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查办案件四分离规定

时间:2019-05-13 17:0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查办案件四分离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查办案件四分离规定》。

第一篇: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查办案件四分离规定

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查办案件四分离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努力提高执法水平,确保依法行政,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根据《行政处罚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暂行规定》、《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案件实行立案、调查、核审、执行四分离制度,遵循公正、公开、效率原则,加强执法监督机制。

第三条 立案查处经济违法案件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是本局的立案机构。立案机构负责本局立案查处案件的立案、结案、销案审查以及行政强制措施的备案工作,并及时追踪案件调查机构案件调查处理进展情况。

第五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建立举报制度,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

第六条 立案机构获得的涉嫌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案件线索,应根据涉嫌的案件性质,及时交由相关案件调查机构调查,案件调查机构不得推诿,并在五个工作日(重大复杂案件经立案机构备案后,可酌情延长)内向立案机构提交初查材料,决定是否予以立案。

第七条 案件调查机构获得的案件线索,对线索资料进行审查或初步调查后,认为确有违法行为存在需立案调查的,应在实施初查后五个工作日(重大复杂案件经立案机构备案后,可酌情延长)内填写立案审批表并附有关资料,交由立案机构审查。

第八条 案件调查机构应确定专人负责案件线索审查和立案的送审工作,不得有案不立或压案不报。未经审查批准立案的案件,核审机构不予核审。

第九条 立案机构收到案件调查机构提交的立案审批表和相关资料后,应当对涉嫌违法的行为及管辖权进行全面审查,并在三个工作日(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两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报局长(含副局长,下同)批准决定是否立案。批准立案的,立案机构将立案审批表和相关资料原则上返还送审的案件调查机构依法调查;对案情复杂或涉及多个法律法规的案件,经局领导批准也可以交由相关案件调查机构调查。不批准立案的,立案机构将相关资料返还送审机构,通知其停止调查。对不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本局管辖的案件,由案件调查机构移送有管辖权的执法机关。

第十条 案件调查机构根据案件线索对违法嫌疑人进行初步调查过程中,发现案件违法事实应当依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简易程序处理的,可以依法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但应在结案后及时到立案机构备案,并提交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十一条 案件调查机构应当在接到批准立案的审批表之日起三个月内将案件调查终结。如案情复杂,在三个月内不能调查终结的,案件调查机构应向立案机构提交延长具体调查期限的申请,经立案机构审查并报局长批准后可以延长调查期限。

第十二条 案件调查机构经调查认为违法嫌疑人违法事实轻微,依法可不予以行政处罚的,或因客观原因无法收集主要违法事实证据,以致无法查明违法事实存在的,应当 及时填写销案审批表,连同案件调查材料提交立案机构审查。立案机构应当从违法事实是否存在,依法是否应当予以行政处罚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报局长批准决定是否予以销案。立案机构认为不符合销案条件的,报局领导批准或提交案件审批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第十三条 案件调查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需要对违法嫌疑人的财物采取或解除先行登记保存和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的,应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办理,并于办理后两个工作日内将有关资料送核审机构备案。核审机构对采取先行登记保存和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未经备案的案件不予核审,对解除先行登记保存和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未经备案的案件不予结案。

第十四条 案件调查机构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发现违法嫌疑人的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情节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等因素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提出移送意见送核审机构审查,核审机构提出审查意见报局长审批,经局长批准后,由案件调查机构将案件移送同级公安机关并抄送同级检察机关。

第十五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是案件核审的职能机构,具体承担本局各类行政案件的核审工作。

第十六条 案件调查机构调查案件终结,应及时整理好案卷,写出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填写《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提出处罚建议,草拟好处罚决定书,一并送交核审机构核审。对达到移送司法机关标准的案件,将移送意见一并提出供核审机构核审。

第十七条 核审机构收到案件调查机构送交的材料齐全的案件后,应当依据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全面核审,一般应在五个工作日(重大、复杂、疑难案件除外)内核审完毕,并将核审意见书面告知案件调查机构。

第十八条 核审机构与案件调查机构对案件的违法性质和处罚意见等主要事项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一般应在十五日内提交本局案件审批委员会(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第十九条 核审机构核审后,由案件调查机构将案卷及核审机构的核审意见报局领导批准。局领导对处罚建议批准后,由案件调查机构以办案机关的名义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相关权利。

第二十条 案件调查机构在案件调查终结后未经核审机构核审自行向行政相对人作出处罚决定的,立案机构对此案不予登记结案。核审机构可以根据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要求案件调查机构移送案件的全部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并依照《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会同有关机构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 行政处罚决定由案件调查机构商财务机构执行。

第二十二条 案件调查机构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应督促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缴清罚没款。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案件调查机构在法定期限内向法制机构提出方案,由法制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需要案件调查机构协助的,案件调查机构应当给予协助。第 二十四条 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应坚持全面实际履行的原则,禁止协商执行或变相执行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确因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没款的,经当事人申请,案件调查机构提出意见后送核审机构审查,核审机构提出审查意见报局长批准决定是否延期或分期缴纳。

第二十六条 执行机构将当事人被查封、扣押的物资予以拍卖抵缴当事人拒不缴纳的罚没款,或将没收物资、无主物资予以拍卖上缴财政,应在核审机构和监察机构的监督下进行。

第二十七条 对依法应予销毁的物资,由案件调查机构填写《行政处罚案件有关事项审批表》并附相关资料送核审机构核审,核审机构提出意见报局长审批,批准销毁的,由案件执行机构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组织销毁,并制作销毁记录装入案卷,核审机构和监察机构派人对销毁过程进行监督。

