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轨道交通信息及通信技术展
2014轨道交通信息及通信技术展正式起航,相约北京 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艰巨任务的发展中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必须寻求不同的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信息化与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以信息化为先导,带动、加快、改造、提升工业化水平。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融合是指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进程中,使用信息技术,使之渗透、融入到轨道交通制造领域各要素和各环节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过程。
在全国高铁网、城轨建设步入高峰的背景下,由HNZ MEDIA鸿与智商业媒体旗下的信息通信产业网、IT《新兴信息技术》杂志发起,邀请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中国电子商会等行业协/学会和政府主管机构及国际知名行业组织共同参与举办的「2014轨道交通信息及通信技术展」,将于2014年5月7号—9号隆重召开,本次展览致力于致力于促进信息技术及轨道交通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商务贸易平台,立志成为信息技术及通讯行业的亚洲第一会展品牌。
「2014轨道交通信息及通信技术展」是「IT WORLD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博览会」旗下品牌之一,将于2014年5月7日--9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举办,集中展示通信设备、铁路通信整机、铁路通信配件、电子设备、通信信号、铁路交通运营管理系统、电力监控(SCADA)、自动售检票(AFC)、环控与防灾报警、车辆信息化(PIS)等设备,「2014轨道交通信息及通信技术展」是行业内不可错过的专业展会,期待您的加入!
展品范围及类别:
信息通信综合展区:行业知名展商信息通信服务和应用;信息通信交换、传输技术与设备;通信终端设备及配套产品;宽带电信业务与电信增值服务;宽带无线接入;智能终端;下一代网络(NGN)、下一代互联网(NGI)、网络电视、网络游戏、IPTV、手机视频、互动娱乐产品及服务;行业信息化应用和解决方案;二维码技术;数码、音频、视频、存储技术及产品;计算机硬件设备与软件产品;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安全及相关产品;电信管理系统;光通信、光纤光缆;RFID;物流信息化技术与设备;通信电源、仪器仪表、通信机房用品、办公自动化设备;信息家电、家庭网络、数字化家庭;通信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配件;其它信息通信配套产品等。
轨道交通信息及通信技术展区:铁路通信配件电子设备通信系统通信信号运营管理轨道交通信息化新兴产业(基础RFID)自动售检票(AFC)环控与防灾报警车辆信息化(PIS)电力监控(SCADA)
第二篇:信息及通信技术 下载
信息及通信技术
信息及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合称。过往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通信技术着重于讯息传播的传送技术,而信息技术着重于信息的编码或解码,以及在通信载体的传输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两种技术慢慢变得密不可分,从而渐渐融合成为一个范畴。
信息技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通信技术主要包含传输接入、网络交换、移动通信、无线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支撑管理、专网通信等技术,现在热门的技术有3G、WiMAX、IPTV、VoIP、NGN和IMS。
信息及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香港新高中学制的其中一个科目,前身是会考电脑与信息技术科(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公司智能电网专栏记者采访信息通信技术专家陈希博士
发布时间:2011-12-02 来源:信息与通信研究所
11月16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专栏记者就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等问题,对中国电科院信息与通信研究所所长陈希博士进行了访谈。
采访过程中,记者主要就目前关于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的热点问题以及中国电科院在相关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进行提问,主要涉及“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标准体系的建设”、“智能电网通信技术体制的选择”、“电力物联网的应用模式”、“电力光纤到户相关技术及应用”、“电力应急平台与应急管理”、“智能电网信息通信安全面临的挑战”等六大关键问题。
陈希博士首先就中国电科院信息与通信所在响应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已取得的突出成果进行简单介绍,随后对这六大问题进行逐一深入细致的解答。链接:http://.cn/ztzl/newzndw/zndwzx/gnzndwzx/2011/11/259233.shtml
陈希: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编者按: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关于智能电网发展阶段的划分,2011年是坚强智能电网全面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SG186和EPR项目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对电网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智能电网发展中需要的信息通信方面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前,记者就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等问题,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信息与通信研究所所长陈希教授进行了采访。
