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规定》《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暂行规定》和《云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简称工商机关)对本机关内设机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检查、评议、督促及纠正的活动。
第三条 工商机关法制机构是主管行政执法监督的工作机构(以下称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在本级工商机关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协调和指导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工商机关纪检监察、人事和有关业务机构依照各自工作职责,共同做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第四条 行政执法监督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和监督执法与促进执法相结合,纠正错误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行政执法监督的范围和内容
第五条 行政执法监督,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及行政不作为行为实施监督。
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指对工商机关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实施的监督。
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指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等各类具体行政执法行为实施的监督。
行政不作为行为的监督,是指对依法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的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行为实施的监督。
第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
(三)行政执法主体的合法性;
(四)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五)行政执法争议处理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六)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行为或者行政乱作为行为;
(七)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三章 行政执法监督的标准
第七条 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呈本机关负责人签发前,是否经过合法性审核;
(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度发布和备案。
第八条 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包括市场主体登记和广告管理、市场管理、食品流通监管等确立市场主体资格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实施行政许可主体的合法性;
(二)实施行政许可内容的合法性;
(三)实施行政许可程序的合法性;
(四)实施行政许可期限的合法性;
(五)行政许可档案是否健全;
(六)无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对年检、验证、验照、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备案等行政行为参照行政许可行为实施监督。
第九条 对行政处罚行为的监督,包括对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证照等行政处罚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实施行政处罚主体的合法性;
(二)行政处罚的依据;
(三)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的取得是否合法、有效;定性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自由裁量权使用是否适当,所制作的行政处罚文书是否规范;
(四)重大复杂案件是否经局长办公会或者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五)是否在法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减轻处罚是否具备减轻处罚的条件和相关证据材料;
(六)罚没物资或者无主财物的保管和处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七)行政处罚决定是否执行到位,罚没款延期或者分期缴纳是否有当事人申请并履行审批手续;
(八)是否按规定开具罚没票据并落实罚缴分离的规定;
(九)行政处罚案卷是否健全。
第十条 对行政强制行为的监督,包括对先行登记保存或者封存、扣留(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是否具有法律、法规依据,符合法定权限;
(二)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
(三)扣留、封存的财物与违法行为是否有直接关系;
(四)对扣留财物是否妥善保管;
(五)强制措施是否符合法定期限,是否及时作出合法、适当的处理决定;
(六)行政强制措施案卷是否健全。
第十一条 对行政征收行为的监督,包括对市场主体登记费、年检费、工本费等行政性收费征收情况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是否具有征收资格和征收依据;
(二)是否按标准收取,有无自立收费项目、超范围、超标准收费、搭车收费、为其他单位代收费用或者应收不收、越权减免情况;
(三)是否按法定程序征收;
(四)是否按规定开具票据,票据填写是否规范;
(五)是否执行收缴分离的规定。
第十二条 对行政复议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是否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并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二)被申请人是否按规定提出书面答辨并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三)行政复议行为是否合法,复议决定是否符合规范;
(四)行政调解行为是否合法;
(五)是否存在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情形;
(六)行政复议案卷是否健全。
第十三条 对行政应诉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对行政诉讼案件是否按要求提交答辩状和作出该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等应诉材料;
(二)是否依法出庭应诉;
(三)是否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或者裁定;
(四)是否按规定办理其它行政应诉事务。
第十四条 对行政赔偿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是否依法受理和办理行政赔偿申请;
(二)是否依法履行行政赔偿义务;
(三)是否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执法人员承担相应的赔偿费用;
(四)是否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第十五条 对行政不作为的监督,主要监督是否存在以下情形:
(一)对行政相对人提出的有关申请、申(投)诉和举报应当受理而不受理或者受理后不及时处理;
(二)应当履行现场管理职责而不履行或者不及时履行;
(三)应当依法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权利而不予保护;
(四)应当依法立案、查处、执行或者销案而未依法办理;
(五)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
(六)违反政务公开规定,不履行公开或者告知义务;
(七)应当移送司法机关查处的案件而不予移送;
(八)故意拖延的行为;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行为。
第四章 行政执法监督的方式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各级工商机关应当按照上级机关要求,定期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实施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上一级工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机构;
(二)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制度。各级工商机关应由法制机构对本机关起草、制定的有关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进行审核,并在规范性文件发布后一个月内报送上一级工商机关法制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三)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各级工商机关采取现场检查、专项检查、例行检查、重点抽查和交叉检查等形式,对本级和下级工商机关及其内设机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的执法活动进行执法检查。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提出解决办法并督促纠正,同时以书面形式报送上一级工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机构;
(四)行政执法评查制度。各级工商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派出机构定期对本单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执法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评查,重点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及时改进;
(五)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省局每两年对州、市工商局进行一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州、市局每年对县级工商局(包括各县(市)区工商局、城区各工商分局,下同)进行一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县级工商局每半年对基层工商所(分局)进行一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考核对象的行政执法工作;
(六)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级工商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发生的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及行政不作为行为,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贻误行政管理工作的,由其本级机关或者其上级工商机关按照《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依法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七)重大行政违法案件整改督办制度。对发生的造成行政相对人人身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引发群体事件、或者被上级通报批评以及其它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行政违法案件,由其上级工商机关对整改情况实行跟踪督办;
(八)各级工商机关决定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五章 行政执法监督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调查了解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施行情况;
(二)检查有关行政执法情况;
(三)制止和纠正行政执法中的违法、不当或者不作为行为;
(四)会同有关机构督办、查处重大行政违法行为;
(五)协调、裁定不同执法机构之间在行政执法中发生的具体争议;
(六)对行政处罚案件依法进行核审、听证;
(七)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案件;
(八)组织对本机关重大决策项目听证,对本机关拟制定发布或者下级机关上报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
(九)协助纪检监察、人事管理机构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十)本机关首长交办的事项。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在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时享有下列职权:
(一)检查权;
(二)调查取证权;
(三)行政处理建议权;
(四)协调裁定权;
(六)紧急情况下的及时制止纠正权;
(七)暂扣或者决定收缴吊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权。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监督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受理。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群众申(投)诉、举报、反映或者上级批示交办的问题,进行初步核查,认为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经局领导批准后,启动行政执法监督程序;
(二)调查。立案后,指派2名工作人员对相关事实进行调查;对涉嫌重大行政违法行为需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会同纪检监察、人事管理或者有关业务机构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
(三)调查终结后,写出调查终结报告,对所调查的事实提出建议或者处理意见。
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执法监督程序另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对群众申(投)诉、举报、反映或者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发现的正在发生的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经行政执法监督机构核实的,应当立即予以制止或者纠正,相关机构(人员)应予执行;如发生意见分歧,执法机构(人员)应中止执行公务,待报局长决定后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级机关发生的违法或者不当具体行政行为及不作为行为,由行政执法监督机构提出纠正意见,经局长批准后,向执法机构发出《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见附件),予以纠正。
