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讲义

时间:2019-05-13 16:2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赵氏孤儿讲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赵氏孤儿讲义》。

第一篇:赵氏孤儿讲义

元杂剧《赵氏孤儿》

作者纪君祥,元代杂剧作家,一作纪天祥。生卒年不详。大都人,作有杂剧6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及《陈文图悟道松阴梦》残曲,仅有一折。

剧本

末本杂剧。本剧除元刊本外,还有明刻本。元刊本只有曲文为四折一楔,而明刻本又加了一折,即五折一楔。因为元刊本没有科白,所以参照明刻本简述剧情。

楔子:春秋晋国灵公时,奸臣屠岸贾欲杀害赵盾,使其满门抄斩。赵盾子赵朔为驸马住在宫中也被逼自杀。当时公主及赵妻已有身孕,被打入禁宫,赵朔留遗言:孤儿长大,定要为赵家报仇。第一折:公主生一子,屠岸贾派韩厥把手宫门,赵朔门下的医人程婴以为公主产后送药为名将孤儿藏在药箱中带出宫门但被韩厥查获。但韩厥激于义愤放走了程婴和赵孤并自刎身亡。第二折:屠岸贾知道赵孤被放,下令斩杀全国婴儿。这时程婴将请公孙杵臼向屠岸贾告发,并收养赵氏孤儿,令将自己的婴儿假称赵氏孤儿。但抚养赵孤需二十年后,公孙年老,只能将此重任交由程婴。程婴换了赵氏孤儿,并向屠岸贾告发赵孤藏于公孙。第三折:屠岸贾将程婴带入公孙杵臼家,公孙伪装不招。他又命程婴毒打公孙,公孙仍矢口否认。于是下令搜查,真搜出一孤。公孙撞阶而死。屠岸贾将假赵孤也就是程婴的亲儿子剁三段。屠岸贾认为程婴有功,将程婴子,真的赵氏孤儿认作义子在家中教养。第四折:二十年后,赵孤长大成人,程婴将惨剧画成手卷一一讲解给赵孤,照顾这时才知此事,并报了深仇大恨。第五折:写赵孤拿了屠岸贾,由晋国大臣魏绛处以应得之罪。晋君最后传令:赵孤复姓,赐名赵武,所有为赵氏死难诸人,概与褒扬。

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几位人物,分别是程婴、韩厥、公孙杵臼和屠岸贾。在这些人物形象中,程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典型人物。他也是最好的传达和表现了《赵氏孤儿》所要突出的主题思想的人物。程婴冒着生命危险说服把守宫门的韩厥,把孤儿偷抱出宫。韩厥为程婴的义气所感动,自刎而亡。”韩厥为守孤儿之秘密自刎之“义”行再次激励了程婴,他在“救孤存孤”的道路上更是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戏剧中有这样两个情节,我们来进一步看程婴这个人物,首先是

1、舍子救孤。屠岸贾为不留祸根,下令要杀死全国与孤儿同龄的小儿。面对即将爆发屠杀,程婴要做的不仅仅是保全赵氏家族唯一的骨肉,还要阻止这场屠杀,以保护举国小儿的生命。在这样的险恶境况下,程婴的出路是唯一的:舍子换孤。剧本对程婴彼时彼刻的心理波澜并没有着力细致的刻画,程婴仅仅是以沉静的口气,求助于老宰辅公孙杵臼:“告首与屠岸贾去,只说程婴藏着孤儿,把俺父子二人,一处身死;老宰辅慢慢的抬举的孤儿成人长大,与他父母报仇。”到屠岸贾将假赵孤剁三段是时,元刊本中有这样的唱词“双眸中不敢把泪珠抛,满腹内有似热油浇”,也就仅有这样的描写。