第二十八条 核审机构应监督处罚决定的执行,案件的处罚决定执行完毕,案件调查机构应将处罚决定书、缴纳罚没款收据、处理没收物资清单及没收物资拍卖款解交凭证复印件送立案机构予以登记结案。

第二十九条 案件处罚决定或复议决定执行完毕,案件调查机构应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的立卷要求,及时将案件材料立卷归档。

第三十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法制机构和监察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本局的执法办案工作进行监督。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遵守本规定,有下列情况的,按照《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追究责任:

(一)未通过立案机构审查和局长批准,擅自立案、销案的;

(二)采取和解除强制措施未经局长批准和核审机构备案的;

(三)未经核审作出行政处罚的;

(四)没有正当理由延误立案、调查、核审时间的;

(五)对案件的执行和处理查封、扣押的物资未按本规定执行的。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与过去有关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案件四分离的暂行规定(试行)》(川工商办[2003]152号)、《关于贯彻<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案件四分离的暂行规定(试行)>的实施意见》(川工商办[2003]153号)、《关于省局执法案件实行四分离的通知》(川工商办[2004]111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行政执法案件查处分离制度

行政执法案件查处分离制度

为强化监管、严格程序、规范运作、保证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制度本制度

一、对受理的行政执法案件实行调查取证与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构,人员分离。各稽查中队负责案件执法检查工作,制作现场检查执法文书,办理现场处罚案件,对需立案的案件,办理立案审批,进行调查取证,落实有关事宜;专卖管理科对立案的案件进行初审、报批,对案件进行审核。

稽查中队送审案件时,应指派一名执法人员协助专卖管理科对该案的后处理工作。

二、现场处罚案件由案件主办人负责,必须按《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在执法现场严格办理。于7日内连同处罚决定书交回队建立现场处罚案件电脑台账,并报专卖管理科备案。

三、区局各稽查中队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日常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需立案的,应在3日内填写立案审批表,与其它执法文书一并送专卖管理科审查后,报局长审批立案。专卖管理科应当对案件办理过程进行监督并登记。

四、调查取证有办案机构负责,案件调查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0内终结。确需延长的,应报局长批准。

五、案件调查终结3日内,主办人员应按规定制作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并附经整理的证据材料。

六、专卖管理科应当对《调查终结报告》等案件材料进行全面审查,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审查意见。

七、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由专卖管理科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处罚决定内容,并告知当事人有权陈述和申辩,符合听证条件的有权要求听证。

八、案件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专卖管理科填写《行政处罚审批表》,报局长审查批准。局长批准后,由案件承办机构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送达。

九、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案件承办机构要及时催办、执行情况随时向局长汇报,逾期不履行,又不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的,会同专卖管理监督科及时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手续。

十、案件执行完毕后,案件承办机构要在3日内填写行政处罚结案报告,报局长审批后予以结案。

十一、案件结束后,案件承办机构要在7日内整理完善所有案件材料,装订成册,归档保管,上交专卖管理科统一保管。

第三篇: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证据规则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证据规则

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证据规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证据收集、审查和认定等活动,正确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推进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参照相关司法解释,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依据法定职权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应当遵守本规则。

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执法证据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行政执法,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证据规则,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集、审查、认定行政执法证据,以查明事实的程序和要求。

行政执法依法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职权启动,或者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启动。第四条 行政执法中应当采取合法的手段,依照法定程序,客观、全面、及时地收集证据,对当事人有利或不利的证据应当一并收集,准确认定行政执法的事实。

在行政执法中,禁止违反法定程序,采取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调查取证。不得隐匿、毁损、伪造、变造证据。

第五条 收集证据应当与相应的行政执法事项有必然、合理的联系,采取的调查取证措施应当必要、适当。

第六条 行政执法必须收集证据、查明事实后才能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七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调查、收集证据时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依职权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适当性负举证责任。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当事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审查认为其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有证据予以证明。

第九条 当事人有权对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证据发表意见,提出异议。未经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不能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当事人放弃或拒绝对证据发表意见的除外。

依职权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就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证据发表意见,在紧急情况下依法无需当事人对证据发表意见的除外。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可以告知当事人就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证据发表意见,对申请材料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证据应当告知当事人发表意见。

第十条 行政执法决定文书中应当载明所依据的证据,并说明证据采信的理由。在行政执法决定中实施行政裁量权的,需要载明实施裁量的理由、事实及其证据。行政执法文书未说明证据采信的理由而当事人要求予以说明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予以书面说明。

第二章 证据的种类与要求

第十一条 行政执法证据有以下种类: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和计算机数据;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第十二条 书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收集书证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

(二)收集书证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制件、影印件、抄录件或者节录本,由提供人注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由提供人签名或盖章;

(三)收集报表、图纸、会计帐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由提供人提供说明材料。

第十三条 物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收集原物。收集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由提供人标明“经核对与原件无误”,注明出证日期,证据出处,并由提供人签名或盖章;

(二)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的,可以收集其中的一部分。

第十四条 视听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收集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收集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复制件;

(二)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

(三)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第十五条 证人证言分为证人出具的书面证言和行政执法人员对证人所作的证言笔录。

证人证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能证明证人的身份及基本情况的相关文件资料;

(二)应有证人逐页签名或盖章;

(三)注明出具日期或者笔录的记录日期;

(四)证言笔录还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逐页签名或盖章。

第十六条 当事人陈述是指在行政执法中由公民(自然人)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及他们的委托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向行政执法人员陈述的事实。

当事人陈述以及询问、谈话类笔录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能证明当事人及其陈述人、被询问人、谈话人的身份及相关基本情况的证据;

