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这周的语文课,我们欣赏了一部电影——《赵氏孤儿》。自然这次的作业就是写观后感。在网上搜了搜,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观后感,褒贬不一。有些看过《赵氏孤儿》原文的影迷更是犀利点评。说电影将原文的情节篡改的面目全非,人物的身份也大不相同。
我没有看过原文,所以也不能发表什么不满与愤慨,只能说说看完电影的感受。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奸人屠岸贾陷害,全族三百多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灭族之仇的事。
看电影比看书总来的视觉效果强,在这部影片中,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部电影的主角程婴。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以大局为重,充满仁义与信用,而且忍辱负重的人。当年,赵氏遭诛,庄姬夫人走投无路,将其子托付于程婴,并自刎以保证他们安全离开。程婴将其子带回家,却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但他并没有说出赵氏孤儿的下落,后来因为事情的种种变故,他最终救回了赵氏孤儿,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痛心之余,他便一心想着要将孩子抚养长大,为他报仇。于是,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我不禁感慨,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每一天都和自己的仇人在一起,真是忍辱负重!在屠岸贾的门下,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和忍受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了报应,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尽力,当知道毕生的愿望达成时便追随妻子而去。
程婴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也给我以深深的启迪。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匹夫,空乏其身。”若不是阴差阳错的收养了赵氏孤儿,并将其抚养长大,那么程婴也就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大夫罢了,又怎么会被人所知道呢!虽然过程无比的艰辛,但是不经历过风雨又怎会见到彩虹。正是因为他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才有他最后的成功。
每部影片想传达的东西都不同,同样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赵氏孤儿》不禁让我感到震撼,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忍辱负重那么多年,而且也传递了不少道理。做大事者就必须学会忍,小不忍则乱大谋。要以大局为重,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坚持到底!
第二篇:《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不久前,我在大上海影院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影片,颇有感触。至今,我的脑海中还时不时地浮现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画面。
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其中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程婴,另一个是屠岸贾。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能以大局为重,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当年,赵氏遭诛,庄姬夫人走投无路时,将其子托付于程婴,并以身殉夫。程婴将赵氏孤儿带回家,可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但他仍铭记着庄姬夫人临死前说的话,于是他历尽千辛万苦救回了赵氏孤儿,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余,他一心想着要将孩子抚养大,为他报仇。于是,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在屠岸贾的门下,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报应,终于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程婴的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观者,也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果说程婴未能将赵氏孤儿抚养成才的话,那他的死就是轻于鸿毛,微不足道了。
