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了大地的丰收——XX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回眸
为了大地的丰收
——通江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回眸
金秋九月,通江县广纳镇光明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金灿灿、沉甸甸的优质稻让农民们笑逐颜开。他们边收割庄稼,边向我们介绍道:“前几年,我们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也不优,产量也不行。自从县上把我们这里定为项目区后,修了水渠,解决了引水和排水,给我们赠送了优良种子,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一年到头,总有个盼头了。”
200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首次在通江县实施,给全县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全县累计投资651万元,共完成排灌站建设3座,衬砌渠道40公里,完成小型蓄水工程302座,新增灌溉面积5000亩;完成改良土壤12000亩,机耕路修建23.5公里,修筑梯田埂65公里,推广旱作农业3000亩,营造农田防护林1000亩。大力推广应用稻田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栽培、平衡配套施肥等多项新技术。全县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155万公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20元。
通江县全县有耕地面积87.5万亩,其中中低产田土占80%以上。全县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低,科技含量低,比较效益低下,群众增产增收缓慢。为改变部分农村“靠天吃饭”的现状,通江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组织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论证,本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产量、发挥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新生事物,开始阶段,项目区部分群众不配合,部分基层干部不认同。为更新干部群众的观念和认识,通江县通过电视广播、印发资料、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加大政策解释、宣传力度。深入村社农户通过算短期投入账、长期效益账等多种方式,帮助老百姓算好一本经济账。同时带领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其它项目区参观,增强感性认识,逐步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坚持“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遵循“立足综合开发、促进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降低建设成本”的思路,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集思广益,因地制宜,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先后选址新场乡新春村、铁佛尖包岭村,按照沟、池、路、坑、凼整体改造,中低产田土田成方、地成园、沟渠相连、排灌健全、路路相通的标准,高起点、高规格设计,达到了项目规范化要求。
打破传统模式,推行“部门配合,业主开发,专家指导,综合管理”的运行机制。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县级报帐制,改变资金管理渠道,项目资金不经过主管部门、乡镇财政所直接划拨到工程业主;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及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严格按工程进度拨款,通过严格坚持专账、专人、专户管理,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和效益。为充分调动建设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县在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同时,结合全县实际,全面推行了合同制管理,通过公开招标竞选施工单位,明确项目责任、工期、进度和质量。通江县还加强了“三算”管理,立项前搞好概算,开工前搞好预算,竣工时搞好决算。
重视对项目区产业增加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内把农业综合技术全面配套,探索和推进了多种间作套种模式,实行规范化管理和集约化开发,亩均综合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项目区内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新场乡新春村在改造区引进种植优质龙雅百合100亩,广纳镇光明村大力发展特色蔬菜100亩。通过项目的带动,项目区内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成立各种专业协会7个,成立植保专业服务队15个,为项目区农户生产、流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该县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干部、农民技术员、科技带头人、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面对面传授适用技术。项目区内共推广各类农业适用新技术10多项,开展技术讲座26次,受训人数达1.5万人次,举办各类农业生产现场32次;编辑实用技术手册20000多册。
通江县农发办专业人员对铁佛镇尖包岭项目区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了分析:通过综合改造治理,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新技术,项目区粮食亩产由418公斤提高到570公斤。同时,项目区旱地改造治理后,活土层增厚,可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增种蔬菜、苕豆,提高改后利用效益。可新建优质大棚蔬菜基地500亩,新增优质蔬菜15万公斤,从而使改造区可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15.22万元,新增利税10.76万元,项目区人均新增产值236.5元。
据通江县农发办主任王强介绍:通过成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区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尤其是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可以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民科技意识。