(二)有当事人或其陈述人、被询问人、谈话人逐页签名或盖章;

(三)注明出具日期或者陈述的记录日期;

(四)有行政执法人员逐页签名或盖章。

第十七条 鉴定结论应当载明委托人和委托鉴定的事项、向鉴定部门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所使用的科学手段、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并应有鉴定人的签名和鉴定部门的盖章。通过分析获得的鉴定结论,应当说明分析过程。

第十八条 现场笔录和勘验笔录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逐页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不能签名的,应当注明原因。有其他人在场的,可由其他人签名。法律、法规、规章对现场笔录和勘验笔录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内设职能机构之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就有关行政执法事项进行协调、核审、审批及研究决定等形成的文件资料属于行政执法证据,应当按照证据种类的不同分别符合其要求。

第二十条 依申请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申请人应当按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提交齐全的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属于行政执法证据,应当按照证据种类的不同分别符合其要求。

第二十一条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取得的证据,应当说明来源,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证据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取得的证据,应当具有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的证明手续。

第二十二条 外文书证或者外国语视听资料,应当附有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或者其他翻译准确的中文译本,由翻译机构盖章或者翻译人员签名。

第二十三条 在依职权作出的行政执法案卷中,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或者盖章,注明收集日期。

第三章 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第二十四条 收集和保全证据应当及时、合法,保证证据全面、客观、真实。

第二十五条 收集和保全证据,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方法:

(一)提取原物、原件;

(二)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三)勘验、检查;

(四)录音、录像、摄影;

(五)复制、摘抄;

(六)送有关机构鉴定;

(七)依法先行登记保存;

(八)调取有关单位保存的证据、收集申请人提交的有关材料;

(九)依据法律、法规查封或扣押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

(十)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方法。

必要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法申请公证机构对行政执法中涉及需要公证的事项实施证据保全。

第二十六条 除适用简易程序的,依职权启动行政执法行为的,应当由行政执法人员填写有统一编号的程序启动审批表,报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依职权收集证据。情况紧急的,可以事后2个工作日内补报。

按照行政处罚程序依法查处当事人,行政处罚程序中的立案审批表与其他依职权启动行政执法程序的程序启动审批表具有同等效力。依据监督检查职权收集当事人身份及其本情况等必要的证据,发现当事人涉嫌违法行为后,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同时附上监督检查报告以及当事人提供的材料等,报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行政执法人员才能调查收集证据。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收到投诉、申诉、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的材料,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核查;特殊情况下,核查可以延长至15个工作日。根据核查情况和证据,决定是否启动行政执法程序。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依法具有相应的证据证明当事人存在涉嫌违法行为。

第二十七条 依申请启动行政执法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的登记制度,详细记载申请人姓名或名称、申请时间、申请事项、收到材料的名称和份数、收到材料的时间等,并依法处理。

第二十八条 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在收集、调取证据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表明身份,说明理由;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人有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首次向当事人收集证据时,应当告知其有申请行政执法人员回避的权利。

第二十九条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原始凭证作为证据,调取原始证据有困难的,可以提取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本。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人员可以询问当事人、证人;询问应当个别进行;严禁变相拘禁;询问应当制作笔录,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阅读有困难的,应当向其宣读;笔录如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其更正或者补充,涂改部分应当由被询问人签名、盖章或者其他方式确认;经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在笔录上逐页签名、盖章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认,行政执法人员亦应当在笔录上逐页签名。

第三十一条 为查明事实,需要对专门事项进行鉴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出具载明委托鉴定事项及相关材料的委托鉴定书,委托具有法定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没有法定鉴定机构的,可以委托其他具备鉴定条件的机构进行鉴定。

第三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与行政执法有关的物品或者场所进行检查,检查时应当有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在场,并制作现场笔录;必要时可以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情况。

必须对自然人的人身或者住所进行检查的,应当依法提请公安机关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配合。

第三十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勘验,应当有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在场,勘验时,可以采取测量、拍照、录音、录像、抽样取证、询问在场有关人员等方式,并制作勘验笔录。

第三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抽样取证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执法人员应当制作抽样记录,对样品加贴封条,开具物品清单,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在封条和相关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抽样机构或者方式有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委托相关机构或者按照规定方式抽取样品。

第三十五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据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证据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及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

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开具清单,由当事人和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交当事人一份,并当场交付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先行登记保存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损毁、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第三十六条 对于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7日内采取以下措施:

(一)根据情况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保全措施;

(二)需要鉴定的,及时送交有关部门鉴定;

(三)依法应当没收或者可以查封、扣押的,决定没收或者查封、扣押;

(四)依法不应当没收或者查封、扣押的,决定解除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的,现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第三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集证据时,行政执法人员可以要求当事人及证明人提供证据材料,并由材料提供人在有关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材料提供人的身份或者基本情况应当查实载明。当事人拒绝到场,拒绝签名、盖章或者拒绝以其他方式确认,或者无法找到当事人的,执法人员应当在证据材料上注明原因,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人员作为见证人。

第三十八条 在行政执法程序中,对当事人提出的意见和主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并书面告知其举证的范围、内容、时间、方式以及不履行举证义务的法律后果。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或者拖延举证的,或者故意做虚假陈述,隐瞒或者毁灭主要证据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已查明的事实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三十九条 需委托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调查、收集证据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调查函,受委托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积极予以协助。无法协助的,应当及时将无法协助的情况函告委托机关。

受委托调查机关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将协助调查情况函告委托机关,因委托调查事项复杂需要延长的,应当告知委托机关。

