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1942》影评(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3:3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温故1942》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温故1942》影评》。

第一篇:《温故1942》影评

《温故1942》影评

最近看了两部被炒得很火的电影,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冯小刚导演的的《温故一九四二》。一部是人类流浪的心灵史,一部是人类逃荒的真实历史。不同的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带给我的感受和冲击也不一样。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看《温故一九四二》的感受。有个同伴说看电影就是看自己内心的东西,大家对电影的感触与评论没有必要达成一致。但我唯一觉得大家有一个一致的错误,就是我们不该喝着可乐吃着零食去看这部电影。或许这样可以少一点点愧疚感,能更加的和电影情节产生共鸣。

影片开始的旁白中,讲述者说,1942年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除去最后一条为了电影的效果而呈现,其他的都进入过教科书,作为一名学生,我或多或少的有些印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事,河南大饥荒。不可否认,这段历史我真的不知道,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上一段历史。印象中没有听说过,哪怕是在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如果说这部影片的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不得不说冯小刚导演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的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的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拿出手机来干点别的以分散自己紧绷的神经。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不了了,但这却是曾经血淋淋的事实,真的不敢想象当时的场景,不能想象身处其中的人们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态来面对与死亡抗争的日子,绝望还是无助,我想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A:河南大逃荒一共死了多少人?

B:政府统计共一千两百多人

A:实际呢?

B:大约三百万人

看到这一段对话之后我联想到很多现在的社会现象,7.23动车事故的死亡人数虚报,3.28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虚报,这些报道都来自于当今的地方政府,他们对民众的不负责任,对责任的恐惧,其实这是一种腐败,人大常委刚刚换届,反腐倡廉的口号也被提了出来,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有地方的官员纷纷落马,希望这不是新任官员的一时兴起,能够把反腐的工作继续做下去,将更多的“表哥、房叔”打回原形。当今的社会不止官风不正,民风也很让人痛楚,秦人不下自爱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是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反观当下社会,老人摔倒无人敢扶,邻里反目兵戎相见,贪污腐败遍地而生,谁能够保证,将来如果再来一场天灾,再来一场战争,人民不会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电影中还有几个卖妻的场景,滑稽但又震惊,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年轻人的爱情。一个更加现实的社会,一群更加现实的人,爱情成了面包上的一块奶油,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有太多的违心素求,急功近利的我们到最后会不会后悔一路走去没有经历过的属于青春时光的那段迷茫和艰辛。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一些一同看电影的情侣分手吧,在艰难的生活里才能显现出爱情的坚贞,有没有那么一个人能陪你走过最潦倒的时光,那个天天说爱你的人当你没有面包吃的时候还会不会对你不离不弃,一起陪你走到你成功的那一刻。定位自己的目标和素求,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得到什么你才能心安理得,不好高骛远,有些东西过早的得到也许会更早的失去,晚来的收获也许才能更显得有意义。

河南的主席去找蒋介石要粮食的时候,他却不相信河南的灾情有那么严重。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

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

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中国同胞的苦难被一个不属于自己民族的的人记录下来,那些狗吃人的照片让人不禁感叹,没有真正看到过那个画面的人不会体会到人性的真实,作为一名外籍同胞都不由得留下了同情的眼泪,同时他也在发问,此刻当人民大众置身于水深火热的时候,支持他们保护他们的政府在哪里,从侧面反映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令外族人民耻笑,当然这样的政府也不会长久的存在下去。

对冯小刚导演的本部电影我有一个小小的疑惑,为什么在这个大逃荒的过程中,设计了那么多滑稽可笑的场面,看电影的时候在大苦大悲的剧情中突然有一个引人发笑的场景,着实令影迷们很纠结啊,我们是笑还是不笑。冯导演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如果笑,很多影迷我觉得在发笑之后都会有一种愧疚感涌上心头,假如不笑是不是又是对导演的不负责任。我曾经看过冯小刚导演的另一部大作《唐山大地震》,那部电影除了开头那对夫妻在卡车上的那段场景令人稍有一丝轻松的感觉之外,之后就是一路沉重到最后。剧情越往后延伸电影院内低微的啜泣声就越重,而本部电影没有人发出啜泣声,只是时不时的有一些笑声。冯小刚导演的初衷达到了吗,是不是只有经历过那场大逃荒的人才会有真实的共鸣产生。

