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工程复习重点
第1章绪论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尤其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问题:指人类各种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
狭义的环境问题: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广义的环境问题: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中,有的虽然仅来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和地区,但在环境问题的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甚至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全球的后果,因而称之为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①全球环境的演化规律;②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④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①大气污染与防治;②水污染与防治;③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④土壤污染与防治。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构成: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稳定、科学决策。
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是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一种一体化的预防性环境战略,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第2章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非生物成分。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①生态系统是动态系统;②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③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时空范围;④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锁。
能量流动:①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时单方向的;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沿着生产者和消费者逐渐减少的。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际上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环境进入生态系统的一切物资,经过微生物分解回到自然环境,然后被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再进入食物链,如此反复的进行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第3章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大气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风对污染物的扩散作用:①整体的输送作用;②对污染物的冲淡稀释作用。
湍流:大气除了整体水平运动外,还存在着不同于主流方向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次生运动或漩涡运动,这
种极不规则的大气运动称为湍流。
温度层结:指大气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即指在地表上方不同个高度大气的温度状况。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含义:在垂直于地球的表面方向上,高度每增加100m的气温变化值。
大气的实际气温垂直分布情况: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②高度增加,气温保持不变;③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逆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相反,这种现象称为温度逆增,简称逆温。出现逆温的气层叫逆温层。
逆温分为接地逆温及上层逆温。若从地面开始出现逆温,称为接地逆温;若在空气某一高度区间出现逆温,称为上层逆温。
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封面逆温和平流逆温。与空气污染关系最密切的是辐射逆温。
城市下垫面以两种基本方式改变着局地气相特征:①城市的热力效应;②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而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区气温比农村高,特别是低层空气温度比四周郊区温度高,于是城市地区热空气上升,并在高空向四周扩散,而四周较冷的空气流从低空补充到城区,形成了城市特有的热力环流——热岛环流,这种现象在夜间,在晴朗平稳的天气下表现的最为明显。
全面评价除尘装置性能包括: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除尘:从废气中将颗粒物分离出来并加以捕集、回收的过程。
除尘装置的处理量:表示的除尘装置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烟气量的大小。
各类除尘装置:①机械式除尘器;②过滤式除尘器;③湿式除尘器;④静电除尘器。
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主要治理方法):①吸收法;②吸附法;③催化法;④燃烧法;⑤冷凝法。有机废气及恶臭的治理:①吸收法;②吸附法;③燃烧法。
含氟废气的治理:①吸附法;②吸收法。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微量组分可以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却吸收地面因短波辐射后增温而放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层下部和地表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的控制对策:1.基本控制对策:①能源对策,②绿色对策,③控制人口,提高粮产,限制毁林;④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2.发达国家负有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责任。
保护臭氧层的对策:大气中臭氧层的消耗,主要是由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因此对这些物质的生产量及消费量应加以限制,减少或停止向大气的排放。
酸雨的危害:①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危害,使湖泊变成酸性;②可能危害陆生生态系统;使土壤酸化,危害作物和森林生态系统;③还会损坏各种材料、建筑物和古迹;④还可能通过水体、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酸雨的防治:①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②烟道气脱硫脱氮;③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常用水质指标:①浑浊度;②色度;③固体;④总含盐量;⑤pH值;⑥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⑦总需氧量和总有机碳;⑧大肠杆菌数。
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数量。化学需氧量: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消耗的氧化剂量。
总需氧量:指有机物被完全氧化时所需氧量。
总有机碳: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总含碳量。
水体:是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等贮水体的总成。在环境科学中,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悬浮物、底泥及水中生物等。
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影响了水体功能,从而降低或丧失其使用价值。
水体污染物: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可以认为任何物质若以不恰当的数量、浓度、速率、排放方式排入水体,均可造成水体污染,因而就可能成为水体污染物。
水体污染物的类型:①无机无毒物质;②无机有毒物质;③有机无毒物;④有机有毒物;⑤放射性物质;⑥生物污染物质。
水体污染类型:①感官性状污染;②有机污染;③无机污染;④有毒物质污染;⑤富营养化污染;⑥油污染;⑦热污染;⑧病原微生物污染。
水体自净作用:指受污染的各种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过程。
第5章噪声污染及控制
噪声:就是对人身有害和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根据发声体的物理性质,噪声分为:机械振动噪声、气体动力噪声和电磁型噪声。
按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分为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
城市噪声可分为:交通运输噪声、工厂噪声和生活噪声。
噪声的危害:①干扰睡眠;②损伤听力;③对人体的生理影响;④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⑤对动物的影响;⑥对建筑物的损害。
噪声的控制:①声源控制技术;②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吸声降噪、消声器);③隔声技术。
第6章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过程中丢弃的固态或泥浆状的物质,包括从废气、废水中分离出来的粉尘和污泥等。
固体废物的分类:①工业固体废物;②危险固体废物;③城市垃圾。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①侵占土地、破坏农田;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大气;④污染土壤;⑤影响环境卫生;⑥浪费资源。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①压缩;②破碎;③分选;④焚烧;⑤热分解;⑥化学浸出;⑦生物化学处理 固体废物的中和防治对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无害化处理的基本任务: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减量化: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
资源化: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第7章土壤
土壤背景值:指土壤在不受或很少受人为的污染情况下,基本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指物质在其含量未超过一定浓度时,在作物体内不会产生明显的积累或造成危害。土壤污染的类型:①水体污染型;②大气污染型;③生活污染型;④固体废物污染型;⑤农业污染型。土壤污染的特点:①隐蔽性和潜伏性;②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③后果严重
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①有机污染物;②无机污染物;③固体废弃物和垃圾污染;④病原微生物污染
第10章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分类:①监视性监测;②特定目的监测;③研究性监测。
水质监测断面设置:第一类是对照断面;第二类是控制断面;第三类是削减断面。
采样点布置原则:①在一个采样断面上,水面宽度小于50m时,只设中宏条垂线,水面宽50~100m时,设置左中右三条垂线;睡眠大于1500m时,至少设置五条等距离的垂线。较宽河口应酌情增加。②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小于或等于5m时,只在水面下0.3-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时,两个点,10-50m时,三个点。超过50m时,酌情增加。
