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诗词研究重点

时间:2019-05-15 13:4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唐宋诗词研究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唐宋诗词研究重点》。

第一篇:1唐宋诗词研究重点

1唐宋诗词研究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和视角,这些方法和视角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有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民俗、文学与女性、文学与生态视角、文学与

艺术视角,有作家视角、风格与流派、量化分析,有作品视角、意象研究、选本研究、语言

形式研究等。可以将其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或者美国文论家阿伯拉姆斯的文学四个维

度。这样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唐宋诗词,更全面认识其历史价值和意义。

2.请谈谈是哪些因素使得蘅塘退士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成为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有六个要点:

1.编者是为“世俗儿童就学”而编“家塾课本”才选唐诗的。目的既不相同,又没有固定的成见,这样就能选入不同风格流派诗人的作品,和其他唐诗选本相比较,显得丰富多彩。

2.所选的作品大都明白易解,又多是脍炙人口之作,这就易于为群众接受,引起他们阅读、欣赏的兴趣。

3.古今诗体兼收,诗体比较完备。

4.题材较为广泛、匀称,没有单调琐屑的弊端。

5.入选的诗人主要是大家、名家,和一些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有一定影响的诗人。这样,重点

突出,主次分明;同时并不是特别推重盛唐而忽视初唐、中唐、晚唐。

6.入选诗篇教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诗味。

3.如果要你选编一部唐宋诗词选本,你有什么想法,请将你的构想用编写说明的形式写出来。

可以从选本的目的和宗旨、备选的作品数、选中的作品数、选本与其他选本的关系、选本的编排体例等五个方面着手去回答.4你如何看待地域研究视角在唐宋诗词研究中的使用?

中国文学的发展既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也具有地域性。中国文化从产生开始,就和地

域紧密相关。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文学风格,同类文体,在不同地区有不同风格,一代文学

风格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域的影响等等方面都是地域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地域与文

学流派

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有许多是地域流派或是以地域命名的流派。地域性是文学丰富性的直接表现,也是文学创新的内在契机,它一方面丰富着中国文学的样式、内容和风格,另一

方面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着营养元素,构成文学发展变化的新质,使得中国文学一直呈

现出勃勃的生机。

4.你如何看待量化分析方法在唐宋诗词研究中的使用?

计量分析就是通过对数据之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考察研究对象之内

部构成、所占比重、时空分布、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明晰的整体定位和价值评判。

通过计量分析,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客观化、精确化、科学化,可以最大限度

地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某些不足。现代学术研究较之古代有了长足的进展,研究的广度、深

度、视角、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要改变重证据、轻数据的弊病,可以从提高量化分析的意

识入手。当然,每一种方法也有其适用范围和不足,量化分析的方法最大的不足就是将活生

生的文学作品当成是一堆死的数据。

第二篇:唐宋诗词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首开论诗绝句这一新形式的是杜甫的《__________》。

2.__________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是用旧题写的乐府新曲。

3.韩愈《调张籍》诗称:“__________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晚唐__________的绝句与盛唐的王昌龄、李白并称三大家。

5.《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__________.6.“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和__________.7.盛唐之后,能继承边塞诗派传统的,大约只有大历时期的__________了。他的代表作是《夜上受降城闻笛》。

8.被韩愈称为“横空盘硬语”的诗人是__________.9.诗风瑰诡,被后人称为“长吉体”。其中“长吉”是诗人__________的字。

10.《唐诗别裁集》的编者是清人__________.11.佛教对唐诗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区别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__________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

12.进士所试的诗作,无一例外,都是__________的形式,限定十二句。

13.初唐诗人__________的论诗之说,主要是《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1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出自王维的《__________》诗。

15.“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是()。

A.韦穀 B.殷璠王昌龄 D.韦庄

2.《直斋书录解题》的编者是()。

A.晁公武 B.宋祁 C.陈振孙 D.欧阳修

3.清代人注杜甫诗,名著颇多,其中《读杜心解》的编注者是()。

A.仇兆鳌 B.杨伦 C.钱谦益 D.浦起龙

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出自()。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B.卢照邻《长安古意》

C.骆宾王《在狱咏蝉》 D.王绩《野望》

5.唐代被称为“诗佛”的诗人是()。

A.王维 B.白居易 C.贾岛 D.柳宗元

6.唐代统治者衡量省试诗的标准,乃是()。

A.汉魏风骨 B.风雅兴寄 C.齐梁体格 D.现实主义

7.《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

A.皎然 B.司空图 C.王昌龄 D.杜甫 8.“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宋人()论诗所推崇的境界。A.苏轼 B.欧阳修 C.司空图 D.严羽 9.“沈宋”是()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A.高祖时期 B.太宗时期 C.武后时期 D.玄宗时期

10.白居易字乐天,号()。

A.香山居士 B.白云居士 C.江湖散人 D.青莲居士

11.生活在盛唐和中唐之际的诗僧(),是清淡风格的代表。他是谢灵运的十世孙。

A.寒山 B.皎然 C.贯休 D.灵澈

12.杜甫在()中写下的丧乱记实之作有“诗史”之称。

A.黄巢起义 B.永贞革新 C.安史之乱 D.建中之难

13.王安石编辑的《唐百家诗选》,主要取资于()。

A.唐诗别裁集 B.唐人行卷 C.唐诗品汇 D.唐代省试诗

14.号称“五言长城”的诗人是()。

A.韦应物 B.柳宗元 C.孟浩然 D.刘长卿

15.孟浩然的诗,绝大多数是()。

A.四言 B.五言 C.六言 D.七言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面哪几种是唐人的自编诗文集?()

A.《白氏长庆集》 B.《元氏长庆集》 C.《樊川文集》

D.《李翰林集》 E.《韩昌黎集》

2.宋人的总集中,收录唐诗的有()。

A.《文苑英华》 B.《唐文粹》 C.《万首唐人绝句》

D.《乐府诗集》 E.《全唐诗》

3.当代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主要说法有()。

A.爱情说 B.同情说 C.讽喻说

D.双重主题说 E.自伤说

4.唐王朝的统治者实行了哪些在客观上有利于诗歌繁荣的措施?()

A.儒释道并存 B.广开言路 C.制造党争

D.以诗赋取士 E.实行门阀制度

5.严羽的《沧浪诗话》将唐诗分为()。

A.初唐体 B.盛唐体 C.大历体

D.元和体 E.晚唐体

四、作品阅读理解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阅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试回答:

①您是怎样理解“人事几回伤往事”的?

②“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阅读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试回答:

①张丞相指谁?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3.解释《长安古意》、《使至塞上》、《燕歌行》三首诗题中的“古意”、“使”、“燕歌行”。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四杰体

2.大历十才子

3.《唐诗品汇》

六、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韩孟诗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他们的主要代表韩愈、孟郊在创作上各有什么特色?

2.怎样认识和理解唐诗繁荣的内在原因?

3.为什么说李白是真正深得道教三昧、真正具有非凡的想象力的诗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唐宋时期的词,不仅具有抒情功能,还具备社交功能和()。

A.娱乐功能 B.表达功能

C.文学功能 D.记实功能

2.乐曲的“一均”,相当于词中的()。

A.一句 B.一片

C.一字 D.一韵

3.令、引、近、慢诸体,皆属于()。

A.大曲 B.法曲

C.曲破 D.杂曲

4.最早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的是明代人()。

A.汪莘 B.张綖

C.王世贞 D.陈廷焯

5.北宋前期继承南唐词风的词人主要有晏殊和()。

A.欧阳修 B.柳永

C.张先 D.范仲淹

6.下列词人中,善于融化唐诗、第一个以四声入词的是()。

A.周邦彦 B.李清照

C.吴文英 D.姜夔

7.姜夔用以改造晚唐以来软媚词风的方法是()。

A.以文为词 B.以西昆体诗风入词

C.以论为词 D.以江西诗风入词

8.下列词集中,被看作是南宋遗民词人咏物专集的是()。

A.《乐府补题》 B.《绝妙好词》

C.《中州乐府》 D.《阳春白雪》

9.下列宋人书录中,著录词籍最详细的是陈振孙的()。

A.《遂初堂书目》 B.《中兴馆阁书目》

C.《直斋书录解题》 D.《崇文总目》

10.下列词作中,内容为金陵怀古的是()。

A.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B.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C.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D.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二、填空题

(一)(每空1分,共10分)

1.文人填词风气渐开是在______唐时期。

2.词分两片的称为______调。

3.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______.4.柳永的生平可以______为界分为狭斜游荡和江湖羁旅两个阶段,词风亦有相应变化。

5.“端庄杂流丽,刚健含______”是苏轼自评其书的话,实可移用于其词。

6.李清照《醉花阴》词中“人比______”一句衬托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

7.张炎批评吴文英词,如“______,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8.《四库全书总目》中将词籍分为五类,包括别集、总集、______、词谱和词韵。

9.史达祖《______》(过春社了)是一篇咏燕的名作。

10.辛弃疾《摸鱼儿》词结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______”,据说使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

三、填空题

(二)(每空1分,共10分)

1.写出下列词籍的作者或编者。

(1)《淮海居士长短句》:______

(2)《花外集》:______

(3)《乐府雅词》:______

(4)《词林正韵》:______

2.写出下列名句的作者。

(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______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______

(3)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______

3.下列评论文字中出现的字号指的是哪位词人?

(1)“今代词手,惟秦

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陈师道《后山诗话》)其中“黄九”是指。

(2)“尧章称其词奇秀清逸,有李之长吉之韵”(黄升《绝妙词选》)其中“尧章”是指______.(3)“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夏、公谨诸公之上。”(王国维《人间词话》)其中“文山”是指______.四、解释下列句子中下加横线的词语。(每词1分,共5分)

1.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2.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3.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4.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燕乐

2.减字

3.《花间集》

六、请指明下列词句的出处(作者、篇名),然后予以赏析。(每小题5分,共15分)

1.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词调与曲调之间的辩证关系。

2.如何看待苏轼的“以诗入词”?

八、将下面这首词加以分片、断句、标出韵位,并指明用的是平声韵还是仄声韵。(分片用∥号,断句一律用句号,并在韵位所在字下方标出△号。15分)

苏轼《水龙吟》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馀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第三篇:唐宋诗词赏析

初识苏东坡还是从他那首《水调歌头》开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像是在初中的课本里的,觉得这首词里有种很高远的境界,淡淡的愁里透出股人生的淡定。特别是那最后一句影响最深,记得当时还是好多流行歌曲里唱的。后来学了越来越多的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文,对他的生平也了解得越来越多,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我初中时很喜欢小说,高中时才开始看看散文,那是受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影响,觉得散文竟能写得如此之好。还记得高二暑假借了本余秋雨的散文精选集,晚上一个人在灯下读。窗外夜色如水,虫声唧唧,窗内拥灯夜读,在乡村的环境中有种无比的惬意,现在想来都是种难得的人生享受。当读到《苏东坡突围》时都是热泪盈眶,为他的命运悲不平,为他的旷达所激动。记得当时最后那段话,我读了又读,现在想来言犹在耳: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样评价他毫不为过,他以一种无人能及的大气环视周围的一切,在颠沛流离中不失人生的淡定。

林语堂曾言: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从苏东坡的一生经历看他的成就,就会对他有更深的认识。他少时高中进士,可谓才华横溢,踏入仕途后曾书《思治论》,体现文韬武略。但因政见不合,他屡次主动请求外放。在密州(应该是后来又贬到此地时吧),他写下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读到这首词时,有满怀的慷慨激昂。特别是最后那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我深深感受到那种豪情与壮志。苏东坡的才气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使他被人嫉,最终因“乌台私案”而贬官黄州,也正是在那里,他叹了口气,道出了:人生识字忧患始。但也是从那里起,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向老庄和佛禅寻求解脱,也是在那里,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高二学的诗,当时放在一起的还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别的一些词,但相比之下,气势与境界就相差很大了。他这一贬就永没起身,离了朝廷,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先是辗转于扬州、定州,最后被贬到了当时的荒蛮之地广西岭南,以至于海南岛。但的心境却越来越旷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在抑郁中苦捱时日,而是随遇而安,很快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并自得其乐。他一次与弟子由的对话中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哲学,也可以看出他的心境。即使在贬到岭南后,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自从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就回家过两次,一次失怙,一次丧母,一生中在各地辗转流离,但他却说出了:人

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即吾乡。我想如果让我离家三年我会是什么感觉,会忍不住地思念亲人,怀念朋友。我是恋旧的人,那些老朋友在我心里总是最好的,到了一地我也会有好多的新朋友,但我没有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与清旷。我还是我,所以才会赞叹他一贬再贬后的淡定,壮志难酬后的豁达。

其实使我感慨最深的作品还是他的那首《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微微的悲凉中充满了豁达与坦荡,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被无数人所向往,这和他另外一首诗意境很像: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他把老庄的旷远和禅宗的淡定都渗透在了他的诗词文里。我有好几本日记的扉页都题有这首词,也是用来在忧愁烦闷是激励自己的吧,其实这是一种求之难得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一次见一qq好友的签名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禁又感慨一番。

苏轼最终在宋徽宗大赦时得以北归,但长期流放的折磨和长途跋涉的艰辛使他一病不起,在归程中静静地走了。他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对人生的淡定让后人一直仰望。苏轼是一千年来历代人都热爱的大诗人,值得所有人敬爱。

第四篇:唐宋诗词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

第一课:山水胜色

(一)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白话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鉴赏训练】

1、前两联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清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情的。(4分)

答:

2、后两联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请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二)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白话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作品鉴赏】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诗歌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首两句先写襄阳的地理位置,接着四句描绘水都风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其中“流”“有无中”“浮”“动”又把这山水写活了,似有醉翁观景的妙处。真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手笔。末两句写出观景人的心境和对襄阳美景的赞叹。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鉴赏训练】

1、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4分)

