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程序规定
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程序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区公安消防机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确保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结合我区消防监督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执法过错案件的来源包括:
(一)当事人申诉和控告;
(二)群众举报;
(三)内部执法监督检查发现;
(四)火灾事故调查、行政复议或者诉讼过程中发现;
(五)上级公安消防机构或者其他上级机关指定办理;
(六)执法过错责任人主动交代;
(七)其他途径发现。
第三条总队、支队的防火监督部门负责执法过错案件的立案审查、调查和认定,并提出纠正意见;纪检和政治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执法过错责任人员的处理及执行工作。
第四条总队、支队应当分别成立由行政主官、本级政治、防火部门共同组成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本单位行政主官担任;副组长二人,由防火、政治部门负责人担任。
第五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总队 1
设在防火监督部法制处、支队设在防火监督处。办公室具体负责执法过错案件的立案审查、调查和认定的日常工作,并负责对执法过错行为提出纠正意见。
第六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的有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是本案的证人;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
第七条除组长以外的其他办案人员的回避,由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决定;组长的回避,由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决定。
第八条办公室受理执法过错案件时统一使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受案登记表》进行登记,填写《案件材料接受记录》表。在七日内提出是否立案的意见报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审批。
第九条有公安部消防局《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第六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调查。
第十条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已经立案的案件进行调查,全面收集证据,认定执法过错行为是否存在。
调查结束后,调查情况应当形成书面报告报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书面报告应当包含案由、查明执法过错的主要事实以及执法过错的纠正意见和责任人处理意见等内
容。
第十一条对已认定的执法过错行为,由办公室提出纠正意见,报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批准之日起五日内,填写并送达《纠正执法过错行为通知书》,责令予以纠正。
第十二条纠正错误时应当指出错误所在,指明纠正的方法,确定纠正错误的期限并适时进行复查。
第十三条经调查确认有公安部消防局《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工作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第六条所列情形之一的,由办公室会同本级政治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填写《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审批表》报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审批。
第十四条追究决定作出后,由办公室填写《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三日内送达被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人。涉及对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处分和调整的处理决定,由纪检和政治部门负责在决定作出之日起七日内执行。
第十五条调查、认定工作一般在十五日内完成。调查认定工作难度大、案情复杂的,经本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批准,调查、认定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十六条被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对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决定不服的,可以自知道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向作出处理决定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其上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起申诉;接受申诉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认真复查,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填写《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复查决定书》答复申诉人。
第十七条本规定涉及到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受案登记表》、《案件材料接受记录》、《纠正执法过错行为通知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审批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复查决定书》,公安部消防局未统一印发之前由总队统一印发,公安部消防局印发新的文书式样后,使用公安部消防局的文书式样。
第十八条本规定由总队防火监督部解释,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执法办案责任制,完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正确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执法过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法办案中,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作出违法处理决定等执法错误。
在事实表述、法条引用、文书制作等方面存在执法瑕疵,不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及效力的,不属于本规定所称的执法过错,不予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但应当纳入执法质量考评进行监督并予以纠正。第三条 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应当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过错与处罚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中,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督察、人事、法制以及执法办案等部门应当各负其责、互相配合。
第二章 执法过错责任的认定
第五条 执法办案人、鉴定人、审核人、审批人都有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应当根据各自对执法过错所起的作用,分别承担责任。第六条 审批人在审批时改变或者不采纳执法办案人、审核人的正确意见造成执法过错的,由审批人承担责任。
第七条 因执法办案人或者审核人弄虚作假、隐瞒真相,导致审批人错误审批造成执法过错的,由执法办案人或者审核人承担主要责任。第八条 因鉴定人提供虚假、错误鉴定意见造成执法过错的,由鉴定人承担主要责任。
第九条 违反规定的程序,擅自行使职权造成执法过错的,由直接责任人员承担责任。
第十条 下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按照规定向上级请示的案件,因上级的决定、命令错误造成执法过错的,由上级有关责任人员承担责任。因下级故意提供虚假材料或者不如实汇报导致执法过错的,由下级有关责任人员承担责任。
下级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警察职责范围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并同时向上级机关报告。没有报告造成执法过错的,由上级和下级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已经报告的,由上级承担责任。
第十一条 对其他执法过错情形,应当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法办案中各自承担的职责,区分不同情况,分别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章 对执法过错责任人的处理
第十二条 对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应当根据其违法事实、情节、后果和责任程度分别追究刑事责任、行政纪律责任或者作出其他处理。第十三条 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由人事部门或者纪检监察部门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等规定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有关司法机关处理。第十四条 作出其他处理的,由相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单独或者合并作出以下处理: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
(四)通报批评;
(五)停止执行职务;
(六)延期晋级、晋职或者降低警衔;
(七)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或者免职;
(八)限期调离公安机关;
(九)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依法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案件,除依照本规定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外,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
第十六条 执法过错责任人受到开除处分、刑事处罚或者犯有其他严重错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撤销相关的奖励。
第十七条 发生执法过错案件,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外,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公安机关领导责任。内发生严重的执法过错或者发生多次执法过错的公安机关和执法办案部门,本不得评选为先进集体。
