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如何面对老师过激批评的调查报告文件
关于如何面对老师过激批评的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余志林
组员:黄天伟,陈舜林,匡文杰,彭福山,刘通,李硕
关键词:过激批评接受反驳 调查背景:因为老师过激或不恰当的批评而导致部分学生做出一些过激的反抗行为,甚至导致部分学生自杀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的报道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虽然我们的能力有限,但是面对一个个同学疑惑不解以及一个个家长绝望的眼神,我们不能坐视不理。调查目的:这是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导致了学生的承受能力之差,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师不恰当的批评呢?。。我们明白现今的许多的人都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方案,可是往往是问题发生了人们才想起该怎么做,平时并不对这一类事情这一类人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一份调查报告,惊醒一些人们,这些事离我们并不远,同时通过对同学们的调查了解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并对其中可以化解的问题提出建议。调查过程及结果:调查范围是高二的各层次各班级中随机抽取出的班级,我们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在在结论中可能更多的会体现出主观色彩,但这也正好符合我们调查我校真实情况的目的。
问题一的结果和分析:约14%的同学没有被老师过激批评,约4%是经常,约82%选择B项——很少给老师过激的批评,这说明在大多数同学们和老师的关系是不温不火的恰倒好处,这是乐观的成分。但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因为受到批评的是广大的同学们,所以每个人被过激批评的次数不多这容易理解,不过每个人两个月受一次过激批评应该说属于“很少给老师过激批评”,但是老师一轮下来却每天都在过激的批评同学(以一班为60人计算)。那么问题就出来了,纵然被老师经常批评的人很少,但是如果老师每天过激的去批评同学,显然的,不满和委屈的情绪的将不只是在一两位同学上累计,而是所有知道时间的人。长此以往,将会对老师(包括其他没有批评同学的老师)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试问有谁能在充满着抱怨压抑的情绪中高效率的学习?纵然老师不是针对所有同学,但其行为的影响力将辐射性的扩展,所以我们应该遏止这样的现象的发生而不是认为少则等同于无。
问题二的结果和分析:问题二实质上是问题一的拓展,当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后,进而思考责任方。约3%的人不清楚责任该谁担,约14%选择责任在于部分过于捣蛋的学生,还有9%的人是认为是老师的责任,有64%认为双方都有责任。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是明白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师生件一件事情的不愉快的事情的发生,以及时件的恶化,往往不是单方面造成的。实际上,教师主动严厉或过激批评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情况虽然偶有听闻,但这是非常罕见的,在大城市里(包括深圳)基本不存在这种状况,那么也就是说教师的批评或者过激批评往往是学生犯了一些错误导致的(数据中14%的A项选择率可进一步说明),学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挫折教育广泛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并不反对挫折教育(批评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承认了老师可以随意大发雷霆的权利,批评甚至是过激的批评有时是很必要的,但是合理运用这样做的方法和功用却更重要!
问题三和四的结果和分析:问题三中只有不到1%的人选择B项是和87%的同学选择C项是值得乐观的,说明大体上同学的思想还是很乐观理性的,但是却有高达12%的人选择A项就有点令人担忧了。在调查发现,决大多数同学在受到批评的时候根本没有给学生辩解的机
