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金融支持服务三农问题的调研对策
近年来,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强。在我市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变化的发展关键期,进一步发挥好金融对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作用非常重要。最近,信息科对我市金融服务“三农”的基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制约原因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金融支农服务的建议,供领导参阅。
一、我市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总量投入加大。目前我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和新增额,分别占各项贷款余额和新增额的21.6%和25.4%。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重点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农业贷款余额占全市的94.2%;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作用,在继续做好粮食收购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2005年以来,新增贷款1.2亿元,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支持重点突出。随着我市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信贷需求由单一小额生产贷款逐步向复杂多元化资金需求转变,金融机构积极适应这一需求,将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投放的主要方式。目前农业经济组织贷款余额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8.59%;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99万元。以阳谷县为例,支持重点一是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重点支持凤祥集团、仙农塑化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向特色农业倾斜,重点支持以阿城、范海为代表的蔬菜大棚基地和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基本形成了户连村、村连镇、镇连蔬菜市场的产销一体化特色农业产业。
(三)服务方式不断改进。一是深入开展信用村、户评定工作,改善支农环境。近年来,针对广大农户资金需求“季节性强、期限短、时间急、金额小”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目前,**市共评定信用村187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9.4%;评定信用户48.6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7.4%。对评定出的信用村、信用户,农村信用社给予了资金倾斜、利率优惠、服务配套等多项优惠政策;二是简化贷款程序,实施贷款上柜台工程。农村信用社在信用户评定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贷款证,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实行农户贷款证业务上柜台。借款户持贷款证可直接到贷款专柜办理贷款业务,有效地简化了贷款审批发放程序,切实提高了办贷效率。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供求不匹配。从贷款投向上分析,“三农”经济(农业、农村、农民)中,满足程度不一致。一是对农业和农民满足多、对农村建设满足少。据调查,农村水、电、路“三网”建设、大型水利建设、新住宅区开发等亟需金融部门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但由于村委会不具备法人资格,导致该类贷款缺乏承贷主体而无法操作。以茌平县为例,现有农村信贷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未涉及,而交通、水利、桥涵、电力、通讯等资金需求达8亿元之多,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后劲;二是农村工商业贷款满足多、农户需求满足少。农户贷款也大多用于工商经营,用于纯农业的贷款占农户贷款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
(二)农户信贷结构需求满足程度差别较大。以莘县十八里铺和徐庄两个乡镇为例,农户信贷需求的反映明显不同:十八里铺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早,农户信贷需求主要集中在蔬菜大棚建设和物料投入,近年来农民已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农信社规定的2万元以下的农户贷款基本能够满足农民需求;徐庄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较晚,自2006年下半年发展蘑菇大棚,每个大棚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米,大棚建设和生产性投入资金在6万元以上,农信社2万元以下的农户贷款无法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据了解,目前该乡蘑菇大棚在200个以上,60%的农户除在信用社贷款和自有资金外,不得不通过亲朋借贷等方式进行筹资。
(三)资金定价机制僵化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农户小额质押贷款上浮30%,中小企业、农户联保贷款上浮100%,直接加大了农民经济负担,增加了生产成本。我市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市,多数农产品仍采用农户分散生产、粗放经营的方式,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缺乏深加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往往陷入增产不增收困境,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贷款的使用效益,即使是经济效益较好的农村经营企业利润率也超不过10%,与上浮后的利率相差无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申请使用贷款的积极性。
三、问题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受到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影响。农业银行因处于转轨过程中,其正常贷款的发放程序复杂,贷款投放速度不及时,增量和增速均不适应业务发展。农村信用社由于存贷比例明显超出银监局对法人金融机构的监
第二篇: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调研对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作用日益突出,但存在的障碍因素不容忽视。加大支持力度,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是目前必须加以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及现实表现
1、农村资金供求失衡,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在县域内,一方面,资金需求旺盛。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
展的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资金需求越来越旺,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随着工、农两行乡、镇分支机构的撤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信贷的主要承担者。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弱,面对大量的农村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信贷资金流向、流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的刚性增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影响为“三农”提供完善的服务。目前县域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诸如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缺位,金融创新产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性金融未充分发挥有效作用。二是商业银行基本丧失了支农功能;三是农村信用社孤军作战,力量不足。一方面不能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服务,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金融创新和服务也相对滞后,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县域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可持续的现象,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