答: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白话译文】

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作品鉴赏】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诗人面对着秀出南斗傍的庐山,借对庐山风景的描绘,向曾与自已同游过庐山的卢虚舟,倾吐自己居名山、做隐士的愿望。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庐山雄伟美丽的景色,希望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

(四)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白话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作品鉴赏】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鉴赏训练】

请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现的画面。(4分)

答:

(五)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白话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取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一声木橹声响,忽见青山绿水。回身,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作品鉴赏】

作本诗时作者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本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名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人称道。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鉴赏训练】 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的“渔父”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都是写渔夫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答:

(六)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白话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作品鉴赏】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首联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幽居的周围环境,突出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颔联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尾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鉴赏训练】

“僧敲月下门”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之。(3分)

答:

鉴赏训练参考答案

(一)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通过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木叶和月照孤舟等景象,渲染出清峭孤寂的环境,抒写暗淡悲凉的情绪,突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孤独情感。

2、后两联是作者向朋友倾诉客居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抒写了作者思念故土和怀念友人的真挚感情。

(二)汉江临眺

1、前两句描绘出了水天一色、广阔渺远的山水远景,后两句描绘出了水势浩大、波澜起伏的眼前景象。

2、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峨眉山月歌

1、示例:秋夜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随波荡漾。

(五)渔翁

1、“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

2、陆词该句是通过细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直接描写/实写)渔夫打鱼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

(六)题李凝幽居

“僧敲”句,用了反衬手法。此联写在皎活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毕毕剥剥的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

第二课:边塞军旅

(一)塞上听吹笛 高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白话译文】

寒霜落尽,胡天明澈,牧马已还,在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请问那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没想到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关隘山川。

【作品鉴赏】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其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来的。同时,它还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其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鉴赏训练】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诗句,请简要叙述。(3分)

答:

2、诗歌最后两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白话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鉴赏训练】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答: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3、高適的《塞上听吹笛》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3分)

答:

4、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白话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的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作品鉴赏】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四)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话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作品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鉴赏训练】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四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答: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答:

(五)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作品鉴赏】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这首诗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鉴赏训练】

1、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3分)

答:

2、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4分)

答:

【参考答案】

(一)塞上听吹笛

1、描写了一幅苍茫而又清澄的画面。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趁着月色,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明月朗照,洒下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

2、运用了联想(想象、虚写)的表现手法。三四句虚写景,由将士所听之曲《梅花落》想到故乡盛开的梅花,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2分)①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③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1)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1分)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1分)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1分)

4、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1分)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1分)[或:李诗叙事抒情(1分),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1分)]

(四)古从军行

1、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每点1分)

2、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1分)

答案示例二: 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

(五)从军行七首(其四)

1、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1分)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1分)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1分)

2、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前两句描写云海弥漫,使绵延千里的雪山也昏暗了,边关孤城矗立,荒凉孤寂的景象,(1分)表现了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1分)后两句塑造了身经百战的边关将士形象,抒发了将士誓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1分)第三课:咏史怀古

(一)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作品鉴赏】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二)金桐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白话译文】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作品鉴赏】

《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仙人的“观感”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特别是“酸”、“射”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白话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是昭君怨恨。【作品鉴赏】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鉴赏训练】

1、结合具体诗句谈谈王昭君“怨恨”的具体内容。(3分)

答:

2、杜甫咏怀古迹,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本诗借咏王昭君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怀抱?(4分)

答:

(四)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白话译文】

玉树后庭花的旋律不再,天子之气也消失了。敌人攻入都城,围兵景阳楼,戍楼空无一人。六代以来达官贵人的坟墓旁远远近近长满了树木,六代的宫殿也长满了荒草。只有石燕不管刮风下雨,仍在云端飞翔,江豚不管白天黑夜仍在风浪中出没。六代的杰出人物都离去了,只有这金陵的景物多么与洛阳相似啊。【作品鉴赏】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鉴赏训练】

1、本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2、这首诗歌“浑写大意”“涵盖一切”,试从总体上作具体分析。(4分)

答:

(五)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话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作品鉴赏】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六)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白话译文】

活着就应该作人中豪杰,死了也应作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过江东。【作品鉴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鉴赏训练】

乌江

(李清照)

(朱淑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

1、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相同点?(3分)

答:

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理由。(4分)

答:

【参考答案】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被远嫁匈奴,在北方沙漠之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死后还留在这远离故土故乡的异域土地上。

(2)“画图省识春风面”,虽然美貌宫中第一,但却不为君王所知,未能得到君王的宠幸,在匈奴单于来向大汉求婚的时候,被君王选中外嫁异域,自此便远离故国故土,远离故乡的亲人,生活在与汉族截然不同的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之下。

(3)“环佩空归月下魂”,昭君至死都未能回归故里,死后又被葬在塞外,因此,诗人只能想象昭君的魂魄乘着月色从千万里之外归来,她要看看自己的出生地,看看自己几十年未见的亲人。但一个“空”字,又让诗人不得不戳破这美好的幻像,越发感慨于昭君的悲剧人生。

2、本诗借咏王昭君来抒写诗人自己的怀抱。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性和杜甫的何其相似。杜甫尽管有抱负也有实现抱负的才干,尽管二十年如一日地践行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始终不被重用,没有一展抱负的平台与机遇。杜甫一生四处漂泊,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走向,无法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哪怕只是安定的日子也不可多得。杜甫晚年更是颠沛无告,漂泊无依,思乡而不得归,思亲却不得见。因此,“昭君怨”又是“杜甫怨”,琵琶曲诉说的何止是昭君一人的怨与恨!

(四)金陵怀古

1、选用松楸荒冢、禾黍残官、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等画面,抒发了对风云变幻、王朝兴替的感慨。

2、首联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并抓住了金陵由胜转衰的关键;颔联从大处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尾联照应开头,抒发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六)乌江

1、吟咏对象相同,都是写的项羽;(1分)作品风格相同,都写得慷慨豪放,都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2分)

2、(1)更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羽,是对当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恢复故土,却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强烈嘲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李清照热爱祖国,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流露。(4分,“赞扬”1分,“嘲讽”1分,“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2分)

(2)更喜欢朱淑贞的《咏史》。作者既用“盖世英雄力拔山”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指出项羽的不能用人,因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可悲结局,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4分,辩证分析,每答出一点给2分)

第五篇:唐宋诗词 教案

唐诗宋词专题

主讲教师

刘振娅教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使本科学员系统而有重点地学习并掌握唐诗宋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唐诗宋词的发展历史、主要作家群体及主要流派的艺术成就;

2、通过重要作家作品的学习,培养学员具有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唐诗宋词的能力,为从事大中小学语文教学或其他文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自学与治学能力,用先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二、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卷第四、五编;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

并参考以下书目:

1、《中国文学史》

(二)(三)游国恩等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7月北京第1版

2、《中国文学史》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7月北京第1版

3、《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赵义山、李修生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4、《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8月第1版

5、《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6、《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1版

7、《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四卷

郁贤皓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9、《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北京第1版

10、《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7月第1版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唐诗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一、唐诗繁荣的原因

(一)客观环境(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士人心态)对文学的影响:

1、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

3、唐代文化繁荣的环境对诗歌的积极影响(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对唐诗繁荣的积极影响);

(二)唐代士人生活对文学的影响。举如:

l、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影响到唐诗的内容与风格;

2、幕府生活;

3、读书山林的风气;

4、贬滴生活对唐诗内容的丰富。

(三)从哲学思想上,佛、道二家对唐诗的影响

1、佛教的影响:①在诗中直接讲佛理;②表现一种禅趣,一点禅机,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品质;③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④拓广了文学的体裁。

2、道家道教的影响:主要是使诗人返归自然,产生一份自然的亲和力。诗人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思想还极大地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力,使其更富浪漫色彩。

(四)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唐诗的分期

三、唐诗繁荣的盛况及当代对唐诗研究的成果

思考题:

1、论述唐诗发展的原因。

2、比较本、专科教材,指出本科教材在论述唐诗发展的原因时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拓宽和加深。

3、举例说明唐代士人的人生信仰对唐诗繁荣产生的积极影响。

4、举例说明唐代士人生活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5、为什么说:“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6、综述唐诗发展的轨迹。

第二节

初 唐 诗 坛

初唐诗歌包括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二年(618-713),96年。是我国文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转变时期的开始,是唐诗发展的一个思想奠定期,是盛唐诗歌到来前夕的思想理论准备时期。

一、初唐前期:又称“初唐之始制”,高祖武德元年到高宗拥德二年(618一665)。

l、贞观诗坛

从高祖立国之初到唐太宗贞观之治的三十年间,一般简称“贞观诗坛”,该时期本掌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如魏征、虞世南 上官仪等等)。

该时期的文学思想是基于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详见史219页所引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这种文学主张在当时对安定作者,活跃创作是有效的,也为唐诗的发展奠定广一个很好的基础。贞观诗坛的诗人们,一方面,从政权的得失着眼,坚决反对绮靡文风,重政教之用,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但同时,又重视文学的艺术特征,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文学的艺术成就,提出一种文质并用,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理想文学主张,既没有让南朝的绮靡文风流荡忘返,又容许了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对文学的艺术特征、文学的艺术技艺的自觉探索得以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2、上官仪(608?-644)和“上官体”

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一种新诗体。上官仪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他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的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配置。其创作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在唐诗发展史上,上承扬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

3、王绩(589-644)

在初唐的一般土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

总的来说,王绩诗歌思想内容是贫弱的,反映社会现实的面较窄。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主要表现他隐居期间的思想倾向和生活态度,时时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表现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有不少消极的东西。但和上官仪那些宫廷诗人相比,他在野,又比较接近生活。因此,也能写出一些颇具生活气息的诗篇。在艺术上,他的诗不事雕琢,遣词造句较浅显通俗,风格质朴,在初唐诗坛是可贵的。他的诗影响了唐诗通俗的一派,如王梵志、寒山及后来的元、白,甚至李、杜也有所借鉴。从这方面看王绩在初唐诗坛上有重要地位。但把他当作唯一作家是不恰当的。

王绩的代表作是《野望》,从这首诗可见自然质朴的风格。这首诗写山野的秋天傍晚景色,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苦闷。过去有人说它是“感隋之将亡”,有些穿凿,但诗中流露的那种狐独无倚,时无相识的感慨,正反映了他郁结于内心的苦闷。

二、初唐后期

高宗、武后及中宗、睿宗朝的宫廷诗(680-710)。如果到宋之问死,下延到712或713。这个阶段前三十年(永微初——调露年间),从创作倾向和理论主张上,开始出现追求壮大气势与浓郁感情的趋向,把前一个三十年的文质并重,含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张具体化了,从文学自身的特点中,初步找到一条清除绮靡文风之弊的途径,透露出行将到来的盛唐文学风貌的一点讯息。后三十年(从调露年间到景云中),从创作理论上更加明确地追求风骨、兴寄和表现真实感情,在理论上把追求了几十年的理想文学(也就是行将到来的盛唐文学)的风貌明确地表述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创作上和理论上为盛唐文学的到来所作的准备已完全成熟。

这个时期的诗坛是三股力量:

(一)杜审言、沈、宋;

(二)四杰;

(三)陈子昂。

(一)社审言、“沈宋”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l、杜审言的贡献

“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中的杜审言(杜甫之祖父)成就最高,他虽然也写了一些应制诗,但身居宫廷的时间较短,这些奉和应制诗只占现存作品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不能给他戴上宫廷诗人或御用文人的帽子。①他长期做地方官,官小,并两次被贬,也写出一些少雕饰、真切自然,颇具生活实感的作品。比“四友”中其他三人高一筹;②他致力于使诗歌写得自然、朴素、优美,保留了宫廷诗句法复杂、词语精练的优点,去掉了作为宫廷诗基础的过分矫饰和曲折;③他的主要贡献还是促进了律诗的定型。唐初“四杰”的五言诗对五律的日趋成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四杰”的多数作品,在平仄对仗上还不严格,没有达到律诗应有的要求,而杜审言大力创作五律、讲究对仗工稳、音韵协调,并注意到整体结构和练字设色,完成了五律的规范化,艺术造诣已达盛唐境界。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明代胡应麟称誉为“初唐五律第一”;④七律形成较五律晚(一般认为到杜甫成熟)。“四杰”发展了歌行体,于七律却无甚创作,而杜审言写有七律三首。虽个别诗篇平仄未谐,然对七律的首创之功,和沈佺期相提并论;⑤此外他还写有三首七绝,也精致自然(例《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具有开启诗坛新诗风的作用;⑥他还写了五言排律七篇,有长达二十韵和长达四十八韵的,典丽精工、气势雄伟,对杜甫、白居易都有影响,有开创作用。

2、沈佺期(656?-713)、宋之问(656?-712)的贡献

沈、宋的贡献主要在唐律的形成。五言律的形成到沈、宋手里确立。他们讲究平仄,在声律上,完成了从四声到平民的过渡。七律成熟较晚,一般认为到杜甫,但沈、宋都写七律,在创作实践中对七律的形成贡献较大。在创作上,他们虽然都未能形成真正的个人风格,但他们的作品共同显示了宫廷诗个性因素的发展。我们从他们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通往盛唐风格的变化”。

以上,我们讲了初唐诗坛前、后期(即唐太宗——玄宗即位之前)所谓宫廷诗人的创作状况。不难看出,它虽然不象盛唐诗,但也不是如此过去文学史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充满梁陈绮靡之风。这种将初唐诗与盛唐诗割裂开来的观点,不符合初唐诗的实际。正确的评价应该是:初唐诗是过渡到盛唐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准备时期,正如美·欧文《初唐诗》导言里指出的那样:“初唐诗本身并没有呈现出统一的风格,而是结束了漫长的宫廷诗时代,缓慢地转变了新的盛唐风格。初唐诗人的贡献,除了“对技巧的密切关注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值得重视的贡献”——即唐律(今体、近体)的形成(尤其是五言律绝)外,在风格上也体现着“通往盛唐风格”的变化。这方面,在前人的诗论中就经常指出初唐诗人对盛唐诗人的影响(如:宋之问南谪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杜甫晚年漂流湖湘的诗。杜甫有诗云:“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明待老夫。”杜审言、沈佺期的影响亦如此。)