与我同行的同学中有一个也是河南人,他说只是听祖辈们讲过有这样一此大逃荒的事情,但不能真实的体会到到底有多么的艰苦,这部电影也没有真正能够让他置身于那种境况当中,有一丝的感慨,但是生活在这样幸福的社会当中,永远都不可能去换位思考曾经的父辈生活的有多么的艰苦。她只是对自己发问,以后是不是应该节俭一点。

对冯小刚导演的这部影片,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宏大的演员阵容,每一个演员也都是我熟知和喜爱的。也许这样一部描述平凡人大逃荒的电影没必要这么明星化,但演员的角色刻画和表演都让我很吃惊,在电影中还有许多日本飞机轰炸的场面,当时有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飞机隆隆的飞在头顶上,一阵恐惧笼罩着自己,令我愤懑。感谢冯导为大家呈现1942年那段令人心酸的历史,如今的人都太过浮躁和功利,希望这部电影能给人们带来一点点心灵上的震撼,不再去追求浮华的生活。谢谢冯小刚导演,谢谢每一位演员。

第二篇:温故1942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1958年到1961年,那场席卷整个中国的大规模饥荒,深刻地烙印在了中国的历史上。而1942年发生的,导致三百万人丧生的河南大饥荒,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在我读的历史书中从未看到关于这个事件的记载。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为我们揭开的正是那段尘封已久,逐渐淡去的1942年河南记忆。今年,这篇小说被冯小刚拍成电影,即将播映。

《温故1942》这本书跳出了刘震云熟悉的小人物题材,语调是少有的激愤,有点颠覆官修历史的意思。《温故1942》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和蝗灾,百姓饿殍遍野,而国民党政府照样课捐纳税。于是,这本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百姓面对这样一个政府,是饿死不当亡国奴还是为了活命而甘向侵略者低头?小说写到,很多百姓见了白人就下跪,灾民吃了日本人的粮食,还缴了国民党的枪。中国的政府在国际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才出来赈灾,而赈灾款又大部分进了贪官污吏的口袋。

小说陈列了很多调查报告式的分析以支撑自己直接的控诉与质问。在这本书中,百姓露出了为了活命而不顾国民羞耻心的“本质”。在面对饥饿时,人性的弱点暴露无益。在书中描述的灾区的惨状令人动容,人相食,易子而食,易妻而食,而昨天我在人民网看到一篇文章《餐桌上浪费令人痛心 每年扔掉粮食总产量的1/10》,文章写道:“没有吃过的馒头、整条的鱼、密封完好的酱牛肉,还有成袋的大米„„这不是超市里摆放的商品,而是被人们扔到垃圾堆里的食物。20年前,中国还将“解决了人口温饱问题”作为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挂在嘴边,今天就已对食物的肆意浪费熟视无睹。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近日以“奢侈的垃圾”为题,对这一现象发出引人深思的警醒,更有学者做出振聋发聩的警告:仅我国大学食堂中,每年就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想这么多被扔掉的垃圾,对于1942年的饥民来说,那是美味佳肴啊!

文章其中还有两张照片。一张是“2012年3月28日,山东潍坊市一家饭店的服务员正在收拾刚刚结束的婚宴剩菜。”在这幅图中有没动一口的菜,有没吃一口的白面馒头,看到这张照片,给人感觉似乎我们国家的人民很有钱,都非常富裕,然后一张是“2006年5月18日,甘肃庆阳,环县天池乡的小学生在午休时吃馒头”,两张图对比强烈,发人深省

有个曾经很火的段子是这样说的:“等我有钱了,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如今,一些大城市已经有不少人过上了这种“有钱”的生活。每天我去吃饭的时候,总能看到各种浪费现象,有的餐盘中的食物堆得像小山一样,但只被吃掉了一个“山尖”,泔水桶中,装满了食物,里面有整个的馒头和各种饭菜。有些人买的粥,才喝了一点,就不要了。“今天的饭菜也太难吃了。”有的同学大声抱怨着,顺手将大半碗面条递给了收拾餐具的阿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然而在这来之不易的“温饱”之中,许多人开始过着饱了还要呕的生活。嫁女娶亲,聚20桌闹一闹;死人送丧,坐30桌哭一哭„„

然而现实是全球超过10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或濒临饥饿边缘。2002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为2820万人;2003年底则上升到了2900万;2004年,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年末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610万。按年人均收入669元---92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若按联合国规定的每天人均生活费1美元为标准计算,世界银行估计我国的贫困人口还有2.12亿!