3、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新农村建设不同步。农村信贷结构的调整没有及时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新增贷款缺乏新意,存量贷款调整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当前新农村建设。
4、农村信贷风险缺乏保障机制,影响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承担着较大的风险,缺乏相应的担保中介机构,农业项目和涉及农业贷款担保抵押难。农业发展项目受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而农业保险占市场份额小,对农业的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弱,根本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了金融对农业的信贷投入。
5、民间借贷活跃,缺乏规范。近年来,民间借贷在县域融资中悄悄崛起,借贷规模也逐年上升。民间融资由原来的隐蔽型逐渐向公开化发展。由于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管约束,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纠纷频发,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6、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一是由于邮政储蓄功能自身的缺陷,只存不贷,邮政储蓄资金全部上划,上存人民银行,致使相当比例农村资金流出农村。二是部分富裕的农民出于预防动机和追逐利益的考虑,将其闲置的资金存储到城里的金融机构,也造成农村资金向外转移。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削弱了金融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
7、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亟待改善和整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二是涉农金融法律滞后;三是信息披露失实,银企关系不协调,银行信贷资金潜在一定风险;四是农村金融服务中介——担保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了支农贷款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投入的积极性。
二、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选择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形成“健康高效、竞争适度、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保证“三农”资金投入,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规范民间金融,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强农村信贷政策服务引导和金融监管,规范发展适应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强化政策性农村金融,引导商业性农村金融,促进农村金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产权方式的有机结合,以此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2、人民银行应加强“窗口指导”,用活支农再贷款。县级人民银行应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和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适时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紧张的矛盾,用信贷杠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3、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拓展开发性金融业务。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信贷支持领域,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应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创新信贷服务,改进经营方式,拓展新的业务,开办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
支持范围,拓展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
4、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目前农业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市场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定位于服务三农。一是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扩大基层机
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其吸收资金用于发放农业贷款的比例;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5、农村信用社要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找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调整信贷结构,合理调剂资金,既要突出支持重点,又要扩大贷款面,让大部分农民都能得到信贷支持,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6、创新适应农村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在建设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差别信贷措施,避免贷款标准“一刀切”。同时,应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差别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7、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尽快组建县级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国务院已批准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应尽快组建县级邮政储蓄银行,以改变县级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资金外流的现状,充分发挥邮政储蓄机构农村网点多的优势,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8.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增强农民诚信意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力度,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强化农民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政府、金融、农民“三兴”、“三赢”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政策相对宽松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金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经济与金融双促进、双发展,是当前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县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县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现状
