是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主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终结纠纷的行为。”姜伟教授则这样分类和解,通常分为诉讼外和解与诉讼上和解。“诉讼外和解,顾名思义,乃是当事人在诉讼系属之外,在没有国家司法权力参与的情况下,互谅互让从而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诉讼外和解本质上属于当事人双方订立的契约,对当事人产生合同上的约束力,当事人双方的和解行为属于私法行为;如果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凡是在诉讼系属中经当事人之间协商让步而达成的合意,均属诉讼上和解的范畴,包括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从而以原告撤诉的方式终结诉讼。而通常意义上的诉讼上和解则是指在诉讼系属中,当事人双方于诉讼的期日,在法官的参与下经协商和让步而达成的以终结诉讼为目的的合意。因此,笔者认为,民事诉讼和解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畴内解决纠纷为目的的契约行为。

2、诉讼和解制度的性质

诉讼和解是按照程序进行的,对其性质作何解释,各说不一,国外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大体观点分为四类,即“私法行为说”、“诉讼行为说”、“两行为并存说”、“一行为两性质说”。

下面分别对这四种学说作一简单介绍:

(1)私法行为说。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诉讼中和解与诉讼外和解一样,本质上都是私法上的和解契约,是一种纯私法上的法律行为。二者不同之处仅在于诉讼中和解是在法院的诉讼程序中进行的,除此以外本质并无不同。美国、英国的民事诉讼法学者多持这种观点,认为诉讼和解无论是在当事人之间达成的,还是在法院主持下达成的,都视为以双方当事人订立的新契约代替发生纠纷的旧契约,如果一方违反合同,对方只能根据新合同提起违约之诉。美国的民事诉讼法学界多倾向于这种观点,认为诉讼和解是当事人之间的契约,不产生诉讼法上的效力,当事人达成诉讼和解后,想要结束正在进行的诉讼,就要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法规则的规定,向法院书记官提出撤回诉讼的书面协议。

(2)诉讼行为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诉讼和解是完全不同于私法上和解契约的诉讼行为,尽管具有私法上和解的外观,但本质上是一种独立的诉讼上的合意。私法和解不能产生诉讼法上的效果,而诉讼和解则具有与确定判决相同的诉讼法上的效力。

该学说进一步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诉讼和解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互相让步,是以终结诉讼为目的的一种意思表示一致的行为,因此该派的观点又称为“合意说”;另一派则认为,诉讼中的和解,实质上是双方当事人将他们就诉讼目的相互让步的结果,一致向法院陈述的一种合同意义上的诉讼行为,故此派观点被称为“合同讼诉行为说”。在兼子

一、竹下守人著,白绿铱译的《民事诉讼法》中就是持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民事诉讼法认为诉讼和解笔录与确定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既终止诉讼程序,亦阻却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行起诉,和解笔录记载有当事人具体的给付义务的,还产生与给付判决一样的执行力。

(3)两行为并存说。

持该观点学者认为,尽管诉讼和解在现象是一个行为,但在法律上却存在着作为私法行为的和解与作为诉讼行为的合意两个行为,且两行为是并存的。此说的理论根据是,在实体法与诉讼法体系分离的法律制度下,以实体法为根据的私法行为不会发生诉讼上的效果,而以诉讼法为根据的诉讼行为也不发生实体法上的效果。基于各自法律体系的要求,就不能仅仅从单一的法律体系看待诉讼上的和解。既然诉讼上和解一方面产生实体法上的效果,一方面也产生诉讼法上的效果,那么,产生并存的两种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也一定是两种相应的法律行为的并存。

(4)两行为竞合说。

持该观点行为的学者认为,不应将诉讼上和解是诉讼行为和私法行为并存,而是把它看做同时具有私法上与诉讼上双重属性的一个行为。一方面,当事人在法官面前依法律规定的诉讼行为的形式进行诉讼和解,产生诉讼法上的效果,因而具有诉讼行为的性质;另一方面,诉讼和解亦直接发生实体法上的效果,所以也具有私法上法律行为的性质。

德国和日本的学术界普遍认可该学说。德国诉讼上的和解的立法依据是现行德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期十九条,该条规定,“地方法院和州法院应在程序进行中努力促成双方当事人的和解,为此目的,得命令当事人到庭,或托他们教给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进行和解”。

这些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见解,相互对抗和斗争,经年不息,使诉讼法理论界圣殿里烽烟弥漫,学术高潮也不断涌现。的确,诉讼和解的性质研究对于正确理解诉讼和解制度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