我国还只是个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饥荒,饿死人无数,但国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今天吃饱了就忘记过去挨饿的日子,中国地广人多、资源丰富,国人富裕起来之后,认为有用不完的资源、吃不完的食物,因此对节俭的概念逐渐淡薄。以前的人是穷怕了、饿怕了,现在稍微有点钱,就会控制不住、挥霍无度,加上很多人好面子,从心理上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体现在对食物的态度上,就是“多多益善”。

虽然我们现在不缺粮食,但是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粮食问题会日益突出,那时我们还能像这样浪费吗?粮食产量的提升是有限的,我们只能破坏环境,增加耕地面积,那么随着环境的破坏,粮食产量就会降低,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人类灭亡。

浪费粮食是一种对人类的杀戮。浪费将造成饥谨,不知有多少人将倒在它的脚下。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节约意识一代代丢失。因此,很有必要在全社会提倡简朴风尚。简朴之风蔚然,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全人类都崇尚简朴,世界面貌将焕然一新!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09-3 王辉 ***

《一地鸡毛》索取号: I247.5/2204

《温故1942》是该小说集中的一篇

第三篇:温故十七大心得体会

温故十七大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它的胜利召开,意义深远,举世瞩目。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描绘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下面就学习十七大精神,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贯彻十七大精神,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两个新名词,提到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特别提到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其中,“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关键词是首次提出,或者说是首次非常明确地提出,意义重大。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性上超过以往,对文化现实的认识也超过以往——包括对于一些新技术和新媒体形式、新的资本运作方式的阐述。近几年,我镇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如何丰富农民群众及外来人口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是我们所必须重视的。我们要努力建设好群众业余文化阵地,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制定切合农民自身特点的文化宣传方式。要充分发挥好镇文化体育站的作用,自创一些

贴近农民群众生活实际而又喜闻乐见的戏曲、小品,以送戏下乡或广场文艺的形式带给农民群众。真正要为农民解除文化饥渴,就得让文化在农民身边扎根、萌芽,使之成为农民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将管理和运用好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好图书室,健身室等,使农民有场地、有团队、有活动,可阅读、可健身、可娱乐,为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做好一切后备力量。农民素质的提高,对全民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提高“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学习十七大精神,宣传工作是关键。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内容极为丰富,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只有全面学习、深入学习、反复学习,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大会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组织党员干部全面、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是党组织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通过党员远程教育和镇党校、村级党校分校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使农村党员群众对十七大精神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七大的精神集中体现在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之中,学习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把学习报告作为重中之重,分专题、有步骤地安排学习。

除党政机关、党员外,农民也是学习十七大的主力军,为更好地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针对农民的实际情况,镇党委还专门布置了有关十七大会议精神的宣传橱窗和黑板报供群众阅览,并特别制作了成套的宣传资料,将其分发到许村镇各村、中小学、规上企业等,组织了以十七大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同时还精心策划,自编自演了一台宣传十七大的文艺节目,在各村进行巡回演出。这一系列的活动既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耽误群众的学习教育和生产工作。只有大家都学习好、领会好十七大精神,才能将它弘扬光大,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继续解放思想、拓宽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努力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三)我们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许村镇科学和谐地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新课题新矛盾,不断作出理论上的新概括,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就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外交和党建等各个方面,自觉把握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学习十七大精神后,镇党委制订了构建“实力许村、和谐许村、宜居许村”的新目标,把“临杭”开发区迁移的农户,分别设立了几个新农村居民点,并在“临杭”开发区内规划了家纺大厦和许村镇行政大楼,使许村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形成中心,有利于经济、政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一切是我镇党委在新的实践中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集中体现。

通过学习,我认为作为镇宣传委员,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份子,在宣传十七大的过程中,我应始终工作在第一线,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十七大精神宣传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还应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十七大报告的内容和精神要义,求真务实,紧密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并对学习内容作好宣传和推广工作,为推动基层各项工作、为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模版]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1942年,河南大旱,灾民3000万,河南成了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关于饥饿,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也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