会,有的同学还说就算辩解也没有用有时越辩解越受到严厉的批评,而且对一些不是经常犯错的同学也是如此。也许是现在的学生与老师建立的信任关系十分薄弱,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大部分老师对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往往认为会辩解就是会撒谎,而学生遭此待遇后不仅不会心悦诚服,更多的是变本加厉,以达到“报复”的目的。这是十分不良的恶性循环,我们当然不能不公平的把责任都附加在老师上,但是作为学生可以信任的人,应该灵活运用老师在沟通教育方面的优势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也应该尽量配合,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并不比建设和谐社会简单多少,但是我们不能以纪律代替人情,不能妄想批评能达到沟通理解的效果!问题四选择E项的同学只有0.6%我想在同学与老师的劝解下以及这次调查的帮助问题并不大。只有9%的同学选择A项,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以尊重老师(有一小部分是以为畏惧老师)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冷静的思考是同学们最为认可的做法,就算那9%的同学也有大部分是只要老师不要太过分是能接受批评的。问题五通过筛选已经融合到以上的问题分析。
展望:我们不能期望问题能在短期内快速的解决,燕子每年都会飞回它上一年筑的巢育雏,年年如故,但是只要有人去捣了鸟窝,不仅这一窝燕子不再回来,甚至同一屋檐下的燕子也不再回来。破坏信任有时只需要一指头的力量,但是建立信任确实一个长久而费经精力的过程。正如调查表的最后一席话:无论谁对谁错,冷静的处理事情才不会使事情进一步恶化,才不会使更多人受到伤害,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定能指日可待。
关于确定调查报告中“过激”一词的确定的讨论:
我们组在第一次命题自己的调查报告时就已经注意到“过激”一词的使用与否,与大部分人的意见相同的事,刚开始我们都认为“过激”与“非过激”含有太多的主观成分,不容易界定,这会为调查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最后我们之所以坚持使用,因为我们认为虽然人们在认知身边的事物的时候都是先通过自己主观的认识,那么所谓的客观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客观之所以为客观,是以为当一个人主观认知后会与自己身边的人进行交流或讨论,当这一认知被大部分人肯定后,即为之“客观”。譬如说当一个人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十分不服气,认为老师的批评过激,这时候心里的一肚子郁闷必会向他人抒发,如果身边的人也认为这是过激的批评也愤愤不平,那么这就会被他们认定的“过激”。但是如果身边的人不认为这是恰当的批评,为了使其心情平服虽不一定会直言进谏,但也会有一些客观的批论,这样受到他人的理解开导还会怒火中烧吗?
但是,这其中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有些人并非没有交流而是来不及交流就做出一些不当行为。二是没有人于之交流的人。这两者对我们的调查将带来不稳准确的因素,前者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是不存在的。后者在调查对象中的比例很低,而且其本身就是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这是难以避免的不客观的因素。
最后,我们更认为“过激”更能激起同学们深一层的思考,而不是给带来同学们更多不解与模糊不清,这并不会阻碍我们得到客观的调查报告!
活动感想:做了这么多次的实践活动,其实大体的感觉是差不多的。这次在总结经验的前提下,为了不让同学们把做社会实践或参与社会实践当成难缠的功课,或者当成一次外出游玩的机会,在调查表的设计以及选定调查对象上做了一些创新,并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个人认为组长的工作量依然过大,希望能够强化组长的权利,比如说将组长的评定作为认定学分的主要基准,因为只有组长真正了解组员做了什么、做了多少。
注:以上部分资料参照《人民日报》。如有任何疑问可致电作者李硕:***。
附录:组员现班级:黄天伟,陈舜林,匡文杰,彭福山,刘通,李硕
关于如何面对老师过激批评的调查报告
大家都有十几年的学龄了,见过不同的老师,有许多老师都曾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吧,其中有不乏一些改变你一生的老师,现在我们要调查的就是这一部分人,希望你能积极参与,认真对待!(选项请写在背面,完成后请交给各班负责人)
1. 你曾经有过被老师“过激”批评的经历吗?
A没有B很少C经常
2. 什么是导致了部分老师过激的批评的关键呢(即责任方)?
A部分学生的过于捣蛋B老师的性格问题
C双方都有责任D不知道,我是无辜的3.在许多地方都发生过有学生因为受不了老师批评或为了表示自己的抗议而做出过激行为,甚至是自杀,你对此的看法是?(想清楚!)
A老师与学生的斗争是有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改善这种状况,起码要保住小命,伺机反动。
B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意思是支持以硬碰硬,自杀证明自己的清白。。)
C这又何必呢,一人少说一句,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万事以为贵,善哉善哉
4.如果是老师让你受了委屈(可能是你一时很难接受的)你可能会?
A奋起反击,顶嘴,死不认输B冷静接受,当作无所谓
C焦急不安,事后反省D忍气吞声,事后找老师辩驳 E跳楼。。(不要随便选这个,我们是认真的)
5. 你认为过激的批评有必要吗?