据了解,通江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生态效益也有了很明显的改观。通过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和治理,不仅有助于防治水土流失,而且有利于纳雨蓄墒,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通过增加活土层,可大幅度减少降水损失,60厘米厚土层与20厘米厚土层相比,年地表径流减少15厘米,地下径流减少18.8厘米,其拦截降雨作用十分可观,相当每亩增加蓄水22立方米。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成就回眸
齐心协力建民心工程 自力更生铸绿色丰碑
——2010年**市农业综合开发成就回眸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办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市委的各项方针政策,少说多干,狠抓落实,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战略目标,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持续推进优势农业资源产业的升级换代,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土地治理带来新气象
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我办通过**、**两大项目区开发建设,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2009**项目
2009年项目区在**市**镇**片区实施,项目区涉及东、西**村等5个村,万人,治理面积万亩。项目区共投资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万元,县以下自筹资金万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新打机井眼;建蓄水池个,铺设低压地下输水管道米,新
建桥涵座,疏浚沟渠米,新上变压器台套;土壤改良亩,新整修道路公里;按防护农田林网标准,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栽植速生杨等万株,聘请山东省农科院农业栽培、育种专家,对项目区农民进行小麦生产等技术培训人次,印发技术资料万份,项目竣工后,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2010年**项目
项目总投资**万元。
1、水利措施
投资万元,机电井眼,配套机井,输变电线路配套公里,其中新上变压器台,埋设伏输电公里,衬砌石渠公里,低压管公里,新建桥涵座,其中生产桥座,管涵0座。
2、农业措施
投资万元,新修生产路公里,复修生产路公里,改善交通条件,全面提高项目区生产水平。
3、林业措施
投资万元,栽植法桐、柳树、速生杨万株,因地制宜栽植速生杨林带。达到生态防护林建设与经济效益兼顾的目标。
4、科技措施
投资万元,科技培训人次,印发培训资料份。
二、山区开发工作成绩喜人
2010我办在**镇**小流域成立了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投资万元,其中**市投资万元,**配套万元,**镇自筹万元。治理面积平方公里,新修环山公里,新栽经济林亩,防护林亩,建水池个,到目前已全面建成,为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产业化经营崛起**农业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两个着力点和出发点之一。根据上级的要求,从我市当前的实际出发,把相当一部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用于扶持有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有区域特色和市场前景、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根据地方特色、市场需求及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扶持有发展潜力和较高经济效益的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重点支持具有自身优势的畜产养殖和加工,建成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010年,我市先后成立了**市新建项目和**市项目。其中,**公司,计划总投资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万元,自筹资金万元。新建车间、仓库、配电室等平方米,购置主要生产设备台件,配套电力设施及道路硬化、绿化。该项目正在组织实施,计划明年三月份完成,迎接省、**市验收。此外,项目安排在**市公司,中央财政贴息万元。该项目主要是对达到一定贷款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进行贴息,目前该项目已完成。
此外,我市还积极引进外资,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在详细考察、科学论证、认真评估的基础上,先后洽谈运作了工程、项目以及项目三大项目,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注入了新的资金和活力,有力的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实践证明,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经或正在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本,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成绩喜人,但危机仍存,与周围先进县市区相比,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还有差距,我们决心下一步多学先进、赶超先进,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第三篇:盘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查
盘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查
吴显龙
〔内容摘要〕 盘县在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主,实行集中、连片、持续开发,加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的组装配套,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 键 词〕 农业 综合开发 调查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农业综合开发办 主任
