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历史原貌偏离甚远的《赵氏孤儿
与历史原貌偏离甚远的《赵氏孤儿》
(2010-12-09 16:00:50)
拗不过朋友所托,昨晚熬夜,认真看完了陈凯歌的新片《赵氏孤儿》的碟片,片子的艺术成就如何,不是圈内人暂且不敢多嘴,我只想就电影中陈凯歌所精心编撰的故事情节,还原一下这段“春秋忠义”的历史真实原貌。
“赵氏孤儿”的历史大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的时代。在周诸侯国之一的晋国内部,晋公室与晋国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尤为明显。赵氏族诛,是晋国卿大夫各集团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赵氏族诛故事的蛛丝马迹,最早出现在《左传》。然而其中所呈现的这段历史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有着较大不同。根据《左传》记载,晋襄公时,赵氏家族的掌门人赵盾,驱逐了狐氏势力,提拔了自己的亲信韩厥,开始独揽晋国朝纲。晋襄公之子晋灵公继位后几次设计,欲置赵盾于死地,赵盾被迫逃亡,其弟赵穿一怒之下竟杀死灵公。归来后的赵盾拥立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君,史称晋成公。自此赵盾如执傀儡,玩君王于股掌之中,成为晋国第一位权臣。
晋成公吸取晋灵公的失败教训,不敢再与赵盾明火执仗地对峙,但暗斗仍在继续。公元前600年,不可一世的老赵盾死去,其子赵朔接班,赵氏依然掌控着晋国的大权,赵朔还娶了成公女儿庄姬为妻。晋景公继位后,不动声色地提拔栾武子为正卿、中军将,试图借助栾氏家族势力排挤赵氏,赵氏族诛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赵盾死后,赵朔与叔叔赵括(与赵国纸上谈兵的赵括同名,但不是同一个人)、赵同之间的嫡庶争执,使赵氏家族的内部矛盾日益凸现,一个偶然因素促成了整个事件的爆发。赵朔英年早逝,庄姬公主耐不住青春寂寞,红杏出墙,与丈夫的叔叔赵婴勾搭成奸。作为家族掌门人的赵同、赵括,不能容忍这种辱没门庭乱伦之风,行使起掌门权力,把赵婴流放到齐地,致使赵婴客死他乡。史载,赵婴被放逐时曾向赵括告饶:有我在,栾氏不敢轻举妄动;我如不在,两位兄长就有性命之忧了。可惜二人当时没有听进去。
为了报复,庄姬凭借其公主的身份向晋景公告状,诬陷赵同、赵括要犯上作乱。早已磨刀霍霍的赵氏政敌栾氏和郤氏,以此为借口落井下石。公元前583年,以景公为首的各方势力同时扑向赵括、赵同,于下宫诛杀了赵氏一族,史称下宫之难。
《左传》中记载,这次行动主要针对赵括、赵同两家,随母庄姬生活在宫中时年八岁的赵武毫发未损。晋景公杀死赵同兄弟后,想把赵氏的土地赏给祁氏家族。而此时,受到赵盾生前提拔的晋国执政大夫韩厥献言:“赵氏家族的赵衰、赵盾、赵朔都对国家有大功,如果没有了后代,也失去了土地,会让后来的人会怎么想?谁还愿意为国家尽忠?”这一席话,挽救了赵氏家族血脉,赵氏封地也得以保存。
虽然赵武成年后,在晋国也曾有过一番作为,但赵家此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再也无力与君权争锋,赵氏家族专权晋国政坛长达四十年的历史戛然而止。晋国从此陷入卿大夫无休止的争权夺势斗争中。王室无力左右局面,最终导致晋国末年六卿专权局面。
以上史料记载,我们没有看到八义士前仆后继的牺牲,没有看到述说忠义的悲歌,有的只是统治阶层尔虞我诈的宫廷丑闻,那么,电影所展现的这段赵氏孤儿复仇的故事原型,又典出何处呢?
《赵氏孤儿》的成型记载主要源自《史记·赵世家》,《史记》中,赵武成了赵朔的遗腹子、庄姬与赵婴私通情节被删,增添了屠岸贾这一导致赵氏家族被灭族的刽子手。司马迁还完成了托孤、救孤、抚孤、复仇等主要情节的设置,就这样,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搜孤托孤的“大历史”就此浩浩荡荡地展开了。
古籍专家杨伯骏先生曾就此评论道:《史记》诸世家包括《晋世家》多取自《左传》《国语》,而《赵世家》却不同。《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用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
历史上围绕赵氏孤儿事件的真伪,自汉代王充始,到唐代李翰的《蒙求记》、刘知己的《史通》、宋代的《梁氏史记志疑》,一直到当今的各家学者,从未停止过探究与争鸣,2500年前的这段历史扑朔迷离,令世人疑惑。中国的政治史,历来有“左巫右史”之说法,就是这史,又有一多半是为了洗脑正人心,用春秋笔法写就的。
到了元代,元杂剧《赵氏孤儿》,进一步发展了由司马迁奠定的故事情节,增加程婴献子的情节,彰显了以程婴为代表的节义精神。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各个朝代都接着被改编,京剧、秦腔、豫剧、越剧,在多个剧种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只是这改编大军中的一名新兵。这个镌刻着忠义与良心却背离了史料真实的故事,不仅成为中国历代舞台上的宠儿,清代时还曾漂洋过海远赴欧洲。
清康熙二十八年,法国传教士马约瑟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他开始学习汉语。马约瑟认为让中国人皈依天主教最有效的办法是向他们解释中国经典的真正含义,罗马教廷上层把这种索隐派观点视为异端而严禁发表。雍正三年,已经59岁的马约瑟阅读到法国人傅尔蒙关于中文的论文摘录,如同看见一根救命稻草,他认为傅尔蒙是他认识的唯一有能力帮他传播他的理论的人。在与傅尔蒙的通信中,马约瑟希望能通过对方在法国发表他的著作。由于自己的作品被耶稣会禁止出版,他表示傅尔蒙可以把收到的著作作为自己的东西发表。
这一时期,马约瑟除了写出五卷汉语札记手稿,还有一个重要成就,那就是翻译了元杂剧《赵氏孤儿》,但那只是作为自己手稿可以顺利出版的小礼物。1731年底,马约瑟几经周转终于将手稿和法文版《赵氏孤儿》交予傅尔蒙手中,可惜马约瑟所托非人,这位被称为汉语权威的傅尔蒙人品却不怎么样,他把马约瑟的文稿说成是粗糙之作,将其束之高阁。所幸的是,转交包裹的中间人、耶稣会的杜阿尔德,意外发现了《赵氏孤儿》的译文。1735年,杜阿尔德把它编入《中华帝国志》一书中,于是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法文版这才正式亮相欧洲。
杜阿尔德发表马约瑟的译作时,正值法国文坛掀起有关戏剧教化功能的论争。耶稣会一直把戏剧当做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赵氏孤儿》这部悲剧的巨大感染力,成为耶稣会在争论中一个有力的佐证。