代表作:

沈佺期:《独不见》(一作《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

3、五言律诗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的意义

(二)“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四杰”指初唐的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骆宾王(619-684?)四位诗人。他们大都生于贞观年间,活跃在高宗至武后初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闻一多语),“以文章齐名大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l、理论上

他们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站在儒家立场反对齐梁绮靡文风,强调政治内容,附合儒家诗教说,强调诗歌的“经邦治用”的功利目的,这继承了孔子的诗教说,亦是唐太宗的主张,在当时来说,有进步意义。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这是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而言的,这是当时诗风变革的关键,也是以“四杰”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诗风与宫廷诗风的不同所在。四杰一登上文坛,就遭遇到了“上官体”,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理论方向上和文学创作上解决齐梁宫体及“上官体”的消极影响,并能从艺术上创造新诗风,这关系到唐诗的发展方向。对此,他们是自觉的。

2、创作实践上

第一,在题材上有重大突破,思想内容有所开拓,无论抒情、咏物、咏史、写景,四杰都达到了新的思想高度,表现为:

(1)在“四杰”作品中占主要部分的抒情诗,已突破了宫廷诗以抒发帝王贵族闲情逸志为主的限制,也不仅限于赞美诗,而是更多地表现诗人们在不幸生活遭遇的真实情感,其中以写别离、怀乡感情的最有名,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创造新奇,词语清丽;《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风。”把深沉的离情与当前景物结合。)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是一首抒情名篇。“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在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2)四杰边塞诗也突破了宫廷生活的限制。写出征将士的尚武爱国精神和离家远戍的痛苦。杨炯《从军行》凝炼跳跃,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战城南》:“冰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3)四杰诗对当时某些社会现象有所揭露。或写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靡烂生活,或写贤才不被重用,或同情弃妇和被幽禁宫女。尤其是妇女题材,不同于过去宫廷诗人那种轻靡浮艳甚至色情的情调,而是更多地对她们的不幸寄于同情。

在揭露统治者穷奢极欲到内部矛盾的诗篇中,最突出的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此二篇是卢、骆代表作,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都代表了四杰的成就。所谓“王杨卢骆当时体”,主要的就是指的这些代表作里反映的特色。艺术方面下面专讲。在思想内容上,卢骆的代表作体现了四杰对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生活作广泛描写与揭露这一独特成就。他们以七言歌行的文学样式,通过自身的感受,在表现繁华的景象中,大胆地暴露了封建门阀士族的荒淫腐朽、封建爪牙的横行不法以及他们相互倾轧以至败亡的真实情况。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永恒性的极大怀疑。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现实矛盾的尖锐化与政治危机的深刻化。这些诗虽然都是描写帝都,沿用宫廷的题材,但却不同于过去宫廷诗人的写法,不是粉饰,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赋予了现实内容,提高了这一类诗歌的社会价值。这是一大进步。

(4)四杰在咏史、写景咏物方面的内容也都有突破。咏史名篇如卢照邻《咏史四首》继承左思《咏史》的优点,把叙事、议论、咏怀结合起来。

(5)四杰也把晋宋的山水诗提高到新阶段。其成就在于写景中注入了强烈的喜悦和悲伤的感情,例:王勃《藤王阁》诗,就表现了诗人的极端惆怅。

第二,艺术上的创新。四杰登上文坛就遭遇到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

上官体局限在人臣的狭小圈子里,单纯描写殿苑风光,用空虚的词藻来歌颂皇帝和皇族。即卢照邻指出的“以繁词为贵”,这就必然在形式主义的死胡同里越陷越深,而四杰针对上官体的“约错婉媚”进行革新,向刚健清新的诗风转变,这不仅给沈、宋、陈子昂,而且给李、杜、白以有益的影响,使他们在四杰的开创上进一步发展,把唐诗的发展推向高峰。

就形式来说,王、杨多写五律,他们的贡献主要在五律的定型(到沈、宋确立);卢、骆的贡献主要在七言歌行,二人都有长篇巨制。他们的创作直接影响到刘希夷、张若虚。出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样的名篇,闻一多称它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四杰刚健清新的风格,结合以上作品较易理解。王、杨五言律也较易理解。以下重点讲讲卢、骆七言歌行的体式特征(即艺术成就)和在唐诗发展史的上影响。

卢、骆歌行的体式特征。(l)破奇为偶,属对律切。

七言歌行即七言古诗。本是单行奇句之体式。梁以前,自曹丕至鲍照的七古,概未出现排偶律句。如曹丕《燕歌行》二首,一为十五句,一为十三句。至梁元帝、瘐信的《燕歌行》,始打破单行奇句的体式,出现偶句,如梁元帝《燕歌行》22句,其中有四句对偶。实为卢骆之滥觞。

卢骆七言歌行不但对偶的比例大,而且属对颇工,特别用当句对较多,其它如:双声对、迭韵对亦时见之。

如《长安古意》全诗68句,有52句相对偶。(2)圆美流转,音节可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句式上,采用了上下蝉联,辗转相续的形式,这是卢骆歌行体体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沉德潜《说诗晬语》明白指出:“四句一转,蝉联而下,特初唐人一法,所谓‘王杨卢骆当时体也’。”例:《长安古意》“借问吹萧向紫烟„„娼妇盘龙金屈膝。”此段四句为一转,可分为四节,各节间均蝉联相续。其形式一般是由后四句的首句头二字,蝉联前四句的末句尾二字。如,第二、三节由“双燕”蝉联,第三、四节由“鸦黄”蝉联。此为正格。但第一、二节的蝉联有所不同,乃由第二节首句的前四字“比目鸳鸯”,分别蝉联第一节第三句中的“比目”与第四句中的‘鸳鸯”二字而成。

这种修辞手法又称连珠格式。形成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读起来意如“锁连环”一般。它出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到“四杰”又有所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张若虚、刘希夷的七古。张、刘七古与卢、骆实为一体,可等而视之。沈德潜评《西洲曲》曰:“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似绝句数首,攒簇而成,乐府中又生一体。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

B、用韵,采用八句或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的用韵方法。

如《长安古意》开头八句用平韵:斜、东、家、霞、花,接着的八句用仄韵:侧、色、翼、直、识,再改用四句一换韵,前四句各韵脚俱又协平声,而后四句各韵均换协仄声韵。如此往复,连类而上,形成了有规律的“隔八间四而平仄互换”的韵律,自然曲尽抑扬顿挫、婉转流丽之妙,形成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

更为巧妙的是《长安古意》如以下八句的换韵方法:“专权意气本豪雄„„即今唯见青松在。”前四句协“雄”字韵,而第三句尾不入韵的“载”字,换韵时即选取用与“载”同韵部的“待”、“改”、‘“在”押。这又是一种四句为一转、平仄韵脚上下蝉联互换的方式。

C、选词用字注重声韵效果。突出的就是善于使用双声、迭韵、迭字、连绵字。如《长安古意》结尾部分:“别有豪华„„袭人裾。”

以上三种因素构成了卢、骆歌行的声韵节奏美,具有鲜明可感的音乐性。(3)铺张扬厉,以赋为诗

《长安古意》尽铺张扬厉之能事,通过铺陈渲染、夸张,描绘了长安的山河关塞、街巷、宫阀府第、亭台楼阁、花鸟树木、车马游盛、歌吹舞筵,表现了帝都的繁体;同时铺叙了长安社会各阶层人物,如王侯、贵戚、将相、御史、廷尉、执金吾、游侠、歌儿舞女、失意文士的生活活动,勾勒了一幅长安社会生活风俗画。

卢、骆用赋的方法写诗多长篇巨制,《帝京篇》98句,《长安古意》68句,《赠李荣》则多达200句。但又没有汉大赋那种平板堆砌、晦涩艰深的毛病。卢、骆采用六朝后期小赋的叙写方法,这种小赋采用五七言相杂的形式,文字通俗流畅,更接近于诗。卢、骆歌行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制了初唐七言歌行。

如《长安古意》虽用赋法,但又不平均使用力量,铺陈始终,在叙写中又详略得宜,回环照应。在第三部分末尾寄托世事无常,富贵难久的讽谕,虽然是受汉赋的影响,而全诗的结尾又颇具兴义,耐人寻味。

总之,四杰诗在内容的开拓和艺术上的创新,对唐诗发展有重要贡献,他们继承齐梁诗加以革新,体现出初唐诗“从台阁走到市井”“从宫苑移向江山塞漠” 的过渡。在当时,四杰“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焉。”

应读作品:

王勃《送社少府之任蜀州》、《山中》、《藤王阁》 杨炯《从军行》 骆宾于《在狱咏蝉》 卢照邻《长安古意》

(三)陈子昂(659—700)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陈子昂提倡风骨与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诗歌主张集中表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简称《修竹篇序》(引文详见史230页)。

陈子昂文学主张的意义。应读作品:

1、《感遇》诗38首的第二十九首、第三十五首;

2、《登幽州台歌》

(四)还有一个初、盛唐之间的过渡期,大约八、九年。这期间应注意: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不要和明代“吴中四杰”高启等混淆);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人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应读作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思考题:

1、贞观诗坛的文学思想及评价。

2、“上官体”;上官仪对唐诗发展的主要贡献。

3、“文章四友”;杜审言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4、‘沈宋”;“沈宋”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5、五言律诗的定型在唐诗演变过程中的意义。

6、“四杰”;“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7、以《长安古意》为例,说明卢、骆七言歌行的体式特征。

8、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是什么?对唐诗的变革具有什么意义?《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结合《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领会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

第三节 盛唐诗坛

指玄宗开、天至代宗大历初(公元714-766,53年),唐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期。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王维与创作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群体)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还有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裴迪、储光羲、刘慎虚、张子容、常建等。

(一)孟浩然(689-740)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有一种单纯明净之美。其一,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如《过故人庄》,写普普通通的作客,普普通通的农家,不过是一片场圃,遍地桑麻,却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的天地,表现诗人对友情和自然的赞美,“语淡而味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出现在他诗中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如《春晓》,诗语自然纯净,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其二,与王维的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不同的是,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例《宿建德江》、《耶溪泛舟》),则给人以洗削凡尽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有一种单纯明净之美。

再,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也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的一面,例《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写出西南风至,洞庭湖水声气东行时所具有的威力和影响,写出了一种力度,一种震撼,切合时代的脉搏,即盛唐气象。

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王维(701-761)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例《山居秋瞑》、《终南山》。这是由于诗人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用空明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细致、敏感。

2、深契禅机。由于王维受禅佛思想的影响,他的山水诗不仅能再现出山水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而县能启发人去参悟人生的奥秘,形象地展示作者面对自然,由静入定,由定生慧的悟道过程,从而深契禅机,达到物我一如的境界和独特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例:《终南别业》、《鸟鸣涧》、《辛夷坞》、《山中》。

王维的这种艺术思想方式同样被盛唐诗人广泛使用,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反映到他们的创作中,使他们的诗具有独特的空灵、宁静之美。

王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受佛禅的影响,奠定了他在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应读作品:《山居秋瞑》、《终南山》、《渭川田家》、《终南别业》、《鸟鸣涧》、《辛夷坞》、《鹿柴》

(三)其他山水出园诗人 应读作品: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裴迪《华子冈》

(四)王、孟对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贡献

从艺术表现方法上来看,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综合了晋宋时期陶、谢的长处,而又有所发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观感情比较强烈,作者往往直接站出来抒发情怀。他对景物的描绘则求神似而不求形似,重意象而不重表象,尚浑成而不尚工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景物淡淡写来,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直抒胸臆的句子紧密结合,情景和谐统一,意境浑成自然。

谢灵运的山水诗多为客观地模山范水,重表象,求形似,工笔刻划精心雕琢,在写景状物上虽有较多的艺术技巧,但人丁斧凿气重,往往多佳句而少佳篇,情景不能交融,意境不浑成,而且他在摹写山水之后往往抒发一通关于荣枯、穷通无常的感慨,表现没落阶层对人生的感慨,带一个玄言尾巴。(例《登地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幽歌,萋萋感楚吟。”)

而以王、孟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则不但完成了山水诗、田园诗的合流,在内容题材卜,既写山水又写田园。在写景艺术上,他们十分注意情景交融,融情人景,形神兼备,意(象)表(象)合一,融陶的自然浑成与谢的工巧细致为一炉,这就为山水田园诗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如前所举,孟:咏洞庭,过故人庄;王:渭川田家、山居秋瞑、终南山等)

二、盛唐的边塞诗(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该派重要诗人还有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王之涣、陶翰等。

(一)高适(700-765)的边塞诗

其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根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而写成的,其代表作是《燕歌行》。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还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基调慷慨昂扬,例《送李传御赴安西》、《塞下曲》。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别董大》其

二、《塞上听笛》。

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是“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就是指他的诗语言多出自肺腑,流露真情实意,气质沉雄,诗意骏爽、境界壮阔、浑厚有骨力,读后如见其人。

应读作品:《燕歌行》、《别董大》其

二、《塞上听笛》。

(二)岑参(约715—770)的边塞诗

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盛唐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的,他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余首。尤其是后一次出塞,他写出了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其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高适,无愧高、岑并称的荣誉。

l、归纳起来,岑参边塞诗有以下内容:

①对唐代西域地区战争情景的描写。表现了唐朝四镇边兵的壮盛军容和大军出师的雄伟场面,表现了边塞官兵的旺盛士气和英雄气概。主要举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②反映边地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赵将军歌》、《胡歌》描写了“番王”以及和汉将的融洽关系。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善工能汉语。”(《与独孤渐送别长句兼呈严八待御》),表明当时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

