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时间:2019-05-15 12:3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作品《人生》看路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第一篇: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摘要: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路遥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思想,使我们能够通过作品的分析,来窥探路遥的内心世界。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对黄土的浓烈情结。从五个方面分析后发现,路遥的思想文化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黄土情结

陕西著名作家路遥逝世已经14年了。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而言,肉体的存在与否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生命的延续。路遥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他生命终止之后,持续而强烈影响着广大读者。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在作品《人生》中,路遥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倾诉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他几乎将自己的一切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

正因为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如此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浓烈的黄土情结,扫描之后,我们会发现,路遥,这位从浸透了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其思想深受受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一位地道的“传统文人”。

一、人生观:积极入世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积极入世,投入生活,做生活的强者,绝不能消极避世。在路遥的人生观中,很明显地流露出儒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思想。在《人生》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品人物人生观的表现,作品主要描写了高加林的人生经历,虽然没有写完他的整个人生,但已经足够让我们观察他们的人生观了。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在对待人生态度上是积极入世的,他与苦难命运抗争,勇敢执着地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行为,正是民族传统中最可宝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风范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宝贵精神。

然而高加林的经历也颇具悲剧色彩。高加林读完高中后,当上了小学教师,但最终却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成为一个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农民。他不甘心在土地上生活,总想有所作为,想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这个愿望如此强烈,以致都产生幻觉了。终于来了一个机会,他在军队的伯父专业到地方当了干部,间接地依靠这个关系,他得以进城,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记者。对于城里的生活,他十分满意,并凭借他的才能活得有声有色,俨然成了那个城市的明星。然而,好景不常,正当他如鱼得水,尽力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他依靠关系端上国家饭碗的事被告发,命运将他无情打回了农村。仿佛命运让他画了一个圆,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原点。

从高加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他始终以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人生,力争做生活的强者,即使面对失败,他也不会选择道德式的“逍遥”,而是永怀希望,永不放弃地走自己认定的路,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价值观:道德至上

在读这《人生》部著作时,我们时时能感觉到作者正高扬着一把尺子,作为观人衡物的基本准则,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这把尺子就是伦理道德。作者在写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对于作品中的人和事,作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是褒扬还是贬抑,则取决于是否合乎这个道德标准,这种对伦理道德的极度强调,其实表明作者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正宗儒家文化,而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正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冯友兰解释说:“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但这些义务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路遥在这部著作中,许多人都具有传统美德中“仁爱”“济世”等思想,难能可贵。刘巧珍被高加林冷酷抛弃后却以德报怨,尽力帮助高加林;张克南在得知他妈妈以卑鄙手段报复高加林之后,痛苦万分。路遥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热烈的赞美,甚至不时以作者的身份站出来歌唱。

把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还体现在人物结局安排上,道德高尚的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而违背道德必然遭受惩罚。高加林之所以打回农村的悲惨命运,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刘巧珍,转而与黄亚萍恋爱――如果没有抛弃刘巧珍,也就不可能和黄亚萍恋爱,张克南的妈妈也就不会去告状。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作者安排小孩唱道:“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对高加林进行了沉重的道德谴责。

在作品中,路遥时时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路遥这无疑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影响。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路遥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

三、爱情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对爱情的描写,是《人生》的重头戏。路遥在作品中描写了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纯粹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而没有爱情的结合,却往往非常幸福。路遥对这些爱情的描写和结局的处理,表现出了他思想中具有深刻的男权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

作者在爱情描写上出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纯真爱情的的无比美好,炽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是美好爱情的无情终结,让人惋惜,心痛不已。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感情纯真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观念,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然而他们的爱情却破灭了。这是为什么呢?

路遥在《人生》里,对待爱情的态度,表面上看,非常现代,可以说是前卫而大胆。高加林刘巧珍不顾各自父母的恼怒和阻挠,执着而坚定地确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甚至敢于公开挑战长辈的权威和世俗的眼光。他俩在追求爱情的时候,都大胆热烈,能冲破传统樊篱,超越世俗的观念,仿佛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在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其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是更加强大的传统思想,因此,这些美好的爱情都最终不可避免地消亡了。对脱俗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这些爱情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

路遥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把是否合乎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且是使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的,对道德和责任的强调往往胜过了爱情本身,并且作品中人物的爱情都无比纯洁,完全剔除了性的因素,可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典范。作品中,男女青年的爱情含蓄而纯洁,颇符合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作者写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而维护道德的完美,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考虑、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正是儒家文化在表现方式之一。