**县
地处**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总人口3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辖18个乡镇,151个行政村。境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发源地。**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优质园艺产品(脐橙)出口示范区。近年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富民、工业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7亿元,增长12.8%。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果、瓜、菌、猪为主导的农业支柱产业,以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中药制药、电子玩具加工为主导的工业支柱产业,以三百山为龙头的旅游服务产业。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强力支撑。从近三年来看,**县金融部门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05-2008年全县累计投放信贷资金26.2亿元。与2005-2008年同期gdp相比,全县金融信贷投放增长比gdp增幅高出2.2个百分点,金融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加大。仅果业一项,全县金融机构共累计发放产业贷款就达5亿元以上,推动了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县里确立的重点项目建设中,金融机构放贷支持了一半以上。随着对地方经济贡献度的不断加大,金融机构自身盈利水平也稳步提高。2005年全县金融机构还亏损303万元,2007年起实现经营水平大逆转,经营收益达千万元。
二、当前县域金融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速慢。三年来,全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6.2亿元,其中2005年为5.2亿元、2006年为6.2亿元、2007年为7.1亿元、2008年为7.7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分别为36.4%、37.6%、36.9%和32.5%,在较低的比重水平上徘徊不前。从增长速度来看,2005年与前一年基本持平,2006-2008年分别增长19.2%、14.5%和8.5%,年均增长速度为14.1%。增幅不大、不稳、不快,甚至有所放缓,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符。
(二)信贷结构不平衡,信贷投向不合理。存款中企业存款比例太小,贷款中主要是农业放贷,工业贷款比例偏低,存贷发展的空间都受到限制。近2005-2007年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累计投放6.27亿元,但工业贷款累计投放只有9828万元,商业贷款累计只有7579万元,放贷结构差异明显,远不能适应我县加快实施“工业兴县”的战略的要求。
(三)银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资金难以在县域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县域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的大力支持。随着我县招商兴工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信贷资金需求不断扩大,金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力的原因
(一)金融政策体制的调整,缩紧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张力。一是银行机构收缩。前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商业银行整合资源、规避风险的需要,县内的建行、中行全面退出**金融市场;工行降格为分理处(2006年才升级为支行);农发行只保留客户组(负责贷前调查),其他业务划归农发行信丰县支行统一管理。目前,全县只有35个网点,其中农行3个网点,农信社21个网点,邮政储蓄10个网点,工行1个网点。有3个偏僻乡还没有一家金融营业网点。邮政储蓄银行虽已在今年初开始运行,但受其业务品种(采取存单质压的方式以及贷款额度小、时限短的特点)、人员素质和内控管理等因素制约,在短期内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依然不大。二是贷款权限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越到基层,信贷权限越小。尽管基层金融机构享有的企业信息最为真实、最为全面,却因为缺乏应有的信贷决策权,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职无权,只有贷款推荐权,而无贷款审批权,支持县城经济企业的贷款力度减弱。如县农行只对2a以上企业才可新增发放贷款,且企业评级由省分行按一年一次组织,贷款授信则由市分行进行,县支行只有诸如存单质押贷款等低风险贷款的自主发放权。三是贷款门槛提高。各商业银行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资信评级制度基本是按照大城市与大企业的有关指标制定的,与我县中小企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实际相差甚远,同时为了严格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
第四篇: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
研报告
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本文以县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县域经济6月25日发展与金融现状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县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保
持快速增长势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46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6元。
一季度完成县内生产总值38241万元,同比增长%;1—4月完成工业增加值1962万元,同比下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620万元,同比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68万元,同比增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19万元,同比增长%。
县域金融机构设置情况
我县共有银行机构51个,其中农村
信用社机构33个,邮政储蓄机构10个,商业银行机构7个,政策性银行1家。
融资现状
由于没有融资担保体系,我县的企业发展资金主要靠企业自筹为主、部门协调为辅、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的方式,这些资金对于企业的流动资金缺口来讲,只能是杯水车薪。
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情况
截止5月底,我县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7106万元,比年初增加26731万元,增长%;比去年同期11939多增14792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6069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比年初增加5214万元,增长%;农业贷款余额38009万元,占信用社贷款总额的%,比年初增加3394万元,增长%,比去年同期3031万元多增363万元。
不可否认,在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多元化情况下,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在我县县域融
资市场不很发达的现实条件下,银行信贷作为县域经济融资的主渠道,贷款投放仍是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连年增长,其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然而,与农村信用社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营业网点数都呈递减趋势,并且其贷款额的减少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总体上呈下滑趋势。
二、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体系职能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保险机构等,商业性证券、担保、信托投资和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相对来说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行的县域金融机构职能也正在逐步退化,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
信贷资源配置变异,贷款投放机构、贷款结构、信贷品种、投放方式等极不平衡。