岑诗中不少篇目反映少数民族音乐歌舞: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中对这支西域民族歌舞作了十分生动细腻的描述。此诗《全唐诗》未收。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了解唐人西北边疆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③描写西域的奇异风光。

《天山雪歌送肖冶归京》《碛西头送李判官人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碛中作》《过碛》,这些均为写西域自然景色的优秀诗篇。在这些诗篇中,诗人抓住了西北边疆的特点,以飞雪、寒风、黄沙、白草为背景,以苍劲的笔触和写实的手法,勾勒出一副副具有四域特色的优美图画。更为可贵的是,岑诗中对个别地区景色的描绘,在诗笔下都得到如实生动的反映。

《经火山》:写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至今仍炎热无比,千多年来无太多化。

《银山碛西馆》写疾风:“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银山即今库木什大山,玄奘行经此,记:“山甚高,皆是银矿,西国钱所出也。”今路经此地大沙碛,确有碛风似箭之意。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热海:“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丘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云遥旋火。”这是对伊塞克湖(今热海)最早记述之一。

总之,岑对边塞风光和民俗的描写,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不但文学史重视岑参,而且历史学家也很重视其边塞诗。宋·许觊《彦周诗话》:“岑参诗亦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如优钵罗花歌热海行,古今传记所不载者也。”

④表现怀士思亲的情感。

《逢人京使》感情真挚深厚,为第一次出征之作。

《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总之,岑参再次出塞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在诗人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全部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戎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2、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

殷璠《河岳英灵集》论岑参诗说:“参诗语奇体俊,意亦奇造。”指他的这些作品不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在艺术表现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例《白雪歌》、《走马川行》)。

3、岑、高比较

历来岑、高齐名,并称“高、岑”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岑“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豪壮是二人共同风格。

但他们又有差别:高适是现实主义的,他的诗多夹事夹议,直抒胸臆;而岑则多一些浪漫主义手法,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适的诗浑厚朴实,岑则瑰丽峭拔。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之感,岑诗雄壮里有俊逸的一面。在接受前人的影响方面,高诗直追汉魏的特点比较明显,岑诗则较多地融汇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

总的来说,从艺术上看,岑的创造性比高突出得多。主要表现他想象丰实,充满了奇情异采,更富有艺术个性。因此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如宋代陆游,不仅推崇岑,而且在创作上也明显地受其影响。

应读作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人京使》。

(三)“七绝圣手”王昌龄及其他边塞诗人

1、王昌龄(698-757)长于七绝,无论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清刚苍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刚健之美在。他的七绝留存下来七十余首,几乎首首皆好,被誉为“七绝圣手”,其诗境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又被称为“诗天子”(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其内容为:

①边塞诗

a、早年曾北游河陇边地。写有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思致缜密,清刚婉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b、《出塞二首》,讲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②送别诗和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要求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人吴”)、《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领会其晚年诗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这是由于他被贬后心境有所变化,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交往密切,相互影响;加之受南方自然风物的熏陶。

王昌龄是盛唐豪侠型诗人,他所创造的清刚劲健之美,是南北诗风交融的产物,基于北方士人的阳刚气质,但又带有南国的清虚情韵。这在崔颢、李颀、祖咏等同类诗人的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2、其他边塞诗人,应读作品:

王翰《凉洲词二首》其一

崔颢《黄鹤楼》、《雁门胡人歌》、《长干曲四首》其一

李颀《古从军行》

祖咏《望蓟门》

王之涣《登鹤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

三、盛唐诗的极诣,“诗仙”李白

(一)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自学史 ,掌握每个时期的主要作品。)

(二)李白的诗歌创作成就

1、李白古题乐府的创作成就。

李白把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作为他振起诗道的革新手段,主要体现在他大力拟作古题乐府。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例《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均属缘事而发之作,与他的《古风》诗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

②是用人题写己怀,往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的古辞寓有功业胜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人长安追求功业未成的悲愤,他用这一古题抒发自己的感叹,于诗中再三嗟叹“蜀道之难难于卜青天”。诗中对于蜀道高峰绝壁、万壑转石的险难的渲染,也是诗人对于世道艰险的渲染。《行路难》,乐府旧题有“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意”(《乐府古题要解》),所以李白在他的诗里沿川古乐府题意又独出机抒地以行路的艰难,比喻世路的险阻,抒发他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他追求光明的愿望和冲破艰难实现理想的信心。

李白用古题乐府抒写己怀的个性特色及其对乐府诗发展的贡献:①强烈的主观抒情性。李白这一类乐府诗,虽说是拟古,用乐府古题,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摹拟的个性特色,发兴无端,气势壮大,从语调到气势,都是李白式的。他往往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诗人在选择乐府旧题抒写己怀时,常根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以伦比的高峰。②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主要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在杂言体的乐府诗中尤为明显,如《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这类杂言体乐府,在体制格调方面,与唐代盛行的歌行体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李白的乐府诗的创作,实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的根本性转变。

2、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价值)

关于李白歌行的界定。

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主要是:

①抒情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飞跃,有时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有时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有时抑郁悲愤之情如火山爆发,慷慨激昂,把李白式的抒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②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笔法多变,空无依傍,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总之,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部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3、李白绝句的创作成就

①李白五言绝句的特色

李白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格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了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含丰富,达到了绝句的最高境界。

例:《独坐敬亭山》

《劳劳亭》

《静夜思》

《秋浦歌》第十五首

②李白七言绝句的特色:

a、清新飘逸、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大然去雕饰”的美。如: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

《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山中问答》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也写得最出色。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李白的七绝佳作,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兴到神合。一挥而就的大成之作。那刹那的感受,那无穷的韵味,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又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b、以古入律、自由发挥,融入了乐府歌行开会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这在他的七言绝句尤其突出,许学夷《诗源辨体》说:“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

③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今存其159首绝句(五绝79首,七绝80首),拟乐府民歌的作品约45首,占近1/3,其中有很多脸炙人口之作,如:

《静夜思》

《秋浦歌》第十五

其他如:

《二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越女词五首》其三

《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劳劳亭》:“大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多具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自然天成,清新明快,其成就无人可比。

④李白绝句在盛唐诗人中的地位: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致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l、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其特点是:①气势奔放,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②暴发强烈,也是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那悲愤不平,慷慨激昂的感情,一旦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例:

《鸣皋歌送岑征君》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2、想象奇特,变幻莫测。表现为: ①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②他的奇特想象,常有异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倘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3、意象类型:

①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山河.沧海、雪山等等,这些意象与他作诗的宏大气魄和丰富的想象力相关联,李白总是将他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给人以崇高感。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又如:“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②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鲨、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表现他艺术个性的另一方面:清新明丽。

4、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这与他天性开朗不无关系。比如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他喜欢写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写得那么亲切动人,月的形象在他的诗中反复出现。在他的诗中用得最多的色彩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喜欢用明丽的色调,不喜欢暗色。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义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他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应读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七言绝句名篇任背六首(各三首)。

四、诗界的开拓和律诗的发皇:“诗圣”杜甫(712—770)

(一)生平(自学史

280-281页,掌握每个时期的重要作品。)

(二)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

1、从内容上说,具有“诗史”的价值。

盛唐诗人还不惯于引战争苦难人诗,他们还没有把眼光转向底层,即使是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写战乱的诗,也还没有转向写底层百姓的苦难。处在盛唐、中唐转折时期的杜甫,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反映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这在杜甫之前还是没有过的,杜甫实现了诗歌题材的转变,被后人称为“诗史”。

关于杜甫的“诗史”价值和意义:杜甫现存诗1400多首,全面记载了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民生活和文化艺术各方面的状况;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八世纪中叶半个世纪——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间唐代社会的面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走过的路程;在艺术上达到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其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①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里都有反映;②杜甫的有些诗,还可以补史之失载;③杜甫“诗史”的性质还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史的争实,而且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2、从诗歌样式上说,杜甫的诗众体皆长,突出的成就在于:

①他用五、七言人体诗写时事,即率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这是杜甫的创造,成就巨大。

②他的律诗,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更为辉煌

a、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从题材上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如:

《春望》、《哀江头》、《忆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类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

b、从表现形式上说,他用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七律、绝句均有这样的组诗。

例:五律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

写于客居夔州时的《洞房》„„《提封》

用组诗开以诗评诗之先河:《戏为六绝句》

其七律组诗成就最高,例:《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 尤其《秋兴八首》,为登峰造极之作。

总之,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C、出神人化的技巧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了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江村》、《春夜喜雨》

出神人化的技巧还表现在他不仅对声律精心安排,而且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这主要表现在他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

d、炼字炼句上的成功。他炼字的用力之处在于表现神情韵味,精于用字,刻划细微。例:动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副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颜色字(《登高》)

叠字(《登高》)

双声叠韵

3、从写作方法上来说,杜甫创造性的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高度成熟。

与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不同的是,杜诗用叙事的方法写时事,其叙事的特点是:

①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人某种氛围、某种境界。例《北征》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从一个视角展开了广阔的历生画面,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此前的叙事诗:它从概括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断,因写细节而更少概括描写常有的夸张,更多真实感。故事性被冲淡了,而生活色彩则得到极大的加强。例:《兵车行》、《羌村三首》、“三吏”、“三别”。

②叙事中融人强烈的抒情。例《羌村三首》,客观的真实叙述与主观的强烈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短篇均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

综上:杜甫叙事诗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之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三)杜诗的艺术风格 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

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有关。

(四)评价:杜甫是“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的诗人

1、前人评价

唐·元稹言其兼有各家之长

宋·秦观,从杜甫兼备各种风格而言

2、今人从更广阔的视野上论杜甫的“集大成”,包含如下内容:

①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一些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怀情。A、与屈原相似的深沉忧思;B、仁政思想传统;C、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②就诗歌传统自身而言

③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吸收更为广泛多样。

④从语言或意象说,也可以找出杜甫与前辈诗人的各种联系。

(五)地位与影响

应诗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兵车行》、《羌村三首》、《登高》、《春望》、《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思考题:

1、分析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2、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3、王、孟对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贡献。

4、高适边塞诗创作成就及风格特点。

5、岑参边塞诗的创作成就及风格特点。

6、岑、高比较。

7、王昌龄的七绝创作成就。

8、综述题:李白的诗歌创作成就。子题:李白古题乐府的创作成就及其用古题乐府抒写已怀的个性特色;李白对乐府诗发展的贡献。关于李白歌行的界定;李白歌行的个性特点。李白五、七言绝句的成就及特色;李白的绝句在盛唐诗人中的地位。

9、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大题的每个小点又可以独立成为子题)。

10、综述题: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子题:杜诗的“诗史”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诗歌样式的发展上说,杜甫有哪些贡献(分别从古体诗、律诗说明,尤其杜甫对律诗发展的贡献)。论述杜甫对唐诗叙事手法发展的贡献。

11、杜甫诗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12、如何认识杜甫是“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的诗人?

13、杜甫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中 唐 诗 坛

指代宗大历初至文宗和太和九年(公元767—835年),69年。

一、中唐前期

这是联结盛唐、中唐,即从李杜到元白、韩孟两个高潮之间的过渡时期,该时期创作状况指:

(一)元结、顾况继承杜甫,用诗歌反映现实

1、元结(719----772)的创作完全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提出新乐府创作理论。他的创作实践,在杜甫现实主义基础上,简直是写“谏诗”,所以他的进步与局限也均在于这里。

其诗歌理论主要表现在:

《箧中集序》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

《二风诗论》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流” 《系乐府序》要求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 的政治目的。

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

其作用和影响有两点值得注意:①杜甫已经开始的‘即事名篇,无所依傍”即自立题目,自作诗的传统在元、顾诗派中继承下来,使反映现实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好,主题更明确。

元结在《系乐府序》(十二首)提出:“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这个传统也被白居易继承。②从元结开始,其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都有理论,这发展了杜甫,在理论上比杜甫的现实主义更明确。并影响了白居易,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理论更完整、更明确。

这是我们重视元、顾诗派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的主要之点。

元结的代表作是《舂陵行》《贼退示官府》这两首诗前都有个小序,说明创作的原因,结尾诗句都表现了写作的目的,体现他的主张、杜甫对此二首评价很高。

2、顾况(727—815?)、有《华阳集》。也是一个关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他的诗歌主张与元结一致,重“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重视诗的讽谕精神和劝戒作用。代表作《囝》,是一首直接反映现实的作品。

3、《箧中集》作家

关于元、顾诗派的作者,元结编有一本《箧中集》,并有序,收集了其亲友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徵明、元季川七人的五言古诗,共二十七首,这些诗反映了他的诗歌主张,又称“箧中七君子”。

他们是最先感受到衰败景象到来的一群诗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们主张诗歌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与元结一致。《箧中集》作家的诗没有盛唐那种慨慷豪宏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诗带来的变化,及诗人诗歌观念的变化。

(二)大历诗坛与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大历诗坛的创作风貌。大历诗歌的产生,主要出于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诗人,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再就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诗人刘长卿、韦应物等,其清雅闲淡的艺术追求,深受盛唐王、孟诗风的影响,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l、“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唐代中叶(唐代宗大历、建中直到贞元前期,亦文学上所称“中唐”前期)一个诗派,包括钱起、韩翃、卢纶、李端、耿 讳、司空曙、崔峒、吉中孚、苗发、夏侯审等十位诗人(此取姚合《极玄集》及《新唐书》之说)。他们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大都抒写个人生活的种种感受,缺少思想深度,艺术上也不及初盛唐诗歌,但却能另辟溪径,形成自己的特色。大历才子具有与初盛唐诗不同的艺术风貌。十才子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他们抒写感情,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抒发,而是偏重于作为较为精细的心态描写;

二、写山水,他们不象盛唐那样,多以雄奇险的自然为对象,而是以写境界淡远,深冷的山水诗见长,对盛唐雄奇的山水诗,也有所继承;