作为电科院建院以来作为最早建立的研究所之一,信息与通信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为电力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了电力通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用电自动化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电网应急综合解决方案、电力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形成了电力特种光缆、电力信息安全的咨询服务能力,培育了智能芯片产业,为现在的电网智能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过去几年,作为科研单位的中国电科院信息与通信研究所为智能电网初期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支撑,在智能电网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电科院和信息与通信所参与了众多的国网公司科技项目及研讨会,利用技术方面的成果有效推进了标准制定相关工作的进程,为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谈到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的有线模式和无线模式时,陈希向记者介绍,当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是骨干网上主要以有线通信模式为主,接入层面则是有线和无线结合使用,两种模式并驾齐驱。无线技术在某些领域大量使用的原因是使用有线模式程序繁琐或建设成本较高。这两种通信模式的区别使用是由它们本身的技术特点决定的。目前,无论是从带宽、可靠性、稳定性或可控性等角度来看,有线模式如光通信都是有优势的,这些优势使它能够在输电等骨干网环节发挥巨大的作用;无线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它的灵活性,如果把这一点与用电侧多种多样的个性化需求相结合,也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应用前景。说到信息通信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时,陈希认为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信息通信一方面可以保障电力的安全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电力用户的体验和需求。但他指出,较之骨干网的发展现状,电力信息通信在配用电侧还比较薄弱,亟需加大关注度和建设力度。
凭借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智能电网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流动,而随着物联网的强力介入和推动,智能电网正变得更加“坚强”和“智能”。陈希指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许多方面,如信息采集、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要促进电力互联网良好发展,需立足电力行业本身,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研究。首先在信息采集方面,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要紧扣电力行业的需求,电力本身一次设备的信息采集需考虑复杂的环境因素;其次在信息传输方面,电力专网优势比较明显;再次,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电力领域,信息处理环节一直相对薄弱。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能支撑特殊需求的信息是个很大的挑战,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他提到,电动汽车充放电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其中物物之间的互联就是应用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来处理相关数据的。
较之国外,我国智能电网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回顾两年来智能电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不得不提智能电网在用电侧的一大实践——电力光纤到户。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总体部署下,电力光纤到户试点工程被国家电网公司纳入重点试点项目,目前试点工程进展顺利。有人说:智能电网是从改变一根电缆开始。还有人说:电话线、有线电视线、互联网线加上电缆,产生了3加1大于4的效应。针对这两句话,陈希表达了他的理解。他表示,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电力光纤是实现智能
生活的基础之一,也是智能电网介入用户侧的一个重要起点。从这个层面上说,智能电网的发展是从改变一根电缆开始的。由于电力光纤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撑,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国家三网融合工作,使智能生活离我们更近。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展开,智能小区试点建设和智能电表的部署进一步加快,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陈希解释道,智能电网的信息化与互动化势必产生海量的数据,不仅这些数据的处理工作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些数据信息的保密和安全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任务。信息化是电网智能化的基础,智能电网的发展必然会涉及到相关信息的采集。这对网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会导致技术甚至体系的升级,同时也带来信息甄别、信息处理方面的挑战,这一结果也间接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对应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更显重要。但陈希表示,不能因噎废食。我国目前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于解决因智能电网产生的海量信息所带来的一系列信息安全问题。他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是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
2011年,智能电网步入了全面建设阶段,新的阶段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实现关键技术和装备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对于本阶段的智能电网发展,陈希饱含信心,他表示,智能电网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支撑智能电网的平台技术,必须要有适度的超前性才能抢占先机,为以后实现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相信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网公司的正确领导及广大电力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智能电网的明天会更美好。”陈希说。(国网信通国电通公司 高晶 郭普璞 马勍 柳絮)
第三篇: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参观总结
通信1111任和学号11274051
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参观总结
作为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我非常欣慰能够有机会参观隆重而高端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这次展览让我见识到了很多即将投入市场的高科技通信技术,让我学到了很多,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总结我这次参观的所见所学所感。
