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领域简介
《运动与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
简介
1.研究性质
《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相对宽泛。该研究领域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运动与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该项研究领域属于“Kinesiology”即运动学范畴。因此,人体运动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人类运动(human movement)。具体而言,运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运动的人体和人体的运动。人类运动的活动现象可分5种类型。即竞技性活动、表达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工作性活动和日常性活动。其中,竞技运动研究是研究中心的最高研究层次。
2. 研究特点
《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应用研究》特点相对复杂。竞技运动形式的高难性运动特点,要求综合性地分类研究有关竞技运动的运动机能、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运动智力和运动心理等各个竞技能力;训练理论体系的多科性支撑特点,要求全面性地深入研究有关竞技运动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应用;运动项目种类的项群性分类特点,要求多项性地分别研究有关竞技运动的极限运动、体能运动、技能运动、团队运动项群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形态;运动训练理论的实践性证明特点,要求全面性地研究竞技运动项目启蒙训练阶段、初期训练阶段、高级训练阶段、创优训练阶段和维持运动寿命的不同训练时期的实践过程。
3.研究内容
《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应用研究》内容相对集中。一般认为:研究内容共分三个层次体系,即,竞技运动规律研究、竞技运动项群研究、竞技运动专项研究。《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应用研究》内容体例总共包括十个方面,即,竞技运动特征现状研究、竞技运动本质特征研究、竞技运动功能特征研究、竞技运动结构特征研究、运动训练结构特征研究、运动竞赛结构特征研究、竞技运动方法特征研究、竞技运动规则特征研究、竞技运动项群特征研究、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等十个专题研究。
4、研究目的《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应用研究》目的相对多元。概括而言,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是以竞技运动身体活动为研究载体,以生物学科和人文学科为研究基础,以探索竞技运动特征与规律为研究任务,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学科领域。目前,竞技运动本质属性中身体的运动性、规则的严格性、对抗的激烈性、运动的极限性、技艺的难美性、环境的模拟性、竞争的博弈性和结果的难料性;竞技运动基本功能的体能功能、运动功能和心智功能和竞技运动衍生功能的是军事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法制功能、政治功能已为广泛肯定。
第二篇: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二、一般训练是指在遇到弄训练中以多样的身体练习、方法与手段,提高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运动员素质,改进身体形态,掌握一些非专项的运动技术和理论知识的训练。
专项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以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与专项运动本身动作在特点上相似的练习,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战术及理论知识的训练。
目的:一般训练是为了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体育训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就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在某专项上的运动水平及成绩。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是相对于某一运动水平、某一运动项目而言的,高水平运动员的一般训练可能是低水平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某项目的专项训练可能是其他项目的一般训练。只要训练的内容在运动速度、肌肉收缩类型和力量大小和运动专项保持一致,或者所采用的训练内容的强度、功能方式、神经-肌肉类型等要素符合专项需要,都可界定为专项训练的内容。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时训练过程客观规律的反应;是提高竞技能力、创造最佳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对各个运动项目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事任何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最佳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获得,无一不是一般与专项能力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的。
三、辅助训练
1、羽毛球运动中,跳绳中的双飞、三飞,锻炼弹跳及手腕力量。
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锻炼手臂、腹部力量。