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屠岸贾,晋国大臣。却实在“奸”得可以,相对于三国时的曹操而言,真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影片中,他在赵相国向皇帝进酒时,乘机诬陷他,并要灭赵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胆寒!尽管灭了赵氏三百人,他仍旧不肯放过赵氏孤儿,定要斩草除根。但在以大局为重,舍小家而保大家的程婴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今还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第三篇:《赵氏孤儿》观后感范文
情义不孤-----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
站在面前的男人,高大伟岸,手握权柄,身边却没有一个士兵,只是在手里拿着一把剑,和同样手握宝剑的自己冷冷对峙。他是杀了自己三百多亲族的仇人,却又是自己的义父,十五年来对自己无微不至,亲手教给自己兵法武艺,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如今一切真相大白,手里的剑,本该毫不犹豫地刺出去,却为何又犹豫再三?杀,还是不杀,对程勃,不,应该是叫做赵武的这个十五岁的男人,真的是一个问题。十五岁,对于现代来说,还是一个孩子,而在两千年前,这样一个年龄的男人,却已必须背负起恩与仇,情与义的纠缠。
这是电影《赵氏孤儿》在结尾的镜头。
赵氏孤儿,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传奇故事。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不以高科技为卖点,电影中的打斗镜头不少,但写实性很强,没有那些让人眼花缭乱华而不实的武打动作。从中我可以看到陈凯歌真正专注的,还是用电影本身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这本是电影的本质。他让观众可以从头看到尾,还是带着紧张的呼吸从头看到尾。从宫廷暗斗,朝堂击犬,慷慨赴死,到义换婴儿,抚孤成长,再到最后仇人决斗,恩怨了结,电影里的每一步情节,都几乎和我们所熟悉的故事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为什么还是让人觉得好看,觉得不同以往?因为王学圻。这部电影中唯一一个出彩的演员。
王学圻演的是杀害赵氏满门的屠岸贾。为了杀一个赵盾,各种阴险狠辣的手段接连出招,一环扣一环,让人丝毫没有喘息的空间更没有还手之力。如此一个人物,够狡诈,够狠毒。但仅仅只是演出屠岸贾的狡诈狠毒,那就不是王学圻了。
王学圻还演出了另外一个屠岸贾。那是一个智勇双全、有情有义、敢作敢当的屠岸贾。击杀赵盾,屠岸贾的确狠辣,但如此计划周密的刺杀,也反映出了他过人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这是他的智。从他个人的武勇而言,连程勃(赵武)的那一身本事都是他亲自传授,当程勃(赵武)在战场上遭到围攻,他孤身闯阵,凭一人之力救出赵武,这是他的勇。当他还不知道赵武是仇人之子之时,他因为喜爱赵武,将赵武收为义子,把一身本事倾囊相授。在赵武遭到程婴教训时,他以义父的身份予以保护。这个时候,观众能看见的,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对晚辈还带着点溺爱的长辈,哪里看的到他屠杀赵氏满门的狠毒?这是他的亲情。当他从赵武虎虎生风的步伐身形中看出他是仇人赵朔的儿子时,他动了杀机,并且成功地运用赵武随他上战场的机会,至赵武于死地---让他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此时此刻,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他转身离去,赵武必死!他也真的转身而去,但他却又转身返回---他听见了赵武情急之下的大喊:干爹,救我!他勒马回头,冲入敌阵,杀散敌军,救回了赵武。那么精明的屠岸贾,能不知道救回赵武是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心腹大患吗?
他最终还是救了,即使那是仇人的儿子。但,赵武也是自己的义子,当赵武遇见危难的时候,他喊的,是---干爹。
那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屠岸贾。赵武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屠岸贾也明白赵武已经知道了真相。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动用自己手里的权利,发兵围攻赵武。而是自己身穿铠甲,手提宝剑,面对面的站在赵武面前。是的,即使是仇人,即使当年我用那么狠毒的手段杀了你全家,但现在你是我的义子,我是你的义父,就让我们用父子之间、男人之间的方式来解决吧。
那是一个敢作敢当的屠岸贾。当他的剑刺伤了赵武的时候,他的眼里带着眼泪。那是一个父亲对自己伤害了儿子的痛苦难言的泪。当赵武的剑刺在了他的心脏,屠岸贾的脸上,居然带上了一丝笑容---十五年的恩怨,能用这样的方式解决,也许,不是最坏的吧!