对于高加林的爱情,路遥在描写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的映象:作者认为,高加林在农村的时候适合与刘巧珍恋爱,在城市的时候适合与黄亚萍恋爱,但是,即便是到了城市,高加林也必须与刘巧珍恋爱。这就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思想中极为传统的一面,对道德、对女性的定位,以及门第观念,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路遥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那些美好的爱情之所以一一破灭,要么是因为不合乎道德规范,要么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而且,女性在这些爱情中,往往不能有所作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顺从——这是路遥在强调他们的妻性。

四、黄土情结

在《人生》中,路遥表现出了深重与浓郁的“黄土情结”。对黄土地的热情讴歌和赞美,和黄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描写,表现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路遥的笔触几乎完全固定在那片热情的,古朴的,有着浓厚感情的黄土地上,读来撼人心魄,心肺俱烫。路遥对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不回避土地上的艰难,不掩饰土地上的落后,更多的是对土地生活和土地上人们的赞美和歌唱。我们不会忘记贫困农民们的艰难生存,同时也对刘巧珍的婚礼、双水村的“打枣节”、田五的段子,还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信天游,秧歌留下深刻的映象。

路遥的黄土情结,正是其所承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作品中的表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历来强调土地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十分看重故乡观念,有所谓“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和“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礼记》)的说法。在对《人生》作出分析后,我们发现,路遥的人生观,秉承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价值观上,是以伦理道德作为其观人横物的基本准则,爱情观上,则有男权思想的痕迹,并且具有强烈而浓郁的黄土情。可见,路遥,这个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作家,其思想文化观念,所承袭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这种承袭,在《人生》里集中展示了出来。

参考文献:

[1] 何小青.《试论路遥的创作思想》[J].《彬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8月第24卷第4期

[2] 胡辉杰.《路遥:德性的坚守及其偏至》[J].载《作家作品研究》

[3] 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J].载《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

[4] 丁红梅 王坚.《男权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J].载《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18卷第一期

[5] 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载《重庆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6] 马容.《论路遥作品中的儒家思想》[J].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24卷第2期

[7] 蒋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J].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月15卷第3期

[8] 赵洁婷.《超越世俗的爱情观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19卷第12期

[9]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第二篇:看《人生》忆路遥

看《人生》忆路遥

〇兰阿利

近日,在网上又看了两遍《人生》,从中看到了路遥创作的独具匠心,《人生》给人的启迪更加深刻。

路遥曾说过,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小在陕北高原的小山沟里长大,他是纯正的农民儿子,他熟悉农村生活,他了解农村生活,他最熟悉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生活,他的确如此,用沉重的劳动来写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再次观看《人生》,对于他的艺术构想和人物把握,上升到敬仰的高度。在《人生》中对社会的深度认识让人佩服。

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充斥着许多有文化、有知识,向往现代文明的年轻人,如高加林。黄土养育了他,给了他爱,导致他在黄土地上的苦闷,徘徊和理性沦失。而最终在痛苦和压力之后,恢复理性,回归现实,他对高加林这一代充满希望,而对刘巧玲,则成为路遥笔下一个活脱脱的敢爱敢恨敢闹的农村姑娘形象。她对高加林的爱主动、真挚、赤诚,路遥赋予刘巧珍对新生活的向往,对现代文明的渴望,对改变贫困的梦想,奏出了一曲催人泪下的爱情乐章。催人泪下的人生故事乐章,闪现着光彩聚结着力量,经久不衰。

作者:陕煤化集团铜川矿业公司鸭口公司兰阿利

第三篇:从《人生》看路遥的矛盾心理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爱情描写的悲剧情结

作者:小5 日期:2007-2-19 20:48:00

当路遥踩着陕北高原的山丹丹,一身黄土,一路悲歌地步入文坛时,谁也不会忘记,他是以诚挚表现人的苦难情怀而获得整个文坛的青睐。在《平凡的世界》史诗般壮阔的长卷中,“爱情”这一美丽的词儿,充满了瑰丽的芬芳。他以特有的敏锐与激情,真实而富有特色地描写了黄土高原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在情感的旋涡中所有人的个性和世界观逐步凸现嶙峋起来。路遥曾经感叹:“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恋人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我羡慕的!”读路遥的小说,便能看见这样的爱情。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无一不充满了人性的张力和悲凉的美丽,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正月里冰冻呀立春消,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读《平凡的世界》,每个人物都给我不同的感觉。但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悲剧让人惋惜更添无奈。孙少安和田润叶是典型的青梅竹马,两人好的就跟一个似的。在家庭状况差别还不是很大的时候,他们有着天下最美好的童年,一切都那么至真至善。“村里不光是娃娃,就是村里有些大人,也开过他们的玩笑,说她是他的'媳妇’。可是真正懂事的时候,就知道这的确是个玩笑。村里人以后谁也不再开这样的玩笑,甚至忘记他们还曾开过这样的玩笑。”是啊,巨大的家庭差异葬送了田园诗般两小无猜的爱情。