2、在田赛运动中,对于铅球运动来说,是力量和爆发力的明显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先决条件,就首先具备了取得好成绩的一半,而取得好成绩的令一半就是动作的标准与不标准,重心移动的辅助训练,在学生做徒手动作时,给学生一个上体的推力,这样可以加快学生的中心移动,还可以前脚站在高15cm的台阶边,后脚站在下边,做徒手的推球动作,等到平地做时,也可以做到重心移动的练习。
专门训练
第三篇:幼教理论与实践系列读书简介
幼教理论与实践系列读书简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8-13 19:25:55)
幼教理论前瞻系列
渴视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 好国国家钻研院早期教育委员会研讨报告
主编:芭芭拉.鲍曼等 译者:吴亦东等
本书探讨2-5岁幼儿的保育与教育成绩,从回顾幼儿如何学习的一些关键发隐开端,医父母、教育工作者和政策执行者的倡议作为结束,包括生物因素所决定的与儿童环境形成的两者联系的让人入迷的发现。对不同的幼儿在早期学习经验上的差异以及健康、安全和全面营养督童发展的重要性方面,本书也提供了歉富的信息资源。
预防阅读困难:早期阅读教育策略 好国国家研讨院早期教育委员会研究报告
主编:凯瑟琳。斯诺等 译者:胡好华 潘浩 张风凤
本书集口理学及冖神经学家及教育学家智慧之大成、探讨了如何预防儿童阅读困难的问题。它明确定容易发生阅读困难的儿童群体,审视儿童遭遇阅读困难的危机因素,宏观阐述对学期和低龄儿童的有效指导,并多层面的探讨领会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意义。
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 早期儿童发展的科学 好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研究报告
主编:杰克.肖可夫 黛博拉.菲利普斯 译者:方俊明 李伟亚
本报告从综合科学的角度,对幼儿的发展问题的各方面研究进行了整合,特别是吸收了近年来的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对如何优化早期儿童的哺育环境、科学地熟悉教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重视父母、家庭与伙伴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对发展障碍儿童和处境不利儿童开展早期干预以帮助儿童的家庭;如何从内部效度和中部效度来评估不同干预项目的绩效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建议。本报告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体现了编写者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真正做到了研究的文理结合、描述性研究与实验研究的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作者:卡洛琳.爱德华兹 莱拉.甘第尼 乔治.福尔曼
译者:罗雅芬 连英式 金乃琪
瑞吉欧.爱蜜莉亚,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因其卓越的幼儿教育熠熠生辉,成为全世界教育家的灵感来源。作为阐述教育体系的经典著作,本书将带领你的眼睛越过高墙,开端一次摸索儿童、发现儿童、教育儿童以及向儿童学习的奇妙之旅。
幼教课程系列
幼儿园创造性课程
作者:黛安.翠斯特.党钗 劳拉.柯克 凯特.海洛曼 译者:吕素美
本书以顺当幼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内容,发展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宗旨,分上下两册,上册介绍如何合理架构教室中个课程,并把屋里、科技、艺术等学科纳入幼儿园课堂之中,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这些看似艰深的内容;下册侧重于如何精口规划11个学习区的活动,以及老师如何观察和回当幼儿的学习。本书实例富有创意,同时操作性很强,是幼教人员车载斗量的合用指南。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
作者:艾米.劳拉.多伯罗 劳拉.J.柯克 黛安.翠斯特.党钗
译者:李永治 黄淑芬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托儿教育机构课程中较为完善的一种课程。这一课程以婴幼儿生理和口理发展的理论为依据,充分存眷家庭、社区和托幼机构之间的关系,关注教保人员(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以优质教育的思想,系统构建托幼机构的创造性课程,并提供了很多深入详细的与幼儿交往、引导幼儿活动、与家长及社区人员沟通的策略。
教保小小孩
作者:多里斯.伯尔根 吕蓓卡.雷德 道易斯.托雷利 译者:庄享静
0-3岁时小小孩进退学习状态的关键期,其教保工作的专业化要求也如日剧增。本书专为从事0-3岁教保事业的人员提供各种专业知识,包括此阶段婴幼儿的发展特征、适合的环境规划、可提升社会一情绪素养、游戏发展及构建感官、物理、关系、社会知识,并提出了详备具体的建议。对教保人员和小小孩家长,这皆是一本适用的课程指导和工具书。
幼儿教材教法 整合性课程取向
作者:周淑惠
本书旨在阐述“整合性课程取向”的理论含义设计方法与实践当用。除介绍各领域教材教法中,也提供符合整合课程精神的优秀设计典范,操作性较强,是幼教工作者的重要教学参考资料。
开启孩子的口灵世界 项目教学法
作者:丽莲.凯兹 西尔维亚.查德 译者:胡美华
近年来,项目课程已成为很多幼教工作者所生悉,但是,项目课程的本质研究室什么呢?为什么我们需要它?我们用它来干什么?在实施中当当怎么做才能形神兼备,而不是仅仅抓住其形式而忘记其教育的真正目的?思考和答复这些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幼教大师丽莲.凯兹又一力作,用歉富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出色见解,让所有对项目课程感兴趣的人,皆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启迪和感悟。
小小探索家 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
作者:裘迪.H.赫尔姆 丽莲.凯兹 译者:林育玮等
通过学前阶段的项目课程,幼儿可以探索环境,增长经验,健康而自发的欢快成长起来。那么,什么是项目课程?它是否包括幼儿阶段所有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年岁较小的幼儿或特殊需要的幼儿?几岁最适合项目课程?它具体当该怎么操作?