我看《赵氏孤儿》,只看见了屠岸贾。我没看见王学圻。一个演员,把自己饰演的角色演到了观众忘记了他的境界,就是他最大的成功。
《赵氏孤儿》,就是用这样的情和义打动了我。两千年的故事,无数的恩怨和人物,最终都幻化为飞烟。而我们作为观众,却可以点头评足,历史,就是这样让人难以述说。
第四篇: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电影简单介绍在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权臣屠岸贾当道,且厌丞相赵盾专横.赵盾之子赵朔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借灵公之口,灭赵氏九族.庄姬在大夫程婴诊脉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庄姬将婴儿托付程婴,让他交给公孙杵臼,后拔剑自刎.韩厥因此被屠岸贾砍伤,后者下令封城,挨家挨户搜查婴儿.情急之下,程妻把赵孤交上.程婴前去认领赵孤,程妻去见公孙杵臼.因封城,程妻母子被藏于影壁墙内.屠岸贾设苦肉计,逼程婴说出婴儿下落,相继诛杀公孙杵臼及程妻母子.程婴强忍悲痛,独自抚养赵孤.韩厥在求医时了解到真相,与程婴结下生死同盟.程婴携赵孤投奔屠岸贾门下,并让屠岸贾认下赵孤为义子.从此,展开了长达15年的复仇计划....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
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还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第五篇: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电影《赵氏孤儿》,感慨颇深,它是以元代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蓝本的。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相比,电影既有得又有失,电影中进行了自己的创作,修改了部分情节,增添了一些新的情节与主题,使《赵氏孤儿》不再是以前的悲剧。
《赵氏孤儿》故事原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屠岸贾与赵盾为争大权明争暗斗,争斗中,大将屠岸贾设计陷害赵盾,并下狠心除掉异己,解除后患,竟杀灭赵盾家300人,将眼中钉赵家老小全部斩尽,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为找到赵氏孤儿,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舍弃自己儿子性命替换赵氏孤儿帮其逃过灭门之灾,并由程婴抚养长大成人。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电影的《赵氏孤儿》修改了部分情节,相对于纪君祥的讴歌忠臣的壮烈与屠岸贾的奸诈凶残,电影中也体现出了母爱的纯洁、伟大,并且屠岸贾也变得有父爱,也有爱人的一面。修改的情节是电影失去了原来的滋味,但也体现出其他的东西。如原来是庄姬夫人把孤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为了消除程婴对于泄密的担忧,自己立即自缢身死。但是电影中却是庄姬在婴儿被韩厥发现时为了让儿子活下去便自杀。与原剧相比,电影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并不是电影的主基调,只是相对于以前所具有的新的东西。而且剧中爱的力量主要是在两位女性身上体现的。母爱是那么纯洁,刚生过儿子的程婴夫儿见了初生的赵氏孤儿,表现出母性爱子而不畏危险的一面,把乳分给了赵氏孤儿;在公孙杵臼家中屠岸贾搜出婴儿时,程婴的妻子为了保护儿子和儿子一同死去了。修改情节的还有原来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没料到韩厥也深明大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而电影中韩厥并不是如此的,而且并没有原剧中那光辉的形象。献婴情节也改变了。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与原来的有所不同。屠岸贾不再是只有凶残狡诈的一面,同时也有了慈爱的一面。对程勃注入了自己的爱,教他武艺,希望使他成为将才。而且在怀疑程勃可能是赵氏孤儿之后,在战争中原打算借刀杀人,但是在程勃喊出“干爹,救我”后又改其无情无义之面,转身救了程勃。程婴的形象也与元杂剧中的有所不同。元杂剧中程婴是具有不畏强权,见义勇为,忍辱负重,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的忠臣。他为了就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虽然电影中也是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但两者却有所区别。电影中有阴差阳错、误打误撞的感觉,而元杂剧中却是坚定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儿子的死换赵氏孤儿的生。电影中的程婴还有唯唯诺诺的一面,给人犹豫不绝之感。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保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之下。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悲痛,始终不露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电影中却
没有,我觉得在这点上,电影并未处理好。
电影最不给力的地方在于悲情在最后终没有给人以完全释放的出口,反而屠岸贾与程婴两个人物这时的性格塑造模糊,既不大恶,也不大义,这是电影最失败的地方。虽然可能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人文的精神,所以人们会注重对精神的需求。也许电影正是出于这种目的所以增改了一些情节与主题。电影中体现出了母爱,电影中屠岸贾的形象也多面化,而程婴也不再只是视死如归、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品质。并且电影给人的感觉不再只是孤儿的复仇而主要是程婴的复仇,程婴要通过孤儿之手为死去的亲人报仇,所以人的品质精神也不再那么单纯。古典戏曲在今天纵然是需要添加一些新的元素,但是有的地方我觉得却是不能改变的,这会是悲剧不再那么的悲剧。屠岸贾有慈爱的一面纵然是好,但他的慈爱仅是对程勃,仅是对于自己的敌人无关的人,也许他只是老无所依而对孩子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但对于大多数人他仍然是残忍的,所以我觉得在人物塑造上不要模棱两可,性格模糊。将戏曲与时代结合,从而使戏曲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