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氏孤儿》剧情片观后感
《赵氏孤儿》剧情片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赵氏孤儿》剧情片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家看赵氏孤儿,完全是思维混乱,结构颠倒,台词也差,结尾更是荒谬。
这个千古流传故事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义”字,拍的完全看不出来,拍成了程婴这么多年养大赵家的孩子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报仇,也太狭隘了吧。
赵氏孤儿的故事千古流传,感动了这么多中国人,核心就在于一个“义"。公孙杵臼和程婴就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和赵家没有一点儿关系,但是两个人都是义士,两个人商量好为了保存赵家忠良的血脉,一个献生命一个献亲子,这是多么的大忠大义!
赵家是三代忠良,电影开头演的却忠不忠,恶不恶!赵丞相还欺负屠岸贾,好像屠岸贾杀赵家是自保一样。整个故事充满了逻辑上的硬伤,让人完全看不懂是怎么回事儿!
电影中部演的乱七八糟,演的像过家家一样。原来故事中老程婴十几年背负着全国人的骂名,全国人都骂他出卖朋友出卖忠臣之后,认贼为主,只有他一人知道真相,自己做着自己的事情,古人的境界决不仅局限于那一己之狭小的感情!程婴必然是痛苦的`,失去独子,但是换子之为是他发于主动,绝无后悔的……我真是对程凯歌失望之极,看完了真想臭骂他一通,辜负了这么好的中华故事,真劝他去好好听听赵氏孤儿那出京剧,那是可以给人听哭的一出好戏!
“老程婴提笔泪难忍,干头力绪涌在心。十五年屈辱俱受尽,佯装笑脸对奸臣。晋国中上下的人谈论,都道我老程婴贪图富贵与赏金,卖友求荣害死了孤儿是一个不义之人。谁知我舍却了亲儿性命,亲儿性命,我的儿呀!抚养了赵家后代根。为孤儿我已然把心血用尽,说往事全凭着水墨丹青。画就了雪冤图以为凭证,以为凭证,叩门声吓得我胆战心惊。实可叹一家人被碱抄斩,那时节血成河尸骨堆山;狗奸贼做此事天怒人怨,这冤仇到如今一十五年。”
导演啊,你是怎么了?这世道已然是黑不黑,白不白,大家眼睛都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老婆儿子热炕头,死活发生在眼下都不管,回想想古人,为了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什么叫忠义,什么叫牺牲,咱们做不到吧,难道连一个老故事一个传奇在大屏幕上都编不了给大家吗?
第二篇: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电影简单介绍在春秋时期,晋灵公不喜权臣屠岸贾当道,且厌丞相赵盾专横.赵盾之子赵朔双喜临门,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妻子庄姬也身怀六甲.屠岸贾视之为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借灵公之口,灭赵氏九族.庄姬在大夫程婴诊脉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庄姬将婴儿托付程婴,让他交给公孙杵臼,后拔剑自刎.韩厥因此被屠岸贾砍伤,后者下令封城,挨家挨户搜查婴儿.情急之下,程妻把赵孤交上.程婴前去认领赵孤,程妻去见公孙杵臼.因封城,程妻母子被藏于影壁墙内.屠岸贾设苦肉计,逼程婴说出婴儿下落,相继诛杀公孙杵臼及程妻母子.程婴强忍悲痛,独自抚养赵孤.韩厥在求医时了解到真相,与程婴结下生死同盟.程婴携赵孤投奔屠岸贾门下,并让屠岸贾认下赵孤为义子.从此,展开了长达15年的复仇计划....程婴的精神让我们敬佩,屠岸贾的嘴脸却让我们厌恶
俗话说得好:“好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后,他终于遭到了报应,死在了赵氏孤儿的剑下。真叫人怡然称快。像屠岸贾这种人,在当时,就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从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国时期刘备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我们做为一个公民,做为社会上的一员,更应该多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应该,一味的去干坏事,没有一颗善良之心,没有一颗关爱之心,没有一颗互助之心,没有一颗感恩之心。那只会像屠岸贾
