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5 13:5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史纲》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第一篇:《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历史——《中国史纲》读书有感

王国维先生曾说品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人作诗时的心态等等方面来赏析诗歌,方能知其内蕴,掌其脉搏,不堕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之窘境。

对于文学书籍,也是这个道理。

卢沟桥事变前二年,张荫麟应教育局邀请写当时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事变后三年,书半成创作到东汉时代,可谁知而后草创未就,张先生竟英年早逝,凭留半部著作供人吊念。张先生被誉为文学院四才子,曾赴美留学,后在清华任教。他青年时,正是中国文化界蓬勃发展,各种思想主义碰撞,新旧之交之际,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张先生语)。那是一个幸福的年代,百家争鸣,交相辉映,名家辈出,旧的一切假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清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见解的冲突与碰撞,擦出智慧的光火,一点点,一片片,闪耀在神州的星空上,织出一张璀璨的精神银河;这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国土沦丧,外无主权,内无合力,积弱百年,终尝苦果,各个势力轮番上台,保皇共和之斗,国共之争,礼教之变,民族之戾,仿若西方社会的百年演变,在朝夕间便在神州大地集体上演。这是一个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的时代,又是一个日寇寇边,内侵,屠戮,使得文献陷落,百姓流离,生活动荡的时代。个人的生命在时代的大浪面前,脆弱的如随风飘零的落叶,处于其中,挣扎而显无力,顺从而罔知何从。

但是,尽管个人的命运飘忽难以捉摸,国家的前途飘摇,古训有言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张荫麟仍奔波四方,操劳竭力,呕心沥血著写《中国史纲》,日夜不辍地写书立说。试想在那个炮火纷飞,命若草芥的年代,一个青年,在废墟和火光的背景下屹立,在轰鸣和呼啸的伴奏之中沉思,在枪炮和刀剑的威胁下游走,只为高中生们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过往,我不禁纳问,何也?何解?何为?

读罢《中国史纲》,辅之王家范先生写的长篇序言与张荫麟先生自己写的三次自序,我想我有了答案。

一则是为启蒙。联想王家范先生曾说“泱泱大国数千年,多少人事,多少典故,通史不可能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张先生自己也说:“写通史永远是一种冒险。”况且写一本给高中生当作教材的通史,则是难上加难。这么一项困难的,冒险的事,却在张先生眼中变得不得不为,究其原因,皆为启蒙二字。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是处于其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年纪,正若一株刚刚蜷平叶片的树,要经过细心的灌溉,耐心的扶持,正确的引导,才能中通外直,长成参天巨擘。而学习历史,则是其中清除侧枝侧桠,使之周正之必须途径。

中国社会从远古延续至今,千古风流多少事,万古长青多少人,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自己的留白。读史,明兴衰交替,懂得国家之争弱肉强食;读史,品世态炎凉,晓魑魅魍魉,尸位素餐之人多若浩海,但终究只有浩然正气,傲骨长存之辈才可清史流芳,遗香万年。写一本给高中生的历史教材,将自己的思想蕴寓其中,不仅教会他们残酷的国家法则,更向他们传达一种坚持奋斗,努力进取,像夏商周秦汉的先人们一般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却不放弃的精神。再者张先生文笔简洁优美,说理平易生动,青年读者展开书,一股久违的醇香就会迎面扑来。但举一例:在讲到夏商之间时,曾有短短一段:在讲述商朝灭亡的经过之前,让我们来回溯商朝所继承的历史线索。简单的陈述,平和的语调,似说书先生般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地面带微笑的引诱着你。这样平稳过渡的语句数不胜数,读上去便让人思维清晰,明了结构。更为可贵的是,张先生不仅将书写的浅显易懂,条理明晰,更是能将读者带入其中,阐发思考。如之言及周朝,先说这是最后一个封建制度国家,开门见山,让人的思绪连绵欲以究其所缘。