当田润叶给孙少安手里塞一封短信表露心迹,羞涩的跑开的时候,悲剧的种子便在此扎根了。这是在农村走集体的年代里,孙少安一贫如洗、小学文化、在生产队里种地,田润叶“干部”子弟、在县城教书——尽管不是什么大干部,也不是什么大城市,但是在当年的农村,孙田二人的差异无疑已经太过显著了。孙少安不能不从被瞬间的幸福冲击的空白头脑中回过神来,诚惶诚恐起来。润叶是个好姑娘,少安不会不动心,但是润叶又太好了,好到少安不敢接受。“一个満身汗臭的泥腿把子,怎么可能和一个公家的女教师一块生活呢?”生活的反差使“他不能答应和这个爱他的也是他爱的人一块生活!”他理智而又现实地斩断了这段一度令他万分牵挂的爱情。他逃避了,甚至不能给润叶任何解释,悄悄的、迅速的迎回一个门当户对的山西媳妇——贺秀莲。

我要赞叹田润叶的勇敢和思想的开放——这也正是一个立足于传统农村女性的美德,又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知识女青年的品质。田润叶对于孙少安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她的社会地位而改变,她的内心充满了热爱,是年轻人的爱,是真爱。问题出在孙少安的身上。这个人有一定的积极性,思想也能站在时代的前面,这里指的是他在工作这一方面的思想,但是,在对与爱情的看

法上,他还是比较迂腐。还有着一种农村人的想法,他认为自己配不上润叶,就因为润叶和他的社会地位不同,他辜负了润叶的一片痴情,辜负了她的苦苦期盼,是他把她向不幸的婚姻面前推近了一步。就这一步,让田润叶走上了另一条悲剧之路:和自己不爱的李向前结了婚,开始了一段不幸福的婚姻。田润叶的悲剧还在于她的婚姻是政治婚姻。嫁给李向前,也只是在被孙少安拒绝和考虑到自己的“二爸”田福军的政治因素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今天,这种政治性的婚姻还是存在的。

田润叶苦苦追求着孙少安,但城乡文化经济的悬殊注定田润叶的浪漫必然会被孙少安的现实所击碎。田润叶很无奈,她的抗争几乎无还手之力,她不是与一个人命运的抗争,而是在与传统的陈旧观念抗争,最终酿成家庭悲剧。使她不得不接受现实,屈服于社会。但是,请让我们原谅孙少安吧。他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抗拒来自社会和双方家庭的阻力,他不能跨越社会主义铜墙铁壁般强硬体制下的等级观念。更重要的,囿于文化程度,他没有同润叶对等的思想人格,这也是润叶爱情悲剧的根本根源。我们不得不感叹她所托非人。

田润叶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虽然不爱李向前,但是当李向前出了车祸,她立刻来到向前的身边,勇敢的承担起了为人妻的责任。从残废的边缘救回了李向前绝望的心。这个家庭终于“正常”了,这多少减少了田润叶的悲剧,是家庭弥补了爱情的亏欠。至于孙少安,拒决了田润叶娶了贺秀莲后,迈上了为家庭而奋斗的生活道路,他的这段人生过程不亚于一场改变命运的革命,然而就在事业有成时,跟着他吃了一辈子苦的贤慧妻子却得病离开人世,这天人永隔的结局更另人扼腕!