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

1、英国的民事诉讼和解

据早年的统计,英国法院的和解率非常高,约有80%至90%的民事案件在法院是以和解结案的,其原因主要是当事人基于风险和成本考虑而作出的选择。同时,法院在促进当事人和解方面态度积极也是原因之一。1999年生效的《英国民事诉讼法则》以立法的形式多方面便利促进当事人和解,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当事人自治的尊重。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英国的民事诉讼改革将制定大量的《诉前议定书》作为目标之一,旨在通过强制当事人进行诉前文书交换和协商等,使他们能较为合理地预见自己的诉讼后果,从而为最终达成和解,加快纠纷解决进程而奠定基础。

2、美国的民事诉讼和解

在美国传统社会中,基于司法消极原理,和解等纠纷解决方式一般被认为是适合于法律以外的地方。一旦纠纷发生并诉诸法院时,就应当用正式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来恢复法律秩序。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民事案件大幅上升,而通过判决来解决纠纷的方式既慢又昂贵,美国法院开始试行和解制度,因此诉讼和解在美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1980年到1993年间,55%的案件或被撤销或被和解,7%的案件被移送或发回。1999年,向联邦法院起诉的全部民事案件仅有2.3%的案件进入审判。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在美国因和解而终结的诉讼数量之多并非始于近年,但和解不是诉讼程序的副产品,它变成了通过法院积极的行动而努力追求的目标却称得上最近的特征。

3、德国的民事诉讼和解

德国民事诉讼十分重视和解解决纠纷的作用,从立法上将其规定为一项重要制度,其立法依据是现行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79条的规定:“不问诉讼到何种程度,法院应注意使诉讼或各个争点得到和好的解决。法院为试行和解,可以把当事人移交给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被允许达成和解,而且法官亦常常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促成当事人的和解。

虽然根据立法规定,诉讼上的和解可以发生在诉讼程序的任何程序,但实务中有法官劝试和解通常选择以下三个时期:首先是准备性口头辩论期日。在此阶段,法院将尽力在当事人之间试劝和解,而且法院还会在庭审前向当事人发出附有简短理由的书面建议,使双方当事人更有可能达成协议;再次是证据调查终了后。证据调查结束后法院与双方代理人之间就证据方案,听取当事人对和解方案的意见。当事人之间所达成的和解协议应当记入法庭记录,该记录可作为强制执行的根据。这表明诉讼和解协议具有终局判决的效力,能够终结本案讼诉。

4、日本的民事诉讼和解

在日本民事诉讼中,诉讼上的和解作为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直被视为一项基本和重要的诉讼制度。日本新民事诉讼法第89条就规定“法官不管诉讼进行到任何程度,都可以尝试和解,或使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尝试和解”。有关诉讼上的和解的程序应当在该诉讼的期日中进行。当然这种诉讼期日不仅仅限于口头辩论期日,还包括该口头辩论准备期日,而且在为和解而特别设置的和解期日,还应包括口头辩论的准备期日,而且在为和解而特别设置的和解期日中也可以进行和解程序。另外,在日本的简易法院程序中,还一种起诉前的和解。

5、台湾地区

中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受受德国和日本法的影响较深,关于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法规本质上大体相同。对于民事诉讼和解提起的时间,台湾民事诉讼法规定,不管诉讼程序到哪个阶段,都可以随时适用民事诉讼和解制度,法官开庭审理前和证据调查中,也可以视情况主动提起和解程序。台湾地区在传承德、日法律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自古以来和为贵的观点,台湾法官对于民事诉讼和解也持积极态度,在诉讼中,法官尽可能的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当然这种和解也并非法官强制达成,要依据案件情况,当事人意愿等来进行。中国台湾的民事诉讼法采用的是“诉讼行为与法律行为并存说”,当该和解得到当事人的双方认可,且在当事人同时到场的情况下达成一致,即可将该和解协议计入笔录,并同时具有了同法院判决同样的效力。将笔录送达双方当事人后,该协议即具有了终局诉讼的效力,和解成立后,就同一案件不得再次起诉。

四、我国诉讼和解制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诉讼和解制度的现状

(1)立法规定过于粗略,可操作性差,只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层面。

关于诉讼和解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法条的内容中。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第51条对诉讼和解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1992年7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91条更进一步规定:“当事人在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因和解而申请撤诉,经审查符合撤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此条规定明确了二审中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处理方式。2004年9月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条规定:“当事人在诉讼中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通过两个规定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一审还是二审中,当事人都可采用调解方式终结诉讼。该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在和解过程中申请人民法院对和解活动进行协调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审判辅助人员或者邀请、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从事协调活动。”2012年8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调解制度有了一些修改和完善,而对于民事诉讼和解制度仍然未做任何细化与完善。