2、忍辱偷生。赵氏孤儿的性命靠着程婴与公孙杵臼的自我牺牲得以保全,紧张的忠奸对峙局面暂时得以缓和,养育孤儿和报仇雪恨又成为了新的看点。程婴因为出首有功被屠岸贾招为门客,从此他过着忍辱偷生的生活:一方面向仇人谄媚取得进一步的信任,争取自己和孤儿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含辛茹苦,养育孤儿长大成人,伺机报仇。在这样的艰难境遇中,程婴沉稳、刚毅、远略等性格通过这样的情节表达,可以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屠岸贾这个形象就非常鲜明了,也很容易概括。比如说,杀赵孤,要斩全称的小儿,这些都可以体现他的残忍暴虐。再者,千方百计的要至赵盾于死地,设计陷害了赵家致使赵氏一门只剩下一个孤儿。因为他的行为导致了公主、将军韩厥、公孙杵臼、程婴亲子的死。可以说屠岸贾可以说是一个主动出击造成冲突问题的角色。其实在对赵家进行满门抄斩之前,屠岸贾就已经派人去杀赵盾,但是没有得逞。派谁去杀呢?就是锄麑。(情节略)提到这样在剧本中的小人物,还需要给大家介绍两位。一位是提弥明。(情节略)另一位是灵辄。(情节略)

对于这部杂剧来说,“存孤救孤”是全剧的核心,贯穿这一核心的主线是忠奸两派的矛盾

及其激烈对抗。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激烈斗争中,作者通过塑造一系列忠臣义士的形象来完成对“忠义”主题的诠释和褒扬。对角色作这样的设置是为突出义士群体形象,突出“存孤救孤”是一个集体性的事业。在完成这一事业的过程中,义士群体的伦理信念、理性准则和人格理想的选择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成为他们行动的主导动力。前有锄麑抗命触树而死,提弥明见义勇为,佑护忠良,灵辄忠心救主报恩;韩厥守密自刎身死,公孙杵臼独自承当罪名撞阶而死等。他们虽然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是震撼人心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是一致的。”保全“赵氏孤儿”已不仅仅是赵氏家族的复兴希望的问题,更是这些人物“忠义”信念的一种传承。英雄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行为给我们昭示了“忠义”的精神无所不在,他们人格力量的伟大亦由此得以显现。司马迁《史记》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这是杂剧前半部分向我们表达的主题。接下来,无论是从杂剧的全名还是整个杂剧的后半部分来看,“报仇”无疑是《赵氏孤儿》向我们表达的另一个内容。从而《赵氏孤儿》的复仇主题也得以从中体现。可以说 “赵氏孤儿”,集中了“忠义”与“复仇”两大文学主题,前者非常的中国化,我们刚才说到的这些忠臣义士,是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的形象阐释;而后者则非常的国际化,在四大文明的童年阶段,从古希腊神话开始,复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母题。既非常中国化又非常国际化,既很民族又很世界——这或许可用以解释,“赵氏孤儿”的故事模本,何以数百年来一直魅力不减,被不同的文艺形式反复书写和改写。它不但在中华大地长久不衰,而且也是最早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戏剧。

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史元剧之文章》中评价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说《赵氏孤儿》是大悲剧,那么它“悲”在哪呢?我们之前说到的,杂剧中的“忠义”主题是通过一系列英雄义士的行动来阐释和展现的,而恰恰是这样一个过程被赋予了浓郁的悲剧色彩,《赵氏孤儿》作为元杂剧史上的一部大悲剧,接下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句,即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它上演了一个奸臣残害忠良的悲剧性历史故事,通过这个悲剧性的历史故事歌颂了英雄人物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剧中赵氏孤儿得以保全性命、长大成人,并最终成功复仇,靠的是众多英雄义士的赤胆忠心,是他们前赴后继自我牺牲的正义精神。如前所述,剧作中的英雄义士形象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群人,他们有着为正义而英勇献身的群体悲剧意识。在复杂艰险的斗争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他们每个人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都是互不相同的,缺少了其中的某一个人,整个斗争的过程就会出现脱链,斗争能否取得胜利就成为一个未知数。这一正义群体正是以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为剧作营造了浓郁的悲壮气氛,从而使读者和观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悲剧审美体验。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赵氏孤儿》所呈现的是一群“忠臣义士”生命毁灭的过程。“忠义”思想是该剧的主题,同时也是其悲剧审美的关键所在。

