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感悟范文
课堂教学感悟
——夸奖的作用
许艳丽
这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教学任务,没有经验,心理压力非常大。当第一次走进这样的课堂我迷惑了,教室里面吵吵闹闹乱成一团,任凭你在讲台前大声讲话,没人理你,他们还是各玩各的,好不容易喊口号:“123“,孩子们对:”坐端正“,是稍微安静了一小会儿,还没等你讲两句他们又慢慢开始玩了。就这样不停地组织纪律,不停地喊口号,整节课下来并不轻松,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心里有更大的烦恼,紧接着另一个班的课怎么上?本来同一节内容的课这个班上了,本打算反思教学得失后重新构思教学思路再上下一个班的课,可时间总是匆匆忙忙的,还没理出头绪,铃声响了,我只好带着微笑走进教室,相同的情形又出现了,这时我灵机一动改变了以往上课的方式,先找几个有特点的孩子,走近他们摸摸他的头微笑着问:“小朋友叫什么名字?”然后说:“真乖”、“真听话”等等,在教室里这样走了一圈,教室里忽然静下来,然后我来到讲台上说:“刚才我一进教室就发现张怡彤、姚紫涵、韩子欣这几个小朋友表现很好,他们知道上课了,就安安静静坐着等老师,我已经记住他们的名字并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全班学生齐答:“我愿意。”我趁热打铁说:“那老师最喜欢和表现最棒的学生交朋友,让我看看谁最棒?”没想到一节课在我的不断夸奖中顺利结束,教学效果良好。
第二篇:课堂教学感悟
课堂教学感悟
今天又给孩子们上了两节课,说是心理课,但我没有按照课本内容来,而是给孩子讲了一点关于法律常识、关于感恩的内容,突然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前天《第一线》中的一个案例,这让我感触很深,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堂上跟学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现在中学生犯罪率提升的很快,在校园中经常有打架斗殴的现象,究其原因,竟然是些根本不能算是事情的小事所引起,什么哪个同学说话不好听了,什么哪个同学我看他不顺眼了,什么我没有钱上网,想借钱未果结果报复了等等,这在我们成人看来都不会成为发生事件的原因,但是在中学生身上却偏偏发生了,而且几率还特别高。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容易冲动,二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想表现自我,当找不到表现的途径的时候,就会采用极端的方式也展示,还有就是孩子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是根本不懂这些事情本就是违法的,对法律是无知的。还有就是,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感恩之心,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而单纯的认为他们所做的这些都是应该的,是他们所享有的权利,所以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去考虑后果。而我作为一名心理老师,考虑到不但要疏导、引导孩子们的心理步入健康的轨道,也更应该让他们不会因为青春期所具有的特殊性而出现所谓的违法犯罪,恐怕这也是每个老师、父母的责任吧。所以,我在课堂上跟孩子们谈论了这个课题,我先讲了发生在周围,甚至是身边所发生的熟悉的真实案例,然后又讲到了我在电视上所看到的这个案例,当我说到这些事情的最后处理结果时,孩子们都吃了一惊,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小事怎么会触犯法律,怎么会被判刑呢?这样的几个小事件让他们很震撼,这是他们所没有想到的。孩子们纷纷说,自己绝不会做这样的傻事了,当他们这样说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真诚和恍然大悟的神情。我在此时感到我上这节课是非常有必要,非常及时的了。
我的第二个话题是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这是一个在小学时就常讲的话题,而且可能还组织过这样的感恩活动,效果如何,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孩子们并没有真正从心里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传授知识知识之恩和培育之恩,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好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一些现象,就是已经毕业的孩子在路上碰到你时根本就当你是陌路人,好像从来就不认识你一样,其实这些孩子就是缺少一颗感恩之心。父母养育你并没有要求子女的回报,无论他们曾是如何的付出艰辛的劳动,最终的愿望就是只希望孩子能健康平安的成长,能幸福的生活一生;老师传授学生知识,也没有要求学生回报,对老师来讲,自己的学生将来有出息,在大街看到你时能主动打一声招呼,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奖赏。但是,在现实中,在一个家庭中却有因为犯罪而锒铛入狱的儿女,有因为老师的一句过头话而报复杀害老师的学生,这些孩子为何会这样,我仍然觉得他们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是发生这些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还是不知道我的这节课的效果如何,但我看到,当我讲到父母在孩子生病时着急的行为时,有些孩子在频频点头,还和同桌说自己生病时父母的表现,当我说到你如果碰到了一个要求严格的老师我要恭喜你的时候,孩子们所发出的哄笑声,但当我举例说到就是因为老师的严格要求而使某人成功的时候,孩子们又露出艳羡的神情,又不觉得庆幸自己也遇到了这样的老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真还是假,我不很明了,但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所体会和感悟,一定会有所收获。因为当下课铃声响起,我要下课孩子们还要我再讲一点不放我走,当我已走到教室门口,孩子们非常响亮真诚的喊出“老师辛苦了,请老师休息”这样的一句话。
孩子们真的缺少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特别是一些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懂得了这些,会让他们少一些冲动,少一些失误。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恐怕比多认识一个字,多做一道题要重要的多吧?!
