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纲论文简章
第一届“家乡历史调研”征文大赛简章
[发布时间] 2013-04-11[查看次数] 2116
为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把握,同济大学近现代中国国情教研部本学
期举行第一届“家乡历史调研”征文活动。本征文活动也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
性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征文对象: 本学期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所有学生。
二、征文内容:有关自己家乡近现代史的社会考察、人物采访、调查报告、参观访问的心得
体会或论文写作等均可。自愿参加,自拟题目。
三、具体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调查走访、收集素材、查阅资料,获取大量
事实和资料的基础上,用调查报告、议论文等体裁,阐释自己家乡的历史变迁,从而提高大
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四、截稿日期及交稿方式:本次征文截稿日期为2013年5月31日,征文字数以3000字左右
为宜,引用的资料要有详细出处,社会考察、调查报告,参观访问等应附有实践过程中所拍
摄的照片(作者本人必须出现在照片中)等材料。
征文统一用小四号宋体,1.5倍间距A4纸打印(并注明“征文”二字),在规定时间内交给
自己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老师。
五、评选及奖励:由本学期本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评奖委员会,对征文进行评选。奖项额度
及奖励办法如下:
一等奖30名(篇),获奖者期末总评成绩及格以上者将给予加分,直至为优。
二等奖50名(篇),获奖者将在期末总评成绩的基础上加10分。
其他参赛学生的文章可作为评定本课程期中小论文成绩的依据。(注:上述奖项数额可视总
参赛人数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获一等奖及二等奖的学生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颁发奖状。全部获奖者名单将于期末考
试前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网页上公布。
请学生自己保留电子文稿,评奖结束后,获一等奖的学生需向任课教师发送电子文稿。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3年4月2日
戴望舒 龚自珍 夏衍 章太炎
第二篇:王涛《近纲》论文撰写要求
《近纲》课程论文要求
本学期论文的主题是:“辛亥革命与21世纪中国”。
一、读书笔记
原则上,所选书目必须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以老师在课程PPT或课堂上推荐过的书籍为准。但若自己另有感兴趣的书籍,想撰写相应的读书笔记,则事先一定要与老师商量,在得到赞同之后[因为不是所有书籍都有价值],再行撰写。否则,未经与老师商量,自行撰写的读书笔记,将不被看作是有效的作业,不予计入成绩之中。
读书笔记的形式大致有两种。其一是正规论文的形式,在简述书籍内容与总体思路之后,针对书中的基本观点或材料,在赞同或质疑的基础上,或进行拓展,或进行评议,将自己的感受与反思表述出来;其二是思想片段的形式,无须有正规格式与系统思路,将自己在阅读所选书籍过程之中,深受启发或激起的思想火花,以言之成理的通达形式,记录下来。各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此两种形式中自由选择。
具体要求:
1、字数在3000字—3500字之间;
2、不能大段摘抄著作原文,尤其是不要以摘抄原文的形式,冒充论文的字数;
3、将上课时段(如周一7、8节或周五9、10节)、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等联系信息,置于文章标题下;
4、请尽量以doc格式保存原文;
5、请在邮件中留下你的尊姓大名;
6、篇数不限,多多益善;
7、除非特殊要求,一般性读书笔记,请在12月30日之前,将电子版发至wtao@fudan.edu.cn,过期提交的论文,一律不合格。
二、论文
本课程的论文主要是:
1、统一布置的主题论文;
2、随堂小论文。主题论文是正式的学术论文,需要有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关键字、脚注,作者的论点要清楚明确,论证要有层次,论述思路要合乎逻辑。随堂小论文形式灵活,在课堂上完成,题材不限。
主题论文的具体要求:
1、切勿抄袭,如若有抄袭行为,哪怕是抄袭一句话,论文也算作废,平时成绩中论文部分为零分;
2、字数在3000字—3500字之间;
3、不能大段摘抄著作原文,尤其是不要以摘抄著作原文的形式,冒充论文的字数;
4、将上课时段(如周一7、8节或周五9、10节)、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等联系信息,置于文章标题下;
5、请尽量以doc格式保存原文;
5、请在邮件中留下你的尊姓大名;
6、在期限之前,将电子版发至wtao@fudan.edu.cn,过期提交的论文,一律不合格。
随堂论文的字数不限,少到几句话,也可以。
本学期的写作主题是:“辛亥革命与21世纪中国”。写作形式或采用读书笔记形式,或采用主题论文形式,可以自选。若是读书笔记,所选书籍必须要与辛亥革命历史相关。若是主题论文,具体角度可以自拟,如:辛亥革命对今日中国社会与思想的影响,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系,今日国人对辛亥革命态度,国民党与共产党对待辛亥革命、孙中山、民国政制态度的差异,等等。切记,提交论文期限:11月9日晚上12:00之前,请将电子版发到wtao@fudan.edu.cn。过期提交的论文,一律不合格。
第三篇:近纲复习材料——各章复习题(辨析、论述、材料分析)
近纲复习材料——各章复习题(辨析、论述、材料分析)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所以也可以称中国社会是半殖
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错,P11)
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被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
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所以,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
农民两个阶级的对抗。(错,P14)
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为什么落伍?落伍的表现和结果是什么?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直至扩张谈起,中国进
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是什么?
2、根据近代中国的国庆特点分析阐述近代中华民族面对的历史任务?P15
三、材料题
通过三大条约某些内容的比较,分析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程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形成
过程。P18,19
第二章
一、辨析题
1、戊戌维新运动的宗旨是中体西用。(错,P41)
2、《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平均分配土地。(错,P35)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性?P382、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P42
3、为什么说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P36
三、材料题
通过材料比较三大运动在探索国家出路上的不断进步及其失败的原因。
第三章:
一、辨析题
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P52)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所以,辛亥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错,史实和论
述相结合)
3、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错,P57)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P522、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P57
三、材料题
通过辛亥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分析,以及与中共三大纲领的比较说明资产阶级的目
标的局限性和失败的原因。
第四章:
一、辨析题 1、1919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属于无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了。
(错,P76)
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对,P88)
1)、是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奠定了阶级基础
2)、是十月革命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
3)、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建党提供了思想和干部的准备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P89、9
1三、选择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言论,分析说明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由。
第五章
一、辨析题 1、1928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科
学地阐释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立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标志
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错,P99)
2、遵义会议既解决了党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也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P10
5二、论述题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其成功时间为我们留
下了什么启示和借鉴?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选取几个事件、文件P99、100
