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巩固眉山市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13:2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巩固眉山市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巩固眉山市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巩固眉山市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

调查与决策——《巩固眉山市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总第341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9期

巩固眉山市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

眉山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 赵志明

眉山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办公室副主任 李艳

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实施近1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大规模、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已告一段落。如何巩固成果,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的“三大效益”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对眉山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情况及如何巩固成果、提高效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截至2008年底,眉山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10.26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造林53.56万亩,配套荒山造林54.2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工程涉及105个乡镇、933个村,涉及退耕农户230236户807570人,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眉山市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27.78%上升到38.68%,增长了10.9个百分点。其中,洪雅县森林覆盖率65.7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市93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江河泥沙含量大幅度减少。目前,岷江泥沙含量减少38%,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48.89万吨,单位面积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60%。洪雅县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县,东坡、彭山两区县为全省生态示范县,丹棱县为全省生态家园示范县。

(二)林业结构有效调整。1999-2008年,眉山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加大林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以仁寿枇杷、青神柑、东坡脐橙、洪雅茶叶和藤椒为主的经济林基地面积170万亩;“双百万”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迅速推进,目前总面积达178.4万亩,其中竹林面积98万亩、柜桉等面积80.4万亩。林业生产结构的有效调整,为竹木浆造纸、竹编工艺、竹木加工、竹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为重点的多元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产业化协调发展。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引进了丰华纸业、汉迪林产公司、美联家居、洪雅东力雅等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底,全市已建成纸浆年生产能力20万吨,竹产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6.68亿元;木材加工企业564户、竹材(笋)加工企业41户,花卉园林企业近1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52户,这些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合同契约模式、业主经营模式、营林公司模式、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模式,培育业主325个,农村专合组织达12个。林业结构的调整,还带动了其他非林产业的发展。洪雅县成功探索出林草、林药等产业并重的退耕还林模式,林下种草15万亩,促进了奶牛产业的发展。彭山县依托退耕还林,探索出林下养鸡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

(四)生态旅游迅速发展。依托退耕还林,洪雅县瓦屋山和槽渔滩、丹棱县九龙山、仁寿县黑龙滩、青神县中岩寺、彭山县彭祖山等旅游景区、景点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带动了乡村农家乐旅游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城镇居民节假日的休闲活动。2008年,全市生态旅游和生态休闲收入达3.62亿元,占全市旅游业收入的11.6%。

(五)农民收入增加。一是调整结构增加收入。通过退耕还林,有效地改变了过去薄坡地、疏林地、荒山、荒坡低收入,甚至无收入的状况。全市优化培育核桃、板栗等干果类经济林和枇杷、柑橘等水果类经济林,规模发展柜桉、杨树等速丰林基地和杂交竹、麻竹、楠竹等笋材兼用竹基地,为退耕农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政策性收入。全市争取退耕还林专项资金达7.35亿元,除去种苗、肥料补助,相当一部分成为退耕农户每年稳定的补助收入。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的劳务收入。退耕还林使一大批农民从单一的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转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等行业。据粗略统计,每年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8亿元以上。

二、退耕还林主要做法

眉山市从1999年10月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一致的退耕模式,把绿山与富民、生态与产业融为一体。

(一)建立健全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坚持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二是制度机制。坚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业设计审批制、种苗采购招投标制、造林技术责任制、成效检查验收制、工程质量监理制、政策兑现公示制、信访查处反馈制等,使工程管理有章可循。三是政策落实机制。监察、财政、林业、粮食、信用联社等部门层层建立政策兑现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确保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兑现工作顺利实施。四是资金监管机制。各区县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五是执法监察机制。严格退耕还林工程的检查验收和核查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加强对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做到了件件有报告、事事有落实,确保工程质量和各项政策、制度落到实处。工程实施以来,眉山市退耕还林工程被省林业厅5次、国家林业局2次抽中复查、核查,均达到质量要求。

(二)科学统筹规划。眉山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着眼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规划先行,突出“四个结合”。一是退耕还林与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中加大治水改土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既着力提高退耕还林工程质量,又着力提高基本农田单产水平,解决农民退耕后增收的后顾之忧。二是退耕还林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造林种草,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并积极扶持建立名、特、优林产品基地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兴办林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林业产业链,使农村居民从退耕还林中获得更高的收益。三是退耕还林与促进扶贫开发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旱山村、缺水村等贫困地区建设力度,让当地群众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得到更多实惠,开辟新的致富门路,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四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加快国道、省道、高速公路、旅游通道沿线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步伐,加强景区、景点周围森林资源保护,培育新的旅游休闲亮点,如桃花节、梨花节、枇杷节等,为全市旅游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拓宽了城乡居民的旅游休闲空间。

(三)创新治理模式。眉山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治理模式。一是生态林灌草模式。在江河源头、高山陡坡、土层瘠薄等生态脆弱地段,采取林、灌、草结合的方式,以恢复植被为主要目的,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生态能源和旅游业。二是林草牧模式。采取林下种草、林草结合等措施,帮助农民种草养畜,发展畜牧业。三是林竹纸模式。依托造纸、人造板等

龙头企业,植树种竹,大力发展“双百万”工业原料林基地,推进产业互动。四是经济林模式。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发展干果、茶、桑、药材,培育林副产品,努力提高林地单产,大力推广集约化经营,既加快了生态治理,又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市洪雅县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科技示范县,其创新的林草牧、林竹纸、林药、林果、林茶等模式在全国推广。2006年9月7日,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中心副主任李春松在眉山检查工作时,对眉山退耕还林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眉山退耕还林模式是全国的典范,对全国的退耕还林有标志性意义。”

(四)保障农民利益。一是从政策上保障,认真兑现“三补两减两稳定”的政策,即向退耕还林农户补助粮食、现金和种苗,减免退耕还林地的农业税和定购粮。坚持“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的程序,做到验收标准、验收结果、补助政策、兑现情况“四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坚决防止暗箱操作,确保政策补助及时足额兑现到户。二是从权益上保障林农的长远利益。2007年下半年即在一个县开展了林权证颁发试点,2008年全市6个区县全面推开。所有退耕还林地都及时依法办理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到2008年底,全市退耕还林地发证面积51.5万亩,占应发退耕还林地的96.15%。配套荒山造林发证面积20万亩。退耕还林地林权的落实,使“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有了法律保障。三是从林地的流转中保障农民的利益,既培育业主开发、大户开发,又防止借林地流转损害林农的利益。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后续管理问题。退耕还林进入巩固提升阶段后关键在管理。目前眉山的后续管理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工程质量较差。无论经济林还是生态林都存在林种选择不适宜当地的土质、自然等条件的问题。林木长势不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难以反映,这部分占全市退耕还林面积的8%左右。二是少数地方农户参与后期管理积极性不高。有些地方农户认为“还生态林是给国家种树”,有的地方农户退耕还林是为了好出去打工,因而后续抚育管理较差,甚至基本未管护,任其自然生长。三是技术服务和指导存在一定差距。缺乏对退耕还林地方林木后续管护的实用技术指导和病虫害有效防治。诸如后续抚育以及适地适树的更换措施没有跟上,有的地方竹象虫(笋子虫)危害严重,影响竹产量达三分之一以上,使林农的积极性受挫。四是森林资源大幅增加造成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增大。农村燃料结构的改变大大增加了森林防火的难度,加之认识上存在差距,森林防火组织体系不完善,火源管理存在很多漏洞,投入保障乏力,天气异常,森林防火综合防控水平较低等,使森林防火形势严峻。

(二)林农增收问题。一是国家补助资金减少影响林农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第二轮补助资金有一半用作其他相关建设,使林农的补助大幅减少,部分地方农民增收难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因林种选择不当,影响退耕户增收。这些地方退耕还林五、六年了,还没有见到经济效益,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生活。三是高海拔地区退耕还林户增收难。高海拔地区因退耕还林树种单一,生长缓慢,效益滞后,加上基础条件较差,致使林农增收渠道单一,收入增长慢。四是交通条件差的地方退耕还林户增收难。这些地方,砍一片林竹,一吨仅砍工、运工就要200多元,甚至更高,林农得到的很少。五是一些全退户增收难。少数地方,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这部分中有些农户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特别是那些退耕还林后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的地方,因金融危机造成返乡的,收入问题更为突出。六是砍伐计划影响增收。政策上规定,生态林不能砍伐,使退耕还林户的林木不能转变为经济效益,影响农民增收,少数地方退耕农户甚至生活还有所下降。七是组织化程度差影响增收。林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少,林农大多千家万户面对市场,中间经营环节多,影响退耕还林户增收。

(三)林业产业化问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从指导思想上看,在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考虑得较多,而通过退耕还林,培植和发挥特色林业优势,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相对较少。因而从规划到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不够,提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金融、科技支撑不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成功模式不多。通过组织林木专业合作社内联退耕还林户,外联市场、龙头企业的林业产业化机制培育明显滞后。