第四章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

第四十条 对收集和保全的证据,既要逐一审查又要综合审查。应当通过调查收集新的证据排除证据之间的矛盾。每个证据都应当符合要求,具有证据能力。全部证据材料形成证据链,足以认定案件事实,符合证明标准,才能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

第四十一条 对单个证据按照其所属种类审查其是否符合证据要求,审查其是否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

第四十二条 综合审查证据应当审查证据之间是否矛盾,证据是否充分,是否足以认定案件事实,是否形成证据链,是否达到证明标准等。

第四十三条 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应当在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前告知当事人拟作出行政执法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材料以及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的权利,未告知当事人发表意见的证据材料不得认定为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证据。

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和适用简易程序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应当即时告知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和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告知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应当有书面记录,说明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的内容、时间、方式,并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第四十四条 实施行政处罚,在处罚告知书或听证告知书中可以一并告知当事人对证据材料发表意见的权利。当事人依法对事实、证据材料等进行陈述、申辩的,按复核程序处理;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可以在听证会中由当事人对证据质证、发表意见。其他依职权启动的行政执法行为中,当事人对事实和证据材料发表意见,进行陈述、申辩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复核,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十五条 依申请启动行政执法行为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的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有证据予以证明。该证据以及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证据应当告知申请人发表意见,申请人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集的证据和事实进行陈述、申辩的,应当进行复核。

第四十六条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一)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二)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并参照司法解释的要求;

(三)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第四十七条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真实性:

(一)证据形成的原因;

(二)发现证据的客观环境;

(三)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制品、复制件是否与原件、原物相符;

(四)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有利害关系;

(五)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第四十八条 应当对收集的全部证据材料进行分析判断,确定证据材料与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

一般从以下方面考虑证据的关联性:

(一)证据与拟证明的事实之间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客观联系;

(二)证据之间是否能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相互说明;

(三)证据之间,证据与拟证明事实之间,证据与情理之间是否存在不能解释、无法解决的矛盾;

(四)全部证据、单个证据拟证明各事实要素是否能共同指向据以作出行政执法决定的事实结论,该事实结论是否是唯一的;

(五)是否有影响证据关联性的法定情形。第四十九条 下列事实,可以直接认定:

(一)自然规律及定理;

(二)众所周知的事实;

(三)按照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

(四)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

(五)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

前款第(二)、(三)、(四)、(五)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五十条 证明同一事实的数个证据,其证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认定:

(一)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二)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三)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物;

(四)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五)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六)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七)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第五十一条 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据:

(一)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

(二)以非法偷拍、非法偷录、非法窃听等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取得的;

(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

(四)没有其他证据印证、且相关人员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品或者复制件;

(五)被技术处理而无法辨认真伪的;

(六)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

(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

(八)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行政执法人员(包括经办人、核审人、审批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则收集、审查、认定证据的规定,导致行政执法行为被有监督权的机关作出责令履行、确认违法、确认无效、撤销、责令重作等处理的,按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其责任。

第五十三条 行政复议以及其他行政执法监督中收集、审查、认定证据,遵照本规定。

第五十四条 本规则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规定》《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暂行规定》和《云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简称工商机关)对本机关内设机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检查、评议、督促及纠正的活动。

第三条 工商机关法制机构是主管行政执法监督的工作机构(以下称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在本级工商机关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协调和指导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工商机关纪检监察、人事和有关业务机构依照各自工作职责,共同做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第四条 行政执法监督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和监督执法与促进执法相结合,纠正错误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行政执法监督的范围和内容

第五条 行政执法监督,包括对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及行政不作为行为实施监督。

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指对工商机关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实施的监督。

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指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等各类具体行政执法行为实施的监督。

行政不作为行为的监督,是指对依法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的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行为实施的监督。

第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

(三)行政执法主体的合法性;

(四)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五)行政执法争议处理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六)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行为或者行政乱作为行为;

(七)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三章 行政执法监督的标准

第七条 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呈本机关负责人签发前,是否经过合法性审核;

(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度发布和备案。

第八条 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包括市场主体登记和广告管理、市场管理、食品流通监管等确立市场主体资格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实施行政许可主体的合法性;

(二)实施行政许可内容的合法性;

(三)实施行政许可程序的合法性;

(四)实施行政许可期限的合法性;

(五)行政许可档案是否健全;

(六)无其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对年检、验证、验照、企业动产抵押物登记、备案等行政行为参照行政许可行为实施监督。

第九条 对行政处罚行为的监督,包括对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证照等行政处罚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实施行政处罚主体的合法性;

(二)行政处罚的依据;

(三)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的取得是否合法、有效;定性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自由裁量权使用是否适当,所制作的行政处罚文书是否规范;

(四)重大复杂案件是否经局长办公会或者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五)是否在法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减轻处罚是否具备减轻处罚的条件和相关证据材料;

(六)罚没物资或者无主财物的保管和处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七)行政处罚决定是否执行到位,罚没款延期或者分期缴纳是否有当事人申请并履行审批手续;

(八)是否按规定开具罚没票据并落实罚缴分离的规定;

(九)行政处罚案卷是否健全。

第十条 对行政强制行为的监督,包括对先行登记保存或者封存、扣留(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是否具有法律、法规依据,符合法定权限;

(二)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

(三)扣留、封存的财物与违法行为是否有直接关系;

(四)对扣留财物是否妥善保管;

(五)强制措施是否符合法定期限,是否及时作出合法、适当的处理决定;

(六)行政强制措施案卷是否健全。

第十一条 对行政征收行为的监督,包括对市场主体登记费、年检费、工本费等行政性收费征收情况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是否具有征收资格和征收依据;