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诉讼和解,但过于粗略,对和解的程序、和解的效力及和解协议瑕疵的救济等重要问题一概没有提及,没有独立的制度特征,在不同的情况下,它只是导致撤诉或者调解的原因而已。(2)诉讼和解不具有终结诉讼的效力,其解决纠纷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诉讼和解制度本意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合意解决纠纷机制而存在的,但由于我国立法并未赋予和解协议以强制执行力,不具有终结诉讼的作用,故其解决纠纷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或者选择撤诉或者向法院申请调解书以调解方式结案,调解协议因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不能得到当事人的直接遵守。因此,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对于当事人的人权保障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若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原告选择撤诉从而终结诉讼,那么调解协议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实体法上的法律效果,重新确立了彼此之间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但这份和解协议是否能得到遵守,则完全有赖于义务人的诚实信用。原告若不想遵守协议,他可以再次起诉;同样,若被告作为义务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内容,原告也只得重新起诉。而事实上,被告为拖延诉讼恶意与原告和解,事后不履行的情况屡见不鲜,给原告带来极大的负担。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社会诚实信用的良好风气,而且当事人重复起诉,造成法院诉累,浪费司法资源,有违诉讼的公正与效率原则。

(3)法官在诉讼和解中的作用没有作明确的规定。通过国外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分析可以发现,法官作为民事诉讼进程的主持者在民事诉讼和解的启动和运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只有当事人主张才能启动民事诉讼和解程序,从而忽视了法官在民事诉讼和解中的作用,法官在诉讼中比当事人更能全面地了解案情,更能明确的判断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法官对于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提升更具有指导性和说服力。

2、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从制度本身来讲,诉讼和解立法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就像靳建丽在她的《民事诉讼和解制度比较研究》中说的,任何一种制度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完备的法律规范作保障。就诉讼和解而言,由于对和解协议的效力未予规定,直接影响此制度存在的价值。根据前文分析,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原告撤诉,双方都承担了潜在的风险,即对方有可能不履行和解协议而不必承担责任,而自己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重新起诉。因为和解协议对当事人即无实体上的拘束力又无诉讼上的执行力,所以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实际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人们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到法院,寄希望于法院能帮助解决纷争,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可到头来却发现他们只得到了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自然会大受打击,也难怪人们对诉讼和解不感兴趣了。

(3)从外部原因分析,法院调解制度挤压了诉讼和解的生存空间。

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就己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封建社会解决纠纷的重要手段。调解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无讼”思想,经历几千年的历史轮回,经久不衰。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法院调解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适应当时特殊社会形势需要,在处理纠纷时,“应照顾抗日各阶层人民利益为基础,对于民事案件,以调解为主,审判为辅。”法院调解对和平解决人民内部纠纷,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法院调解作为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被继承和发展,经历了从“调解为主”到“着重调解”至“根据自愿、合法原则进行调解”的不断修正过程,在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特殊的立法背景,从而引导我国的合意解决纠纷机制走上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也以其独有的魅力被赞誉为“东方经验”。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立法背景、法治理念的转变,立法者不断加强对调解的立法,《民事诉讼法》几经修改,调解原则作为民诉法的基本原则,诉讼调解作为民诉法的重要制度的地位岿然不动,而诉讼和解却一直未受立法者重视。虽然诉讼和解被作为一项制度在立法中予以规定,但缺乏相应的程序配套,所以才会出现诉讼和解被法院调解取代的局面。

五、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具体建议

1、调整民事诉讼和解的适用时期。

当事人应该被赋予在诉讼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提起和解方式解决纠纷,许多国家都有相同的规定。当然,这里的“任何阶段”仅指案件审理到判决之前的阶段,其他阶段暂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2、突出法官在诉讼和解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法治进程推进稍显缓慢,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较为不足。因此,要重视法官在民事诉讼和解中的作用。一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法官作用:一是,诉讼和解的启动时间进行有效劝解。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通常认为如果自己主动提出和解,一方面体现出自己的软弱,不敢进行法律程序。另一方面会给他人一个自己缺乏证据支持而迫不得已选择和解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就要以第三人的身份,说明其中的利弊,提出和解的建议,这样容易令当事人接受。同时,法官对案情的了解和判决结果的预期有一个判断,他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二是在诉讼过程中凸显法官的作用。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都僵持不下,通常情绪会表现为愤怒与激动,态度强硬,如果没有第三方在其中进行调解,很可能会降低和解的效果。当法官以第三人的身份出现进行调解,说清利害关系,会提高双方当事人和解的成功度,促成双方和解的达成。三是审查和解协议。和解协议要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体现双方当事人的意志。因此,法官要对双方的和解环节进行审查,确定双方当事人是否具有诉讼能力,确定双方当事人是否有处分权,确定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的体现,确定和解协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等。