(四)合理开发问题。一是开发与林木改造更新换代的规划滞后。对于生态林、工业原料林与经济林的划分不尽明确和合理,不仅影响了一些经济林木的开发,而且影响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一些农户甚至提出只要国家没有补助了就要砍树。二是采伐计划受限。鼓励发展工业原料林,但在原料林长成后采伐计划少,甚至无采伐计划,既影响开发,又影响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三是林权证的使用问题。尽管各方面都积极推进林权证抵押贷款,但由于对林地、林木的评估等问题影响,开发很难。2008年,眉山只有几笔金额较小的林权抵押贷款。四是林权、林地的流转影响开发。眉山林权、林地的流转还不宽,量也不大。有一些成功的业主规模流转开发典型,但大多仍是散户,分户经营和管理。此外少数地方因林权、林地的转让合同不够完善,有的地方甚至有损害退耕户利益的现象,利益关系处理不尽合理,引发一些信访案件,影响社会稳定。

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着力点的思考

(一)高度重视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退耕还林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要巩固这项成果,其难度绝不比实施这项工程的难度小。因此,要继续实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级政府首长行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对各级政府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调整、完善退耕还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继续加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投入。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和各项举措落实、群众(林农)信访稳定、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的督查内容。抓好退耕还林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对规划的实施要加强跟踪监督和跟踪调查,不适宜当地发展的规划要及时调整和完善。要用好用活退耕还林的后续政策。认真编制和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全面兑现政策,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和力量。

(二)分类指导和管理。合理划分生态林、经济林、原料林,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对生态林,要切实加强保护工作,坚决制止乱砍滥伐,但从政策和资金上要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补助资金,对退耕还林的农户,人均土地三分以下的,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经济林,要对一些同期性强的林果木,及时指导其更新抚育。对原料林,要做好开发抚育的规划,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三)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造林一生,毁林一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的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向上争取、财政预算、业主和林农投入等渠道增加森林防火的投入,加强全市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切实抓好森林防火“专职巡山员制度”和“村民轮流值班制度”两项基础制度的落实,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四)抓好林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化的矛盾,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矛盾。一是科学分类。抓住国家加强工业原

料林建设的政策和机遇,抓住市场对林木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机遇,抓住林权改革激发林农积极性的机遇,牢固树立通过产业建设生态的积极的生态保护观,客观地抓好林业的分类区划工作,同时分别制定和建立健全保护、开发、更新抚育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机制。二是大力发展业主经营、龙头企业联结商品林木基地、龙头企业联结林木专业合作社联林农、林企+林农+基地、林企+专业合作社+林农+专合组织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林竹商品林建设,推行林木产品合同订购。三是积极推进林权、林地的依法有偿转让,兼顾好业主和林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支持和鼓励林权、林地向龙头企业业主、向大户集中,推进林业产业化深入发展。四是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认真总结推广眉山市彭山信用社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做法,加大农村金融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支持力度。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9-07-01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总结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工作总结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江水坪村位于我县古阳镇东南部,全村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2500元。该培训班退耕户20户,自我县实施退耕还林成果科技培训项目以来,该村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在该村实施科技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成效

截至2010年,该村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0亩,荒山造林30亩。退耕还林工程共计投入10万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实施,该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生态效益较为显著。连续四年年均造林任务都突破20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村造林总面积的50%,森林覆盖率达80%。

二是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该村退耕还林工程受益农民达80人。退耕还林补助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贫困程度。凡是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和现金补助,而且还能腾出富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较大幅度增加了收入。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该村在实施退耕还林

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与农业生产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基本情况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实施中,我与该村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了坡改梯、水利设施、土壤改良(包括石灰改土、绿肥种植)、田间便道等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措施,使项目区土地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人均基本口粮田由0.2亩增加到0.45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单产大大提高,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如该村村民在退耕地里种植4亩优质桃树,工程实施后农户收入已增加到1.5万元左右。

三、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基本措施和做法一是有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该村统筹安排好各项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以及安排在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尽力做到了统筹使用。通过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粮食单产,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努力做到“树上山,粮下川”,基本实现了退耕农户基本口粮自给。

二是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该村

整合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畜牧业、等项目资金,使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后续产业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结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搞好繁育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工作,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减轻使用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四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该村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以阳光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为依托,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作为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

第三篇:新晃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情况调查

新晃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情况调查

一、实施基本情况

启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以来,该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三农”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发动、精心组织、集中投入、科学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总投资1035.05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为639.4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95.61万元,分别为:基本口粮田建设329.69万元,农村能源建设53.48万元,后续产业建设627.72万元,补植补造建设24.16万元。完成基本口粮田项目维修山塘3口,电灌站4座,新建排灌沟渠20996米,完成河堤修建600米;农村能源项目完成了84口沼气池建设,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0台;后续产业项目完成了速生丰产林建设1953.6亩,84个蔬菜大棚建设,金银花低改面积783.9亩,龙脑樟原料林建设503.4亩,牧场建设完成小洪溪1966米田间道路及2个电灌站建设,维修山塘2个,8456米渠道建设;补植补造项目完成了4832亩补植补造任务。2009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投资总额为778.88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为42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51.88万元,项目建设实施完成:

1、基本口粮田项目:①、大湾罗乡项目区完成了新建U40渠道774米、新建人行桥1座、新建河堤1处360米;②、方家屯乡项目区完成了新建U70渠道1170米、U60渠道850米、维修山塘1口;③、李树乡项目区完成了新建U50渠道300米、排渠50米、新建河堤1处210米;④、中寨镇项目区完成了新建排渠25米、新建河堤1处150米、改造河堤2处135米;⑤、完成了扶罗镇扶罗村田间道路375米、天堂乡小簸村田间道路390米、宴家乡河坝村道路680米、凉伞镇河道清障1500米。基本口粮田项目的实施使3117亩基本口粮田水利设施和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2、农村能源项目:完成了鱼市镇鱼市村、岩山村45台和兴隆镇长乐坪村15台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改善了60户退耕还林户的用能结构。

3、后续产业项目:①蔬菜基地建设448.9亩任务已全部完成;②金银花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完成低改面积50亩,完成新造面积560亩;③龙脑樟项目362.8亩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④牧草基地建设1200.6亩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⑤油茶新造任务849.3亩,已全部完成。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1、抓好两个结合。一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国家投资的带动下群众积极投资投劳,在长塘坪村、红岩、新村,将田间机耕道修建与乡村道路改造结合起来,共硬化道路1.8公里,整修及铺沙石路9公里;在长塘坪、田垄头,将田间灌溉等水利建设与人畜饮水、村寨消防、环保相结合,建人饮工程4处,消防池2个,排污沟2350米,污水处理池4个。在长塘坪村我们硬化了进村入户道路758 米,庭院硬化1898米,疏通排污渠2350 米,建设沼气池80户,修建庭院花台10个,建垃圾站3个,污水处理池3处点、实施改厨改厕22 户,建杂物间 10间,推广科技项目2个,农业科技培训120人次。逐步使该村群众实现进寨路面水泥硬化、用水自来化、家电电器化、通讯程控化、房前庭院化、种田科学化。二是后续产业项目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收益相结合。如龙脑樟建设项目的实施为前景广阔的天然冰片生产加速了原料林基地护建,更突出的是为当地参与退耕农户提供了丰厚的劳动力报酬。经测算,每建一亩龙脑樟原料林,前1-2年农户参与投劳(主要是整地、造林、抚育、施肥)每年每亩可获得420元的劳务收入。第三年及以后,农户投劳(主要是抚育、施肥、采收)每年每亩可获得劳务收入600-800元。两年项目的实施,参与农户投劳从龙脑公司共获得了57.5万元劳务收入,户平达到5900元,很好地解决了退耕还林后农村劳动力出路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又如牧草基地建设把肉牛养殖和退耕还草相结合,实现资源最优化。为解决肉牛饲料的来源问题,创造性的把种草和养牛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种植牧草—牧草喂牛—粪肥养草”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资源最有效、最优化的使用。如在茶坪乡美岩村建立了400头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小区,目前共有3头肉牛以上的养牛户37 户,5头以上的养牛户10 户,10头以上养牛户4 户,20头以上养牛户2户。养牛户年收入达10000元以上。