我没看过如今大热的电影《一九四二》,先看了这本书。虽然它字数不算多,但给我的震撼却是巨大的。

看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书中的某些文字竟与当下的社会状态如此吻合。而这本书,却是刘震云在一九九三年十月写的。

首先,是新闻自由问题和政府在灾情中扮演的角色。“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五百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水旱蝗汤,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妇女售价跌至过去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也跌了三分之一。辽阔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300万人之多。”这两段话摘自当时的新闻报道。据说蒋介石看了河南省主席的灾情报告以后,表示自己不信。而蒋不信的后果,就是继续加重当地的实物税和征收军粮。然后,日军开进河南灾区,发放军粮,很多河南人依靠日本军粮活了下来。河南灾民开始敌视国民党军队,导致日军“用六万军队,就可以一举歼灭三十万中国军队”。

这其中,重庆的《大公报》曾发表过轰动全国的“豫灾实录”,却被蒋介石下令停刊三天。而在宋美龄访美时,《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的报道却将中国河南的灾难与不幸赤裸裸地摆在全世界面前。宋美龄竟想在美国用起中国办法,要求白修德停职。当然了,在一个新闻自由的国度,这不可能。想想在如今的社会,大部分中国的政府人员还是秉持着这一“传统”。一旦有事故或灾情发生,他们的第一步竟不是如何尽快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封锁消息。矿难、地震、学生事故等等等等,这些消息的真实性、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真的是“有待提高”。

“蒋绝不是不相信,而是他手头还有许多比这种大得多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他不愿让三千万灾民这样一件小事去影响他的头脑。三千万灾民不会影响他的统治,而重大问题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处理不当他都可能地位不稳甚至下台;轻重缓急,他心中自有掂量,绝不是我们这些书生和草民所能理解的。”这段话,也恰恰反映了当下某些官员的心态:做官的就是太岁,小老百姓的生死都在我的股掌之间,而我的责任就是要努力保住自己的位子以及如何在我的位子上让人民替我服务。近日来,媒体多次爆出上访人被非法拘禁、惨遭虐待的新闻,何以上访变得如此之难?不就是这部分人在作祟?当然,如今的社会也要比当时的一九四二好得多,“执政为民”并不是空喊的口号。

其次,是灾难中中国人表现出的惰性。当他们没有粮食吃的时候就吃菜,没有菜的时候就吃糠,没有糠的时候就吃土,吃土吃到受不了的时候就吃人,吃人还不敢吃别人家的人,只好吃自家人,吃自家人还有点不忍心,那就跟另一个不忍心吃自家人、却又想吃人的人换人。还有些人,没的吃,就去抢。这个过程就叫“得过且过”。这是一个不断退而求其次的过程。一直退到不能再退为止。在这个过程中,苟且偷生的人总是不能往前冲。而这样的惰性,怕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改变的。如今,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大片抄袭到整个中国的缺乏创新,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人的惰性。

最后,我想用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书中的一个故事作为结尾。他描述了一些在蒋介石下达救灾命令之前的赈灾行为,其中有一段是描写陕西的传教士开粥场,设立教会医院和收养弃婴的事情。但是灾民太多,他们根本照顾不过来,而且弃婴满大街都是。一位记者去问一个天主教徒为什么他要设立粥场医院,那个天主教徒说,“至少要让他们象人一样死去。”

第五篇:温故红色记忆 传承爱国精神

温故红色记忆 传承爱国精神

时间悄无声息的过,回忆革命的征途,回忆革命的事迹,回忆革命的精神。为革命之伟大而怆然泪下,有革命的存在我们现在才可以过上现在舒服的日子,有革命的奋斗我们才记忆犹新。

祖国的命运也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祖国的发展与富强要靠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贡献与奋斗。我们应该时时想想我为祖国做些什么,而不是从祖**亲那里索取些什么,热爱祖国决不能只靠一句空话。

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一名年轻的团员,我一定要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实际工作中,同甘共苦,求实奉献,为学生会的名誉为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学院取得好的名望而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我们的革命英雄邱少云在1952年11月11日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

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

1923年,陈炯明进攻广州总统府时,叶挺率兵先掩护孙中山脱险,随后亲自手持一支“花机关枪”(即冲锋枪)扫射叛军,为已怀孕的宋庆龄突围打开通路。

在北伐战争开始后,双方部队火力均不强,叶挺强调遇敌后就猛烈射击,然后迅速冲进敌阵将其打乱,乘其未及整顿再长途追击,后来总结成“猛打、猛冲、猛追”.他鼓励部队向前冲,对那些临阵退缩者毫不留情地执行战场纪律。