对于《赵氏孤儿》的流变问题,我要借用《曲海总目提要》卷二中的记载,说:“《赵氏孤儿》,元纪君祥撰,说本《春秋》、《左传》、《国语》、《史记》,后来《八义记》本此。”汉代刘向的《新序》、《说苑》中对此也有记载,《左传》、《国语》所记则仅只言片语,最为详尽的当属《史记赵世家》。这样几句话,基本上就可以介绍清楚我们今天说的杂剧的流变问题。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我要给大家做介绍的,是《史记赵世家》。因为有这样几个简单的情节要和元杂剧版《赵氏孤儿》作对比。“假赵孤”、“程婴拷打公孙杵臼”《史记》当中的“假赵孤”本不是程婴的亲子。“拷打”更能体现人物从身体和精神上的煎熬,更好地体现悲剧性。

接下来为大家作一个拓展。到我为止讲过的元杂剧翻拍成电影的剧作也只有《赵氏孤儿》了。电影也是文学,它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属于现当代文学的分支。同样的故事和作品,所不同的是,不同的时代所强调的核心价值有所不同。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之所以说是陈凯歌版《赵氏孤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陈凯歌是编剧兼导演。是编剧,就会渗透进去他自己的一些对作品、对历史的想法进去。司马迁降调诚信,说到就要做到。纪君祥突出人物的善恶是非,忠义思想的体现。而陈凯歌的电影又强调什么呢?电影的两大部分:分别是“救孤”和“复仇”。陈凯歌对“历史”进行了较为大胆的“人性化”改写,探寻“忠义”与“复仇”背后的人性深渊。如果说,公孙杵臼舍命为主,体现出来的忠义,还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接受的话,程婴的舍子,则可能会让今天的大多数人感觉不适。这样的忠义,难道不是与正常人性相抵触的么?赵家的孩子是孩子,程婴的孩子也是孩子,不管这两个孩子的身份、尊卑有多么大的差异,不都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么?为什么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会变成一件崇高的事情? 正因为以现代的生命价值观来衡量,这种“忠义”行为背后暗藏着这样的冷酷与惨烈,这是一种站在圣坛上的道德话语。正是基于对“忠义”这一道德化的价值观的怀疑或否定,陈凯歌对“救孤”这一部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历史”改写,将道德话语扭转为人性话语。重要是,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而救赵氏孤儿,并非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承担,是以善良为出发点,应该更为符合现代的生命价值观。其次这个 “复仇”部分,有两个主要版本。在流变问题中给大家说到的。第一个版本是以《史记》为最早模本的:程婴救出赵氏孤儿之后,在深山之中将其苦心抚养成人,然后在朝臣韩厥等人的帮助下,杀了屠岸贾,为赵家复仇。第二个版本,是以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为最早模本的:程婴救出赵氏孤儿之后,带其投奔屠岸贾作了屠的门客,并使赵氏孤儿与没有后嗣的屠岸贾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直到赵氏孤儿15岁的时候,程婴将其身世告诉孤儿,于是孤儿挥剑杀死干爹屠岸贾,为父母与家族复仇。第二个版本对第一个版本的改写,戏剧性大大增强,复仇的力度也大大增强。但以现代人视角来看,这里又出现了新的人性陷阱。让屠岸贾对孤儿的成长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和精力,与孤儿之间建立起很深的感情,与此同时,情感的双刃剑,同时刺向孤儿,孤儿的情感就没有深受伤害。杂剧里面,将“复仇”简化为一个道德伦理行为,是对人性的简化。复仇之后的虚空,通过程婴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表达,这对于影片的思想性,是一个提升。屠岸贾被杀死之后,受伤的程婴呆滞地在街上乱走,复仇了,自己活着的意义实现了,然而痛苦依旧,因为死去的妻儿永不复生,陈凯歌的电影将“忠义”背后有冷酷与惨烈,“复仇”背后有迷茫与虚空,都挖掘出来了,但是之后又是什么呢?一个孤独的白发老人茫然的走在无人知晓他的大街上,唯一心疼他的仅有也同样是身心倍受创伤的假儿子,复仇的价值到底又是什么呢? 这又陷入了困惑和无法解释的境遇。