2、创新“三大机制”。一是建立“政府总揽、部门配合、业主为主”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门办公室,负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查考核等。明确责任到位。县政府与各项目建设(业主)单位分别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实施责任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并坚持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实施的原则,逐项目建立规范化台账,明确任务要求和建成期限,计划到日,责任到人。紧密协调配合。项目实施由县发改局牵头,财政、农办、林业、农业、水务、能源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紧密配合,互相支持。由对口项目单位或龙头企业做项目业主,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二是建立“领导总揽、部门实施、专人监管”的管理机制。坚决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业主负责、社会监督、施工监理、建方自检、联合验收”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招标、施工进行全方位审核和监管。并由怀化监理新晃分公司对整个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工程建设。全程接受社会监督。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益村干部、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严格资金管理使用程序。所有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建立科学严谨的资金使用申请拨付制流程。项目单位根据项目进度填写工程拨款审批表,由县发改局审核,财政局审核拨付。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制度。由项目业主向县发改局提出书面竣工验收申请,由县发改局会同财政、监察、审计相关部门组成项目验收小组,依据批准的建设方案和有关行业建设材料进行验收。三是建立“建管并重、协会管护、优化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项目建成后的管护,确保工程长效性。确立“工程建设与管护同步走”的管理方针,建立项目后期管护责任制,坚持协会自我管理,按照“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就开始筹划建立各工程群众管护协会。对后续产业项目要求组建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发展后续产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服务,也增强其适应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好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项目结算和审计工作及资料归档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退耕农户对国家有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了解不够到位,对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作用认识不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2、项目实施进度不均衡。后续产业和农村能源项目因退耕农户筹资比例大,筹资存在较大困难,且部分项目技术要求高,农户缺乏相关技术和操作技能,而导致项目实施进度比基本口粮田项目稍缓。

3、后续管护不到位。由于缺乏较为完整的后续管护机制、管护工作经费、相应的管护技术和知识,致使该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的后续管护不到位,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积极性。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长期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牌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使退耕还林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退耕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劳动技能。结合退耕地区实际,遵循退耕农民意愿,围绕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主要内容,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对退耕区农民开展科技知识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退耕农户的劳动技能和管理技术。

3、大力发展后续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扶持。二是积极提倡林草、林竹、林药发展模式,积极扶持区域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果蔬、中药材、工业原料林、生态旅游、养殖业等产业,逐步形成具有规模和特色的农、林产品基地,不断提高退耕农户经济收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4、加大后续管护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把加强退耕林地的管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加大后续管护力度。一是健全后续管护机制,成立后续管护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建立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使管护责任落到实处。二是积极筹措后续管护资金,设立退耕还林管护工作经费,用于退耕还林的后续管护工作。

第四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探讨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探讨—以梁平县为例

赵月明 温中斌(1.重庆市梁平县林业局,重庆 梁平405200;

2.重庆市梁平竹子研究所,重庆 梁平405200)

摘 要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事关工程成败之关键。本文从重庆市梁平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出发,分析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诸如发展不平衡、产业意识不强,抚育管护不到位、生长缓慢,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缺乏示范带动等三大主要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所需的抢抓政策机遇、用足用活林业政策,立足特色资源、倾力打造竹产业,注重工程质效、着力推行五项机制等三项对策措施。关键词 林业工程 退耕还林 巩固成果 对策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德政工程”。自重庆市梁平县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进展顺利,国土绿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增加。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退耕还林的关键所在,是梁平县乃至全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8年底,梁平县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3.00万hm,其中坡耕地退222耕还林1.17万hm,荒山造林1.60万hm,封山育林0.23万hm。退耕还林涉及全县30个乡镇和两个国有林场,93806万农户,332571人,41.9%的农民受益。

2007年,梁平县为了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将退耕还林整改工作与竹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并实施,在退耕地中重新营造寿竹、杂交竹、楠竹、慈竹、桑树等树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从2009年退耕还林、竹产业及蚕桑产业县级检查验收情况看,全县1.1722万hm退耕地中,竹资源基地面积0.87万hm,占退耕地的74.4%,其中合格面积0.83万22hm,占竹资源基地面积的95.4%;蚕桑基地面积0.14万hm,占退耕地的12.0%;其它树种2面积0.16万hm,占退耕地的13.6%。基本形成了以竹产业为主,蚕桑产业、干果产业、梁山柚产业为辅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格局。二是明显提高了退耕还林工程质量,改善了生态环

2境,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县退耕地造林合格1.11万hm,占94.9%,较整改前提高了264.9%。1.17万hm退耕地成林后,可提高梁平县森林覆盖率6.2%。同时,通过退耕还林整改,退耕还林市级、国家验收有望顺利通过,确保国家直补资金到位。目前,国家已投入直补资金2.0亿元,退耕农民人均获得补助600余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不平衡,产业意识不强

少部分乡镇充分认识到了通过建设产业基地来有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从而达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的的现实意义,将竹产业等产业列为了重要农业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收到了明显成效。但部分乡镇产业意识仍然很差,重视程度不够,只为了完成县里下达的任务,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为了完成退耕还林整改而应付了事的不良局面,从而影响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补植补造任务完成的效果不理想,管护工作不落实,经营管理效果差。

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2.2 抚育管护不到位,生长缓慢

“三分造,七分管”,只有加强管护,才能保证造林成功,保证新造竹子、桑树尽快成林见效。但从2009年检查验收结果来看,这项工作做得很差,大部分地方措施不力、管护不到位。在一些地方由于管护不落实,抚育技术不规范,经营粗放,造成人畜损毁严重,杂草遍布,少部分地方每亩仅有20株左右的母竹,部分地方的桑树保存率不足50%,每亩仅有300株左右,苗木生长不良,秆叶枯黄,不发笋或个别母竹仅发一根又细又矮的新竹,母

2竹发笋率超过20%的面积不足一半,超过50%的面积不足333.33hm。这既有管护任务重、国际金融危机对蚕茧价格影响等原因,更有重视不够、抚育管护资金短缺的原因。

2.3 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缺乏示范带动

目前,梁平县在退耕还林经营管理上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业主制”、“大户”等模式,创新了管理机制,奠定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管理的基础。但在竹子培育上却缺乏亮点,抚育措施停留在最基本的窝抚上,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没有大面积开展施肥、竹林结构调整等集约经营管理措施;没有建立高效培育示范基地,各地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一致,无法进行横向比较,缺乏集约经营的积极性,缺乏带动作用,不利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利于经营管理水平整体提高,不利于竹子的产业化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与建议

3.1抢抓政策机遇,用足用活林业政策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对退耕还林政策做了最新完善,主要内容是在原先的补助政策到期后,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一是对原先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再延长一个周期,生态林8年、经济林5年。二是在延长期内,从粮食补助资金中拿出一半对退耕农户进行直接补助,每年每亩补助现金105元。三是每亩退耕地20元生活补助费,直补到户,与管护任务挂钩。四是从粮食补助资金中拿出一半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梁平县巩固成果专项资金总量为14220万元。梁平县要抓住机遇,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上狠下功夫,有效使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实施相关项目,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2 立足特色资源,倾力打造竹产业

大力发展惠及广大退耕农户的后续产业,持续稳定地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是退耕还林成果得以巩固的重要举措。梁平县应坚持立足本地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竹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退耕农户增收。

梁平县是重庆市竹林面积最多、竹种最丰富、竹材产量最大的区县。全县现有竹林面积222.40万hm,其中,成片竹林2.20万hm,各类竹材总重量100万t以上。现有竹林中,200722年以来新造1.06万hm,低产低效竹林近1.20万hm。全县年产竹材20余万t,竹业年总产值3.3亿元。梁平县应把竹产业作为退耕农户增收的首要后续产业来抓,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大力实施新造竹子经营工程、低效竹林改造工程。要一如既往地推行新造竹子的补植补造及“三个一”(除草、松土、施肥)抚育管护工作,再实施三年,将1.062万hm新造竹子培育成高效笋材两用林。同时,从2009年开始大面积实施低效竹林改造,2每块竹林连续实施3年,用3~5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县1.20万hm低效竹林改造任务,提高竹林产量100%以上,达到每亩竹林纯收入500元以上,最大限度增加竹农收入。同时,努力延伸竹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小径竹重组竹板材、竹炭、造纸等竹加工业,竹笋、林下菌类等竹食品,竹帘、竹编等竹工艺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产品,大幅度提高竹业产值。

在倾力打造竹产业的同时,梁平县应因地制宜地发展蚕桑、花椒、板栗、梁山柚、油茶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等区域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全面提高退耕还林经济效益。

3.3 注重工程质效,着力推行五项机制

3.3.1 建立“政府把关、部门实施”的工作机制

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任务按项目进行分解,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实施。逐项建立规范化台账,明确任务要求和建设期限,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计划到月,责任到人。

3.3.2 建立“政府统筹、资金整合、群众自筹”的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统筹、目标管理、集中使用”的要求,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和有关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捆绑,统一调度,重点投入。完善竹产业资金补助政策,将新造竹子抚育管护及低效竹林改造纳入补助范围。建议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资金重点倾斜于竹资源及蚕桑培育,实行每亩竹子(含蚕桑)抚育管护补助100元/a、每亩低效竹林改造补助100元/a的产业补助政策,实施三年。同时,坚持“谁拥有、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积极发动项目区群众及业主自筹部分工程资金。