本书说明了项目课程的基本精神,提供了实施项目课程的具体不走和多位老师的宝贵经验,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指导性。
项目课程的魅力 应对当代幼儿教室挑战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裘迪.H.赫尔姆 萨莉.贝内克
项目课程是不是适应于所有幼儿教室?本书针对教室内普遍存在的5项挑战,即贫困对幼儿造成的影响、读写能力如何提升、特许儿童的需求、第二语言学习者,以及教学如何有效应对课程标准,提出开展项目课程的各种适用策略,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简介。本书将圆满答复对项目课程口存疑虑的教师的各种问题。
教师成长系列
作品取样性系统 教室里的真实性表现评价3-6岁儿童发展指引 作者:马戈.迪希特尔米勒 朱迪.雅布隆 山姆.麦索尔斯等译者:廖凤瑞等
高质量的教学评价具有高表现性、真实性、与课程相关性高的特点。作品取样系统正符合这一要求,是一种真实性表现评价。它的的优势在于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机动机、增进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的领会、提供向家长报告学生提高情况的有效方法;适应于三岁至小学五年级的儿童。它包含三个相互联系关系的系统,即发展指引与发展检核表、档案综合报告。本书对这三个系统分别作了十分详细和清晰的介绍,不仅通过活泼的案例使复杂的评价系统变得简单易行,而且还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分别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套取样评估系统是山姆.麦索尔斯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历经26年反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简历起来的,对我国的教学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斯基与儿童教育
作者:劳拉.贝尔克 亚当.温斯勒 译者:谷瑞勉
本书将维果斯基的教育思想通过当前的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实践情形作了翔实的说明和解析。
书中不仅将维果斯基的理念与实践应用相融合,还将维果斯基的教育思想与其他重要教育发展理论作出比较,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对幼儿园课程实践应用深具启发作用。
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 幼儿完全评估手册
作者:盖伊.格朗伦 贝夫.英吉尔 译者:季云飞 高晓妹
本书提供了一套重点集合、简明、好用的幼儿评估程序。它把观察和评估纳入教师每日的教室经验中,着眼于喜好、家庭、朋友和发展里程碑四大领域作专门设计,清楚地勾勒出幼儿的发展轨道及其取得的吃鐾。它既可以帮助教师确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又可以为家庭保留一份生动翔实的幼儿成长记录。
幼儿学习档案 真实记录幼儿的学习历程
作者:肖尔斯 格雷斯 译者:何厘琦
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皆十分注重对孩子发展的评价。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十分有效的、动态的评价手段——“档案评价”,也相应地成为了教师评价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在具体实施“档案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们会常常走向一些误区。本书提供了10个容易操作的档案评价的步骤,帮助教师有设计地选取作品,并根据拟定的目标,有系统地搜集作品,教师可以利用它为孩子建坐个别化的学习经验,帮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快度成长,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游戏 大学问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作者:伊莉莎白.琼斯 格雷琴.瑞诺兹 译者:陶英琪
本书结合认知理论与心理动力论,从认知与情感两个层面说明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运用歉富的实例来介绍成人支持并提升游戏的各种方法与策略。本书重点在于系统地介绍教师在支持与提升游戏时所担任的各种角色(如舞台监视者、斡旋者、记录者、评量者、沟通者与设计者),分析不同类型的儿童在游戏中需要的不同支持,是一本见解深刻又极具参考意义的幼教用书。
新手老师上路啰!幼儿早教书籍 ——幼儿教师入门必读
作者:陈娟娟 陈淑琦
幼儿教育是孩子终生教育的起点,作为一实幼儿教师,你是否理清了自己的教育观?是否迷惑过怎样的课程设计最能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是否一直努力为孩子提供人性化的教学环境?······请读一读一本书,它能带领和陪伴你在工作中共同成长。早期教育
与幼儿教师对话 迈向专业成长之路
作者:丽莲.凯兹 译者:廖凤瑞
丽莲.凯兹博士根据自身的幼教经验,围绕幼儿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进行了精辟、逗媒的阐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游刃有余地将理论阐述与实践分析有效地和而为一,两者相得益彰,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豁然开朗;避免了以往常出现的弄得人一头雾水的理论到理论的抽象以及味同嚼蜡的肤浅的就是论事等现象。行文中,处处显现出幼教大师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此书不仅适合于幼儿教师阅读,而且对其他从事幼教工作、关注幼儿发展和教育的人士均有助益。
和孩子一起跳舞 给中国幼教工作者的50封信
作者:吴放
本书收集了著实旅美幼教专家吴放自1999年以来为北京《学前教育》、山东《幼教园地》等期刊撰写的50篇文章。本书涉及幼儿心理、课程、教学、行为管理、教师发展、家园沟通等各方面,结合作者在中国和美国的幼教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最新的幼教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老师的日常工作中往,回答了很多老师长期感到困惑的问题。本书是理论联系现实的优秀典范,对一线教师和幼教工作者皆颇具启发意义和适用价值。
幼儿园教学系列
幼儿精神活动学手册:精神学活动发展促进作用的理论及实践
作者:雷娜特.齐默尔 译者:蒋丽 唐玉屏 王琳琳
雷娜特.齐默尔提出的“精神学运动发展促进作用”概念,已经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思想核心是:如何通过身体体验和运动体验帮助儿童建坐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本《幼儿精神运动学手册》介绍理论基础,并且为读者在组织安排精神运动学的促进措施时,提供实用、切实可行的建议。书中的理论介绍形象易懂,而且配有具体的实例讲解。
预领会价格及图片 更多资讯请登录http://www.xiexiebang.com 或咨询 闫老师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简介(推荐)
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简介
张万生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铺开,从2003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凉州区和部分县重点中小学也全面启用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也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打好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新课程对我们每位的挑战,是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