事实上,马约瑟在译介过程中,将占元杂剧一半篇幅的以诗歌唱段全部删去,他认为这种唱词不易理解,对欧洲人更是晦涩难懂。他的译本仅是保留原作故事梗概的节译本,中国原剧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早已荡然无存。尽管如此《赵氏孤儿》在法国一经发表,还是引起了轰动,甚至在整个欧洲不胫而走。几十年间先后被译成了英文、德文、俄文等多种版本。
1748年,意大利著名诗人梅达斯塔苏根据《赵氏孤儿》创作了歌剧《中国英雄》。1752年,该剧在奥地利维也纳皇宫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被翻译为外国文字的中国戏剧作品。正是通过这个被称为东方哈姆雷特的孤儿复仇的故事,中国文化开始在欧洲备受追捧。时至今日,这个忠肝义胆,荡气回肠的故事,还在不断被改编、被呈现。人们早已忘记了它与历史真实的偏差,而只愿从中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批评它愚忠也好,赞扬它忠烈也好,如此动人的故事纵使偏离了真实的历史,人们依然愿意用它寄托对忠义的美好向往。
历史偏差一:屠岸贾人物或为虚构。除了《史记·赵世家》,在《左传》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没有关于屠岸贾的任何记载。
历史偏差二:赵氏满门被诛或源于庄姬通奸。《左传》中记载,景公要诛赵氏,与赵氏的专横以及赵氏与其他各卿之间的矛盾是分不开的,但直接导火线还是庄姬关于赵氏作乱的谗言。庄姬或许不是《赵世家》中所说的贤妇人,而是一心报复祸及赵家的罪魁,是她直接导致了赵氏的灭亡。
历史偏差三:孤儿赵武并非赵氏遗腹子。《左传》和《晋世家》均未提到赵武是赵朔的遗腹子。下宫之难发生在公元前583年,而赵朔是死在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以前。
历史偏差四:孤儿成为屠岸贾义子。《史记》中孤儿被藏匿在山中长大,陈凯歌的电影则改为由屠岸贾和程婴共同抚养,并成为屠岸贾的义子。
历史偏差五:程婴主动献子,或为杜撰。《左传》中,并没有记载程婴献子的情节。《史记》中程婴和公孙杵臼“谋取”“他人婴儿”慷慨交给了屠岸贾。而在后来的各个版本以及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却必须是一个重要的情节。
说完历史,捎带说一下电影。说到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为了票房无奈披上一件忠义的外衣,在国人灵魂空洞、内心浮躁的当下,我相信陈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至于说到要不要把他们往大师级级别上吹捧,你看看《勇敢的心》,看看《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名单》《中央车站》《美丽人生》《生死朗读》
等等,你自然就会明白了。本文只谈历史,不作一篇影评,用我的文字为这类电影写影评,不值。
第二篇:《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很俗2010年12月08日 13:46:50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才一上映,果然不出所料,叫好声渐渐的就弱了下来。之所以不出所料,并不是对陈凯歌有什么偏见,而是觉得,在现在的中国之文化背景下,要出现一部有深度的文化作品,难于上青天。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推荐阅读: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
陈凯歌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优秀导演。当年他的成名作《黄土地》得奖的时候,许多电影院里观众了了无几人,究其原因,故事讲得太枯燥。后来的《大阅兵》,故事讲得也很糟糕。唯一把故事讲成功的,是《霸王别姬》,那是因为小说的原作者是香港作家。
陈凯歌的《无极》之所以输给了恶搞《无极》的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因为《馒头》的故事讲得比《无极》有趣多了。看电影,大多数人是来看你讲故事讲得如何生动的。从这点上来说,张艺谋的故事,基本上讲得就比陈凯歌动听多了。陈凯歌有艺术功力,却没有讲故事的才能,如果他能够得到一位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辅助,那么他的导演才华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反之,他的导演能力就一直会被蹩脚的故事所束缚。
这一次,陈凯歌为了把故事讲得有趣一点,专门找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作素材,不是靠那种蹩脚的编剧吹出来的蹩脚故事了。但这故事的历史,已经不太适合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了。从故事本身来看,《赵氏孤儿》其实是一个很俗气的故事。能把这样的故事讲好的大陆人应该是不多的。中国的影视界一直不重视编剧的地位,其实影视剧要把故事讲得完美,离开了专业的编剧是不可能的。张艺谋不愿意把讲故事的钱分给编剧分享,自己来讲故事,结果把《英雄》、《满城尽是黄金乳》等的故事讲得令人大倒胃口,《英雄》于是和《无极》不争第一,只争更二。
为什么大陆人讲不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因为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深受儒教文化毒害的大陆文化人,其思想高度,还没有超出春秋时代留下来的文化典籍。
你想,赵家被灭门后,赵家的二个门客为了保护赵家唯一留在世上的一个婴孩,一个叫程婴的门客献出了自己的孩子,另一门客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活下来的的程婴还要背着叛徒的骂名,把赵家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古代人这么做,的确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伟大,但现时代要是仍然把这样的事迹当成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则未免愚昧。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换来赵家孩子的生命,救一人杀一人,哪点值得歌颂?