3.3.3 建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典型示范”的建设机制

根据梁平县退耕农户的实际,应把“后续产业发展”、“退耕地补植补造”、“生态移民建设”等项目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的重点,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典型示范片和科技示范园,实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和重点扶持政策,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达到“退耕一片、造林一片、成林一片、致富一片”的目标。3.3.4 建立“业主负责、施工监理、检查验收”的管理机制

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推行业主负责制,实行“业主负责、社会监督、施工监理、建方自检、严格验收”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招标、施工进行全方位监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益区乡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采用检查和竣工验收相结合的项目检查验收办法,严格检查纪律和标准,实行“谁检查、谁验收、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

3.3.5 建立“集中管护、优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确立“工程建设与管护同步走”的管理方针,实行各级领导和督查人员包片负责的后期管护责任制,全面推广“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走集中经营管护的路子,创新管护机制和经营模式,确保抚育管护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通过建立示范基地、送科技下乡、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举办技术讲座等形式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尽快提高退耕还林经营管理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农民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特别是竹产业开发中的收入,达到持续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火春.巩固我国退耕还林成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建设,2009年,1期:8~11.[2]何磊,王延锋.西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4期:6~7.[3]郭渊,晏健钧,孙照海.建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8年,4期:l38~140.[4]马旭彦,陈方,李雪东.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年,第31卷第4期:1~3.[5]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2007年8月.

作者详细地址:重庆市梁平县梁山镇人民东路8-1

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

第五篇: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

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

(2008—2015年)

第一章

一、规划背景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全县国土绿化进程,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对退耕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有效的增收门路,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相继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难以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迫在眉睫且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从2008年起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安排2000多亿元资金,在退耕区启动基本农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补植补造等项目建设,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增加退耕区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生活质量。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用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笔专项资金,有效解决退耕还林过程以及因退耕还林引发的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科学编制专项规划意义重大。

二、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2、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3636号)。

3、财政部等六家《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

4、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鄂政发[2007]68号)。

5、省发展改革委等六厅局《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发改农经[2008]97号)。

6、《郧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二0一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7、《郧西县农业统计年报》。

国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两个确保”: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二是确保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不受影响。出台的政策要点主要有五条:一是现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再延长一个周期,还生态林8年、还经济林5年。二是在延长期内,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以2006年为基准年,按省核定的退耕还林面积,每年每亩补助105元。三是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四是中央财政每年每亩230元补助标准不减,除直接兑现到户125元外,另每亩105元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退耕还林地补植补造等。五是国家有关补助资金,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省里比照此办法,核定我县16.6万亩退耕地面积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为13786.5万元,包干到县。这为专项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资金保障。

三、规划提要

(一)规划名称:湖北省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

(二)编制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能源办、水利局、统计局、国土局。

(三)规 划 期:以2006年为规划基准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期为2008—2015年。

(四)规划范围:我县属省确定的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26个县(市)之一,其专项规划按国家核定和下拨的资金足额编制。规划中各项建设任务的安排以村为基本单元,规划的范围为全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所有村,全部退耕农户。共涉及284个村,70002户,28万人。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1、基本口粮田

建设改造基本口粮田30000亩。

2、农村能源

(1)建设户用“一建三改”沼气池8000口;(2)安装生物质气化炉1000座;(3)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

3、生态移民

迁移贫困退耕农户1500户,4000人。

4、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1)种植业:发展其它经济作物1.1万亩(设施蔬菜0.1万亩,高山特色蔬菜1万亩);(2)新发展林果:发展其它经果林21万亩(香椿10万亩,蚕桑10万亩,杜仲1万亩);(3)培植业:发展食用菌4万户,8000万袋。

(4)森林经营:对37.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抚育管理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人畜危防治;对6万亩低效退耕林地进行改造(核桃高接4万亩配套新建采穗圃600亩,柿树改良1万亩,板栗改良1万亩)。

(5)效益监测:建监测点6个,对70002户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状况实施监测。(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对退耕农民1万人实施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5、补植补造:3万亩(退耕还林2万亩,荒山造林1万亩)。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规划投资:规划建设总投资29010.6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需投资2664.0万元,农村能源建设投资4151.0万元,生态移民建设投资6023.02万元,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建设投资16019.6万元,补植补造建设投资153.0万元。

资金筹措:总投资29010.6万元。

(1)申请中央专项投资13786.5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180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13%;农村能源100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7.3%;生态移民120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8.7%;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9636.5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69.9%(林业58.7%,农业11.2%);补植补造建设投资150万元,占中央专项投资1.1%。

(2)县级财政配套2572.5万元(含财政配套工作经费265.6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34.4万元,农村能源219.4万元,生态移民1223.0万元,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1063.1万元,补植补造投资3.0万元。

(4)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2651.6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建设800.0万元,农村能源2931.6万元,生态移民3600.0万元,后续产业和农民技能培训5320.0万元。

(七)效益分析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实施后,将巩固和新增林地面积24万亩,对保障水利设施安全,减轻洪涝灾灾害,农业稳产高产等起到积极的作用,综合效益明显。一是能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规划的实施,将形成新的产业布局,促进郧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能够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态环境意识。通过加大宣传和实施力度,将促进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感性认识,提高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三是能够增加退耕农户收入。通过对退耕农户实施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和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培训等建设,不仅保障退耕农户生活,同时为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退耕农户,稳定社会秩序。

(八)结 论

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只要严格按规划高标准实施,就能实现预期目标。

第二章

规划区基本情况

一、规划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基本情况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北依秦岭,南临汉江,素有“秦之咽喉,楚之门户”之称。全县辖18个乡镇(场、区),348个村(居)民委员会,22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87万人,农村劳动力23.98万人。全县版土面积527.6818万亩,林地面积425.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80.6%,有林地191.4万亩,森林覆盖率36.3%,耕地面积39.1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4%,人均耕地0.91亩。土地总面积3509平方公里,耕地39.19万亩。森林面积239万亩,森林覆盖率45.3%。境内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森林资源匮乏,旱、涝、风、雹自然灾害频繁,是湖北条件最恶劣、经济最贫困、解放最早的山区县。1987年和1994年,先后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老区贫困县、“八七”扶贫攻坚重点贫困县,2001被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郧西特色资源较为丰富,黄姜、蔬菜、畜禽、烟叶、林特、桑蚕等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基地总面积达60余万亩,是“中国黄姜之乡”、国家级香料烟基地县和全国“四大杜仲基地”之一。优良品种马头羊以肉嫩质鲜享誉海内外,种羊基地跨入省级行列。境内矿产品种较多,已探明50余种,其中金、银、锑、磷、镁、重晶石、生物大理石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1557条,总长1767公里,可利用水量24.28亿方,可开发利用水能63万千瓦。工业以水电、医化、矿化、汽配、食品、建材等为主,产品近百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突出发展工业经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截止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1:21.2:37.8,财政收入1.0518亿元,工业总产值11.08亿元,农业总产值11.99亿元,林业生产总值0.7亿元,粮食总产量19.7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59.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99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627元。

林果业:2006年全县造林面积7.95万亩。核桃产量250吨位,板栗1014吨,柿子970吨,香菇、黑木耳3.5吨。

养殖业:大牲畜存栏4.8万头,生猪存栏20.67万头,山羊存栏20.63万只,禽存笼1.19万只。生猪出栏22.19万头,山羊出栏13.8万只,家禽出笼0.92万只。主要农产品:粮食总产量19.7万吨,油料总产量1.3万吨,烟叶0.3万吨,茶叶0.3万吨,蔬菜28.3吨。

2、土地利用状况

全县土地总面积3509平方公里,折合526.35万亩,其中耕地39.19万亩,占总面积的7.4%;林地425.3万亩,占总面积的80.8%;其它用地(含水面、河流、居民点、交通、荒草地等)61.68万亩,占总面积11.7%。

2006年,全县年报有耕地面积39.19万亩,其中:水田5.07万亩,旱地34.12万亩。根据国土部门农用地变更调查资料,全县实有耕地面积64.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1%,坡耕地35.8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6%,其中大于25度以上需退耕的坡耕地1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6%;15—25度之间的坡耕地14.56万亩,占耕地面积22.7%;小于15度的耕地6.21万亩,占耕地9.7%。

3、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十五”以来,我县在交通、城镇建设、农田水利、生态能源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交通建设累计投资4.1亿元,改造升等县乡主干公路856公里,新铺乡村水泥路63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300公里。通讯信息网络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交通干道。通过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土地整理、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的实施,完成流域治理面积322.49平方公里,森林总面积已达到194.1万亩,33个村42万人饮用到安全水,广播电视入户率35%,电话通户率58.4%。