大气污染采样点布设的要求:①在整个监测区域内,采样点应设在高中低三个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②在污染物浓度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在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减少。③采样点周围应开阔,④采样点的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⑤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设定。
布点方法:①功能区布点法;②网格布点法;③同心圆布点法;④扇形布点法。
第11章
环境质量: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环境要素、环境结构与环境状态品质或整体环境性质相对于某种标准的优劣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环境状态品质的优劣给予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是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和描述环境质量的水平以及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质量的优劣状况。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素质优劣的定性评述,其核心是评价模型的建立和运行。
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数学模型):①指数评价法;②概率统计法;③聚类法;④专家评价法;⑤经济分析法;⑥运筹学评价法;⑦模糊综合评判法。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①环境质量回顾评价;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③环境质量影响评价;④环境质量风险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第12章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制度: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②三同时制度;③排污收费制度;④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⑤城市环境中和整治定量考核制度;⑥污染集中控制制度;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⑧限期治理制度。
第二篇:环境工程复习重点
第1章
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复习内容有污水与废水的区别、了解污水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与指标。重点掌握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可生化性B/C。熟悉TOD、TOC及与BOD等的关系、大肠菌群指数。
第2章
水体污染与自净。掌握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水体自净作用、氧垂曲线、水环境容量的标准定义。重点熟悉
2.4污水处理基本方法与系统,例如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及三级处理的定义,城市污水处理典型流程图等。
第2篇城市污水处理——是考试的主要内容,需要认真学懂。
第3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掌握格栅、(破碎机)、沉砂池和初沉池的类型、用途及在污水处理中的位置。掌握格栅、沉砂池(平流和曝气)和初沉池(平流、普通辐流式、竖流式和斜管沉淀池)的计算和设计。理解并熟记沉淀的四种类型、斯托克斯公式、自由沉淀实验、平流理想沉淀池原理、斜管沉淀池的理论基础等。
第4章活性污泥法。
4.1全文了解,重点掌握活性污泥的形态、混合液、活性污泥的构成及作用、F/M、净化反应过程。熟悉微生物增殖与活性污泥的增长。
4.2 重点掌握BOD:N:P溶解氧含量、pH值范,污水系统的控制指标,如MLSS、MLVSS、沉降性能评定指标(SV与SVI)及其与回流比、污泥负荷的关系图,污泥龄、污泥负荷等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4.3 理解并掌握莫诺方程式,了解劳麦方程式。
4.4 熟悉各种曝气池的结构、运行方式、优缺点。
4.5 熟悉氧化沟、SBR等的结构、运行方式,特点及优缺点。
4.6 熟悉曝气的方法和作用,氧转移的影响因素;理解并掌握氧转移原理、转移速率和供气量计算。
4.7、4.8了解。
4.9 熟悉曝气池容积计算。
4.10 掌握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
第5章
生物膜法。掌握生物膜的构造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生物膜的老化问题、生物膜处理的主要特征。其余内容为了解,重点了解有哪些生物膜处理技术及其相较特点。
第6章
6.1 掌握菌藻共生体系、物质的转化、溶解氧和pH值的变化;其余为理解。
6.2 掌握污水土地处理的涵义,其余了解。
第7章
7.6 脱氮技术。重点掌握生物脱氮的机理、影响因素、主要工艺及其优缺点。
7.7 除磷技术。重点掌握除磷分为化学除磷和生物除磷,前置除磷、同步除磷和后置除磷的概念和使用条件,生物除磷的机理、影响条件、生物除磷主要工艺和优缺点。
7.8 同步脱氮除磷。理解。
第8章8.1
重点掌握污泥的分类、污泥的性质指标及计算;了解污泥的输送方法、设备。
8.2 理解迪克理论;了解浓缩方法有哪些。
8.3 重点掌握厌氧消化的机理、厌氧消化动力学及其公式;熟悉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第3篇工业废水处理——除了混凝,其余没有要求。
第13章13.1
混凝。重点掌握混凝的两个阶段、混凝的机理和混凝的影响因素(如搅拌强度和时间);了解混凝剂、助凝剂、混凝设备等。
复习方法:
1.通读上面提到的章节,好对书本有哪些知识有印象并大体上知道自己有哪些没有掌握的地方;通读之后就分章节学习和理解;
2.对于重点掌握的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可以对照课件和其他水处理教材学习,补充好知识点;
3.找书本练习题及历年的真题,试着自己先求解,再向老师请教,并整理好答案。指引(3)预告:篇幅有限,指引(2)只包含“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复习内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将于近期在指引(3)中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201
1四川大学考研环境工程专业课复习指引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污染及其影响了解大气圈及其结构,尤其是对流层;掌握大气的组成(恒定成分与可变成分)、大气与空气的的区别。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按影响范围的分类;了解气溶胶态污染物;掌握TSP、PM10、PM2.5以及细颗粒物的危害(1.本身有毒有害;2.易成为其他污染物的运载体和反应体;3.导致能见度显著降低);熟悉气态污染物;掌握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的定义;了解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重点了解颗粒污染物的危害,其余一般了解。
掌握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的定义、成因;注意温室气体有哪些常见的,湿沉降与干沉降。
第二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策略(了解)
第三节防治大气污染的法规及标准
三、掌握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污染指数的分级、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年均值、日均值和月均值。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第一节了解,区别高位发热量与低位发热量
第二节掌握燃烧、燃烧的基本条件、燃烧空气量的计算(理论空气、实际空气和空燃比);了解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第三节掌握烟气量计算(理论烟气、实际烟气)、烟气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等。
第四节了解燃烧前、中、后脱硫;掌握燃烧中脱硫的钙硫比(Ca/S),主要影响因素、脱硫率与钙硫比的关系、脱硫率与床层温度的关系;理解三个工艺(沸腾床、循环流化床、LIFAC);掌握燃烧生成的NOx的类型以及三种NO形成机理在煤燃烧时对NOx的贡献图,燃烧过程中NOx的控制技术(排烟再循环和二段燃烧法)所控制的氮氧化物类型,操作过程和作用机理。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于控制(了解);燃烧过程中其它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了解);机动车污染与控制(了解,注意下污染物类型及控制技术)第三章大气污染控制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颗粒粒径及粒径分布.掌握单一颗粒粒径中的自由沉降、空气动力、stoks、分割直径,颗粒群的平均 粒径,粒径分布、粒径分布函数(正态、对数、罗-拉公式的结构和重要参数)。
第四节了解真密度和堆积密度等物理性质。
第五节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掌握,除惯性、扩散、拦截的公式)
第六节净化装置的性能(掌握,尤其是分级效率与总效率间的关系)
第四章
颗粒污染物的去除
本章全部需要理解和掌握。
学习方法是(1)要理解并掌握各种除尘技术的结构、原理、除尘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压力损失、适用范围;
(2)结合效率计算公式,考虑要增大效率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3)要注意细节,例如袋式除尘器中对于粒径为0.2-0.4μm的粉尘,在不同的状况下的过滤效率都最低,这一特别现象的原因是这一粒径范围的尘粒正处于惯性碰撞和拦截作用范围下限,扩散作用范围上限。(4)要比较除尘器,结合运行条件、气体含尘浓度、排放标准等考虑除尘器的选择,例如对于高温高浓度含硫且排放要求较高的烟气,考虑先除尘再脱硫,除尘设备不当选湿式,因为难免腐蚀系统,耐高温的首选旋风除尘器,然后粉尘浓度有所降低可以进入电除尘器进行高效除尘。
第五章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一节吸收平衡
掌握吸收法的优缺点,为什么多用化学吸收,亨利定律的公式和适用条件;了解化学吸收平衡。
第二节吸收速率掌握提高物理吸收速率的措施;掌握化学吸收速率中拟一级化学反应(极快速不可逆化学反应和中等速率不可逆反应)的吸收速率公式和条件、增大因子β、膜内转化系数γ、以及如何根据β和γ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率公式。
第三节吸收设备的设计
掌握吸收设备的选择原则、吸收设备的设计(结合例题掌握吸收剂用量、塔径、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第四节吸收工艺的配置(了解)
第五节吸收净化法的应用
掌握吸收法烟气脱硫有哪四种:石灰石/石灰-石膏、海水烟气脱硫、氨法、喷雾干燥,并做适当的原理展开。
第六章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掌握吸附的定义、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第一节吸附及吸附剂
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熟悉吸附剂的选择原则;了解
吸附剂;
第二节吸附平衡
掌握静活性、动活性、吸附等温线、吸附过程;理解五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熟悉朗格缪尔方程,了解其他三个方程;
第三节吸附装置及工艺(了解)
第四节固定床吸附过程计算
理解并掌握吸附负荷曲线和吸附穿透曲线;理解穿透曲线法,重点掌握希洛夫方程(会计算穿透时间、保护时间、床层高度等)经验计算法。
第七章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掌握催化法定义、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第一节掌握催化剂的构成、性能和选用原则。
第二节掌握催化反应过程和不同控制过程的反应物浓度分布图、增大反应速率的方法(从气膜、孔径、孔道长短方面)。掌握本征速率和宏观速率的定义、席勒模数、催化剂有效系数的定义。