A有B没有
原因(比如说认为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样有助于威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也不是吃素的。。认为没有的同学则可能考虑到对双方的不良影响,不管如何畅言吧):
最后,谢谢同学们的帮助,同时忠告一言,无论谁对谁错,冷静的处理事情才不会使事情进一步恶化,才不会使更多人受到伤害,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第二篇:《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心理健康班队会
心理健康主题班队会
《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
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肖 强
《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教学设计
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肖 强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
2、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相互敬爱。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活动准备】
1、视频:《一万个理由》;
2、视频:《受到批评之后的学生》;
3、师生关系测验问卷每生一份;
4、课件背景音乐:《最美的心灵》;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再现法、调查问卷法。【活动过程】
(一)开门见山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并板书课题:《正确面对 老师的批评》。
师:批评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批评的含义,师:我们一起大声的读两遍。生:大声的读。
师:老师刚刚批评了我班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咱们来看看学生们都说了些什么?
(二)视频激趣
教师播放《一万个理由》,师:刚才视频中发生了什么事?
生:教师在批评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学生再用很多借口回避老师。师:教师板书:教师、批评、学生。
(三)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小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思考:
1、视频中的老师为什么要批评那些学生呢?
2、你认为老师批评他们正确吗?
3、学生面对老师批评的做法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师:视频中的老师为什么要批评那些学生呢? 生:学生不完成作业。
师:你认为老师批评他们正确吗? 生:自由回答。
师:学生面对老师批评的做法是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批评学生的事情常有发生,老师在什么时候会批评学生呢?
生:学生打架、不完成作业,学生做错事的时候。师:那么学生在做错事时,老师批评学生目的什么呢? 生:老师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小结:教师批评学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改正学生的缺点,也是对学生的关爱。师:(过渡语)那么面对老师的批评,我们的学生都是怎么做的呢?
(四)面对老师批评,学生做法。播放视频《受到批评之后的学生》
师:看完之后,你们觉得视频中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他们的做法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同意,理由。
师:那么你们认为,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下面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当老师批评了我,我的心情很不好,我会
1、与老师上课争执,做过激的事。
2、委屈的不想和任何人说话,想一个人静一静(离家出走)。
3、记恨这件事,以后专和这个老师做对。
4、自暴自弃,从此不好好上这个老师的课。生:不正确,理由,正确的做法是......。
(五)说说自己的故事
据调查,全国中小学生,有高达95%的学生受到过老师批评教育,你愿意说说自己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受到老师批评的事情吗?你从老师的批评教育中获得什么启发?
生:自由回答。
师: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也会受到来自亲人的批评、朋友的批评、家人的批评,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的面对他们的批评呢?
生:理解他们的批评出发点都是为自己好,并在发现自己缺点时积极改正,快速成长,自由回答。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谁批评我们,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利耳利于行。”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问题,积极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增强自己的承受能力,让自己快速的成长。让我们感恩在生活中批评我们的每一个人吧。
批评我们的老师,也是帮助我们成长的老师,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聆听老师批评我们的真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老师的批评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填写《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板书设计:
错误
缺点
教师 批评 学生
理解
关爱
积极改正,快速成长 感恩批评我们的人
第三篇:家长如何面对“老师批评我的孩子”
家长如何面对“老师批评我的孩子”
在接待家长咨询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家长这样的困惑:
“老师打电话说孩子最近老是不完成作业,可我看到孩子每晚要写很晚才能睡觉,我该怎么办?”
“孩子回家说,今天上课时明明不是自己说话了,可老师偏偏怀疑自己,说自己是班里的“祸害”,感到很憋屈,我该怎样对孩子说啊?”
“这次开家长会,老师把我单独留下,说了一大堆孩子的不是,并且说家长如再不想办法让孩子改正,就要考虑让孩子退学,这可怎么办?”
如此类的问题,大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家长面对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从孩子走进学校的那一天起,作为家长,我们就有相当一部分精力随孩子一起与学校、与学校老师连接了起来,怎样做好家校结合成了摆在我们每位家长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有位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朋友有一天向我诉苦:“从小学毕业到现在二十几年了,孩子上学才感觉到,自己对现在的学校和老师还真是不了解了。该怎样和学校老师打交道呢?”
