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纳运算顺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二篇:运算定律运算顺序复习课教学设计
运算定律、性质、运算顺序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2.掌握积、商的变化规律。
3.能运用这些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和规律进行简算。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教具与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判断牌、选择牌。教学过程设计(一)揭示课题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时,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哪些运算性质?”(指名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
减法的性质 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除法的性质 结合律 分配律
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些定律和性质及其应用。(板书: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复习)(二)复习五大定律
1.提问:这些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么叙述?(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字母公式。)2.判断下面应用运算定律的过程有没有错误,没错举“√”,有错举“×”,并指出错误所在,改正过来。投影出示:
(1)(43+25)×4=43×4×25×4(2)(700+1)×68=700×68+68(3)153×(220+57)=153×220+57(4)45+(54+55)=54+(45+55)(5)63×8+37×8=(63+37)×(8+8)3.小结:我们运用这些定律时要注意正确。(三)复习两大性质
1.提问:我们还学习了哪些运算性质?你能把它们用字母表示出来吗?说说它们表示的意思。(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除法运算性质:(a+b)÷c=a÷c+b÷c(c≠0)强调除法性质中的a,b都要能被c整除,且除数c不能是0。2.做一做:在等号后面的横线上填数,○里填运算符号。(1)157-(27+68)=157-27○_________
(2)3214-537-463=3214-(537○463)(3)(945+63)÷9=945÷________○63÷(4)156×102=156×(100○_______)说结果,并说明根据什么性质。(四)积、商的变化规律
1.提问:我们在学习多位数乘、除法时,还学过积、商的哪些变化规律?谁还记得?(1)投影: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________倍;如果一个因数缩小10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________倍;或者,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________。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体现。)投影说明:
(a×10)×b=a×10×b=a×b×10=(a×b)×10(a÷100)×b=a÷100×b=a×b÷100=(a×b)÷100(a×10)×(b÷10)=a×10×b÷10 =a×b×10×10=(a×b)×1=a×b(2)投影回答: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___________扩大(或缩小)___________的倍数,_______________。
问:你能联系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定律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关系,这也是乘法运算定律的具体体现。)说明:整数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对小数四则运算同样适用。(只有除法的性质略有变化,a,b都要能被c除尽。)2.练习。口答:
(1)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原来的积就____________倍。(2)把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____________倍。(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里填运算符号。
①3.6+0.85+6.4+0.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4.53-1.64-0.36=_____○(______○0.36)③7.8×5.3+7.8×4.7=______○(_____○_____)④4.2÷0.7+2.8÷0.7=(______○______)○______(五)课堂总结
我们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个性质主要是为了应用,使计算简便,而且要灵活运用。(六)课堂练习
1.选择题:(投影出示,学生举选择牌。)(1)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5,得到的差
[
]。①增加5 ②减少5 ③不变
(2)对于25×48,小明想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分别应用了()知识。25×48=25×(40+8)=25×40+25×8=1000+200=1200 应用了()知识。
25×48=25×(6×8)=6×(25×8)=6×200=1200 应用了()知识。
25×48=25×(50-2)=25×50-25×2=1250-50=1200 应用了()知识。25×48=(25×4)×(48÷4)=100×12=1200 应用了()知识。
①积的变化规律
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③乘法结合律
④乘法分配律 ⑤乘法交换律
追问:哪种最简便?
2.简算,在片子上完成,指名两个同学用胶片做。①
1.25×2.5×64×5 =1.25×2.5×(8×8)×5 =(1.25×8)×(2.5×8×5)=10×100=1000 ②
5.8÷0.7+0.42÷0.07+40÷7 =58÷7+42÷7+40÷7 =(58+42+40)÷7=140÷7=20 集体在投影上订正。(七)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上得很好。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要注意应用我们所学过的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提高效率。
第三篇: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设计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教科书P9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2+30
(2)175-25×4(3)40÷4+6
(4)48-18÷2 3.课件辅助,显示结果:
(1)7×2+30
(2)175-25×4(3)40÷4+6
(4)48-18÷2
4.师:是这样的吗?画线的这一步应该先算。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序有关的知识。
(板书: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课的开始,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意识。
(二)经历过程,感受作用
1.师: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2倍。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计算一下。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对比方案:(1)12×2+4×2(2)(12+4)×2(3)12+4×2
6.比较方案:(12+4)×2和12+4×2的区别。
(1)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
生:运算顺序不同
(2)问: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两倍。7.师: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除,后加、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预设:
生: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算”本身,应该在具体情境当中予以应用。计算不是单独割裂的,而是一种应用手段。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知识探索的必要,形成最终正确的结论。
(三)深入研究,完善发现
1.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合唱组:6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2.师: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预设:
生: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3.师: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本上试试看,只列式。(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预设:可能出现:方法一: 64÷(12+4)×2
方法二: 64÷((12+4)×2)方法三: 64÷[(12+4)×2]
4.师: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请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逐一比较学生的算法)
(1)方法一:
①师:这个算式,问题出在哪里?