第三节掌握反应器设计中空速、接触时间、转化率rA,经验计算法,固定床压降的计算。
第八章 生物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掌握催化法定义、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第一节掌握废气生物处理原理、过程,反应器分类。
第二节熟悉影响生物净化废气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掌握生物洗涤工艺如何增加净化速率。
第九章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净化法(简单了解原理)
第十章大气的热力学过程
第二节掌握气温的垂直分布、逆温、大气稳定度与烟流扩散的关系(尤其是熏烟 型)、城市热岛环流定义、烟气抬升高度定义
第十一章废气净化系统
熟悉集气罩的类型、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集气罩。
第三篇:环境工程复习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
一、知识点
第一章
1、环境、环境污染的定义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与某个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总称。
环境污染:它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生物生存和人类生活条件的一种现象。
2、了解各种环境净化与控制技术;从技术原理上的分类(隔离、分离、转化)
各种环境净化与控制技术: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生物污染控制、面源与移动源污染防治技术。
隔离(扩散控制)、分离(不同介质间的迁移)、转化(化学生物反应)隔离:是将污染物或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途径,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分离: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他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利用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第二章
1.环境工程“三传”原理:传质、传热、动量传递
2.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单位和2个辅助单位;物理单位间的换算
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流(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发光强度(坎德拉cd)。
2个辅助单位:平面角(弧度rad)立面角(球面度sr)
物理单位间的换算(见课本22页)
3.量纲;MLtT量纲体系;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浓度各种表示方法之间的换算 量纲:用来描述物体或系统物理状态的可测量性质。
MLtT量纲体系在SI中将质量、长度、时间、温度的量纲作为基本量纲,分别以M、L、t、T表示。简称为MLtT量纲体系。
常用物理量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浓度各种表示方法之间的换算(见课本26页)
4.衡算系统;稳态系统与非稳态系统;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衡算系统:衡算的空间范围
稳态系统: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而不随时间变化;非稳态系统: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而且随时间变化。封闭系统:只有能量可以穿越边界而物质不能穿越边界的系统;开放系统:物质和能量都能够穿越系统边界的系统。
5.压力单位换算(见课本24页例2.1.1)
第三章
1.流体携带的能量 ;牛顿黏性定律;黏性系数;柏努力方程及应用
流体携带的能量:内能(物质内部所具有能量的总和,来自分子与原子的运动以及彼此的相互作用)、动能(流体以一定速度流动时,便具有一定的动能,其大小等于从静止加速到速率为v时外界对其所做的功)、位能(流体质点受重力的作用)及静压能。
牛顿黏性定律(见课本63页)
黏性系数(见课本64页)
柏努力方程及应用(见课本59页)
2.边界层理论;边界层分离现象及条件
边界层理论:(1)当实际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紧贴壁面处存在非常薄的一层区域,在此区域内,流体的流速很小,但速度分量沿壁面法向的变化非常迅速,即速度梯度很大,依牛顿粘性定律可知,在Re较大的情况下,即使对于μ很小的流体,其粘性力仍然可以达到很高的数值,因此它所起的作用与惯性力同等重要。这一区域称为边界层或流动边界层,也称为速度边界层。在边界层内不能全部忽略粘性力。(2)边界层外的整个流动区域称为外部流动区域,在该区域内,法向速度梯度很小,因此粘性力很小,在大Re情况下,粘性力比惯性力小得多,因此可将粘性力全部忽略,将流体的流动近似看成是理想流体流动。边界层分离现象:物体表面曲率较大时,往往会出现边界层与固体壁面相脱离的现象,此时,壁面附近的流体将发生倒流并产生漩涡,导致流体能量大量损失的现象。
边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存在黏性作用和逆压梯度。(但不是充分条件,边界层分离与否取决于流动的特征以及物体表面的曲率等)
3.阻力损失产生的原因 :摩擦阻力(产生原因:流体与物体的接触表面上存在剪切应力;影响因素:边界层内的流体状态及边界层的厚度)和形体阻力(产生原因:流体流过表面是曲面的物体时,物体表面的压强分布沿程发生变化)。
4.沿程阻力:流体流经直管时的阻力(见课本76页)
局部阻力:流体流经管件(如弯头、三通、阀门等)时的阻力。(见课本92页)
5.分支管路/并联管路的特点、规律、计算
分支管路的特点:(1)对于不可压缩流体,总管的流量等于各支管流量之和;(2)由于存在分流,所以主管内各段的流量不同,阻力损失需分段加以计算;(3)流体在分支点处无论以后向何处分流,其总机械能为一定值。(见课本100页)
并联管路的特点:对于不可压缩流体,若忽略交叉点处的局部阻力损失,应有(1)总流量等于各支管流量之和;(2)各支管中的阻力损失相等;(3)通过各支管的流量依据阻力损失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见课本101页)
第四章
1.热量传递的方式及表述、白体/黑体/灰体/镜体
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①热传导(通过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②对流传热(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③辐射传热(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过程);
黑体: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被物体吸收的物体;白体: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以漫反射的形式被反射出去的物体(平面反射则为镜体);透热体:落在物体表面的辐射能全部穿透过去的物体;灰体:如果物体能以相同的吸收率吸收所有波长范围的辐射能,则物体对投入辐射的吸收率与外界无关的物体(气体不能看成灰体)。
2.热传导规律及传热影响因素;对流传热及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辐射传热的规律及传热影响因素;会解释温室效应
热传导规律及传热影响因素:
对流传热:指流体中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1)物性特征:流体的物性将影响传热;(2)几何特征:这类因素包括固体壁面的形状、尺寸、方位、粗糙度、是否处于管道进口段,以及是弯管还是直管等;(3)流动特征:包括流动起因(自然对流、强制对流),该流动状态(层流、湍流),有无相变(液体沸腾、蒸汽冷凝)等。辐射传热的规律:如果辐射传热是在两个温度不等的物体间进行,则辐射传热的结果是热量由高温物体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当物体与周围环境温度相等时,辐射传热量等于零,但辐射与吸收过程仍在不停地进行,系统处于动态热平衡状态。
传热影响因素: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相对透明,但是他们往往吸收那些由地球辐射出去的长波,所以在大气中积累的温室气体,就像一床包裹在地球外表面的毯子,搅乱了地球的辐射平衡,到之地球温度升高。
3.传热边界层理论;逆流与并流的传热效果比较;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传热边界层理论:
逆流与并流的传热效果比较:见课本158页例4.4.2
保温层的临界直径:见课本143页
4.管式换热器的类型、强化换热器的途径
管式换热器的类型:蛇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
强化换热器传热过程的途径:①增加传热面积:减小管径、异形表面、加装翅片;②增大平均温差:改变两侧流体的相互流向、提高蒸汽的压强可提高温度、增加列管式换热器的壳程数。③提高传热系数:提高流体的速度、增强流体的扰动、在流体中加固体颗粒、在气流中喷入液滴、采用短管换热器、防止结垢和及时清除污垢。
第五章
1.吸收/解析、吹脱/汽提、吸附/再生、离子交换、膜分离定义
吸收:指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使气体与溶剂充分接触,其中易溶的组分
溶于溶剂进入液相,而与非溶解的气体组分分离。
解析:被吸收的气体组分从吸收剂中脱出的过程。
吹脱:利用空气作为解析剂。
汽提:利用蒸汽作为解析剂
吸附:当某种固体与气体或液体混合物接触时,气体或液体中的某个或某些组分能以扩散的方式从气相或
液相进入固相。
离子交换:依靠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可交换离子与水中带同种电荷的阴阳离子进行交换,从而使离子
从水中除去。
膜分离:是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为分离介质,当膜的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时,混合物中的某个
组分或某些可透过膜,从而与混合物中的其他组分分离。
2.传质机理
传质机理包括分子扩散(由分子的微观运动引起的物质扩散;静止流体及固体中)和涡流扩散(流体质点强烈掺混所导致的物质扩散称为涡流扩散;远大于分子扩散,随湍动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3.传质边界层理论
具有浓度梯度的流体层称为传质边界层;质量传递的全部阻力都集中在边界层内。
第六章
1.沉降分离的一般原理及类型
原理:是将含有颗粒物的流体置于某种力场中,使颗粒物与连续相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降到器壁、器底或其他沉积表面,从而实现颗粒物与流体的分离
类型:包括重力沉降,离心沉降,电沉降,惯性沉降和扩散沉降。
2.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的比较;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离心分离因数
比较:与重力沉降相比,离心沉降有如下特征:
(1)沉降方向不是向下,而是向外,即背离旋转中心。
(2)由于离心力随旋转半径而变化,致使离心沉降速率也随颗粒所处的位置而改变,所以颗粒的离心
沉降速率不是恒定的,而重力沉降速率则是不变的。
(3)离心沉降速率在数值上远大于重力沉降速率,对于细小颗粒以及密度与流体相近的颗粒的分离,利用离心沉降要比重力沉降有效得多。
3.离心分离效率的指标:临界直径和分离效率;粒级效率与总效率间的关系、分割粒径 离心分离设备的重要性能指标:离心分离因数。(离心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Kc)
临界直径:临界直径是指在旋风分离器中能够从气体中全部分离出来的最小颗粒的直径
分离总效率:总效率是指进入旋风分离器的全部粉尘中被分离下来粉尘的比例;
粒级效率:粒级效率表示进入旋风分离器的粒径为di被分离下来的比例。(有公式)
粒级效率与总效率间的关系:η0=∑χm iηiη0总效率ηi粒级效率 χm i粒径为di的颗粒占总颗粒的质量分数
分割粒径:粒径效率为50%时的颗粒的直径
第七章
1.表面过滤/深层过滤的定义并且会分类;
表面过滤:采用的过滤介质(如织物,多孔固体等)的孔一般要比待过虑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过滤时这些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截留,并在其表面逐渐积累成滤饼,此时沉积的滤饼亦起过滤作用。因此又称为滤饼过滤。(特点:①过滤介质层用织物、多孔固体等;②过滤介质的孔一般比待测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③能形成同样起过滤作用的滤饼;④能形成架桥现象;⑤过滤流体中颗粒物的浓度较高、过滤速度慢。实例:真空过滤机、板框式压滤机、慢滤池、袋滤池等)