三、在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无论是体裁的选择,还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十才子诗都偏重于工整精炼,这与盛唐诗也有所不同。

“十才子”中成就较高的有钱起、李端、卢纶、韩 翃。应读作品:

卢纶《塞下曲》

韩 翃《寒食日即事》

司空曙《江村即事》

2、刘长卿、韦应物的诗歌创作

刘长卿(709-780),实际是杜甫同时代的诗人,比杜大三岁,但与杜的风格人不相同,列人中唐诗人。他的诗多写贬滴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闲情,以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他后来用五古、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然而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寥的情思,透露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

韦应物(737-790),其早期的一部分作品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后期的作品里,消失了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其主导倾向是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气貌高占,清雅闲淡,自成一家,反映这一时期士人的孤独冷漠的心态,具有冷落寂寥的情调。代表作:《滁州西涧》。写于德宗建中二年(781)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期间。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关于该诗的比兴寄托问题:一种是无寄托说“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一种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前者浅后者太穿凿。我们认为它有寄托,寄托什么,应从作家的经历和思想性格去理解。韦洁身自好,关心民生疾苦,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常处于仕和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为百姓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但又无力,想归隐而又不能,进退两难,也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这首诗就是通过比兴,抒发他那种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诗的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在春天繁荣景象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鹂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鹏居高媚时,比喻仕宦世态,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晚潮加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却无人问津,连船夫也不在了(倘在要津则不然),这种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而忧伤的情怀。诗人用了“独怜”“急”“横”这些字眼,有其用意,所以整首诗是有寄托的。它通过比兴,抒发作者那种矛盾无奈的处境心情,流露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3、李益(74-827)的边塞诗

在大历诗坛,以边塞诗独树一帜而且艺术成就很高的诗人是李益。李益比“十才子”时代略晚,居边塞十余年,写了不少边塞诗。主要抒写战士久戍思乡的怨望心情,同情征戍士卒的疾苦,尤其其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着感伤和悲哀。李益的诗,带着盛唐诗的一些特色,可以看作是盛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而他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中唐后期

唐诗经过大历年间一度中衰之后,在唐德宗贞元(785-805)至唐穆宗长庆(821-824)的四十余年里又渐趋兴盛,并于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达到高潮。该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作出大量极富创新意味的各体诗歌,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

(一)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指在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元和年间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有李贺、贾岛、姚合、卢仝、刘叉等。该派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又被称为“奇险派”,他们是中唐时期进行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

l、韩孟诗派的形成 2、韩、盂诗派的诗歌主张

①“不平则鸣”,出自韩愈《送盂东野序》。其要点:a、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b、特别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渲泻,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渲泻,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

②“笔补造化”,指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李贺“笔补造化天无功”,盂郊“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韩愈提出造端命意、遣词造句要力避流俗,觑寻“天巧”,还屡屡强调写作要“能自树立,不因循”,要大胆创新,“勇往无不敢”等都体现这种诗歌主张。韩诗风格的形成,不能不说与其特富创新意识的诗歌理论以及中唐的文化趋向有着紧密的关联。

③崇尚雄奇怪异之美。韩孟诗派的成员大都有此审美取向。如孟郊、卢仝、刘叉、李贺等。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的理论意义 3、韩愈(768-824)的诗歌创作 ①韩愈有《昌黎先生集》,存诗三百余首,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平实顺畅。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最具特色和独创性、代表性的作品,是他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作品,例:《石鼓歌》、《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②韩愈此类作品与李白长篇歌行的比较,异;同

③造成韩愈诗风向怪奇一路发展的原因和条件:a、性格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b、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将荒僻险怪的南方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仍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

④以《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永贞行》为例,分析韩愈诗险怪的特点。(⑤韩愈诗歌的表现了法:赋法、生新、险怪。

应读作品:《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石鼓歌》(部分)、《永贞行》(部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

一、《左迁至蓝关示任孙湘》

4、盂郊(751-8 14)的诗歌创作 ①孟郊诗的内容

②孟郊诗的特点:以苦吟著称,注意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孟诗写得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作,这些诗大都表现诗人凄抢寒苦的生活,诗境仄狭,风格峭硬;以“寒”字为中心,突出诗人对生活的特殊感受。故苏轼所谓“郊寒岛瘦”,以“寒”’字概括孟郊诗的特点。

应读作品:《游子吟》

5、韩愈“以文为诗”的主要特点:①章法结构上,采用散文笔调入诗,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例如《山石》,全诗单行顺接,不用偶句,不事雕琢,按照时间顺序,直书所历所见,诗人的游踪在有条不紊的叙述中— 一展现出来。在结构安排上,写景抒情,浓淡相间,一种挣开格律束缚追求诗歌原始美的主体精神充溢于字里行间,似散文,却又极富诗意。②句法上,在诗中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句式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在形式上表现为新颖、生僻、怪奇,散文化倾向也更为明显。③无视古典诗歌重形象、重比兴、重趣味的传统,屡屡在诗中大发议论,直接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形成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重点赏析其代表作《山石》

6、对韩愈诗尚险求奇、以文为诗的评价

7、李贺(790-816)的诗歌创作

①李贺诗凄艳诡激、虚荒诞幻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②李贺诗上述特点的表现

李贺诗的特点是凄艳诡激、虚荒诞幻,也可以用“怪奇”二字形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a、奇特的造语;b、怪奇的想象;c、冷艳凄迷的意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

重点赏析:《金铜仙人辞汉歌》

应读作品:《梦天》、《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

(二)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风貌

l、刘禹锡(772-842)的诗风雄直劲健,早与柳宗无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白居易为诗友,号“刘白”。白居易誉其为“诗豪”,有《刘宾客集》,一名《刘梦得集》,存诗八百余首。

刘禹锡诗歌创作成就归纳为四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

①寓言诗(又称咏物诗),他开创了通过物的描绘来寄托深微的讽喻的先例,这在文学史上有首创的地位。东汉以来咏物小赋兴起,与南朝以咏物小诗表现一般闲情(一般只是咏物)相比,刘的咏物则有深微的寄托,所以叫寓言。例以昏镜。飞鸢、百舌鸟、蚊子、白鹰等眇小丑恶的形象揭露宦官、权臣的狰狞面目,又以明镜、萤火虫这些光洁形象表现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如鲁迅。

他的《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虽不列人咏物诗,也同样抒发他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愤满痛苦,直接讽刺当朝权贵,表现出毫不妥协的政治坚定性。

②怀古诗,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见解,对当时的君主有明显的讽谕意义。他的《金陵五题》和《西塞山怀古》都是怀古的名篇。

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流放巴楚期间学习民歌写的乐府小章(在《刘梦得集》中有两卷)。刘的成功与贡献,最有特色的主要在此(这也为我们今天继承前人成果,学习民歌,创造有中国气派、为我们民族所喜闻乐见的新诗提供了经验。)

这类诗的代表作:《竹枝词》九首、《竹枝词》二首、《堤上行》三首、《踏歌词》四首、《浪淘沙词》九首、《折杨柳枝词》九首。

这些诗使刘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这些乐府小章用七言绝句这种灵巧的形式,继承了李杜,但他又能将其发展为组诗,表现力上就比李、杜宽得多了(李白《秋浦歌》亦是组诗形式);再,从艺术上显示文人特色方面,继承了李白、王昌龄并有超出。同时代的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明·胡震享说他:“开朗、流畅、含思宛转。”请·陆时雍说:“深于哀怨”(《诗镜总证》)

我们今天看,这部分诗以民歌情调写爱情,写地方生活和风物,同时又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个性,虽源于民歌而又不同于民歌,虽为文人之作而又不同于文人作品,很有特色,其表现为二:

a、把秀丽的山川景物与下层人民的感情结合起来,创造优美的意境。例《竹枝词》九首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

b、把艳丽的情诗隐藏在凄婉曲折的描写中,艳而不淫,丽而不靡,具有含蓄的审美趣味。例《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④抒怀诗,例:《酬乐大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总之,刘禹锡无论是在个性和创作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家。

应读作品:《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词二市》其一(杨柳青青)、《竹枝词九首》其二(山桃红花)

2、柳宗元(773—819)

有《柳河东集》,存诗一百六十馀首,其诗清冷峭拔,又有淡泊纡徐的一面。前者集中表现在《江雪》中,该诗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后者如《渔翁》。

应读作品:《江雪》、《渔翁》 3、刘、柳诗风比较(各自特点及形成原因)4、柳诗诗风与陶渊明、韦应物的差异

(二)元白诗派

元首诗派: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上崛起的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派。该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又被称为新乐府派、通俗派、浅切派。除元、白外,该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王建等。

l、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兴起的原因: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其近源可归纳为:①对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安史之乱以来,一批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尤其是杜甫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苦难的优秀作品,这些诗作a、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的事、亲身见闻;b、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这正说明了杜甫在打破精雅的古典诗歌传统。将诗歌引向通俗、写实方面的突出贡献,元白诗派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②时代风尚,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在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戴叔伦等人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继承,而到贞元、无和年间,则有了强烈的回响。元、白都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于是张籍、王建、白居易、元镇等人纷纷起而效仿,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的创作,一时间蔚为风气。③民歌的影响。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王、元、白等人还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诗歌。他们的乐府诗创作,也受到来自民歌的不小影响。这样一种接近民间取法民歌的群体性努力,反映了此时期诗人已形成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而当这种自觉追求与他们对杜甫写实倾向的自觉承传聚合在一起,并受到尚俗时风的强烈鼓荡时,自然而然便会迅猛发展,成为当时众人所趋的时代风尚。

2、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诗歌创作

①白居易的诗歌主张要点: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提倡为君为民而作。强调诗歌创作的目的是补察时政。

②创作成就: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余首。

白居易51岁时曾将自己前些所作的1300多首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前二类体现着他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③白居易讽谕诗的内容:

四类中价值最高,他本人也最重视,最能说明他的诗歌理论加以实践的,是第一类一一讽谕诗(共170馀首),主要指他前期写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

内容分为三方面:

a、广泛反映人民的痛苦,表示极大的同情 如:写农民题材的《观刈麦》、《杜陵叟》

写妇女悲惨命运的《后宫词》、《井底引银瓶》、《母别子》、《上阳白发人》 b、揭露统治阶级的“荒乐”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如:《轻肥》(a)揭露“两税法”(中唐弊政之一)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如:《重赋》

(b)揭露名为购物实为夺之的“宫市”给人民带来痛苦,如:《卖炭翁》。此诗的特点在于不发议论,没有露骨的讽刺,但是非爱憎见于叙事之中,这在白的讽谕诗中是独特的。(c)揭露中唐弊政之三,“进奉”(即地方官把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羡余”,拿去讨好皇上以求得高官。)对人民的侵掠,抨击统治者的荒淫、享乐及对人民的盘剥。

例:《红线毯》

c、表现爱国主义思想

例:《西凉伎》、《新丰折臂翁》

④“新乐府”、‘“新乐府运动”及白居易新乐府的成就。

名词解释:所谓“新乐府”,乐府诗类名,区别于汉魏六朝的乐府(古题乐府)。这种乐府创始于初唐,至李、杜大有发展,到元、白等更发扬了这种写法,同时确定厂新乐府的名称。其特点是:

A、用新题目,汉乐府留下的许多乐府古题,从建安时代起,文人乐府也有少数写时事的,但多借用古题,内容与题目不协调,反映现实的范围也受限制。新乐府则自创新题,故又名“新题乐府”。这在初唐如长孙无忌,刘希夷已开始,杜甫“因事名题,无所依傍”,又经元结、顾况提倡,到白居易大量制作。B、新的题材,即写时事,建安后也有一些自创新题的,但内容又往往不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自杜始,但还不是所有新题都写时事。新乐府则专门“刺美见事”,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全都列人“讽谕诗”。C、用新乐府诗的形式,它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从音乐上来说,“新乐府”全是“未尝被于声”的徒诗,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它却是真正的乐府,因为它体现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所谓“新乐府运动”主要是指德宗贞元末年——宪宗元和初年,在白居易上述诗歌理论指导下,倡导的诗歌运动。这个时期,张藉、王建、李绅、元稹、白居易部喜欢作这种新题乐府,自然地形成一个流派,成为中唐诗歌的主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乐府运动。(关于“新乐府运动”的争议,见史357-358注解[7])

白居中易新乐府诗的成就,与元镇的“新题乐府”诗相比,艺术上要高出许多:其一,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主题专一明确;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其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

白居易《新乐府》的缺陷与评价。

⑤白居易的两首“感伤”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a、对这两首诗的赏析

b、分析这两首诗强化抒情因素的艺术特点

⑥白居易的闲适诗

a、情调与内容:白居易的闲适诗与他的讽谕诗一样,也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 但在内容和情调上不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密相关,多写得意气激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情调淡泊平和、闲逸悠然。内容主要有:热衷于铺叙身边琐事;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还有不少说理议论的篇章,所说之理多为出世逃禅、知足保和之类。

b、影响

⑦“元和体” 与中唐诗人的交往、唱和之风:根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和《上令狐相公诗启》的解释,“元和体”指元、白之间次韵相酬的、以及当时后生小子模仿他们的长篇排律,还包括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并包括元稹的艳体诗。

关于中唐诗人交往、唱和之风。3、元白诗派其他诗人。

①张籍(766?一830?)、王建(766?-?),是中唐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时号“张王”。张籍一生交游甚广,与同时的诗人如王建、孟郊、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都有交往,与韩愈关系最为密切。性格上更近于白居易的平易通脱,而不同于韩愈的激切峻刻。现存张籍乐府诗90首,其中古题38首,新题52首,取材非常广泛。张籍乐府诗中写得最集中、最深刻的,还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代表作《野老歌》。其乐府诗的艺术特色是:不着意于讽谕而讽谕之义已见;选题一般不大,但能在一些“俗人俗事” 中挖掘深刻主题,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的缩影;还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