一样,遭到人们的排斥,成为社会的败类。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从《赵氏孤儿》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观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还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或许这就是影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第三篇: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1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左传》的叙述中导致赵家灭族悲剧的是君臣斗争,人物仅有晋灵公、赵氏家族和韩厥,且赵氏孤儿主要是由其母庄姬和韩厥的保护而免遭杀害;到了《史记》就演变成了屠岸贾和赵盾之间的矛盾和仇杀,且孤儿是因为有了赵家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的拼死营救才幸免于难。司马迁的《史记》因其塑造了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此后,赵氏孤儿的故事被改成戏剧广为传播。南戏有《赵氏孤儿冤报冤》,元杂剧有《赵氏孤儿》,明传奇有《八义记》,我国京剧及地方剧种多有此剧目,其中以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影响最为深远。主要原因之一大概在于启蒙时代法国的伏尔泰于1753~1755年把《赵氏孤儿》改编成舞台剧本,定名为《中国孤儿》,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原因之二,有赖于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许多学者把它同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作悲剧美学的比较研究。这则故事也曾因为先后被林兆华、田沁鑫和王晓鹰等导演搬上舞台而引发过热议,如今又由著名导演陈凯歌自编自导搬上银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令大家对这个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关注和兴趣。
观电影《赵氏孤儿》,编导的叙事角度和立场树起了新的坐标。其对历史的叙述,既有着对史实的借鉴,对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结构的沿用,也有着完全个人的想象,尤其在对程婴、屠岸贾这两个人物的理解上,以及对于悲剧意义的开掘上濡染了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式。
首先,剧本非常周密地就戏曲中相对简单的'“献子救孤”的行为进行了扩容与想象。戏曲中“献子”,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后联袂演出的“苦肉计”,由程婴先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公孙处,然后向屠岸贾举报公孙,遭围捕的公孙杵臼遂大义凛然地痛斥程婴,为的是以其真实的表演取信屠岸贾。大部分戏曲文本都是这样演绎的,公孙痛骂程婴历来是《赵氏孤儿》中的一段好戏。电影的叙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素不相识,程婴奉公主临死之命前去寻找公孙杵臼托付孤儿,未想屠岸贾搜查质押全城婴儿,妻子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贾交出了赵氏孤儿。如此一来其亲生儿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对象。得知婴儿下落的公孙杵臼来程宅接孤,为同时保全两个孩子,程婴一边让妻儿跟随公孙杵臼出城,一边去认领真正的赵氏孤儿。半路上程妻向公孙说出了事实真相,公孙料定屠岸贾必定前来追拿,遂将母子藏入墙壁夹缝。而程婴误以为公孙妻子一行已经逃生,便向屠岸贾举报了赵氏孤儿的去向。屠岸贾夜袭公孙府,公孙杵臼为取信屠岸贾舍身救子,军士在夹墙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贾当众摔死他认定的“赵氏孤儿”,刺死了程妻。戏曲中韩厥效大义放孤自刎,电影改编为受屠岸贾一剑之伤并与程婴密谋十五年。编剧的构想丰富了救孤的情节和动作性。
确立一种基本的叙事角度和基本立场,是导演思想的关键,按照陈凯歌导演本人的阐述,电影不是表现一个英雄人物伺机复仇的故事,是为体现“因其渺小,才见其伟大”的思考。为了符合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群体审美心理,导演把程婴这位义薄云天,感天动地的艺术形象从“崇高”的悲剧座基上搬下来,取下其头上的光环,赋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现代观众的亲和力,以求获得更广泛程度的认同感。把程婴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许是一种面对商业社会和娱乐时代无法严肃的尴尬和妥协,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对人物的定位源自导演对新的历史态度和阐述立场自觉的认同与探索。
此外,电影在某些场面和细节的处理和运用上还是颇现功力的,比如“赵朔之死”“庄姬护子”“程婴封门”“开墙搜孤”“空的摇篮”“鱼的运用”等场面令人记忆犹深,电影的结尾“身死魂游”的处理虽然在《角斗士》等电影中有着类似的方法,但此处出现抒情性结尾也是较为妥帖和理想的。