深层过滤:通常发生在以固体颗粒为过滤介质的过滤操作中,由固体颗粒堆积而成的过滤介质层通常都较厚,过滤通道长而曲折,过虑介质层的空隙大于带过滤流体中的颗粒物的粒径。(特点:①过滤介质是固体颗粒,且较厚;②过滤通道长而曲折;③过滤介质层的空隙大于待过滤流体中的颗粒物的粒径;④待过滤流体中颗粒物含量少。实例:水的净化、烟气除尘、快滤池)。区别自己;体会。
按推动力分为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压力差过滤和离心过滤
2.深层过滤中颗粒的运动;深层过滤机理
深层过滤中悬浮颗粒物的运动行为:(1)迁移行为:流体中的悬浮颗粒运动到滤料层空隙表面的行为。作用力①扩散作用(布朗运动)②重力沉降③流体运动作用力(惯性力)(2)附着行为:①接触凝聚,②电化学作用,③吸附,④分子引力。(3)脱落行为:①流体对附着颗粒的剪切作用,②运动对附着颗粒的碰撞作用。
深层过滤机理:流体中的悬浮颗粒物随流体在流经介质床层的过程中,附着在介质上而被去除。因此深层过滤实际上是流体通过颗粒过滤介质床层的流动过程,流体通过颗粒床层的流动规律是描述深层过滤过程的基础。
3.恒压过滤/恒速过滤
恒压过虑:最常用的过滤方式,过滤过程中过滤压差自始至终保持恒定。
恒速过虑:指在过滤过程中过滤速率保持不变,即滤液量与过滤时间成正比。
第八章
1.吸收的定义、类型
定义:是依据混合气体各组份在同一种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
类型:
(1)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作用: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2)按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组分的数目:单组份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3)按在吸收过程中温度是否改变: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2.吸收的基本步骤
(1)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至气液两相界面的气相一侧,即气相内的传递
(2)溶质在两相界面由气相溶解于液相,即相际传递
(3)溶质由相界面的液相一侧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传递
3.物理吸收的热力学基础(气-液平衡、亨利定律)及应用
气-液平衡:在一定条件(温度压力等)下,气象溶质与液相吸收剂接触,溶质不断地溶解在吸收剂中,同时溶解在吸收剂中的溶质也在向气相挥发。随着气相中溶质分压的不断减小,吸收剂中溶质
浓度的不断增加,气相溶质向吸收剂的溶解速率与溶质从吸收剂向气相的挥发速率趋于相等,及气相中溶质的分压和液相中溶质的浓度都不再变化,保持恒定。
亨利定律:在稀溶液条件下,温度一定,总压不大时,气体溶质的平衡分压和溶解度成正比,其相平衡
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一关系称为亨利定律
应用:(1)判断传质过程的方向
(2)计算相际传质过程的推动力
(3)确定传质过程的极限
4.双膜理论
吸收传质过程的双膜理论要点:①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在分别有一层虚拟的停滞气膜和停滞液膜。溶质分子以稳态的分子扩散连续通过这两层膜。②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 存在平衡关系。③在膜层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每一相中的传质阻力都集中在虚拟的膜层内。
第九章
1.吸附分离机理 吸附分离的机理是位阻效应(由沸石的分子筛分性质产生的,当流体通过吸附剂时,只有足够小且形状适当的分子才能扩散进入吸附剂微孔,而其他分子则被阻挡在外)、动力学效应(借助不同分子的扩散速率之差来实现)和平衡效应(流体的平衡吸附)。
2.吸附剂主要特征
常用吸附剂的主要特性①吸附容量大(吸附剂表面积);②选择性强;③稳定性好(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④适当的物理性质(流动性、适当的堆积密度,阻力小,机械强度);⑤价廉易得。
3.吸附的过程及控制
过程:(1)吸附质由流体相扩散到吸附剂外表面,称为外扩散
(2)吸附质由吸附剂外表面向微孔中的内表面扩散,称为内扩散
(3)吸附质被吸附剂表面吸附
4.固定床吸附器吸附传质过程、穿透曲线
过程:见P326图
穿透曲线:以流出流体量或流出时间为横坐标,出口流体浓度为纵坐标得到的浓度变化曲线称为穿透曲
线
第十章
1.离子交换树脂的(按活性基团)分类、结构、交换反应;离子交换过程;离子交换速度影响因素;
分类:(1)按树脂的物理结构:分为凝胶型,大孔型和等孔型
(2)按合成树脂所用的单体:分为苯乙烯系,酚醛系和丙烯酸系等
(3)按其活性基团性质:强酸性,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强碱性,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是具有特殊网状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由空间网状结构骨架(即母体)和附着在骨架上的许多活性基团构成。活性基团遇水电离,分成两部分:①固定部分,仍与骨架牢固结合,不能自由移动;②活动部分,能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移动,并与周围溶液中的其他同性离子进行交换反应。
离子交换的动力学过程:①边界水膜内的迁移;②交联网孔内的扩散;③离子交换(速度很快);④交联网内的扩散;⑤边界水膜内的迁移。(总体速度由②步或④步控制)
离子交换速度的影响因素:①离子性质(化合价和离子大小);②树脂的交联度(交联度大,受孔道扩散控制);③树脂的粒径(粒径小,速度大);④水中离子浓度(浓度大,受孔道扩散控制);⑤溶液温度(温度高,速度大);⑥流速或搅拌速度(提高流速,加强水流紊流,增加液膜扩散速度)
2.膜分离特点;渗透和纳滤;浓差极化现象
膜分离特点:(1)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与其他方法相比能耗较低,能量的转化效率高
(2)膜分离过程可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于对热敏感物质的分离
(3)通常不需要投加其他物质,可节省化学药剂,并有利于不改变分离物质原有的属性
(4)在膜分离过程中,分离和浓缩同时进行,有利于回收有价值的物质
(5)膜分离装置简单,可实现连续分离,适应性强,操作容易且易于实现自动控制
反渗透和纳滤:反渗透和纳滤是借助于半透膜对溶液中低相对分子质量溶质的截留作用,以高于溶液渗透
压的压差为推动力,使溶剂渗透透过半透膜。反渗透和纳滤在本质上非常相似,分离所依据的原理也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所分离的溶质的大小和所用压差的高低。事实上,反渗透和纳滤膜分离过程可视为介于多孔膜与致密膜之间的过程。
浓差极化现象:浓度差的存在导致紧靠膜面的溶质反向扩散到主体溶液中,这就是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现象。
3.电渗析基本原理和传递过程;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机理
电渗析中的传递过程:①同性离子迁移;②电解质的浓差扩散;③水的(电)渗析;④压差渗漏;⑤水的电解;⑥反离子迁移。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机理:阳离子交换膜中含有大量的带负电荷的固定基团,这种固定基团与聚合物膜基相固定结合,由于电中性原因,会被在周围流动的反离子所平衡。由于静电相斥的作用,膜中的固定基团讲阻止其他相同电荷的粒子经入膜内。
二、公式与计算
1.单位换算
2.稳态反应系统的衡算P38
3.连续性方程P54
4.柏努利方程、管路计算(简单管路、复杂管路)P59P98
5.Freundlich方程及接触过滤吸附(单级)计算;脱色方面的计算
6.恒压过滤计算
7.Stockes方程
8.单(多)层平壁稳定热传导
三、考试题型
1.填空
2.名词解释
3.选择
4.简答
5.计算
注:本门课程是统考课,书要看仔细些,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灵活运用!
第四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总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总汇
绪论
一、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
其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种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1)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 2)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 生物监测的优缺点:
生物监测的主要优越性:
(a)长期性;(b)综合性;(c)直观性;(d)灵敏性。
生物监测的主要缺点:
(a)定量化程度不够;(b)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具有原核细胞的生物称为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具有真核细胞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在生物学上,对生物的分类采用按其生物属性和它们的亲缘关系有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动物界和植物界。六界学说: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答: 学名=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
生物的学名都是用拉丁文书写,属名用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用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大肠杆菌,其学名为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杆菌),简称E.coli。
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Bacillus subtilis。
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速(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
5.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答:毒性噬菌体:就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就是指侵入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细胞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温和噬菌体。
10.什么叫噬菌斑?什么是PFU? 答:所谓的噬菌斑是指原代或者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成空斑。PFU是噬菌斑的单位!
16.病毒在水体和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病毒在各种环境中由于影响因素的不同,其存活时间也是不同的。
(1)、水体中:温度,病毒类型。
(2)、土壤中:土壤温度和湿度。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答:细菌有四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分别叫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
3、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答: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其厚度为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包括三种成分:D-氨基酸、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磷壁酸(质)、少量蛋白质和脂肪。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厚度为10nm,其结构较复杂,为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为脂蛋白。内壁层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
6、何谓核糖体?它有哪些生理功能?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糖体是分散在细胞质中的亚微颗粒,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生理功能:合成蛋白质。可以维持形态和稳定功能的作用,还有转录的作用!