第十八条 对执法过错责任人的处理情况分别记入人事档案、执法档案,作为考核、定级、晋职、晋升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第十九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因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刑讯逼供、伪造证据、通风报信、蓄意报复、陷害等故意造成执法过错的;
(二)阻碍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
(三)对检举、控告、申诉人打击报复的;
(四)多次发生执法过错的;
(五)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
第二十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由于轻微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
(二)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的;
(三)执法过错发生后能够配合有关部门工作,减少损失、挽回影响的;
(四)情节轻微、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二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因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发生变化,改变案件定性、处理的;
(二)因法律规定不明确、有关司法解释不一致,致使案件定性、处理存在争议的;
(三)因不能预见或者无法抗拒的原因致使执法过错发生的;
(四)对案件基本事实的判断存在争议或者疑问,根据证据规则能够予以合理说明的;
(五)因出现新证据而改变原结论的;
(六)原结论依据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七)因执法相对人的过错致使执法过错发生的。第四章 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程序
第二十二条 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由发生执法过错的公安机关负责查处。
上级公安机关发现下级公安机关应当查处而未查处的,应当责成下级公安机关查处;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查处。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纪检监察、督察、审计、法制以及执法办案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动、及时检查、纠正和处理执法过错案件。
第二十四条 各有关部门调查后,认为需要法制部门认定执法过错的,可以将案件材料移送法制部门认定。
第二十五条 法制部门认定执法过错案件,可以通过阅卷、组织有关专家讨论、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等方式进行,形成执法过错认定书面意见后,及时送达有关移送部门,由移送部门按照本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作出处理。
第二十六条 被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及其所属部门不服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可以在收到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诉;接受申诉的公安机关应当认真核实,并在三十日内作出最终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错案,不受执法过错责任人单位、职务、职级变动或者退休的影响,终身追究执法过错责任。错案责任人已调至其他公安机关或者其他单位的,应当向其所在单位通报,并提出处理建议;错案责任人在被作出追责决定前,已被开除、辞退且无相关单位的,应当在追责决定中明确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第二十八条 各级公安机关对执法过错案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纠正,对典型案件应当进行剖析、通报。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可以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1999年6月11日发布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公安部令第41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追究公路路政执法过错责任规定
追究公路路政执法过错责任规定
第一条
为保障公路路政执法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河北省交通部门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路路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执法过错是指公路路政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中,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或者其他执法错误。
第三条
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应当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处罚与过错相适应、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中,市、县交通主管部门及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的法制、纪检、人事等部门应当予以支持、配合。
第五条
对于及时发现、制止、纠正公路路政执法过错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条
公路路政执法人员在执行职务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一)违反规定乱收费、乱设卡、乱罚款的;
(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的;
(三)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的;
(四)适用交通行政处罚程序、交通行政处理程序错误的;
(五)使用交通行政执法文书错误、造成法律后果的;
(六)办理交通行政执法案件和交通行政许可事项不遵循法定期限的;
(七)具体行政行为显失公正的;
(八)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九)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贪赃枉法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追究的行为。
第七条
公路路政执法过错通过下列途径认定:
(一)经过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应当承担执法过错的;
(二)经过行政复议,被复议机关认定应当承担执法过错的;
(三)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在检查中审查认定应当承担执法过错的;
(四)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通过调阅执法案卷、受理当事人申诉等途径审查认定应当承担执法过错的。
第八条
公路路政执法过错按下列规定追究责任:
(一)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分别情况给予责任人批评教育、责令检查、通报批评;
(二)后果严重,尚未构成犯罪的,分别情况取消责任人行政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给予警告以上行政处分。
(三)因执法过错造成当事人损失的,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责令责任人承担全部或酱部分赔偿费用;
(四)执法过错责任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执法过错性质恶劣影响面大的除追究责任人责任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九条
法律、法规对执法过错责任人有明确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十条
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人的责任,由其所在公路管理机构孰行;后果严重或性质恶劣影响面大的,移交所在机关法制工作机构执行,并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办理;需由其他机关作出处理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追究公路路政执法过错责任人的责任,应当自调查之日起三个月内处理完毕。
第十二条
对公路路政执法过错责任人作出处理决定后,应在三日内将处理决定书面通知本人,并同时报送所在机关法制工作机构上一级公路管理机构备案。
公路路政执法过错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法律和有美规定向原处理机构申请复查,复查决定在一个月作出。公路路政执法过错责任人有权向原作出处理的公路管理机,枫交通主管部门或上一级公路管理机构、交通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复查和申诉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河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二00一年十一月一日起施行。
第四篇: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乡属各部门:
为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保证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根据市、县有关规定,结合我乡实际,现就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第一条为保障和监督行政执法的有效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在行政执法中发生过错行为应追究过错责任的,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过错”是指乡机关各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侵犯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政行为。
第四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遵循以事实为根据、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公正、稳妥、积极地进行。
第五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由乡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
第六条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行政执法过错:
(一)依法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和义务拒绝履行、不予
履行或拖延履行的;