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情况

(一)退耕还林工程基本情况

我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推进力度较大,综合效益良好。截止2006年,全县退耕还林工程面积37.6万亩,其中退耕造林16.6万亩(生态林16.1万亩、经济林0.5万亩),荒山造林21万亩。工程涉及18个乡镇(场、区),284个村,退耕农户70002户,28万人。

1、退耕地造林任务完成情况

全县计划完成退耕地造林任务16.6万亩,实际完成16.6万亩。按坡度分:大于25度的145592亩,15-25度的20408亩,其中严重石漠化耕地88556.2亩。按林种分:生态林161000亩(其中兼用树种154655亩),经济林5000亩(其中生态林混交比例为78%)。乔、灌、草构成:乔木林166000亩.2、宜林荒山造林完成情况

我县计划完成宜林荒山造林面积21万亩,实际完成21万亩。按林种分:生态林210000混交比例为39%。按乔、灌、草构成分:乔木林210000亩。

(二)退耕农户生产生活状况

全县退耕农户有70002户,人数有28万人。其中:愿意生态移民的有2000户,此规划已纳入生态移民的户数1500户,4000人;退耕农户耕地面积106952.5亩,其中高产稳产耕地面积49989.2亩,人平高产稳产耕地0.5亩及以上的退耕农户13923户32885人,人均面积0.77亩,人平高产稳产耕地0.5亩以及以下退耕农户户口137596人,人均耕地面积0.20亩;人平耕地0.5亩及以下的退耕农户有21459户81302人,人均耕地面积0.3亩;2006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2075元, 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99元持平。其中退耕补助147元,种植收入482元、养殖收入386元,劳务收入964元,其它收入96元,退耕农户富余劳动力68549人,退耕农户已转移劳动力37702人,退耕农户已转移劳动力的人均收入2140元。退耕地预期效益未实现的60600亩25313户101252人,退耕后粮食不能自足的13373户50853人;生存条件差的2060户8630人,富余劳动力转移25304户,未转移人数30847人。目前退耕农户生活基本稳定。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专项领域发展状况

1、基本口粮田建设发展状况

全县现有耕地39.19万亩,其中水田5万亩,旱地34.19万亩。旱地中25O以下耕地面积19.09万亩是口粮田建设的基础。全县人均耕地0.91亩,退耕区人平耕地0.59亩,(水田0.07亩,旱地0.52亩)。已达到高产稳产的耕地面积49989.2亩,人平0.29亩。粮食单产水平在200-270公斤之间,通过进行口粮田建设,增产幅度可以达到20%以上,全县具备条件需要建设退耕口粮田面积55000亩,人平0.196亩。从今年开始,我县国土部门将开发复垦整理1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土地整理3000亩,农业部门实施“沃土工程”对3000亩的耕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水利部门实施的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坡改梯4000亩,这些工程建设将有力地推进我县基本口粮田建设步伐。余下30000亩耕地结合现有土地整理项目本次规划通过实施坡地沟种、聚土垄作、深耕深松、平整土地等改田改土措施,使粮食单产水平达220—273公斤之间,增产幅度达到20%,户平0.43亩土地可供基本口粮田建设。

2、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状况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县加大了农村能源建设投入力度,利用国债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在公路沿线经济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18个退耕还林乡镇(场、区)6056户新建“三位一体”沼气池6056口;新搭郧U型省柴灶44150座;推广节能产品—灶膛余热开水器4万俱。退耕还林区年节柴能力达到7032万公斤,相当于有效保护山林资源5.93万亩,防止水土流失39.53万吨。建池改灶农户户平增收节支在1500元以上。沼气池推广数量由“九五”期末6569口增加到2006年底的2.12万口(累计数量)。普及率由6%上升到19.5%。由于位臵较偏远的退耕还林区农村能源建设起步较晚,农户建设积极性高,我县利用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分8年对10000户退耕农户实施“一建三改”户用沼气建设,安装生物质气化炉和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不断加大农村能源建设,使我县“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灾变少,再造郧西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逐渐成为现实。

3、生态移民发展状况

郧西是湖北条件最恶劣、灾害最频繁、经济最贫困的县份,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八七”扶贫攻坚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受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潜力、生产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全县70002户退耕农户中,仍约有2000多户散居在深山、石山和偏远地区,亟待实施生态移民。为切实改善贫困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现状,经调查摸底,有意愿实施生态移民的退耕农户有2000户,“十一五”计划利用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南水北调、对口帮扶等资金迁移500户2000人,通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1500户4000人,使贫困退耕户在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保障。

4、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状况

我县山高坡陡,土地资源匮乏,人均占有耕地少,且耕地总体质量差,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传统农业方式受限制和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富余劳动力较多。近年来,我县利用山区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林特产业。退耕还林工程区产业面积有74.26万亩,产量达25.6万吨。后续产业产值4.29亿元,有干果面积529710亩16515吨;桑蚕面积15369.8亩,产蚕19.21吨;其它特色产业基地面积197539亩,产量239022吨。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37702人,收入8.07亿元,规模产业的形成,已成为退耕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十一五”期内,我县将进一步巩固核桃、板栗、柿树、杜仲四大品种,新建香椿、蚕桑两大产业基地,形成以高效林特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巩固发展蔬菜基地10万亩,香料烟基地5万亩,改造和新建高效经济林(园)59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发展猪、牛、羊大生畜100万头(只),保持黄姜种源基地10万亩。大力培植农产品加企业,提高农业集约增长效益。逐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市场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着力发展技能型“劳务经济”,实现年转移劳动力12万人,年收入10亿元。在退耕还林区域内,现有核桃、板栗、柿子、香椿、桑蚕、杜仲等优势林特产品,发展潜力巨大,因投入、技术、加工和市场诸多因素的制约,尚未形成产业链,经济优势没有得到显现。而实施退耕还工程以来,全县现有耕地面积39.19万亩,人平达0.91亩,留足0.5亩基本口粮田后,人平还有0.41亩面积可用于发展后续产业。另外,还有3.08万人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能够外出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成为退耕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为出发点,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生态农业示范、东桑西移、生态公益林、低效林改造等项目机遇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着力培植和壮大桑蚕、蔬菜、核桃、板栗、柿子、香椿、杜仲等农业产业,培训转移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收入得到稳步增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通过加大后续产业建设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切实得到解决。

5、补植补造状况

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我县造林成效较好,共退耕还林37.6万亩,我县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又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县。虽然在造林次年都进行了补植,但是由于受立地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等影响,特别是2007年旱灾、雪灾影响较大,导致全县仍有3万亩不合格造林面积需要补植。

三、退耕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及成因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自2001年开始启动以来,完成了省下达的计划任务,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工程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主要问题与困难

1、农业基础薄弱,造成了退耕农户生计困难。

我县是一个集“老、少、边、贫、库”于一体的山区贫困县,“十年九旱”,干旱、水涝、风灾、冰雹、病虫害等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境内坡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90%以上,且多分布于低山、中山、高山多种地形上,坡陡地薄、低产田地多,占耕地面积20%,有机质小于1%的土地达50%以上,氮、磷、钾肥力三要素比例失调。退耕区耕地未达到高产稳产的耕地人平0.29亩,除部分退耕农民因所在区域条件较好,生计不受到太大影响外,仍有20%的退耕农民因收入不稳定而出现生计困难。

2、部分退耕户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

一是部分农户由于种苗投入不足,受林种限制和准备不充分,大部分地块使用了实生苗和少量的嫁接苗(品种不优)造林,其经济效益难以显现。二是部分退耕地块土层瘠薄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在工程实施时种植刺槐、柏树等生态林树种,没有经济效益;三是部分地块适地适树坚持不够,导致目的树种生长不良和效益不佳;四是部分退耕农户对退耕地期望值不高,疏于管理,导致退耕地预期效益未实现。

3、建设管理不够,制约了农村能源发展速度和水平。

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近年来物价、工价上涨,国家配套补助资金相对降低,部分农户因资金不足,难以完成厨房、厕所、猪栏等配套设施改造,没有形成“养殖-沼气-种植”多元综合利用模式。二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难以保证技术服务及时到位。“沼气”及配套设施服务管理出现空档,造成部分农户沼气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困难,部分沼气池处于停止闲臵或半使用状态。

4、退耕农户贫困的现实,增加了生态移民的难度。

一是生态移民资金投入不足。按目前的物价水平算,建100平方米左右的砖混结构房,投资至少在3万元以上。除国家补助8000元外,缺口资金2万余元。需要生态移的农户大多家庭条件差,经济拮据,筹措2万以上的资金十分困难。二是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解决难。生态移民范围大,对象多,而随着土地二轮延包制度的落实和农户山林资源的确权,迁入地解决迁入户的土地、山林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难度较大。同时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三是增收难度大。生态移民户大多缺文化,少技术,想要摆脱土地而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办法不多,路子不宽,盲目性、风险性、不稳定性因素较大,增收具有一定的难度。