2、分析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P10
3三、材料题 对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土地政策的变化
和逐渐成熟的过程。
第六章
一、辨析题
1、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对待中间势力的策略是有力、有理、有节。(错,P120)
2、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完全是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
四军进行艰苦奋斗的结果。(错,P115)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对,P127-128)
二、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P1262、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P128,结合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不同作用。)
三、材料题
1、通过若干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演变。
2、通过以下材料分析日本侵华的由来已久和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七章
一、辨析题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了重庆谈判,以商谈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问题。(错,和平与民主问题,P130-131)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改革是没收地
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错,P121,126)
二、论述题
1、抗日战争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迅速走向崩溃?P136-138
2、试析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P140-1
43三、材料题
1、通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中的内容,分析新民主
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任务。P144-1462、通过若干材料说明中间路线的主张和破产的原因。P1
第八章
一、辨析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错,P
16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对,P162)
3、建国初期,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资本主义经济。(错,P162)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161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时历史和人民的选择?P164-168
3、试述和平赎买政策实现的原因及启示?P172-17
4三、材料题
通过若干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P149
第九章
一、辨析题
1、整风运动的初衷就是为了抓右派。P182
2、“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全局性长期的左倾错误,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也要彻底
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全部历史。(错,P194)
二、论述题
1、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P192-19第十章
一、辨析题 1、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
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错,P206)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P202
2、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P227-23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缐和基本策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缐。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於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缐的战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缐的理论、路缐和策略,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声明愿意与一切进攻红军的武装部队停战议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书中国国民党,提议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缐。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全党发出《中央关於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调整抗日统一战缐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在西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实现了停战,并结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关系。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於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缐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缐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缐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缐,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补充:
简答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1840-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 赵一曼 吉鸿昌 冯玉祥 杨靖宇 李宗仁
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辨析题
1.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手段。
正确,他们一张先进的俗气和军事结束,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升值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反映农民要求的非常切合实际的社会改造方案。
错,天朝田亩制度是当时天平天国的一种幻想但是的确变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的需求但是不切实际
3.辛亥革命的流产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彻底终结。
错,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名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饿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4.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始终消极抗战。错,国名党军民积极抗战低于日军主力进攻,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5.“有了土地改革,就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正确,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6.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完全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火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我们无法超越这个阶段。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精神成果丰富,我们次啊能完成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被消灭,中国社会已经没有了阶级斗争。
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被消灭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目前的阶级斗争就是党和政府领导的广大人民与部分极少数与人民政权为敌、或破坏人民利益的人的斗争。
论述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何明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保存下来的,是灵力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的宝贵精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它向全中国和诠释节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现,是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名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第四篇:待定复旦大学马基 毛概近纲复习资料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正确
3.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的特点。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5.6.“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如何理解这一段话?