有没有比你更宽阔的河流,爱耐赛,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耐赛,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耐赛,有没有比你更自由的意志,爱耐赛。

较之孙少安与田润叶“平民式”的爱情,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则带有浓厚的现代意味。他们两个都受过较为高等的教育,在精神和思想上总是能够达成契合。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的孙少平,他时刻能充满激情、充满斗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改变命运。高干家庭出身的田晓霞美丽大方、才华出众。她深深地热爱着她这个“掏炭的男人”。这个“掏炭的男人”也敢于向也靠近。然而,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性的结局。作为独立的人,田晓霞和孙少平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追求,共同的性格特征。作为社会的人,一个是领导的女儿,一个是山沟沟里农民的儿子;一个是省上的大记者,一个是掏煤的工人。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注定了他们走不到一起,孙少平学生时代的清苦,在他人生发展的历程中留有深刻阴影。尤其是郝红梅对他的感情背叛,使他的虚荣心遭到挫折,田晓霞的出现就像一道闪电照亮了孙少平的生活。在他的读书道路上,田晓霞曾给了他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今,读书使他拥有了广阔的思想,生活的苦难使他深刻的体味了人生,田晓霞的爱情给了他奋斗的力量。

从阶级的观点看,他是一个农民工,而田晓霞是中共高官之女、大学生,他们俩的爱情即使放在当代也是震动世俗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简直惊世骇俗。然而孙少平与田晓霞跟他哥与田润叶的关系有质的不同。孙少平与田晓霞具有对等的思想人格,少平甚至有着比晓霞更深刻的人生思考。这使得他有勇气,有能力面对田晓霞的爱情。简·爱告诉罗彻斯特,作为一个人,我与你是平等的。孙少平也一定有同样的想法。田晓霞也不同于润叶姐,她热烈、勇敢、顽强,敢于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爱情上,孙少平是被动的,他没有追求,他不敢追求,尽管在他的意识中有着爱情的渴望,赤贫使他放弃了爱情的奢望,经济界定他的爱情萌芽,他只能去追求施舍来的爱情,他对田晓霞纯粹是占有的满足,根本谈不上是爱情,在田晓霞这个被描绘得近似于完美的女孩面前,经济文化地位的禁锢,他怅惘着、迷茫着、混沌着,盲目地顺应着田晓霞的指引,孙少平对爱情的无奈,使他很清楚田晓霞对他只是一个青春童话,离开他是最终的必然,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孙少平眷恋着田晓霞这种对城乡差别强烈的好奇心和喜欢刺激、崇尚冒险的个性,盼望着田晓霞的这种青春冲动能使他实现自卑的爱情。没有尝到滋味的孙少平敏感着、矜持着,他害怕田晓霞离他而去使他难堪、使他沮丧、使他失去人生追求,而他又怕承担爱情责任,无力对爱情负责,当田晓霞一次次向他示爱时,他逃避着,用逃避的方式企图延长爱情的终结点,延续这场不平衡的爱情游戏,折磨着彼此的青春。使《平凡的世界》落入沉重的囚枷,使作品处处迷漫着郁郁的压抑和沉闷。

田晓霞在日记中这样写首:“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已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和在一起——完全溶和在一起的共同斗争!”孙少平与田晓霞,从相见、相知到相爱,完全印证了上面的话。他们幸福地爱恋着。

然而两个人从爱恋变成婚姻时,我们不得不重新提及一个词“门当户对”。看看孙、田二人的门户,我们不禁大吃一惊。孙少平是一名挖煤的工人,田晓霞是省委副书记的千金小姐。差异之大惊世骇俗。两人的感情基础,毫无疑问是牢固的。但是,恐怕连作者本人也不能够说明二人的关系能够走到哪一步。爱情是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事。爱情既不是婚姻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与时代的滚滚洪流里,依靠个人的力量能否屹立不倒?显然作者也无法为他们安排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不能也不忍拆散他们的爱情,那么,只有一个结局。作者将孙少平热爱着的、他自己热爱着的、读者热爱着的田晓霞投到洪流里去了!美丽、可爱、勇敢的田晓霞死掉了。她的死是偶然的,但对于孙少平的命运是必然的。古塔山后,芳蓉宛在,杜梨树下,倩影犹存。而少平,终于在伸手可及之处失去了他有爱情。这是孙少平的宿命。是孙家兄弟的宿命。是双水村的宿命。是中国农村的宿命。

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结局,究其实,仍然是城乡的差距与现实的冲突。当省报记者田晓霞来到大牙湾看普通矿工孙少平时,虽然孙少平内心依然汹涌着澎湃的热浪,但冰凉的潮流也不时从心中湍湍而过。“井下生活的严酷性更使他感到他和她相距有多么遥远。他爱她但他和她将不可能在一块生活——这就是问题的全部结症!”为了遵循现实制约原因,作者只能将田晓霞的生命终结于一个偶然的水灾之中。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这段“情结”是作家生活经历的心理折射,而在于这复杂的情结潮流中,涌动着深沉的历史内涵:正是历史的逆转,拉大了现实的距离,扩