执法机构收到《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后,应当及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或停止不当行为,或者履行相关职责,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并于五日内向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反馈结果。
第二十二条 上级机关发现下级机关有违法、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应当向下级机关发出《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或者直接予以纠正。
下级机关收到《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并于执行完毕后五日内向上级机关报告执行结果。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发现本级工商机关拟制定发布或者下级工商机关上报备案的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其他规范性文件有抵触,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增加行政相对人义务的,分别提出修改或者纠正意见,按相关的办文程序予以纠正或者撤销。
第二十四条 上级工商机关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发现下级工商机关的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有待改进的工作或者认为下级工商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下发《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建议改进工作。
第二十五条 工商机关作出行政执法监督纠正决定时,应当依法告知利害关系人或者申(投)诉、举报人。
第二十六条 各级工商机关应采取多种形式,邀请社会各界参加行政执法监督活动。
第二十七条 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发现工商机关工作人员有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应移交纪检监察机构处理。
第二十八条 各级工商机关应支持执法监督机构开展执法监督工作,对忠于职守、秉公办事或工作成绩显著的工作人员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九条 对有下列行为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或者工作人员,各级工商机关应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调离行政执法监督岗位或者行政处分:
(一)不依法或者不按要求组织开展行政执法监督的;
(二)明知执法机构或者执法人员有执法违法行为而采取放任和纵容态度的;
(三)疏于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造成工作被动或不良影响的。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依法行使职责时,相关单位、部门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阻挠。
对拒绝、阻挠、妨碍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单位、部门和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工商所(分局)法制员依照本规定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附件: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
工商法监纠字(20)号
(单位):
经查,年 月 日,你单位在执法工作中存在下列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问题:一、二、三、四、根据《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特通知(建议)如下:一、二、三、四、请你单位自收到本通知(建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对上述问题进行改正,并于改正后五日内将结果报我局执法监督机构。
承办人(签字):
工商行政管理局
年 月 日
本通知(建议)书一式二份:一份执法监督单位留存,一份整改单位留存。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
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指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对在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中有过错的工作人员追究行政或经济责任。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简称工商机关)工作人员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活动中不履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以及给工商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是指放弃、推诿、拒绝等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职责的情形;违法履行职责,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形;不当履行职责,是指不依照规定程序、权限和时限等要求履行职责的情形。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工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受工商机关委托行使管理职责的组织中的工作人员。
对过错责任人需同时追究其党纪处分或公务员纪律处分的,由纪检监察、人事部门分别提出处理意见,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给予处分。
过错责任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责罚相当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管辖与承办机构
第六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一般由过错责任人所在的工商机关负责。
下列案件由上一级工商机关管辖:
(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为工商机关行政领导的;
(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为过错责任追究承办机构工作人员的;
(三)上一级工商机关认为需要办理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
第七条 工商机关法制机构,是实施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承办机构,具体办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宣传、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宣传贯彻本办法;
(二)依照本办法规定承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并提出处理建议;
(三)监督、指导、协调下级机关过错责任追究机构的工作。第八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由工商机关法制机构办理,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法制机构做好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第三章 过错责任确认
第九条 工商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许可而不予以受理、许可的;
(二)受理后不开具受理通知书的;
(三)申请资料不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许可申请,未一次清楚告知补充事项,或者未能清楚告知申请的具体要求的;
(四)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而未告知的;
(五)行政许可涉及申请人与他人重大利益关系,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未按规定告知申请人与利害关系人听证权的;
(六)违反法定程序作出行政许可的,或者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七)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应当予以撤销而拒不撤销的;
(八)有偿咨询的;
(九)不予受理许可不告知理由,或者不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的;
(十)不依照规定程序,或者擅自增设许可程序实施许可的;
(十一)超越规定权限实施许可的;
(十二)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许可事项或者告知办理结果的;
(十三)违法收取抵押金、保证金和许可费用的;
(十四)违法委托、准许中介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代行行政许可权的;
(十五)推诿、拖延或者拒绝履行法定行政许可职责的;(十六)上级工商机关强令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申请予以登记,或者对合法的登记申请不予登记的;
(十七)其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损害行政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第十条 工商机关在实施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征收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增设征收项目,或者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
(二)未按规定范围、时限实施征收的;
(三)截留、私分或者擅自挪用征收款的;
(四)实施征收不开具专用票据的;
(五)不出示征收依据和征收标准实施征收的;
(六)利用年检、验照搭车收费或者乱收费的;
(七)有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征收行为的。
第十一条 工商机关在实施执法检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擅自实施检查的;
(二)不出示有效执法证件实施检查的;
(三)不按法定程序实施检查的;
(四)不按法定权限或超越法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五)放弃、推诿、拖延或者拒绝履行法定检查职责的;
(六)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依法查处的;
(七)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八)泄露举报人身份,致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
(九)有其他违反规定实施执法检查行为的。
第十二条 工商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无法律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违反行政处罚程序实施处罚的;
(四)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幅度的;
(五)对应当立案实施处罚的违法行为不处罚的;
(六)未依法告知行政处罚人法定救济权利和途径的;
(七)弄虚作假,伪造或者隐匿证据的;
(八)有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行为的。
第十三条 工商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异地扣押、封存强制措施而不出具正式法律文书或者出具正式法律文书填写内容与实际封存、扣押内容不符的;
(三)使用、丢失或者损毁扣押、封存财物的;
(四)超期扣押、封存财物的;
(五)违法采取强制措施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或者财产权受到损害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第十四条 工商机关在履行行政复议职权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对不予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未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的;
(三)在法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四)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行为;
(五)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复议和不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为。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重追究相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一)因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引起行政诉讼,被终审判决撤销、部分撤销、变更或者责令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
(二)因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引起行政复议,被决定撤销、变更或者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职责,且复议决定已生效的;
(三)因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导致行政赔偿的;
(四)因行政执法人员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原因被相关部门追究责任的;
(五)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严重后果造成恶劣影响,严重损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形象的;
(六)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的行政过错责任的;
(七)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八)对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
(九)有收受当事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行为的。
(十)对涉嫌犯罪案件应移送不移送、以罚代刑,相关当事人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
(十一)其他应当从重追究的情形。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不予追究相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一)行政执法人员主动发现其执法过错并及时纠正,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行政执法过错情节轻微的;