一、展览简介
“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中国邮电器材集团公司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承办。展览于 9月 23至27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始终致力于展示、推广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与消费电子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迄今已成功举办22届,是亚洲乃至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信息通信与电子科技展览会之一。
“201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展出规模近50,000平方米,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阿联酋、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日本、韩国、西班牙、瑞典、丹麦、以色列、英国和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家企业、机构和展团参展。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会议交流和互动活动吸引了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中外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投资、咨询、科研、服务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参观观众超过20万人次。来自新闻通讯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大众报刊、专业报刊、互联网站、新媒体等200余家媒体对展览会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宣传和报道。
二、技术总结
展望2014年,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受到了新一届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和宽带发展的重要政策。信息通信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带动性极强的支柱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将对提振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信息技术创新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日益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4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将定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覆盖信息消费、宽带中国、智慧城市三大热点,着力展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行业信息化、高端软件、集成电路、高端服务器、高科技消费电子产品研发与信息服务领域的相关成果。展览会现场将设立光通信、测试、智慧城市、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近场通信等专区。预计“2014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的展出规模将超过50,000平方米。新型信息消费包括:移动互联网及数据接入、信息内容和应用服务、软件及其他服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机顶盒等。
这次展览的范围可分为如下六个大板块。
一、信息通信技术、解决方案
1、电信业务及解决方案:
基础电信业务、电信增值业务、电信业务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
2、移动/无线移动:
运营商/服务提供商、TD-SCDMA、TD-LTE、FDD-LTE、HSDPA/HSUPA/HSPA+、Wi-Fi、WiMAX、Femtocell(毫微微蜂窝基站)、数字集群通信、无线数据通信设备、微波通信、移动宽带、移动多媒体、软件系统等。
3、互联网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搜索、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游戏、舆情监测系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安全和管理系统、互联网内容管理系统等;互联网接入服务、即时通信、VOIP等。
二、信息通信设备及服务
1、通信设备:
光传输系统设备、光纤光缆及配套设备、基站、放大器、接收器、光端机、系统集成与优化电源系统、UPS、天线、机柜机架及配件等。
2、网络设备、服务:
核心网设备:NGN、IMS、软交换等;传送与接入设备:PTN、IP-RAN、SDN、PON、xDSL、LAN等;数据通信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无线接入设备)、网络安全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负载均衡、流量分析与管理)、网络设计及管理、专业托管与代维等。
3、卫星通信:
卫星广播、卫星通信、卫星设备、卫星电话、卫星传输、通讯仪器与服务等。
4、应急保障通信与安防:
视频监控、社区安全防范、楼宇自动化及智能小区系统、生物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警用装备及特种车辆、警用通讯、智能交通产品和交通安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民用消费类安防产品、导航等。
三、信息化应用
1、行业/企业信息化方案:
计费系统、运营支撑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信息数据采集及管理、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企业应用、电子政务、网络设计及管理、统一通信、呼叫中心、视频会议系统、移动企业解决方案、智能卡/RFID/NFC、办公室自动化、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2、应用系统与服务
位置定位服务与导航、车载信息服务、网络电视/IPTV、社交网络、移动娱乐、移动营销与广告等。
3、智能家居与数字化家庭:
家庭网关,楼宇自控、综合布线、楼宇对讲、智能照明、家庭网络管理,防雷安全产品、安防监控产品、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新一代智能家居系统、数字家庭电信解决方案、移动电视与融合电视、闪存技术在数字家电领域的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技术与应用等。
四、物联网和智慧城市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无线传感网(WSN)、GPS/北斗定位与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商业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咨询设计和系统集成、智慧的行业应用。