“程婴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时空令世人动容,它呈现出的是中国士子和知识分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心态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这便是志子人格归趋的“道”,即社会理想人格,它主宰着主体行为的方式和深层心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弘扬的。与此同时,疏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追问,参与经典的解构,参与对历史的阐述,其本身就是参与历史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化的解读和阐释方式既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动了个体对于历史的融入、审视、思辨和体验。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2
作为一部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应该严格尊重历史的严肃性,作为一部反映当代人信仰探寻人性的电影,应该立足于当前时代的大背景下,从人物的选择思考人物背后更深层的东西。作为一部深刻探寻当下时代因素的电影,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凸显这个时代中人种种的选择和迷茫。无论从那种方面,不得不承认《赵氏孤儿》确实是一部少见的优秀作用,无论从故事结构、叙述技巧还是从反映的主题方面,这部电影都超出了国内电影在同时期的表现,可以真正让一个观众心满意足地把钱交到电影院,同时又若有所获地从电影院出来。
《赵氏孤儿》的故事出现于司马迁《史记》——赵氏世家。讲的是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具体故事这里不做介绍,我们将从电影中寻找电影中的故事,以及电影所要揭示的人性选择,以及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种种困惑。
春秋时期,随着战功赫赫的赵氏家族的权力和威望不断壮大,晋景公也恐惧不已。将军屠岸贾一直都受到赵氏的排挤,于是借助赵朔胜仗庆功之日,以弑君的欲加之罪,一日内将赵氏族长赵盾和长子赵朔等赵氏家族三百余人全部杀死。而赵朔的妻子庄姬此时生下一个儿子命名赵武。为了延续赵氏唯一的香火,她自杀为了让韩厥放掉程婴而带赵武走。这个故事并不复杂说简单点,就是晋景公为了权力借助别人将赵氏灭门的事情。可是在灭门中却留下了一个被程婴养大的孩子。程婴的老婆原本是为了自己孩子活着而把赵氏孤儿交了出,可是那个搜查赵武的将军并没有相信她交出的这个孩子就是赵氏孤儿,相反却看上了程婴的孩子,认为那就是赵氏孤儿,于是程婴就用自己孩子的生命换来了这个与自己毫无关系只是出于一种对正义或者信仰的坚持而收养的孩子。
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失了最亲的人,无论怎么样这都是残酷地。可是程婴坚持了,不是因为他要选择,而是因为他被选择。无论这种选择是怎么样的,无论正确与否他都会失自己永远难以预料的东西。可是这种失起码成就了他生命意义,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理想和信仰。放下了自己最不能的放下的,不是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是因为命运更正确的是时代和人性对自己的逼迫。
程婴收养了孩子以后,担心受怕,他不愿意让孩子读书,更不愿意让孩子学武,或许因为他只想让孩子长大,并没希望把复仇任务交给这个孩子,他希望孩子做个平凡人,可是命运却把这个孩子送到了晋景公的面前,孩子还被晋景公认作干儿子。信仰往往就是理想与生活的冲突,就好做这个赵氏孤儿一样,命运没有给他选择命运的权力,命运只是给了他面对和接受的权力。他跟着晋景公学习练武终于在十六岁那年成为了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他管晋景公叫做干爹,每一次程婴见后都无奈地看着这种悲剧的发生,自己毫无办法和能力阻止改变。孩子爱那个干爹似乎胜过了爱这个在孩子眼里就是亲爹的养父。随着孩子的长大程婴觉得他不得不将这个事实告诉孩子,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样说呢,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和韩厥谈(韩厥也就是那个私自放走赵武的将军)谈话的时候,被孩子听到,孩子听到后扬言要告诉自己的干爹,韩厥抓住孩子想要杀死孩子,在程婴苦苦的哀求下才得以救下这个孩子,此时我们看见了程婴的悲痛可怜和惶惶不安。孩子十六岁那年,晋景公要征战,他要求带上这个孩子。程婴因为这个想法感到恐惧,他一边乞求晋景公不要那样,他只有那样一个儿子,另一面他要求孩子不要出战,他不希望孩子有事情,也不敢希望,这对于他将是一个无法接受的打击,为了这个孩子他放弃了一切自己所能放弃的东西,包括亲人、家庭,如果孩子出事他怎么样面对呢?可是孩子少不更事,最后还是选择了和晋景公参战。在战场上,赵氏孤儿身陷囹囵,这时候晋景公表现出了政治家的冷酷,在远处看着孩子被围攻自己冷酷无情想要离,或许因为孩子的叫声打动了晋景公内心潜在的人性,在离开的途中他又转马回援。
