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了反腐方面的文章后的感触
尊敬的党组织:
近日来看了许多关于反腐方面的文章,颇有感触,这里汇报如下,看了反腐方面的文章后的感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谚。人们也常常将它奉为真理。但是,近墨者就一定黑吗?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应当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由此看来,“近墨者黑”是有一定道理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肮脏的环境常常是个大染缸,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例如,解放前有个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以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文坛,但他到了十里洋场后,受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纸醉金迷的生活来了。此可谓“近墨者黑”的绝好例子。但是如果因此就断言“近墨者黑”,就不免太绝对化了。同样是从半殖民地半建设社会出来的鲁迅,就非但没有因为黑暗而消沉,反而以笔为枪,向那个他深深厌恶的黑暗社会世界开火。他对那种“浓黑的悲凉”是深深体味过的,可谓“近墨”了,但他不但不黑,还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高洁。像这样的人物是很多的,他们可谓“中国的脊梁”,范文《看了反腐方面的文章后的感触》。因此,近墨者未必黑。
近墨者到底黑不黑,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心灵如何。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在好的环境里也未必能成材,一到坏环境中更是同流合污了。可如果一个人意志坚强,品格高尚,在肮脏的环境中不但不会受其污染,反而更能显示其高风亮节。前段时期曾有一股行贿受贿的歪风在社会上吹过,尽管并不强大,有的干部还是受了影响,心灵的天平向金钱倾斜了。但是更多真正的共产党员却保持了廉洁的作风,只为群众,不为个人,“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作出了表率。这种近墨而不黑的精神令人敬仰。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风气总的来说是很好的,但由于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地方还不尽完善,甚至也会在小范围内出现不好的环境,对此,我们不仅不能躲避,而且应当用行动去改造它。《陈毅市长》中的陈毅有一段话:“我听说上海是个染缸,谁跌进去谁就会被染黑,我倒想看看,是它把我陈毅染黑,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一个红彤彤的新上海!”这才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我们应当学习这种精神,不仅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更要把那些肮脏的角落打扫干净,让我们的整个社会更加完善,更加美好!,
第二篇:毕业后感触文章
毕业后感触文章
(1): 也许毕业后才知道原来学生花钱最大手大脚
在学校的时候从来都是过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钱的概念都不知所云,更何况花钱?待到毕业时,花钱容易赚钱难!看脸色、拍马屁;察颜观色、见风使舵!为的是那几毛剥削无几的血汗钱!平日花钱哪知俭?毕业方知挣钱难!
也许毕业后才知道原来学习是如此那般的重要
学校本是学习、上进的乐园、天堂。到了才知道学校是多么的令学生放纵、迷茫!仿佛考上大学后,要全力弥补高中时代学习所留下的创伤!莘莘学子哪,学习好比逆水行舟!社会行走才觉所知仅仅一无所有!
也许毕业后才知道原来校园恋情真的有些虚无缥缈
还在感叹“校园”号称绝无仅有的一方净土,便开始融入这“新型流氓”生产基地,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女人翻脸胜过翻书多,男人换偶更比换衣快!仿佛都应了一句话:“21世纪,不是大鱼吃小鱼,是快鱼吃慢鱼!”为了避免稍慢一步便只能捡些残羹冷炙的结果,也只能硬着头皮扛下去!美其名曰:“人不风流枉少年,耶!”步入社会,方悟人情与世故!觉悟,觉误!
也许毕业后才知道原来大学生已经没人要
愁啊愁!为了工作就白了头!现今的大学生,就是社会的最底层!一出校门做苦工,少人关心少人问!每周六日火爆的人才市场,无论夏热还是冬寒,总是
那么如此的迷人!吸引了无数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为什么这么多的单位对大学生总是一而再的亮红灯???
也许毕业后才知道原来专业对口的的确很少
不离校根本不知道!一出校门就吓一跳!拿着简历满街跑,对口专业真难找!学历文凭不顶用,能力水平才看好!学校学的那些,第一,太过古老,第二,学的也不好……实在不成,只能找份工作糊口,一了百了!
也许毕业后才知道原来大学生活不应该有烦恼
在校生活,光嫌不好!老师管教,考试烦恼!走入社会才发现,学生简直是活神仙!社会生活真辛酸!不仅毕业开头难,简直事事都为难!领导张张嘴,跑的累断腿!钞票一天比一天难赚,居然女友妈妈都嫌我长得寒酸!虽然已没日没夜的苦干实干,但前方依然怎么也看不到岸!