五、消费电子产品及配件
个人电脑、移动终端、智能终端、智能穿戴设备、家庭影院、卫星电视产品、数码产品、蓝牙产品、视听设备、电子游戏机、移动存储设备、可视电话、可视游戏系统、GPS、信息娱乐、动漫技术、电池及充电器、存储设备、芯片、半导体、视频游戏设备、移动应用服务、数字影音应用、家庭媒体中心、数码娱乐技术、消费软件、汽车电子、节能家电。
六、广播电视技术、设备、解决方案
三、个人感想体会
我对通信方面的发展动向是十分关注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未来是否有更快捷、更便利的沟通方式,这也关系到我们专业学生的就业。通信展中有不少我之前没有听说过的技术,比如智能医疗、智能社区。也有很多我之前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产品,比如4G、3D打印等等。我之前看过一个朱高峰院士的报告会记录,报告名为《通信发展与3G》。朱院士对通信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朱院士说“过去的人打电话都得靠摇,现在却有了3G,这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成果。” 在谈到TD-SCDMA这个第一次由中国人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专利的3G国际标准时,朱院士显得格外自豪。“TD-SCDMA是第一次由中国提出的国际大型系统的成套标准,对中国人自主创新,发展自主产业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正是由于我国政府、科研单位、运营企业、制造企业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在国际电联做了大量工作,才能使(TD-SCDMA)方案得以通过。”
所以说我认为国内网络建设进展快速,有效的拉动了投资,现在最关键的是对应用领域的开发:运营商要和各方面合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内的通信产业链,尤其是无线上网领域的用开发。TD-SCDMAd网络优化还有一个过程,接受终端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当前,3G技术早已不再新鲜,4G技术即将投入使用。我们见证了通信从有线到无线,从手摇到拨号,从昂贵到廉价,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让全世界人民能够在“地球村”中共同生活与沟通。
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在享受这一切便利的时候,也应该思考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通信不仅仅是我们的专业,通信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它是一个产业,一种不断发展的技术范畴。为了能够让未来的世界拥有更加高速、便捷的通信技术,我们应当努力学好专业课,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知识,扩大视野,从而使自己能够为这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参观这次通信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四篇: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规范---(通信系统)
通信
通信
通信系统是轨道交通运营指挥、运营管理、公共安全治理、服务乘客的网络平台,它是轨道交通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为列车运行的快捷、安全、准点提供了基本通信保障。通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营、为乘客出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在异常情况下能迅速转变为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通信系统。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99)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98-94)《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37-2005)《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YD5007-2003)《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暂行规范》(YD/T5089-2000)哈尔滨市有关地方法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相关标准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相关标准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有关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T、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有关建议 欧洲邮政及电信联盟CEPC最新文件及其附件 电子工业协会(EIA)的有关标准
一般要求
1.通信系统是指挥列车运行,进行运营管理、公务联络、提高乘
13—1 通信
客服务水平和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应能传递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并具有网络监控、管理功能。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可靠、易扩充、组网灵活、各种信息的综合数字通信网。
2.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本系统应能迅速及时地为防灾救援和事故的指挥提供通信联络。
3.通信设备的选型,应在满足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国产设备,对于国内尚不能满足功能的设备,应进行充分比选后选择引进。
4.设计范围
哈尔滨轨道交通1号线四期工程线路全长2.3km,全部为地下线,全线设2座车站,控制中心利用清滨公园控制中心(已建成)。
通信系统设计范围为上述工点及线路所有通信线缆、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系统由专用通信系统、公用通信系统、公安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
专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乘客信息系统、时钟系统、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集中告警系统、电源系统组成。
公安通信系统由公安无线系统、消防无线系统、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公安专网系统组成。
公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用无线引入系统、电源系统及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组成。
基本技术要求
1.本系统及设备应是技术先进、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组网灵活,并代表当前通信发展要求的成熟技术。