是啊,想想我们即使从大学毕业算起,到孩子上学也至少有十几年,如果从上小学算起,至少有二十几年了。这一二十年的时间,我们的教育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现在,孩子上学了,又把我们与学校、与老师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孩子,掌握科学合理的处理老师、孩子、家庭之间关系的方法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有四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一,老师对孩子评价概述;二,老师对孩子评价不当类型;三,老师对孩子评价不当原因分析;四,家长怎样处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一、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概述
1、老师对孩子评价的渠道家长会,打电话,当面交流,写评语,通过孩子反馈;
2、老师对孩子评价的内容
从评价的性质来分:孩子表现优秀的方面,孩子表现不好的方面,孩子在学校的平常表现;
从评价的角度来分成绩,行为,性格,品德;
从评价的主体来分班主任老师的评价,任课老师的评价;
从评价的时间来分随机性评价,具体事件的评价,阶段性评价,学期总结评价。
老师都是经过专门系统学习的教育专业人才,又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在评价孩子方面一般是比较准确到位的,这对我们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科学开展家庭教育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但我们也应该想到,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老师也是普通人,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在评价孩子时同样可能出现许多不正确的时候和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进行再评价,引导孩子辩证的分析理解老师的评价,避免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要充当好孩子的“保护神”。
今天主要给大家交流一下老师对孩子不当的评价。
二、老师对孩子评价不当原因分析
1、受社会、学校大环境的影响。
我们应该清楚,虽然现在“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大多还是在扎扎实实的搞“应试教育”。“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的现象还是在普遍的。社会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以及格率、优秀率老评价老师,家长以孩子能不能升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来评判学校、老师的优劣。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老师不得不把分数、名次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因素。所以当家长埋怨老师布置作业多、按名次排座位、疏远成绩不好学生时,很多老师就觉得冤屈。这种“惟分数论”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孩子的成长发展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每个孩子有都有个性差异,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是不能客观评价孩子的。
2、教师精力的限制性
现在好多地方的学校班级人数太多,少的五六十,多的七八十,有的一个老师还要教两三个班级。这么多的学生要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是不现实的。在对孩子爱好、性格、优缺点、成长经历、家庭状况、学习发展不熟悉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评价,不准确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3、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的局限性
客观的讲,老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是不一样。虽然现在老师都是科班出身,上岗前都经过了系统的培训,但由于个人基础、勤奋程度、敬业精神、教学时间长短、教育经验等不同,老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学生状况的准确分析、对处理学生事件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如有的老师教育教学方法不科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成绩,没办法,就强压学生时间里熬,让学生无数次重复练习,完不成就加重处罚,这种“好心办错事”不但扼杀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孩子们的强烈反感。
认识一位年轻的教师,刚毕业,工作满腔热情,总想着把自己的班级抓好。有一天,有个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叫了一遍后孩子又趴在桌上了。看到这种情况,这位老师怒火冲天,对这个学生在班级上大加批评。学生当场顶撞,一时都下不了台,对学生、老师都是伤害。后来了解到,那个学生那两天家里出了事故,心情不好,无心学习。过后,这位教师说,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冷静处理,不会那么盲目冲动了。
4、教育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的影响
现在的教师队伍中,有些老师对教育工作充满了深沉的爱,对学生认真负责。但不能否认,也有些老师只是把教学工作当做一门谋生的职业,只管上自己的课,不能对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关心爱护,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出了问题,就埋怨学生笨,不努力,或者是直接推给家长。更有些老师,职业道德不高,工作敷衍了事,孩子出了问题就一味指责抱怨孩子。这样老师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就不能做到客观公平了。
5、教师情绪化的影响