也许毕业后才知道原来宿舍生活挺好
离开母校后,住宿都成了困难!为省房租几毛钱,差点把嘴皮都磨穿!以前觉得宿舍好吵,现在自己反倒更好……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沙宣”被舍友偷偷用完,再也不用为了讨论一件事而争吵呐喊!一切都是静静的,静静的只有自己的心跳声,偶尔伴奏点小偷的串门声!
也许毕业后才知道原来学校和老师已不再高尚情操
世界上的眼睛千双万双,最难忘的是那老师的目光……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使我们过早的感受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故沧桑!校园,已不是教学育才的地方!
虚伪和势利蒙蔽了被喻为“春蚕”和“蜡烛”的光芒。到底是谁,让如此圣洁的校园和老师也这般疯狂?
也许毕业后才知道原来食堂打饭的师傅都比老板友好
“这是什么态度?”在校园应该特指“食堂打饭的师傅”!碰着心情好时,就给多给几块肉!碰着不爽时,你就甭想有个好吃头!骂他几句是经常的事!考入社会大学才发现,不管心情如何,永远都是老板有理!即使你长的浑身是嘴!为了端手上的这碗饭,就甭想找到说理的地儿!
也许毕业后才知道原来学校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妙
曾经有一份令人向往的校园生活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菁菁校园大声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美丽的校园生活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第三篇:反腐文章
反腐文章:
云南政坛震荡 1 数月前疯传网络的“云南政坛震荡”的消息,近期终获证实。昨日,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会决定,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原州长杨红卫、云南省地方税务局原局长王南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副厅长陈锡诚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对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8月3日《中国青年报》)
按照官方的说法,三位问题官员同时落马,“彰显了党委、政府严惩腐败的坚强决心,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蹊跷的是,与官方的高调鼓吹相比,民间反映冷淡,即便在公众对官员贪腐行为深恶痛绝的大背景下,这则新闻依然没有引发强烈关注。
只有一个原因能解释这种吊诡的舆论格局,即官员落马的消息已经不再能让公众感觉到“惊喜”。一方面,近些年因贪腐而仕途折戟的官员实在太多,即便贪渎数额非常巨大,公众也已经不再感到“震惊”;另一方面,公众心里十分清楚,一个贪官倒下去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贪官“前腐后继”,所以难言“喜悦”。
早些年,网上流传一句话:“清廉的干部都是相似的,腐败的官员各有各的问题。”但几番时过境迁,近几年落马的官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某些共性,他们都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肆无忌惮地演绎着相似的腐败故事:从手段上讲,无非就是利用手中的财权、行政审批权、资源配置权、人事任免权等公权力去置换私利;从表现上讲,贪污受贿、包养情妇、提拔亲属等庸俗的“剧情”一再重演;此外,正如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吉林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姜德志所概括的,很多贪污腐败的领导干部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即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一个奋斗的青年,一个上升的中年,最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晚年„„以此对照此次落马的三位云南官员,贪腐情节基本都很“老套”,没有跳出上述“怪圈”。
官员贪腐没有“技术创新”,反映出两个极其严峻的现实:其一,当前的腐败已经呈现制度化的趋势,在一套坏的制度下,即便是原本非常清廉和刚正不阿的人,只有踏进官场,就容易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被“同化”,否则就会被视为官场异类而遭遇“逆淘汰”;其二,当前的反腐肃贪制度严重失灵,并不能对心存贪腐之心的官员形成有力的威慑,这些“前腐后继”的官员对贪污腐败的成本与收益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形成了“不怕,顶多判个五六年,到时候再减个两三年”的共识。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公众对官员落马的消息“漠不关心”,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它既说明公众对既有的司法体系不再葆有足够的信任,也意味着反腐肃贪的系统工作中将缺失群众监督这股重要力量。