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之际,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价值倍受人们的关注。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各有关师范大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阐述为参考,谈点自己浅显的认识,请全体老师们指正: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这需要一种很好的媒介,或者手段去实现,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此上海市教科所于1998年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并于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此后上海市教委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首先为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1999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上海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得到了肯定。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研究性学习于本秋季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首先在发达地区逐步展开试点,真正的“课程”还未开设,同时初级中学和小学开展并试点。从2002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在2003年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我们初中和小学也将逐步进行,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那么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现有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优点是它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缺点是各科之间缺少联系,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虽然能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分隔,使各学科之间很难建立联系,很难建立各学科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把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最终服务于实践。
其次,开设研究性课程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应用而生。置身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一切都将变,一切都在变,新的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
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有:(六条)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选择确定----2、课题的研究实施----3、课题的完成与成果展示。
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的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流程为:(11个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
3、小组选举组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论证。
4、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5、专题报告,通过方案课题,研究方案评审。
6、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
7、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
8、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
9、班组展示,同学评议。
10、答辩会、年级报告会。
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其具体的实施中,(见武南铁中《研究性学习》的“目录”部分)有相应的“选题意向表”,“研究活动记录表”,“实验记录”,“访谈表”,“调查情况记录表”,“外出活动申请表”,“课题组成员考勤表”等。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
四、研究性学习中几个方面问题的说明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四点:①综合性②开放性③探索性④实践性。它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目标:
⑴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⑵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学会分享与合作。
⑸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以上六个主要目标中,最能体现出来的一点,也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会做人”,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或目标),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课题的实施需要进行外出调查活动,外出调查研究是研究性学习必须经过的过程,从而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在 “学会做人”中通过外出调查学生有“十个学会”;
1、学会自信
许多学生害怕面对陌生人,在公共场合不能应对自如,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性的压抑,即所谓“克已”有密切的关系。而调查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例略)
2、学会坚强
外出调查,学生们会体会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很多人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出去,却带着满肚子苦水回来,几乎每位学生都会有失败的经历,但在失败中学会了坚强。
3、学会理解
调查中学生会看到别人的冷脸,亲身体验请求别人的艰难,体会到受到热情帮助时的愉悦,因此知道了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善待他们。
4、学会坚持
旬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说的是坚持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缺乏坚持到底的韧性而半途而废,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只要将课题做完的都是有这份体验。
5、学会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小组研究,因此培养团队精神是它的重要目标,只有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才能完成一个课题。
6、学会反思
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因此学生们学会了承受,也学会了反思,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很重要的。
7、学会谦让
与人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谦让,学会道歉。让学生明白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8、学会沟通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一个人再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虽然与人沟通不可能一下子学会,但学生们至少得到了锻炼,其中不少人必须向自己的习惯挑战。
9、学会思考
10、学会自制
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活动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否则是完成不了课题的,因为外出时会遇到各种情况,有时还会遇到网吧,游戏厅等的诱惑,这都需要自制。
当然,研究性学习也有许多问题,实施起来难度大,如外出的教育,外出的安全等。外出调查会遇到各种情况,因此低年级学生的调查要控制,教师要全面掌握。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这场变革中,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心理素质都亟待提高,真正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作用呢?