盘县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把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主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项目开发基本情况
1999年至2004,盘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分别在刘官镇、旧营乡、板桥镇、水塘镇等四个乡(镇)实施,通过开发治理,累计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8.66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六年来,项目区完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水利措施方面,共新建和维修防渗引水渠道110公里,防洪河堤14.34公里,排渍排涝沟6.7公里,建设小水窖131口,项目区共新增灌溉面积9900亩,改善灌溉面积23080亩,改善除涝面积4400亩;在农业措施方面,共采取施用石灰和种植绿肥改良中低产田土41175亩,实施坡改梯工程8020亩,组织实施玉米制繁种基地1600亩,优良品种示范推广15000亩,采取骨干培训、普通培训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培训农民5万人次,农民科技意识有所增强,提高了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在林业措施方面,采用松、柏、竹等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32000亩,建设经济林3000亩。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总投资349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53万元,群众投劳投物折资937万元。
二、工程运行使用情况
通过对刘官镇、旧营乡所实施的水利工程、林业项目运行管理的调查了解,水利工程的完好率高,除1999发现个别工程有水毁现象外,其它工程没有水毁和损坏的现象,群众普遍反映较好,特别是干旱年景,效果十分明显。工程运行管理一般都是村委会统一组织维护,损坏程度小的由受益户投工投劳修复,水毁严重的由乡(镇)帮助解决材料费,村委会组织维修。1999旧营乡水利工程杨松灌溉渠和水口灌溉渠有两处在2004年的大雨中因泥石流和地质下沉出现倒塌,旧营乡政府以每1方浆砌石补助65元资金,由村委会组织农民修复;刘官镇董家坡村对水利工程管理纳入了村规民约,他们这样规定:“渠道管理,农忙之前由群众投劳清淤,损坏后受益户集资修建,谁损坏,谁负责”。1999该村大地头一条渠道,有两处因是软基经常出现下沉,是群众自发组织维修保证通水。对水保林的管理,旧营乡2004年以前管理是按自然村分片管护,2005年通过林业部门认定纳入公益林管理,每亩给3元管护费,通过现场了解,旧营乡水保林保存率在70%左右。刘官镇实施的水保林,2004年以前林业部门给了2万多元管护费,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都比较落实。2005年纳入国家公益林进行管理,每亩给5元的管护费。刘官镇实施的水保林因种植时采用的主要是营养袋苗定植,种植标准高,管理到位,成活率高,现在保存率在80%以上。
三、项目开发取得的成效
一是水利措施和坡改梯工程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大量农田得到有效灌溉,农业生产防灾抗灾能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普遍提高。通过调查了解,在灌溉水源保证的情况下,水稻能实现提前栽插15天左右,能有效避开后期低温为害,每亩产量可增产100公斤以上。据刘官镇董家坡村的群众反映,灌溉渠道修好后,单产可增长50%以上,同时,可节约管水劳力50%;旧营乡罗家田村和平田村的群众介绍,2005年是特别干旱的年份,农发修建的沟渠保证了大面积的育秧和大田移培用水,在非项目区普遍减产的情况下,农发水利工程的灌区内还比往年有所增产。坡改梯工程的增产效果也很显著,坡改梯能达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厚耕作层,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普遍增产都在30%以上。盘县旧营乡大坪地村有100户人家,耕地全为坡耕地,通过2000年实施完成坡改梯500亩以后,由于耕地实现了“保水、保土、保肥”功能,这片土越种越肥,从原来的低产地变成了中产地,单位面积产量比1999年以前增长1倍以上,农户杨应录介绍,他家当年实施了3.5亩坡改梯,原来总产只收450公斤左右的包谷,2005年达到了1000公斤;坡改梯工程除了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外,还能扩大耕地面积,板桥镇灰窑坡村2001实施坡改梯1653亩,通过炸石扩土,新增的有效耕地面积就有95亩。
二是农业项目带来的增收效果好。种植绿肥和石灰改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每亩可增产量50公斤以上;良种基地及优良品种推广种植示范带动能力强。盘县2001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在旧营乡、刘官镇、板桥镇实施玉米新品种示范3000亩,现已发展到2005年的4万多亩,所推广的盘玉2号、4号、5号品种,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农民欢迎,比原来的老品种单位面积增产幅度在30%以上;项目区从单一的种粮到引种示范经济作物,增效显著,农民尝到实惠。盘县水塘项目区2002从山东引种花生鲁花1号与玉米间作,在玉米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每亩生产花生100公斤左右,增收300元。
三是按规划区域组装各类项目,项目区综合效益好。盘县刘官镇和旧营乡的大部份土地面积属于朱昌河小流域,1999年到2001,在这个流域范围内的高官村、三十亩村、猴场屯村、三角田村、大坪地村、平田村和罗家田村等,规划实施了引水灌溉渠道43.24公里,防洪河堤3.9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除涝面积2000亩,实施坡改梯6000亩,种植水土保持林17469亩,修建机耕道和人行便道6公里,石灰改土6100亩,水田基本上做到了能灌能排,坡耕地实现了保水、保土,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四、主要做法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和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科技,择优扶持,注重效益,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主,并做到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注重质量,突出效益。在工作中,加强了农业综合开发的规划,形成了重点扶持和集中开发的工作思路,改变了过去项目布局分散,重点不突出,效益不明显的状况。