因此,要想有效遏制官员贪腐乱象,需要改变当前这种冷眼旁观贪腐行径的现状,激活公众监督官员的力量与热情。从已经落马的官员来看,他们之所以走上不归路,主要是因为政治立场动摇、价值观念扭曲、法律意识淡薄、道德防线崩溃和侥幸心理作祟。而制度建设是预防腐败的保障,有关部门必须认识到既有的反腐肃贪举措的不足之处,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制度的刚性。同时,立体式监督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关键,必须认识到同体监督的局限,拓宽监督渠道,形成党内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即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社会矛盾会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贪污腐败也会进入多发期。现在,中国正处在这个特殊的坎上,如何强化制度化反腐的能力,对当前的执政党无疑是一大严峻考验。
第四篇:支教后的感触
支 教 心 得
那天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踏上了甘肃省会宁县候川乡芦河小学这块神圣的土地,我不敢说能为这块土地带来什么,可这块土地却是实现我第三次当教师梦想的土地。大学四年里三年的暑假时间我都参加了会宁学子组织的公益性的支教活动。
依然记得第一天坐车从会宁县城赶往芦河小学的场景,那天下着雨,雨点敲打在玻璃窗上,发出碰碰的响声。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弯弯曲曲的山路绵延向前,如果用山路十八弯来形容一点不足为过。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由于下雨的原因,剩余的路需要我们自己来走,那天我们十几个队员拎着大包小包互帮互助半个多小时走完了为数不多的泥泞小道。尽管那样好几个队员还是摔跤了。尽管我们都刚刚认识,但是那样的场面,我不得不说,大家来自天南地北,一路心酸,但这一刻我真心的感受到了这里的温暖。到了芦河小学,我只有一个念想,虽然短短的十天不能给孩子带来多少知识,但是我一定要给他们播洒希望的种子,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给他们更多的信心,让他们走出大山。我们在一起吃的第一顿饭是馒头,十几个人围着一个火炉,每人拿着一个馒头一边吃着还一边讲着这一路走来是多么的艰难。虽然只是一个馒头,但是大家还是吃的很开心。现在想想,那种感觉真的很难体会。上天的考验让我们的心紧紧的靠在了一起。支教的第一天。又是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孩子仍旧踏着泥泞的道路,来听我们讲的课。有几个孩子连伞都不撑,衣服都湿透了,我们帮着给他们换衣服,吹头发。我在想,如果我们不在,这里的老师会像我们一样去照顾他们么!一切都好像那么的顺其自然,可能是我们的举动也打动了这帮孩子,每天早上,去班级看看他们有没有吃早饭,他们都会拿着手里的馍馍跟我说:“老师,给你吃这是我妈做的,好吃着呢。”看着他们天真的笑脸,不由得喜欢上了他们。真的很想告诉他们,以后我就会留在这;以后我会经常在看你们;以后我还是会成为你们的老师。可是,我却毫无能力。
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完成了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15天艰苦而充实。每天早晨踏着铃声的步伐起床,晚上很迟才能就寝。白天有充足的时间陪孩子们,我们教他们读书,写字,唱歌,画画等等。记的,第一天早晨孩子们问我老师好,那声音将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也许以后我会成为一名老师,会有好多好多孩子叫我老师,向我问好。但是这是我支教生涯中最后一次听到孩子叫我老师。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们感觉很值。没有来到这里切身体验过,没有与孩子们接触过,是不会了解孩子们的心的,他们也是渴望我们的到来,他们也想要精彩的世界。孩子们都很好学,家离学校最远的孩子每天要走1个小时的山路来学校上课,在课堂上他们都是很认真地听着,他们有那种求知欲,他们不抵触我们的到来。因此,我们也都是在用心教他们,用心去关怀他们,我们对他们的好,孩子们也都感受到了,我们慢慢地融入到了孩子们的世界。或许,支教的日子比我们在家的日子苦多了。每天我们不会妄想吃的多么好,能够填饱肚子就是最美的事情了。没有干净的自来水给我们用,看着浑浊的水窖水,煮沸了,我们照样喝的开心。十几天没有洗一次澡,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即便每天开会商讨第二天的教学工作到老晚,尽管要写策划,备课写教案到深夜,到凌晨,但是想到是为了孩子们,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第二天看着孩子们的笑颜,什么都值了。每天看到孩子们认真上课,看着他们那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我们就又有动力坚持下去了,每天带着孩子们做小游戏,看着他们开心快乐的容颜,我们心中会有暖流淌过,每当有懂事的孩子体贴的来帮我们分担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更加坚定走下去的信念。
在此期间,我们每个队员都去过学生的家里进行过家访。这里的所有父老乡亲们总是那么好客,我被乡亲们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深深感染了。我们每到一家时他们总会端出家中最好吃的东西款待我们。但作为支教的我们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我们不能随便吃乡亲们的东西。也许让叔叔阿姨你们感觉到了一丝不满,但是叔叔阿姨请你们相信,我们真的不是看不起你们,相反,你们的热情好客让我们看到了侯川乡的别样风情。家访中让我们最揪心的是,这里的好多家庭真的特别贫困,有的家庭仍然住着几十年前的土坯房子,有些家中甚至连件像样的家用电器都没有。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爷爷奶奶来照顾他们。有些孩子甚至是单亲孤儿,他们年纪轻轻就担起了家庭重担。他们深深地知道读书是唯一一条能够让他们走出大山的途径,但这个贫困的家让他们无能为力。真的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能够帮帮这里的孩子,他们真的需要大家的帮助啊!