2.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和模块应具有自检功能,并采取必要的冗余,避免单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
3.本系统中各子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具有降级使用功能和对重要通道的备用手段,以保证系统基本功能。
4.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展和平滑升级。
13—2 通信
5.通信系统应采用支持符合国际标准和工业界标准的相关接口,能与其它相关系统或业务部门实现可靠的互联,并应选择广泛应用的标准协议。
6.本系统应选用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防尘、防锈、防震、防潮、防晒的设备和材料。
7.本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电下铁道的特性,应采用抗电气干扰强的设备和电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8.光缆、电缆应采用阻燃、低烟、低毒、防蚀的产品,并应考虑防鼠害和防迷流腐蚀。
9.本线作为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延伸段,因此,在整体上应与既有的1号线通信系统组成统一的通信网,充分考虑对控制中心级设备系统的改造、衔接。该网络与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通信网络应组成功能完整统一、便于维护管理的网络,以实现控制中心对全线的协调统一管理。
10.本系统应满足下列工作环境条件:
(1)环境温度:0℃~50℃(室内);-40℃~65℃(室外)
(2)相对湿度:25℃时30%~75%(室内);35℃时10%~95%(室外)。(3)防护等级:IP50(室内);IP65(室外及区间)。(4)设备限高:室内≤2200mm,区间内不超过设备限界。(5)冷却方法:自然风冷或强迫风冷。
(6)负载承荷:≤600kg/m2。(通信设备);≤1000kg/m2。(通信电源)耐机械冲击:10g 耐机械振动:5~20Hz时,5mm(振幅);
13..1 专用通信系统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应满足1号线四期工程对于传递语音、数据、文字、图像等业务信息的需要,具有多功能、大容量、高可靠并能进行集中维护管
13—3 20~100Hz时,1.4g(室内),4.2g(区间隧道)通信
理的数字传输网,与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传输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传输网络。
1.系统功能
(1)传输系统应具备在沿线各车站自由上下话路、使用灵活及易于扩展的功能。
(2)传输系统应具备设于不同光缆路径的主备光通道,同时系统应具备通道保护或复用段保护功能。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倒换,且倒换时间小于50ms。
(3)系统应有功能完善的网络管理功能及硬件设施,所有站的配置及其它调整均应能在控制中心的操作终端上遥控完成。
(4)传输系统的设计容量除应满足本线路的各专业需求外,还应充分考虑满足远期发展的需求,并宜预留30%的余量。
2.传输的信息内容
(1)各车站各种调度电话及自动电话用户的语音信息。(2)无线基站和主交换机的话音及控制信息。
(3)控制中心至各车站的电视监视、广播、乘客信息、时钟等系统的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信息及其控制信号。
(4)各种自动化系统,包括信号系统(ATS)、电力监控系统(SCADA)、防灾报警(FAS)系统、自动售检票(AFC)及的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等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
3.系统结构
本工程应结合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系统组网情况,从通信系统的各种业务功能出发,推荐最为适用的传输方案,线路传输速率不宜低于2.5Gb/s。
传输系统须采用环状网络结构,各节点宜隔站连接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传输系统的自愈功能设置主备光通道,并分设与区间两侧的光缆中,具备手/自动切换,切换时,不影响传输质量。
在各车站分别设置传输节点设备,控制中心设备及网管宜采用扩容方案,网管设备具备对所有节点进行远程在线管理。
13—4 通信
4.系统统接口配置类型
传输系统配置的接口种类根据相关各系统的使用要求,经过协调后确定。为了降低系统的运行代价,简化维护过程,减少维修困难,提高系统的适应能理,应尽量使用较少的接口种类。
系统配置的各类用户接口应具有足够的容量来满足近远期对系统的扩展要求,以及与其它轨道交通线路接入和可能的扩充。系统配置的主要的接口种类如下:
(1)光纤传输线路接口
(2)标准的G.703 2M(基群)接口
(3)以太网接口,接口速率为10M/100M/1000M
(4)低速数据接口RS-232,RS-422,RS-485,2.4~19.2kbps(5)网络管理接口(6)时钟输入/输出接口
(7)其它经系统设计后确认所需的接口 5.传输线路
从控制中心至各车站之间,分别在区间两侧弱电桥架上各敷设1条48芯单模光缆及一条20P市话电缆。光缆宜采用符合ITU-T建议的G.652b双窗口单模光纤。无特殊分歧需求时,除长大区间外,光缆在区间内不得接续。干线电缆为光传输系统故障等情况下提供必要的备用调度通信。干线通信光电缆必须采用无卤、阻燃、低烟、低毒、防蚀、耐老化、防鼠害和抗电气干扰的铠装缆。在区间内全线设置通信电缆托架放置通信光电缆。
所有光、电缆在接入设备前,应经过光纤、音频配线架,电缆接入时应设置适当的保安和接地措施,并考虑足够的容量。13..2 公务电话系统
公务电话系统采用在原有控制中心交换机扩容方式。在控制中心利用既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扩容,在各车站设置小交换机,各车站小交换机通过光传输设备与控制中心交换机组网,控制中心交换机与车站小交换机之间采用2M通道组网。
13—5 通信
1.采用单局制构成,对控制中心数字程控交换机扩容,用于控制中心、各车站间的内部通话及与市话网的连接。
2.主要部件应采用双机热备份工作模式,话务处理能力满足远期容量需求。
3.中继方式
交机与市话局采用2Mb/s数字中继,全自动呼出,呼入采用部分全自动直拨DID,部分采用半自动接续BID的混合进网中继方式。
(1)各种业务忙时话务量按下列要求设计: 电话用户0.16Erl/线; 传真0.17 Erl/线;
每条数字中继话路0.7 Erl/线;
低速数据、2B+D、30B+D及其它符合ISDN用户网络基本条件的各类用户1 Erl/线。
(2)传输衰耗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 四线链路 地区呼叫:3.5dB 长途呼叫:7dB ② 用户线衰耗
用户至市话端局间的衰耗不大于7dB。(3)编号方案
本线的公务电话用户应按照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号码分配原则进行统一编号。13..3 专用电话系统
专用通信系统由它调度电话、站内电话、站间行车电话、区间电话、直通录音电话等组成。
1.调度电话
调度电话设列车调度电话、电力调度电话、环控、防灾及维修调度电话,各调度区段划分应与行车指挥或控制管界划分一致。
总机和分机间话路经数字传输通道按辐射方式连接。
13—6 通信
2.站内电话供车站值班员与本站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通话联络。3.站间电话能及时、迅速沟通相邻两车站的通话,且不允许其它电话插入。
4.在区间每隔150~200m设一台区间电话机,用于列车司机或维修人员与有关单位进行紧急联系和一般通话。1~3台电话机并联使用一个用户号码。
5.直通录音电话供电力部门使用,与市供电局直通通话,并能实时录音,直通录音电话设于控制中心。13..4 无线通信系统