孩子在回来后,大声嚎叫问程婴要灵药,并且以死相逼要程婴交出灵药,程婴表现出了一种惊恐和无奈的表情,让每一个观众都深感痛苦。孩子抓着自己的亲爹,大声吼叫干爹受伤了,药在哪里?程婴嘴唇颤抖。之后程婴告诉了孩子,他的`真实身份是赵氏子孙,他们一家灭门都是因为他的这个干爹。孩子感到惊诧,他说上一辈的仇恨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是啊!仇恨与你没有关系,可是你的存在就是一种仇恨的产物,你也是仇恨的缔造者。
故事发展到最后孩子终于接受了这个复仇的现实,并且杀死了晋景公,可是杀死晋景公后程婴陷入了迷茫,他失意义,也就是在那个信仰,坚持到最后当实现的那一刻,突然他觉得都消失了,一切都是空虚的,这就是现在时代所有人的迷茫,在完成自己坚持的信仰后自己就会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因为信仰覆灭了,这种覆灭有两种,一种是理想的终结好像西方的上帝,另一种理想的终结,好像复仇后的程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意义!
此部电影对于人性的挖掘是深刻的,对于当下社会的揭示是恰当好处的。程婴坚持的与其说是正义和信仰不如说是人性和无奈。故事的规模宏大,尤其在对于人物内在的刻画方面特别独到,叙事方法即使和好莱坞的差点但是把故事能讲清楚,在时间跨度和过度问题上基本是连续的,可以从心里面让读者没有感到毫无意外,更没有出现好像五年后十年后的字幕,这也是在当下中国大片中少有的!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3
最近观看了电影《赵氏孤儿》,感慨颇深,它是以元代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蓝本的。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相比,电影既有得又有失,电影中进行了自己的创作,修改了部分情节,增添了一些新的情节与主题,使《赵氏孤儿》不再是以前的悲剧。
《赵氏孤儿》故事原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屠岸贾与赵盾为争大权明争暗斗,争斗中,大将屠岸贾设计陷害赵盾,并下狠心除掉异己,解除后患,竟杀灭赵盾家300人,将眼中钉赵家老小全部斩尽,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为找到赵氏孤儿,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舍弃自己儿子性命替换赵氏孤儿帮其逃过灭门之灾,并由程婴抚养长大成人。 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电影的《赵氏孤儿》修改了部分情节,相对于纪君祥的讴歌忠臣的壮烈与屠岸贾的奸诈凶残,电影中也体现出了母爱的纯洁、伟大,并且屠岸贾也变得有父爱,也有爱人的一面。修改的情节是电影失去了原来的滋味,但也体现出其他的东西。如原来是庄姬夫人把孤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为了消除程婴对于泄密的担忧,自己立即自缢身死。但是电影中却是庄姬在婴儿被韩厥发现时为了让儿子活下去便自杀。与原剧相比,电影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并不是电影的主基调,只是相对于以前所具有的新的东西。而且剧中爱的力量主要是在两位女性身上体现的。母爱是那么纯洁,刚生过儿子的程婴夫儿见了初生的赵氏孤儿,表现出母性爱子而不畏危险的一面,把乳分给了赵氏孤儿;在公孙杵臼家中屠岸贾搜出婴儿时,程婴的妻子为了保护儿子和儿子一同死去了。修改情节的还有原来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没料到韩厥也深明大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而电影中韩厥并不是如此的,而且并没有原剧中那光辉的形象。献婴情节也改变了。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与原来的有所不同。屠岸贾不再是只有凶残狡诈的一面,同时也有了慈爱的一面。对程勃注入了自己的爱,教他武艺,希望使他成为将才。而且在怀疑程勃可能是赵氏孤儿之后,在战争中原打算借刀杀人,但是在程勃喊出“干爹,救我”后又改其无情无义之面,转身救了程勃。程婴的形象也与元杂剧中的有所不同。元杂剧中程婴是具有不畏强权,见义勇为,忍辱负重,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的忠臣。他为了就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虽然电影中也是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但两者却有所区别。电影中有阴差阳错、误打误撞的感觉,而元杂剧中却是坚定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儿子的死换赵氏孤儿的生。电影中的程婴还有唯唯诺诺的一面,给人犹豫不绝之感。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保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之下。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悲痛,始终不露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电影中却