(二)未按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具体行政行为,或适用程序不当的;
(三)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和行政强制措施的方式,或故意错误适用条款,或没有法定依据而随意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滥用职权的行为;
(四)超越管辖、许可、审批和处罚等权限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
(五)违法要求当事人履行义务或不履行义务的;
(六)涂改、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记录或证据的;
(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显失公正的;
(八)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和向案件当事人及其他有关人员通风报信的;
(九)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索贿)等尚未构成犯罪的;
(十)其他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人员不承担责任:
(一)因当事人的原因致使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
(二)在讨论、审议、会签等过程中对错误的具体行政行为明确表示不同意的;
(三)因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
(四)其他不应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予追究责任:
(一)发现行政执法过错,主动、及时纠正且未造成后果的;
(二)行政执法过错情节显著轻微的;
(三)其他可以从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责任:
(一)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索贿)、吃请等原因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
(二)多次发生行政执法过错的;
(三)行政执法过错造成严重后果或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行政部门形象的;
(四)其他应当从重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情形。
第十条对被确认为行政执法过错的责任人,根据过错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等情况,按下列规定作出相应处理:
(一)属于情节轻微未造成损害后果的过错行为,责令立即予以改正,撤销或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或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对责任人以批评教育;
(二)属于情节较重已经造成损害和较大影响的过错行为,责令限期改正,对责任人予以警告或记过处分,并暂其停执法活动,收回行政执法证件;
(三)属于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过错行为,除责令改正外,对责任人分别情况予以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收回行政执法证件,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四)属于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索贿)而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对尚不构成犯罪的责任人,依情节轻重和损害后果,参照上述条款进行处理,对构成犯罪的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分别情况给予降级、撤职或开除处分;
(五)因过错责任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赔偿的,由乡机关先行赔偿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追偿。
第十一条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的追究时限为被确认为行政执法过错之日起一年内。
第十二条依照本规定应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的,按有关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本规定由乡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五篇:质量技术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
质量技术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行政执法人员及有关人员依法行政职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是指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及有关人员在办理行政案件过程中,由于主观故意或者过失使自身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导致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或者违反法定程序,从而使行政处罚错误或者显失公正,并造成了严重后果时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过错与处罚相适应、惩诫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行政执法人员及有关人员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失职行为;
(二)无法定依据或者超过法定种类、幅度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
(三)违反法定程序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检查或者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
(五)对罚没款、罚没物品违法予以处理的行为;1
(六)利用职务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情节轻微的行为;
(七)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其他行为。
第五条因行政案件承办人员过错导致处罚决定错误或者显失公正的,行政案件承办人员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六条因行政案件审理组织过错导致做出错误处罚决定的行政案件审理组织的成员应当共同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但是已经表示不同意见的成员除外。
第七条因单位或者执法机构的负责人过错导致做出错误处罚决定的,该单位或者执法机构的负责人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八条因行政复议部门的有关人员过错造成行政复议案件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的,行政复议部门的有关人员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九条两人以上共同行为导致的行政执法过错,依其过错的大小分别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条因检验、检定人员过错导致处罚决定错误的,检验、检定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过错行为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积极进行了纠正的;
(二)因过失出现错误并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三)其他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责任的情形。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追究过错行为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不配合有关调查,阻挠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
(二)对控告、揭发、检举行政执法过错的知情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三)一年内连续发生两次行政执法过错的;
(四)其他应当从重追究责任的行为。
第十三条因行政执法中发生违法违纪问题,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该单位的负责人应当向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出书面检讨。
在行政执法中一年内发生两起违法违纪问题,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单位负责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第十四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通报批评;
(二)吊销行政执法证件,调离执法工作岗位;
(三)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四)因行政执法过错引起行政赔偿的,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赔偿金额;
(五)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由过错行为人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进行。盟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可以直接追究各旗县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过错行为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六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会同有关工作机构,根据过错事实、过错行为人的法定职责,以及主观过错和产生的后果确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单位做出处理决定。
第十七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被追究人对责任的认定有异议或者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做出处理决定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申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受理申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做出处理决定并告知申诉人。申诉期间不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十九条本规定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第二十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