二是为团结。国人本没有汉民族之意识,明末清初,中原沦陷,方有民族之说,是为提振汉人归属感,团结一致,共抗满清;而说到中华民族,则是清末列强瓜分中华,危急存亡之关头,文学界众人力推中华民族之说,上溯尧舜三皇五帝,浩浩汤汤五千余年,是为团结各个民族,团结一致,共抗外贼。而这些民族意识的基础,就是史书。张先生编撰通史,上溯夏商,将其社会架构,宗教,民俗,贵族,战事详尽道来,让人人皆知祖先之故事,让人皆识我华夏神州人民同根同源,知识,文化,传统皆有其来路,皆有其道统与传承,不是无根之萍可抛之弃之;土地风情,皆承自祖上,皆是先人们披荆斩棘,开山拓路,卓绝苦战而来,得之不易。张荫麟写一本通史,写给迷惘的国人看,写给热血的学生看,写给踌躇的同胞看,用以唤起同根同源的共识,唤起保卫中华,耀我华夏的豪情,用以团结一切,共同应对波澜壮阔的时代变化。

三则是为传承。孔子曾言,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常说自己述而不作。可见文化的传承对于他有着非凡的意义。同样的,即使历史再怎么演进,社会再怎么发展,知识分子对于文化的传承的忧心是不会改变的。博学鸿儒的大家们,以继承传播美好的传统,知识,文化为己任,忧心生根发芽于黄河流域的汉家文化在自己的时代变了味,失了真,特别是近代这个文化冲突极其频繁的时代。西方人战无不胜的坚船利炮似乎向我们证明他们的文化才是唯一正确的,中华文化面领着信仰缺失,信心不足,被全盘否定乃至吞并消亡的危险。张荫麟平地响雷,出版《中国通史》,掷地有声,勾勒出中华民族先民在险恶危急的环境下奋斗出一个个王朝,开创出独特的文化的宏图伟景,这不正是给当时处于危难的中华同胞一剂强心剂,使得人们瞻仰先人,心怀胜利的信心与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是传承这千年的道统,将历史记录在书册之中,编撰在时光之上,使得不论时间怎么流转,书上的文字永恒的镌刻在那,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是一种骄傲,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特有的文化骄傲,张荫麟向世界宣告,就算中国现在正遭受着莫大的苦难,中国人也不会停下其对于自身文化历史的追寻,不会辍笔不耕,而是会依然的记录自身的过去,反思敬仰,而后相信着民族的光明的明天。

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荫麟先生编撰《中国史纲》,确实是达到了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读罢,虽然我为仅写到东汉扼腕,但是也不得不赞叹张先生的才学。他将一个个晦涩专业的概念,叙述的清晰直白,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思考的空间,不仅告诉你历史是什么,而且启发你历史为什么。再联系他所处之时代,我深感张先生所说的“现在发表一部新的中国通史,无论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或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都可说是恰当其时。”我想战乱时期的高中生们,即使战事连绵,看着这本写着中华千年传承的通史,也不会再对祖国的未来有太多的心虚了。故言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些人,指引出路,更需要一些人,回顾往昔,给出历史的建议。作为青年的诸君与我,尽管生逢盛世,但是通晓历史,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正自己作为是应做之事,再者中华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延续更该视为每个人的应尽的义务,以期中华之通史,永无完结的一天。

第二篇:《中国史纲》读后感

读《中国史纲》有感

张荫麟先生,笔名素痴,他的《中国史纲》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正如许多人评价的,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通史。因其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本书在形式上较为生动,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

本书文笔流畅优美,如“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然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且语言平实,虽其学识渊博但并不炫耀摆弄以致文章晦涩难懂。时而引入史据而证其实,而非莫名叙出结论。通俗之处夹杂古言,二者相互映衬,慢慢引导读者进入历史的气氛。正如,“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张荫麟先生为编纂书籍而所做的准备,真是难以小量,值得我们敬佩。并且,作者总会在事件的尾处添一句自己的精到总结。本书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多以笔墨述写重大事件,虽少于细节,但作为一本教材却是恰到好处地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见闻。有人形容这部历史课本是“好莱坞大片”,“看起来一点也不费脑子”。他甚至开始后悔,如果他的高中教材就是这本书的话,他也许就选择读文科了。我对于东汉之初比较有兴趣,所以仔细地阅读了王莽之“新朝的覆灭”。据我个人所知,王莽所行之事乃属外戚干政,一直认为他是一个篡位奸臣。书中,“王莽之过绝世人有三焉:其智足以饰非夺是,辨能穷诘说士,威则震惧群下,又数阴中不快己者。”然,治国非答辩,狡于口舌强于词理者,莫能胜任也。且非一人可导全国,王莽的破亡,在于其不知大体。其“自以通明贤呈,而谓群下才智莫能出其上,是故举措兴事,辄欲自信任,不肯与明习者通……稀获其功效焉。”虽“嘉慕前圣诏”却“欲事事效而不知”,王莽只知道生搬硬套,不注重方法与时代环境的相适宜性,致使他的新朝覆灭。