8、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有以下两点:(1)革兰氏染色与等电点的关系
G+菌的等电点低于G-菌,所带负电荷更多,因此,它与结晶紫的结合力较大,不易被乙醇脱色。
(2)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的关系
G+的细胞壁脂类少,肽聚糖多,G-则相反,故乙醇容易进入G-细胞,进行脱色。其染色步骤如下:
(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
(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
(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10、可用什么培养技术判断细菌的呼吸类型和能否运动?如何判断?
答: 判断细菌呼吸类型:如果细菌在培养基的表面及穿刺线的上部生长者为好氧菌。沿着穿刺线自上而下生长者为兼性厌氧菌或兼性好氧菌。如果只在穿刺线的下部生长者为厌氧菌。
判断细菌能否运动:如果只沿着穿刺线生长者为没有鞭毛,不运动的细菌;如果不但沿着穿刺线生长而且穿透培养基扩散生长着为有鞭毛运动的细菌。
11、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
12、蓝细菌是一类什么微生物?分几纲,其中有那几属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答:蓝细菌:细菌细胞结构简单,只具原始核,没有核仁和核膜,只有染色质,只具有叶绿素,没有叶绿体。故将它隶属于原核生物界的蓝色光合菌门。
按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老的分类为二纲: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
色球藻纲可分为色球藻属、微囊藻属、腔球藻属、管孢藻属及皮果藻属。其中的微囊藻属和腔球藻属课引起富营养化水体发生水华。
藻殖段纲分颤藻属、念珠藻属、筒孢藻属、胶腥藻属好、及单岐藻属。其中鱼腥藻属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形成水华。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1、何谓原生动物?它有哪些细胞器和营养方式?
答: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原生动物为单细胞,没有细胞壁,有细胞质膜、细胞质,有分化的细胞器,其细胞核具有核膜(较高级类型有两个和),故属真和微生物。
营养方式:全动性营养、植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三种方式。
9、藻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它分为几门?
答:藻类的分类依据是:光合色素的种类,个体形态,细胞机构,生殖方式和生活史等。
分类:蓝藻门、裸藻门、绿藻门、轮藻们、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红藻门及褐藻门。
也有分为8门的,即使、把金藻门、黄藻门和硅藻门合并入金藻门;黄藻和硅藻列为金藻门的两个纲:黄藻纲和硅藻纲。分11门的是保留上述的10门之外另加隐藻门。
10、裸藻和绿藻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
答:【相同点】具有叶绿体,内含叶绿色a、b、β-胡萝卜素、3种叶黄素。上述色素使叶绿体呈现鲜绿色,与绿藻相同。都有鞭毛,在叶绿体内都有造粉核。【不同】(1)、繁殖方式:裸藻为纵裂,绿藻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2)、生活环境:裸藻主要生长在有机物丰富的静止水体或才、缓慢的流水中,大量繁殖时形成绿色、红色或褐色的水花。绿藻在流动和静止的水体、土壤表面和树干都能生长。寄生的绿藻引起植物病害。
(3)、裸藻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而绿藻在水体自净中起净化和指示生物的作用。
11、绿藻在人类生活、科学研究和水体自净中起什么作用?
答:绿藻中的小球藻和栅藻富含蛋白质可供人食用和作动物饲料。绿藻是藻类生理生化研究的材料及宇宙航行的供氧体,有的可制藻胶。绿藻在水体自净中起净化和指示生物的作用。
12、硅藻和甲藻是什么样的藻类?水体富氧化与那些藻类有关?
13、真菌包括哪些微生物?他们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各起什么作用?
答:真菌属低等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大小各异,包括酵母菌、霉菌及各种伞菌。酵母菌处理和有机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中都起积极作用。酵母菌还可用作检测重金属,霉菌对废水中氰化物的去除率达90%以上。有的霉菌还可处理含硝基化合物废水。伞菌:既处理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还可获得食用菌。
14、酵母菌有哪些细胞结构?有几种类型的酵母菌?
答: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及内含物。酵母菌的细胞组分含葡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及脂类。啤酒酵母还含几丁质。
15、霉菌有几种菌丝?如何区别霉菌和放线菌的菌落? 答:霉菌有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霉菌的菌落呈圆形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比其他微生物的菌落都答,长得很快可蔓延至整个平板。霉菌菌落疏松,与培养基结合不紧,用接种环很容易挑取。放线菌的菌落是由一个分生孢子或一段营养菌丝生长繁殖引起许多菌丝互相缠绕而成,质地紧密,表面呈绒状或紧密干燥多皱。菌丝潜入培养基,整个菌落像是潜入培养集中,不易被挑取。有的菌落成白色粉末状,质地松散,易被挑取。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11、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实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谁、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物质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即培养基。
根据实验目的和用途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加富(富集)培养基。
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符合培养基
12、什么叫选择培养基?那些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答:选择培养基就是用以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的生长并使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培养基。麦康盖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
13、什么叫鉴别培养基?哪些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
答:当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界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先是除不太那个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叫鉴别培养基。常用的鉴别培养基远滕氏培养基、醋酸铅锌培养基、伊红—美蓝(EMB)培养基等。15 如何判断某水样是否被粪便污染?
答:总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群):用以间接指示水体被粪便污染的一个指标。大肠菌群被选作致病菌的间接指示菌的原因是:大肠菌群是人肠道中正常寄生菌,数量最大,对人较安全,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与致病菌相近,而且检验技术较简便,因而被选中,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规定1L 生活饮用水中的总大肠菌群数在3 个以下。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什么叫灭菌?灭菌方法有哪几种?试述其优缺点。
答:灭菌是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的物理、化学因素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的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
灭菌的方法有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与干热灭菌相比,湿热灭菌的穿透力和热传导都要更强,且在湿热时微生物吸收高温水分,菌体蛋白很易凝固、变性,灭菌效果好。10 氧气对好养微生物的用途是什么?充氧效率与微生物生长有什么关系?
答:氧气对好氧微生物有两个作用:①作为微生物耗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②参与甾醇类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兼性厌氧微生物为什么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
答:兼性厌氧微生物既具有脱氢酶也具有氧化酶。在有氧条件时,氧化酶活性强,细胞色素及电子传递体系的其他组分正常存在;在无氧条件时,细胞色素和电子传递体系的其他组分减少或全部丧失,氧化酶无活性,一旦通入氧气,这些组分的合成很快恢复。所以,兼性厌氧微生物既能在无氧条件下,又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专性厌氧微生物为什么不需要氧?氧对专性厌氧微生物有什么不良影响?
答:专性厌氧微生物生境中绝对不能有氧,因为有氧存在时,代谢产生的NADH2和O2反应生成H2O2 和NAD,而专性厌氧微生物不具有过氧化氢酶,它将被生成的过氧化氢杀死。O2 还可产生游离,由于专性厌氧微生物不具破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而被杀死。耐氧的厌氧微生物虽然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能耐O2,然而它们缺乏过氧化氢酶,仍会被过氧化氢杀死。抗生素是如何杀菌和抑菌的?
答: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抑制微生物的细胞壁合成: ②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质膜: ③抑制蛋白质合成: ④干扰核酸的合成: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什么叫定向培养和驯化? 答:定向培养是人为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将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的一种古老的雨中方法。驯化是通过人工措施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某一条件,而定向选育微生物的方法。通过驯化可取得具有较高耐受力及活动能力的菌株。驯化常用于废水处理中微生物的选育,以获得对某种污染物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的高效菌株。试述紫外辐射杀菌的作用机理。
答:紫外辐射杀菌的作用机理是干扰DNA 的复制与转录。何谓杂交、转化和转导?各自有什么实践意义?
答:杂交是通过双亲细胞的融合,使整套染色体的基因重组,或者是通过双亲细胞的沟通,使部分染色体基因重组。在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中可通过杂交获得有目的的、定向的新品种。受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 片段(来自研碎物),并把他们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里,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转化过程:感受态细胞出现;DNA 吸附;DNA 进入细胞内;DNA 解链;形成受体DNA-供体DNA 复合物;DNA复制和分离。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作用,把供体细胞内特定的基因(DNA 片段)携带至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成为转导。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10、什么叫水体自净?可根据哪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
答:河流(水体)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物(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后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叫作水体自净。衡量水体自净的指标:
①P/H 指数②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和氧垂曲线。
11、水体污染指标有哪几种?污化系统分为哪几“带”?各“带”有什么特点? 答:水体污染指标有:
①BIP 指数②细菌菌落总数(CFU)③总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大肠杆菌群)
污化系统分为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
12、什么叫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有几种?