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当遇到表现优秀的孩子时,就会“锦上添花”;当遇到缺点突出的孩子时,可能就会“雪上加霜”。还有,有的老师情绪化较强,高兴时,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优秀可爱之处;心情不好,或遇到什么烦心的事情时,就可能看着孩子很平常的小毛病,把它无限扩大。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不当的原因所在。
虽然我们每位家长都想着自己的孩子能遇到责任心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但现实却不会和我们的理想完全一样,能认识到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也可能存在不当的地方,对我们做好家庭教育还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
三、老师对孩子评价不当类型
1、终身性评价
每个孩子都是发展中的个体,如果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是终身性的是不能认同的。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如果老师说孩子“低能”“天生笨”“白痴”“这辈子肯定没出息”甚至是“你家孩子若有了出息,我手心煎鱼”一类咒语似的评价,家长是不能认同的。同理,夸奖孩子是“天才”“聪明绝顶”“无人可比”“不学也能考名牌大学”一类评价,家长也只能一笑置之。因为给七八岁、十几岁的孩子下终身性定论绝对是不科学的。
2、性格和品行混淆的评价
性格和品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个组成部分。如:自信,独立自主,果断,勇敢,优柔寡断,固执己见,任性,情绪化强,积极乐观,有主见,随大流等等。而品行则是有关道德品质的内容。性格没有绝对的优劣,而品德则是有明确的好坏。如果老师将性格问题混在品行问题里去评价,家长要进行再评价。比如一个孩子很自卑,处处退缩、顺从,一般不可能争强好斗,惹是生非,教师也就可能评价孩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这种正面的肯定评价会掩盖孩子的不良性格,是不良性格得不到纠正。又如一个孩子独立性强,支配性强,有主见,常常坚持己见与老师争辩,甚至顶撞老师,不服气,老师就可能评价孩子“不礼貌”“品质差”,这就把良好的性格特征作为非良好的品行来评价。
3、夸大或者缩小的评价
老师在评价孩子问题时很可能出现夸大或者缩小的情况。如有个孩子看到同桌有个新奇的玩具,就偷偷拿回家想玩一玩,第二天再还回去。老师发现后就反映孩子有偷盗行为,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常有老师向家长反映,“你的孩子有早恋倾向”,“你的孩子早恋了”等等。其实很可能就是孩子对某个异性表示出了好感而已,这本来说就是很正常的心理生理反应。
有个家长说自己孩子原来成绩一直在班级倒数3名,后来经过鼓励学习努力了,在一次考试中前进了五个名次,但还是在倒数十名之内,老师就说孩子“我看你真不行,怎么学也上不来”。孩子刚刚记起来的学习热情一下子给浇灭了。对这个孩子来说,前进五个名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4、过于笼统的评价
有些教师习惯于孩子笼统的评价。如“这孩子学习就是差”就比较笼统。“学习差”差在哪里?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努力程度不够,还是其他?同样,“学习好”也要指出哪方面表现突出,哪方面还需改进。过于笼统的评价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5、“贴负面标签”式的评价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
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看到孩子表现不好的现象就会直接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学生吼着“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这位学生就真的成了你所说的“笨蛋”了,“贴标签效应”也因此发挥出了它的负向功能的作用。因为这样的语言会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上进心,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老师们必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性等语言,多用目标激励性的言语,对学生多贴正向的标签。当我们看见一个大孩子欺负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使用不同的语言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怎么搞的,比你小的都要欺负,你是虐待狂啊!我跟他的父母讲,也揍你一顿,看你怎么办?”“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负小朋友的是吗?”两种说法,两种效应,结果截然不同。
6、“揭老底”的评价
孩子时刻都在变化着,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用发展的眼光,就事论事。当孩子犯错时,不能把孩子以前的不好的事情都翻腾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揭孩子过去的“伤心事”。有一次,有个家长对我讲,说自己孩子上高中后表示要好好学习,努力改正以前上课迟到、旷课的毛病,可开学两个月后的一天又偶尔迟到了,老师就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江山难改,本性难移,我就知道你初中时的恶习是改不掉的。”一句话,把孩子的刚刚建立起来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打击的全没有了。
四、怎么对待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1、不能完全复制
有的家长听到老师对孩子的不好评价时,缺乏冷静、理性分析,回家后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孩子,把责任全部推倒孩子身上,并且不容孩子辩解,这是非常错误的方式。老师反映的情况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有不当的地方,完全复制性的反馈给孩子,或者只相信老师不相信孩子是忽视孩子的个体独立性的表现,只会激化矛盾,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2、不要不管不问