虽然我们并不能够要求古人有现代思想,但现代人拍古代电影,最终还是为了拍给现代人看的,这程婴如此愚忠,现代人难以和他产生共鸣。在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的同时,程婴的行为就和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一道鸿沟。这鸿沟,如果只是把程婴救孤的故事简单的讲一遍,是难以填平的。因此《赵氏孤儿》也许可以圈点钱,但评价一定不会高。
如果有谁可以把《赵氏孤儿》的故事用《罗生门》的角度来讲一遍,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有趣多了。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下了赵家的孩子赵武的生命,历史书上都这么说,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呢?假如有人怀疑程婴献出的那个孩子才是赵家的那个真赵武呢?假如活下来的那个赵武其实是程婴自己的孩子“程武”呢?那样讲故事的会怎么样呢?用现代科技,当然只要查一查DNA就可以了。但古代没有NDA检查,最后活在世上的赵武,到底是赵武还是程武呢,真相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程婴。也就是说,讲故事的重点不是放在程婴救孤上,而是放在这“赵氏孤儿”到底是谁这一点上,故事才更有现代感吧?
千万不要以为掉换婴儿的故事只是现代人才会有的想法。讲宋代的故事,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和“掉换婴儿”有关。而更早得多的战国时代,有秦始皇的身份疑惑。秦始皇本来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许多书上却认为,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骨血,虽然说古人也
知道“十月怀胎”的道理,但牵涉到秦始皇的来历,很多书上却都说秦始皇的母亲怀胎了他十几个月。由此看来,假如有人怀疑赵武的真实血脉,理论上也是可能的。
《赵氏孤儿》如果能够把赵氏孤儿长大后报仇的简单故事,讲成程婴抚养的孩子,除了程婴自己,却没人知道他是谁的故事,也许才更吸引人,更有现代感吧?
第三篇:赵氏孤儿的历史谜团
赵氏孤儿的历史谜团
我想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都非常期待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开始之前,我还要先说一段废话。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赵氏孤儿》。这是陈凯歌导演的新作。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我一直很喜欢,从《黄土地》到《霸王别姬》,一直到《无极》。我说,我看《无极》看哭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我确实觉得那个电影是很有诚意的,只不过特技做得太差了。导演在这方面有点失控,再加上那个馒头事件,我们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还是说说《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最初是一段历史,后来被改编成戏剧,之后又被改编成话剧,现在,又被拍成电影。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历程?这其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我今天想给大家重点说的。
赵氏孤儿故事真相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被记录在《左传》上。
晋景公三年,晋国大将赵朔率兵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在河上大战一场。因为这场战争,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公元前587年,赵朔死了,晋成公的姐姐就和另外一个男人勾搭上了,这个人叫赵婴齐。赵婴齐是谁呢?按辈分,应该是赵朔的叔叔,是赵朔父亲的同父异母兄弟。
赵家发生了这样的事,当然非常难堪。赵婴齐的两个亲兄弟看不下去了,他们把赵婴齐放逐到了齐国。
这事可把一个人气坏了,这个人就是赵庄姬。赵庄姬联合赵家的仇家,栽赃赵家,向晋景公告状,说他们要谋反。晋景公就把赵家这俩兄弟杀了。
后来,晋景公想把赵家的土地分给别人的时候,晋国执政大夫出来说话:“赵氏家族当年对国家有大功,却没有了后代,也失去了土地,这样让后来的人会怎么想呢?谁还愿意为国尽忠?”正是这一句话,挽救了赵氏。后来,才有了三家分晋,有了战国七雄的赵国。
这是赵氏孤儿最早的一个记载,这个记载是非常可信的。但是跟后来的戏剧戏曲的差别非常大。
后来的戏曲,大部分都是根据《史记》上的记述改编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精彩。
《史记》中的故事是这样的,简单地说,晋国有一个坏人,叫屠岸贾,官职为大司寇,这个人和赵家有世仇。他带人杀了赵朔全家,赵家被灭族,只有三个人活了下来,这三个人一个是赵朔的夫人,就是《左传》中的赵庄姬。另外两个人,一个叫公孙杵臼,一个叫程婴。公孙杵臼是赵家的门客,程婴是赵朔的好朋友。
两个人一见面,公孙杵臼问程婴:“你为什么没死?”程婴告诉公孙杵臼一个秘密:“赵朔的老婆怀孕了,如果是男孩,我当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死不迟。”
过去的观念,男孩才算是有后人。搁到现在,程婴可以直接拉着赵庄姬做个B超,不用等了。
几个月后,赵庄姬生了一个男孩。但是,屠岸贾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便向赵庄姬要这个孩子。
但是,翻箱倒柜掘地三尺地搜查后,屠岸贾只看到庄姬,却没有搜到婴儿。屠岸贾认为孩子肯定被偷偷转移了,便向城外搜去,赵氏母子暂时得以幸免。
程婴知道后,就找公孙杵臼商量,这老是藏猫猫,不是办法啊?经过一番商议,二人首先找了一个婴儿,然后向赵朔妻索要了赵氏孤儿的衣服,穿在了那个小婴儿身上。
一切妥当后,程婴前去告密。屠岸贾马上拿出千两黄金给了程婴,程婴二话没说带着这些人到了公孙杵臼家门前。
公孙杵臼见到程婴便破口大骂:“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初你口口声声说要与我好好抚养赵氏孤儿,今天又把我卖了。你纵然不能抚养孤儿,又怎能忍心出卖他呢!”