当时,一些学生兵上了战场怯场,别人都告诫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小心叶挺的手枪!”后来的红军一向能以少胜多,其中继承了叶挺铁军的这种战斗精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革命战争的胜利,是战士们用点点滴滴的鲜血换取而来的。他们不屈服,不言败,再艰苦也要坚持。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也就代表着每一位战士的不言败,赞扬了他们就不屈服,为了革命的斗争事业,宁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他们就像树,无论经历多少严寒酷暑,都还是一动不动的屹立着。没有人能动摇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是伟大的,崇敬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一幕幕的历史,就代表着一份份的忠诚。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

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火种,充满爱国情怀的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幸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而且也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崇尚爱国英雄的传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爱国主义精神浸透着整个神州大地,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到无数华夏儿女的心,追溯历史的长河,多少位爱国先贤的事迹流传千古。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那是何等的气魄;每当我回忆起这些英雄的往事时,便会周身热血沸腾,感慨万千!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时常在国人的耳边回荡,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国人奋勇向前!

然而,随着当今物质生活的富裕,很多人开始不思进取,把享受作为生活的全部,更令人忧虑的是,现在的很多青少年学生,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整天沉浸于网吧之中,迷恋于网络游戏,陶醉于虚幻的世界,令很多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朋友,也许你现在还在抱怨命运不好、社会不平和国家不公。朋友请不要再怨天尤人,消极度日了,想一想,多少位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血染沙场,舍生取义。他们没有享受过一天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但他们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子孙后代,无怨无悔!朋友当你还在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时,想想那些为你今天创造美好生活的志士们吧!请不要再浪费大好时光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如果你能够抽出点时间的话,请读一读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你也许会受到一些启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句句是警世名言,发人深省;句句是殷切期望,充满期待。

朋友,请不要忘记为我们营造幸福生活的爱国志士们,让他们的爱国情怀,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净化我们心中的污垢。当代的国人更应该倍加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最后,我想用艾青先生的一句诗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感情,“为什么我的眼里时常含着泪水,那是因为我深沉的爱着这片土地”!衷心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更加昌盛!

革命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把他的精神应用到我们学习当中来。我们走革命的路,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相信自己,因为你们将明天会更好!

下载《温故1942》影评(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温故1942》影评(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练习课也可以“知新”带“温故”

    练习课也可以“知新”带“温故” ————北师大版五下《平面图形的面积练习》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背景: 去年接到一次教研任务,上一堂有关平面图形面积整理的练习课。课程安排......

    影评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 2011 学年第 2 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 《国王的演讲》的感想 课程编码 08A92 选课班 A01 课程名称 影视鉴赏 任课教师 王妤彬老师......

    “影评”

    物以情宛转 ——观《暖春》有感 09数3班郭晴晴 看完《暖春》这部电影,我的眼睛湿润了,电影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眼前。 无家可归的小花跑到了芍药村,晕倒在村......

    影评

    踩不碎的梦想 郑淼洗礼后蜕变的青春 喜欢听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而这次雨季换成了单车,音乐变成了电影。十七岁,美好的十七岁,懵懂的十七岁,而看王小帅的这部《十七岁的雨季......

    影评

    影评 假作真时真亦假 ——观《安德的游戏》有感 郑逸霄 这几天忙着复习,难得休息一下,便打开了电视,刚好在播《安德的游戏》,我记得看过很多次,前几次都被电影画面所震撼,没怎......

    影评

    这部影片的视角与以往的二战影片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二战影片大多以正面描写真实的战争场面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比如《中途岛战役》、《拯救大兵瑞恩》;也有的通过爱情故事来表......

    **影评

    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人们想要了解一些东西,都习惯性的在互联网上查询,看到大家都说好的,比较推荐的就会去选择哪一方面。就拿电影来说吧,有新的电影上映,大多数要去看之前,都会去网......

    影评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主题深刻,寓意丰富,至少有以下几点:“得会议者得天下”、“开大会者事竟成”。 故事是这样的。正如西哲萨哈夫所言,每一次战争都是为了开好一次会,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