(三)行政管理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责任人作出错误判断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或制度未作规定或者规定不具体,致使具体行政行为人理解错误的;
(五)出现意外情况或者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发生的;
(六)执行上级错误决定而造成行政过错的;
(七)因鉴定部门错误的鉴定结论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
(八)其他可以从轻或者不予追究的情形。
第十七条 过错责任按以下原则确认:
(一)工商机关工作人员单独行使职权产生过错的,由该行政执法人员负直接责任;
(二)工商机关工作人员两人以上共同行使职权产生过错的,由主办人员负主要直接责任,其他人员负次要直接责任;
(三)经案件核审机构核审的行政处罚案件,出现行政执法过错的,核审机构应发现而未发现执法过错的,办案机构和核审机构的有关人员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经承办机构负责人初审同意,呈报工商机关分管领导批准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出现过错的,除承办人员负直接责任外,机构负责人负次要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负主要领导责任;经有关会议集体研究决定的,由主持研究的机关领导负主要领导责任;
(五)工商机关领导对报送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批时,改变报审意见,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由审批的领导负全部责任;
(六)按规定报经上一级工商机关审批后作出的行政行为出现过错的,审批机关未改变报送机关的处罚意见,审批机关和办案机关的相关人员共同承担相应责任;审批机关改变报送机关的意见,审批机关的相关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七)经行政复议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而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复议机关和办案机关的有关人员共同承担相应责任;经行政复议决定撤销、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而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复议机关的相关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八)由于承办人员提供事实有误,或者隐匿证据、提供虚假证明等原因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由承办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第四章 追究方式与程序
第十八条 对负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人员,根据不同情节,按下列方式予以追究:
(一)责令书面检查并通报批评;
(二)停职待岗或者调离执法岗位;
(三)取消当年评选先进资格;
(四)给予行政处分;
(五)追偿相应的费用;
(六)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方式。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十九条 停职待岗期限为3—6个月;对给予行政记大过及以上处分的人员,应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需给予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的,按干部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因行政行为过错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实施办法》,根据责任大小,由过错责任人承担其月工资1-10倍的经济赔偿。
第二十一条 对执法监督中发现或者群众申(投)诉、举报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由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进行初审,对需要追究过错责任的,提出立案建议,报分管局长审批。
第二十二条 法制机构调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重大复杂的案件经局领导批准可以延长30日。
第二十三条 法制机构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应当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进行过错责任确认,并写出调查终结报告。
调查终结报告的内容包括:被追究人的基本情况、行政执法过错事实、案件性质、追究责任的依据、追究责任的建议等。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追究过错责任的案件,应当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由人事或者监督部门制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
决定书的内容应包括:责任人的基本情况、行政执法过错的事实、案件性质、追究责任的依据、追究责任的决定、责任人的救济途径、作出决定的时间等。
决定书应以行政机关的名义作出,并送达过错责任人。
第二十五条 过错责任人对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决定的上一级工商机关提出申诉。
作出决定的上一级工商机关在接到申诉后,应在30日内予以复查或复核,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诉入。
第二十六条 因工作人员出现行政执法过错被追究责任的行政行为,作出该行政行为的工商机关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纠正不当或者错误的行政行为。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工商机关暂扣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
(一)被停止履行执法职责或者停职待岗的;
(二)因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
(三)因其他原因应当暂扣的。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收缴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
(一)调离行政执法岗位的;
(二)受到开除公职行政处分的;
(三)受到行政拘留、劳动教养、刑事拘留或者判处刑罚的;
(四)因其他原因应当收缴吊销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同时废止。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使用规定
第一条 为了充分发挥执法监督的作用,及时纠正执法中存在的不当或者违法行政行为等问题,依据《云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云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暂行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纠正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简称工商机关)不当或者违法行政行为时使用,由法制机构具体实施。
第三条 各级工商机关在使用《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时,应对所纠正的行为调查核实,并听取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辩和意见后,方能制发。
第四条 法制机构在实施执法监督时应当制作监督记录,对发现不作为和违法行政行为的时间、地点、责任单位、人员、主要问题等进行记载,必要时由被监督单位、人员签字。
第五条 法制机构下达《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应当经主管领导批准,以各级工商机关的名义下达,不得擅自以法制机构的名义作出。
第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由各级法制机构统一编号、登记、保管、存档。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实施监督的法制机构留存,一份由被监督单位留存。
第七条 法制机构应当定期向上一级工商机关的法制机构报告执法监督情况。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定期通报执法监督情况。
第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
工商法监纠字(20)号
(单位):
经查,年 月 日,你单位在执法工作中存在下列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问题:一、二、三、四、根据《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特通知(建议)如下:一、二、三、四、请你单位自收到本通知(建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对上述问题进行改正,并于改正后五日内将结果报我局执法监督机构。
承办人(签字):
工商行政管理局
年 月 日 本通知(建议)书一式二份:一份执法监督单位留存,一份整改单位留存。
第二篇: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组工干部合法、公正、高效实施行政管理,预防和及时纠正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追究有关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单位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坚持权力与责任相平衡、责任与惩戒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县委组织部依法行政领导小组负责单位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第五条 各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追究工作情况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范围,作为工作目标管理和岗位考核的内容。
第二章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第六条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因故意或过失,作出违法或明显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不作为行为。
第七条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无法定处罚依据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指派、委托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组织、人员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擅自设定行政处罚或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四)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重复罚款的;
(五)违反“罚缴分离”规定,擅自收取罚款的;
(六)对当事人进行罚款、没收财物的处罚不开据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七)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的;
(八)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或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
(九)未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十)依法应当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十一)实施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
(十二)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
第八条在实施行政征收、征用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无法定依据、法定职权实施征收、征用的;
(二)擅自设立征收、征用项目,或擅自改变征收、征用范围和标准的;
(三)未按法定程序实施征收、征用的;
(四)其他违反征收、征用规定的。
第九条在实施行政检查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无法定依据、法定职权实施行政检查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检查的;
(三)非正当目的实施行政检查的;
(四)不按法定程序、时限实施行政检查的;
(五)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行政检查职责的;
(六)隐瞒、包庇、袒护、纵容违法行为的;
(七)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第十条在实施行政强制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无法定职权或超越法定职权实施行政强制的;
(二)无法定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强制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强制的;
(四)擅自使用、损毁查封、扣押财物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强制规定,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第十一条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或不公开依法应当公开的信息的;
(三)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四)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或不予行政许可理由的;
(五)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未举行听证的;
(六)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七)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不在规定时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八)依法应经过招标、拍卖、考试择优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而未经招标、拍卖、考试,或不根据招标、拍卖结果、考试成绩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九)无法定依据收费或不按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
(十)对涉及不同部门的行政许可,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延迟办理,或办理完毕后应当及时移交其他部门而未移交,或拖延移交的;