答: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常用的方法有:观察蓝藻等指示生物;测定生物量;测定原初生产力;测定透明度;测定N、P 等营养物质。AGP(藻类生产的潜在能力测定)。
第八章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叙述磷的循环。有机磷如何分解? 答:微生物将汗磷的有机物和不溶性的磷酸钙分解转化为溶解性的磷酸盐,磷酸盐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当溶解性的磷酸盐被植物吸收后成为植物体内含磷的有机物,动物食用后变成动物体内含磷的有机物。动物和植物尸体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分解转化为为溶解性的偏磷酸盐(HPO4).HPO4在厌氧条件下被还原为PH3以此构成磷循环。
(1)核酸的分解:在微生物核酸酶的作用下,被纾解乘核苷酸,有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核苷和磷酸,核苷再经核苷酶水解成嘧啶和核糖。生成的嘧啶将继续分解,经脱氨基生成氨。
(2)磷脂的分解:被微生物卵磷脂酶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磷酸核胆碱。胆碱再分解为氨,二氧化碳,有机酸和醇。2-2-(3)植素的分解:经植物的植酸酶分解为磷酸和二氧化碳。叙述汞的循环
答:含汞工业废物随废水排放到水体中,大气中汞由于雨水冲刷带到土壤和水体中,再由土壤细菌和水体底泥中的脱硫弧菌及其他的细菌转化为甲基汞,甲基汞由于化学作用转化为单质汞,它由水体释放到大气后被大气中的H2O2氧化为Hg2+,再随雨水到水体,在化学作用条件下转化为CH3Hg+;通过微生物转化为(CH3)2Hg.(CH3)2Hg.被鱼食用,在转移到鸟的体内。
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1、什么叫活性污泥?它的组成和性质是什么? 答: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
通过生物学和化学分析,活性污泥由①活性微生物,②微生物内源呼吸残余物,③吸附在活性污泥上的惰性的不可降解的有机物,④虽可降解但尚未降解的有机物,⑤惰性无机物。
2、好氧活性污泥中有哪些微生物? 答:好氧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菌胶团——由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其上生长着其他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组成一个生态系。
3、叙述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机理。
答:好氧活性污泥的净化作用有类似于水处理工程中混凝剂的作用,同时又能吸收和分解水中溶解性污染物。
4、叙述氧化塘和氧化沟处理废水的机制。答:有机废水流入氧化塘,其中的细菌吸收水中溶解氧,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H2O、CO2、NH3、NO3-、PO43-、SO42-。细菌利用自身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的NH3 和环境中的营养物合成细胞物质。藻类利用H2O 和CO2 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再吸收NH3 和SO42-合成蛋白质、吸收PO43-合成核酸,并繁殖新藻体。
5、菌胶团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有哪些作用?(菌胶团和原生动物等在污水生物处 理和水体自净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答:菌胶团的作用:①有很强的生物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②菌胶团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③为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提供附着场所;④具有指示作用,通过菌胶团的颜色、透明度、数量、颗粒大小及结构的松紧程度可衡量好氧活性污泥的性能。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①指示作用;②净化作用;③促进絮凝和沉淀作用。
8、叙述生物膜法净化废水的作用机理。
答:①有机物从流动水中通过扩散作用转移到附着水中去,同时氧也通过流动水、附着水进入生物膜的好氧层;②生物膜中的有机物进行好氧分解;代谢产物如CO2、H2O等无机物沿相反方向排至流动水层及空气中;③内部厌氧层的厌氧菌利用死亡的好氧菌及部分有机物进行厌氧代谢;代谢产物如有机酸等转移到好氧层或流动水层中。什么叫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引起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微生物有哪些? 答:由于丝状细菌极度生长引起的活性污泥膨胀称为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引起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微生物有诺卡氏菌属、浮游球菌属、微丝菌属、发硫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等。
10、促使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温度、溶解氧、可溶性有机物及其种类、有机物浓度或有机物负荷。
11、为什么丝状细菌在废水生物处理中能优势生长?
答:呈丝状扩展生长的丝状菌,比表面积大于菌胶团的,对有限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竞争占优势。
优势竞争表现在:
①对溶解氧的竞争:溶解氧水平低时,只有在絮状体表面的微生物得到较多的溶解氧,絮状体内部多数微生物处于缺氧状态。如果曝气池溶解氧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明显有利于丝状细菌优势生长。
②对可溶性有机物的竞争:低分子糖类和有机酸有利于丝状细菌生长,容易发生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③对氮、磷的竞争:处理生活污水按BOD5 与氮、磷的比为100:5:1 进行设计和运行。如果氮磷比小于此值,丝状细菌大的比表面积又有利于它与菌胶团争夺氮和磷而优势生长。④有机物冲击负荷的影响:废水中有机物浓度、组成和流量等发生急剧变化,供氧量不变,氧被大量消耗,溶解氧量降低,丝状细菌处于竞争优势生长。
12、如何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答:①设调节池(及事故池)控制高负荷(BOD、毒物)冲击;
②控制溶解氧,溶解氧浓度必须控制在3~4mg/L;
③调节废水的营养配比,尽量逼近BOD5 与N 和P 的比例BOD5:N:P=100:5:1。补N——尿素,补P——磷酸钠。
④改革工艺,将活性污泥法改为生物膜法或在曝气池中加填料改为生物接触氧化 法。
第十章 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与处理中的生物学
原理
1、污、废水为什么要脱氮除磷?
答:氮和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源,但水体中氮、磷量过多,危害极大。最大的危害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绿藻等的大量繁殖引起水体缺氧,产生毒素,进而毒死鱼、虾等水生生物和危害人体健康,是水源水恶化,不但影响人类生活,还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鉴于以上原因,脱氮除磷非常重要。
2、微生物脱氮工艺有哪些? 答:A/O、A2/O、A2/O2、SBR 等
3、叙述污、废水脱氮原理。
答:首先利用设施内好氧段,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将NH3 转化成为NO3--N。再利用缺氧段经反硝化细菌将NO3--N 反硝化还原为氮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N2 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4、参与脱氮的微生物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生理特征?
答:①氨化细菌:如荧光假单胞菌、灵杆菌、腐败梭菌、变形杆菌等。特性:异养型的好氧、兼性厌氧或厌氧。
②硝化细菌:亚硝酸细菌: 亚硝酸单胞菌属、亚硝酸球菌属;硝酸细菌:硝酸杆菌属、硝酸刺菌属、硝酸球菌属等。特性:(1)强好氧性;(2)化能自养型,以CO2 或CO32-为碳源,以NH4+ 或NO2-为能源;(3)生存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不能在强酸环境生活。
③反硝化细菌:如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土壤杆菌属等。特性:异氧型兼性厌氧。
5、什么叫捷径反硝化?在生产中它有何意义?