有的家长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信息后,不放在心上,认为无所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作为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家长的失职。无论对错,老师的任何评价都会是有原因的,都可能隐藏着教育的契机或者暗含着对孩子的伤害,不管不问就可能失去机会或者埋下隐患。孩子的问题出现是有潜伏期的,问题出现了,大多是长时间积累的爆发。
3、客观分析
得到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后,要用心去观察、了解孩子,看看老师反映的情况是不是客观真实的,如果是,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老师反映的情况与孩子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应该怎么和老师沟通,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不能只听孩子的,也不能只听老师的,在这个时候,家长充当的角色就是“法官”,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
比如,老师反映孩子最近作业老是完不成,想想是不是孩子最近身体不舒服,家里有没有发生一些影响孩子写作业的事情,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还是作业就是太多了,其他孩子也存在完不成的情况,或者孩子最近课程学的吃力,作业不会做,甚至是孩子和老师产生逆反,故意不完成等等,找到了问题真正的原因所在,才能想出解决的好办法。
4、冷静处理
面对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有时家长不要急于去解决问题。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么解决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什么形式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成长改变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作为教育者,要有耐心,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冷静观察中寻找契机。如有的家长一听到老师对孩子不当的评价,立马就来火了,回家后当着孩子的面说了一大通老师的不好,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有位家长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迷上了经商。在一次我们带他到文具市场去批发水笔后,他发现价格与学校附近的商店相差较多,便利用周末自己去市场批发来以稍便宜的价格卖给同学,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除了笔又做起了书的生意,为了培养一下儿子的经济头脑,我们也没有横加干涉。只是关注着事情动态的发展,但我们要求儿子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正当生意蒸蒸日上时,班主任老师知道了,把他叫去狠狠的训一顿,并把我们叫到学校,问是否知道儿子在学校做生意的事。孩子回家后,很沮丧,也很委曲,还非常害怕我们也把他批一顿,因为他看到老师跟我们在交谈。晚上我抱着儿子,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看着孩子无精打彩的样子,我对他说,妈妈知道你今天受委曲了,老师的话也并不是都对的,你要自己学会分辨,但是不能怪老师,她是从这个班集体来考虑的,所以你要理解并尊重老师。而且从你个人来说,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在学校里交易,总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别人。儿子见我非但不像老师那样骂他,反而安慰他,非常的感激我们,很乐意接受我们的建议。感觉这位家长的做法是智慧的。
5、安慰鼓励孩子
如果真是老师错怪了孩子,还要想办法给孩子解压。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是很重要的,父母的鼓励安慰能给孩子以很大的精神力量。有位家长说“既然我不能阻止别人不对我做任何不公平的批评,我却可以做一件更重要的事:决定是否要让我自己受到那不公平批评的干扰。”我感觉是很道理的。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受了委屈可以在这里得到抚慰。
6、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亲其师,信其道。”无论孩子面临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理解老师、尊重老师,这不仅仅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有利,更是培养孩子以后走向社会的必备的素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老师不是圣人,也是优点和缺点并存,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做的完美无缺,让每个同学和家长都感到满意。如果孩子因老师对自己评价不当,而产生敌对心理,受伤害的还是孩子。当然,理解、尊重不是完全接纳,不是屈从,而是换角度思考而取得自己心理的平衡,使自己不受伤害。
有个学生成绩不好,老是感觉老师和自己过不去,犯错的事往自己头上安,很是苦恼。家长就打印了一张纸条,贴在孩子的房间里。纸条的内容是这样的:不喜欢老师,最愚蠢的办法是不学习,让自己破罐破摔,而聪明人的做法,就是更好的学习,用实力证明自己。你没资格不喜欢老师,老师甚至也不在乎你是否喜欢他,只有成绩上去了,成了班级的顶梁柱,老师就会努力与你改善关系。结果还真管用,很短的时间,孩子就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7、保护孩子的个性差异
老师的评价往往是按照一般的标准,大多数的标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行为特点都有个性差异。如果把孩子的个体差异当做“另类”,就可能扼杀孩子的天性,消磨掉孩子独特的地方。
日本前两年做了一个发明或者是创新,就是西瓜。因为它是圆的,占空间,运输也是比较不方便的,他们就把小西瓜在不大的时候放在一个塑料盒子里面,这个西瓜很快把这个塑料盒子长满了,然后把这个盒子打开,这个西瓜就是正方形了。我们现在有些教育就是做的这样的工作,叫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最后把孩子弄成一个方的了。孩子一旦到了社会,尤其是今天这样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我们已经把他完全规矩化了,孩子已经习惯于被指责,然后再去埋怨孩子怎么这么笨呢,你说我们的孩子冤不冤啊!