没有什么方法是普适性的,正如书中王朝的更迭预示着一种思想于时代的不适宜性。王朝的背后总有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流派在支撑着,二者正如相互支持的铁轨两边,有交连却一直往前延伸,直至一同断开。像王莽一般只知效仿前圣,而不考虑实际情况,不知变通适宜,最终只会毁灭了自己之前辛苦而得的成果。

第三篇:《中国史纲》书评

《中国史纲》书评

“融哲史两方面,而独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著名学者熊十力曾这样评价张荫麟《中国史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版),可见本书的独到之处:哲学与历史并重,融对历史全局的因果理解和哲学的思辨于深入浅出之中。著名学者张其昀认为《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呕心沥血的著作,字字珠玑。本书使作者短暂的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但却是与《国史大纲》(钱穆)、《中国通史》(吕思勉)并肩的史学经典。

在开篇自序中,作者就已自我定位“着眼于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秉着“文章要有‘作家的尊严’”,作为当时历史教材的《中国史纲》(第一部),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了中国社会的大事记,体现了作者的独特个性和见解。

本书以商朝为出发点,前推有传说记载的尧舜禹时期,后至东汉王莽改制与社会革命。书中叙述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并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历代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郊;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细节,并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辅助表达。

业界认为全书最富有学术价值的是第二章到第七章,正好关系到我国历史走向最早的两次大转折。张荫麟把读史比于登山,处于中国转折点的历史时期,抱残守缺,回顾过去。《中国史纲》不仅是他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整理与发扬,更体现着他对社会现状和世界潮流的深刻观察和研究。在第一章中,对于商代文化的速写已可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养。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文字虽简短但涵盖的信息量很大。生动有趣、别具一格,史实与图文表格相结合,材料丰富,清晰明了,易于读者理解。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是作者对先秦历史文献多年潜心研究心得的结晶,他通过九个角度的组合,绘声绘色地揭示出了周代社会的整体面貌。对奴隶社会的分析,没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而是真正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正是是中国史学“求真”原则的体现。作者并不是呆板地叙述历史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以说故事的方式从容道来,正反例互照,如古代“男女礼防之乱”与“男女风纪之乱”,前后史例内在的贯通一致性,使读者仿佛身处大师的课堂,领略大师的风采。身在书外,而意在书中。思想跟着大师的叙事脉络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探寻,采撷知识珍贝。《中国史纲》虽仅部分完成,但已显现出了作者严谨求证的精神、淹博专精的学问及观点的前瞻与全局性。书中不少的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相对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国史纲》不如它的流传之广、受众之多。但在思维的缜密度以及史实的客观性,特别是在制度考订梳理方面最具优势,精细而富独见,没有任何浅薄、空疏和浮夸,也正体现了先生一生恪守的格言“为学贵自辟,莫依门户侧”。

遗憾的是《中国史纲》只写到东汉止,但他的史学价值仍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说是一部不是通史的中国通史。书中所展现的博大精深的史学见地,绝非一般通史著作所能相比,因此,这本真实、生动的《中国史纲》是值得一读的。

第四篇:中国史纲读后感

刚刚翻开这本书,便感受到这本书与其他历史书的不同,在我的印象里,历史书都是呆板而无聊的,但这本书却像在讲述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但从这些故事中,却能折射出历史的光彩。

