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辩证法看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而对这一问题,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认识和处理,可以看清问题。
一、从对立统一(矛盾)角度分析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有的学者分析: 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a
从对立统一角度,大学生就业难与当今社会人才稀缺是对立的,而它们又统一存在于社会中。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是斗争的,又是同一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不平衡现象呢?
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而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就业问题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不同时期则有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若不改变,则难以解决这一矛盾。
二、从质量互变角度分析
还是从以前到现在看,也许曾经学历高就代表着好工作,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终于,量变引发质变,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要想就业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身也要发生质变,不能平时只死啃书本,也要不断积累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量变引发质变,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新时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只是学课上知识,在当今发生了质变的社会,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三、从肯定否定角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之路是曲折的,必须不断否定自身的不足,不断满足社会的变革,进而产生否定之否定,更上层楼后的“扬弃”,最终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从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角度分析
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街头卖肉、大学生争当搓澡工、大学生争当球童等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而这一现象背后放映的本质则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大学生就业观念没有端正。有因必有果,只有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才能实事求是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顺应社会产业结构,要不断扩充新时代知识与能力,只有解决了这一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解决就业难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要端正自身就业态度,不要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三个阶段,不断完善自己,量变引发质变,最终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分析
(12级英翻四班 范珊珊 12340174140)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伴随着经济增脏放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众多企业的招聘岗位数正在减少。同时随着近几年来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由此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
(一)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且一年不如一年。原因主要有:
1、外贸依存过高的隐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已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是一个高度对外依赖的加工型经济,对外贸依存达到惊人的程度。另一方面,因为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过高,也使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同时也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反应在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上,因此社会上才会出现了大量大学生工资不如中专生甚至不如农民工的新“脑体倒挂”现象。
2、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
高校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犹豫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任然很重,新成长的劳动力也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岗位需求的总体情况相当趋近。此外,传统渠道降低了吸纳能力。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事业单位逐步加大用人改革力度,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毕业生。
3、用人单位选材的误区
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等教育潜在的问题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学生自身求职的差距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
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 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二)大学生就业方向讨论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显示面前,如何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勇敢面对、理性思考、明确抉择的问题。大学生应该切实转变求职择业的观念,实现就业目标、就业方向的转移:
1、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受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吸纳高等教育就业人员比率却呈明显下降趋势。此外,第三产业吸纳高等教育就业人口比率则不断上升,人力资源不断流向第三产业。
2、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条件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大,大学生去了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更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干,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见,中西部地区不仅是未来经济蓬勃发展的战略主阵地,而且是大学毕业生流向的新途径。
3、从大中城市想城乡基层转移
国家积极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就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提供了平台和机会。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以及农村、基层的广阔舞台,广大高校毕业生已经转变观念,勇于承担历史重任,自觉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农村、基层服务,在哪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
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
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四)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 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 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 敬岗敬业, 吃苦耐劳,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 气质和语言表达, 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数学与信息学院2012级5班42号张宏 摘要:从高校扩大规模招生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渐下降,而金融危机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关键词:就业难,期望高,市场供应失衡。
正文: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从近年开始,高校每年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而就业率是逐渐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的高校的毕业生将突破630万,而且每年将以50万的人数继续增加,使得整体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随着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和较发达城市,以及一些发展缓慢的乡镇间有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在高薪水,高待遇的条件下,许多的大学生就业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跟随经济的发展方向。许多大学生选择在大中城市中寻求发展,谋求生路,这样就逐渐形成向大中城市发展的洪流。长此下去,导致市场供应失衡。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渐提高,而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就居高不下。据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的理想薪水定每月4000以上,只有较少部分的大学生将薪水定在1500以下,而大多数的企业单位将薪水定在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会使得有些大学生失去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存在着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企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去才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单位去只能是打工。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去一些中小企业就业,更不愿到一些偏远的地方去。而且有些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怀着较高的期望,非高薪水不去,还想着是相对轻松的工作。有些大学生既想高薪水,又不愿有多的付出,且对自己的能力不是足够了解,当面临就业的时候会发现现实与理想有差距时,有的大学生就选择不就业,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从03年的第一批扩招大学生毕业出去就业开始,我国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人才需求市场从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大批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然而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经济开始衰退,人才市场逐渐饱和,社会就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的现象日趋明显。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不太强,大学生很难将学校里学的知识很难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进而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比较缓慢,有的高校还停留在注重培养理论知识的阶段,使得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远不能适应当今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吸收的才人是有限的。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是需要高精专的人才,而大多数的大学生是不符合条件的。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有些的中下企业破产,使得生存下来的企业不断裁员,从而使就业岗位逐渐减少,进而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随着持续的扩招政策虽然可以使很多的人享受高等的教育,但是却进一步稀释了现有的教育资源。而大学生从学习到工作转变,大学生缺少系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规划,导致大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和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有些大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错误的认为高学历就是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二者的发展不一致,知识与就业的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三,大学生就业建议
怎样利用不到四年的时间来完善自我直接影响大四的就业形势。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尽可能的途径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等级证书,进而将来在用人单位应聘时占优势,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利用实习机会,积极争取被实习单位录用,或者在实习区域内寻找机会就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招聘会一种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毕业生的就业要求,因此需要在才
基础上创新,使得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更近距离的接触,通过专场的招聘会,师生座谈会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扩展就业领域。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和能力。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大学生刚从学校毕业后,不仅动手能力弱,而且语言的沟通能力也存在一心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校应该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毕业时应该给自己一个合理就业定位,不要把期望值过高,同时放低身段,如果可能,尽量从最基层做起来获得一定的经验。大学生毕业时应该形成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思想。同时也应该鼓励部分大学生大胆创业,因为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式。作为创业者,首先你是一位就业者,就应该对就业的资金和当今的发展形式有着足够的了解,然后敢于创新和挑战。作为创业者可以先到一些培训机构获得一定的经验,然后再决定干什么。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应该在寒暑假多参加社会实践去兼职或者打工,与今后职业多接触,为今后就业做准备。
对于当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希望大学生们好好考虑,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规划,合理安排时间,有个正确的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1.邹云龙, 刘海滨, 徐文.高校就业部门的横向知识协调与专家化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 第13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
第四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临近毕业时候,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毕业以后去干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总结到一句话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可针对大学生就
业难这个尖锐的问题,应该怎么的理性认识。
据了解,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缺乏工作经验:经验也是自己的一大优势,在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历引诱下,被应聘职
位的经理以一句不以学历做主要参考而否决自己的实力和优势。
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
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怕吃苦,爱面子也是应届毕业生的一大问题。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
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要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要认真做好个人就业推荐材料的准备。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第五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己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社会、经济、历史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现状和对其的分析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了浅析,并对当代在校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较为切实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势 现状 建议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 2010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 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1 年的毕业生人数 650 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袁贵仁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适应社会需要。
(1)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2011 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16 日在浙江宁波参加 “2010 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 ” 活动启动仪式时说。650 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解决他们的就业是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2)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3)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4)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1.“ 蚁族 ” 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
“ 蚁族 ”,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 “ 蚁族 ”,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 10 万 “ 蚁族 ”。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 “ 蚁族 ”,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2.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三方面:
(1)自身原因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3)社会原因
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 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 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 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 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三、作为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和应对当前就业形势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
第二,要有良好身体和道德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
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宜勇.200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傅东“关注民生,促进就业”专题[A].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促进就业的政策[G].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8
3.http:///jyw/news_view.asp?newsid=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