结束语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元杂剧《赵氏孤儿》中来。悲剧是人类精神之极致,作为表现人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现实生活中悲剧现象的一种升华和艺术化,让我们通过悲剧独特的美学会欣赏痛苦,亚里士多德说过:“悲剧的效果在于通过人物的毁灭产生恐惧和怜悯使人得到净化。”我们不得不为本剧中为忠义做出自我牺牲的英雄义士而震撼,不得不为中华五千年“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思想所折服,我们也为这样一部中国古典悲剧能够站在世界戏剧舞台上而感到自豪。

第二篇:《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很俗2010年12月08日 13:46:50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才一上映,果然不出所料,叫好声渐渐的就弱了下来。之所以不出所料,并不是对陈凯歌有什么偏见,而是觉得,在现在的中国之文化背景下,要出现一部有深度的文化作品,难于上青天。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推荐阅读: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

陈凯歌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优秀导演。当年他的成名作《黄土地》得奖的时候,许多电影院里观众了了无几人,究其原因,故事讲得太枯燥。后来的《大阅兵》,故事讲得也很糟糕。唯一把故事讲成功的,是《霸王别姬》,那是因为小说的原作者是香港作家。

陈凯歌的《无极》之所以输给了恶搞《无极》的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因为《馒头》的故事讲得比《无极》有趣多了。看电影,大多数人是来看你讲故事讲得如何生动的。从这点上来说,张艺谋的故事,基本上讲得就比陈凯歌动听多了。陈凯歌有艺术功力,却没有讲故事的才能,如果他能够得到一位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辅助,那么他的导演才华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反之,他的导演能力就一直会被蹩脚的故事所束缚。

这一次,陈凯歌为了把故事讲得有趣一点,专门找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作素材,不是靠那种蹩脚的编剧吹出来的蹩脚故事了。但这故事的历史,已经不太适合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了。从故事本身来看,《赵氏孤儿》其实是一个很俗气的故事。能把这样的故事讲好的大陆人应该是不多的。中国的影视界一直不重视编剧的地位,其实影视剧要把故事讲得完美,离开了专业的编剧是不可能的。张艺谋不愿意把讲故事的钱分给编剧分享,自己来讲故事,结果把《英雄》、《满城尽是黄金乳》等的故事讲得令人大倒胃口,《英雄》于是和《无极》不争第一,只争更二。

为什么大陆人讲不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因为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深受儒教文化毒害的大陆文化人,其思想高度,还没有超出春秋时代留下来的文化典籍。

你想,赵家被灭门后,赵家的二个门客为了保护赵家唯一留在世上的一个婴孩,一个叫程婴的门客献出了自己的孩子,另一门客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活下来的的程婴还要背着叛徒的骂名,把赵家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古代人这么做,的确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伟大,但现时代要是仍然把这样的事迹当成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则未免愚昧。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换来赵家孩子的生命,救一人杀一人,哪点值得歌颂?

虽然我们并不能够要求古人有现代思想,但现代人拍古代电影,最终还是为了拍给现代人看的,这程婴如此愚忠,现代人难以和他产生共鸣。在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的同时,程婴的行为就和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一道鸿沟。这鸿沟,如果只是把程婴救孤的故事简单的讲一遍,是难以填平的。因此《赵氏孤儿》也许可以圈点钱,但评价一定不会高。

如果有谁可以把《赵氏孤儿》的故事用《罗生门》的角度来讲一遍,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有趣多了。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下了赵家的孩子赵武的生命,历史书上都这么说,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呢?假如有人怀疑程婴献出的那个孩子才是赵家的那个真赵武呢?假如活下来的那个赵武其实是程婴自己的孩子“程武”呢?那样讲故事的会怎么样呢?用现代科技,当然只要查一查DNA就可以了。但古代没有NDA检查,最后活在世上的赵武,到底是赵武还是程武呢,真相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程婴。也就是说,讲故事的重点不是放在程婴救孤上,而是放在这“赵氏孤儿”到底是谁这一点上,故事才更有现代感吧?

