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通信的发展 1教学反思 冀教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信息与通信
通信的发展
我执教的《通信的发展》一课,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教学内容。教学中力图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科学课堂,充分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主题单元教学意识
要做到准确定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最开始到现在的教学设计,内容修改了多次,走了很多弯路。回头看看,都源于自己对单元目标和本课目标的模糊,缺乏主题单元教学的意识,就容易把单元内的几课内容上混淆。最后,在自己对教材的反复理解下,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通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现代通信方式及特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本课分两个课时上,第二课时主要解决懂得并遵守通行的基本礼貌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主题单元教学意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
老师课前布置调查问卷,老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通信方式,并通过谈谈“你和家人曾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你们带来哪些方便?”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的生活信息,教师与学生一道谈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通信事例、故事,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交谈中认识到了一些通信方式的独有特点,这也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学会选择通信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些来源于孩子们家庭的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了通信方便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三、构建活动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体验成长的活动舞台
学生科学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科学形成的源泉。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的信使来传递的,老师不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区分,而是设计了“给不同的通信方式找到自己的家”环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为了感受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老师设计了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与妈妈用手机通话,现场拨打114咨询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体验通信方便生活;为了让学生了解通信特点并能合适的选择通信方式解决问题,就设计了猜一猜,选一选,演一演的活动环节,开放的活动设计,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构建开放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
课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用春节拜年的话题引入、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孩子讲述的通信事例,新疆的地震等等都成为教学资源引进科学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元的开放空间里,课堂的实效性也显得更很强了。
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清楚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还值得加强。上课时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角度要多元。在课堂评价上应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二篇:(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通信的发展》教学反思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通信的发展》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通信的发展》一课,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教学内容。教学中力图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科学课堂,充分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主题单元教学意识
要做到准确定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最开始到现在的教学设计,内容修改了多次,走了很多弯路。回头看看,都源于自己对单元目标和本课目标的模糊,缺乏主题单元教学的意识,就容易把单元内的几课内容上混淆。最后,在自己对教材的反复理解下,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通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现代通信方式及特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本课分两个课时上,第二课时主要解决懂得并遵守通行的基本礼貌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主题单元教学意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二、构建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
老师课前布置调查问卷,老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通信方式,并通过谈谈“你和家人曾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你们带来哪些方便?”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的生活信息,教师与学生一道谈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通信事例、故事,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交谈中认识到了一些通信方式的独有特点,这也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学会选择通信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些来源于孩子们家庭的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了通信方便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三、构建活动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体验成长的活动舞台
学生科学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科学形成的源泉。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的信使来传递的,老师不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区分,而是设计了“给不同的通信方式找到自己的家”环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为了感受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老师设计了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与妈妈用手机通话,现场拨打114咨询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体验通信方便生活;为了让学生了解通信特点并能合适的选择通信方式解决问题,就设计了猜一猜,选一选,演一演的活动环节,开放的活动设计,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构建开放化的科学课堂,还学生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
课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用春节拜年的话题引入、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孩子讲述的通信事例,新疆的地震等等都成为教学资源引进科学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元的开放空间里,课堂的实效性也显得更很强了。
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清楚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还值得加强。上课时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角度要多元。在课堂评价上应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塑料 1教学反思 冀教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常见的材料
塑料
每天早上,学生们用塑料袋装着早点来上学,不一会儿工夫,垃圾桶就被填满了。看着这一情景,我想: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环保教育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学校是学生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我设计了本课《塑料》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人人行动起来,争当环保小卫士。
在这次活动中,我所设计的中班环保活动《塑料》,活动目标定为:1.通过观看录象和实验知道塑料袋会污染环境,感知其危害;2.通过制作环保袋,发展学生动手能力;3.通过活动懂得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意识。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我根据我班学生对塑料袋的认知基础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塑料袋产生情感转变。在活动后,我根据活动中情况围绕所提出的问题作以下反思。
一、问题引导学生情感转变。
在第一环节中,我提出“塑料袋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回答问题,感情的基础是喜欢的,肯定的。接着我又抛出问题“使用塑料袋是好还是不好?”引发学生讨论,在这里学生对塑料袋使用问题上有了争执,产生了疑点,感情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第二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资料——散落的塑料袋、动物吞食塑料袋、农作物枯死;实验演示——焚烧塑料袋。让学生直观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塑料袋,知道它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带给环境更多的危害。危害动物,危害植物,危害人类。学生的情感再次产生转变,对塑料袋有的是更多的厌恶,自然而然萌发了要保护环境,争当环境小卫士的想法,从而推动了本堂课情感目标的完成。
二、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提供分层次材料。
在制作环保袋的过程中,我提供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是提供成品纸袋,需要学生装饰,适合能力弱的学生选择;第二层次是提供半成品,需要学生沾贴,装饰,适合能力一般的学生选择;第三层次只是提供材料,需要学生自己裁剪、粘贴、装饰,适合能力强的学生选择。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制作,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展示。本环节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本难点在我设计的三个层次中迎刃而解,实现了本堂课第二个目标完成。
通过这次活动,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所做的尝试也是比较符合我班学生学习水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回再次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根据本次活动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下册 导体和绝缘体 1教学反思 冀教版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电
导体和绝缘体
反思一:了解学生,你真正做到了吗?