王建与张籍诗风近似,所作古题乐府约30首,新题乐府175首。其中不少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的,生活气息浓厚,如《田家行》。除了表现农民生活的作品外,王建还写了不少边塞题材的诗作,大都声调低沉,不同于盛唐边塞诗的昂扬振作。王建又有反映宫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百首,其中不乏构思巧妙、清新可诵的篇章。

对张、王的乐府诗创作的评价:“张王”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乐府诗创作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曾得到后世的广泛好评。可以说,在扭转大历风调,继承汉魏乐府和杜诗传统,将诗歌创作导向写实、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张籍、王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们的努力,对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②元稹(779——831)的诗歌创作,有如下类型:

a、乐府诗。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但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元和四年(809),他读了李绅写的20首“新题乐府”后,写下12首和诗。他于元和十二年(817)与刘猛、李余相和,写有19首《乐府古题》,这些作品或“虽用古题,全无古意”,或“颇同古意,全创新词”,都是“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的讽谕之作,比他的新题材乐府要写得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是《织妇词》、《田家词》;b、叙事长诗《连昌宫词》,是元稹的代表作;c、《行宫》,与《连昌宫词》有异曲同工之妙;d、艳情诗,内容多是对自身经历的追忆;e、悼亡诗,元稹在其妻韦丛死后写下不少悼亡诗,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遗悲怀三首》;f、与白居易的大量唱和诗,在当时诗坛上产生较大影响。

③李绅《悯农二首》 “元白诗派”应读作品: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观刈麦》、《杜陵叟》、《轻肥》、《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大林寺桃花》

元稹:《连昌宫词》、《行宫》、《离思五首》其

四、《织妇词》、《遗悲怀三首》 张籍:《野老歌》、《节妇吟》、《秋思》

王建:《田家行》、《宫词》百首选一(教遍宫娥唱尽词)李绅:《悯农二首》 思考题:

l、元结的诗歌理论及其作用和影响。2、《箧中集》及其作家的创作倾向。3、“大历诗风”及大历诗坛的创作风貌。4、举例说明刘长卿、韦应物诗歌的创作情调。5、李益的边塞诗和盛唐边塞诗的异同。6、韩盂诗派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

7、造成韩愈诗风向怪奇一路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8、苏轼用“郊寒岛瘦”来评价孟郊、贾岛的诗,请举例说明“郊寒”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9、以《山石》等诗为例,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主要特点。

10、对韩愈诗尚险求奇、以文为诗的评价。

11、李贺诗凄艳诡激、虚荒诞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12、刘禹锡的诗风及其创作成就。

13、以《江雪》为例,分析柳宗元诗清冷峻拔的风格特点。

14、比较刘、柳诗风的各自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15、论述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兴起的原因。

16、白居易诗歌主张的要点及其诗歌创作。

17、白居易讽谕诗的内容。

18、“新乐府”,“新乐府运动”及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成就及缺陷。

19、分析白居易两首感伤诗《长恨歌》和《琵琶行》,说明其强化抒情因素的艺术 特点。

20、白居易闲适诗的情调、内容及影响。

21、“元和体”

22、张籍乐府诗的艺术特点。

23、对张籍、王建乐府诗创作的评价。名词解释:

《箧中集》、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刘柳”、“刘白”、“诗豪”、新乐府、新乐府运动、元和体、“张王”(或“张王乐府”)

第五节 晚唐诗坛

一、晚唐的政治形势

文宗开成元年至昭宗(哀帝)天佑四年。既公元836-907年,62年。

中唐诗歌高潮到唐穆宗长庆时期逐渐低落。长庆以后,唐王朝危机进一加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很尖锐。尤其在统治阶级内部,有两件大事不能忽视的:

一是牛李党争,此二政治派别,从中唐开始一直延伸到晚唐,二党交替执政,争斗激烈,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卷人其中。

二是宦官专权,文宗时酿成的甘露之变,是当时权臣宦官的斗争。权臣失败,一日失数千人,对晚唐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二、晚唐诗坛的主要风貌特征

在这种形势下,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诗歌适应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于是唐诗风貌再次出现明显转变,由中唐进人晚唐。其主要风貌特征是:

(一)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与初盛唐在怀古中常常带有前瞻的意味、中唐怀古咏史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不同的是:晚唐诗人的怀古咏史诗则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是士人抑郁悲凉心态的体现。

例:杜牧《登乐游原》、《过勤政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二)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其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创作态度与方法,与封建王朝末世一些政治上无出路的土人心态比较吻合。其诗歌内容都比较狭窄,将生活情趣转移到吟咏日常感受以及与亲友唱和上,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作诗上,通过对情与景深刻的挖掘与琢磨,做到工整中见清新奇僻,形成一种有别于韩、孟的奇险和元、白的流易的新风尚。他们把力量倾注在近体(尤其是五律)上,在音律、对偶、字句上见功夫,也确实创造了不少佳句。

(三)士人的闺阁情怀和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晚唐士人寄情闺阁,既是由于在科学和仕途上缺少出路,转而从男女性爱方面寻找补偿与慰藉,也由于晚唐时代礼教松弛,享乐淫逸之风盛行,狎妓冶游,成为时尚。诗歌不仅多写妇女、爱情、闺楼绣户,而且以男女之事为中心,跟其他题材内容(如咏物诗、叙事诗、关于李杨的题材等)相融合。晚唐情爱诗在色彩、辞藻方面具有艳丽的特征,诗风艳丽。

例:温庭筠《春愁曲》

韦庄《秦妇吟》、杜牧《杜秋娘诗》

张祜:写李隆基、杨贵妃的题材,有13首绝句,不从政治方面去写。不少咏物诗,所咏花、柳、蜂、蝶,实际是女子的化身。韩偓《香奁集》,“皆裾裙脂粉之语”(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四)表现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的诗。自唐懿宗咸通(860-873)后期,唐王朝进人**阶段,环境险恶,一些人把功名看淡了,平安闲放、终老烟霞成为生活上的追求目标,努力保持一种闲适、恬静的心态,诗的境界淡泊。代表诗人是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

例:陆龟蒙《江湖散人歌传》 皮日休《春夕酒醒》及陆龟蒙的和诗

陆、皮二人诗酒唱和、题咏风物之诗六百多首,编为《松陵唱和集》,在唐末诗坛,别成江湖隐逸一派。

皮、陆二人的隐逸诗与其前代诗人陶渊明、王维、贾岛、姚合的区别:

司空图所处时代稍后于皮、陆,屡经**艰危,其避世情怀内含浓重的悲凉,诗境一般比较凄冷,如《重阳阻雨》。司空图是晚唐诗论家,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其所追求的韵致,也往往是淡冷清雅的,淡泊的诗境中总是带有一丝孤冷,绝无皮、陆那种税洒。

(五)表现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的诗人——郑谷、韦庄、罗隐。他们生活到五代初期,历经易代之际的种种劫难,对时代的丧乱有较多的反映。例: 郑谷现存诗三百余首,有近百首写其奔亡流徒,涉及时局,其送别怀友诗也多涉及乱离,例《久不得张乔消息》。

韦庄长诗《秦妇吟》,抒情诗《汴堤行》、《悯耕者》

罗隐诗多通俗快露、讽喻时世之作,从讽慨中反映了社会的昏暗与**。例《黄河》

(六)“小李杜”——杜牧、李商隐

在晚唐诗人中既不回避现实,又注意诗歌形式的考究,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的是杜牧、李商隐,被人们并称为“小李杜”,是晚唐诗坛上的双璧。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的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三、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一)杜牧(803-852),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诗的风格是俊爽、明朗。刘熙载《诗概》说他“雄姿英发”,《唐才子传》说他“诗情豪迈”,都是指他这种风格。这主要表现在:①其诗有清新美丽的语言,含意深远的意境;②其诗经常流露出一种英雄气概,过人的见识和进取的性格。杜牧《献诗启》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在对韩孟、元白两派的批评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值得注意。

今有《樊川诗集注》,存杜牧诗500 馀首。内容为:①有不少写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题材,代表作《早雁》;②怀古咏史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别具特色:a、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例:《登乐游原》、《过勤政楼》,抒发的都是对于现实衰颓已经无可挽回的感触。杜牧的这种感触又经常带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b、其怀古咏史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的,例:《赤壁》;③即景抒情的诗,如《泊秦淮》、《江南春》等,也往往注人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杜牧七绝的成就:杜牧的七绝,向来受到推崇。题材广泛,多历史与现实的感怀和感伤。风格或清新俊爽,或雄姿英发。在写法上,有的描绘景物,鲜明如画;有的表达深曲,情思蕴藉;有的发议论而伴以情韵。语言轻灵典雅,清响绝伦。脸炙人口的名篇很多,如《赤壁》、《山行》、《泊秦淮》、《江南春》、《秋夕》、《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等。杜牧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李深婉而杜俊爽。

(二)李商隐(812-858)诗歌独特的艺术风貌 1、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心灵善感的气质(自学文学史)。

2、李商隐诗歌的内容。李商隐现存诗六百首,有《玉溪生诗集》,今人整理出版有《李商隐诗歌集解》五册。内容包括:①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占现存诗的六分之一。说明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如:著名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诗;②咏史诗,内容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讽慨。如《隋宫》、《马嵬》;③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如《安定城楼》,表现了他的用世精神。他在这类诗中抒写更多的是人生感慨.写怀才不遇、命薄运厄之慨,伤感中带着时代黯淡没落的投影;④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如《流莺》、《蝉》;⑤以无题诗为中心的爱情诗,这是李商隐诗歌创作最杰出的部分,数量上不占多数,却代表了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烩炙人口的名篇很多,如《锦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四首》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等等。3、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及其价值和意义

李商隐爱情诗约近一百首,差不多占其现存诗的六分之一。这些爱情诗标以《无题》的有23首,用诗里首句句首二字或句中二字作题的,其实也等于无题的有40首,总计63首,占现存李商隐诗的十分之一。其余是写给青年时代的恋爱对象柳枝和女道士宋华阳的,还有他的妻子王氏的,这一部分虽为爱情诗,但不一定是无题诗。

写男女之情的无题诗,始自李商隐。李商隐的无题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从中国诗史的演进角度看,他的无题诗,以及风格接近无题的《锦瑟》等篇,其艺术成就和创新意义,尤其值得重视。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类作品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李商隐的无题诗,题材为男女之事,但很少写闺房的陈设气氛与女子的容貌服饰,也不对事件与过程作有头有尾的介绍。甚至连恋爱的对象也无法考察,有一些对象不属于一人一事,或即使写一人一事,也往往是提高到爱情的意境来进行渲染和刻画,并不机械地摹写特定的、具体的人物、事件,而是借助于爱情的体验,写自己的情思与心理状态,甚至在某些作品中也可能寄托了身世之感、家国之慨。

这类作品大部分以“无题”为题,并且多是七律或七绝的形式出现。它们以诗人善感的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运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的结构手法,表现朦胧的情思与朦胧的境界,把诗的意境融入到其它复杂的人生体验中,化为情感意绪感受和心灵的景观,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李商隐所有爱情诗中,流传至今脸炙人口的,也以这类为多,学术界争议最多的也是这一类。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又如《无题四首》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其二(飒飒东风细雨来)等,这些爱情名篇引起人们普遍的感受和共鸣,已经超出爱情的范围。历来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旨解释纷坛,既感觉它可亲可感,又觉得它诗意朦胧。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多义,主要有以下特征:

①多用带有朦胧色彩的意象

意象是经过诗人主观色彩的加工,渗人诗人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物象。

因此,诗歌意象选取什么事物,运用什么词藻,是不同诗人诗歌风格特征的重要标志。由于李商隐的思想、经历和审美情趣与众不同,他的诗往往选取天仙、神话、佛道、方士的某些传说人诗,并以贴切而富有情韵和象征意味的词藻加以表现,因而他的诗的意象往往蒙上一层迷茫窈渺的色彩,如轻纱,如梦境,如雾里之花。例:《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这是写给所恋女子宋华阳(或为观名)的。全诗只28字,用了东方朔、嫦娥、十二城、彩赡、玉楼、水晶宫等六个神仙方外的典故,怎么能不迷茫渺远呢?