从机构看:首先,作为县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发行原本就只发放粮、棉、油收购专向贷款,对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再加上,随着其政策性金融服务由封闭管理向市场化运作转变及粮食购销进入市场的改革,购销企业失去了粮食收购流通环节的风险金补贴资金来源,这就加大了农发行存量贷款风险防范和增量贷款投放的难度。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在逐步萎缩,信贷功能逐步退化。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大幅精减,特别是农业银行90%的乡镇营业所已全部撤消,建行、工行分别仅在县城保留了一个营业点,邮政储蓄机构除能吸收存款外,又不具有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业务上处
于“跛足”状态。而作为支持“三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其起步较晚,又正处于市场转型阶段,存在“多病身子扛重活”现象,信贷支农压力巨大。
从结构看:各金融机构信贷结构雷同,致使许多领域存在信贷真空现象。近年来,我县工商企业贷款增长缓慢,农业贷款增长较快。各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大都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电力、养植业、运输业、教育、卫生等少数几个领域,且信贷资金垒大户趋势明显。而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中小企业,包括近年来引进的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信贷支持率也不是很好。
从信贷品种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大量的长期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在对县域经济的信贷结构中,逐渐减少了对长期信贷资金的投
放,而把新增贷款主要集中于短期贷款。
从贷款投放方式看:主要以抵押、担保和存单质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少,致使部分企业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再加上信贷服务品种的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个体发展广泛性不相适应,从而限制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县域经济存在诸多的“滞后性”使得金融支持的动力不足,企业自身融资能力有待提高。近几年,我县经济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且结构雷同,小而全、低水平的问题突出。在农业上,大部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规模效益较差。其次,企业普遍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结构单
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突出,自身积累能力较弱,经营效益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第三,企业普遍缺少有效的第二还款来源保
证,且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环境欠佳,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梗滞,企业融资需求与商业银行的信贷运作机制有一定差距。一是银行的政策性投资取向主要是针对扶持国有经济。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除了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外,基层行基本上丧失信贷自主权。三是金融信贷准入门槛过高,大部分企业难以达到银行的次认定标准,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锁。四是国有商行信贷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失衡。基层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贷款终身考核制,而对信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却缺乏激励机制,这种信贷管理机制的失衡,最终导致基层行社主要领导人及信贷营销人员出现“惧贷”心理。五是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抓大放小,支持科技含量高、效益高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信贷授信的标准和条件一般按照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标准制订,故而,在贷款操作过程中,造成
商业银行热衷支持大项目、大企业,县级支行对许多项目或企业因规模不够而不予上报,或上报后无法通过审批,限制了对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
作为目前xx融资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给者,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产生的矛盾无法回避。一是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高与农民减负增收的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大上浮系数为基准贷款利率的倍,增加了农民的利息负担,有悖于中央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二是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手段单一的矛盾。信用社在农村缺乏竞争,在金融创新上动力不足,再加上干部职工素质不高等原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户贷款户数众多与农贷管理人力不足的矛盾。四是农业高风险、低收益与农信社经营目标的矛盾。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是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当然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
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强烈反差,加之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信贷人员“惧贷”心理较为突出。
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目前,县域经济与金融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反映灵敏、直接对接的信息平台。从经济主管部门来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对如何让企业得到金融资本的充分支持研究不够。从金融机构来看,也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客户找银行、银行等客户的观念,虽然有不少金融机构确立了信贷市场营销观念,但由于没有建立与客户直接的面对面的信贷营销机制,使部分优良客户不能得到银行信贷的及时支持。故而造成资金供给方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信贷条件、信贷要求、信贷程序等等信息,资金需求方不是很清楚;客户的投资情况、生产情况、效益情况、市场情况、资金需求等等信
息,金融机构也不是都掌握。由此就出现了好企业、好项目银行不一定发现;差企业、差项目,银行又不能支持的现象。
三、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制约了信贷投放。主要表现:一是货币政策多元化程度不够。长期以来,人民银行针对县域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的实际,大力倡导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策略则实行的是“三大”战略,这种“抓大”信贷策略既与央行货币政策多元化导向相悖,又与贷款客户脱节,也不切合xx实际,显然不符合xx经济发展之需。二是“支农”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投入一直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要求,但在实际传导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了农村信贷市场,而农村信用社也因小额农贷额度小、期限短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
产业化和农村高新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的投放。三是“为民”货币政策在xx执行困难。如助学贷款1 2 3 下一页
第五篇: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和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由于金融对县域经济投入的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制约因素分析