说完公孙杵臼抱起孤儿大哭道:“天哪!天哪!这个孩子有什么罪?请你们放过他吧,只杀我公孙杵臼就可以了。”
这出双簧演到这个程度怕是没人会相信此中有诈了,而公孙杵臼最后的那次求情也是一种忏悔,虽然死的不是赵氏孤儿,却也是个无辜的孩子。
公孙杵臼和这个可怜的婴儿被杀后,诸将以为赵氏孤儿已死,皆喜。赵氏孤儿就这样被留存了下来,被程婴藏匿在了山中,这个孩子就是日后的赵武。
后来的故事,就是赵氏孤儿复仇,杀了屠岸贾。之后,程婴自杀,自杀前,程婴说:“公孙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他自己选择了死,就是认为我能把你养育成人,今天事情办完了,我也该履行承诺了。”说完,程婴就自杀了。《史记》上这个故事和《左传》几乎完全不一样,那么到底哪个在历史上更可信?我认为是《左传》。虽然那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属于最原始的资料。
不过,流传至今的,却是《史记》这个故事。
因为到了元代,纪君祥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做了一些改动,比方说将原来的买婴儿改为程婴献出自己的儿子,又增加了程婴忍辱负重带着赵武投奔屠岸贾门下、让赵武认屠岸贾为干爹等情节。这些情节都是为了让矛盾更突出,冲突更剧烈。
对今人有何启示
我们再往外多说一点。相对于历史本身来说,戏曲往往更被老百姓喜闻乐见。同样是一件事,戏曲会演绎得非常生动。
比如说三国时,关羽离开曹营去投奔刘备的那段,在《三国志》上,只有寥寥几笔,曹操封关羽为寿亭侯,并且“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这几句话言简意赅,足以说明,曹操对关羽是很好的。但是,究竟有多好呢?大家不理解,赏赐了什么呢?大家很关心。戏曲就抓住了这一点,开始演绎了。
京剧里,这段叫《关公辞曹》,直接让曹操对着关羽唱:
在曹营我待你恩高意好,上马金下马银美女红袍。保荐你寿亭侯爵禄不小,难道说你忘却了旧日故交?
这就突出了赏赐的内容:金银财宝,美女红袍。
相对来说,京剧还是阳春白雪,同样是这个情节,蒋星煜先生的《以戏代药》上记录了一段河南曲子,民间小调风格就完全不一样。同样是曹操向关羽表示自己够意思,曹操是这样唱的:
在曹营我待你哪样不好?顿顿饭四个碟两个火烧。绿豆面拌疙瘩你嫌不好,厨房里忙坏了你曹大嫂!
这个表现力实在超强。对于老百姓来说,寿亭侯和赏赐都是虚的,不吸引人,但是,曹大嫂亲自下厨,这么多好吃的伺候着,那曹操对关羽多讲究,多仗义啊,关羽还非要回去找他大哥,那关二爷是何等忠贞不渝的英雄!《赵氏孤儿》也是这样,需要戏剧中的延伸。那么为什么这个很可能是虚构的故事,却能够流传到今天?
因为这里面有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人为之敬仰却已经缺失的精神---士。什么叫做士?什么是士的精神?像程婴和公孙杵臼这样,为了一个孤儿牺牲自己的人可称为士。像关羽这样,为结拜大哥千里走单骑的人,也可称为士。田横墓前自刎的五百条好汉,是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也是士。
我理解的士,就是可以为一个诺言而付出一生的人。可是现在,士可能比大熊猫还稀少了。中国有句老话,叫“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现在已经被改成了“士为知己者装死,女为悦己者整容”。我们这个年代,不是恨铁不成钢的年代,而是恨爹不成“刚”的年代。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孤儿,是这个美丽世界的孤儿。
像《赵氏孤儿》这样的电影,也许可以告诉我们,这种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不应该丢失,或者说,我们虽然丢了,但还是要想办法找回来。
因为,那是我们灵魂的根。
魏新,青年作家、诗人、学者,1978年出生于山东曹县,出版有长篇小说《动物学》、《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命运教我变魔术》,历史随笔《水浒十一年》、《东汉那些事儿》。近年来,魏新倾心研究光武帝刘秀,在东汉史学方面颇有建树。
2009年10月,魏新接受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历时一年录制完成以光武帝刘秀为主题的历史讲座《东汉开国》,人民文学出版社随后出版了同名书籍。出生于1978年的他,打破了《百家讲坛》主讲人的年龄纪录,被称为该栏目“最年轻坛主”。
陈凯歌改编有何新意
陈凯歌对故事的最大改编在于程婴的身份和他抚养赵孤的动机:从原先的家臣变成了接生大夫,从原先的报效家主变成了被迫牺牲自己的妻儿,之后替自己的妻儿报仇。在赢得屠岸贾的信任后,他有很多机会毒死对方,但是他没有。他所有的卧薪尝胆,孜孜以求,都是要“让赵氏孤儿和屠岸贾相亲相爱”,然后在最后一刻来临时,带着赵孤站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屠岸贾),他(赵氏孤儿)是谁,我是谁”---若非如此,“我的儿子就白死了”。
第四篇: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读后感
篇一:赵氏孤儿>读后感
在 《赵氏孤儿》这本书,我看了之后,十分的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中期,晋襄公死后,晋灵公继位。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多次劝谏,招晋灵公追杀。后来赵朔杀了晋灵公,晋景公登基。奸臣屠岸贾与赵朔不和,向晋景公谗言。阴谋得逞。杀害赵氏满门,赵朔的妻子是公主,得以逃到宫中。赵朔的妻子生下男婴后,被屠岸贾知道,程婴用自己的亲骨肉被屠岸贾乱刀砍死,公孙杵臼也被乱刀砍死了。后来赵武成人,才知原来当年屠岸贾乱刀砍死的竟是程婴的亲生骨肉。后来,赵武和程婴带兵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谋略,要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尝胆十六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并且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能果断的作出决策,联合公孙仵臼,救赵家的唯一血脉。