大了城乡间干部与农民的生活标准,吞噬了农民向往幸福的生活理想,才近使他们不得不挣扎在贫困与屈辱之间,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悲剧是崇高的诗,是冷峻而壮丽的美。在历史的交替中,无论是新事物的诞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都含有强烈的悲剧性。在读《平凡的世界》中孙氏兄弟的爱情故事,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被一种悲剧气氛裹挟着,几近艰于呼吸视听地步。孙少安躲躲闪闪逃离田润叶,孙少平无可奈何选择惠英嫂,无不展示了青年人的爱情与民族文化、民族心态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爱情悲剧,来自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和作家的悲剧审美体验,正是在客体与主体的相关契合中,孕育出苍凉、悲壮的人生和沉雄、崇高的悲剧美。这些悲剧真实地反映出历史前进的艰难与痛苦,表现出作家的清醒和冷静,以及在一声声苍凉的喟叹中主动承担人类苦难的悲剧和情怀。

纵观路遥小说中各主人公的爱情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悲剧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所有悲剧的酿成是客观环境和主观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

悲剧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建国初到1976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及计划经济的束缚,中国经济在曲折中艰难前进,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贫困不堪。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在历史转折时期,一方面要摆脱沉重的历史阴影,开辟新的征程,另一方面,旧的生产体制、思维方式仍然制约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社会形态、生活形态、思想形态千姿百态且又交叉渗透,形成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的局面。”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平凡的世界》讲述着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她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整个民族精神上的蝉蜕,描写了普通劳动人民面对转型的困惑与思考,揭示了转型期新旧力量的艰难更替,勾勒出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在这座“城乡交叉”的立交桥上,他们曾经彷徨,也曾试图迈过无形的屏障,向通往城市的方向前进;在这座立交桥上,孙少平与孙少安分野,一个人走向城市,一个坚守土地;孙少安与青梅竹马的田润叶无缘携手走向幸福的生活„„城市和农村就是相互交叉的两座桥,它们在社会生活的某个点上可能汇合,但终究是两条不同的路,孙氏兄弟的爱情经历就是这种矛盾下的牺牲品。这种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生事、物新生力量的悲剧。“它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即使人悲痛、同情、深省,又肯定正面社会力量的正义性、合理性,并激励人们为消除千万这种悲剧性的社会根源而努力,为历史必然要求得到实现开辟道路。二是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谬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少安才“不敢”高攀已成为“公家人”的润叶而选择了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贺秀莲。而田晓霞的殉职,也为孙少平的爱情悲剧变为了现实。如果田晓霞没有死,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仍然存在于他们之间,结局仍然是个悲剧。可以说,孙氏兄弟的爱情故事,恰恰是在这个时期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在新旧力量的冲突下,思想困惑、矛盾的最终表现。

作家的悲剧性生命的体验

路遥从自身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出发,形成了他小说特有的悲剧意识。“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本息于它的枝头就不会情不自禁地为此歌唱。”可见路遥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生活的不幸者,是一个情感的受伤者,也是一个思想的敏锐者。他在短暂的生活旅途中领略了人生的苦难,并把个人的人生经验上升为艺术的生命体验,把生活中最富有诗意的部分抽取出来,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他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在这潜意识的影响下,路遥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而田晓霞的殉职最能体现路遥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领悟融入到小说当中:一方面是他对现实世界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另外,这与当时路遥本人婚姻走向悲剧是不无关系的。作家从自己的婚姻生活体验中意识到,尽管当初如何相濡以沫,但家庭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习惯、理想追求、文化心理等等差异都是现实婚姻生活所要面对的,在对田晓霞命运的安排上,一方面是作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寄予和向往,折射出路遥对理想爱情追求的浪漫主义情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路遥立足严峻的现实生活,对“大学生嫁穷汉”的婚姻并没有足够的信心。由此可窥见路遥心理的自卑情结,及由此而生的矛盾心态。所以说,田晓霞的死亡是必然的。

综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重要目标,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支配人物命运的社会矛盾冲突,孙少安、田润叶,孙少平、田晓霞在黄土地上经历着一幕幕的爱情悲剧。“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路遥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爱情悲剧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历史命运。并且更生动地向读者昭示出改革农村落后的现状已成为刻不容缓时代问题,成为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作家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生动体现

第四篇:路遥作品读后感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演绎人生抗争的悲剧故事

[摘要]路遥以其澎湃的激情专注于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人情物事,他的《平凡的世界》就塑造了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典型‛的人物形象,尽情展示着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人生。本文通过对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作者的生活经历,黄土地的苍凉,对黄土地的深情与热爱,黄土地的悲欢离合与爱情悲剧等方面分析路遥作品特有的苍凉、悲壮的悲剧情结。[关键词]路遥平凡世界人物形象