千万不要以为掉换婴儿的故事只是现代人才会有的想法。讲宋代的故事,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和“掉换婴儿”有关。而更早得多的战国时代,有秦始皇的身份疑惑。秦始皇本来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许多书上却认为,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骨血,虽然说古人也

知道“十月怀胎”的道理,但牵涉到秦始皇的来历,很多书上却都说秦始皇的母亲怀胎了他十几个月。由此看来,假如有人怀疑赵武的真实血脉,理论上也是可能的。

《赵氏孤儿》如果能够把赵氏孤儿长大后报仇的简单故事,讲成程婴抚养的孩子,除了程婴自己,却没人知道他是谁的故事,也许才更吸引人,更有现代感吧?

第三篇:评《赵氏孤儿》

“忠”“义”两难立,人性成亮点

-----评电影《赵氏孤儿》

陈凯歌导演果然没让我们“失望”,继《无极》的笑柄和《梅兰芳》的不瘟不火之后,有意恶心力作《赵氏孤儿》新鲜出炉,《无极》中间“圈圈套圈圈”的“幽默”仍然存在,主角或者说是需要突出的人物一出现仍然是“让”者一片,逻辑思维混乱更是比比皆是,主题的不知所云更是难倒观众,影片不从实际最低需要出发,继上次《无极》选用高丽棒子作为宣传噱头以后,继续选用日本小公崽作为宣传话题,愚钝之极的我因为别的片子更烂,比如说《大笑江湖》之类的,好片没上映,无奈之下屈就此片。下面就此次观影感受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主题不突出,毁掉该片成为经典的机会。《赵氏孤儿》这部戏从古至今版本变化无数,但是无论怎么变化,贯穿始终的“忠”“义”二字始终未变。但在影片中,忠义却被自大和猥琐替代。赵盾和赵朔根本无忠可言,相反屠岸贾却做到了“大奸似忠”。赵盾虽为宰相,但君臣的关系没改变,却敢喝令皇帝,后有给皇帝献就出难题,轻者算僭越,重者应该算藐视圣上了。而赵朔前有不顾公主怀胎在身不宜坐马车,仍然领着公主坐车,实为狂妄,中有居功自傲,凯旋归来不面见皇帝却要皇帝要恭贺他,后有挑衅屠岸贾无后嗣(赵朔也说了是死在战场上),狂妄、卑 劣的小人之心昭然若揭,让观众会感觉到杀赵氏其实纯粹是赵氏咎由自取。我们反观王学圻所饰演的屠岸贾,气宇轩昂,颇有韬略,而且也是战场英雄,在赵家人和皇帝面前更是忍辱负重,大丈夫气概让人生畏,与皇帝站在一起更加反村出皇帝的软弱无能。虽然篡权弑君对屠岸贾而言是为叛逆,但结合他的英雄气概难免让人产生英雄不遇明主的悲伤感,废掉救主拥立新主(自己却没有自立为王)更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在对程勃的教育上更让人坚信,他有这个能力去教育和辅佐这位新的君主。要勉强算忠的也只有那位以肩顶车的无名下属,但也只能算勉强,因为他只忠于赵家却致皇帝真的生死于不顾,难算真正意义上的忠。因此,可以说“忠”的主题没突出,相反有恶人该当道的感觉。