我很难想像出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程婴和公孙杵臼为帮助忠义的赵氏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侠义之风着实让人钦佩。尤其是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竟用自己的亲生骨肉为饵,来骗取屠岸贾的信任,而且甘心背负骂名十五载。报仇成功后,程婴不图回报,不慕荣华,以死明志,追寻故友,这种情义深深感动了世代们。
篇二:赵氏孤儿读后感
最近读了《赵氏孤儿》觉得深有感触,突然有种写读后感的冲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越看越想看,恨不得马上把它看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想感慨万千,很想把这本书的内容告诉我舍友,我也试图跟她们讲这本书里到底讲什么,但是却都没成功。因为我不知道要从哪讲起,要怎么把我的思想,感慨告诉她们,把我想说的告诉她们。就算讲了,讲的时候我发现所描述的语言好苍白无力,好空洞,根本不可能把书里的情感,精彩部分告诉她们。
此事件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要人物有孤儿:赵武;晋灵公:晋国的国王;太后:晋灵公的母亲;赵盾:祖父,丞相;赵朔:父亲;惠公主:母亲,晋灵公的亲妹妹;屠岸贾:义父,太尉;吴姬:二祖母;屠岸冶桓:姨妈,也是心上人。程婴:赵盾的门客等等。
赵武:刚出生没几个月父亲就被屠岸贾杀死,母亲就被哥哥逼死,成为一个孤儿。后来在程婴的掉包下,认屠岸贾为义父。小时候性格就比较怪异,没有受很好的管教,爱上屠岸冶桓,并发生性关系,从此难以自拔。对他姨妈感情之深厚,写出了不少精彩的诗文。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程婴讲出了真相,晋灵公把他带回宫中(此时他是晋灵公的唯一亲人),并且把他的心上人屠岸冶桓杀死,过了两年的纵情声色,最终不堪忍受心上人的离去,自残。
晋灵公是一个>孤独的国王,是次子但在太后的庇护上成了晋国的国君。上台后,不满太后的控制,召回屠岸贾,逼死母亲和妹妹,灭了赵盾一族,完成了独揽大权的梦想。他是个另人难以捉摸的人,时儿聪明过人,时儿又很糊涂,就犹如他的口吃毛病一样,时而好时儿坏,最终活到体重300多斤。
太后是老国君晋襄公的妃子。她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民间的美女,被晋襄公霸占。为改变命运,不惜代价的把自己的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自己当上了太后。但是造化弄人,她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她是儿子总揽大权的绊脚石,最后被赐酒死掉。
赵盾十二年前因吴姬与屠岸贾偷情直接引发将屠岸贾60多口人都杀死,十二年后,晋灵公召回屠岸贾,两家的恩怨即将展开。他为此想尽办法,却最终难以逃脱死的命运,遭到家族的噩运。
屠岸贾是晋国的一代名将,因爱情而被逐放西域十二年,与狗,顾侯孤独的在此生活十二年。晋灵公即位后被召回,成为晋灵公的坚定支持者。并且顺势打垮赵盾的势力,报了当年的大仇。不料却中了程婴的阴谋,收赵氏的唯一的后裔为义子。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他不禁万念俱灰,深感人生的无常和虚妄。
程婴是赵盾的忠实门客。一个极度偏执上午理想主义者,为延续赵氏一脉以图将来复仇赋予了他人生的意义,向屠岸贾复仇成了他人生的唯一目标。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他决定实行掉包计,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程勃替换了赵氏孤儿,救赵氏孤儿一命,妻子不从将起杀害。而同时看着自己的孩子活生生的被狗咬死,为取信屠岸贾而将公孙仵臼杀死。他在屠岸贾家卧薪尝胆十六载,在赵氏孤儿成年说出事实的真相,要其报仇,谁料却遭拒绝,使他崩溃,终在晋灵公亲临屠岸贾家时告知各位大臣事实的真相,饮恨自尽。
顾侯的祖祖辈辈都是屠岸家的奴仆。是位警觉性很高的人。
十二年前在赵盾的大屠杀中逃过一命,成为了屠岸贾身边的唯一奴仆,主仆二人在西域沙漠相依为命,彼此的信任和感激早已超越了主仆的关系。他对赵家怀着切齿的恨,这种恨不仅来源于赵盾夺去了他十二年的安宁和>幸福,让他虚度了十二年大好时光,还因为他是主人的仇人,杀了他主人的妻子婧,他的忠实崇拜者。他与顾侯有相似之处是为报仇冲昏了头脑,回来之后就一直在训练着从西域带回来的狗,让它能看到赵家的人就扑上去咬死。
赵朔他父亲是一个贪图美色的人,不务正业的人。最后被顾侯杀死。
屠岸冶桓生于西域沙漠,还没出生自己的母亲就死掉,是个有遗传她母亲的美丽姣容,但是由于没有受很好的教育看起来无法与正常人交流,除了赵氏孤儿,被众人认为是弱智。从小由屠岸贾抚养长大,其实是赵盾的女儿。回到中原后,与赵氏孤儿一起玩耍,两个人感情深厚,结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纯洁动人的孽缘。在程婴揭露事实的真相,她与赵氏孤儿是属于乱伦行为,被晋灵公处死。
吴姬相传是晋国的第一大美女,在赵盾利用不正当手段让她成为妾。她的红杏出墙成了赵盾与屠岸贾生死的起点,为了爱情随屠岸贾去西域沙漠,死与难产。
也许有人说“红颜祸水”。如果没有吴姬红杏出墙就没有赵盾与屠岸贾的恩怨,就不会死了那么多人。但是我却不这么觉得,其实赵盾与屠岸贾的矛盾是必然的,是晋灵公与太后的矛盾,是晋灵公为独揽大权的产物。也许如果没有太后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晋国的国君位置,也许就没有后来的一切冤冤相报,就没有《赵氏孤儿》这一悲怆的历史故事,>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假若假设成立的话,没有《赵氏孤儿》,那以后的历史将更改,那现在的中国可能更落后。也可能更强大,甚至不存在。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婴,他很忠实赵家,是忠实的门客,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虽然他为了报仇有点疯的地步,结果却也没有复仇成功,饮恨自杀。正所谓“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确实应该有他的那种谋略,要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妻子,儿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尝胆十六年,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并且在屠岸贾大肆搜捕赵氏孤儿时能果断的作出决策,联合公孙仵臼,救赵家的唯一血脉。