最好的教育结果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在这方面,家长应该担负起主要的责任,因为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才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主阵地。
8、主动与老师沟通
当老师对孩子有了不当的评价后,家长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要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和老师的沟通要注意三点。
一是尊重理解老师。有些家长听到老师对孩子的不当评价,就气愤难平,带着满腔的怨气非要去找老师讲理,这样只会把事情搞的更麻烦。所以一定要等自己情绪稳定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再去和老师沟通。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双方相互尊重理解,真诚相待。人都是有情绪的,你把怨气发泄完了,也就等于把沟通的路子给堵死了。
二是说清真相。无论是老师错了,还是孩子错了,都要把事实真相、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有的家长在和老师交流时,拍老师以后报复孩子,不敢说老师的不是,只是说孩子的错,这样老师就不能认识到自己错怪的地方,不利于孩子的转变。
三是学会“两头瞒”。其实有些时候家长就像夹在婆媳之间的男人,善意的说些违心的话,效果也很好。聪明的家长应该善于化解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矛盾。家长处理老师对孩子评价的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是从保护孩子、有利于孩子成长出发,做好中间调解人。
第四篇:面对批评和表扬作文
[面对批评和表扬作文] 尽管人人盼望表扬,无人喜欢批评,但它们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面对批评和表扬作文。表扬,会使我们的心中迸发出无比的自豪与欢乐,批评,又会像一瓢冷水洒向我们,将忧伤笼罩在心头,烦恼与痛苦齐增。但后者又会像一把双仞剑,催促、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吃一堑,长一智,注意吸取教训,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放假的时候,我忙着写作业,可是,三分钟热血,一会儿就厌倦了,于是,我就把书扔到一旁,此时,桌子上的书已经堆成了小山,而我却不理不睬,悠然自得地看起电视来。妈妈回来了,一瞅我的房间,一向和蔼的她忽然变的严肃起来:这屋子怎么让造反派造了?我却视而不见,继续欣赏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妈妈一看,火冒三丈,砰的一声将电视狠狠地关上了。我也怒了:凭什么不让我看电视?赶快把房间收拾得利利索索,否则以后什么电视统统不准看!妈妈不甘示弱地朝我喊到。面对妈妈这狠狠地批评,我心里感到无比委屈。假期本来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家长们竟这么不善解人意,不尽人情,为什么不给我一片自己的空间???我只好闷闷不乐地走到房间,极不情愿地收拾起来,心里面还想着那电视节目的结局,无可奈何的我泪流满面,终于,杂乱无章的房间立刻变的焕然一新,我久久地伫立着呆呆地望着,心里想了很多。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立下决心,以后写作业时,一定要及时整理、收拾好桌子,不能做个邋遢的孩子。
那一天,我伤心过,但也快乐过,毕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吸取了教训,不做一个懒女孩!
批评,不也是好事吗?在小学三年级时,我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成绩仅仅次于班上的锛偧庾语纾们,中学生作文《面对批评和表扬作文》。每当老师表扬他们,同学们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眼光时,我的心便直痒痒,希望能和他们一样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同学们心中的偶像。于是,我暗暗下决心:超过他们,把属于他们的表扬揽在自己的怀抱里。后来,那颗飘来的虚荣而好胜的种子在我心里慢慢萌发了,并扎下了深根。随后,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一个人泡在房间里,埋首于作业与书中,有时写写划划,有时念念有词,还真下了点锛傂捍坦娠纾的苦功。课前,我认真地预习课文;上课时,我更加积极地踊跃地回答问题;课后,我认真地复习,不敢有一点儿松驰与怠慢,生怕高分被别人占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次考试中,我出乎别人意料地考得那么好--居然在年级上独占鳌头。于是,同学的赞叹,老师的表扬不停地挤进我的耳朵里,我整个人好象跌在棉花堆里,简直比灌了蜜还要甜。以前与我闹矛盾的锛偧庾语纾们又和我玩了,同学们都对我刮目相看,众星捧月地围着我。在回家的路上,天好象比往日更蓝,云儿好像比以前更白,树上鸟儿也鸣得格外动听。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生活在蜜罐里,成天乐呵呵的,心里总想着锛傁衷谖沂悄昙兜谝幻耍庑┪叶蓟幔痪退悴换幔疚艺饷创厦鞯哪怨希魏笾灰豢词橐簿兔靼住o纾所以上课也不再如以前用心了,书扔一边,作业乱涂乱画,把学习丢到爪洼国去了。