(十一)不按规定向申请人出据相关书面凭证的;
(十二)将行政许可权违法委托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使的;
(十三)其他违反行政许可规定,贻误行政许可工作,损害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第十二条在实施其他行政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履行非法定义务的;
(二)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经营自主权的;
(三)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接受无法定依据的指定服务,或购买无法定依据的指定商品的;
(四)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的其他违法执法行为;
(五)违反有关规定,截留、私分、挪用罚没款、征收款,截留、私分、使用、损毁被没收、征收、征用财物的。
第十三条有下列不履行法定职责行为之一的,属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一)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请求,拒绝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特定义务的;
(二)拒绝、拖延执行上级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决定的;
(三)具有法定义务在法定期限内不作为的;
(四)不依法给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赔偿、行政救济、行政补偿、行政给付的;
(五)依法应当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出据凭证而未出据的;
(六)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第三章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及追究形式
第十四条 对妨碍正常行政管理秩序,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其他危害后果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应当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五条 应当经过审核、审批的具体行政行为,产生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对行政执法人员按下列情形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审核、批准而擅自作出的,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二)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三)虽经审核人审核、批准人批准,但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内容实施的,追究承办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四)承办人因过失提出错误意见,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发现后未予纠正,按所起作用大小追究承办人、审核人、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五)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按照审核人意见批准的,按所起作用大小追究审核人、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六)审核人未报请批准而直接作出错误决定的,追究审核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七)批准人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或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
核,批准人直接作出错误决定的,追究批准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六条经行政执法机关集体讨论决定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产生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追究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七条 两个以上行政执法机关联合执法、集中执法活动中产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撤销该决定、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命令,或要求立即执行的,执行后产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由上级承担相应责任;但行政执法人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行政执法人员明知本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处于继续状态,而不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
(二)行政执法人员一年内发生三次以上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或两次以上被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仍然发生同一性质、同一种类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
(三)干扰、阻碍、抗拒对其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四)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或责任追究承办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二十条对于共同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产生具有辅助或次要作用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比照对该行为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或主要作用的行政执法人员从轻或减轻追究。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人员发现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可以不追究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采取补救措施,未能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追究。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一)因不可抗力产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二)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产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三)因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过错造成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情节、危害后果明显轻微的,可以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第二十四条 根据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可以给予下列形式的处理:
(一)性质、情节轻微、危害后果不大的,诫免谈话或责令书面检讨;
(二)性质、情节轻微,社会影响较大的,通报批评;
(三)性质、情节一般,危害后果较大的,离岗培训;
(四)性质恶劣、情节较重,危害后果较大的,调离执法岗位或取消执法资格。
行政执法人员考核不合格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可以视情况按照前款规定形式处理。
涉嫌违反政纪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依法依纪处理。
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五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可以责令行政执法机关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可以给予通报批评或取消评先资格:
(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确认违法或变更、撤销的比例较高的;
(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时,外部评议群众满意度较低的;
(三)不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或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敷衍的。
第二十六条 依照本办法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外,需要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无直接干部管理权限的,有权向有关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第四章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程序
第二十七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由区政府或区监察局负责追究。
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由上级机关或区监察局负责追究。
实行双重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按照有关管理职责规定由有关机关予以追究。
其他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由其所在的行政执法机关负责追究。
第二十八条 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及区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负责承办区政府、本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具体工作。
第二十九条 上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认为下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负责追究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在本地区、本系统内影响较大的,可以直接予以追究。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开展调查:
(一)具体行政行为被人民法院、行政复议机关裁判或决定撤销、部分撤销、变更、责令重新作出、确认为违法,以及责令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可能存在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上级或同级人大机关及上级行政执法机关要求调查处理的;
(三)可能存在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上级或同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建议、提案形式要求调查处理的;
(四)可能存在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上级或同级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监察机关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可能存在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呼吁调查处理的;
(六)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发现的其他应当开展调查的情形。
第三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开展调查。
经审查需要追究有关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应当开展调查。决定不开展调查,但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应当告知不开展调查的理由。
第三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构成犯罪、行政违纪的,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或给予行政处分后,仍需要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依据有关机关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进行追究。
刑事案件、行政监察案件结案后,涉案行政执法人员未被追究刑事责任和未受到行政处分,具有行政执法过错行为,需要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依据有关部门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进行追究。
第三十三条 开展调查工作应当由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的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第三十四条 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积极配合调查,如实说明被调查的行政执法行为的有关情况。
第三十五条 负责对有关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工作人员可以向有关知情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调查。
第三十六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承办追究工作的有关人员与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人有利害关系,或具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原因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七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作出追究决定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第三十八条 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客观公正。
第三十九条 根据调查结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作出以下决定或认定: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实的,作出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决定;