课前了解学生,似乎已经是每位教师上课之前所必做的一件事,但是,了解什么?怎样了解?就值得推敲了。了解学生与你所要教的知识或概念的相关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已有的能力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等等,是我们经常想到并做到的。但是,这还不足以让你的课堂丰满而独特,而只有你真正的走进学生生活,和他们有过多次的交流之后,你的收获会更多。在本课教学中,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明确金属导电、漆绝缘的知识。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建议教师准备两套曲别针,一套是普通的曲别针,一套是上漆的曲别针。起初,为了准备这样的实验材料,我曾跑过县里的几个大超市与新华书店也没有买到,后来利用家里装修剩下的漆自己试着做了几个,结果涂上漆的曲别针由于漆没有涂均匀,还是导电,实验效果不理想。正当我为此发愁的时候,学生的文具盒吸引了我,当我注意到有的孩子的尺子是金属的,有的同学的尺子则是涂了漆的钢尺,有的同学的小刀刀柄处也是涂了漆的铁片时,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了。有了这样的了解,我大胆的将教材中的实验材料进行了筛选,增添了布条、火柴棍、玻璃片等典型的材料,去掉了涂漆的曲别针,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检测教师准备的代表性材料后,放手让学生检测身边的材料。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通过一扶一放,学生检测的实验材料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金属以及典型的非金属材料。让学生非常直观的对于概念中的“不同材料”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
反思二:一节课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在小学,一节课40分钟亘古不变。40分钟里教师可以完成多少教学任务,40分钟里学生可以获得多少?40分钟的容量到底有多大?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教学环节的设定,由于教师引领的取舍,可能这是无法计量的。但是,我认为至少是可以最大化的。从本节课的设计来看,我在力求帮助学生完成核心概念的建构同时,进行横向扩展概念的外延,不仅让学生知道金属容易导电是导体,同时还增加了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是导体等内容。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另外,教师还有意的向学生渗透了导体与绝缘体之间不是绝对的这一辩证思想。虽然仔细推敲起来,可能还有不足,例如不纯净的水本身就是导体,学生检测不出来只是因为电压太低。能不能以此来说明这个问题还值得讨论。但是这种尝试我认为是值得的。
但是,由于增加了上述内容,在交流分享和归纳总结阶段,留给学生的时间就显得有些不够了,这样多少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提升。
因此,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认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面对众多的相关知识如何取舍?我想,最终的原则还是应该回到本节课要让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上来!一切以此为中心。
反思
三、学生到底喜欢怎样设计实验?