这句话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8.哲学就是世界观。
9.旧唯物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
10.“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的抽象出来的”。1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实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也是物质。1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13.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14.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1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6.一切意识,即使是十分荒谬的社会意识,也能找到它的现实依据。
17.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18.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19.如何理解“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20.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普遍现象,所以是不需要条件的。21.新事物就是内容重新更新、形式更为新颖的事物。
22.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23.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24.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2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存在意义不大。26.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27.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28.“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死亡的理解。” 2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30.简述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及对于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31.“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32.“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哪里? 33.“好”与“快”,是对经济发展一种通俗的说法,“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如何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就决定了“快”始终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突出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较好地处理了“快”与“好”的关系,但后来由于受“左”的影响,也有过深刻教训。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始终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摘自新华网《如何理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9月29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是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在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基础上,追求质与量、速度与效益的辩证统一。
34.材料:万有引力是人类在17世纪发现的。人类为什么能够在这一世纪发现万有引力?有人认为是因为在1642年诞生了它的发现者牛顿。一位诗人充满激情地讴歌牛顿:“世界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生个牛顿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按照这种逻辑,如果历史上不曾诞生牛顿,或者牛顿小时候得场伤寒夭折了,人类就会与万有引力失之交臂。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去,没有哥白尼,我们直到今天也弄不清太阳系的结构;没有达尔文,我们直到今天也不懂得生物进化论;没有哥伦布,美洲在什么地方欧洲人直到今天也稀里糊涂。
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和发明是有契机的。传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苹果落地给他的启示,瓦特发明蒸汽机是沸腾的热水产生出的蒸汽顶开了壶盖给他的启示,鲁班发明锯是一次带齿的茅草划破了手指给他的启发„„这些传闻不一定真有其事,但其逻辑是真实的。有人据此说道:“我之所以没有做出伟大的发明或者发现,是因为没有遇到机遇。可是智者告诉我们,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发现。”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请回答:
(1)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牛顿、哥白尼、达尔文、哥伦布的历史贡献进行解析。(2)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剖析路易•巴斯德的“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一命题。
35.新事物就是内容重新更新、形式更为新颖的事物。
36.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37.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38.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3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存在意义不大。
40.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41.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42.“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死亡的理解。”
4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44.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运行的条件,从而改变规律运行的结果,所以说人们可以改变规律。
45.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46.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7.简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4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包含什么哲学思想?(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或任意性。)
49.简述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50.“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1.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5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53.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5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55.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56.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57.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是熟知起源于真知(或熟知即真知或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58.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59.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60.简述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61.如何理解“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62.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63.简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
64.为什么有时候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 65.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能动的反映论。6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了什么?