下面再说说“义”,程恩已自己的儿子换赵氏的儿子本应算对“义”最好的诠释,但在影片中的“义”却显得那么的龌龊。陈恩没有成就“义”,公孙杵臼成就了“义”,但是这种对赵氏的“义”,却建立在本来毫无相干的人的巨大牺牲之上,把程恩一家逼上了自己儿子非死不可的境地。公孙杵臼没有权力决定别人儿子的生死,他的“义”建立在对程恩一家的大“不义”之上。程恩苦心竭力培养赵氏独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杀屠岸贾,但这个过程忠所展现的没有程恩的不屈不挠,反而更加凸显了程恩作为平民的不自量力,平民的懦弱着实让陈导戏耍了一番(可以去听听影院的嬉笑声),这么单薄的表现力度根本表现不出“义”的层次。所以可以说影片对“忠”“义”的表现算的上是苍白无力的。第二,不忠于现实的逻辑是不够严谨的。其一,赵朔作为将军却独自一人回家实为不可能,杀赵过于儿戏;其二,杀入将军府的时候,竟然画面上还有年轻力壮者,激烈战斗哪有功夫上吊;其三,作为将军在皇帝面敢里面带刀,有作乱犯上之嫌;其四,与胡人作战选在树林之中且双方都是马上作战,虽然画面的冲击性较强,但是发生可能性较小,而且我中原军队身穿单衣薄甲,胡人却身穿裘皮毛衣,似乎两个季节的人在作战,让人费解。其五,结尾更加诡异。最后的打斗中,屠将军府竟然无一保卫或门人为将军卖命。程恩被刺一剑明明已经倒下,却不知为何又能站起来走出将军府,而坏人却永远站不起来了。其五,赵将军只身回家的时候街市无一人,而程恩走进街市的时候却都是人,满身是血的他却无一人关注,只能让我叹服导演力量之大,不光人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且可以让人看或不看,“刀砍斧凿”的痕迹严重。

第三,戎余成分过多。韩蕨的屡次出现让人费解,救出赵氏孤儿以后要么直接退出,要么继续追随屠岸贾做卧底都可以,偏偏选择了和程恩做了个失败的同党。刺杀屠岸贾的计划谋了几十年都未成实现,最后偷偷射了一箭却怕的跟个狗一样,实在有点无用,看了以后让人有点忍俊不禁。我只能理解陈导为了让黄晓明多点戏份,增加点票房吧。

最后也不得不说一下这部影片的亮点。一是以葛优为首的这几位演员确实演技不一般,能够演的很自然,渐渐带领观众入戏。无论是刻骨铭心的悲凉,还是摄人心魄的寒气都让观众难忘。

二是对屠岸贾这个历来的反面角色的思考,以正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值得借鉴,摆脱了以往单一的角色定位。

三是人物的塑造将大奸与大忠、残忍与慈爱融于一体,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心的尝试,更加突出人性本身和人的是矛盾体的结合,应该算开了个好头。

作者:潇雪生

第四篇:《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不久前,我在大上海影院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影片,颇有感触。至今,我的脑海中还时不时地浮现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画面。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其中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能以大局为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当年,赵氏遭诛,庄姬夫人走投无路时,将其子托付于程婴,并以身殉夫。程婴将赵氏孤儿带回家,可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但他仍铭记着庄姬夫人临死前说的话,于是他历尽千辛万苦救回了赵氏孤儿,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余,他一心想着要将孩子抚养大,为他报仇。于是,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在屠岸贾的门下,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报应,终于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程婴的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观者,也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说程婴未能将赵氏孤儿抚养成才的话,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微不足道了。

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屠岸贾,晋国大臣。却实在“奸”得可以,相对于三国时的曹操而言,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影片中,他在赵相国向皇帝进酒时,乘机诬陷他,并要灭赵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胆寒!尽管灭了赵氏三百人,他仍旧不肯放过赵氏孤儿,定要斩草除根。但在以大局为重,舍小家而保大家的程婴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今还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第五篇:赵氏孤儿影评