5、后续产业发展滞后,阻碍了退耕区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我县坡耕地面积较大,且分布不集中,香椿、桑蚕、杜仲等林特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目前尚未形成产业。二是后续产业物质基础不牢。我县坡耕地造林虽发展核桃、板栗、柿子等骨干品种近13万亩,但大多数为实生苗,现未到收益期,有的嫁接苗虽已结果,但品种不优,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我县杜仲、香椿、核桃等林业资源已形成优势,因缺乏关键性技术、资金、信息,未能及时整合农户联合体和农林牧产品加工企业,缺乏有效地培植不同层次的后续龙头加工企业,仅销售初级产品,经济效益低下,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四是农业劳动力少、力量弱。农村大量劳力外出,留守家中的老年人、妇女难以承担农业繁重劳动

6、复杂的地质地貌,增添了补植补造的难度。

郧西地质地貌复杂,气候干旱,由于近几年所实施的荒山造林基本上啃的是“硬骨头”,给造林和管理增添了一定难度。有些地块是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造林老地方,多数乡镇和群众对荒山造林积极性也不高,导致成活率、保存率低。

(二)主要原因

1、自然因素

一是广大农户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对退耕还林意识薄弱;二是绝大部分退耕户住地边远偏僻,山高坡陡,条件十分恶劣,人为改善十分困难。如果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将大大超越人们的实际承受能力,投入和效益不成正比,得不偿失;三是劳动力不足,农村青壮劳力几乎举家外出打工,留守的全是老和小,缺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劳力,导致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2、经济因素 一是郧西是国家级贫困县,省级特困县,财弱民贫,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自身经济基础太差,大部分农户自筹资金有限,致使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项目资金难筹措,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退耕农民生活。二是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涉及面最广、程序最复杂、质量要求最高的林业生态工程,不仅需要配备专门的管理机构,更要有足够的经费作支撑,由于县财力有限,无法建立工作经费长效供给机制以及核定预算相关的管理人员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目标的实现。三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减少了部分农户耕地面积,导致粮食产量降低,家畜(禽)饲料不足,饲养量减少,家庭收入相应减少。

3、社会因素

一是地方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存在重退轻管现象;二是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缺少专职退耕还林监管队伍,林业站存在自己设计、自己验收、自己兑现现象;三是农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不够,忽视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四是技术服务不够全面,缺乏必要指导,退耕地效益难以显现。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25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生产生活困难、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实现稳步脱贫为目标,以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完善补植补造为重点,以国家补助为主导、地方自筹和其它扶持为补充,发动退耕区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与生态移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加大投入与整合现有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量力而行与稳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与因地制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使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现多能互补,保护生态。推进生态移民,改善迁移对象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户退耕还林地收入,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强化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确保保存合格率达100%。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促进退耕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章 规划建设内容及任务

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建设内容有: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和农民培训及补植补造五个部分组成。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

(一)建设标准

1、坡地沟种:对10—20度坡地起垄,垄高30cm、垄宽50cm。

2、聚土垄作:对10度以下坡地起垄,垄高30cm、垄宽50cm。

3、深耕深松:对旱地进行深耕深松,机耕深度到25—30cm。

4、土地平整:对成块连片的耕地进行平整,耕地达到水平,土壤蔬松,田梗平直标准。

(二)投资标准

1、坡地沟种600元/亩。

2、聚土垄作200元/亩。

3、深耕深松200元/亩。

4、平整土地1100元/亩

(三)建设内容

1、坡地沟种5000亩。

2、聚土垄作2500亩。

3、深耕深松2500亩。

4、平整土地20000亩

(四)建设规模 改田改土30000亩。

(五)建设地点

全县18个乡镇(场、区),242个退耕还林村,30414户,118892人。

(六)建设任务

2008年完成4210亩,2009年完成4190亩,2010年完成4280亩,2011年完成4130亩,2012年完成3925亩,2013年完成3895亩,2014年完成2825亩,2015年完成2545亩。

二、农村能源建设

(一)建设标准

1、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标准:按国标《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GB/T4750—2002)建设容积为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并配套抽渣管。沼气池施工按国标《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GB/T4752—2002)操作。沼气池的质量检查验收按国标《户用沼气池质量检查验收规范》(GB/T4751—2002)执行。

2、生物质气化炉建设标准:满足一家3—5口人一日三餐的炊事用能,每天用秸秆3—5公斤,使用寿命8年。

3、太阳能热水器建设标准:每户热利用面积达到2平方米,使用寿命15年以上。

(二)投资标准

“一建三改”每户工程总投资4489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补助每户1000元。

生物质气化炉每户平均投资2204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补助每户1000元。太阳能热水器每户平均投资3200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补助每户补助1000元。

(三)建设内容 农村户用沼气以“一建三改”为基本单位,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沼气池建设:户用沼气池主要选择“常规水压”、“曲流布料”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池型,每种池型均实现自动进料,配备自动或半自动出料装臵。

改厕。按照《湖北省“一建三改”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工程厕所与沼气池相连,安装陶瓷蹲便器,引导缺水地区的农户安装沼液回流冲厕装臵,地面采用混凝土现浇抹平。

改圈。畜禽圈出粪口与沼气池进料口相连,地面采用混凝土现浇抹平,水泥地面标高高出自然地面0.2m,以2—5%的坡度坡向粪液出粪口。

改厕。厨房内配臵电子点火沼气灶、碗柜、水池、省柴灶和无动力排烟道、案台,地面标高应高出自然地面0.1cm,以2%的坡度坡向地漏,地面采用混凝土现浇抹平。

生态农业模式。引导有条件的沼气用户,因地制宜地应用“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

生物质气化炉:每户配购一座生物质气化炉,由专业人员统一调试安装,项目户同时进行配套厨房改建工程。

太阳能热水器:通过招标采购,由项目法人统一供应,由专业人员安装调试,为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退耕农户必须同步进行厕所(卫生间)改建。

(四)建设规模

建设户用“一建三改”沼气池8000户;为退耕还林区农户安装生物质秸秆气化炉1000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

(五)建设地点

在全县18个乡镇(场、区),148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建农村户用“一建三改”沼气池。31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推广生物质气化炉。29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六)建设任务

沼气池建设:2008――2015年每年完成1000户1000口; 生物质气化炉:2008年完成200户200个,2009年-2010年每年完成400户400个;

太阳能热水器:2008年完成200户200台,2009年完成500户500台,2010年完成300户300台。

三、生态移民

(一)建设标准

每户建房面积为100平方米,结构为砖混结构。

(二)投资标准

每户建房投资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00元,县级配套6000元,农户自筹1.6万元(其中投工解决3000元)。

(三)建设内容

1、房屋建设。1500户生态移民对象,按每户房屋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计算,共需建房15万平方米;

2、调整耕地。按户平调整2亩耕地计算,共需调整耕地3000亩。

3、道路建设。解决生态移民对象新住地交通问题。

4、输电线路建设。确保生态移民对象户户通电。

5、安全饮水设施建设。通过兴建饮水渠道、水窖(池、塔)、集中供水泵站,铺设管道等途径,逐步解决生态移民对象的安全饮水问题。

(四)建设规模

符合生态移民条件且自愿迁移的退耕农民1500户4000人。

(五)建设地点

全县18个乡镇(场、区),192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

(六)建设任务

2008年完成187户520人,2009年完成222户630人,2010年完成185户560人,2011年完成185户520人,2012年完成220户570人,2013年完成167户410人,2014年完成184户470人,2014年完成150户320人。

四、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

(一)建设标准

1、种植业发展其它经济作物建设标准 设施蔬菜:建设标准大棚2000个,亩建标准大棚2个,每个大棚需耐用骨架46根,大棚专用无滴农膜50斤,立柱12根,压膜线10斤。选址科学,布局合理。

高山特色菜:平整土地、增加活土层5CM、沟厢配套,改良苞菜、土豆、架豆、胡萝卜等品种6个。

2、新发展林果建设标准

整地尽量避免全垦,不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造林密度、苗木规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Ⅰ级苗使用率达到80%以上,香椿、杜仲每亩栽植167株,桑蚕每亩栽植350株,当年栽植成活率达到8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达到80%以上,林地无重大病虫害发生。

3、培殖业建设标准

充分利用栎类小经材、枝丫材发展袋料姑,栽培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优良菌种使用率达98%以上。

4、森林经营建设标准

抚育管护:退耕地管护率达90%以上,达到保水增效的目标。

“三防”:全县森林过火面积控制在0.3‰,病虫害防治:2008年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2‰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81%以上,测报准确率达7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8%以上。2010年后,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1.9‰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83%以上,测报准确率达86%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以上。人畜危害防治:退耕地管护率达到85%,管护标志覆盖100%的退耕还林工程村,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管护人员达到3至5人以上。