(二)虽有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但具有本办法规定的免责情形的,作出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决定;
(三)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作出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决定;
(四)没有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作出无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认定;
(五)应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作出移送有关机关处理的决定。
第四十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作出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时,应当制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被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行政执法机关或行政执法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认定;
(四)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依据;
(五)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的处理决定;
(六)不服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的申诉途径、期限和方式;
(七)作出决定的机关和日期。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必须盖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的印章。
第四十一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案件的当事人不服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作出的有关决定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作出决定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申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自接到书面申诉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有关情形的,可以依法组织部门申诉。
申诉期间,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四十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一经确认后,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自行纠正;拒不纠正的,由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责令限期纠正。
第四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对本机关发生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不按规定调查处理的,上级行政执法机关、区政府法制办和区监察局可以责令调查处理。接到责令调查处理通知后,对拒不执行的,追究该机关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四十四条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追究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处于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追究时效从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终了之时起计算。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追究时效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或严重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确有必要予以追究的,不受追究时效限制。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办法所指行政执法机关,是指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各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依法受行政执法机关委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组织。
本办法所指行政执法人员,是指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工作人员。第四十七条各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照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证据规则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证据规则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证据规
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证据收集、审查和认定等活动,正确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推进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参照相关司法解释,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依据法定职权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应当遵守本规则。
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执法证据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行政执法,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证据规则,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集、审查、认定行政执法证据,以查明事实的程序和要求。
行政执法依法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职权启动,或者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启动。第四条 行政执法中应当采取合法的手段,依照法定程序,客观、全面、及时地收集证据,对当事人有利或不利的证据应当一并收集,准确认定行政执法的事实。
在行政执法中,禁止违反法定程序,采取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调查取证。不得隐匿、毁损、伪造、变造证据。
第五条 收集证据应当与相应的行政执法事项有必然、合理的联系,采取的调查取证措施应当必要、适当。
第六条 行政执法必须收集证据、查明事实后才能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调查、收集证据时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依职权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适当性负举证责任。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当事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审查认为其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有证据予以证明。
第九条 当事人有权对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证据发表意见,提出异议。未经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不能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当事人放弃或拒绝对证据发表意见的除外。
依职权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就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证据发表意见,在紧急情况下依法无需当事人对证据发表意见的除外。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可以告知当事人就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证据发表意见,对申请材料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证据应当告知当事人发表意见。
第十条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中应当载明所依据的证据,并说明证据采信的理由。在行政执法决定中实施行政裁量权的,需要载明实施裁量的理由、事实及其证据。行政执法文书未说明证据采信的理由而当事人要求予以说明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予以书面说明。
第二章 证据的种类与要求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证据有以下种类: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和计算机数据;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第十二条 书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收集书证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
(二)收集书证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制件、影印件、抄录件或者节录本,由提供人注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由提供人签名或盖章;
(三)收集报表、图纸、会计帐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由提供人提供说明材料。
第十三条 物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收集原物。收集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由提供人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由提供人签名或盖章;
(二)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的,可以收集其中的一部分。
第十四条 视听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收集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收集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复制件;
(二)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
(三)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第十五条 证人证言分为证人出具的书面证言和行政执法人员对证人所作的证言笔录。
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能证明证人的身份及基本情况的相关文件资料;
(二)应有证人逐页签名或盖章;
(三)注明出具日期或者笔录的记录日期;
(四)证言笔录还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逐页签名或盖章。
第十六条 当事人陈述是指在行政执法中由公民(自然人)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及他们的委托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向行政执法人员陈述的事实。
当事人陈述以及询问、谈话类笔录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能证明当事人及其陈述人、被询问人、谈话人的身份及相关基本情况的证据;
(二)有当事人或其陈述人、被询问人、谈话人逐页签名或盖章;
(三)注明出具日期或者陈述的记录日期;
(四)有行政执法人员逐页签名或盖章。
第十七条 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所使用的科学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
第十八条 现场笔录和勘验笔录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逐页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在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法律、法规、规章对现场笔录和勘验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内设职能机构之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就有关行政执法事项进行协调、核审、审批及研究决定等形成的文件资料属于行政执法证据,应当按照证据种类的不同分别符合其要求。
第二十条 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申请人应当按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提交齐全的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属于行政执法证据,应当按照证据种类的不同分别符合其要求。
第二十一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取得的证据,应当说明来源,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证据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取得的证据,应当具有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的证明手续。
第二十二条 外文书证或者外国语视听资料,应当附有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他翻译准确的中文译本,由翻译机构盖章或者翻译人员签名。
第二十三条 在依职权作出的行政执法案卷中,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或者盖章,注明收集日期。
第三章 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第二十四条 收集和保全证据应当及时、合法,保证证据全面、客观、真实。
第二十五条 收集和保全证据,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方法:
(一)提取原物、原件;
(二)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三)勘验、检查;
(四)录音、录像、摄影;
(五)复制、摘抄;
(六)送有关机构鉴定;
(七)依法先行登记保存;
(八)调取有关单位保存的证据、收集申请人提交的有关材料;