3、民事诉讼和解的费用负担

通过对各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考察可以看到,和解制度具有降低诉讼费用与减轻法官负担的优势,并在各国进行了广泛应用。而我国并没有对诉讼和解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会导致双方当事人对和解程序的不信任,降低和解的可能性,不利于这一制度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诉讼和解的费用。对进入和解不同的阶段收取不同的费用,这样既提高双方当事人和解的积极性,又会缓解法官的审判压力。

4、应当对和解书的制作予以规定。

只有当事人就他们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向法院作出一致的陈述,才是诉讼上的和解,其以双方当事人将和解协议提请法院审查为标志。当事人虽然私下达成和解协议,但未提请法院审查,则不是诉讼上的和解,应视为诉讼外的和解。经当事人的申请,法院对和解协议审查后认为成立的,应当制作和解书。和解书的内容包括:案由、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当事人之间争执的纠纷、和解协议的具体内容、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和解书最后须由当事人签名,再由审判员、书记员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的印章。近年来,对着民事诉讼数量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解制度,该制度在我国法律制度中也非陌生。而其最令我们不能理解的是对其解释的含糊其辞,对法律意志的发挥更是起到的压制作用。因此,对民事诉讼法中的和解制度进行细化成为了一项必然之举。该制度的深入应用,既会更加有利于解决当事人双方的纠纷,也可以节约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成本,减轻法官负担。

参考文献:

1、(日)兼子

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2、张卫平.《新民事诉讼法专题讲座》,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3、常怡.《民事诉讼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章武生.《民事司法现代化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包冰峰.《民事诉讼和解的瑕疵与救济》,南通大学学报2011年。

8、闫广涛.《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构建》,法治2011年。

9、白焘.《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年。

10、包冰峰.《我国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反思》,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

11、张晋红、易萍.《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完善》,法律科学1999年。

下载20100410申请民事诉讼中司法赔偿的的程序(简)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0410申请民事诉讼中司法赔偿的的程序(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

    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 民诉中参与人是一大块内容,也是诉讼行为的基础,但规定只有寥寥数条,现结合相关司法解释就一些具体的情况做个梳理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1、法人......

    申请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程序

    辉县付吉中--申请人申请法律援助,除填写申请表外还应提交以下材料: ?1、广州市具名身份证或暂住证。 ?2、申请人家庭人均月收入经济状况证明。 ?3、与本案有关并且有事实证明......

    民事赔偿协议书

    民事赔偿协议书 甲方: 党月华 身份证号: 乙方: 周 凤 身份证号: 甲乙双方就责任田地边,发生争吵造中于甲将乙擦伤的民事赔偿一事,达成以下协议: 经双方协商一致,现 (甲方)与 (乙方)就此......

    民事赔偿协议书

    民事赔偿协议书 民事赔偿协议书1 甲方:xx乙方:xx事实概述:于20xx年11月3日乙方xx跟甲方xx钢筋班组在惠丰瑞城8栋楼工地工作,在11月3日下午6点左右下班行走中被8栋楼层落物击中右......

    民事赔偿协议书

    民事赔偿协议书 民事赔偿协议书1 甲方: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经双方协商一致,现__________(甲方)与__________(乙方)就此事赔偿事宜,本着平等、自愿、公平原则,经友好协商,达......

    民事赔偿协议.

    民事赔偿协议 受害人:女,身份证号:(以下简称甲方) 致害人:男,身份证号:(以下简称已方) 委托代理人:曹玉丽,女,身份证号: 2011年3月2日,中午受害人侯继红在新蔡县顿岗乡卫生院黄岩推倒在楼梯......

    民事赔偿协议书

    民事赔偿协议书甲方(赔偿人姓名):乙方(受偿人姓名): 身份证编号:身份证编号: 甲乙双方就年月日,发生在的,甲方高空落物砸伤乙方一事,自愿达成以下协议:一、就此事,甲方向乙方赔偿医疗......

    民事赔偿协议书

    民事赔偿协议书(参考格式)协议双方:甲方: , , 年 月 日出生,身份证编号: 。乙方: , , 年 月 日出生,身份证编号: 。, , 年 月 日出生,身份证编号: 。乙方系×××的妻儿。×××(系甲方雇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