1、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近年来,因国有商业银行逐步转变经营理念,由过去规模经营转变为效益经营,并采取上收贷款投放权限,减少基层营业机构及营业人员,紧缩经费开支等措施,弱化县域金融机构经营能力及信贷投放力度。县级支行贷款权限仅限于小额质押贷款及部分小额消费信贷。一方面对本地中小企业贷款申请只有调查权,没有决定权,且申报贷款的手续十分繁锁,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发生矛盾。另一方面,县域金融机构为了贷款安全可靠,把眼光盯在为数不多的县域优势企业,如:电力、交通、通讯等优势行业,造成贷款投放过于集中。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经营规模小,实力弱,自有资金短缺,银行不愿将贷款投放给这类企业。
2、县域资金外流严重。一方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供应不足,以宜川县为例,2004年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529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5124万元,存贷比为55.4%,其中,各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26345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58.16%,而各项贷款余额17130万元,占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68%,存贷比为65%;而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通过转存上级行资金的渠道,使县域资金外流严重,2004年末,工行、农行上存资金达7900万元,比上年增存1300万元,使得本应“输血”的县域经济变得更为“失血”。
3、邮政储蓄存款影响信贷资金投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其存款以较高利息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使邮政机构有较大利益冲动,邮政储蓄存款成倍增长,就象一个“抽水机”,吸收大量的资金,造成原本资金紧张的县域资金短缺更加严重。
4、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难以发挥。截止2004年12月末,宜川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0820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23.8%,各项贷款余额7994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31.8%,存贷比73.9%,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企业形象、品牌效应,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放。
5、中小企业抵押难,担保难,融资渠道单一。一是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由于其缺乏行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信用状况不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是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时间紧、期限短与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集中也存在矛盾。农村信用社虽有点多面广和对中小企业比较熟悉的优势,但市场定位在服务“三农”,原则上70%以上的贷款用于农户贷款,受市场宣传和资金实力的的制约,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明
显不足。三是大部分中小企业资产总额小,难以提供贷款所需要的抵押物,且没有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6、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债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信贷资金的投入。受各种利益驱动,企业逃废债屡禁不止,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社会信用环境不佳,许多企业和个人缺乏信用和信用激励、惩罚机制,这些都制约着金融部门向中小企业融资。而信用环境缺乏,企业逃废债已成为金融资产安全运行的一大隐患,导致银行惜贷、恐贷。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1、较变经营理念,解决县域资金外流问题。商业银行要提高服务县域经济的意识,正视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进一步完善授信制度,减少对上级行资金的集中上划,集中资金实力,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为“三农”服务。邮政储蓄资金应“反哺”县域经济,调整资金运用政策,适度向县域经济增加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县域资金供求矛盾。
2、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激励约束和担保机制,努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应建立“银企”信息沟通机制。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动向所在地金融机构推荐优质信贷项目,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信贷投放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监督,为在当地信贷投放大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从而调动金融机构的信贷积极性。
3、营造良好金融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责上坚持由监管型向服务型转换,多措并举,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搭建经济金融互动交流平台。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二是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不断加大政策指导力度,推动涉农产业的信贷投入不断增加。三是加大对农信社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开展增资扩股的宣传、发动、引导工作。支持农村信用社树立品牌,提升企业形象,真正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金融企业。
4、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商业银行要针对中小企业用款“急、频、少”的特点,改革信贷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与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相适应的新的贷款发放与审批程序。要在保障贷款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审批环节,以加快贷款发放速度。
5、整治信用环境,建立良好经济外部秩序。一方面,要打击“失信”行为,大力整顿经济金融秩序。金融机构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促进社会信用制度不断完善,联合工商、税务、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行为的制裁、打击力度。二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作用,建立一个集中的信用征集机构,最大程度上实现县域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等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防范信
贷风险,保全信贷资产。另一方面,以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突破口,大力支持“诚信”企业和个体的发展,实现银企“双赢”。一是进一步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授信制度。二是全面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创建“信用企业”、“信用村镇”、“信用户”。农村信用社要做好创建信用村(户),农户联保等工作,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县域金融机构要为守信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实行政策倾斜,积极支持守信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