2、领导重视,层层负责,严格把关,狠抓落实。一是做到“四个到位”,即:参与规划选项到位,能严格按立项要求,尊重实际,尊重农民,尊重科学,突出效益优先,合理确定项目区和子项目;落实配套资金到位,把各年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足额落实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在新项目区启动前,县分管领导亲自参加开工动员大会,讲解农发政策和实施要求;检查督促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到施工现场检查督促,参与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做到“严把四关”,即:工程队伍选择关,实行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确定施工队伍,选择懂技术,会管理,讲信誉的施工队伍承建工程项目;工程质量关,农发办从领导到职工,分工负责,分片把关,严格技术要求,工程达不到设计不付工程款;工程进度关,科学调度工程进度,保证各项目平衡发展,做到工程不留尾欠,资金不留缺口。项目验收关,工程竣工后,认真组织验收,严格核实工程量和建设质量,不合格不验收。三是做到“四个落实”,即: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落实,行政措施落实,解决问题落实。
3、采取以“小区域”、“小流域”、“小坝区”和“旱坡地”为单元的治理开发模式,强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的组装配套,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项目、单项措施治理而综合效益不明显的问题。盘县板桥—水塘项目区,按“小流域”治理开发,2002年至2004累计建设引水渠道70公里,防洪河堤13公里,坡改梯1653亩,种植水保林13584亩,建沼气池560口,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发展后劲增强。
4、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农发项目的科技含量。一是在引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方面,采用了“U”型渠设计施工技术,盘县2003至2004水塘板桥项目区田间支渠全部推广“U”型渠设计施工技术,既实用实效,又美观大方,既保证了使用功能,又节约了工程造价。二是加大项目区优质品种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促进项目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盘县在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加强了自主开发品种盘玉二号、四号、五号的试验示范,带动了面上大面积的推广普及,在水塘板桥项目区还开展了旱地分带轮作以及粮经、粮药、粮菜间作示范,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5、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一是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深入项目区认真调研,实事求是,科学规划;二是严格执行批复计划,对上级批复的项目计划总是认认真真执行,超计划完成,没有出现擅自调资金、调项目、调规模的情况;三是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三专”管理和县级报帐,县级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上级有偿资金按期归还。
五、几点建议
盘县的农业综合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还存在着开发面铺得过大,资金投入比较分散,综合配套治理力度不够,生态治理措施较薄弱,旱地治理措施跟不上,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优势农产品不突出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和利用好资源,建设可持续的山区农业,对盘县今后的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对旱耕地的综合开发,进一步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九五”至“十五”期间,盘县的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水作农业区,而大面积的旱地开发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旱地还存在着干旱、瘦薄、土壤偏酸和水土流失等限制因素,要提高整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把开发重点逐步转移到“旱坡地”的综合治理上。二是拓展开发内容,要真正体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农业综合开发更要有新的思路。因此,在项目布局上,要进一步体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的组装配套,特别要重视林业生态措施,以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在硬件建设上,着重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建设引水灌溉工程,发展旱地小水窖,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同时要完善道路建设,把项目核心区内机耕道路、田间步道和村寨道路建设结合起来,和农村沼气建设、改厕改圈结合起来,改善村容村貌;在软件开发上,要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不断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综合投入力度,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在农发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引导其它资金投入项目区,加大投资强度,提高综合效益。
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既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要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条件,规划实施好水土保持林,要做好与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提高综合效益。同时对条件较好的旱坡地,要因地制宜规划种植一些经济林木,使之在保持水土的情况下,让农民有一定收入。
3、把农业综合开发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提高经济效益。在项目区结合土地治理项目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优质粮食品种、饲料作物、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区域特色农业。同时要提高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效益,把建设规模、实施质量和效益目标统一起来。要千方百计提高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要解决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搞好项目建设期全过程的管理,保证项目如期达到效益。