说实话,不怎么喜欢他的电影,总给我商业气息太浓的感觉。如果说国外电影的商业体现在植入广告,那这也需要编导的一番思量,而他电影中的商业似乎是藏在戏的骨子里了,即使没有植入。回到正题,我们撇开演员的演技不说,从屠岸贾这个角色在戏中表现出来的睿智、多疑来看,他根本没有理由不知道那个孩子就是赵氏孤儿。这不是观众的感觉,而是从程婴,程妻,以及公孙大人脸上的表情上可以很明显得可以感觉到的。也许是这三者的扮演者在戏中的表现力太强了,也可能是屠岸贾大智若愚吧,可是这样总给人一种很可笑的感觉。再者,从情节的设计来看,很是狗血。我之前有接触过这部电影,看过一些相关的报导和预告片,所以对故事的情节有大概的了解,从电影的一开始我就在寻找电影要告诉我们的东西,母爱?仁爱?哪怕是畸形的父爱„„可是直到结尾,完全没有找到能让我有所感触的东西。比如说从一开始的庄姬自刎,到后来的程妻护儿,都没有让我感觉到那种母性的伟大,从影片的一开始,其实就直接给这两位女性的命运标上了记号,她们没有选择。看完片子后,我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网友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却有了惊人的发现。以下便是众多网友挑出来的“刺”,虽说有些过于偏激,不过我选取的可以说是难以原谅的错误:

1、马蹬:马蹬的发明不早于汉代,而影片中不断出现。2、2、毛笔:毛笔的普遍使用不早于秦代,而程婴却用它来作画。3、3、长剑:春秋时铁器非常珍贵,普通士兵的武器就是金属(如青铜)头的矛和戟

4、战车:该故事是中国春秋时期,将军作战是车战,还没骑兵,赵氏孤儿却一骑斩数人。

5、面条:开篇程婴吃的是什么,面条,而中国人发明面条是唐朝的事了。不要说网友的眼睛犀利,只能说是制片方的不仔细,这都是历史知识缺乏的缘故。其实在很多地方根本不需要使用这些有争议的东西,比如可以用煮牛肉来替代面条,用刻竹片来替代毛笔作画。这些都很容易做到,而他们为什么给网友留下了话柄,这个值得反思„„

也许事物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发展的吧,希望陈导演的下一步片子不要让我们这些关心中国电影的影迷们失望。

下载赵氏孤儿讲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赵氏孤儿讲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赵氏孤儿》读后感

    从《左传》到《史记》再到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铺展于历史的长河中如此之久,能够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精神共鸣而不衰竭,它便不......

    赵氏孤儿 _影评

    电影本来就不是纪录片,不需要完全写实,电影应当是以事实为原型制作出来的艺术品。 《赵氏孤儿》也许没有完全符合史实,但它是件成功的艺术品。看过之后,眼前浮现的,心中感触的,不......

    赵氏孤儿之我见

    转发《<赵氏孤儿>之我见》按语:这年头文字用起来真的很叫人捉急,以前的面对面都进化成了“键对键”,估计再往后,谦称笔者也要改为“键人”了。也罢,这也是应组织要求,加强红色熏陶,注......

    赵氏孤儿台词

    1出征了 2又要出征了3又要打仗了 4知道这回带兵的是谁吗5还能不是屠岸大人 6错 换赵朔赵将军了 我给他夫人把脉的时候亲耳听见的 8漂亮 真漂亮 你给庄姬夫人把过脉 吹 12......

    《赵氏孤儿》观后感范文

    情义不孤-----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站在面前的男人,高大伟岸,手握权柄,身边却没有一个士兵,只是在手里拿着一把剑,和同样手握宝剑的自己冷冷对峙。他是杀了自己三百多亲族的仇......

    赵氏孤儿影评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08中文2班田颂玲 20083022018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的开头就揭示赵盾与屠岸贾之间的矛盾,假若不是赵盾父子的狂傲,目中无人,也许不会那么快就遭遇家破......

    赵氏孤儿——读后感

    故事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仅因为自己与忠臣赵盾不和,并嫉妒身为驸马的赵盾之子赵朔,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赵氏孤儿——读后感。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电影简单介绍在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权臣屠岸贾当道,且厌丞相赵盾专横.赵盾之子赵朔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心腹大患,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