(九)依据法律、法规查封或扣押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
(十)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方法。
必要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法申请公证机构对行政执法中涉及需要公证的事项实施证据保全。
第二十六条 除适用简易程序的,依职权启动行政执法行为的,应当由行政执法人员填写有统一编号的程序启动审批表,报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依职权收集证据。情况紧急的,可以事后2个工作日内补报。
按照行政处罚程序依法查处当事人,行政处罚程序中的立案审批表与其他依职权启动行政执法程序的程序启动审批表具有同等效力。依据监督检查职权收集当事人身份及其本情况等必要的证据,发现当事人涉嫌违法行为后,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同时附上监督检查报告以及当事人提供的材料等,报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行政执法人员才能调查收集证据。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收到投诉、申诉、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的材料,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核查;特殊情况下,核查可以延长至15个工作日。根据核查情况和证据,决定是否启动行政执法程序。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依法具有相应的证据证明当事人存在涉嫌违法行为。
第二十七条 依申请启动行政执法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的登记制度,详细记载申请人姓名或名称、申请时间、申请事项、收到材料的名称和份数、收到材料的时间等,并依法处理。
第二十八条 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在收集、调取证据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表明身份,说明理由;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人有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首次向当事人收集证据时,应当告知其有申请行政执法人员回避的权利。
第二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原始凭证作为证据,调取原始证据有困难的,可以提取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本。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可以询问当事人、证人;询问应当个别进行;严禁变相拘禁;询问应当制作笔录,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阅读有困难的,应当向其宣读;笔录如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其更正或者补充,涂改部分应当由被询问人签名、盖章或者其他方式确认;经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在笔录上逐页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行政执法人员亦应当在笔录上逐页签名。
第三十一条 为查明事实,需要对专门事项进行鉴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出具载明委托鉴定事项及相关材料的委托鉴定书,委托具有法定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没有法定鉴定机构的,可以委托其他具备鉴定条件的机构进行鉴定。
第三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与行政执法有关的物品或者场所进行检查,检查时应当有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在场,并制作现场笔录;必要时可以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
必须对自然人的人身或者住所进行检查的,应当依法提请公安机关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配合。
第三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勘验,应当有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在场,勘验时,可以采取测量、拍照、录音、录像、抽样取证、询问在场有关人员等方式,并制作勘验笔录。
第三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抽样取证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执法人员应当制作抽样记录,对样品加贴封条,开具物品清单,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在封条和相关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抽样机构或者方式有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委托相关机构或者按照规定方式抽取样品。
第三十五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据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证据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及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
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开具清单,由当事人和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交当事人一份,并当场交付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先行登记保存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损毁、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第三十六条 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7日内采取以下措施:
(一)根据情况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保全措施;
(二)需要鉴定的,及时送交有关部门鉴定;
(三)依法应当没收或者可以查封、扣押的,决定没收或者查封、扣押;
(四)依法不应当没收或者查封、扣押的,决定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的,现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第三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集证据时,行政执法人员可以要求当事人及证明人提供证据材料,并由材料提供人在有关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材料提供人的身份或者基本情况应当查实载明。当事人拒绝到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拒绝以其他方式确认,或者无法找到当事人的,执法人员应当在证据材料上注明原因,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人员作为见证人。
第三十八条 在行政执法程序中,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主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并书面告知其举证的范围、内容、时间、方式以及不履行举证义务的法律后果。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拖延举证的,或者故意做虚假陈述,隐瞒或者毁灭主要证据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已查明的事实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三十九条 需委托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调查、收集证据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调查函,受委托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积极予以协助。无法协助的,应当及时将无法协助的情况函告委托机关。
受委托调查机关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将协助调查情况函告委托机关,因委托调查事项复杂需要延长的,应当告知委托机关。
第四章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
第四十条 对收集和保全的证据,既要逐一审查又要综合审查。应当通过调查收集新的证据排除证据之间的矛盾。每个证据都应当符合要求,具有证据能力。全部证据材料形成证据链,足以认定案件事实,符合证明标准,才能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四十一条 对单个证据按照其所属种类审查其是否符合证据要求,审查其是否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
第四十二条 综合审查证据应当审查证据之间是否矛盾,证据是否充分,是否足以认定案件事实,是否形成证据链,是否达到证明标准等。
第四十三条 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应当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材料以及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的权利,未告知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材料不得认定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证据。
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和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应当即时告知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和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告知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应当有书面记录,说明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的内容、时间、方式,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第四十四条 实施行政处罚,在处罚告知书或听证告知书中可以一并告知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的权利。当事人依法对事实、证据材料等进行陈述、申辩的,按复核程序处理;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可以在听证会中由当事人对证据质证、发表意见。其他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中,当事人对事实和证据材料发表意见,进行陈述、申辩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复核,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十五条 依申请启动行政执法行为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有证据予以证明。该证据以及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证据应当告知申请人发表意见,申请人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集的证据和事实进行陈述、申辩的,应当进行复核。
第四十六条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一)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二)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并参照司法解释的要求;
(三)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第四十七条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真实性:
(一)证据形成的原因;
(二)发现证据的客观环境;
(三)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制品、复制件是否与原件、原物相符;
(四)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有利害关系;
(五)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第四十八条 应当对收集的全部证据材料进行分析判断,确定证据材料与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
一般从以下方面考虑证据的关联性:
(一)证据与拟证明的事实之间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客观联系;
(二)证据之间是否能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相互说明;
(三)证据之间,证据与拟证明事实之间,证据与情理之间是否存在不能解释、无法解决的矛盾;
(四)全部证据、单个证据拟证明各事实要素是否能共同指向据以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结论,该事实结论是否是唯一的;
(五)是否有影响证据关联性的法定情形。第四十九条 下列事实,可以直接认定:
(一)自然规律及定理;
(二)众所周知的事实;
(三)按照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
(四)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
(五)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
前款第(二)、(三)、(四)、(五)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五十条 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其证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认定:
(一)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二)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物;
(四)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五)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六)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七)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第五十一条 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