1.采用与1号线一、二、三期一致的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
2.采用全基站方式实现无线信号覆盖。
3.区间(包括地下站台)应采用漏泄电缆完成无线信号的覆盖,车站站厅(含公共区域、重要用房等)宜采用天线完成信号覆盖。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运营和运营部门的需求,明确无线信号的具体覆盖范围。
4.为减少不同小区的频率干扰,采用800MHz频段的三组频率(6对频点)轮流在本线上使用。具体频点待向哈尔滨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并得到批准后确定。
5.在满足信纳比20dB的条件下,本系统可靠通信的时间、场强覆盖地点的概率在线路运营区间范围内应大于95%,其它地点不小于90%。
6.系统设置
专用无线系统包含列车调度、事故及防灾、设备维修及停车场管理四个子系统,系统在既有1号线工程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容。
(1)列车调度子系统供列车调度员、司机、车站值班员、车辆基地和停车场信号楼值班员之间以及车站值班员与站台值班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列车运行需要。
(2)事故及防灾子系统供防灾调度员、车站防灾员、现场指挥人员
13—7 通信
及有关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事故抢险及防灾救灾需要。
(3)设备维修子系统供维修值班员与现场维修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线路、设备的日常维护及抢修的需要。
(4)停车场管理子系统供车辆基地和停车场运转值班员、调车员、列车司机、场内作业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列车调车及车辆维修的需要。本期工程不新设停车场。
7.系统功能
(1)虚拟专网:系统为各调度群用户提供专用调度台,组成虚拟专用网;
(2)调度通话:单呼、组呼、全呼、紧急呼叫、强拆、组呼的动态重组、调度监听、优先级设置及呼叫;
(3)能完成调度区域选择、越基站无隙切换;电话互联呼叫等功能;(4)车载台自动转组:列车在进出车辆基地时,系统可通过信号系统ATS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行车调度通话组与车辆段通话组的自动转换;
(5)所有调度通话的自动录音:具有列车司机与行车调度的语言录音及回放,时间不少于60min;
(6)主要提示信号:接通音、呼叫失败音(或显示)、忙音、弱场区提示音;
(7)应提供分组数据传输能力,支持多用户共享、语音调度优先和自动断点续传,并能根据语音调度通信的繁忙程度,自动调整分组数据业务带宽(7.2~28.8Kbps)。
(8)网管设备应具有系统配置、用户管理、故障监测报警及管理、统计报告功能。13..5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1.监视功能
车站值班员可监视本站站台、站厅及自动扶梯、出入口情况; 中心调度员可利用监视器和显示大屏监视全线各车站情况。2.图像选择功能
车站行车值班员可选择本站与行车相关的任一摄像机的图像在任一
13—8 通信
监视器上显示,既可用各种时序自动循环切换,也可由操作人员手动切换。控制中心各调度员可利用一、二、三期设置的调用终端同时选择全线任一摄像机或相同摄像机的16幅图像,在既有任一监视器和显示大屏上显示,既用各种时序可自动循环切换,也可由操作人员手动切换。
3.录像功能
本系统在各车站设置长时间录像机,对运营用摄像机图像进行长时4.列车司机监视功能
列车司机可通过站台前端设置监视器方式,监视站台和旅客上下车间不间断录像。
情况,即在上、下行站台列车驾驶室停车位置的一端,各设置1台大屏幕彩色监视器,接收本侧站台摄像机的图像供司机观看。13..6 广播系统
1.本系统纳入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广播网络,实现控制中心调度员通过同一控制设备对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及本期车站的统一控制,保证系统功能与一、二、三期工程的一致性。
2.由车站广播子系统、控制中心子系统组成。
3.车站广播是控制中心、车站两级控制的广播网,控制中心的调度员(总调、列调、防灾调度)可对全线车站进行选站、选路或全线统一广播,车站值班员可对本管区的站台、站厅、办公管理区及有关设备房进行同时广播或分路、分区广播。
4.车站广播的优先顺序为: 控制中心防灾调度; 车站值班员; 控制中心总调、列调;
5.各车站分为上、下行站台、站厅、办公及设备房、出入口五个广播区。
6.扩音设备应采用n+1备份方式工作。
7.车站采用低功率扬声器密布的方式,使车站内各点均获得均匀
13—9 通信
而足够的声场强度,其有用声场强度高于背景噪音10dB,切换到防灾广播时,声场强度高于背景噪音15dB。
8.为保证声场强度在上、下行站台设置噪声传感器。13..7 乘客信息系统
乘客信息系统(PIS)是依靠成熟可靠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输、显示技术,以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以运营信息为主的多媒体综合信息显示系统。
1.本系统分为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和车载乘客信息系统。按照系统组成,整个系统又可以分为中心、车站、车载和网络四个部分。
(1)
中心子系统
乘客信息中心子系统对各车站子系统的操作通过专用通信传输通道实现,对车载子系统的操作通过本系统设置的WLAN传输通道实现。1号线四期工程在一、二、三期中心子系统的基础上扩容,车站子系统接入中心子系统。
(2)
车站子系统
车站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车站信息服务器、车站交换机、车站播放控制器分配器、显示屏集成化软件等。
(3)
车载子系统
车载子系统主要设备包括:车载无线天线、车载无线单元、车载播放控制器等。
(4)
网络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是指提供系统数据信息和控制信号传输的通道,根据传输路径可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个部分。有线网络采用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以太网通道,无线网络应支持以80km每小时速度行驶列车的双向数据通信。考虑到PIS和预留车载CCTV车地双向数据通信的需求,无线传输部分宜采用WLAN传输技术。
2.系统终端设备布置(1)
车站LCD显示屏
LCD显示屏设置在各车站站厅售票机上方和上下行站台乘客候车
13—10 通信
区。
(2)
LED显示屏
LED屏设置在各车站出入口处。(3)
车载LCD显示屏
车载LCD显示屏设置在各列列车每节客室车厢的车门旁。13..8 时钟系统 1.系统功能
(1)为控制中心、车站各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时间显示;(2)为乘客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信息; 2.系统构成
本系统利用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控制中心既有母钟作为标准时钟源、在各车站设置子钟驱动器、子钟(各类时间显示单元)等设备。
在各车站设置的子钟驱动器,接收母钟发送的时间编码信息,以消除累计误差。子钟驱动器应具备多路输出接口,当母钟或传输通道发生故障时,仍可驱动子钟并告警。在子钟驱动器故障时,子钟可进入降级模式并告警。13..9 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 1.系统组成
OA系统的硬件包括网络设备、综合布线、计算机设备及相应办公设备。四期工程OA系统接入一、二、三期工程设置的信息网,构成1号线完整的OA信息网络。
2.传输方式