答:捷径反硝化:即通过限制充氧量和缩短曝气时间等条件,抑制硝化细菌生长,促使亚硝化细菌优势生长,迅速将氨氧化为HNO2 后,随即利用有机物将HNO2 还原为N2的过程。捷径反硝化不仅可缩短曝气时间,减少能耗,还节省碳源,从总体上节省运行费用。何谓人工湿地?叙述它处理污(废)水的原理。
答: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原理:人工湿地实际上就是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的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的微生物分解等机制共同使污(废)水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有那几个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答:组成有(1)基质(2)湿地植物(3)微生物
作用:(1)基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附着基质,为湿地植物提供载体,扎根的温床和营养物质。
(2)湿地植物吸收氨氮和磷,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为根系和根面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和能源
(3)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降解污染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根系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17 那些水需要消毒?有那些消毒方式? 答:(1)医院污水(2)游泳池水循环系统(3)矿泉水(4)优质水(5)纯净水
消毒方式:(1)煮沸法(2)加氯消毒(3)臭氧消毒(4)过氧化氢消毒(5)紫外线辐射消毒(6)微电解消毒
第五篇:环境工程秋季复习总结
考研专业课环境工程秋季复习重点总结
吸附操作的形式和各自的特点:静态(间歇式操作)、动态(固定床为半连续式,移动床和流化床为连续式)
离子交换剂:无机和有机两类。无机的有天然沸石和人工合成沸石。有机的有磺化煤和各种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类具有离子交换特性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电解质,是一种疏松的具有多孔结构的固体球形颗粒)。离子交换容量:是树脂交换能力大小的标准。可用重量法(单位重量的干树脂中离子交换基团的数量)和容积法(单位体积的湿树脂中离子交换基团的数量)来表示。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由于离子交换树脂对于水中各种离子吸附的能力并不相同,对于其中一些离子很容易被吸附而对另一些离子却很难吸附,被树脂吸附的离子在再生的时候,有的离子很容易被置换下来,而有的却很难被置换。离子交换树脂具有的这种性能称为选择性能。
单床离子交换器:使用一种树脂的单床结构。
多床离子交换器:使用一种树脂,由两个以上交换器组成的离子交换系统。
复床离子交换器:使用两种树脂的两个交换器的串联系统。
混合床离子交换器:同一交换器内填装阴阳两种树脂。
联合床离子交换器:复床与混合床联合使用。
顺流再生与逆流再生:再生阶段的液流方向和交换时水流方向相同为顺流再生,反之为逆流再生。
离子交换的用途和特点:用途:用于回收和去除废水中金、银、铜、镉、铬、锌等金属离子,对于净化放射性废水及有机废水也有应用。特点:主要吸附离子化物质,并进行等当量的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a、按选择性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B、按活性基团中酸碱的强弱分为强酸性阳、弱酸性阳、强碱性阴、弱碱性阴。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指标:离子交换容量、含水率、相对密度、溶胀性、耐热性、化学稳定性。柱式离子交换法的操作步骤和各步的作用:反洗(起除微粒及疏松树脂层的作用)、再生、正洗(清洗树脂颗粒表面及内部再生剂)、交换、洗脱(应用于回收操作)。
离子交换柱的装置类型和特点:单床、多床、复床、混合床、联合床。
作者: 凤凰花开 时间: 2009-10-9 00:37
混合床离子交换柱中交换剂的再生过程:再生前必须将树脂先分层,通常用水力反洗分层法,即借助于水
力使树脂悬浮,利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比重及膨胀率不同,因而沉降速度不同而达到分层目的;分层后自上部注入再生液经阴离子交换树脂层流出,下部注入再生液经阳离子交换树脂层流出,各自获得再生。
捕收剂:能够提高颗粒可浮性的药剂。
起泡剂:作用在气液界面上,用以分散空气,形成稳定的气泡的物质。
调整剂:为提高浮选过程的选择性,加强捕收剂的作用并改善浮选条件的物质。
加压溶气浮选:空气在加压条件下溶于水中而在常压下析出。
溶气真空浮选:空气在常压或加压条件下溶于水中而在负压条件下析出的方法。
布气浮选:利用机械剪切力,将混合于水中的空气粉碎成细小的气泡以进行浮选的方法。
电解浮选:对废水进行电解,在阴极产生大量的氢气泡,直径20-100um,它们起着浮选剂的作用,废水中的悬浮颗粒粘附在氢气泡上随其上浮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浮选的原理和用途:原理:向废水中通入空气,并以微小气泡形式从水中析出成为载体,使废水中的乳化油、微小悬浮颗粒等污染物质粘附在气泡上随气泡一起上浮到水面,形成泡沫-气、水、颗粒三相混合体,通过收集泡沫和浮渣达到分离杂质、净化废水的目的。用途:用来处理废水中靠自然沉降或上浮难以去除的乳化油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微小悬浮颗粒。
浮选药剂的种类和作用:捕收剂、起泡剂、调整剂(抑制剂、活化剂、介质调整剂)其中抑制剂降低物质可浮性,活化剂消除抑制作用,介质调整剂调整废水PH值。
加压溶气浮选的流程和特点:全溶气(溶气量大、乳化油量最大、池小、动力消耗大)、部分溶气(比全流程的压力泵小故动力消耗低、乳化油量次大、池大小与全流程的相同)、部分回流溶气(不促进乳化、矾花形成好、动力省但池大)。
吹脱:把空气通入废水中,使空气与废水接触,溶解于废水中的气体便从废水传递到空气中,这种解吸过程又称为吹脱过程(解吸过程即废水中溶解的气体由液相传递到气相的过程)。
汽提:把水蒸气通入废水中,当废水中的蒸汽压超过外界压力时,废水就开始沸腾,这样就加速了挥发物质从液相转入汽相的过程。另外当水蒸汽以气泡形式穿过水层时,水与气泡之间形成自由表面,这时液体就不断地向气泡内蒸发扩散,当气泡上升到液面时就破裂而放出其中挥发性物质。这种用蒸气进行蒸馏的方法称为汽提法。
作者: 凤凰花开 时间: 2009-10-9 00:37
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依靠对水中离子有选择透过性的离子交换膜,使离子从一种溶液透过离子交换膜进入另一种溶液,以达到分离、提纯、浓缩、回收的目的。
反渗透:有一种膜只允许溶剂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通过,如果用这种半渗透膜将盐水与淡水隔开,则水将从
淡水侧或浓度较低一侧通过膜自动地渗透到盐水或浓度较高的溶液一侧,盐水体积逐渐增加,在达到某一高度时边自行停止,此时达到了平衡状态。这种现象为渗透现象。当渗透平衡时,溶液两侧的静水压差为渗透压。如果在盐水上施加大于渗透压的压力,则发现盐水中的超过滤:简称超滤,利用渗透薄膜隔滤分离废水中溶解的物质,主要依靠筛滤作用以分离高分子和低分子有机物以及无机离子等(溶质分子至少比溶剂分子大十倍)的方法。
吹脱与汽提的联系和区别:联系:都是利用液相与气相之间的传质作用来去除污染气体;区别:吹脱是利用气体在废水中溶解的浓度与其在废水中的平衡浓度来去除污染物质的,吹脱的过程只是曝气,而汽提是利用挥发性物质在蒸汽和废水中的浓度不同而去除污染物质的,汽提过程还要借助蒸汽带走所要去除的污染物质。
电渗析的原理、工作过程及应用范围:①原理: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依靠对水中离子有选择透过性的离子交换膜,使离子从一种溶液透过离子交换膜进入另一种溶液,以达到分离、提纯、浓缩、回收的目的。②工作过程:有阴阳两中离子交换膜,阴膜只允许通过阴离子,阳膜只允许通过阳离子,废水中溶解的盐类,其阳离子通过阳膜,阴离子通过阴膜,这样,中间隔室中阴、阳离子浓度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所要求的含量。③应用范围:可以有效地回收废水中的无机酸、碱、金属盐及有机电解质等,使废水净化。反渗透的原理和应用范围:①原理:工作压力大于溶液的渗透压,选择性吸附-毛细管流机理,反渗透膜是一种多孔性膜,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质。当溶液与这种膜接触时,由于界面现象和吸附作用。对水优先吸附或对溶质优先排斥,在膜面上形成一纯水层。被优先吸附的在界面上的水以水流形式通过膜的毛细管被连续地排出。(即界面现象和在压力下流体通过毛细管的综合结果)②应用范围:废水的三级处理和废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如处理溶解性有机物可获得100%的分离效率,达到净化废水和回收有用物质的双重目的。
超过滤与反渗透的联系和区别:①联系:动力同是溶液的压力,在溶液的压力下,溶剂的分子通过薄膜,而溶解的物质阻滞在隔膜表面上。②区别:超过滤所用薄膜较疏松,透水量大,除盐率低,用以分离高分子和低分子有机物以及无机离子等,能够分离的溶质分子至少要比溶剂的分子大10倍,主要机理是筛滤作用,工作压力低;而反渗透所用的膜致密,透水量低,具有选择透过能力,用以分离分子大致相同的溶剂和溶质,所需工作压力高,去除机理是分离过程中伴随有半透膜、溶解物质和溶解之间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
活性污泥:向生活污水中注入空气进行曝气,并持续一段时间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种絮凝体。这种絮凝体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构成,易于沉淀分离,并使污水得到澄清,称为活性污泥。
MLSS:即混合液悬浮固体,是指曝气池中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数量。(mg/L)
MLVSS:即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是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重量。
污泥沉降比:(SV%)是指曝气池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30min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之体积比。(%)
作者: 凤凰花开 时间: 2009-10-9 00:38