凡是高中学生愿意读到一本最好的而有兴趣的中国史,请先读此书,凡是已经度过了中国史,希望对中国史得一新而正确的鸟瞰者,也应先读此书。

1.吕不韦与嬴政,故事从吕不韦奇货可居,救子楚于赵国之中,帮助子楚成为邯郸的王太孙开始写起,讲述了嬴政的诞生,和逐客令的来源。嬴政出身的家庭是子楚与吕不韦的爱妾构成的家庭,嬴政即王位以后,吕不韦的权势可想而知。那么从历史上嬴政独霸王权的本性来看,显然嬴政不能容忍吕不韦与他争夺皇位,让它成为皇家傀儡,所以嬴政夺其权,削其族,以至于后来秦人一直对这种非我族人的种族充满歧视,最后导致秦国赶走了全部的外籍游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个是秦王的霸权,这个不必多言,历史上许多事情皆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焚书坑儒等等,秦王因为一个争夺皇位的势力的出现,否定了全部的外籍游士,生怕自己的皇权遭到威胁,这凸显了嬴政即位伊始就有的强烈的皇权意识,也可以说为其后所做的暴行有了一个铺垫。第二个这个事情让我想起了清朝我们闭关锁国的事情,不是批判我们的民族文化,但是从这两件事情中能够明显的看出我们存在的不足,秦王嬴政因为吕不韦夺政和郑国渠两件事情断交了所有与外籍的往来。清朝因为物满天下而闭关锁国,我认为这都是统治者狭隘心态的一种表现。他们意识不到互通有无是一件互利共享的事情。不可否认,他们的决定也有一些国家安全,政治稳定方面的因素,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我仍然认为这两个决定并不是明智的。

2.从荆轲刺秦王与陈胜之起义,这两篇都是对秦王朝的攻击,但是着眼点却不尽相同,而这两篇都作为文言文被选入中学教材,我想其中一定有他的意义。首先是荆轲刺秦王这一篇,有人曾批评太子的鲁莽,也有人曾赞扬荆轲的勇猛。我最欣赏的,还是荆轲对于民族的强烈热爱。我想,这个课程之所以让我们读这本书的一个原因也应该是感受那些历史中英雄人物所具有的民族情怀吧。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景象。燕国是唯一一个曾反抗过秦国的国家,虽然荆轲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却永远被记录在史册中。陈胜起义,与荆轲刺秦不同,这是民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一次反抗。我们曾说,每一次历史的大进步都是由下而上的改革。秦王朝的暴政,百姓无法忍受就必将引起一场起义。从中,我认为可以映射出民族文化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统治阶级的,秦王的勤于政务我们有目共睹,但是他的暴政更加令人担忧,我们知道秦王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这些都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这是作为统治阶级有生而来的民族荣誉感,也是他们的民族使命感,我十分庆幸中国可以开创这样一个时代,但是同时,秦王的许多主张也是不合情理的,比如焚书坑儒阻断了文化的传承,比如兴建长城动用壮丁,孟姜女哭长城的事情至今流传,所以,在那个年代,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关注人道主义呢...所以秦王朝迎来了起义,以陈胜吴广为代表队的农民阶级,打响了反抗秦王朝的斗争。我们不能说因为他们起义所以他们不爱国,不具有民族精神,相反,我认为正是他们爱国的精神促进他们不能对国家的**视之不顾,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反抗精神的存在,也正是像陈胜吴广这样的引领者号召着历史一步步向前。

这种反抗精神不屈从的精神也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民族血脉之中,引领者历史的变革,引领者时代的进步,引领者我们的国家文化一步步丰满。我们的人民,永远是国家最有力的后盾,只要我们的人民是具有民族精神的,我们的人民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具有强烈认同感的,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坍塌。

第五篇: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我们告别20世纪还不足10年。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曾有过在那个世纪或长或短的生活经历,都是从那个世纪走过来的。但是,百年岁月是如此漫长,历史内容是如此丰富,社会变革是如此急剧,以致仅凭个人的切身体验,要深刻了解20世纪历史发展的全貌,实在是难乎其难。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金冲及同志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写成《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纲》)一书,把20世纪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和研究,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怎样从深重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又怎样大步走向复兴的基本历程。这就为我们对离现实最近的这一个世纪的历史作出深入理解和科学认识提供了重要帮助。如果要我用最简明的语言来形容这部书的长处和优点,就是两个字:真实。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百年巨变的信史。

历史场景的鲜活复原

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首先必须依据可靠的历史资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既不能主观臆造,也不能随意曲解。在这方面,《史纲》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该书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以经过仔细辨析、严格考证的资料为根据。书中引用的资料极为丰富,特别是大量引用了过去尚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资料。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可信度,也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社会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如果只是胡乱抽出个别事实、罗列一般例子,不仅不能反映历史真相,有时还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所以,列宁强调,必须“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史纲》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努力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这就大大提高了在揭示历史真相方面的深度。