我很难想像出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人心难测啊。谁知养育了十六年的义子竟然是当时苦苦搜捕的仇家唯一血脉。谁听到这个事实的真相都会感到难以置信,更何况当事人屠岸贾,不老掉,疯掉才怪。他怎么可能想到程婴为了报仇,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狗吃了,同时杀掉那么多人。怎么可能在他的屋檐下生活十六年啊。程婴也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计划,养育的赵氏孤儿竟然不报仇。冤冤相报何时了,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后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读完这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看法也是不一样的。上面只是我的读后个人观点而已。此篇读后感是我读完金海曙编写的《赵氏孤儿》而写的,因为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内容也会不一样。
篇三:赵氏孤儿读后感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左传》的叙述中导致赵家灭族悲剧的是君臣斗争,人物仅有晋灵公、赵氏家族和韩厥,且赵氏孤儿主要是由其母庄姬和韩厥的保护而免遭杀害;到了《史记》就演变成了屠岸贾和赵盾之间的矛盾和仇杀,且孤儿是因为有了赵家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的拼死营救才幸免于难。司马迁的《史记》因其塑造了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此后,赵氏孤儿的故事被改成>戏剧广为传播。南戏有《赵氏孤儿冤报冤》,元杂剧有《赵氏孤儿》,明传奇有《八义记》,我国京剧及地方剧种多有此剧目,其中以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影响最为深远。主要原因之一大概在于启蒙时代法国的伏尔泰于1753——1755年把《赵氏孤儿》改编成舞台>剧本,定名为《中国孤儿》,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原因之二,有赖于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许多学者把它同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作悲剧美学的比较研究。这则故事也曾因为先后被林兆华、田沁鑫和王晓鹰等导演搬上舞台而引发过热议,如今又由着名导演陈凯歌自编自导搬上银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令大家对这个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关注和兴趣。
观电影《赵氏孤儿》,编导的叙事角度和立场树起了新的坐标。其对历史的叙述,既有着对史实的借鉴,对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结构的沿用,也有着完全个人的想象,尤其在对程婴、屠岸贾这两个人物的理解上,以及对于悲剧意义的开掘上濡染了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式。
首先,剧本非常周密地就戏曲中相对简单的“献子救孤”的行为进行了扩容与想象。戏曲中“献子”,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后联袂演出的“苦肉计”,由程婴先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公孙处,然后向屠岸贾举报公孙,遭围捕的公孙杵臼遂大义凛然地痛斥程婴,为的是以其真实的表演取信屠岸贾。大部分戏曲文本都是这样演绎的,公孙痛骂程婴历来是《赵氏孤儿》中的一段好戏。电影的叙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素不相识,程婴奉公主临死之命前去寻找公孙杵臼托付孤儿,未想屠岸贾搜查质押全城婴儿,妻子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贾交出了赵氏孤儿。如此一来其亲生儿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对象。得知婴儿下落的公孙杵臼来程宅接孤,为同时保全两个孩子,程婴一边让妻儿跟随公孙杵臼出城,一边去认领真正的赵氏孤儿。半路上程妻向公孙说出了事实真相,公孙料定屠岸贾必定前来追拿,遂将母子藏入墙壁夹缝。而程婴误以为公孙妻子一行已经逃生,便向屠岸贾举报了赵氏孤儿的去向。屠岸贾夜袭公孙府,公孙杵臼为取信屠岸贾舍身救子,军士在夹墙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贾当众摔死他认定的“赵氏孤儿”,刺死了程妻。戏曲中韩厥效大义放孤自刎,电影改编为受屠岸贾一剑之伤并与程婴密谋十五年。编剧的构想丰富了救孤的情节和动作性。
确立一种基本的叙事角度和基本立场,是导演思想的关键,按照陈凯歌导演本人的阐述,电影不是表现一个英雄人物伺机复仇的故事,是为体现“因其渺小,才见其伟大”的思考。为了符合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群体审美心理,导演把程婴这位义薄云天,感天动地的艺术形象从“崇高”的悲剧座基上搬下来,取下其头上的光环,赋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现代观众的亲和力,以求获得更广泛程度的认同感。把程婴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许是一种面对商业社会和娱乐时代无法严肃的尴尬和妥协,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对人物的定位源自导演对新的历史态度和阐述立场自觉的认同与探索。