这15天虽然很短,但是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的回忆与感动:全校师生一起玩丢手绢游戏的开心快乐;咏乐汇上各个小家伙的精彩表演;送孩子回家时孩子的懂事体贴;每天上学时孩子们的自觉认真;每天做饭时厨房里的笑声;支教过程中赵老师及各个哥哥姐姐对我的照顾......这种画面有好多好多,构成了最美的片段。我们最后不得不离去。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文艺演出,孩子们的节目很精彩,台上的领导、台下的家长、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节目的欢快气氛中。文艺演出为我们此次的支教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伴随着节目的结束,我知道我们也将离开,最后遗憾的是没和孩子们合影。说好的不哭,可是最后还是没忍住,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的那一刻,我多么希望那一刻只是个刚开始,再让我和孩子们高高兴兴呆几天。可是现实就这么残酷,负责人让我们尽量别回头的走出校门,可是我们还是忍不住,孩子们哭着紧跟着我们离去的队伍,最后将我们送到了车上,那一刻我的心真的很痛,仅仅十天的生活,我们已经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我们没有为你们带去多少知识,却为你们带去了离别的痛楚,真的很对不起你们。老师答应你们,我会努力兑现回来看你们的承诺。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都将不会这么凄惨。短短15天的支教生活,让我懂得了很多。真的感谢每一个人,感谢那里的父老乡亲、孩子、校长、以及每一位支教队员。你们中的一些人也许有机会还能见到,有些也许真的就没那么容易再相见,但是我们一同经历过的日子将是我们每个人最美好的回忆。记住因为有缘我们曾经相聚过。千言万语说不尽心中的话,最后愿你们前程似锦,快乐每一天!
第五篇:看了阅读材料后
正确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看了阅读材料后,感到案例中的三位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都不是很恰当。案例材料一:老师过多的使用了多媒体,只是欣赏精美的图片,关于钟面的就有十多张,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制或带真实的钟?作为三年级学生,孩子们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互动学习的能力。可是这一节课,整堂课学生竟没有看过书上的内容,也没有动笔写一个字,40分钟都在观看一张张“精彩”的图片,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造成授课质量完全受课件好坏的制约。
案例材料二: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当中,由于教师对电脑操作不熟或其它原因,导致多媒体课件不能正常播放,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运用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使得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氛围也随之变得热烈,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但是,课件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教师本身随机应变能力不够,缺乏课堂驾驭能力;多媒体是为课堂、为教学服务的,教师怎么能被它牵着鼻子走呢?教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尤其是观念培训,当用则用,是多媒体真正为自己、为教学服务。
案例材料三:教师用课件演示来创设数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不足的是,教师在制作课件《连加连减》时,没有结合教学实际,所以和孩子们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不够。要想得出9-2-3的算法,我认为可以有以下方法:1.制作课件时,设计成先吹走2个,再吹走3个。2.随机创设情境,训练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操场上,还有一位小朋友手里也拿着9个气球。突然吹来的这阵风,先吹走了她手里的2个气球,紧接着又吹走了3个气球。我们应该怎样列算式呢?”我想,这样处理一下,就可以避免尴尬现象的出现。所以,我觉得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学会灵活处理多媒体课件。
除了案例材料之外,我还发现有些老师不知道课件的内容应当怎样呈现,我曾听过一个老师的公开课,整个教案的内容都搬到一字不漏地体现在课件上,从教学目标、引入新课、新课讲授、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到布置作业等,简直就是把备课及整个详细流程展示给学生的听课的教师了。黑板、粉笔、课本都一概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全部丢弃了。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是为用课件而用课件,是照本宣科,是滥用多媒体课件。
赵老师,你好。我同意你的观点。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是不能让多媒体课件所代替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思考,有发言,有讨论,动手动脑动口息息相关,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更扎实。我觉得你的点评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对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选择及使用,都做出来了好的回答。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借助多媒体课件,精彩纷呈,而又通俗易懂,学以致用,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有时候会使用多媒体课件,极其方便。最初,也绕过不少弯子,总觉得有了条件,所以经常使用下载后没有认真处理过的课件。后来发现这些课件有时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不相吻合,有时甚至会干扰到自己正常的教学。所以,从实践中,我逐渐明白了: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该用时则用,需要传统媒体解决的就用传统媒体解决,必须使用多媒体才能解决的我会用,使用多媒体才能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我会用,需要反复强调的内容我也会用。使用多媒体,我坚持一个原则:下载的课件必须经过认真处理再用,当用则用,用在精当之处,决不滥用。语文课,毕竟要留更多的思维想象空间给孩子,要留更多的读书时间给孩子,要留更多的写字时间给孩子,要留更多的交流时间给孩子„„