(二)是否按标准收取,有无自立收费项目、超范围、超标准收费、搭车收费、为其他单位代收费用或者应收不收、越权减免情况;

(三)是否按法定程序征收;

(四)是否按规定开具票据,票据填写是否规范;

(五)是否执行收缴分离的规定。

第十二条 对行政复议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是否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并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二)被申请人是否按规定提出书面答辨并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三)行政复议行为是否合法,复议决定是否符合规范;

(四)行政调解行为是否合法;

(五)是否存在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情形;

(六)行政复议案卷是否健全。

第十三条 对行政应诉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对行政诉讼案件是否按要求提交答辩状和作出该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等应诉材料;

(二)是否依法出庭应诉;

(三)是否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或者裁定;

(四)是否按规定办理其它行政应诉事务。

第十四条 对行政赔偿行为的监督,主要监督以下内容:

(一)是否依法受理和办理行政赔偿申请;

(二)是否依法履行行政赔偿义务;

(三)是否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执法人员承担相应的赔偿费用;

(四)是否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第十五条 对行政不作为的监督,主要监督是否存在以下情形:

(一)对行政相对人提出的有关申请、申(投)诉和举报应当受理而不受理或者受理后不及时处理;

(二)应当履行现场管理职责而不履行或者不及时履行;

(三)应当依法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权利而不予保护;

(四)应当依法立案、查处、执行或者销案而未依法办理;

(五)应当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

(六)违反政务公开规定,不履行公开或者告知义务;

(七)应当移送司法机关查处的案件而不予移送;

(八)故意拖延的行为;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行为。

第四章 行政执法监督的方式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各级工商机关应当按照上级机关要求,定期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实施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上一级工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机构;

(二)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制度。各级工商机关应由法制机构对本机关起草、制定的有关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进行审核,并在规范性文件发布后一个月内报送上一级工商机关法制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备案;

(三)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各级工商机关采取现场检查、专项检查、例行检查、重点抽查和交叉检查等形式,对本级和下级工商机关及其内设机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的执法活动进行执法检查。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提出解决办法并督促纠正,同时以书面形式报送上一级工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机构;

(四)行政执法评查制度。各级工商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派出机构定期对本单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执法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评查,重点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及时改进;

(五)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省局每两年对州、市工商局进行一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州、市局每年对县级工商局(包括各县(市)区工商局、城区各工商分局,下同)进行一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县级工商局每半年对基层工商所(分局)进行一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客观公正地评价考核对象的行政执法工作;

(六)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级工商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发生的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及行政不作为行为,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贻误行政管理工作的,由其本级机关或者其上级工商机关按照《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依法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七)重大行政违法案件整改督办制度。对发生的造成行政相对人人身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引发群体事件、或者被上级通报批评以及其它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行政违法案件,由其上级工商机关对整改情况实行跟踪督办;

(八)各级工商机关决定采取的其他方式。

第五章 行政执法监督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调查了解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施行情况;

(二)检查有关行政执法情况;

(三)制止和纠正行政执法中的违法、不当或者不作为行为;

(四)会同有关机构督办、查处重大行政违法行为;

(五)协调、裁定不同执法机构之间在行政执法中发生的具体争议;

(六)对行政处罚案件依法进行核审、听证;

(七)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案件;

(八)组织对本机关重大决策项目听证,对本机关拟制定发布或者下级机关上报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

(九)协助纪检监察、人事管理机构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

(十)本机关首长交办的事项。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在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时享有下列职权:

(一)检查权;

(二)调查取证权;

(三)行政处理建议权;

(四)协调裁定权;

(六)紧急情况下的及时制止纠正权;

(七)暂扣或者决定收缴吊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权。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监督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受理。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群众申(投)诉、举报、反映或者上级批示交办的问题,进行初步核查,认为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经局领导批准后,启动行政执法监督程序;

(二)调查。立案后,指派2名工作人员对相关事实进行调查;对涉嫌重大行政违法行为需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会同纪检监察、人事管理或者有关业务机构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

(三)调查终结后,写出调查终结报告,对所调查的事实提出建议或者处理意见。

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执法监督程序另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对群众申(投)诉、举报、反映或者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发现的正在发生的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经行政执法监督机构核实的,应当立即予以制止或者纠正,相关机构(人员)应予执行;如发生意见分歧,执法机构(人员)应中止执行公务,待报局长决定后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级机关发生的违法或者不当具体行政行为及不作为行为,由行政执法监督机构提出纠正意见,经局长批准后,向执法机构发出《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见附件),予以纠正。

执法机构收到《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后,应当及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或停止不当行为,或者履行相关职责,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并于五日内向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反馈结果。

第二十二条 上级机关发现下级机关有违法、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应当向下级机关发出《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或者直接予以纠正。

下级机关收到《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并于执行完毕后五日内向上级机关报告执行结果。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发现本级工商机关拟制定发布或者下级工商机关上报备案的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其他规范性文件有抵触,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或者增加行政相对人义务的,分别提出修改或者纠正意见,按相关的办文程序予以纠正或者撤销。

第二十四条 上级工商机关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发现下级工商机关的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有待改进的工作或者认为下级工商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下发《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建议改进工作。

第二十五条 工商机关作出行政执法监督纠正决定时,应当依法告知利害关系人或者申(投)诉、举报人。

第二十六条 各级工商机关应采取多种形式,邀请社会各界参加行政执法监督活动。

第二十七条 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发现工商机关工作人员有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应移交纪检监察机构处理。

第二十八条 各级工商机关应支持执法监督机构开展执法监督工作,对忠于职守、秉公办事或工作成绩显著的工作人员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九条 对有下列行为的行政执法监督机构或者工作人员,各级工商机关应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调离行政执法监督岗位或者行政处分:

(一)不依法或者不按要求组织开展行政执法监督的;

(二)明知执法机构或者执法人员有执法违法行为而采取放任和纵容态度的;

(三)疏于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造成工作被动或不良影响的。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依法行使职责时,相关单位、部门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阻挠。

对拒绝、阻挠、妨碍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单位、部门和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工商所(分局)法制员依照本规定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附件: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

工商法监纠字(20)号

(单位):

经查,年 月 日,你单位在执法工作中存在下列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问题:一、二、三、四、根据《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特通知(建议)如下:一、二、三、四、请你单位自收到本通知(建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对上述问题进行改正,并于改正后五日内将结果报我局执法监督机构。

承办人(签字):

工商行政管理局

年 月 日

本通知(建议)书一式二份:一份执法监督单位留存,一份整改单位留存。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

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指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对在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中有过错的工作人员追究行政或经济责任。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简称工商机关)工作人员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活动中不履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以及给工商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是指放弃、推诿、拒绝等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职责的情形;违法履行职责,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形;不当履行职责,是指不依照规定程序、权限和时限等要求履行职责的情形。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工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受工商机关委托行使管理职责的组织中的工作人员。

对过错责任人需同时追究其党纪处分或公务员纪律处分的,由纪检监察、人事部门分别提出处理意见,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给予处分。

过错责任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责罚相当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管辖与承办机构

第六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一般由过错责任人所在的工商机关负责。

下列案件由上一级工商机关管辖:

(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为工商机关行政领导的;

(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为过错责任追究承办机构工作人员的;

(三)上一级工商机关认为需要办理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

第七条 工商机关法制机构,是实施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承办机构,具体办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宣传、贯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宣传贯彻本办法;

(二)依照本办法规定承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并提出处理建议;

(三)监督、指导、协调下级机关过错责任追究机构的工作。第八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由工商机关法制机构办理,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法制机构做好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第三章 过错责任确认

第九条 工商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许可而不予以受理、许可的;

(二)受理后不开具受理通知书的;

(三)申请资料不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许可申请,未一次清楚告知补充事项,或者未能清楚告知申请的具体要求的;

(四)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而未告知的;

(五)行政许可涉及申请人与他人重大利益关系,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未按规定告知申请人与利害关系人听证权的;

(六)违反法定程序作出行政许可的,或者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七)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应当予以撤销而拒不撤销的;

(八)有偿咨询的;

(九)不予受理许可不告知理由,或者不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的;

(十)不依照规定程序,或者擅自增设许可程序实施许可的;

(十一)超越规定权限实施许可的;

(十二)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许可事项或者告知办理结果的;

(十三)违法收取抵押金、保证金和许可费用的;

(十四)违法委托、准许中介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代行行政许可权的;

(十五)推诿、拖延或者拒绝履行法定行政许可职责的;(十六)上级工商机关强令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申请予以登记,或者对合法的登记申请不予登记的;

(十七)其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损害行政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

第十条 工商机关在实施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征收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增设征收项目,或者擅自改变征收标准的;

(二)未按规定范围、时限实施征收的;

(三)截留、私分或者擅自挪用征收款的;

(四)实施征收不开具专用票据的;

(五)不出示征收依据和征收标准实施征收的;

(六)利用年检、验照搭车收费或者乱收费的;

(七)有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征收行为的。

第十一条 工商机关在实施执法检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擅自实施检查的;

(二)不出示有效执法证件实施检查的;

(三)不按法定程序实施检查的;

(四)不按法定权限或超越法定权限实施检查的;

(五)放弃、推诿、拖延或者拒绝履行法定检查职责的;

(六)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依法查处的;

(七)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

(八)泄露举报人身份,致使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的;

(九)有其他违反规定实施执法检查行为的。

第十二条 工商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无法律和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违反行政处罚程序实施处罚的;

(四)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幅度的;

(五)对应当立案实施处罚的违法行为不处罚的;

(六)未依法告知行政处罚人法定救济权利和途径的;

(七)弄虚作假,伪造或者隐匿证据的;

(八)有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行为的。

第十三条 工商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过错责任:

(一)无法定依据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异地扣押、封存强制措施而不出具正式法律文书或者出具正式法律文书填写内容与实际封存、扣押内容不符的;

(三)使用、丢失或者损毁扣押、封存财物的;

(四)超期扣押、封存财物的;

(五)违法采取强制措施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或者财产权受到损害的;

(六)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第十四条 工商机关在履行行政复议职权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对不予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未说明理由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的;

(三)在法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四)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行为;

(五)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复议和不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为。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重追究相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一)因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引起行政诉讼,被终审判决撤销、部分撤销、变更或者责令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

(二)因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引起行政复议,被决定撤销、变更或者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职责,且复议决定已生效的;

(三)因行政执法过错行为导致行政赔偿的;

(四)因行政执法人员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原因被相关部门追究责任的;

(五)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严重后果造成恶劣影响,严重损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形象的;

(六)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的行政过错责任的;

(七)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

(八)对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

(九)有收受当事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行为的。

(十)对涉嫌犯罪案件应移送不移送、以罚代刑,相关当事人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

(十一)其他应当从重追究的情形。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不予追究相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一)行政执法人员主动发现其执法过错并及时纠正,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行政执法过错情节轻微的;

(三)行政管理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责任人作出错误判断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或制度未作规定或者规定不具体,致使具体行政行为人理解错误的;

(五)出现意外情况或者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发生的;

(六)执行上级错误决定而造成行政过错的;