低产林丰产措施建设标准

核桃高接采穗圃:品种优良,无危险性病虫害,亩植每亩111株,当年成活率达90%以上,第二年采穗率达到30%,三年后采穗率达到80%。核桃高接、柿树改良、板栗改良嫁接:当年成活率达到90%,第二年开始挂果,四至五年进入盛产期。

5、效益监测建设标准

效益监测入户调查率达95%以上。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建设标准 每个退耕户至少有1人外出务工或掌握一项致富技能,并实现年增收10000万元的标准。

(二)投资标准

1、种植业发展其它经济作物投资标准

设施蔬菜6000元/亩,高山特色菜1000元/亩。

2、新发展林果投资标准

香椿300元/亩,杜仲350元/亩,桑树200元/亩。

3、培殖业投资标准:500元/户。

4、森林经营投资标准 抚育管理:20元/亩。“三防”投资标准:5元/亩。

采穗圃投资标准:7500元/亩,租地费:400元/亩·年,苗木费:1500元/亩,整地:500元/亩,管理费:700元/亩·年。

核桃高接改造投资标准:600元/亩,柿树改造投资标准:330元/亩,接穗材料费:42株/亩,3个/株,接穗0.5元/个,嫁接用工费:3个工/亩,50元/个工,材料费:17元/亩,抚育管理:5个工/亩,20元/个工。

板栗改造投资标准:330元/亩,接穗材料费:42株/亩,3个/株,接穗0.5元/个,嫁接用工费:3个工/亩,50元/个工,材料费:17元/亩,抚育管理:5个工/亩,20元/个工。

5、效益监测投资标准:监测点20万元/个。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投资标准: 350元/人。

(三)建设内容

根据我县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在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区的优势资源,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退耕农户直接受益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核桃、柿树、板栗改良6万亩,重点新发展我县有历史传统栽植、群众积极性高的香椿、桑树、杜仲产业基地21万亩。新发展4万退耕户增效快,易建设、积极性高的培殖业。兼顾开展退耕还林地抚育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人畜危害防治和效益监测,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奠定基础。根据我县退耕农户劳动力状况,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输出情况,对退耕农民10000人,进行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

(四)建设规模

种植其它经济作物1.1万亩(设施蔬菜0.1万亩,高山特色蔬菜1万亩);新发展林果21万亩(香椿10万亩,桑树10万亩,杜仲1万亩);培殖业新发展木耳、香菇4万户;森林经营开展退耕还林抚育管理和“三防”37.6万亩。低效林丰产措施6万亩,其中核桃高接4万亩(配套采穗圃建设600亩),柿树改良1万亩,板栗改良1万亩;效益监测:建监测点6个;退耕农民技能培训1万人。

(五)建设地点

种植业建设地点:其它经济作物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场、区),其中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的城关、土门、香口、上津、店子、观音、涧池、河夹等乡镇;高山特色菜重点分布在湖北口、香口、马安、六郎、三官洞、安家等乡镇。

新发展林果建设地点:在全县有栽植香椿传统、群众积极性高的工程村发展香椿产业;在原有杜仲基地面积较大、生长适宜的河夹、上津、香口三个乡镇发展杜仲产业;在观音、安家、香口、景阳、涧池、六郎、夹河等现有桑树基地面积较大、生长适宜的乡镇发展桑蚕产业。

培殖业建设地点:在全县栓皮栎资源丰富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退耕农户有传统栽培历史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木耳等食用菌产业。

森林经营建设地点:抚育管理及“三防”范围是全县历年来各退耕还林地的小班。核桃高接改造:采穗圃设计在店子镇店子村,安家乡神雾岭村,槐树林特场范家坪村、药树坪村,黄龙山林场。高接改造分布于全县所有核桃实生苗的地块,主要在槐树、店子、湖北口、三官、安家等乡镇。柿树改造:全县主要柿树实生苗地块,主要在夹河、羊尾、涧池等乡镇。板栗改造:全县主要茅栗实生苗地块,主要在马安、景阳、观音、河夹等乡镇。

效益监测:分别在店子、湖北口、景阳、夹河、羊尾、涧池等六个乡镇建立监测点。

退耕农民技能培训: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在城关、土门、香口等乡镇50个村,技能培训1万人。

(六)建设任务

1、种植业: 2008年投资270万元,建设大棚菜450亩;2009年投资240万元,建大棚菜400亩;2010年投资90万元,建大棚菜90亩;2011---2015年每年投资200万元,分别建高山菜2000亩。

2、新发展林果: 2008年投资360万元,建设香椿1万亩,桑蚕3000亩;2009年投资930万元,建设香椿2.2万亩,杜仲0.2万亩,桑蚕1万亩;2010年投资670万元,建设香椿2万亩,杜仲0.2万亩;2011年投资670万元,建设香椿2万亩,杜仲0.2万亩;2012年投资590万元,建设香椿1万亩,杜仲0.2万亩,桑蚕1.1万亩;2013年投资770万元,建设香椿1万亩,杜仲0.2万亩,桑蚕2万亩;2014年投资640万元,建设香椿0.8万亩,桑蚕2万亩,2015年投资720万元,建设桑蚕3.6万亩。

3、培殖业: 2008年投资61.5万元,发展袋料1230户246万袋,2010年投资50万元,发展袋料1000户200万袋,2013年投资215万元,发展袋料4300户860万袋,2014年投资875万元,发展袋料17500户3500万袋,2014年投资798.5万元,发展袋料15970户3194万袋。

4、森林经营:

(1)抚育管理:2008年投资98.8万元,抚育管理4.94万亩;2009年投资66.1万元,抚育管理3.305万亩;2010年投资26.1万元,抚育管理1.305万亩;2011年投资66.1万元,抚育管理3.305万亩;2013年投资752万元,抚育管理37.6万亩;2014年投资327.5万元,抚育管理16.375万亩;2015年投资63.4万元,抚育管理3.17万亩。

(2)“三防”:2008---2015年每年投资188万元,分别对退耕还林工程37.6万亩进行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人畜危害防治。

(3)低效林丰产措施:2008年投资642万元,建核桃采惠圃600亩,核桃高接0.1万亩,柿树改良0.2万亩,板栗改良0.2万亩;2009年投资564万元,核桃高接0.5万亩,柿树改良0.4万亩,板栗改良0.4万亩;2010年投资792万元,核桃高接1.1万亩,柿树改良0.2万亩,板栗改良0.2万亩;2011年投资792万元,核桃高接1.1万亩,柿树改良0.2万亩,板栗改良0.2万亩;2012年投资720万元,核桃高接1.2万亩。

5、效益监测: 2008—2015年每年分别投资15万元用于效益监测。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 2008---2015年每年投资43.75万元,退耕农民技能培训1250人。

7、工程间接费: 2008—2015年每年县财政分别配套23.2万元用于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工程管理。

五、补植补造

(一)建设标准

造林密度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保存率达到95%以上,良种使用率达100%,苗木合格率达100%,实现预期经济效益。

(二)投资标准 苗木费50元/亩。

(三)建设内容

重点对2007年雪灾冻害损失的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地中暂不合格面积。

(四)建设规模

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任务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万亩,荒山造林1万亩)。

(五)建设地点

全县18个乡镇(场、区),270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村,涉及10094户,50325个小班。

(六)建设任务

2008年完成退耕地2万亩,2009年完成荒山造林1万亩。

第五章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分年安排

全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总投资为2903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3786.5万元,占总投资47.5%;地方配套2592.9万元,占总投资8.9%;农民自筹12651.6万元,占总投资43.6%。分年安排情况:

2008年投资3493.9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828.3万元; 2009年投资3953.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853.3万元; 2010年投资3671.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13.3万元; 2011年投资3570.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21.3万元; 2012年投资3333.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11.3万元; 2013年投资3756.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697.3万元; 2014年投资3769.1万元, 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642万元; 2015年投资3482.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619.9万元。各专项建设投资分别如下:

一、基本口粮田建设

(一)投资估算

改田改土共需投资2634.4万元。其中:

1、坡地沟种5000亩。亩投工12个,每个工日50元,亩投资600元,需投资300万元。

2、聚土垄作2500亩。亩投工4个,每个工日50元,每亩投资200元,需投资50万元。

3、深耕深松土地2500亩。亩投工4个,每个工日50元,每亩投资200元,需投资50万元。

4、平整土地20000亩。每亩投资1100元,计2200万元。

5、工程间接费,按退耕地面积县级财政每年每亩配套2元,8年共配套265.6万元,改田改土所需专项资金占总专项资金比例13%,核算县级配套工作经费34.4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2634.4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800万元,占专项总投资的13%,占总投资的68.3%,地方配套34.4万元,占总投资的1.3%,自筹资金(含农民投劳折资)800万元。占总投资的30.4%.(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2634.4万元,投资如下: 2008年投资370.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13万元。