带着特有的黄土气息,从陕北高原向我们走来,这就是路遥。路遥在其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却足以震撼人心的作品,他时刻关注着黄土地,关注着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人们,路遥以其强烈的激情与他们一起悲欢,一起思考,一道前进。他所写的人是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善良而又多情自尊的人,他叙述的故事是像黄土地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他所抒发的感情是像黄土地一样炽热奔放而又辽远的情。路遥正是以像信天游旋律一样缠绵悠长而质朴的感情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出了《人生》。创造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路遥是个多情又敏感的作家,现代文明之风吹到黄土地所掀起的波澜,路遥是非常关注的这‚其重要的内容‛,‚城乡交叉地带‛的创作区是路遥的发明,他一如既往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终结。路遥曾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我的作品的题材范围,大都是我称之谓‘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无疑,起初我在表现这个领域的生活时,并没有充分理性地认识到它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深刻而巨大的意义,而是通常所说的,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后来只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反复耕耘,才逐渐对这块生活的 土壤有了一些较深层次的理解‛,他在这‚交叉地带‛中开掘积淀下来的文化记忆,让不同的人在这块相同的土地上演绎不同的人生故事。

一、普通农村的知识青年,缔造了生活的胜利者

在谈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时,我们不得不将其与《人生》中的高加林作以对比。《人生》中的高加林是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有年轻人的魄力和闯劲,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去外星球看看。高加林作为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也一样不可能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郑重宣言‚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在咱们高家村的土挖刨一生‛,书中五彩斑斓的生活不断地向他招手,城市文明之风时而不断的滋润着他,时代前进的步伐促使他前进。但是,心高气盛的他却在生活的大海中连呛苦水,屡受折磨。他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弥漫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在高家村,他很难找到自己的知音,而不安份又使他不能脚踏实地的稳走稳干,因而注定了他在顺境时如鱼得水,逆境时则颓败消沉。他疏远了黄土地,在农村,他是弱者。‚一个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当代青年,他的理想追求,无论有多大的意义和合理化,如果缺乏了对这种人民和人民真正生活的基本理解,他的行为就不能不是盲目的,轻率的,一个只强烈要求社会大众理解自己,而自己不理解或不准备理解社会大众,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就不能算作一个将理智和感情结合起来的真正的人,他的觉悟还不能作一个真正现代人的自觉。‛所以最终高加林成了‚一个遗弃了故土又被城市所遗弃的人‛。

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一样都是有知识的现代青年,他们都属于奋斗型人物,有着可爱的执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满足一辈子立于黄土地上,他们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为。与高加林不同的是孙少平虽家境贫困,但从来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 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意念却从来在他的心中没有停止过。当他回乡之后,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沟里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做着远行的梦。‛即使有吃有穿了,他还会煎熬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客观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崭新的空间。孙少平在背石头时所承受的牛马般的劳动使人惊心动魄,‚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两条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三天下来,他的脊背被压烂啦,他无法目睹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肉被石头磨的像一层透明的纸,工地当小工,也不沦于一般的民工,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在最简陋的工棚里他还挑灯夜读,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决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在随时都会遭受生命危险的煤矿,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艰辛的工作。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感受。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是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 受,顽强的坚持。正是这样的苦难,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孙少平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还有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他们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这些主人公一个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要求社会承认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

而少平、少安两兄弟相比较,哥哥少安的形象刻画是扎根与农村奋斗者开拓者而又安于农村的生活;弟弟少平则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但是兄弟俩都生活的胜利者,爱情的失败者。两兄弟在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哲学上: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源自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却被远行的梦所召唤!

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他是一个‚新人‛。他的追求是‚梦‛,是理想,是未来,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实。他跻身于现代文化的城市,不仅是追求物质生活,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他离开了宁静和谐的家去外做了‚揽工汉‛。这令孙玉厚不解,也令孙少安迷惑。(他曾多次见孙少年的生活劳苦而劝他回去。)他们都想不到孙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他们不明白孙少平就是在这样与困境的搏击中实现自我的!