此外,电影在某些场面和细节的处理和运用上还是颇现功力的,比如“赵朔之死”“庄姬护子”“程婴封门”“开墙搜孤”“空的摇篮”“鱼的运用”等场面令人记忆犹深,电影的结尾“身死魂游”的处理虽然在《角斗士》等电影中有着类似的方法,但此处出现抒情性结尾也是较为妥帖和理想的。
“程婴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时空令世人动容,它呈现出的是中国士子和知识分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心态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这便是志子人格归趋的“道”,即社会理想人格,它主宰着主体行为的方式和深层心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弘扬的。与此同时,疏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追问,参与经典的解构,参与对历史的阐述,其本身就是参与历史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化的解读和阐释方式既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动了个体对于历史的融入、审视、思辨和体验。
第五篇:赵氏孤儿鉴赏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剧本采史实为题材而多所敷演,情节紧凑,矛盾尖锐,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剧本写春秋时晋灵公宠信大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二人文武不和,阴险毒辣的屠岸贾利用灵公的昏愦,进尽谗言,将赵盾满门抄斩,其子附马赵朔被逼自尽,赵朔妻公主在幽禁中产下赵氏孤儿,被门客程婴、将军韩厥、老臣公孙杵臼设计救出抚养,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报仇雪恨。剧本自始至终交织着忠良与奸侫的交锋,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令人观之热血沸腾,回肠荡气,是真能砥风俗,砺士气者,金圣叹所云绝妙下酒物也。明人孟称舜谓:“此是千古最痛最快之事,应有一篇极痛极快之文发之。”纪君祥此文,铺张扬厉,沉郁悲壮,确当得起“痛”、“快”二字,相形之下,使太史公文亦显寂寥。
楔子交待了屠赵斗争双方的矛盾,已有剑拔弩张之势。开场屠岸贾一大段独白,其篇幅之长,在元曲中极为少见,因杂剧为着演出,独白太长则不免场上冷落也。而此处殊无冷落之感,盖此一段独白交待双方的矛盾斗争,便能使语势峭拔,气氛紧张,其叙权奸的阴险毒辣,令人发指;写烈士的凛然大义,令人心折。忠奸双方的对比颇有意味,支持忠臣赵盾一方的有鉏麑、提弥明、灵辄等,且下文前仆后继,所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忠臣义士,固所在多有也。与奸臣屠岸贾狼狈为奸的则一灵獒而已,獒虽曰灵,亦不过一獒,讥其与畜类为伍,亦一畜牲也。屠欲獒噬赵盾而训练百日,却被提弥明一锤击毙,劈为两半,亦预示屠岸贾处心积虑而必自掘坟墓也。
此一回交待矛盾的来龙去脉,忠奸双方阵势已分,赵盾临死前将遗腹子命名为赵氏孤儿,血海深仇尽在四字之中。一曲《赏花时》,怨愤惨毒之心溢于言辞,是后文报仇的情感契机,《幺篇》:“待孩儿他年成长后,着与俺这三百口,可兀的报冤仇。”为下文矛盾围绕杀孤救孤展开蓄势伏笔。
第一折开始进入正题。公主产下一男婴,屠岸贾为斩草除根,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矛盾于是自然围绕杀孤救孤而展开。这一折张驰缓急,扣人心弦,一方面固在于题材精采,孤儿生死转折之处,本易动人心魄,而作者丹青妙笔,安排筹划之功,亦不可没也。
初,屠岸贾传下号令,“等一月满足,杀这婴儿也不为迟。”为婴儿留出一线生机。奸险如屠岸贾,岂不闻夜长梦多,而必待一月之后杀之,实为剧情发展留地步。然即以情理论之,屠自谓胜券在握,一婴儿命悬我手,未足为患,留待满月,稍示恻隐之心,亦非情理所必无也。读至此,观众心必为之一宽,谓婴儿有救矣。接下来,屠岸贾命将军韩厥把住府门,“不搜进去的,只搜出来的。”则观众心又必为之一紧,如是防范森严,孤儿如何能脱毒手?至草泽医生程婴入见公主,观众之心又为之稍宽,料婴儿之脱险,必由此生发机会。公主果托孤于程婴,而程婴再三留难,一畏屠贼严酷,二怕公主泄露,一方面写出了程婴为人精细,欲求事之必济,一方面也是作者故意腾挪跌宕,以制造紧张的戏剧效果也。公主为安程婴之心,自缢身亡,程婴把婴儿放入药箱,观众紧张之心又稍得宽松。至府门前,程婴与将军韩厥的冲突,尤其写得起伏紧张,极尽摇曳之姿。韩厥奉命包围公主府第,防止走脱赵氏孤儿,见程婴出府,当场拿住,盘问数句,径直问道:“你这箱儿里面什么物件?”令观众心直提到嗓子眼儿里。程婴搪塞道:“都是生药。”韩厥进一步逼问:“可有什么夹带?”程婴云:“并无夹带。”韩厥道:“这等你去。”观众正长吁一口气,韩厥又道:“程婴回来!”如是三番,三擒三纵,令读者目光霍霍,汗湿脊背。此等处皆是作者故意与读者为难也。“我着你去时,似离弦之箭,叫你回来呵,似毡上拖毛。”写程婴当时处境心理,真能传神。至韩厥揭开药箱,搜出人参云云,是双关妙语,到此处,矛盾已激化,更无退步之处,以下一曲《金盏儿》,不仅写箱内婴儿情状逼真,令人怜悯,在结构上,也有将紧张的矛盾暗中转化消解之妙。接下来韩厥流露心事,放程婴抱走婴儿,程婴又偏再三留难者,是与前番在公主处同一心思,同一笔法。为坚程婴之心,韩厥自刎,至此已是为赵氏蹈险赴难的第五人。为救忠臣遗孤,众多义士慷慨捐躯,临危不顾,而屠岸贾命鉏麑刺赵盾,鉏麑感赵盾之忠义,触槐而死,他命韩厥看守赵氏孤儿,韩厥私放孤儿,自刎而亡,写得屠岸贾真是人神共愤,众叛亲离。令人掩卷唏嘘。
第二折,矛盾进一步发展。因走脱赵氏孤儿,屠岸贾为绝后患,欲将国内半岁之下、一岁之上婴儿尽数斩杀,不留一个。近代汪伪政权屠杀革命党,口号曰:宁肯错杀三千,不教放走一个。此为蓝本也。极写屠岸贾之穷凶极恶,丧心病狂。程婴上场云:“程婴你好慌也,小舍人,你好险也,屠岸贾,你好狠也。慌、险、狠三字,写当日危急情状,真是贴切,内忧外患都有。程婴走投无路之际,到公孙杵臼处商议。据《史记》载,公孙本亦为赵氏门客,剧本将他改作退休老臣,因朝政黑暗,罢职归农,是作者借题发挥,暗寓时政之笔。程婴见公孙一节,较少波澜,因程婴素知公孙与赵盾交厚,知根知底,遂少猜忌故也。然亦不是平直到底。程婴见公孙,先将婴儿藏于芭棚之下,当然是程婴老成处,亦是行文波澜处。若一径地抱进去,则世上虽有如此行事鲁莽汉,纪君祥断无如此粗枝大叶文也。接下来谈论时政,自然引出孤儿。程婴述说救孤经历,自己担血海干系,韩厥自刎身亡,意在激发公孙忠义之心。见公孙忠肝义胆,堪托大事,遂将婴儿抱出。此文该疾时疾,该缓时缓,皆因曲尽人情故也,读者不可不察。公孙接过孤儿,唱《牧羊关》一曲,多婉曲之妙,盖表面上字字责孤儿无恩念,妨爷娘,实则字字悲赵氏灾祸之惨烈,骂屠岸贾手段之毒辣也。二人为保存赵氏遗孤,兼救一国小儿性命,遂商量出一条计策:程婴把自己刚满月的婴儿顶替赵氏孤儿寄于公孙杵臼处,然后出面首告,一舍老命,一舍幼子,这种移花接木的调包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段,然自来未有如此惨烈者也。程婴与公孙争相赴难,互相激励,写来令铁石心肠人也为之动容。