2009年投资370.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2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14万元。

2010年投资376.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7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15万元。

2011年投资363.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5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09万元。

2012年投资344.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38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02万元。

2013年投资340.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227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109万元。

2014年投资247.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1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72万元。

2015年投资222.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52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6万元。

二、农村能源建设

(一)投资估算

(1)农村户用沼气。沼气“一建三改”8000口,4489元/口,需投资3591.2万元。

(2)生物气化炉。推广安装1000座,2204元/座,需投资220.4万元。(3)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3200元/台,需投资320万元。

(4)工程间接费。按退耕地面积县级财政每年每亩配套2元,8年共配套265.6万元,农村能源需专项资金占总专项资金比例7.2%,核算县级配套工作经费19.4万元,专项配套50万元。共需投资69.4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420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000万元, 占专项总投资的7.3%,占总投资的23.8%,地方配套269.4万元,占总投资的6.4%,自筹资金(含农民投劳折资)2931.6万元,占总投资的69.8%。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4201万元。投资如下:

2008年投资566.3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4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37.4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88.98万元。

2009年投资709.1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9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50.1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69.06万元。

2010年投资643.9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7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44.9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29.06万元。

2011—2015年每年各投资456.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0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27.4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28.9万元。

三、生态移民

(一)投资估算

1、移民建房。砖混结构100平方米/户,400元/每平方米,户需投资4万元,1500户4000人需投资6000万元。

2、工程间接费。按退耕地面积县级财政每年每亩配套2元,8年共配套265.6万元,农村能源需专项资金占总专项资金比例8.7%,核算县级配套工作经费23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602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200万元, 占专项总投资的8.7%,占总投资的19.9%,地方配套1223万元,占总投资的20.3%,自筹资金(含农民投劳折资)3600万元,占总投资的59.8%。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6023万元。投资如下:

2008—2015年每年各投资75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53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50万元。

四、后续产业及农民培训

(一)投资估算

1、种植业:设施蔬菜6000元/亩,建设1000亩需投资600万元。高山特色菜1000元/亩,建设10000亩需投资1000万元。

2、新发展林果:香椿300元/亩,建设10万亩需投资3000万元;杜仲350元/亩,建设1万亩需投资350万元;桑蚕200元/亩,建设10万亩需投资2000万元。

3、培殖业:500元/户,发展4万户需投资2000万元。

4、森林经营

抚育管理:20元/亩,8年累加抚育70万亩,需投资1400万元。“三防”:5元/亩,每年防治37.6万亩,需投资1054万元。低效林丰产措施:

核桃采穗圃7500元/亩,建设600亩,需投资450万元。核桃高接600元/亩,改造4万亩,需投资2400万元。柿树改良330元/亩,改造1万亩,需投资330万元 板栗改良330元/亩,改造1万亩,需投资330万元

5、效益监测:

监测点:20万元/个,6个共需投资120万元。

6、退耕农民技能培训:

350元/人,培训1万人,共需投资350万元。

7、工程间接费:按占专项资金总额69.9%预算投资185.6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16019.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9636.5万元,占专项总投资的69.9%,占总投资的60.2%。县级配套资金1063.1万元,占总投资的6.6%,投劳自筹资金5320万元, 占总投资的33.2%。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16019.6万元,分年安排如下:

2008年投资1702.2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185.2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44.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372.3万元。2009年投资2070.0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11.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1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725.05万元。

2010年投资1898.0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136.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1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48.05万元。

2011年投资1998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1.3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43.05万元。

2012年投资1779.9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3.2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423万元。

2013年投资2206.9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0.2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3.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853万元。

2014年投资2312.4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21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4.7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956.75万元。

2015年投资2051.8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217.85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35.2万元,自筹资金(含农户投劳折资)698.8万元。

五、补植补造

(一)投资估算

1、补植补造投资130元/亩(其中:苗木费50元/亩,4个工/亩,20元/工,用工费80元/亩)。3万亩需投资390万元。

2、按占专项资金总额1.1%预算投资3万元。

(二)资金筹措

总投资15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50万元,占专项总投资的1.1%,占总投资的98%。县级配套资金3万元,占总投资的2%。

(三)分年安排

总投资153万元,分年安排如下:

2008年投资102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100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2万元。

2009年投资5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投资50万元,地方配套工作经费1万元。

第六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使退耕农户的粮食单产提高20%以上,每亩增加纯收入230元,每年增加经济收入690万元;退耕区农户通过实施“一建三改”、安装生物质气化炉和太阳能,可节约薪柴16万吨,省电876.8千瓦时,煤炭0.7万吨,退耕农户年均增收节支1540元,总效益达1452万元;生态移民使1500户4000人得到安臵,提高困难退耕农户生活水平,后续产业的建设可实现经济总收入5.66亿元。

二、社会效益

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后,退耕农户实现粮食自给,促进社会稳定和当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农村能源建设,能够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无公害生产。通过生态移民,从根本上解决迁出人口的住房、吃水、用电、交通、通讯、上学、就医等实际生活困难,使退耕农户安居乐业。后续产业通过实施产业基地化,基地产业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生态效益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后,森林资源明显增加,新增有林地21万亩,更有利于调节气候,保障农业增收。森林覆盖率可提高4个百分点,由现在的36.3%增加到40.3%。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另外起到蓄水、保土、保肥和环保效益。

第七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是组建机构。成立郧西县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统计局、审计、林业、农业、扶贫办、水电、国土、环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合署办公,确定专职人员和经费,负责具体工作实施。各乡镇(场、区)相应成立组织机构,具体抓落实。县、乡两级政府对工程实施负总责。

二是广泛宣传。根据我县农户居住分散的实际,讲究方法,开展形式多样政策宣传工作,把政策送到农民手中。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宣传、普及退耕还林方面的科技知识,强化全民意识。对公民进行环境法制和知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明确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加强消费引导,推行绿色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环境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加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决策透明度。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保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顺利实施的建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法规,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落到实处。

一是实行分工负责制。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谁编制规划、谁组织实施、谁负责验收”的部门责任制,县发改局、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能源办、扶贫办等部门分别为各专项规划主管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项目。各部门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是一项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规划的要求,精心组织好规划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县政府加大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实施的政策支持,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工作经费。对履行职责到位,完成工作出色的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是落实项目公示制。通过媒体、网络、标语、公示牌、公示墙等宣传国家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政策,公示项目相关内容、国家补助标准等。建立举报制度,各工程区、各级纪检、相关部门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及时查处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

四是实行责任追究制。根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要求,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先评价后建设,坚持控制生态林的破坏,加强政府的监督执法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机制和新办法。乡镇(场、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履行职责,延误工程进程,除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责令其限期整改外,取消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年评优资格,责任单位当年也不得评为综合性先进单位,整改未到位之前,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不得调动提拔;对履行职责不到位,影响工程实施的,根据情节轻重,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分别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严重失职、渎职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三、资金保障

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县政府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配套资金纳入政策预算并逐步增加。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财政资助和投资力度,保证必须的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制定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政策,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热情,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是保障工作经费。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鄂政发[2007]68号)文件规定“省财政按省核定的各工程县退耕还林面积每亩每元安排1元省级工作经费,工程县每年每亩落实2元工作经费和工程管理工作经费”政策。郧西县人民政府已于2008年3月17日以西政函[2008]11号文承诺:县财政配套预算265.6万元工程间接费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管理,切实保证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四是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按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计划,专项资金按检查验收合格任务拨付,对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对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等项目资金按渠道不变、资金不乱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捆绑使用。

下载调查与决策——《巩固眉山市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巩固眉山市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浑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情况

    浑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2008-2011年国家累计安排浑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任务:薪炭林3350亩,干果经济林31800亩,退耕地补植补造166900亩,生态移......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平整土地协议

    井儿沟乡2008 年巩退项目土地平整工程 承包合同 发包方: 井儿沟乡(甲方) 承包方:(乙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本着平等互利,遵照公平、公 正、诚信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调整报告

    隆发改发[2011]11号关于调整隆德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报告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西部办《关于适当调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我局会......

    宜章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及工作情况调查

    宜章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及工作情况调查 2010年宜章县围绕巩固退耕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和计划要求,认真组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巩退”工作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彬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彬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11月24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彬县县政府对张科长一行莅临我县......

    黔西南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项目管理办法

    黔西南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综合汇报材料

    花溪区2008年-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工作情况汇报 市检查组各位领导: 首先,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花溪区检查指导工作。 根据安排,下面我将花溪区巩固退耕还林......

    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XX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专项规划 XX省 人 民 政 府 二〇〇八年九月 项目名称:XX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项目组织:XX省人民政府 项目编制单位: XX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