(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
(二)以非法偷拍、非法偷录、非法窃听等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取得的;
(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
(四)没有其他证据印证、且相关人员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品或者复制件;
(五)被技术处理而无法辨认真伪的;
(六)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
(八)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包括经办人、核审人、审批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则收集、审查、认定证据的规定,导致行政执法行为被有监督权的机关作出责令履行、确认违法、确认无效、撤销、责令重作等处理的,按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其责任。
第五十三条 行政复议以及其他行政执法监督中收集、审查、认定证据,遵照本规定。
第五十四条 本规则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指导工作规则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指导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和规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指导工作,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行政指导中正确履行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强行政管理方式改革和创新成效,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适用本规则。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行政指导,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通过建议、辅导、提醒、规劝、示范、公示、约谈等非强制性方式,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行政相对人)自愿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
第四条 实施行政指导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合法原则。实施行政指导必须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与国家政策相抵触。不得以行政指导替代依法应当做出的行政行为。
(二)自愿原则。实施行政指导应当以行政相对人自愿为前提,充分尊重其自主选择权。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强制性手段以及其他不利于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手段强迫其接受行政指导,不得因行政相对人拒绝接受行政指导而加重行政处罚。
(三)公平原则。实施行政指导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得偏袒徇私。
(四)公开原则。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实施行政指导应当公开进行。
(五)合理原则。实施行政指导应当根据行政目的和行政相对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适当的行政指导方案、方式。
(六)效率原则。实施行政指导应当注重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效能,为行政相对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指导服务。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不得为单位和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二章
实施主体与适用范围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行政指导。
第七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指导工作的领导机构。综合部门负责行政指导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绩效考核等工作。相关业务部门负责行政指导工作的业务指导及具体实施。基层队、所(分局)负责行政指导工作的具体事项。
第八条 行政指导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形:
(一)依据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信息等方面帮助行政相对人,促进其事业发展的;
(二)指导帮助行政相对人完善经营管理行为,预防或者避免行政相对人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行为发生的;
(三)法律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职责,但未明确监管措施和手段的;
(四)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实施行政指导的情形。
第三章 实施程序
第一节
一般程序
第九条 行政指导可以依职权主动实施,也可以依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实施。
对依申请实施的行政指导,行政相对人要求撤回或者变更申请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准许。
第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行职责中,认为有必要主动实施行政指导的,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有关行政指导的目的、内容、理由、依据、实施人员等事项。需要行政相对人事先做相应准备的,应当提前告知行政相对人。
第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到行政相对人提交的行政指导书面申请后,可以根据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予以受理;
(二)申请事项不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三)其他不适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指导的申请事项,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不同的行政指导对象和行政指导事项,采取适当的行政指导方式,也可以针对特定对象、特定行业或者特定行为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行政指导。
实施行政指导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建议。为规范行政相对人行为,就工商行政管理相关问题向行政相对人提出引导性、倾向性意见;
(二)辅导。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与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三)提醒。就行政相对人容易疏忽的工商行政管理相关事项进行提示;
(四)规劝。就容易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对行政相对人进行预警或者劝告;
(五)示范。通过推荐、评价、展示等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合法、规范经营;
(六)公示。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制作或者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依法向社会公众公开,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有引导性的参考;
(七)约谈。召集行政相对人,就工商行政管理事项通过约见沟通、学习讲评等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合法、规范经营;
(八)其他不违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指导方式。
第十三条 实施行政指导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制发行政指导意见书等相关文书。
行政指导文书应当载明行政指导的目的、内容、时间、行政指导对象和实施人员等基本事项,并及时送达行政相对人。
第十四条 实施行政指导应当告知行政相对人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行政相对人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需要接受行政指导。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行政指导:
(一)行政相对人明确表示拒绝行政指导、撤回申请或者要求停止行政指导的;
(二)作为行政指导对象的自然人死亡的,或者作为行政指导对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
(三)实施行政指导时的法律依据或者政策依据已经发生变化,继续实施行政指导将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与国家政策相抵触,或者将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四)其他需要终止行政指导的情形。
第十六条 行政指导实施完成或者终止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行政指导文书、相关批准文件及记录文书、证据材料等及时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第二节
简易程序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直接采取口头形式或者电话、短信、电子邮件、发放材料等简便形式实施行政指导:
(一)在办理各类行政许可、审批、咨询等日常业务过程中,当场解答行政相对人对有关事项的疑问,引导行政相对人正确办理工商行政管理有关事务;
(二)在现场检查中,当场针对行政相对人经营活动中的违法倾向进行预警或者劝告;
(三)在现场检查中,当场发放工商行政管理宣传资料,推荐示范文本,引导行政相对人合法、规范经营;
(四)其他行政指导事项简单、影响较小、时效性要求较强的情形。
第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以简易记录或者定期统计方式记载实施行政指导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特别程序
第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可能影响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某一特定行业发展以及可能产生其他重大影响的行政指导,除适用一般程序外,还应当遵守本节规定。
第二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重大行政指导,应当对实施该行政指导的必要性、合法性、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或者行政指导工作领导机构批准。
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重大行政指导前,可以采取审议会、座谈会、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行政相对人、专家、相关部门、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指导的效能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建立重大行政指导评估制度。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委托第三方评估等适当方法,对重大行政指导的目标实现情况以及行政指导的质量和效果等进行评估,为相关行政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指导监督检查制度,对本机关和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的行政指导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行政指导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行政指导是否超越法定职权范围;
(二)实施行政指导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是否与国家政策相抵触;
(三)实施行政指导行为是否谋取不正当利益;
(四)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内容。
第二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行政指导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应当予以纠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实施人员在实施行政指导过程中有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指导激励机制,加强对行政指导的绩效考核评价。对典型的行政指导事例及时总结推广,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省级以下(含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可以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政指导文书。
第二十八条
本规则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施办法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结合我省工商系统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工作人员受到责任追究,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同时适用《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
责任追究的情形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法定职责,出现本实施办法第六条至第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致使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产生其他危害后果的,应当追究责任。
第六条
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中的下列行为之一:
(一)违反规定,擅自增加或者取消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二)擅自增加或者减少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法定条件或者程序;
(三)擅自实施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四)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五)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申请不予行政审批、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核准决定;