执教科学屈指算来已有4年多了,4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与正确进行实验同等重要。而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就是一个明确实验目的的好方法。也正因有如此的认识,让我习惯于不分年级、不分实验内容的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但是在屡屡碰壁之后,让我体会到,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不仅要有不同形式,更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例如,本节课中在学生明确的提出了研究问题“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起初,我选择的是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他们的实验方法,结果不是个别学生情不自禁的操作起实验材料来,就是浪费了很长时间结果画出来的什么也不像,其他学生根本看不懂,于是我便将要求放低,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就想出了多种方案。由此可见,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
第五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的课文《春的消息》、《燕子》、《柳笛和榆钱》„„打开课本,扑面而来的是春风、春雨带来的春天的消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春天奏响春天的序曲,枝头吐出新绿、雏菊绽放笑靥,榆钱舞、柳笛飘,又是一年春来早,人们的脸上和心里更是春意盎然„„
这一篇篇目清新雅丽的新课文。读起来,我感觉被春天的气息感染了。多美的春天啊,多美的意境啊,字里行间,无一不把春天的特点展现在你的眼前。
学习这一单元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要感受春天的美好,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用心去体验、感受春天带给自然万物的变化和春天的勃勃生机。其次,更要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观察春天的不同视角,感受春天的无处不在,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现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方法。
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
第一,通过读文,让学生充分感受春的美丽!不仅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朗读、说话训练上去体会美丽的春天;再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从视觉上也能走进春天,从而试着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如诗如画的春天。
第二,让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朗读,通过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读、敢读、乐读,读出自己感受到的春天,让诗歌的课堂在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中,想象春天更加绚丽多彩。
第三,学生寻春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的响起而停止,让学生通过课后当当小诗人,小画家,小歌手,小收藏员„„让课堂无限延伸,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快乐的寻找春天。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新课程认为,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每一个人都在重新解读课程,把课程给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者,学生也应该是课程的最终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和建设文本的机会。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科普、科幻、科学精神与人物品质是这单元的文化主题《大自然的语言》、《植物的“感情”》形象生动的提示了自然界的奥秘;《矿矿的研究》向学生渗透研究、发现的意识意识形态《第一朵杏花》、《蜜蜂》通过故事的叙述表现科学家的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一单元既有科学家的发现又有同龄人的探索;既有科学精神的提示又有自我意识的培养;阅读链结中通过采访和书信交流的方式,使学生通过科学家平实的语言了解这些伟人的内心世界,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其实,科学离我们很近。”在教学这单元时,首先要立足于文本的研读,把握单元的精髓所在——科学现象的发现、科学家的实验或同龄人的研究中渗透吧些科学精神和态度;同时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学生喜欢的科学家、科学事件入手,通过对科学事件有追踪,对科学家的关注,引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初步的科学意识和态度。
我在教学这单元的课程中,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让我惊喜,学生咄咄逼人的质疑,也让我不知所措。从中,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例如:课文中讲到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将20只蜜蜂背上做好记号,装进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陌生地方进行放飞,看看它们能否回到蜂窝。我让学生了解了完成实验有哪些必要条件后,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机会。法布尔来到陌生地方放飞时,看见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地推测?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法布尔,我会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聪明,它飞得怎么低,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便更快地飞回蜂窝。”有的说:“我觉得蜜蜂很笨,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容易发现蜂窝。它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见两离多外的蜂窝呢?”这时依然有小手高举着,他自信地发表了自己的推测:“我猜,蜜蜂飞这么低是因为,空气太潮湿,空气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体变重了,所以飞不高,它要飞回蜂窝一定很困难。”„„一个开放型问题,居然引发了学生那么多独特的思考,这让我意想不到。这一单元的教学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老师到底应该做多少课前准备才能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呢?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感受真情”。亲情是人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要通过文中的阅读进行体验与感受,“理解与关爱”贯穿于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一把倾斜的伞让我们感受到有的传递与延续;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们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用心;无人看管的桃林,让我们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园盛开美丽的花朵,它让遇险的猎狗最终获得搭救„„
当今,孩子们不论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与呵护,那么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呢?这几篇课文正恰到好处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在这一单元教学中,我个人认为比较欣慰的几点:
1、朗读感悟: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读中感悟。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自由读、齐读,小声读、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代讲,达到了读中悟情,读中理解的效果。
2、爱的体验。让学生说说身边令人感动的事情,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表达的丰富性,又把本课情感目标进行内化,使关爱他人的种子在学生中慢慢地扎下根。
3、指导倾听。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引导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4、鼓励评价。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激励来更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单元的教学中,我本着一贯的教学作风,“平实、踏实、真实”,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和学生都受益非浅,不仅在课本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人格上同样也受到了一次洗礼。相信在今后,我们会把我们心中的爱传播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共同生活在爱包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