而且这些缥渺、无定的物象、事象都有一种忧伤而又朦胧、雅致而又无奈、艳丽而又梦幻的特点,表现出一种惘然、无奈、寥落、凄凉、飘泊等等复杂的意绪。同类的例子如《嫦娥》、《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

②内涵的多义性

形成李商隐诗歌内涵的多义性的因素,主要有:

a、重叠的喻象(有的叫做“意象叠加”):其特点是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意象重重叠合,又产生新质的意象和意象群。喜欢用典(用典本身就往往是表达那些不宜明说或者复杂不易说得明白的情感);诗人在组接这些意象时又往往采用非逻辑的方式,意象与意象之间又常常是跳跃的,不连贯的。表现看它们之间似乎没有逻辑上的关联,但仔细品味,意象之间又有脉络可寻,各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是弥漫在诗中的意绪。这种诗意的表现极为“婉曲”,因此在诗的意旨的理解上也往往给读者提供多种解释的可能。因此,它的情思与意境就让人感到迷离朦胧。

最有代表性的最他那首最受人喜爱、也最为解释纷坛的《锦瑟》:

这首诗从字面上并无艰涩难懂的字,用的典故也能讲得清楚,难解的是它的旨意。诗中提供的只是五个在逻辑上并无关联的喻象,用以贯穿这五个喻象的是一个种迷悯感伤的情思。而喻象本身,又包涵着各种各样的象征与暗示,这就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五个喻象,本体又不出现,就造成朦胧难解。

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兴而兼比。暗示着悲剧的命运。但是它本体不出现,解释起来就相当纷坛。一说“锦瑟”是令狐楚家婢女名,这首是爱情诗;一说是追怀他的亡妻王氏,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就是一首咏物诗,瑟有“适、怨、清、和”四种调,诗的中间四句各咏一调;还有人认为这是李商隐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辞;也有将咏瑟与自伤身世结合起来解释;人有干脆说它不可解。“五四”以来,又有“政治诗”说、诗总序说。据统计,自北宋至清末民初,解释《锦瑟》的有七十余家,一百多条评笺。“五四”以后到1984年底,各家论《锦瑟》的专文有20篇,加上文学史上和各种唐诗选本以及专著论及的都统计在内,多达50多家。因此人们感叹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的莫过于《锦瑟》了。这个不争的事实,一主方面说明这首诗的意旨的确朦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它的喜爱,它的确很美。它的朦胧的情思和意境的确能引发人们的多种的联想和想象。

现在更多的人采纳了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的解释:为诗人晚年回溯平生遭遇,自伤身世漂零之辞。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吴调公《李商隐研究》、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及刘学锴等对此诗的赏析文章都持此种观点。

诗人在这里构建的是自己独特的心灵风景(心灵场)。心灵是说不出道不来的,只能用形象的意境表达出来,让你会体味。古往今来的诗人。有谁能象李商隐这样把心灵的感受表现得如此丰富细腻呢?李诗的朦胧正是对心灵世界的开拓。也许是它的内涵太丰富了,诗味太浓了,写得太美了,所以大家都喜欢它,把它作为李诗的压卷之作。但也历来解释纷坛,以致使诗人元问在他的《论诗绝句》里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慨叹。

b、片断的意象组织在一起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里,除了用重叠的喻象之外,还常常把一些片断的意象组织在一起。这些片断的意象是很美的,有的带有暗示的性质,有的却只是写实(但不是那种逻辑清楚的叙述的写实,而是片断画面的点染)。它们和喻象错落排比,虚虚实实,造成一种朦胧之感。例:《无题四首》第一首(来是空言去绝踪)

这首诗写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情人的思念,或许还有别的寄托。

“梦为远别”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梦’来写远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一一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用逆挽取势,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回溯梦境,将梦后、实境与幻境揉和在一起,创造出疑真、迷离恍忽的艺术境界,最后点出爱情间阻的主旨。

关于这首诗的意旨,还有别的解释。一说是悼亡诗,悼念王氏;也有认为是寄托与令狐綯的关系的。也是李商隐诗中最难解索的诗篇之一。

总而言之,诗中表现的是诗人那种殷切期待中的失望,那种蓬山万重,更复远离的间阻和无奈,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凄迷的心境。

造成李商隐无题诗这种朦胧诗境的原因是李诗中的心境决不是一时一事,以某种具体事件能解释得清楚的。他所表现的往往不限于具体情事,而是达到一种境界,诸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比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对相思一寸灰。”所表现的都是这种多层次的朦胧境界与浓重的惆怅、迷茫、感伤的情思。古往今来的诗人,没有谁能象李商隐那样把复杂的心灵情感写得如此丰富、细腻,我们在阅读欣赏李商隐诗时,应通过把握其总体情感内涵,去领略其诗意及诗美。

③阴柔凄艳的朦胧美

李商隐诗的朦胧诗风是和他的阴柔美、凄艳美相融合的,更确切地讲李诗的朦胧美是“阴柔,凄惨艳的”朦胧美。

晚唐社会的衰败,个人事业的失败困顿,家中亲人的生离死别,爱情生活的不幸,给李商隐一生涂上了浓郁的悲剧的色彩。在他46岁的人生中,悲剧持续了近三十年,这对一个善良正直的诗人来说,怎能不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投下影子呢?这个影子就是生活折射而形成的他的诗作的阴柔、凄艳的朦胧风格。他的无题诗,是借助于爱情的体验,写出诗人思幕、追求、期待、分离、阻隔、大落、幻灭、怅 惘,乃至迷幻的情思与心灵世界。

李商隐感情的表达方式是多层次、细美幽约、迂回曲折的,语言色彩上是在艳而又清丽,感情基调凄艳而不轻佻。无论在意象描写和辞语修饰上,李商隐都着意表现这种凄艳而不轻佻的情思,一种凄艳而不轻佻的美。李诗中爱情和绮艳题材占很大比重,在李商隐诗里常常出现许多美丽的辞藻,以及有关爱情的典和事,表现出浓烈的追求、向往、爱恋及受某种压抑而产生的失望、凄凉和哀伤,哀感凄艳,所以是凄而艳。但这种凄艳往往是侧重于精神,因此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纯洁的执著的凄艳之美,而绝没有青楼买笑或者那种以感官满足为特征的庸俗情调。李商隐的爱情诗绝不同于齐梁的重声色而乏性情,也不同于晚唐其他诗人的爱情诗。

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价值和意义:

①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人开拓与表现。任何诗歌都这样那样地表现着心灵世界,李商隐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它的变化复杂奥妙,它的清晰的和不清晰的难以言说的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传神的展示。围绕表现心灵世界,他在对于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探索。

②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和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而且给读者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

4、当代李商隐研究的成果:

《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 《李商隐资料汇编》刘学锴、余恕诚、中华书局 本节应读作品: 许浑《咸阳城东楼》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韦庄《秦妇吟》

杜牧《早雁》、《登乐游原》、《山行》、《泊秦淮》、《赤壁》、《江南春》

李商隐:《隋宫》、《安定城楼》、《蝉》、《锦瑟》、《无题》(相见时难)、《无题四首》首其一(来是空言)、《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

思考题:

1、(综述题)从总体上概述晚唐诗坛的风貌特征,及其与时代变迁的关系。2、扼要介绍杜牧诗的内容及其怀古咏史诗的特色。3、杜牧七绝的成就。

4、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心灵善感的气质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5、论述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及其价值和意义。6、李商隐诗歌的内容。

第一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新兴诗体,后人又称之为“诗余”、“长短句”、“倚声”、‘“歌曲”、“乐章”、“琴趣”等等,可见它与音乐的关系极紧密。

一、词、词调、词牌

词,又称曲子词,就是歌词,它演变于古代乐府,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每首歌词都有一个和它相配的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属于某个宫调(宫调相当于现今音乐中的A调B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叫做“词调”每个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念奴娇”之类,这就是“词牌。

因为很多词人都可以用同一词调进行创作,同一个作家也常常用同一个词调创作很多首词,所以我们如果想说那首词,除标出词牌名外,还应该标出那首词的题目,没有题目或不标出题目时就必须在词牌名之后注明该词的首句。例:《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念奴娇》(大江东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 如果有某几首词,词牌同首句也同,则须注出首二句,如《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芳春)、《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清秋)。

歌词是按乐谱填上去的,所以一般称创作词为“填词”,即使乐谱己失传,只剩下词牌名、字数、句数、平仄音韵等.习惯上也仍称之为“填词”。

二、小令、中调、长调 乐清的长短.乐句的缓速,直接影响着词文的长短和句式结构的变化。-般认为,一首词60字以内的叫“小令”,90字以内的为“中调”,90字以上的为“长调”。

入宋,有些词调在词牌末带一个“令”字,或“引”、“近”、“慢”等字,这与词文的字数或音乐结构有关。一般说来,“‘令””多属小令,“引”、“近”多属长调。此外,与词文字数的增减有关的术语尚有“摊破”、“摊声”、“添字”、“减字”、“促拍”等等。

三、词的分段

词的分段就像今天一首曲子有几段歌词那样: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分三段的叫“三叠”,分四段的叫“四叠”。

单调起源最早。双调又叫“双叠”,最常见。前段叫“上阕”或“上片”,后段叫“下阕”或“下片”;三叠、四叠是入宋以后的文人作品,其中四叠仅有《莺啼序》一曲,长达240字。习惯上书写时若是分行,段与段之间空出一行作为分段标志:若是不分行,段与段之间则空出一个字或两、三个字的位置作为分段标志。

词一般称“首”,也可称“阕”,称“曲”的极少见。

第二节 词的产生和发展

一、词起源于民间歌曲

词起源于民间歌曲,先是在乐工、歌伎之间口头传唱,后来经文人的整理、加工、创造,形式遂逐渐固定下来。

二、词的产生和音乐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乐结合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文化大交流,使边地民族的音乐和域外音乐(当时统称“胡乐”)传人内地,很快就被中原地区人民,尤其是城市居民所接受。隋唐时期胡乐风靡中原、与中原音乐、内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唐乐”:这种音乐因主要用于饮宴间的歌舞,又称“宴乐”。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就记载有王昌龄、高适、王之焕三人暗记伶人唱其诗的传说,但那些句式字数整齐划一的五、七言齐言体诗(律、绝),已经不适合流行新乐的需要,于是依其节拍、随其曲度、依声填词的、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词”便应运而生了。

三、词是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经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虽然逐渐走向衰亡,但前此唐代城市已具有相当规模,如首都长安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东、西二市360行井井有条。中唐后期社会较安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城市经济也随之繁荣。适合歌唱的词,适合朝廷、达官贵族的需要,也适合广大市民的需要,因而日益兴盛。后来文人们也接受了这一文学形式,逐渐地采用这一文学形式进行创作,推动了词的发展。至晚唐五代,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盛行的新的诗歌形式了。

四、民间词的特点

词产生于民间已如前所述。前清光绪年间,在甘肃敦煌石室内发现大量唐人手写卷子,其中有近400首词,当时称曲子词,这大量的民间无名氏作品保留了词的原始面貌,从而可以看出民间词的一些特点:

1、内容方面,题材广泛;

2、体制上属粗备型体.未臻完全成熟; 3、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这种所谓“咏调名”的现象,与其后词在内容上离调愈来愈远不同,亦属早期词调初创时的特征;

4、造意遣词保存了民间词的素朴风格,富于生活气息;

5、敦煌词在多方面显示了过渡性的特征:各篇在体制上成熟的程度不同,从思想内容到表现上的工拙、精粗、文野.差异很大;②相当一部分作品,表现出重心问抒情方面转移,以及市井化,甚至艳情化的趋势。因此,敦煌词作为“倚声椎轮大辂”,应不止在于具有同处于萌芽状态的拙朴,同时还在于它多方面显示了过渡的特征。

应该作品:《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思考题:

l、熟悉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词的产生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3、说明敦煌词(即民间词)的特点。

第三节 唐代文人词的发展

一、中唐以前文人词

词在民间兴起后,盛唐和中唐一些诗人,以其敏感和热情,迎接了这一新生事物.开始了对新形式的尝试。

(一)关于于相传是李白作品的两首词《忆秦峨》(萧声咽)和《菩萨蛮》(平林漠漠)。

(二)中唐文人词的发展

中唐有较多诗人进行对词这一新形式的尝试,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有词作。白居易三首《忆江南》,三章自具首尾,而又脉络贯通,浑然一体,适应曲调的要求,把一组词写得这样纯熟完整,说明文人运用这种韵文新体裁,已经得心应手,词体更显稳定了。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已不再咏调名本意,女性和闺阁气质突出了,比白居易的词在意境上更加词化,透露了词在文人手中自觉而迅速演进的痕迹。

应读作品:

张志和《渔父》五首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白居易《忆江南》三首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二、晚唐五代文人词的发展

晚唐五代,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两个词的创作中心。(-)温庭药及其他花问词人(西蜀词)

1、《花间集》及《花间集》的价值

2、花间词风的总体特征:①内容上,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言情不离伤情伤别,以男女情爱为中心;②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尽管花间集的具体作家之间互有差异,但在总体上有其一致性。

3、温庭筠(812?—866)的词

温庭筠在《花间集》中被列于首位,入选作品66首。他是第一个努力作词的人,被奉为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的风格并不单一,有一些境界阔大的描写,也有一些较为清新疏朗,甚至通俗明快之作。但就总体而言,温词主人公的活动范围一般不出闺阁,作品风貌多数表现为秾艳细腻,绵密隐约。

代表作《菩萨蛮》(小山重叠)4、韦庄(836?-910)的词

韦庄与温庭筠齐名,《花间集》收其词48首。韦词有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但风格上与温庭筠又有区别。

韦、温词风格的区别:韦词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词的隐约;温词意象迭出,一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韦词则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例:《女冠子》(四月十七)

代表作《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5、《花间集》其他作家的词

(二)李煌及其他南唐词人

南唐词的兴起比西蜀稍晚,主要词人是冯延已、李璟、李煜。从花间词到南唐词,风气有明显的转变。l、冯延己(903——960)的词

冯向虽然仍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但不再侧重写女子的容貌服饰,也不拘限于具体的情节,而是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造成多方面的启示与联想,例《谒金门》(风乍起)。有些词连字面也不涉及具体事情,只是表达一种心境,如《鹊踏枝》(谁道闲情),传达出内心的忧患危苦。他写出这种具有典型的,由作者整个环境遭遇以及思想性格所造成的心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比起花间词,内涵要广阔得多。他不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影响到宋代晏殊、欧阳修等词家。

应读作品:《谒金门》(风乍起)、《鹊踏枝》(谁道闲情)2、李璟(916----961)的词 应读作品《浣溪沙》(菡萏香消)3、李煜(937——978)的词

李煜词在题材内容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其一贯的特点是“真”,他始终保有较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而较少有理性的节制。

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的表现。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

应读作品:《王楼春》(晓妆初了)、《虞美人》(春花秋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思考题:

1、简述中唐文人词的发展状况。

2、晚唐五代时期的两个词的中心是哪里?