孩子们,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第三篇:课堂教学感悟
课堂教学感悟
早饭后,冒雨来带到学校加入到远程研修的第二天学习中,在学习观看了尹少淳教授的《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初中美术新课程》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比传统的美术教育更具有综合性。他不仅强调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而且强调精神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艺术内容与艺术特性相结合。
第一,将美术课程定性为具有“人文特性”
正如尹教授所讲美术课的人文性,更多的强调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改变了对美术的传统认识,改变了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倾向。
第二,三维目标的划分
重视和强调知识与技能是美术教育的本体,过程和方法是对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的把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此次课程突出和强调的重要内容。
第三,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过去那种被动接受似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第四,评价方式
转变过去那种能够单一的评价方式为多主体评价、形成性评价等。
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悟
回顾多年来的历史教学经历,领会新课改历史教学下的理念要求,如何搞好历史教学,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也是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新的课题。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并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利用班班通功能,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优势
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科素养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应该优化教学的资源和手段,利用班班通功能,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学资源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优化教学导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好教学导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2)突出重难点,即围绕教学的知识点有重点的突破;(3)导入的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例如,在“人类的产生”中,通过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远古时代,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用水和黄泥造出了许多的男,男女女,从此天地之间就有了我们人类。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她还炼了五色石进行补天。学生在这样充满神秘色彩的导语引入下,很想知道人类的起源和产生过程,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丰富的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倡导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的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例如在讲述“和同为一家”时候就采用了编历史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具体步骤可设计为:(1)利用藏族民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来渲染背景氛围;(2)阅读文本中与“吐蕃使者求婚”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扮演上述内容;(3)阅读文本中和“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扮演。通过上述的扮演活动,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扮演的活动中进一步地明确了在封建社会里,民族的和亲政策的积极意义。
四,运用文本和视频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
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五,设置学习疑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的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利用这些疑问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学习品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笔者以为,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设计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文本教学内容;(2)创设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3)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完成上述问题的解答,以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讲述“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2)纸的发明在什么时间?(3)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学生在意义回答了上述的问题之后,通过追加问题的办法提出“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因为这样的问题,在书本教材中没有作过多的说明,比较难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料进行帮助理解。针对该问题,笔者建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和到图书馆查资料等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之下,不仅能够掌握了教学内容,还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思想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成功的课堂在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观,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第五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感悟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感悟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
应当承认当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然是主阵地。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 野对农民,战场对士兵,而且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只是智育意义,更具有生活意义。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课程,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并且在课堂中体验着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势在必行。但无论是研究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还是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既然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改变教法和学法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课堂中的一些基本环节。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两个容易忽视的环节——导入和结尾
1、精心的导入——是学生快速回归课堂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2、美妙的结尾——是学生掀起学习高潮,记忆深刻的回味剂
最后几分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了,俗不知,要下课没下课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知识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
二、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是组织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没有了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点燃不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应该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课堂的提问艺术和语言艺术是提高学生参与不可忽视的两个主要环节。
1、巧设的提问——是学生不偏离课堂,思维活跃的引发剂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吹皱春水”,还可“激起千细浪”,达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的目的。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开始进入学习的疲劳期,有的学生也会出现走神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帮助学生调整。把学生的困倦的情绪激活起来,就是设计提问,把学生调动起来。为此设计问题要反复推敲,使所提问题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充分展开。还要预先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类型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什么办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为教学决策做好思想准备。比如对于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它设计生活实际背景,使问题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也便于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和兴趣;对于思维含量较高,学生直接体会困难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先作适当铺垫,搭好梯子,让学生能够攀缘而上,使问题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在提问设计时不仅是记忆的重现而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在这其中学生就会自我陶醉,忘记了时间,也克服了疲劳。课堂教学的气氛也真的活了起来,每个学生也都成为了参与的一员,彼此交流,展示自我,在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教师的语言准确性、直观性、幽默性、节奏性——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把握课堂的兴奋剂
教师美的言语是影响学生心灵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努力研究教学教法的同时,也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提高自已课堂教学语言,使自己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力、言之有美。
教师言语首先应体现出直观形象美,语言的直观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能使深奥的讲得浅显,能变枯燥的成为风趣。例如,在讲到溶液稀释时对:“PH=5的盐酸稀释到1000倍,为什么溶液的PH≠8?”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如果运用理论来阐述,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但这样讲解:“糖水无限稀释,能变成咸味吗?”这一直观的启发,学生马上茅塞顿开。这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教师言语必须准确明晰、简明扼要,这是教师言语的一种独特的魅力。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即精炼准确。而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教学节奏愈来愈快,学生的主体性愈来愈突出,对教师课堂语言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学言语的精度也必然加大,这就要求教师言语应该包蕴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和情感内容。所以教师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努力将锤炼字、词、句、意四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力求达到这种境界:讲课中句句有用,字字精确,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字多余,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言语除了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外还应具有一种动态的节奏美感,像音乐一样产生一定的韵律。讲到主要的地方,就小声地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表达出情绪的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就让声音变得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从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动态节奏感。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听觉疲劳,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幽默谐趣美在化学课堂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如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后我说:“同学们,上一届的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老师,我对写化学方程式是情有独钟,我一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的内心就发出微笑,你看两分来了,两分到手了。”显然学生们对于这些熟悉的事情,又加上教师生动的言语、投入的表情,在愉快的气氛中就将知识牢固掌握了。这样的例子每一节课都可以适当适时运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老师,从而也喜欢上了化学。
三、两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好的板书和教态是课堂教学的添加剂
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教学板书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讲求构思与设计,做到明确要求,书之有用;抓住重点、书之有据;精选词语、书之有度;确定形式、书之有格;排列先后、书之有序;留有余地、书之有节。这样,教学板书才能达到科学、精当、醒目、规范、易记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学板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带来的低质量、低效率的弊病,并进而登上艺术的殿堂!
课堂教学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将之恰当配合、灵活运用,便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情绪生活。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态度端庄、和蔼可亲,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中以表情姿势辅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