没有,我觉得在这点上,电影并未处理。
电影最不给力的地方在于悲情在最后终没有给人以完全释放的出口,反而屠岸贾与程婴两个人物这时的性格塑造模糊,既不大恶,也不大义,这是电影最失败的地方。虽然可能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人的精神,所以人们会注重对精神的需求。也许电影正是出于这种目的'所以增改了一些情节与主题。电影中体现出了母爱,电影中屠岸贾的形象也多面化,而程婴也不再只是视死如归、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品质。并且电影给人的感觉不再只是孤儿的复仇而主要是程婴的复仇,程婴要通过孤儿之手为死去的亲人报仇,所以人的品质精神也不再那么单纯。古典戏曲在今天纵然是需要添加一些新的元素,但是有的地方我觉得却是不能改变的,这会是悲剧不再那么的悲剧。屠岸贾有慈爱的一面纵然是,但他的慈爱仅是对程勃,仅是对于自己的敌人无关的人,也许他只是老无所依而对孩子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但对于大多数人他仍然是残忍的,所以我觉得在人物塑造上不要模棱两可,性格模糊。将戏曲与时代结合,从而使戏曲有新的发展。
第四篇: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电影《赵氏孤儿》,感慨颇深,它是以元代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蓝本的。与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相比,电影既有得又有失,电影中进行了自己的创作,修改了部分情节,增添了一些新的情节与主题,使《赵氏孤儿》不再是以前的悲剧。
《赵氏孤儿》故事原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屠岸贾与赵盾为争大权明争暗斗,争斗中,大将屠岸贾设计陷害赵盾,并下狠心除掉异己,解除后患,竟杀灭赵盾家300人,将眼中钉赵家老小全部斩尽,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为找到赵氏孤儿,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舍弃自己儿子性命替换赵氏孤儿帮其逃过灭门之灾,并由程婴抚养长大成人。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电影的《赵氏孤儿》修改了部分情节,相对于纪君祥的讴歌忠臣的壮烈与屠岸贾的奸诈凶残,电影中也体现出了母爱的纯洁、伟大,并且屠岸贾也变得有父爱,也有爱人的一面。修改的情节是电影失去了原来的滋味,但也体现出其他的东西。如原来是庄姬夫人把孤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为了消除程婴对于泄密的担忧,自己立即自缢身死。但是电影中却是庄姬在婴儿被韩厥发现时为了让儿子活下去便自杀。与原剧相比,电影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并不是电影的主基调,只是相对于以前所具有的新的东西。而且剧中爱的力量主要是在两位女性身上体现的。母爱是那么纯洁,刚生过儿子的程婴夫儿见了初生的赵氏孤儿,表现出母性爱子而不畏危险的一面,把乳分给了赵氏孤儿;在公孙杵臼家中屠岸贾搜出婴儿时,程婴的妻子为了保护儿子和儿子一同死去了。修改情节的还有原来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没料到韩厥也深明大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而电影中韩厥并不是如此的,而且并没有原剧中那光辉的形象。献婴情节也改变了。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与原来的有所不同。屠岸贾不再是只有凶残狡诈的一面,同时也有了慈爱的一面。对程勃注入了自己的爱,教他武艺,希望使他成为将才。而且在怀疑程勃可能是赵氏孤儿之后,在战争中原打算借刀杀人,但是在程勃喊出“干爹,救我”后又改其无情无义之面,转身救了程勃。程婴的形象也与元杂剧中的有所不同。元杂剧中程婴是具有不畏强权,见义勇为,忍辱负重,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的忠臣。他为了就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虽然电影中也是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但两者却有所区别。电影中有阴差阳错、误打误撞的感觉,而元杂剧中却是坚定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儿子的死换赵氏孤儿的生。电影中的程婴还有唯唯诺诺的一面,给人犹豫不绝之感。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保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之下。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悲痛,始终不露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电影中却