67.什么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8.简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9.简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70.怎样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试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71.材料1 无论如何,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摘自《恩格斯致施米特》(1890年8月5日))
72.材料2 从来也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什么必须普遍遵循的哲学历史公式,当作—种超过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的东西。(摘自《列宁选集》第1卷)
73.材料3 恩格斯在谈到他自己和他那位赫赫有名的朋友时说过: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摘自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74.材料4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75.请回答:
76.(1)分析材料1、2,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
77.(2)分析材料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78.(3)分析材料4,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原因。79.80.81.82.为遏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房市新政实施后,京沪深等多个城市房租上涨,平均涨幅超10%。房租与房价尽管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但二者之间毕竟是唇齿关系。上述材料表明什么哲理? 83.84.85.王阳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错误之处在于什么地方?为什么? 86.87.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88.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 89.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福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90.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91.“有用就是真理”
92.“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93.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就是规律。94.真理总是近似正确的认识。
95.绝对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因此,绝对真理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96.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终极真理。97.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98.多数人拥护就是真理。99.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0.党提出的新方针、新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能说是正确的,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
10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02.真理与价值毫不相干。103.问答题
104.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105.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106.简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07.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08.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09.为什么时候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10.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111.材料题
112.材料1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摘自墨翟《非命上》)113.材料2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
114.材料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15.材料4 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16.请回答:
117.(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118.(2)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119.(3)分析材料3,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120.(4)分析材料4,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121.122.123.材料1: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是完全愚蠢的。”所以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的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124.材料2: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上升到较高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125.材料3:恩格斯认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各种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126.请回答:
127.(1)如何评价材料1中“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个判断? 128.(2)“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看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出神,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句话蕴含的真理观与“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这句话所蕴含的真理观根本区别何在?
129.(3)如何理解材料3所指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基本含义?材料3的真理观与材料2的真理观有何联系? 130.131.132.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又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133.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并运用该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辨析题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错误(2分)。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
宗教产生和发展是宗教教义欺骗人民的结果。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二者是矛盾的。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属于意识形态。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受思想、意志的制约,因此,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只要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错误(2分)。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⑴ 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因而是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人类社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⑵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最终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经济体制是一种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因此,它与经济基础没有直接的关系。
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问答题
简述唯心史观的不同形式及其根本缺陷。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请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内涵。
⑴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原创性的唯物史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⑶ 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并用以阐明社会主义建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
试述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并用以阐明我国现阶段抵御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必要性。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并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并阐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材料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过五花八门的主张: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提下的“自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的“新政”,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期望建立平均主义的小生产的王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力主“维新变法”,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则主张通过人民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然而,许许多多人们的选择都完全或基本上失败了,唯有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使中国开始走上独立、统一、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请回答:
(1)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怎样理解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关系?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辨析题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因此,可以说,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的历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成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阶级是一个政治思想范畴。
阶级斗争根源于思想观念或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权转移是社会革命成功的标志。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因此,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必须通过革命运动来推动。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问答题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和联系。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埋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材料题
材料: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他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封建社会的贵族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对马克思的以上观点加以论述 材料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2)材料1与材料
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结合材料
1、材料
