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流花静》读后感
《水流花静》读后感
读了童元方的《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至于童元方式何方神圣我不想多做考证,只看到作者简介中写道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一拿到这本书,看到“水流花静”这四个字,看到封面上淡淡的莲花,就认定要买这本书。“水流花静”多动听的书名,多优美的画面。
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娓娓的叙述也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宁静、淡然、清新。作者是研究文学的,她不懂麦克斯韦方程式,也不懂杨振宁的方程式,但她喜欢与科学家交往。喜欢用各种诗的语言去解释科学家的思想,科学与文学的相同与相异。所以她会翻译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情诗,翻译麦克斯韦的诗。她认为人类用科学解释思想,却用诗来诠释精神。作者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诗来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源于她对诗的热爱,希望用诗的语言来解释文学以外的其它领域,从而证明诗的无所不能。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现在所有的生存现状包括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可以在诗中找到印证。
读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童元方,一个任性、执着、甚至偏执的女人。她会为欧元中没有莫扎特的头像而生气,会为了换得一张带有莫扎特头像的钞票辗转两三个银行,直到最后进赌场。她又是一个极感性、极爱想象的女性。她会因景
触发各种情绪,联想到古今中外的学者、诗人,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诗句。她总是与爱人“舞文弄墨”,这应该是所有学文学的人的特点吧。我也是学文学的,虽然造诣没有她那么深,但有时候总觉得她的种种做法很熟悉。我有些妄自尊大吧。
第二篇:《水》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语文一最后一课:《水》,我一看到文章就题目就猜想这是一篇呼吁我们保护水资源,不浪费水的文章,我大略一看,就是我猜的那样,便“细嚼慢咽”起来。文章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上,小时候,我们都期盼下雨,下雨时,我们才可以痛快会洗上一回澡,当不下雨时,母亲便用水为我们散热的事情。
我感到了水的重要,水的作用。在缺水的地方,人们对水是多么的渴望;在水多的地方,人们对水是多么的浪费。水又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假如没有了水,我们将不可能生存;假如没有水,将没有植物和动物;假如我们还不珍惜水,那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水不是用不完的,总有一天,他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但是假如我们还浪费水的话,它会消失得更快。
第三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作者:心若兰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
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源自:http://1974luyan.blog.163.com/blog/static/***10555466/
第四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暑假期间利用几天的时间,仔细阅读了由日本学者佐藤学著,由李季翻译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全书从认识和改变学生“主体性”神话的教学;学校的改变;综合课程的实施与案例和成功学校的案例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在日本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场由使学生的“勉强”传换成“学习”的革命。作者用了很多具体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改变前后,教学效果的巨大差异。由这些例子联想到我们的教学活动有很多与之相似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在进行教学时,步履艰难,想着改变这种困境却无从下手,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相信你一定会有启发。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第一、关于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通过阅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我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佐藤学先生在著作中,很鲜明的提出,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只针对“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学生不是在国家、教师、家长的重压下痛苦地生活,而是在国家、教师、家长提出的“主体性生活”的强制下不堪重负的学习。对于佐藤学所指出的“虚假主体性”的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可见一斑。比如一些手势,回答问题的固定形式等,最后的结果表现之一就是,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我们不能不思考其根本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我们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设置了许多的障碍,然后又把学生片面的、含糊的回答看做是失败的、错误的回答来评价。
在书中,对改变“主体性”的神话,也指出了明确的改变方法,即“应对”。教也好,学也好,都应该是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是以“被动性”为基础的教学,“被动的能动性”是佐藤学所追求的教和学的形态,也是我们的追求。我将这种“应对”教学归结为一下几点:
1、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发言。即要理解发言的意思,又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也就是学会倾听。
2、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物、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自我的交往。
3、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的学习者来看待,而不是一个集团。我们要进行的教育教学,是与一个个学生对应的,而不是对一个整体进行的。
4、允许学生有异于常规或有别于大家的想法。
要做到这几点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我们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原地踏步是肯定不会发生“静悄悄的革命”的。
第二、对于综合课程的认识。
书中最使我惊叹的是在日本综合课程的开展,应该可以看出,在日本综合课程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校与社会相连接的一条纽带。这其中也有很多价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综合课程的开展应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综合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所以,开展某一方面的综合课程,首先要有一个主题或研究方向。但这个内容究竟应该研究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来看书中的第一个例子,从“一棵蒲公英”开始的研究,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综合课程的两个特点:一是课程的确定很随机,二是重要一点,就是从一棵蒲公英开始的研究是如此的具有深度和广度。从蒲公英的种类到蒲公英的种植,再到感受蒲公英的精神,从观察记录,写生画,再到用诗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从学生自发开展到家长参与,这“蒲公英”成了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由此可见,一个完整的综合课程它所能带给学生的收获是很多很多的。
2、综合课程的开展离不开社会的力量
校园内的学习重要是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的内容选择及开展过程,绝大多数都是校园之外的,这就离不开来自社会的支持。综合课程的设置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公民教育的意义。另一个是学习“学习”方法。就第一点意义来说综合课程的开展就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想想书中所举的例子“羊栖菜”、“蒲公英”、“水污染”、“向残疾人学习”等等。哪一个能离开社会,只在教室或校园里完成呢?而来自社会的力量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要有家长或其他社会成员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可供研究的自然资源或人文内容。
综合以上体会,我觉得,我校要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课程的设置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老师要有一双能发现有价值信息的眼睛。
2、课题的研究过程,不要太过于简单,历时不要太短,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要有耐心,要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些过程,种点什么。
3、综合实践活动应走出校门,做到真正实践。
4、争取家长的最大支持。
以上是我通过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所得的一点浅薄的体会,教育之路没有捷径,没有尽头。我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为更好的服务于学生而努力。
2015年9月
第五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学习、成长、快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作为地方学科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是一个学习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我学习着、成长着并快乐着!
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我有幸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教育改革应该从每一间教室和每一节课堂教学开始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阐述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这一阐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他还提到“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在持续的学习”,这种对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我懂得教学中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形式主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应该以“投入专注”为要求,而不仅仅以热闹为目的,要让孩子投入专注、持续地学习,而不能只是引发的学生的兴奋。
二、教学中要真实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三、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有时候我们虽然“恩、恩”地点着头,热心地听着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意见和我自己考虑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就总结一句“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