预设:按照运算顺序,最后算乘法了,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
②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12+4)×2。,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呢?
(2)方法二:
师:再加一个括号,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
预设:连续两个小括号,重复了,有些看不清楚。(3)方法三:
①师: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②师: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板书:[ ] ③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6.师: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
7.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8.师: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64÷[(12+4)×2] =64÷[16×2] =64÷32 =2 9.师:回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10.师: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11.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2.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
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中括号“[
]” 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
}”,又称为花括号。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四)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 基础练习。P9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360÷(70-4×16)(2)158-[(27+54)÷9] 2.综合练习。P11 练习三 3 下面各题,看谁做的都对。
72-4×6÷3
6000÷75-60-10(72-4)×6÷3
6000÷(75-60)-10(72-4)×(6÷3)
6000÷[75-(60-10)](1)独立解题。(2)交流结果。(3)对比说明计算顺序。3.发散练习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1)32×800-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2)32×800-400÷25 先除再减最后乘。(3)32×800-400÷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第四篇:《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设计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试着标出来。
2.出示问题: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2+30
(2)175-25×4(3)40÷4+6
(4)48-18÷2 3.课件辅助,显示结果:
(1)7×2+30
(2)175-25×4(3)40÷4+6
(4)48-18÷2
4.师:是这样的吗?画线的这一步应该先算。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序有关的知识。
(板书:四则混合运算)
(二)经历过程,感受作用
1.师: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2倍。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计算一下。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对比方案:
(1)12×2+4×2(2)(12+4)×2(3)12+4×2
6.比较方案:(12+4)×2和12+4×2的区别。
(1)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 生:运算顺序不同
(2)问: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两倍。
7.师: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除,后加、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预设:
生: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深入研究,完善发现
1.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合唱组:6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2.师: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预设:
生: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3.师: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预设:可能出现:方法一: 96÷(12+4)×2
方法二: 96÷((12+4)×2)方法三: 96÷[(12+4)×2]
4.师: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请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逐一比较学生的算法)
(1)方法一:
①师:这个算式,问题出在哪里?
预设:按照运算顺序,最后算乘法了,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②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12+4)×2。,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呢?
(2)方法二:
师:再加一个括号,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
预设:连续两个小括号,重复了,有些看不清楚。(3)方法三:
①师: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
②师: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板书:[ ]
③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6.师: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
7.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8.师: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96÷[(12+4)×2] =96÷[16×2] =96÷32 =3
9.师: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10.师: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11.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2.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
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
中括号“[
]” 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
}”,又称为花括号。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四)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 基础练习。P9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360÷(70-4×16)(2)158-[(27+54)÷9]
2.综合练习。P11 练习三 3 下面各题,看谁做的都对。
72-4×6÷3
6000÷75-60-10
(72-4)×6÷3
6000÷(75-60)-10(72-4)×(6÷3)
6000÷[75-(60-10)](1)独立解题。(2)交流结果。
(3)对比说明计算顺序。3.发散练习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2)32×800-400÷25 先除再减最后乘。(3)32×800-400÷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五)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看漫画,悟道理。(1)问: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①一位教育专家请小学生参加一个小游戏。桌上放着个肚大口小的瓶子,里面有三个拴线绳的小球。
②专家说:“我一声令下,看哪组同学能在三秒钟之内,把三个小球拉出瓶口。”
③同学们轮番参加,结果不是三个小球都卡在瓶口,就是超过了时间,都失败了。
(2)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吗? 预设:
生:规定顺序后,按顺序依次出来。(3)这个办法行吗,让我们接着看。
专家一声令下,三个小球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跳出瓶口,他们成功了!3.问:看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吗? 预设:
生:做事要有顺序、要团结协作。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 ]
96÷[(12+4)×2] =96÷[16×2] =96÷32 =3
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第五篇: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梳理文章说明顺序就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一、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例如,《故宫博物院》就是沿着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二、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要学会通过文章全篇的首尾部分、每一段的首尾部分、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以及领起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来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事实上,以时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文章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文章多用表方位的词语,以逻辑顺序为说明顺序的文章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有助于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在梳理文章内容、了解说明顺序的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原文的字、词、句,因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较为简练、准确。例如,《苏州园林》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三、分清主次,综合归纳。有时一篇文章不仅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糅合起来,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至于《说“屏”》这样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的顺序,显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说“屏”》中,作者从屏风的作用、分类、屏风的设置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倘若一定要说出是什么说明顺序,看来这篇也就是逻辑顺序无疑了。说明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它是以介绍说明为主要内容,往往说明某一事物的形态、构造、成因、效果和事物间的关系。无论哪种类型的说明文,都是对事物、事理做介绍、解说、阐释,具有说明性、知识性和客观性,都要求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和结构形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好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其次最重要的是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比如我们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以上是说明文几种常见的说明顺序。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我们应用不同的说明,但实际上这几种说明顺序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在考虑运用何各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