(七)因鉴定部门错误的鉴定结论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

(八)其他可以从轻或者不予追究的情形。

第十七条 过错责任按以下原则确认:

(一)工商机关工作人员单独行使职权产生过错的,由该行政执法人员负直接责任;

(二)工商机关工作人员两人以上共同行使职权产生过错的,由主办人员负主要直接责任,其他人员负次要直接责任;

(三)经案件核审机构核审的行政处罚案件,出现行政执法过错的,核审机构应发现而未发现执法过错的,办案机构和核审机构的有关人员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经承办机构负责人初审同意,呈报工商机关分管领导批准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出现过错的,除承办人员负直接责任外,机构负责人负次要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负主要领导责任;经有关会议集体研究决定的,由主持研究的机关领导负主要领导责任;

(五)工商机关领导对报送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批时,改变报审意见,造成行政执法过错的,由审批的领导负全部责任;

(六)按规定报经上一级工商机关审批后作出的行政行为出现过错的,审批机关未改变报送机关的处罚意见,审批机关和办案机关的相关人员共同承担相应责任;审批机关改变报送机关的意见,审批机关的相关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七)经行政复议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而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复议机关和办案机关的有关人员共同承担相应责任;经行政复议决定撤销、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而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复议机关的相关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八)由于承办人员提供事实有误,或者隐匿证据、提供虚假证明等原因导致行政执法过错的,由承办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第四章 追究方式与程序

第十八条 对负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人员,根据不同情节,按下列方式予以追究:

(一)责令书面检查并通报批评;

(二)停职待岗或者调离执法岗位;

(三)取消当年评选先进资格;

(四)给予行政处分;

(五)追偿相应的费用;

(六)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方式。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十九条 停职待岗期限为3—6个月;对给予行政记大过及以上处分的人员,应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需给予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员行政处分的,按干部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因行政行为过错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实施办法》,根据责任大小,由过错责任人承担其月工资1-10倍的经济赔偿。

第二十一条 对执法监督中发现或者群众申(投)诉、举报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由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制机构进行初审,对需要追究过错责任的,提出立案建议,报分管局长审批。

第二十二条 法制机构调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重大复杂的案件经局领导批准可以延长30日。

第二十三条 法制机构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案件应当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进行过错责任确认,并写出调查终结报告。

调查终结报告的内容包括:被追究人的基本情况、行政执法过错事实、案件性质、追究责任的依据、追究责任的建议等。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追究过错责任的案件,应当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由人事或者监督部门制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

决定书的内容应包括:责任人的基本情况、行政执法过错的事实、案件性质、追究责任的依据、追究责任的决定、责任人的救济途径、作出决定的时间等。

决定书应以行政机关的名义作出,并送达过错责任人。

第二十五条 过错责任人对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决定的上一级工商机关提出申诉。

作出决定的上一级工商机关在接到申诉后,应在30日内予以复查或复核,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诉入。

第二十六条 因工作人员出现行政执法过错被追究责任的行政行为,作出该行政行为的工商机关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纠正不当或者错误的行政行为。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工商机关暂扣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

(一)被停止履行执法职责或者停职待岗的;

(二)因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

(三)因其他原因应当暂扣的。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收缴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人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

(一)调离行政执法岗位的;

(二)受到开除公职行政处分的;

(三)受到行政拘留、劳动教养、刑事拘留或者判处刑罚的;

(四)因其他原因应当收缴吊销的。

第五章 附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同时废止。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使用规定

第一条 为了充分发挥执法监督的作用,及时纠正执法中存在的不当或者违法行政行为等问题,依据《云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云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暂行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纠正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简称工商机关)不当或者违法行政行为时使用,由法制机构具体实施。

第三条 各级工商机关在使用《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时,应对所纠正的行为调查核实,并听取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辩和意见后,方能制发。

第四条 法制机构在实施执法监督时应当制作监督记录,对发现不作为和违法行政行为的时间、地点、责任单位、人员、主要问题等进行记载,必要时由被监督单位、人员签字。

第五条 法制机构下达《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应当经主管领导批准,以各级工商机关的名义下达,不得擅自以法制机构的名义作出。

第六条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由各级法制机构统一编号、登记、保管、存档。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一式两份,一份由实施监督的法制机构留存,一份由被监督单位留存。

第七条 法制机构应当定期向上一级工商机关的法制机构报告执法监督情况。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定期通报执法监督情况。

第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行政执法监督纠正通知(建议)书》

工商法监纠字(20)号

(单位):

经查,年 月 日,你单位在执法工作中存在下列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问题:一、二、三、四、根据《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特通知(建议)如下:一、二、三、四、请你单位自收到本通知(建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对上述问题进行改正,并于改正后五日内将结果报我局执法监督机构。

承办人(签字):

工商行政管理局

年 月 日 本通知(建议)书一式二份:一份执法监督单位留存,一份整改单位留存。

第五篇:四川省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规定

四川省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规定

(2014年5月12日四川省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14年5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78号公布 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行政机关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方式、种类、幅度和时限等,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审查、判断并作出处理的权力。

第三条 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应当体现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机关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本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机关按照本规定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各级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执法裁量权的行使实施行政监察。

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工作的指导。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五条 拟定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应当依法、合理设定行政执法权,对行政执法权的行使主体、条件、程序、种类、幅度等要素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减少行政执法裁量空间。

第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存在裁量空间的行政执法权进行清理,分类分项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省级行政机关制定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裁量标准,在本系统适用。省级行政机关制定的其他行政执法权裁量标准,在本机关适用。

市(州)行政机关制定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外的其他行政执法权裁量标准,在本市(州)适用。市(州)行政机关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在省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裁量标准范围内进行合理细化、量化。