3、《花间集》及其价值。

4、花间词风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5、温庭筠的词的风格特点。

6、韦庄、温庭筠词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7、冯延巳词的成就。

8、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 宋代词的发展

第一节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一、总述

宋代立国之初的半个世纪,词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四五十年间,词作者不过10人,词作仅仅 33首,尚未形成一种独特的时代风貌,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至到 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发展的轨道。11世纪上半叶(主要是真宗、仁宗两朝)与柳永同时的著名词人有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等人,他们的词作代表该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和发展趋势。

该时期词坛的发展趋势是:既有因袭继承晚唐五代词风的一面,也有开拓革新的一面。其中柳永的词最富有开创性。

二、晏殊、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晏欧”的词作,主要是继承五代的词风(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一)晏殊(991-1055)词

与“花间”词、南唐冯延巳比较,其词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晏殊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二)欧阳修(1007-1072)词

欧阳修虽然也主要是走五代词人的老路,但新变的成份要多些。作为开创风气的一代文宗,他对词也有所革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问,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例如写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艰险的体验,这类饲虽不太多,但对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有所突破。他著名的《朝中措·平山堂》词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响应。主要表现在:他的日常私生活,尤其是年轻时的生活.颇风流放任,因而也写了一些带“世俗之气”的艳词,其中有的比较庸俗,另有一些内容和情调比较健康,如《南歌子》(凤髻金泥带)纯用白描手法,写得生动传神。这类词体现出一种与五代词追求语言富丽华美的贵族化倾向相异的审美趣味,而接近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②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鼓子词”,这对后来苏轼用联章组词的方式来抒情纪事颇有影响。其另外两首《渔家傲》(“花底组闻敲两桨”“荷叶田田青照水”)分别写采莲女的浪漫欢乐和爱情苦恼,格调清新,也具有民歌风味。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他的歌颍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就集中体现出他学习民歌所形成的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欧词朝通俗化开拓的另一表现。

应读作品:《朝中措·平山堂》、《南歌子》(风髻金泥带)、《采桑子》十首其四(群芳过后西湖好)、《蝶恋花》(庭院深深)、《踏莎行》(候馆梅残)

三、范仲淹、张先、王安石等对开拓词境的尝试(-)范仲淹(989-1052)词

代表作《渔家做》(塞下秋来风景异)为词世界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启开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二)张先(990—1078)词

张先对宋词发展的贡献: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因此,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张三影“的由来。

(三)王安石(1021—1086)词

王安石词现仅存29首,却颇具开创性。其词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而主要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一定历史感和现实感。其两首著名的怀古、咏史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和《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表现功能己由应歌娱人转问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

四、柳永(987?一1053?)词的新变 〔一〕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1、在词调的创作方面,大力创作慢调,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体式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从创作方向和内容取问上,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世俗情调,显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反映在柳词的创作内容上表现为以下四点:

①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例《定**》(自春来);

②表现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例《满江红》(万恨千愁);

③表现下层妇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④表现都市生话和市井风情,如《望海潮》(东南形胜)。3、艺术表现上

①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俗语,生动活泼、亲切有味,易于被理解接受;

②表现方法上:为适应慢词长调的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例:《雨霖铃》(寒蝉凄切)与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的比较

善用铺叙手法;结构方式上: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白描方面: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直抒胸臆。例《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4、题材的开拓上

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注意表现目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心态:如《鹤冲天》(黄金榜上)。

这也与晚唐五代,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韦庄、李煜后期除外)等类型化情感不同。《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稍后的苏轼,即是沿着这种抒情自我化的方向进一步开拓深化的。

(二)柳永的影响

应读作品:《满江红》(万恨千愁)、《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鹤冲天》(黄金榜上)

思考题:

1、与南唐冯延巳和“花间”词比较,晏殊词有哪些特色? 2、欧阳修对词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3、评价范仲淹的代表作《渔家傲》(塞下秋来)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4、张先对宋词发展的贡献。5、说明“张三影”的由来。6、举例说明王安石对词境的开拓。

7、综述题:论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子题:柳永在词调创用方面的贡献是什么?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在创作内容上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举例分析柳词善用铺叙和白描手法的艺术特色。柳词在题材上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开拓?说明柳永的影响。

第二节

苏轼的词

一、苏轼(1037—1101)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自学文学史)

二、苏轼对转变词风的贡献 总的评价: 具体成就:

(-)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诗词一体。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他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这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

(二)创作题材与内容上,苏轼对词境的开拓,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

1、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例《沁园春》(孤馆灯青)。

2、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例《念奴娇》(大江东去)

3、对外界的开拓,进一步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例《念奴娇》(大江东去)

总之,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三)创作手法上, “以诗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具体表现: l、用题序

2、用典

“以诗为词”的本质,是要突破音乐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以及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三、苏轼词的多种风格。

四、苏词的影响

应读作品:《江城子·密州出错》、《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西江月》(照野瀰瀰浅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思考题:

1、综述题:论苏轼对转变词风的贡献。

2、子题:

①苏轼诗词问源的理论和词须“自是一家”的内涵。

②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主要有哪些方面?

③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以诗为词”的本质是什么? ④如何理解苏轼词的多种风格。⑤苏轼词的影响。

第三书

北宋后期词坛

一、晏几道(1038-1110)词

晏几道仍然按照乃父晏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固守着小令的阵地,写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但他的词并非重复“花间”的境界,而是创造了新的艺术世界,词集为《小山词》。

(一)晏几道词的特色:

l、与五代和宋初词人写的恋情比较,小山词有着明确而具体的思恋对象,而不是没有具体思恋对象的泛化的恋情;2、感非常真挚,小山恋情词的结构,始终是建立在对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闷相思这两重今昔不同的情感世界之间;3、把对爱情的生死上不渝的追求作为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一方面借着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解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幸的身世曲折地寄托在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不获罪于人;4、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和缤纷多姿,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也是小山词的显著特点之一。

(二)风格特色:语淡情深。

(三)评价

应读作品:《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少年游》(离多最是)

二、秦观(1049——1100)词

(一)艺术成就

秦观词的内容并没有摆脱离愁别恨的藩篱.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情韵兼胜的艺术效果,例《满庭芳》(山抹微云);2、其小令也是辞情兼称,例《鹊桥仙》(纤云弄巧);

3、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从而给传统的艳情词注入了新的内容,例《阮郎归》(潇湘门外)。

(二)影响

应读作品:《满庭芳》(山抹微云)、《鹊桥仙》(纤云弄巧)、《阮郎归》(满湘门外)、《踏莎行》(雾失楼台)

5、贺铸(1052-1125)词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在他的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贺铸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慨,表现自我的人格精神,这点与苏轼一脉相承。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例:《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拓展了词的壮美意境,开启了辛弃疾豪放词的先声;其写儿女柔情的调真挚凄婉及其密丽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例《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应读作品:上文例举的三首词

四、周邦彦(1056—1121)词

(一)周词的内容

(二)周词的艺术成就

1、创作精心结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其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因法度井然,使人有门径可依,故“作词者多效其体制”(张炎《词源》卷下);

2、长于铺叙,与柳永不同是的,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 例《兰陵王·柳》;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变换角度、层次,他能够把一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又层层深入地烘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如《六丑·蔷薇谢后作》;

3、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自铸伟辞,浑然天成,如从已出, 如《六丑·蔷薇谢后作》;

4、调美、律严、字工;

5、特别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的和谐统一,这是清真词的独创。

(三)周邦彦是北宋集婉约词之大成的词人,其词集为《清真集》。

应读作品《兰陵王·柳》、《六丑·蔷蔽谢后作》、《西河·金陵怀古》

思考题:

l、晏几道继承“花间”传统,又能创造新的艺术世界,主要有哪些特色?

2、秦观词情韵兼胜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说明贺铸词的风格特色及影响。

4、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一、总绪

二、李清照(1084-11 55)词(-)李清照词的成就:

1、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她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的独立的文学地位。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含义

2、创作上,李清照用词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前期词:a、在闺房绣户的生活世界里,抒写她对美满的婚姻爱情的人生理想,和婚后对外出做官的丈夫的思念,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忧怨的望夫词,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剪梅》(红藕香残);b、抒写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例《如梦令》二首。后期词:身经靖康之难,写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的生命经历和情感历程,例《声声慢》(寻寻觅觅)。

3、独特的艺术表现。

(二)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

应读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如梦令》二首(尝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南渡前后其他词人(-)朱敦儒、张元干等的词作

(二)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南宋四名臣”和大将岳飞的词作 应读作品: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思考题。

l、综述题:李清照词的成就。子题: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含义和理论价值。举例说明李清照怎样用词生动地展现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李清照独特的艺术表现主要有哪几个万面?

2、评价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

3、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叶梦得、李纲等南渡词人前后期词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第五节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总述

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二、辛弃疾(1140—1207)的词

(一)生平(自学文学史)

l、辛的创作主张: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2、审美理想: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3、主导风格:悲壮沉郁、雄深雅健。其构成条件是:雄豪激烈的情怀、雄奇飞动的意象、雄伟壮阔的境界、雄健刚劲的语言。这些都体现了辛词独特的艺术个性。

(二)辛词的题材内容,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l、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辛弃疾横刀越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壮的英雄形象:

①表达自己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英雄的愿望,和钟情、崇拜英雄,抒写英雄的精神个性;

②表达他异常强烈的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的英雄使命感,即使是仕途失意,落魄闲居,也难忘怀他的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虽华发苍颜,但壮心不已。

例:《清平乐》(绕床饥鼠)

例:他少年、中年、退隐、暮年各个不同时期的词作。

这些词中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2、表现更为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①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 ②痛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

③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

④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进行辛辣的嘲讽和抨击,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对南宋后期刘克庄、陈人杰等辛派词人把词作为抗争社会的武器,有着直接的影响。

4、表现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体现出辛弃疾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例:《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1、辛间创造了战争军事活动的意象,继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之后,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例:《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而且,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其词的艺术特色。

2、“以文为词”的表现方法。表现如下:

①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表现方法的革新,带来了词境的新变; ②语言上,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例:《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贵的是,他用散文化的句法,并不违反格律规范,仍协律可歌。3、多样的艺术风格

(四)评价

三、辛派词人

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应读作品: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清平乐》(绕床饥鼠)、《摸鱼儿》(更能消)、《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国怀古》、《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思考题:

l、学习辛弃疾的生平思想,认识辛的创作主张、审美理想及辛词的主导风格。2、举例说明辛词的题材内容。

3、论述辛词的艺术成就(综合题)

子题:举例说明辛词中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表现方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4、辛词多样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对辛弃疾的评价。

6、名词解释:‘“中兴”词人群、辛派词人。

第六节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一、总述

辛弃疾去世后的南宋词坛,先后出现了两代词人;一是在南宋灭亡前已谢世的江湖词人群,著名的有孙惟信、刘克庄、吴文英、陈人杰等;二是历经亡国、入元后继续创作的遗民词人群,其中成就较高的有刘辰翁、陈允平、周密、文天祥、王沂孙、蒋捷和张炎。

从创作倾向上看,这两代词人又形成了两大创作阵营:一是孙惟信、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文天祥等,属辛派后劲;二是吴文英、陈允平、周密、王沂孙、张炎等,是姜夔的追随者

宋末词坛是词的高峰状态的结束期,也是多种风格的融合期。

二、美菱(1155-1209)词 姜夔是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

姜夔对宋词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姜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主要贡献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l、将恋情词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如《踏莎行》(燕燕轻盈);

2、语言的雅化和刚化。他禀承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

3、其咏物词,往往有别有寄托。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例:《齐天乐》咏蟋蟀、《暗香》(旧时月色);4、善上用意象营构的幽凉的词境,表现词人浪迹江湖的凄凉悲苦、孤独寂寞的人生感受;5、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问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笔致清虚,意境空灵,例《杨州慢》(淮左名都);6、长于自度曲。他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价值;7、姜词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词作往往在有精心结撰的小序;8、雅词的典范。

应读作品:《踏莎行》(燕燕轻盈)、《暗香》(旧时月色)、《扬州慢》(淮左名都)

三、姜夔的追随者史达祖、吴文英的词

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意炼字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但有些词的意蕴隐晦难解。

(一)史达祖的词

应读作品:《双双燕》(过春社了)

(二)吴文英(1207?—1269?)的词

吴文英词在艺术技巧上的特色:l、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例《风入松》(听风听雨);2、在章法结构上,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使意境扑朔迷离;

3、语言生动新奇。

应读作品:《风入松》(听风听雨)

四、宋末其他词人 思考题:

l、辛弃疾去世后的南宋词坛。从创作倾问上看.形成了哪两大创作阵营?试分别举出他们的著名词人。

2、姜夔对宋词发展的贡献上要有哪些方面? 3、吴文英的词在艺术技巧上有哪些特色?

下载1唐宋诗词研究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1唐宋诗词研究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宋诗词欣赏

    读《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有感 《历史的化石》是木斋老师写作的一部自传体性质的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木斋老师在文革期间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此书也真实,客观的再现了那段......

    唐宋诗词大纲

    唐宋诗词研究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 唐宋诗词研究唐宋文学的拓展课程,主要从诗词各自的发展线索看这一时段的诗词发展脉络,在内容安排上与文学史不尽相同,更侧重于诗词本体的发......

    唐宋诗词论文

    2015-2016 年第1学期 《唐诗宋词》课程论文 姓名孙仲期 班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401 学号 0202140108 论文题目《秋风词》:此时此夜绵绵不绝 任课教师周秋良 【内容提要】李白......

    唐宋爱情诗词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

    唐宋诗词研究教学大纲马东瑶

    唐宋诗词研究教学大纲(马东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唐宋诗词文体之发展流变及重要诗人、词人的创作特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能力......

    唐宋诗词朗诵大赛

    唐宋诗词朗诵大赛唯美落幕 11月23日下午两点,由海路文学社主办的湖北大学第六届唐诗宋词朗诵大赛之决赛在人文楼隆重举行。古代汉语老师黄斌,现代汉语老师邱庆山,语言学老师李......

    唐宋诗词之最[范文模版]

    古诗之最 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

    唐宋诗词大赛初赛篇目

    唐宋诗词大赛初赛篇目 一、唐宋诗部分(200首) 骆宾王《在狱咏蝉》 骆宾王《咏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之问《渡汉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贺知章《咏柳》 贺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