4、加强科技示范,促进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加大对各项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贡献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要组织实施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引导作用的科技示范项目,发挥科技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上的重要作用。要重点抓好对农民的培训,增强农民吸收、消化、利用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能力;抓好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提高优良品种在项目区的推广面积;搞好项目区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搞好各种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及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应用;加强节水农业示范和设施农业示范。
5、完善项目建后管护机制。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由于人员和机构职能所限,主要是负责项目前期工作和实施期间的管理工作,建议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将项目后续管理纳入行业部门的管理体系中进入常规管理。农业工程如沼气池、各类种植基地、农业服务设施建设等由农业行政部门安排进行技术跟踪服务;水土保持林项目验收合格达到成活率和保存率后,纳入林业部门进行管理,落实必要的管护费;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门进行跟踪管理,积极推行用水者协会、有偿承包和受益农民自主参与管理等方式,进一步发挥村委会的作用,组织农民投劳进行维护,摸清灌区内各家各户的受益面积,加强合理收费,落实管护责任,使水利工程的管护制度化、规范化,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同时,建议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必要的经费对水毁严重的工程进行补助维修。
第四篇:崆峒区2001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崆峒区2001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近十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累计完成总投资11816.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6420万元。项目资金规模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专项资金由刚开始的25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万元以上。项目和资金争取总量位居全市前列。
只有把群众的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够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够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搞好农工作,农发办全体工作人员常年深入一线,埋头苦干抓落实,一心一意搞服务,亲自规划设计,参与施工放线,严格质量把关,组织竣工验收,强化工程管护,做到了事无巨细,严格要求。同时,定期不定期走访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及时了解村情民意,适时调整工作计划,尽量满足群众需求。
第五篇:人物通讯:为了大地的丰收
为了大地的丰收
——宝清县农业局局长于海河创建宝清现代化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工
作纪实 文/于鲜红
2012年3月下旬的一天。宝清县农业部水稻万亩科技示范区的现场。钻井队正在打第三口深水井。当钻头打到地下28米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宝清县农业局局长于海河比别人更加紧张,他感觉自己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手心里甚至都是汗水。四月初就要开始催芽育苗,如果这口井再打不出水,那就意味着之前几个月的奋战将前功尽弃,那么他怎么向国家农业部交待,怎么向宝清县的稻农交待?
1962年,于海河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了解农民的艰辛。小时候,父亲常常为了他的几块钱学费发愁,那时候他就希望长大后能够让农村富起来,让农民富起来。但为了省学费钱,他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当了十年老师,然后转行去乡镇工作。多年在乡镇工作,让他更加熟悉农业、热爱农业,让农民通过现代农业科技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他了解农民,通过科技讲座或者查阅资料对农民来说收效甚微,农民更习惯于模仿,所以建立一个高科技农业区,做好了让农民照着做应该更好一些。
1999年县里进行干部调整的时候,于海河找到县委书记说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继续做农业工作,于是他被调到农业局工作。从此他就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的梦想而努力。2011年秋天,于海河又一次带着准备好的资料去省城哈尔滨申请农业部水稻万亩科技示范区项目。他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为了这个项目奔走,多次汇报,反复讲宝清的发展潜力,但他还是多次被拒绝。他分析了自己被拒绝的原因,一是争取这个项目的对手都很厉害,二是宝清县的种植面积确实达不到标准。这个项目要求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而宝清县2011年的水稻种植面积只有35.5万亩。这一次他有备而来,通过土地整合和做农民的工作,2012年宝清县的种植面积将达到了50.5万亩,而且这一次他比以往更有思想准备,不怕被拒绝,要有耐心。他鼓励自己最终一定要拿下这个项目,这对推进宝清发展现代化农业意义重大,对宝清县的农民意义重大。
在汇报的时候,于海河动情地讲他是农民的儿子,讲宝清是一片怎样神奇的土地,讲宝清的农民是多么需要一个科技示范园和自己的梦想。也许是于海河的动情话语,也许是详尽的汇报材料打动了项目负责人,这一次申请得到了同意的批复,农业部水稻万亩科技示范区终于可以落户宝清,于海河这个七尽汉子喜极而泣!要知道通过新技术可以提高水稻品质,提高种植效率,提高15%的产量,这对宝清农民来讲是一个多么大的喜讯啊!