客观历史又是丰富多彩的。史学著作在描述历史时,如果不是从历史实际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仅仅依靠一些范畴和定义来编织历史,抽去了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具体情节,历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史纲》在纠正这种弊端方面,作了可贵的努力和尝试。对于譬如中国共产党怎样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等一些重大问题,《史纲》不依靠繁琐的概念堆砌、简单的逻辑推演,作抽象的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对一件件历史事实的描绘,为读者勾画出一条清晰的演变线索。

历史现象的理性评析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谈到什么样的史学著作可以称得上是“实录”即真实的记录时,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一是叙事要质朴、确切,即所谓“其文直,其事核”;其二是评论要客观、公允,即所谓“不虚美,不隐恶”。如果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褒贬失当、好恶任意,即使讲的确有其事,也会远离历史的真实。《史纲》在这个方面做得怎样呢?

简单化是史学研究的大敌,因为历史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往往存在多重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表现和影响,在两种对立的不同质的事物之间也常常有着多种中间的层次。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映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史纲》对此给予了足够的注意。比如,在谈到孙中山思想的发展时,指出:“一个人的思想常常不是直线发展的,需要经过某些迂回和曲折,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产生,尤其是这样。”这样一种对待历史的辩证态度,贯穿在全书的各个方面。

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才能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受某些假象的欺骗。比如,对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人认为国会有了,约法有了,“责任内阁”也有了,西方国家那一套政治体制已经移植了过来,中国已经向民主政治跨进了一大步。其实,那些被称作民意代表的国会议员们,只不过是被军阀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工具,同民主政治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正如《史纲》所说:“那些说起来很动听的东西,在西方国家也许取得过一些成效,如果不顾中国国情,硬搬到中国社会中来,却全然变样。”

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

回顾既往,不是为了怀旧,不是由于伤逝,更不是迷恋于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从历史中获取智慧、汲取力量,以便深刻地了解现在,正确地走向未来。因此,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不但要真实地描述历史、客观地评析历史,而且要努力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所谓规律,实际是指历史现象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主导趋势。《史纲》的最后一章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特别发人深省的问题,这就抓住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本质特征,有助于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逐步掌握其规律。

比如,《史纲》强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力量,是20世纪中国历史客观进程的结果。”事实证明,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的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牺牲,同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对待自己的失误,以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正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就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当我们在新的世纪,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踏上新的伟大征程时,重温刚刚过去不久的20世纪的峥嵘岁月,将会得到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历史启示。这也是《史纲》在今天出版的意义所在。

下载《中国史纲》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史纲》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阅读《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感想

    读《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有感 翻开金冲及先生写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种历史的泛着古香的气氛瞬间浸透了我。那些仁人义士的壮举,那些激动人心的境况,那些跌宕坎坷的遭际,......

    读柏杨中国史纲个人随笔

    读柏杨中国史纲时下快餐文化,对我而言由来已久。故求学之时,诸事待有人做之,凡精华之处皆摘编集之。我辈但读之咏之,不复寻章摘句之苦,无皓首穷经之罪。然彻夜反思,无独立思想,方为......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姓名:刘玉群 学号:1512100220 班级:2015级汉语言文学2班 谈爱情的痛楚 ——《边城》中的爱情悲剧在品读沈从文作品《边城》之前,我就先有幸在湖南凤凰看了情景剧。也......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不知不觉已经上了四次党课,参加了三次小组讨论,并观看了《辛亥革命》了。在此期间,我专心通读和学习了《入党培训新教材》,《共产党宣言》 《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现代外语教学》这本书除了绪论外,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当代外语教学研究的几个重要趋势,介绍近几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些重要动向,如重视学习主体的研......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书名:《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 作者:张和生 主编 《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这本书主要是以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诸要素为切入点,选择汉语语音、语法、词......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卢嘉锡01111 如果问起那个国家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那答案一定是我们中国了。但是在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如今的世界,一切主要的经济活动都高度全球化了,世界各地的消费、生产和投资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在消费方面,美国的消费者常常要购买沙特的石油、韩国的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