锛傂樾氖谷私剑景潦谷寺浜蟆o纾又一次考试来了。又一次出风头的机会来了,我胸有成竹地拿起试卷一看--不看则已,一看则傻眼了,怎么这么多不会!锛傕耍《脊肿约翰惶病纾我一边埋怨自己一边连蒙带做地写完了试卷。第二天,老师公布成绩发试卷了,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伸长脖子,张大了耳朵,生怕听错或漏听一点什么的。我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我猜犯人等等法官的判决的心理也不过如此。前十名是肯定不可能的,十几名应该有吧&&二十名、二十一名&&直到三十名还没有&&我再也坐不住了,竟连自己已经微微站了起来趴在桌子上都不知道。好久好久,老师才念道:锛偫罘牵罚阜郑★纾什么!什么?我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拿到试卷,揉揉眼睛,红红的锛偅罚革纾分映入眼帘,犹如当头一棒。后面老师和同学们讲了什么我就不知道了。他们说什么对我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我听不听也无所谓了--因为我知道,这时老师讲的无非是恨铁不成钢的批评,同学们窃窃私语的无非是锛傂以掷只鲲纾的锛偡缌够帮纾,外加怪异的眼神。那天上午我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回家的路上,我总觉得天空阴沉的,并嫌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吵得烦人,还往树上狠狠扔了几块石头,吓得小鸟们惊叫而逃&& 后来,我才逐渐明白了:表扬是一种鼓舞,而不是一个蜜罐;批评是一种鼓舞,而不是一种刺激,我们既不能因为得到表扬而沾沾自喜,进而忘乎所以,也不能因为受到批评而气馁,失去上进进取之心。所以,我们在批评与表扬面前都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才能摆正好自己的位置
第五篇:治理者如何面对“失当批评”
治理者如何面对“失当批评”
如果不让讲错话,就不会有人讲真话;如果拒绝接受“失当批评”,就会逐渐滑向拒绝接受一切批评
近日,河南南阳一市民在“书记市长网上留言板”上抱怨该市“交通整治行动”变为“罚钱”行动,鼓动市民“闯红灯”。对此,有关方面回复称,该市民的想法和呼吁“完全是逆潮流而动”,“公安机关将密切关注你的煽动性言论是否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再视情处置。”
尽管后来该市民承认言语过激,有关方面也回帖表达歉意,但这样的互动还是让人感慨良多。
公允地说,尽管此次回复有点“雷人”,但南阳有关方面的网络问政还是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不同于有些地方的漫无期限,在一个小时内就做出回复;也不同于屡屡复制的“万能回复”,仔细查阅市民留言并逐条回应。然而,如此的“雷人回复”却让人“伤不起”——不管是对政府努力还是民众热情。
南阳有关方面之所以“霸气外露”,大概与留言“无端谩骂”、鼓动违章有关。毋庸讳言,现实中尤其是网络上,民众表达有时比较率性、夹杂情绪,甚至“捕风捉影”。因此,比关注个案更值得探讨的是,治理者如何面对这些“失当”乃至“错误”的批评、质疑。
现实中,有极端落伍“跨省追捕”的,有看似超脱“置之不理”的,有兴之所至“霸气外露”的。南阳这一事件显然属于第三种。受发帖者的情绪感染,与网民扳腕较劲,却惟独缺少深思:网络互动的初衷为何?过激情绪的根源在哪儿?政府工作是否完美无缺„„倘若能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反思,回应时就能少一些火气、减几分霸气,有效引导民众理性看待问题。
所谓无风不起浪,民众的某些批评或许带有情绪,但情绪的背后往往潜藏着真实问题,治理者如果只盯住表面情绪,只顾“以牙还牙”,就无法见微知著,从更深层次看问题;更不能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纾解民忧、化解民怨。其实,参与就是认同,牢骚意见里往往包含着民众的信任期待,而这恰恰是宝贵的治理资源。正因如此,重庆合川区委书记王作安表示:“凡是针对合川的骂帖,一律不准删除。”也正因如此,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坦言“不怕群众发脾气,不怕群众骂娘”,强调网络问政应该是平等地问、虚心地接受,不计态度、不问来历。
进一步讲,即便批评真的失当,只要不是诽谤造谣,治理者同样需要宽容对待。一方面,相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公民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毕竟有限,使得批评监督不可能绝对准确;另一方面,批评监督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政府接受批评监督,也包括接受不准确的批评监督。如果不让讲错话,就不会有人讲真话;如果拒绝接受“失当批评”,就会逐渐滑向拒绝接受一切批评。
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所言,“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治理者只有正确面对“失当批评”,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失当言行”,从而更好地培植信任资源、夯实治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