可以这样说,从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国农村青年的不幸就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从于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分配和不公正性的农村政策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这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 界,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和冒险地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

而孙少安是一个心底善良,情操高洁,善思考,敢奋斗的农村青年,他只想通过自己拼命的劳动求改变自身贫困的‚世事‛,无论他的‚搞分担包产‛,还是后来的办砖厂,无一不是为了摆脱贫困,脱离苦难,一家人能填饱肚皮,过上安适的生活。作者对孙少安坚强地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的品格和令人荡气回肠的道德情操,倾注了深情的赞美。面对‚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少安为了弟弟妹妹、为了那个家牺牲的太多太多,他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那个家,似乎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自私‛一下,在他质朴的农民思想中渗透出了发展才是出路的意识,勤耕勤作,改变生活。他是一个多么有情有意的人啊!

同时,在少安的身上似乎有一种认命的感觉。在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孙少安这样的话:不要管农民种什么!政府给农民的应该是资源服务,不能把农民简单视为国家的雇工,而把自己作国家的代言人、掌柜的,可悲的是政府恰恰是怀有这种强烈的主人公意识,认为自己是老板,是吃‚官饭的‛,人民是‚打工仔‛,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制约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制约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孙少平式的农村青年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吃官饭‛,将这种‚中国式‛悲剧演绎得一波三折。他这个农民式的‚打工仔‛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内心情感的懦弱,演绎了黄土地的悲剧情结

生活的平凡而个性气质的不平凡,赋予了两兄弟深受女性的崇敬。在高中读书期间,孙少平不平凡的气质,就受到了田晓霞的青睐。田晓霞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是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从小爱读书,善思考,对事物常有超出年龄的不凡见解和独立的 分析与判断能力。长大后她逐渐养成了豪爽、洒脱的男孩子性格。还经常借书给他看,两人共同思考商讨社会问题,当三年后碰到打工的孙少平,从另外一个角度她认识到仍是衣服破烂的孙少平没有被几年的农村生活同化,她从他的谈吐中知道他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独特见解的人,同是具有青春激情的两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交流着思想,互为导师,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超凡脱俗的爱情。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素养,语言、爱好和志趣,能心有灵犀相互沟通。所以他们的交往逾越了竖在他们自身地位的这一座巨大的屏障,他们对于人生有着共同的感受与理解,对于事业都有一种献身的热情。他们热爱文学,在读同一部作品时,往往发生情感的共振。田晓霞,省报记者,有着高贵的身份,但是面对黑色的矿山,特别是目睹到井下工人紧张的拼搏,心中涌起了对创造财富者的无限爱戴和崇敬,深刻的体验到了劳动的伟大与庄严。孙少平是田晓霞心中的男子汉,他们在爱情生活中不断得从对方身上吸取新的思想,知识,经验和力量,充实与提高自身。田晓霞在日记中写道‚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他们破除陈旧的爱情观念,以最纯真的感情演绎并推动着现代意识的发展,追求的是心有灵犀,平等的人格及自我尊严,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既给予又获取并在给予与获取的征途上实现自身、肯定自身、持证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实的残酷,田晓霞,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孙少平,一个普通农民的当煤矿工人的儿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结合无异于天方夜谭,难以让人从理性上认同。让田晓霞破除世俗的偏见,与少平结合,会使婚姻缺乏现实生活的依据而显得虚空,再从田晓霞的个性来看,她是不可能半途抛下少平去寻找新的幸福,但是她也是不可能委曲求全接受高朗这个高干子弟的求婚,否则的话就人物将丧失其自身的光彩,再者,路遥作为一位忠实于生活的作家,也不愿违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 则,所以迫于无奈,作者使她在陕南抗洪前线采访时,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从而这个晶莹剔透的城市姑娘在读者心中也留下了永久的魅力,她和孙少平的玫瑰色的爱情更增添了一份震撼人心的悲壮美,无不让人惋惜。那么好一个姑娘,受过良好教育,活泼,勇于追求,热爱生活,爱着孙少平。却最终生命赋予她只有那么短短的二十几年。后来,金秀对少平的爱情选择,注定是苦涩的,孙少平对她的回避,再次证明他的爱情懦弱性,金秀对孙少平来说,无疑是田晓霞灵魂的再现,然而,孙少平对这种田晓霞式的爱情总是逃避着、憧憬着、满足着、痛苦着。最后,少平和师傅的妻子结合,一切都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一次又一次的演绎着黄土地的悲欢离合。从而也在这些平平常常的爱情故事里,蕴含着超越爱情自身意义的时代情绪与历史内涵。为我们诠释了黄土地的爱情悲剧