1、启发思路,引导质疑探究。
2、在学生遇到困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3、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研究情况记录及个人体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设,并在选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形成结论等阶段给予重点指导。
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五、面对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哪些准备?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
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应该以一种欣喜、轻松的心态走进研究性学习。
针对挑战,做为我们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现代课程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与组织》,《素质教育手册》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二)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从茫茫书海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书,并搞取到有用的资料决非易事,所以要了解资料检索的一般程序。(a选择好检索工具书;b确定检索途径;c建立检索方法;d利用检索工具书提供的线索进行查找,并用条目去索取该文献,e阅读文献,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四个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2)要注意文理交融、相互渗透。(如:文学、历史、政治、数、理、化、的基本原理等,对指导研究性学习会得心应手)
(3)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学习。
(4)要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这对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
(四)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
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已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介绍结束,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
1、学校学生明星崇拜的原因探究
2、武威职中校园规划的演变
3、凉州旧城改造与故建设保护的调查
4、现行热水器的缺点与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5、电脑与生活
6、公共交通与个人
7、森林的保护
8、报纸是怎样做成的?
9、人为什么要吸烟?
10、关于武威市白色污染的调查
[1]第五篇: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 理论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776年),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19世纪末由法国的顾拜旦男爵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1896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断过三次,分别是在公元1916、1940和1944年),会期不超过16天。由于1924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习惯上又称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和在中国的传播途径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现代的西方体育文化,它是在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传入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两个途径:①教会组织;②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现代西式学堂)。中国开展体育活动最好、最早的大学是圣约翰大学。
二、早期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
1904年中国的报刊曾报道过第三届奥运会消息。
1906年中国的一家杂志介绍了奥林匹克历史。
1908年伦敦奥运会后,天津一家报纸再次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还提出要争取这一盛会在中国举行。天津体育界人士用幻灯展示了伦敦奥运会的盛况,著名教育家中国奥委会第一任主席张伯苓先生提出:“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
国能在奥运会上夺得一块金牌?什么时候中国能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一直到2008年,张伯苓先生的梦想才得以全部实现,所以说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在“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口号的鼓舞下,在南京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
1913年开始举办的远东运动会(最初名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亚洲的先驱,中国是发起者之一。在远东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表现了良好的体育道德。
1922年,我国的王正延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1931年,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正式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由此开始。
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我国本不想派选手参加,仅由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沈嗣良前往观礼。而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伪满,为了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竟然电告国际奥委会:拟派刘长春、于希渭作为“满州国”选手参加奥运会。举国一片哗然,刘长春也予以拒绝。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政府决定,刘长春、于希渭作为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沈嗣良为领队,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刘长春执旗前导,沈嗣良、宋君复以及中国留学生和美籍华人刘雪松、申国权、托平等6人组成了中国代表团。于希渭因日方阻挠破坏,未能成行。刘长春在100米、200米预赛中位于小组的第五、六名,未能取得决赛权,但他以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