利用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以太网通道组网。3.软件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自动备份软件,网管软件以及各种OA应用软件等。13..10 集中告警系统
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由以太网交换机、工作站、打印机、网络设备等
13—11 通信
组成,通过控制中心以太网交换机将各子系统的监控终端连接成网。控制中心设备已在一、二、三期工程中实施,本次四期工程对其进行扩容接入。13..11 电源及接地系统
1.通信电源是保证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通信电2.控制中心及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的通信设备均要求按一级源必须安全可靠。
负荷供电,需供电系统提供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各通信机房设置专门的交流配电柜。
由变电所引接两路独立的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进线。如使用中一路在全线设置UPS电源并提供交流“集中供电,分散配电”的功能。3.交流UPS供电电源输出电压波动范围不应大于±5%。4.通信设备在外部电源失电时应能通过蓄电池提供不间断供电,5 蓄电池应无腐蚀气体析出,适合设在通信机房内。电源故障时应能进行自切并在本地及远端自动告警。
其蓄电池组的容量应保证向通信设备连续供电不少于2h。
6.为确保人身和通信设备安全以及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设置为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和人身设备的安全,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通信专业应对接地体部分应提出设置要求,由供电专业负责设置,接地系统。
通信专业和其它专业的接地引出端子应保证足够的间距。在通信电源设备室内设置地线盘,综合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接地装置用来接引下列各类设备: — 直流电源需要接地的一极 — 通信设备的保安避雷器
— 通信设备、通信电源设备的机架,机壳 — 引入电缆、室内电缆和配线的金属护套或屏蔽层 — 交、直流电源设备采用供电系统的PE线保护。
13—12 通信
13..1 公安通信系统 公安无线系统 1.系统功能
(1)满足公安350MHz警用自动级建设项目的要求,系统通过链路应能实现350MHz公安电台从地面到地下,从一个地铁站到另一个地铁站的全自动漫游。
(2)系统满足MPT1327集群标准信令规范,符合公安部要求。(3)满足 MPT1343,警用CPSX用户编号协议。
(4)系统必须覆盖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隧道区间,实现地下线路,地下车站之间、车站与地面之间通信;
(5)系统支持从指挥中心或现场任意一台手持机到各个分部门的全呼、一对多组呼、一对一单呼、广播呼叫、优先呼叫、紧急呼叫、PABX/PSTN呼叫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强拆、强插等集群调度功能。
(6)分站本身发生的本地呼叫不占用主站信道,跨站呼叫时间不超过0.5秒;
(7)集群信道和常规信道共享功能:可通过系统管理终端,远程遥控设置某集群信道变为常规中转信道。
(8)主站信道满负荷或出现故障时,分站可独立工作,而且分站可独立实现MPT1327信令标准所规定的所有集群呼叫功能。
2.系统组网方案
利用哈尔滨公安市局调度中心设置地铁公安无线设备,可进行单独的网络管理。
应采用与市局公安350MHz集群通信系统兼容的设备和相同的系统制式。
采用分基站组网方式,地铁内部通信话音信息可以不用通过市区主基站,不占用主基站资源。
在各车站设置分基站分别接入哈尔滨市的模拟集群通信系统主基站,各地下移动电台及固定电台通过分基站融入市公安集群指挥调度通信网。
13—13 通信
在每个地下车站各配置一套多信道无线集群分基站,分基站与市公安局的中心主基站采用无线链路连接。在每个车站出入口地面设置室外天线,经射频电缆连接到站内分基站,通过空中接口与市局指定的地面主基站连通。
3.系统构成
本工程采用无线链路分基站引入方式构建公安无线通信网,在四期工程5个地下车站设置分基站。
隧道内无线场强覆盖可采用漏缆覆盖方式,上下行合用一条缆。站厅、设备层、办公区域、人流通道和换乘厅使用比较经济的小天线覆盖,收发合用同一副天线。站台由于形状较规则,宽度较窄,结合隧道的覆盖方式,站台和隧道一并采用漏泄同轴电缆方式覆盖。
在每个站站外需要架设与市局主基站通信的链路天线和GPS接收天线。
在四期工程5个地下车站公安机房分别设置5套公安350M模拟集群无线分基站,分基站配置4个信道机,用于公安话音通信。
扩容市局、地铁分局配置公安指挥调度台和市局网管设备。在派出所、车站警务室设置手持终端和固定台。13..2 消防无线系统 1.系统功能
(1)地铁消防无线系统是哈尔滨市消防无线系统的一部分,必须和市消防无线通信系统联网,以保证地下消防人员与消防指挥中心之间、消防地铁中队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无线通信。
(2)系统必须覆盖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隧道区间,实现地下全线、地下车站之间、车站与地面之间通信。
2.系统组网方案
(1)系统采用800MHz的数字集群系统。
(2)集群交换机由市消防局统一设置在市消防中心,不在本工程范围,本工程主要考虑地下基站设置。全线采用基站+光纤直放站的方式组网。
13—14 通信
(3)扩容消防指挥中心地铁消防调度台和集群、直放站网管。13..3 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1.系统功能(1)图像监视功能
车站公安值班员使用本地监控,共享原有专用闭路电视系统和公安专用摄像机资源,可通过终端切换实现现场实时图像的调看。
派出所值班员可通过控制终端远程调看所管辖区域车站的摄像机图像。
地铁分局值班员可通过控制终端远程调看全线车站的摄像机图像。(2)图像选择功能
车站公安值班员、派出所值班员、地铁分局值班员可通过键盘进行自动循环或手动切换选择。
(3)录像功能
对站内所有图像进行录像,录像保存时间不小于15天。(4)图像分析功能
根据市公安局需求,在各车站设置至少4路图像视频分析系统,报警时自动弹出相关画面。
2.系统构成
系统由摄像机终端、图像显示与控制、图像录制、控制信号处理、信号传输及网管设备组成。
公安通信设备室设置视频分配器、视频切换矩阵、编码器、高清解码器、视频分析设备、云台控制设备、视频控制设备及录像设备,在公安值班室设置视频监控终端及监视器。
系统通过公安专网提供的数字通道接入派出所及地铁公安分局。13..4 公安专网系统 1.系统功能
公安专网系统是为公安轨道分局与派出所及车站警务室提供数据及视频信息传送的网络平台,同时与市公安计算机网络互联进行数据信息交流。
13—15 通信
由于公安部门的特殊性,必须保证该系统的独立性、保密性、安全性。本系统应能传输公安系统的管理、监控信息等数据信息。
2.系统构成
采用IP数据网络,在公安轨道分局、派出所和车站设置以太网交换机,组成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IP网络。
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接入由1号线一、二、三期在轨道分局设置的核心交换机。
汇聚层设备设于派出所,每个派出所设1台以太网交换机,向上联至市公安轨道分局交换机。
接入层设备设于车站公安通信机房,每个车站设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分别与派出所交换机互联。
本工程上下行各敷设一条60芯光缆。
公用通信系统
1.民用通信引入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应满足轨道交通开展公用通信运营的需求。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应满足乘客在地下空间进行无线通信联络、拨打公用通信网电话及其它多媒体通信的需求。