在教学中我有时候会使用多媒体课件,极其方便。最初,也绕过不少弯子,总觉得有了条件,所以经常使用下载后没有认真处理过的课件。后来发现这些课件有时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不相吻合,有时甚至会干扰到自己正常的教学。所以,从实践中,我逐渐明白了: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该用时则用,需要传统媒体解决的就用传统媒体解决,必须使用多媒体才能解决的我会用,使用多媒体才能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我会用,需要反复强调的内容我也会用。使用多媒体,我坚持一个原则:下载的课件必须经过认真处理再用,当用则用,用在精当之处,决不滥用。语文课,毕竟要留更多的思维想象空间给孩子,要留更多的读书时间给孩子,要留更多的写字时间给孩子,要留更多的交流时间给孩子„„
案例一只是让学生看一张张精彩的图片,这样学生肯定高兴,高兴之后,他们心中会做何感想呢?因为一节课没有做题啊,因此教师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实际,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我们的课堂上,对于老师与学生来说每一分钟时间都是特别珍贵的,不能丝毫浪费。第二个案例由于教师的失误操作致使一节课八分钟左右的时间被浪费,如果一分钟能做10道口算题,八分钟就少做了80道口算题。表面上看课堂似乎热热闹闹,其真正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的效果也可想而知,我想课后老师应该反思:如何应该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在教学中出现失误的过程,那么应该如何保证不浪费这八分钟的时间?在这八分钟内,学生的心理特点回事怎么样的呢?只能在这里干等吗? 案例三如果根据教师演示的情景来说,我认为学生回答应该是正确的,为什么要让学生牵强附会地说出老师想要的结论呢?如果再来一阵风,吹走2个气球,那学生就自然会说出她想要的算式吧?那么这是备课时的失误,还是课堂上的失误呢?学生的回答是实事求是的,教师尴尬的原因就在与自己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个环节,更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去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由此我联想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误区一: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想的是如何把课件做好,而在上课的时候想的是如何把多媒体课件按照自己的思路演示完毕,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课件演示的过程。而且在演示中还要想这个环节之后是哪一个环节,有时就会顾此失彼。如果是数学,这道题学生掌握了没有,是不是真正能落实到位,我们就要想想了。
误区二:内容多,学生有时难以消化。我们在做一个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往往是在公开课的时候做的多,为了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就认为课件做的越多越好,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不是太明显了。有一次在听课的时候,一位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多媒体课件做得非常精彩,使用非常熟练。但是由于内容比较多,有的孩子早已经认会,但是还有好多同学看的眼花缭乱,难以消化所学知识。另外孩子们在认字的时候已经认会的字还要通过课件反复认读,这样也有点耽误时间。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的看多媒体课件,好多学生在最后注意力就不集中了,个别同学还做小动作,而老师想着自己的课件也无暇顾及学生,在充实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就结束了。实话实说,我在教学中不多使用多媒体课件,都是我自己在博客里写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适当使用。记得在第三组的教学中,由于这个单元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再加上背诵的课文很长,因此我就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打出了课文内容,有的背诵内容忽隐忽现,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用完之后马上就关掉。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正确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要深入学生的内心,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三位老师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不恰当的。
案例一:别让课件成为课堂的主角,有些老师在“必须得用多媒体”的要求下,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学越来越生动形象,但这并不能说明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再重要。相反,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还在发挥着多媒体不能代替的作用。
案例二:做好问题预设,提高应变能力传统教学手段不应放弃,造成这节语文课突发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没有做好课前预设。如果课前他能设想到计算机有可能会突发故障,也不会造成课堂教学完全被动的局面。
案例三:拿这节课来说,如果在学习时,学生仅仅是一位旁听者,也许不会对内容有很深的理解,但作为学习者我们应该有预设到课堂中会发生的为题,提前做好准备。由此事可想,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做好多种预设应对课堂上可能生成的问题。在平时的备课中,总要尽可能地想好学生出现的每一种状况,然后确定教学中的应对措施,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