污泥容积指数:(SVI)即污泥指数:是指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即每单位重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mL/g),以ml计,即:SVI=混合液30min静沉后污泥溶积/污泥干重=SV%×10/MLSS
污泥龄:是曝气池中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之比值,单位是日。即新增长的污泥在曝气池中平均停留时间,或污泥增长一倍所需要的时间。
污泥负荷率:(Ns)实际中F:M值以BOD表示,即Ns=QLa/XV(Q污水流量;La进水BOD浓度;X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V曝气池容积)
阶段曝气法:(逐步负荷法)污水沿曝气池池长分段多点进水,使有机物负荷分布较均匀,从而均化了需氧量,避免了前段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的缺点;同时,微生物在食物比较均匀的条件下,能充分发挥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还可减轻二次沉淀池的负荷。
延时曝气法:(完全氧化法)其工作长期处于内源呼吸阶段,不但去除了水中的污染物,而且氧化了合成的细胞物质,是污水处理和污泥好氧处理的综合构筑物。
动力效率(Ep):指1KW.h电所能转移到液体中去的氧量(kg/(kw.h))。
氧转移效率(EA)对鼓风曝气而言:也称氧利用率:指鼓风曝气转移到液体中的氧占供给的氧的百分率,即EA=R0/S×100(%)。S供氧量,R0吸氧量。
充氧能力(对机械曝气而言):是指叶轮或转刷在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重量。(kg/h)
污泥膨胀: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在99%左右。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但较清澈),颜色也有变异,称为污泥膨胀。活性污泥的组成和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组成:由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吸附在活性污泥上不能为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其中微生物是活性污泥的主要组成部分。活性污泥微生物是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群体相结合组成的一个生态系。
作者: 凤凰花开 时间: 2009-10-9 00:38
活性污泥法的净化机理和工作过程:①初期去除与吸附作用:污泥表面积大,且表面多有多糖类粘质层,污水中悬浮固体和胶体物质是被絮凝和吸附去除的。②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活性污泥微生物以污水中各种有机物作为营养,在有氧的条件下,将其中一部分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原生质),对另一部分有机物则进行分解代谢,即氧化分解以获得合成新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并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稳定物质。在新细胞合成与微生物增长的过程中,除氧化一部分有机物以获得能量外,还有一部分微生物细胞物质也在进行氧化分解,并供应能量。③絮凝体的形成与凝聚沉淀:污水中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一部分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合成细胞物质成为菌体。为使菌体从水中分离出来,必须使其凝聚成为易于沉淀分离的絮凝体。
活性污泥法的各种指标及相互关系:MLVSS/MLSS一般0.75左右,SVI=混合液30min静沉后污泥溶积/
污泥干重=SV%×10/MLSS(100ML量筒)
影响活性污泥处理效果的因素:①溶解氧2mg/l左右为宜②营养物BOD:N:P=100:5:1③PH值6.5-9.0④水温:20-30度⑤有毒物质:重金属、H2S等无机物质和氰、酚等有机物质。会破坏细菌细胞某些必要的生理结构,或抑制细菌的代谢过程。
衡量曝气效果的指标及适用范围:动力效率(Ep)、氧转移效率(EA)对鼓风曝气而言即氧利用率、充氧能力(对机械曝气而言)
活性污泥法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①污泥膨胀:防止办法:加强操作管理,经常检测污水水质、溶解氧、污泥沉降比、污泥指数等。解决办法:缺氧、水温高可加大曝气量或降低进水量以减轻负荷或适当降低MLSS,使需氧量减少。如污泥负荷率过高,可适当提高MLSS值,以调整负荷。如PH值过低,可投加石灰调整PH。若污泥大量流失,则可投氯化铁,帮助凝聚。②污泥解体:污水中存在有毒物质,鉴别是运行方面的问题则对污水量、回流污泥量、空气量和排泥状态以及SV%、MLSS、DO、Ns等进行检查,加以调整;如是混入有毒物质,需查明来源,采取相应对策。③污泥脱氮:呈块状上浮,由于硝化进程较高,在沉淀池内产生反硝化,氮脱出附于污泥上,从而使污泥比重降低,整块上浮。解决办法:增加污泥回流量或及时排除剩余污泥,在脱氮之前将污泥排除;或降低混合液污泥浓度,缩短污泥岭和降低溶解氧等,使之不进行到硝化阶段。④污泥腐化:污泥长期滞留而进行厌氧发酵生成气体,从而大块污泥上浮的现象。防止措施:a、安设不使污泥外溢的浮渣清除设备;b、消除沉淀池的死角区;c、加大池底坡度或改进池底刮泥设备,不使污泥滞留于池底。⑤泡沫:原因污水中存在大量合成洗涤剂或其他起泡物质。措施:分段注水以提高混合液浓度;进行喷水或投加除泡剂等。
生物滤池: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有过滤田和灌溉田逐步发展来的。废水长期以滴状洒布在块状滤料上,在废水流经的表面上会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成熟后,栖息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即摄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作为营养,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
生物转盘:即在生物滤池中以一系列转动的盘片代替固定的滤料。
生物接触氧化:就是在曝气池内填充块状滤料,经曝气的废水流经填料层,使填料颗粒表面长满生物膜,使废水和生物膜接触,在生物膜生物的作用下废水得到净化。
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水力负荷:q:即每单位体积滤料或单位滤池面积每天所处理的废水量。m3/(m3.d)或m3/(m2.d)。有机物负荷M:即每单位容积滤料每天所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数量,单位kg(BOD5)/(m3。d)。
回流比:高负荷生物滤池回流水量R与原水量Q之比称为回流比。
塔式生物滤池:是新型高负荷滤池。在功能上与高负荷生物滤池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构造、净化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征。
作者: 凤凰花开 时间: 2009-10-9 00:38
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的主要区别:主要在于微生物提供的方式不同。生物膜法是指废水流过生长在固定支承物表面上的生物膜,利用生物氧化作用和各相间的物质交换,降解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所需氧气一
般直接来源于大气。活性污泥法是以存在于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培养基,在有氧的条件下,对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混合连续培养,通过凝聚、吸附、氧化分解、沉淀等过程去除有机物的一种方法,所需氧气是通过曝气装置提供的。所以生物膜法又称为生物过滤法。
普通生物滤池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滤床、排水设备和布水装置三部分。滤床主要充填滤料;排水设备用以排出滤水,且保证滤池通风,包括渗水装置(支撑滤料、排出滤水)、集水沟和总排水渠等;布水设备:布水均匀、使空气在布水间歇时进入滤池。
生物膜法净化废水的机理:生物膜法是指废水流过生长在固定支承物表面上的生物膜,利用生物氧化作用和各相间的物质交换,降解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
单极和多极生物滤池的主要运行系统:
生物滤池水回流的作用:①稀释进水浓度,使BOD5处于200mg/l以下,并借以均化、稳定水质;②增大进水量,冲刷生物膜,抑制厌氧层的发育,使生物膜经常保持活性;③抑制臭味及滤池蝇的过度滋长。塔式生物滤池的结构和生物相的特点:①构造:塔身、滤料、布水设备、通风装置和排水系统组成。②生物相特点:自塔顶向下,生物膜明显分层,各层的生物相组成不同,种类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生物转盘的构造和布置形式:构造:主体部分由盘片、转轴和氧化槽三部分组成。布置形式:单轴单级、单轴多级和多轴多级,级数多少根据废水净化要求达到的程度来确定。
生物转盘的优缺点:优点:①操作简单,没有污泥膨胀和流失问题,没有污泥回流系统,生产上易于控制;②剩余生物污泥量小,污泥颗粒大,含水率低,沉淀速度大,易于沉淀分离和脱水干化;③设备构造简单,无通风、回流及曝气设备,运转费用低,耗电量低;④可处理高浓度废水,承受BOD的浓度可达1000mg/l,耐冲击能力强;⑤废水在氧化槽内停留时间短,1-1.5h,处理废水高,BOD去除率一般可达90%以上;⑥比活性污泥法占地少。缺点:①占地虽比活性污泥法少,但仍然较大;②盘材昂贵、基建投资大;③处理含易挥发有毒废水时,对大气污染严重。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点:①使用蜂窝式或列管式填料,上下贯通,废水在管内流动,水力条件好,能很好地向管壁上固着的生物膜供应营养及氧,因此生物膜上的生物相很丰富,除细菌外,球衣菌类的丝状菌、多种种属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能够形成稳定的生态系。②填料表面全为生物膜所布满,形成了生物膜的主体结构,有利于维护生物膜的净化功能;还能够提高充氧能力和氧的利用率;有利于保持高度的生物量。③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污泥生成量少,不产生污泥膨胀的危害,能够保证出水水质,勿需污泥回流,易于维护管理,不产生滤池蝇,也不散发臭气。④具有多种净化功能,能够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染物质外,还能脱氮和除磷,用于三级处理。缺点:填料易于堵塞,布气、布水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