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关,由省级行政机关负责制定各类行政执法权裁量标准,在本系统适用。

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已经制定相关行政执法权裁量标准的,有关行政机关可以不再制定,但可以在其规定的裁量标准范围内进行合理细化、量化。

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或者综合执法的行政机关,由该行政机关制定相关行政执法权裁量标准,在本机关适用。

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定的行政执法裁量权,分别由较大的市、自治州、自治县所属的行政机关制定裁量标准,在本地区适用。

第七条 行政机关制定的裁量标准,应当以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公开发布,并遵循《四川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

法律、法规、规章调整或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要调整裁量标准的,按照本规定第六条和本条前款规定进行。

第八条 行政机关制定的裁量标准,应当按照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工作要求,录入行政职权目录,并在相关行政执法文书中载明。

第九条 行政机关制定的裁量标准可以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执法监督机关审查具体行政行为适当性的依据。

第十条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应当遵循下列规则:

(一)符合立法目的;

(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应当采用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没有损害或者损害较小的方式;

(三)考虑相关事实因素和法律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四)建立健全内部工作程序,相对分离受理(立案)、调查、审查、决定、执行等环节;

(五)平等对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事实、性质等因素基本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况下,给予基本相同的处理;

(六)依法执行回避、公开、告知、听证、调查取证、说明理由、重大决定集体讨论、备案等程序制度。

第十一条 省级、市(州)行政机关应当制定行政执法权裁量标准实施细则并建立案例指导制度。

第三章 特别规定

第十二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许可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许可条件有选择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对应的具体情形;

(二)对许可决定方式没有明确规定或者可以选择的,应当列出决定的具体方式;

(三)对许可程序或者变更、撤回、撤销、注销许可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四)对许可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五)对许可事项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三条 规范和行使行政许可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不再许可企业投资项目;对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查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内容;

(二)除跨市(州)、跨重点流域或者需要省统筹平衡资源等建设条件,以及国家明确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或者省级投资主管部门等管理的项目外,项目许可权限一律下放市(州)或县(市、区);

(三)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在项目核准之前办理的许可事项,一律不作为核准前置条件;

(四)对有数量限制的许可,应当公布数量和遴选规则;

(五)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以任何形式实施年检、年审和注册,依法需要年检、年审和注册的,不得将参加培训、加入协会或者缴纳费用等作为前置条件;

(六)依法需要开展评价、评审、鉴定等中介服务的,不得指定中介服务机构。

第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3个至5个裁量阶次:

(一)对适用简易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适用的具体情形;

(二)同一种违法行为,可以选择处罚种类的,应当列出选择处罚种类的具体情形;

(三)同一种违法行为,有处罚幅度的,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列出处罚的具体标准;

(四)对减轻、从轻、从重处罚的条件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减轻、从轻、从重处罚的具体情形;

(五)对违法所得、非法财物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对违法所得、非法财物进行明确界定;

(六)对停止执行处罚决定的条件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

(七)对处罚环节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五条 规范和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开收集证据,不得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取引诱、欺骗、胁迫、暴力等违法或者不正当方式收集证据并实施处罚;

(二)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违法行为,不得故意放任违法行为发生而加重实施处罚,不得因已实施处罚而放任违法行为持续。

第十六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强制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查封的涉案场所或者查封、扣押的设施和其他财物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作出明确界定;

(二)对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适用的具体情形;

(三)对行政强制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四)对需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紧急情况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紧急情况的具体情形;

(五)对实施行政强制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七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征收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征收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各种幅度适用的具体情形;

(二)征收数额的计算方法可以选择的,应当列出各种征收数额计算方法适用的具体情形;

(三)对减征、免征的条件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减征、免征的具体条件;

(四)减征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各种幅度适用的具体情形;

(五)对征收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八条 规范和行使行政征收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没有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明确规定或者授权的,不得设立收费项目;

(二)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并举行听证会。

第十九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确认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确认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二)对确认申请需提交的材料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申请材料清单;

(三)对确认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四)对确认事项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二十条 规范和行使行政确认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申请人因特殊情况无法亲自到场确认的,应当列出特殊情况的具体情形,并在兼顾行政效率的情况下采取方便申请人的方式实施确认;

(二)确认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

第二十一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给付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给付条件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给付的具体条件;

(二)对给付方式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给付的具体程序和方式;

(三)给付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给付数额的具体标准;

(四)对给付办理时限没有规定或者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五)对给付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二十二条 规范和行使行政给付裁量权,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拟给付对象情况进行调查,可以采取民主评议等方式听取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

(二)在一定范围内公示给付对象相关信息;

(三)决定不予给付的,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三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裁决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裁决立案、受理、决定等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二)对裁决标准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标准对应的具体情形;

(三)对裁决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四)对裁决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二十四条 存在裁量空间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根据行为类型分别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所属行政机关和下级人民政府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的监督。

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的监督。

第二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据《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向行政执法监督机关举报、控告和投诉。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关发现本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本规定的,应当主动、及时自行纠正。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执法监督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处理或者提出意见,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发现违反本规定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行为,不自行纠正的;

(二)不执行已公布生效的行政执法裁量标准的;

(三)不当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四)其他违反本规定行为的。

第五章 附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机关,包括法律、法规授权执法的组织和依法接受行政机关委托承担行政执法任务的组织。

第三十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权,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裁决和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收取一定财物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法律事实进行确定和认可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行政给付,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物质利益或者赋予其与物质利益有关权益的行为。

(四)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省政府2008年7月27日发布的《四川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同时废止。

下载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查办案件四分离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查办案件四分离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