3.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应满足公众移动通信运营商和多种移动通信制式接入的需求,同时应考虑将来业务技术发展的需求,预留相应接口和条件。
4.传输系统(1)传输的信息 ① 无线中继信息 ② 电源网管信息 ③ 无线覆盖设备网管信息 ④ 系统本身所需的相关信息 ⑤ 其他信息(2)传输系统制式
13—16 通信
传输系统应采用光纤及数字复用设备。应根据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对各种传输制式进行充分论证,明确推荐所采用的传输系统制式。
(3)传输网络组网应安全、可靠,易扩容、升级和维护。(4)系统带宽
根据用户使用的性质及要求提供主、备用信道并预留一定租用的带宽,并具有自动倒换功能。
(5)系统节点通道型式和接口要求
系统各节点应能提供点对点式E1通道、以太网(10/100M Ethernet)等符合相关标准和建议的接口。
(6)系统的容量应考虑扩展的需要,宜预留30%的余量。(7)系统应具有完善的网管功能,可进行故障管理、性能监视、系统管理、配置管理。
(8)系统宜独立敷设光缆,应采用充油、低烟、无卤、阻燃、束管式的铠装光缆,并采用1310nm和1550nm双窗口的单模光纤。光纤的几何尺寸、光学、传输特性应满足ITU-T有关建议。
5.移动电话引入系统
(1)应是诸多射频信号的合成——分配网络。系统应完成的功能为:将各地下车站目前及将来(预留)各运营商的各种移动电话制式的射频信号合路后,再由天馈系统均匀地将能量辐射于需要覆盖的场所,在无线覆盖区域内95%的位置,99%的时间内移动台可接入网络。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支持GSM、CDMA、GPRS、3G等制式的信号引入。
(3)无线网络覆盖及服务质量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 区域边缘GSM、CDMA下行信号电平≥-85dBm;
② 根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办公区域一级标准(10w/cm2),站台、站厅、商场及隧道内达到二级标准(40w/cm2);
③ 覆盖区内无线可通率≥95%;
④ 同频干扰保护比:C/I(载波/干扰)≥12dB;
⑤ 在基站接收端位置接收到的GSM上行噪声电平应小于
13—17 通信
-110dBm/200kHz;
⑥ 在基站接收端位置接收到的CDMA上行噪声电平应小于-105dBm/1.25MHz;
⑦ 越区切换成功率、掉话率、误码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
7.电源设备及接地系统
(1)为保证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安全可靠地正常工作,系统设备按一级负荷供电,需供电系统提供两路独立、可靠的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交流输入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为:380V±10%。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其配电容量按远期确定。
(3)本系统应根据各子系统对直流电源需求,优化系统配电方案,考虑设置直流供电系统的合理性。
(4)本系统接地的技术指标应与运营通信系统的电源及接地一致。接地宜合用运营通信系统的接地箱,连接至直流电源接地、屏蔽接地、保安避雷接地、测试接地、设备金属外壳、室内金属电缆桥架及金属电源保护管等接入本接地装置。综合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1Ω。
通信用房技术要求及机构设置和定员
1.本线通信用房设在各车站,其用途分为通信设备用房、生产辅助用房及办公用房等。
2.通信用房的设置原则
通信设备机房的位置安排应做到经济合理、尽量远离电力变电所,在技术上应考虑引入方便、控制配线长度和便于维修。
在通信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通信设备的布置以及电缆的敷设,综合考虑布置并预留通信专业所需的沟槽管洞。
机房地面均布荷载计算标准:设备室600kg/m2,通信电源设备处1000kg/m2。
各种通信用房的面积,均应按远期容量确定。
13—18 通信
通信设备用房内设活动地板,应有防静电措施,机房地板下净空不小于300mm。室内净高不得小于2.8m,门宽度不小于1.2m(双扇向外对开),门高度不小于2.0m。
通信机房防火及其它工艺要求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3.业务技术管理机构定员和行政机构定员应分别单列,以适应将来不同运营管理方式的变动。
13..1 通信系统维修措施 主要功能
1.应能24小时不间断地对所有通信设备进行故障告警监视、集中控制和抢修。
2.针对各设备的特性制定维修、巡检、测试方案。13..2 维修工区和车间房屋设置与检修设备配置
以管理体制和定员为设计基础,合理配置通信工区、材料备品室、仪器仪表室、休息室、设备检修室。
13—19
第五篇:合肥轨道交通最新信息
20日上午,合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北车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市政务中心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出席仪式,并在仪式前与中国北车集团总经理、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殿国一行座谈。崔殿国在仪式上致辞。市长张庆军在仪式上致辞并参加座谈。
市领导杨思松、魏晓明、韩冰、周善武、孔向阳、孙斌等出席仪式或参加座谈;
中国北车集团、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部分高管出席仪式并参加座谈。魏晓明主持仪式。周善武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贾世瑞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座谈中,在详细听取相关项目情况介绍后,吴存荣说,随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合肥轨道交通建设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北车集团具有雄厚的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合肥的建设与发展,对此表示感谢。希望在下一步合作中,更加紧密结合合肥的交通格局和城市建设,系统研究相关项目规划,加快项目对接和推进。我们将继续营造一流的环境,大力支持中国北车集团在肥投资发展,携手实现共赢。
座谈和致辞中,崔殿国简要介绍了中国北车集团发展情况,对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的战略设想步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我们将以实现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合肥的轨道交通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
座谈和致辞中,张庆军说,希望中国北车集团对合肥的轨道交通建设等给予更多的投资、指导和帮助,我们将认真履行义务,积极做好服务,支持中国北车集团在肥投资项目又好又快发展。
有关县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负责人等参加仪式或座谈。
中国北车集团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主要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品的制造、修理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