获得农业部水稻万亩科技示范区项目得到批复时已经是2011年10月,而2012年4月就要开始育苗,时间紧工期近,于海河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11月份招投标结果出来时,北方已经天寒地冻。一期工程要建102栋单个面积500平方米的大棚、一个1200平方米的芽种生产线,而谁都知道在滴水成冰的北方搞基建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为了不误工期,于海河的决定是三九天也要开工!他带着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和施工单位一起顶风冒雪奋战在工地上。其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不计其数,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
每天早上六点钟,于海河都准时出现在工地上。一天的工作计划他要布署下去,有需要他拿主意的事情他要拍板,他还要给工作人员带来信心和干劲儿。看到局长每天在现场指挥做战,宝清县农业技术推方中心的干部职工都主动要求参与施工,他们不要一分钱的报酬,不谈任何条件,毫无怨言地当起了小工。他们身穿迷彩装,拿铁锹挖土,两人一组用筐抬砖头,你根本看不出他们是办公室工作人员。于海河说,他们才是可敬的农业人,我为他们感动,我为他们骄傲!
2012年春节前,于海河在内心纠结,究竟要不要停工。他想到每个家庭都期盼着团圆,最后狠狠心说,大家回家过年吧。正月初七,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时,农业部水稻万亩科技示范区的工地上,施工人员整齐地出现在这里。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2012年3月,基建工作基本完成。
在调试用电时,又遇到了难题。科技示范园区附近有一个变压器,本来以为可以直接使用的,也取得了电业部门的许可。但是在调试设备时却发现,50KW变压器根本带不起来,只能单箱调试。于海河多次找到电业部门,寻求解决方案。最后电业部门为科技示范园区通上了临时用电,催芽箱用电才有了保障。
用电问题刚解决,从正月开始打的深水井又相继出现了问题。第一口井打到28米的时候钻头碰到了竖硬的岩石层,无论如何也打不出去了,而井这时根本就没有水。只好换个地方打第二口井,满怀期待地盼望着水自地下涌出时,人们又一次失望了。谁也想不到,平坦的地面上是千里沃野,而地下却是坚硬的岩石!失望、沮丧、悲观的情绪开始漫延。而于海河感受到的是眩晕,实实在在的眩晕。时间转眼到了三月底,四月一日到七八日是催芽时间,五月12到17日北方插秧的高产期,这个时间谁也耽误不起呀!
人们焦急地等待着第三口井能带来奇迹。期待着一声“来水了”,然后是一片热烈的欢呼。
然而,第三口井居然还是没水。
所有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于海河。在片刻的眩晕之后,他清醒过来他知道自己不应该在此时此刻眩晕,大家都等着他来拿主意呢!他让大脑快速运转起来,他想应该换一个思路,打深水井不行,就打浅水井试一下吧。科技示范园附近的农村不是都用地表水吗,找附近的打浅水井的钻井队打浅水井试试!
第一口浅水井出水的消息,让于海河舒了一口气。他马上派人找来了好几组钻井队,昼夜不停工地打井。3月30日,28口井打好了,这些井水足够供应农业部水稻万亩科技示范区的用水了。4月1日,优选的稻种被如期放进了智能程控水稻芽种生产线的育种箱里,于海河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这就是宝清农业局局长。别人都以为做公务员很轻松,但于海河这个公务员干得一点儿也不轻松。他给自己不断加压,让自己格外受累的原因却很简单:在任时我做要做好,不然我就是个罪人别人会说于海河欠帐了!
“不欠帐”的于海海不仅期盼着今年可以连续第六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他更期盼着五月份的阳光下,宝清县的稻农插下从农业部水稻万亩科技示范区分发下的稻苗,微风抚过水面,绿油油的稻苗在水里招摇,他还期盼着在十月的秋风中,那些丰收的稻田里稻浪翻滚,农民们满面笑容地收获着金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