第三折写程婴到屠岸贾处首告,终于骗得奸贼信任,救出赵氏孤儿。这条移花接木的计策虽妙,然其中过程写来仍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作者如此极尽摇曳,一则写屠岸贾老奸巨滑,一则恐行文板滞,故作奇峰也。程婴首告之时,本入情入理,并无破绽,而屠岸贾突然发作道:“咄,你这老匹夫,你怎瞒得过我!”若程婴胆子稍小,怕不当场露馅。幸亏程婴预想已定,成竹在胸,从容进言,应对得体,闯过了第一道险关。下文屠岸贾让程婴杖责公孙杵臼,以察其是否同谋,也是戏剧中常用的手段。如《抱妆盒》中刘皇后命陈琳拷问寇承御,亦是此种手法。程婴推三阻四,先借口腕弱,不肯下杖,下杖时又把棍子拣了又拣,只拣着那细棍子。这种细节描写都真实反映了程婴痛苦矛盾的心情。至于公孙杵臼假装受刑不过,孟称舜评曰:“故意攀指,机关转妙。”云云,不过是作者故作惊人之笔,使情节多曲折,文章生波澜而已,于情理上,则殊无谓。接下来搜出赵氏孤儿,作者描写屠岸贾凶性大发,用笔细致绵密,《七弟兄》唱道:“我只见他左瞧右瞧,怒咆哮,火腾腾改变了狰狞貎,按狮蛮拽扎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了沙鱼鞘,”如此煞有介事,大动干戈,却只是对付一个刚满月的婴儿,真正可鄙可笑,可恼可恨极矣。“一剑、两剑、三剑”,作者写屠岸贾杀戮婴儿,此等处必不肯轻描淡写带过,从程婴处看来,是剑剑砍在心坎上,“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背地里揾了。”比起公孙杵臼明明白白的痛苦,程婴这种内心里说不出来的痛苦,更为深沉伟大。从观众看来,则剑剑激起满腔怒火,剑剑控诉着屠岸贾的滔天罪行也。
赵氏孤儿既除,屠岸贾得意忘形之际,收程婴之子,即真正的赵氏孤儿为义子,养在屠府,习文演武。这等安排构思,比《史记》载赵氏孤儿在深山长大,更显惊心动魄,更觉天理昭彰。
第四折,写程婴在屠府抚养赵氏孤儿成人,然后巧妙地告诉他身世来历。孟称舜谓“此折曲白俱妙,是世间绝大文章。”不为过誉。
所谓水满则溢,盛极否来,正当屠岸贾位极人臣,权势熏天,打着弑君篡位的如意算盘之时,他不知道二十年前种下的业根就要开花结果了。程勃一上场,一曲《粉蝶儿》、《醉春风》颇有意味。一方面他唱道:“俺父亲英勇谁如,我拚着个尽心儿扶助。”“可不道马强人壮,父慈子孝,怕什么主忧臣辱。”二十年血海深仇,他蒙在鼓里,半点不知,这就促使下文程婴揭破身世之谜。一方面,“凭着我,快相持,能对垒,直使的诸邦降伏。”“我能文善武万人敌”,写得程勃文武全才,英姿勃发,也正暗示了屠岸贾的可耻下场。
作者写程婴是一贯稳重。他为惊醒梦中人,苦心孤诣,绘一手卷,是作者才力过人处。试想程婴若直言相告,则文章索然寡味矣。而作者写程婴欲告诉他,却偏不告诉他,偏要他来问。他见程勃回来,心中烦恼,垂泪不止,须知此泪半真半假,一半固然是想起“为这孤儿,送了多少贤臣烈士,连亲生的孩儿也在里面身死。”惨然泪下,一半也是要挑动程勃追根问底。程勃问时,偏还不肯说,偏还要推脱,“我便和你说呵,也与你父亲母亲作不的主。”是绝妙挑逗之辞。话既点到,随后抽身而去,以一手卷引动程勃好奇之心,激发程勃锄强扶弱之意,步步逼入。待火候到时,那时挺身而出,一一分说明白,方有水到渠成之妙。所谓文生情,情生文,皆因有稳重之程婴,故有此沉着之文章也。另外,赵家之事过去二十年,不免稍嫌冷却,以一手卷将赵家蒙受灾祸,诸位义士慷慨赴难之举一一重新回顾,旧仇新恨,都上心头,亦为下文诛屠岸贾,报仇血恨在情感上蓄势。至于叙述之中,详略得当,前后生发,如鉏麑不刺赵盾,前文一笔带过,此处细细补出,赵盾赐酒食与桑下饿夫灵辄,灵辄报一饭之恩,助赵盾逃亡,扶轮而走,磨衣见皮,磨皮见肉,磨肉见筋,磨筋见骨,磨骨见髓,亦前略而后详,此亦文章之妙处也。
真相大白后,程勃如拨云见雾,《普天乐》、《上小楼》、《幺篇》、《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作者用了七支曲子表现程勃得知血海冤仇后的悲愤与报仇的坚定决心。此一折,前面曲折安排,只为逼出程勃报仇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七支曲实为一篇之照应,故必写得精力饱满方称。七支曲子写程勃想像中如何报仇血恨,写得无细不备,我们回想起前面写屠岸贾诛杀赵氏孤儿,是一剑、两剑、三剑,写出屠氏凶狠毒辣,此处写程勃意欲报仇,同样是写得毒辣惨烈之至,所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也。《一煞》“摘了他斗大印一颗,剥了他花来簇几套服,把麻绳背绑在将军柱,把铁钳拔出谰斑舌,把锥子生挑他贼眼珠,把尖刀细剐他浑身肉,把钢锤敲残他骨髓,把铜铡切掉他头颅!”真是写得咬牙切齿,痛快淋漓。
元曲一般由四折组成,或加一个楔子,唯纪君祥《赵氏孤儿》为五折加一楔子,此为元剧变例,盖因其矛盾冲突复杂尖锐,非四折所能尽情也。此亦可为不以辞害意,形式服从于内容之一证。
第五折细写孤儿报仇雪恨之过程,大快人心。此为必然之结果,须知与一般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之大团圆结局不同。只是第四折写得太好太满,至此不免有强弩之末之感。
《赵氏孤儿》自问世以来,几百年传唱不衰,被誉为“雪里梅花”,皆因其剧中表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中国是个少悲剧精神的民族,但《赵氏孤儿》以复仇的故事而负载善恶忠奸的较量,忠臣义士临难不避、视死如归的精神,焕发着伟大的人格的光辉。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评论《赵氏孤儿》一剧“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由于其主人翁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也。”洵为不易之论。精神之伟大,不独文辞瑰丽而已。
《赵氏孤儿》之所以不朽,确因其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