(六)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申请予以核准或者超越法定权限作出核准决定;
(七)不在办公场所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
(八)在受理、审查、决定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九)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
(十)未依法说明不受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申请或者不予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理由;
(十一)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
(十二)办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牟取其他利益;
(十三)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
(十四)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实施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依法收取的费用;
(十五)在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的法定条件之外,附加有偿咨询、培训,违法指定中介服务。
第七条 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中的下列行为:(一)无法定依据或者适用依据错误;(二)违反法定程序;
(三)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或者范围错误;(四)对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财物擅自动用或不妥善保管,致使其丢失或者损毁;
(五)对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财物不依法处理。第八条 行政处罚中的下列行为: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或者适用依据错误;
(二)违反规定,滥用自由裁量权,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或者重责轻罚、轻责重罚;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
(四)违反有关法律中关于委托处罚的规定;
(五)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
(六)违反有关罚缴分离规定自行收缴罚款;
(七)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
(八)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收缴罚款据为已有;
(九)使用、丢失、损毁、违法处理罚没财物;(十)依法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不移送或者在移送过程中违反有关移送规定;
(十一)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没指标。第九条
行政征收中的下列行为: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不按照法定范围实施征收;(二)擅自增减征收项目或者改变征收标准;(三)依法应当征收而不征收;(四)不按照规定使用专用票据;
(五)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征收款项;
(六)违法集资、摊派费用等违法增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
(七)不公开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第十条
实施行政检查中的下列行为:
(一)无法定依据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检查;(二)超越法定权限和范围实施行政检查;
(三)不按照规定出示有效行政执法证件实施行政检查;(四)对行政检查中发观的违法行为不依法制止、纠正或者不移交有关机关处理。
第十一条
行政复议中的下列行为: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
(二)不依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或者无正当理由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三)阻挠、变相阻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管理中的下列行为:(一)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
(二)不按规定程序制定、公布、备案规范性文件的;(三)不及时按规定进行规范性文件清理、修改、废止等,引起不良后果的。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及其相关工作中的下列行为:
(一)涂改、隐匿、伪造、偷换、故意损毁有关记录或者证据的;(二)妨碍作证,或者指使、支持、授意他人做伪证,或者以欺骗、利诱等方式调取证据的;
(三)泄露与行政执法有关的保密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四)出具虚假的检验、监测、鉴定、勘验、证明等相关文书的。
(五)拒不执行或故意拖延履行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复议决定、行政诉讼裁决、行政申诉决定的。
(六)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中不及时向复议机关或者法院提交证据及其他相关材料和答复(答辩)书致使具体行政行为撤销或者诉讼败诉的。
(七)在法律文书的制作、核稿、校对和送达过程中,造成严重差错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经济损失或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
第十四条
其他需要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行为,应当报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
第三章 责任界定及追究方式
第十五条
对具体行政行为责任的界定:(一)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其他未经审核、批准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构成错案的,由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执法人员承担责任。
(二)经审核、批准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由于承办机构的原因导致审核机构、批准人失误发生错案的,由相关承办人员承担责任;由于承办机构和审核机构的原因导致批准人失误发生错案的,由承办机构和审核机构相关人员承担责任;由于批准人员的原因发生错案的,由批准人员承担责任;承办机构、审核机构、批准人员均有原因发生的错案,由承办机构和审核机构的相关人员及批准人员承担责任。
(三)经集体讨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发生错案的,作出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主张错误意见的其他人员承担次要责任,主张正确意见的人员不承担责任。
(四)因非法干预导致错案发生的,由干预者承担责任。第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管理中责任的界定:
(一)规范性文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过审查但未采纳审查意见构成违法的,由决定人员承担责任。规范性文件报经合法性审查,由于审查机构的过错导致规范性文件违法的,由审查机构相关人员承担责任;由于审查机构和起草机构的共同过错导致规范性文件违法的,由审查机构和起草机构相关人员承担责任。(二)经集体讨论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构成违法的,由作出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主张错误意见的其他人员承担次要责任,主张正确意见的人员不承担责任。未经集体讨论,由作出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承担责任。
(三)不按规定程序制定、公布、备案规范性文件,不及时按规定进行规范性文件清理、修改、废止引起不良结果的,由相关工作人员承担责任。
第十七条
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方式如下:
(一)责令自行纠正或者限期整改;(二)通报批评;
(三)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前款规定的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
第十八条
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方式如下: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三)通报批评;(四)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五)责令离岗培训;
(六)取消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
前款规定的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
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因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不明确或者存在冲突,造成行政执法责任,并且工作人员无主观过错的;
(二)因出现新的证据,使原认定事实和案件性质发生变化的。但是,故意隐瞒或者因过失遗漏证据的除外;
(三)未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四)行政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五)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违法执法行为发生的;(六)执行上级领导的决定或者命令,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时,在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后,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要求立即执行而造成执法错误的。但是,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造成执法错误的除外。
工商行政执法人员发现其行政执法行为错误,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效防止危害后果发生的,不追究其行政执法责任。
第二十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轻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二)主动纠正错误,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有效制止损害后果扩大的。
第二十一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一)故意导致违法执法行为发生的;(二)拒绝纠正违法执法行为的;
(三)干扰、阻碍对违法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进行调查的:(四)对控告人、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五)一年内两次以上被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第四章 责任追究的程序和权限
第二十二条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行按管理权限分级负责的原则。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直接追究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
第二十三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察机构、人事机构、法制机构和各职能机构要认真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及本实施办法规定的职责分工,做好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工作。
第二十四条
追究行政执法责任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受理与登记。在检查、复议、监督中发现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情形的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法制机构登记,并提出书面意见;在投诉、举报或其他途径发现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情形的,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监察机构受理、登记,并提出书面意见。
(二)调查与认定。应当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的,由监察机构、法制机构和相关内设职能机构组成调查组,由调查组调查核实并作出初步认定、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三)审定与处理。调查组作出初步认定、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后,应当及时与人事机构会商,调查组与人事机构会商后报局长办公会议审定,作出处理决定。(四)制作处理决定书。根据局长办公会议的审定意见制作处理决定书。
(五)送达决定。追究责任的处理决定由调查组人员送达。(六)归档与备案。处理完毕后由监察机构归档并报人事机构备案。
第二十五条
对责任追究处理决定不服的,被追究责任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责任追究机关申请复核或者申诉。复核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或者申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复核或者申诉期间,责任追究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二十六条
行政执法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各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移送监察部门处理:
(一)被司法机关已生效的裁决撤销、变更、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责令限期履行,确认违法的;
(二)被行政复议机关已生效的复议决定撤销、变更、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责令限期履行,确认违法的;(三)被本级或者上级行政机关通过执法监督程序依法确认违法或者予以撤销、变更的;
(四)被审计、信访以及其他行政机关依法确认违法的。第二十七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