那么少安和润叶呢?在她们身上笼罩的母性之爱的神圣光环!在这种传统婚恋模式中,双方男女都具有清醒的理智的态度,他们间很少有激情如火的热烈场面,更无玫瑰色彩的浪漫诗情,她们关注的更多是婚后具有现实意义的世俗生活,甚至会考虑到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末节,即使是在热恋中,情欲的骚动也会受到理性的抑制,只是在悄悄细语中进行情感的交流。他们的爱情生活就是一幅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图画!但是,因为城乡的差别,家庭环境的制约,性格的差异,理想的不同都是他最终错过了润叶。因为他的小农意识的局限,他娶了山西姑娘秀莲以后,生活便代替了爱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实的生活了。当孙少安要破产时,‚秀莲不仅象他一样承受着破产的痛苦,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安慰他。她给他说宽心话,给他做好吃喝,给他温柔的抚爱和体贴,甚至在他苦闷至极,无端地向她发火的时候,她也心甘情愿当他的出气筒。‛,‚惟有妻子的怀抱,才使他凄苦的心情得到片刻的温情和宁静,一天的劳累和痛苦之后,他常常象受了委屈的孩子,晚上灯一吹,把脸埋在妻子的怀抱中,接受她亲切的爱抚和安慰。她的两只结实的乳房常常沾满他的泪水‛。亲爱的秀莲就是这样使我们可爱的少安跨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坎坎,重新燃起热情,他们相互扶持,紧紧依靠直到老去。

三、结语:生命的交响乐

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使我们感到一颗流溢着真情的心灵的震颤和悸动。在他的作品中,他笔下人物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平凡的世界里,蒸腾着不平凡的真情;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虽然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血有肉的。他们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辉煌的人生意义。

第五篇:路遥《人生》心得体会

路遥《人生》读后感

今年寒假读了路遥的《人生》,路遥的那朴实的文字给我触动很大,把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很真实的再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时你又能从那些一个又一个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体会到一些什么,了解他们的内心,同时我也慢慢领悟到柳青的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以20世纪80年代初陕北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叙述了小说主人公农村青年高加林事业与爱情跌宕起伏的故事。在从民办教师——农民——名记者——民办教师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事业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转折,人生中老天对他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玩笑,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训,也失去了自己的爱情。

首先分析故事,我认为高加林的悲剧原因有两点,第一是高加林自身在面临选择时的失误,他总是看着前面的理想生活却忽略进取的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和身边最应该珍惜的东西。第二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说高加林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农村知识青年争取自身命运前途和当时社会环境磨合的缩影,小说中多处隐含的提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时代特征,可以说高加林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1.人一生的道路有很多重要选择和岔道口,或尊重现实或尊重内心,我们要谨慎把握,选择的时候要兼顾自身理想和社会现实环境 2.人生的形态有多种多样的,有时它就是一个以时间为半径的圆,回到原点只是时间问题,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的不满意就灰心,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3.面对失意和挫折时,我们要坦然面对,吸取教训积极争取。高加林的故事并没有完,我相信他在经过听完德顺爷爷的话之后,在改革开放后新环境中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只是我现在的一点点体会,我相信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我会慢慢领悟更多。。

XXX

2013.03.02

下载从作品《人生》看路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作品《人生》看路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路遥《人生》教案

    《人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人物心理刻画展示人物形象。 3、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景物......

    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我相信大家基本都读过,这本书是路遥的成名之作,而我读这本是因为假期作业要求。刚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并不好,但我没想到这本书会如此的吸引我。这本......

    读路遥《人生》

    读路遥《人生》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路遥的小说《人生》,依旧是《平凡的世界》那样戛然而止的结束,小说中似乎强调这命运的强劲,玩笑中充满无奈,让人渐渐品味出轮回的错觉。常说小......

    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又一次温读《人生》,又一次热泪满眶,又一次领悟那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读《人生》,让我对未来的未知充满......

    路遥《人生》读后感

    午饭前,抢着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路遥《人生》读后感。故事情节属于那个年代,也符合那个年代,但故事中的纠葛和波澜却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生中充满抉择,但可能影响一生......

    路遥《人生》读后感

    读《人生》有感 ________李雯《人生》一书给我最大的吸引在于它的名字。“人生”——多么广阔的一个词语,一本书能写尽其间的所有吗?满怀一种期待,开始细细品读这本书。 本书描......

    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

    浅析路遥《人生》

    浅析路遥《人生》 ——高加林悲剧结局的深刻启示 《人生》以农村题材为主,通过对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作了深刻的反应,对当代青年的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