会的选手而留名于中国奥运会史。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派出了140人组成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69人,参加篮球、足球、游泳、田径、举重、拳击、自行车等7个项目的比赛。另外,还有11人的武术表演队和34人组成的体育考察团。其中篮球比赛胜过法国队,撑竿跳选手符宝卢取得复赛权。中国武术队的多次表演轰动了欧洲。
1945年二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0月份准备在战胜国开奥运会,作为战胜国的一员,中国确定参加1948年奥运会。
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我国派出了33名男运动员参加了篮球、足球、田径、游泳和自行车等5个项目的比赛,但没有一人进入决赛。奥运会结束后,代表团在当地华侨总会的帮助下,解决了路费,运动员才得以返回祖国。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重拾尊严,重获尊重
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中国正式接受邀请较晚,只派出了40人的代表团,可当代表团到达赫尔辛基时,比赛已接近尾声。只有吴传玉参加了百米仰泳比赛,但是将五星红旗升起在赫尔辛基奥林匹克体育场,就是新中国的骄傲。
1954年在雅典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50届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以23票赞成21票反对通过决议,接受中国奥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但是,与此同时,以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为首的少数人的操纵之下,却又将台湾所谓的“中华奥委会”继续保留在国际奥委会承认的成员名单上,继续
搞“两个中国”。中国奥委会于1958年8月19日宣布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在以后的20余年里,中国都无法参加许多国际体育比赛。为了打破这层坚冰,中国团结第三世界的体育力量,开始了漫长的破冰之路。第一个突破是在1962年夏天。印度尼西亚举办第四届亚运会,拒绝了台湾以中华奥委会的名义参加。为此,一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取消了印度尼西亚的会员资格,禁止其参加奥运会。面对这样的现实,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提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GANEFO)。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于1962年9月在雅加达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48个国家和地区的240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中国派出了一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体育代表团参加比赛。在本次运动会上,创造了几项世界纪录。之后,在1966年11月,首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举行,此外,中国也承办了几个单项的新兴力量运动会。第二个突破口是被广为流传“乒乓外交”。由于文革,中国没有参加第29届和第3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在亚洲乒乓球联合会的位置被台湾占有。1972年在中国、日本和朝鲜乒乓球协会的支持下,一个名叫“亚洲乒乓球联盟”的机构成立,在其中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合法的席位。这是在“两个中国”的斗争中,中国赢得的又一大胜利。乒乓球和体育为中美最后建交拉开了序幕,也为中国最后成功重返奥运会大家庭打下了基础。
1972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出关于解决中国合法席位的建议。这一建议得
到了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在内的大多数人的赞同。同年11月,国际奥委会以通讯表决方式让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投票,结果以62票赞成,17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于10月25日在日本名古屋做出的有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这一著名的名古屋决议指出:中国奥委会在参加奥运会时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歌,同时允许台湾作为我国的一个地方性组织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占有席位,以“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出现。中国的一国两制最初是在奥运会上实现的,也称“奥运模式”。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派出大型代表团参加这项体坛盛事。开赛第一天,射击选手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勇夺得冠军,从而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突破。而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中国女选手杨扬又为中国队实现了在冬季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1988年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上,中国派出了由445人组成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300名,他们参加除曲棍球、马术两个项目以外的21个大项的比赛。此外,由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指定的30名中国代表担任了裁判、技术代表等职务。中国台北由140人组成的代表团也参加了本届奥运会,其中运动员90名,参加12个项目的比赛和3个项目的表演赛。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只获得5枚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不仅远远落后于苏、德、美等体育大国,甚至不及同处亚洲的韩国。在汉城奥运会上,中国队遭遇寒流,引发了国人的思考。
1992年7月25日至8月9日,第25届奥运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行。在此次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共获得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3人2次创2项平1项世界纪录,7人9次创7项奥运会纪录。在参加第25届奥运会170个体育代表团中,中国列第4位,这是中国体育从未有过的辉煌,这次全面历史性的超越,将载入中华体育史上光辉的一页。中国队的崛起也体现了中国竞技体育走向辉煌。
四、举办奥运会,走向更高的舞台
2001年北京时间7月13日22:10,北京获得第29届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开幕,2008年8月24日闭幕。主办城市是中国首都北京,参赛国家及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0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北京奥运会。本届北京奥运会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共有87个国家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面金牌居奖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