没有,我觉得在这点上,电影并未处理好。
电影最不给力的地方在于悲情在最后终没有给人以完全释放的出口,反而屠岸贾与程婴两个人物这时的性格塑造模糊,既不大恶,也不大义,这是电影最失败的地方。虽然可能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人文的精神,所以人们会注重对精神的需求。也许电影正是出于这种目的所以增改了一些情节与主题。电影中体现出了母爱,电影中屠岸贾的形象也多面化,而程婴也不再只是视死如归、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品质。并且电影给人的感觉不再只是孤儿的复仇而主要是程婴的复仇,程婴要通过孤儿之手为死去的亲人报仇,所以人的品质精神也不再那么单纯。古典戏曲在今天纵然是需要添加一些新的元素,但是有的地方我觉得却是不能改变的,这会是悲剧不再那么的悲剧。屠岸贾有慈爱的一面纵然是好,但他的慈爱仅是对程勃,仅是对于自己的敌人无关的人,也许他只是老无所依而对孩子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但对于大多数人他仍然是残忍的,所以我觉得在人物塑造上不要模棱两可,性格模糊。将戏曲与时代结合,从而使戏曲有新的发展。
第五篇:《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
这周的语文课,我们欣赏了一部电影——《赵氏孤儿》。自然这次的作业就是写观后感。在网上搜了搜,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观后感,褒贬不一。有些看过《赵氏孤儿》原文的影迷更是犀利点评。说电影将原文的情节篡改的面目全非,人物的身份也大不相同。
我没有看过原文,所以也不能发表什么不满与愤慨,只能说说看完电影的感受。这部影片记叙的是晋国时期赵氏遭奸人屠岸贾陷害,全族三百多人被诛,只剩下一个孤儿,被大夫程婴收养,将他抚养成人并报其灭族之仇的事。
看电影比看书总来的视觉效果强,在这部影片中,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部电影的主角程婴。
程婴,晋国大夫。他是一个以大局为重,充满仁义与信用,而且忍辱负重的人。当年,赵氏遭诛,庄姬夫人走投无路,将其子托付于程婴,并自刎以保证他们安全离开。程婴将其子带回家,却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但他并没有说出赵氏孤儿的下落,后来因为事情的种种变故,他最终救回了赵氏孤儿,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痛心之余,他便一心想着要将孩子抚养长大,为他报仇。于是,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位门客。我不禁感慨,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每一天都和自己的仇人在一起,真是忍辱负重!在屠岸贾的门下,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和忍受力将程勃抚养成人。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屠岸贾终于遭到了报应,倒在了赵氏孤儿的刀下。但他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尽力,当知道毕生的愿望达成时便追随妻子而去。
程婴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也给我以深深的启迪。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匹夫,空乏其身。”若不是阴差阳错的收养了赵氏孤儿,并将其抚养长大,那么程婴也就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大夫罢了,又怎么会被人所知道呢!虽然过程无比的艰辛,但是不经历过风雨又怎会见到彩虹。正是因为他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才有他最后的成功。
每部影片想传达的东西都不同,同样每部影片也都发人深省。《赵氏孤儿》不禁让我感到震撼,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忍辱负重那么多年,而且也传递了不少道理。做大事者就必须学会忍,小不忍则乱大谋。要以大局为重,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