2、材料3,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料1 马克思曾明确地说“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材料2 爱因斯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作过深刻分析,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3 技术悲观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等。克服目前存在的“全球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减缓或者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回复到不要科学技术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
材料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结合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和材料2的共同点。
(2)比较材料3、4观点的异同,并指出二者的错误实质。(3)依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辨析题
人之初,性本善。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每个人意志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它的创造活动是不受任何历史条件限制的。
问答题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这一观点与坚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是否矛盾?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简述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评价杰出人物的正确原则。材料题
材料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 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试论述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试论述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试论述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指出材料3与材料
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材料1 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材料2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实践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80年的基本经验,也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材料3 胡锦涛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就是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绝不以权谋私;“情为民所系”,就是要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绝不脱离群众;“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绝不与民争利。
结合材料请回答问题:
(1)上述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2)在实践中贯彻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据媒体报道,2001年1月1日,美军终于将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打造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部队:从高层指挥机构到低端的战术单位乃至单个武器平台和单兵,都采用了数字化的通信装备。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传统的战争中,人们把敢于举炸药包、用身体堵枪眼的军人尊为英雄。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战争正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期,原有的作战手段、作战形式、交战模式等在信息、知识浪潮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变化,时代呼唤“知识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官兵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是“军事知识分子”,是“有文化的勇士”。
世界军事领域的这些变化对我军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把世界作为“参照系”,用宽阔的“世界眼光”来审视我们在军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科技强军的战略方针,抓紧培养知识型人才,培养出更多像“上天能驾机,下海能驱舰”的硕士舰长柏耀平那样的“知识英雄”。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知识英雄”在当代的出现,有何必然性?(2)从历史创造作用的角度,如何看待案例中“知识英雄”与普通战士的关系?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辨析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主要有:一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成。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作为商品的移动电话,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为购买移动电话消费者所付的货币。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商品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必然是商品。
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商品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两种”劳动创造出来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并增殖。
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商品生产者无利可图。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而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相交换的比例则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否定价值规律。
土地、资本以及科技、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正确)。
问答题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包含什么意义。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材料题 材料1 “也许会有人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一个人越懒或越笨,他生产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然而,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2 “如果生产各种商品所必需的各种劳动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商品的相对价值也会是固定不变。但是,其实不然。生产一个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是随着所用劳动的生产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劳动的生产率越高,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多;劳动的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少。”(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1为什么马克思说“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2)根据材料2说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A7)以下材料摘自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
材料1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或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3)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辨析题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离开流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他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所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源泉。
既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而获得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因此,可以说,技术和科学成为了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扩大再生产又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家省吃俭用,实行“节欲”的结果,是他们为社会进步作出的一种牺牲。
资本积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始终是完全一致的。资本积累必然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是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所以两者之间没有区别。企业兼并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引起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和相对减少。企业有个生财之道:“买卖赶时间,时间即金钱”。
资本周转越快,表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越多,因此获得的年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由于利润平均化,在一定时期内每个资本家都能得到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参与对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降低了产业资本的利润率,对社会生产没有积极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的商品绝对地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问答题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第五篇:2013年山东省自考论文报考简章
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13年上半年毕业及实践环节考核报考简章
一、报考科目:2013年上半年各专业考核科目及考核时间、地点见附表。毕业及实践环节的考核每年组织两次,上、下半年各考核一次,个别专业只在上半年或下半年组织一次,2012年停考的16个专业最后一次组织技能考核,请考生注意考核安排,及时报考。
技能考核应在参加理论课程考核后报考,允许考生一次报考本专业开设的部分或全部考核科目;2013年上半年首次报考的新考生不得报考。
毕业考核(含本科论文答辩、专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只允许考生在报考最后一门课程的同时报考,报名时打印毕业论文封面一式三份,部分专业有指定格式毕业实习报告请报名时一并下载打印。
二、报名时间:2012年12月18日至24日
三、报名方式:本次毕业及实践环节考核报名工作全部实行网上报名,请考生登录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办理报名手续,打印考试通知单。
四、考核费用:本次报名暂不收取报名费用,考核费用由主考院校按规定收取。各主考院校应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不得借机搭车收费,或变相提高收费标准。
五、考试要求:考生凭身份证、准考证、考试通知单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参加培训考核。未办理报名手续,或缺少相关证件的考生不得参加考核。未按时到主考院校参加考核,或者考核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可下次考试重新报名参加。
六、考生报考时应认真审核专业考核计划,准确选择报考科目,如实填报个人信息,办理报名手续,按规定参加考核,以免贻误考试,影响学业。
七、备注: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只开设山东财经大学(会计本科)考点,其它专业的考生需选择该专业报考; 2.《计算机应用基础》开设山东财经大学(会计专科)、烟台大学(国际贸易专科)、潍坊医学院(高等护理本科)三个考点,其它专业的考生可选择就近报考。
八、参加本科毕业答辩的考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将论文加装封面后寄送到主考院校。
九、所有标注时间除单独注明的以外均为考核时间,考生应按要求提前一天到考核地点报到。
十、有关考试的其它内容或通知,请登录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