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的路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13:5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朝圣的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朝圣的路》。

第一篇:朝圣的路

公元04年,岁在甲申,吾求学于通渭一中。居于平镶镇文庙街李家巷一号。房东者,臧东阳也,是年,岁过花甲,余以叔称之。其妻王氏,年已半百,吾以姨呼之。

臧东阳,身高四尺,性暴烈,喜讹人,但手巧,故以修表为业。王氏,四尺有余,略胖,性亦暴烈。可谓两活宝遇一双。夫妇有两子一女,女已嫁,两子皆在外。求学间,吾居于其家达三年之久。居此三年间,磕磕绊绊,亦生出些许事故,每每念及,总感忧戚,故作文以纪之。

经过整整一个夏季太阳的炙烤,黄土高原的初秋显的如此干涸,乡间小道上弥漫的尘土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灼伤了这片土地的脸。大部分庄稼已收割打碾,一眼望去,在满山的梯田上零星的散布着胡麻、谷子、苞谷等秋收作物。因为缺雨的缘故,这些庄稼无精打采的蜷缩着。疲惫的农民戴着破烂的草帽顶着烈日在田间辛苦的劳作着,他们和这片大地一样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降雨。

就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初秋我拿到了通渭一中的录取通知书。

得知录取的消息,家人都很高兴,我可是我们村第一个考取通渭一中的学生啊!在假期的时间里,妈妈为我缝了住校用的被褥,爸爸也为我准备了上学要用的一些必备品。我在期待中煎熬着,但更多的是激动与兴奋。终于要走了,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村子里的人们都来祝贺,有的拿着煮好的鸡蛋,有的拿着锅盔,有的给些钱,有五元的也有十元的,我接着这些邹巴巴的,充满着泥土气息和乡亲们汗水味的钱,当时暗暗的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爸妈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争口气。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爸爸坐上了去县城的班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这座叫通渭县的小城。

相对于寂静的农村,眼前的小城显得热闹非凡。一出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伫立在十字路中央的最能代表通渭元素的一块大牌——全国书画艺术之乡,车站门口熙熙攘攘,买酿皮的、买罐罐茶的、买荞圈圈的,有的在大声吆喝,有的在和顾客讨价还价,还有的在那里自言自语,骂骂咧咧……车站附近算是县城的中心吧,从呼啸而过的三蹦子的数量可看出,这应该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了。纵贯南北和横穿东西的两条街道把这座小城分割成四块,站在小城中央,无论从那个方向看,都能一眼望到路的尽头。街道两边的几家音像店里飘出当年最为流行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网络歌曲,饭馆,小商铺的老板在漫不经心的擦着饭桌、柜台,看来是一天的营业又开始了。这些似乎就是这座小城的所有声音和全部景色。

对于这座小城,我虽不是初来咋到,但置身在低矮的楼宇间,还是像陈焕生第一次进城那样感到激动,却也局促,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因为学校没有学生公寓,所以像我这样的从农村来的孩子都要在外边租房子住,老爸在假期的时候就已经替我租好了。从车站到我住的地方——藏家店,步行差不多五分钟的路程。老爸叫了一辆三蹦子拉着我的行李向藏家店驶去。到了藏家店,一进门看到的是一个很小的院子,不过院子里倒是很干净,房东正在浇花,显得一片雅静。一番寒暄后,房东把我安排

在进门右手边的一间小房子里,房子很小,但很干净,里边放着两张床,还有两张桌子,最令我兴奋的是在我的门前有一颗樱桃树。安顿好我带的行李,交完房租,房东给我讲了一些住在他家要注意的事项。就这样,我算是在这座小城安家了。

到学校报完名,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和老爸一起吃了顿饭。当天下午老爸就回家了。我突然间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晚上,一个人躺在硬邦邦的床上,外边是一片漆黑,这座小城的夜晚没有想象中的热闹,随着夜的加深早已淹没在了这片寂静的黑色中,偶尔划过夜空的几声狗吠倒显得有点刺耳,但也给这死寂般的夜带来一丝生机。我却是久久难以入眠,想起了家乡父老送我时的情景,那一双双饱含沧桑的眼中流露出的殷切期望的神情,那一句句朴实而又让人受用的话语,还有父母亲那不舍、鼓励与担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眼神,突然明白,原来我已经离开了我熟悉的那一片土地,而来到了这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要在这里一个人生活,成长,一丝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好像是九八年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甘肃考察,到兰州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一片荒凉的土地”。经过定西时更是发出了“难道这里还有人的足迹吗?”的惊叹。通渭,这座小城就是定西辖下的一个小县城,也许很多人从没听过这个地方,即使是听说,也是因通渭穷家天下,苦甲天下而闻名。的确,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是的,通渭就是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但是,生活上的艰难与贫穷不代表通渭人精神上的贫穷,这是通渭人向外界展示的最为高贵的品质。面对恶略的自然环境,他们与天搏斗,与地搏斗,他们从来就不怕脏,不怕累,更不怕苦。但就是在这样一群淳朴、善良、随遇而安、任劳任怨的劳动人民心中,扎根着一个崇高的梦想,那就是不管有多苦多累,也要把孩子培养成人,这是家乡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愿望。于是,家乡的学子们一个个自立自强,刻苦攻读,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向外面更为宽广的世界。是啊,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还有什么是比读书更好的出路呢?

04年的通渭沉浸在一片收获的喜悦与激动中。这份喜悦与激动来自于轰动通渭的一件事,那就是04年高考,通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通渭一中的李翔以697的高分荣膺定西市理科状元,并且被清华大学录取。李翔是通渭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清华学子。也许,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高考,但他们知道什么是状元郎,在他们的意识里考上大学就等于和高中状元一样神圣,就等于是鲤鱼跃龙门,就好像已经预示着他们将远离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通渭的所有主干道上都挂着祝贺李翔同学考上清华大学的各种横幅,所有的大街小巷都在谈论李翔的事迹,04年的通渭似乎是李翔一个人的天下,李翔成了通渭人民眼中的一杆旗,所有光环都笼罩在他的身上。那年的通渭掀起了一股向李翔学习的狂潮,作为高一新生的我,当时也以李翔为目标,暗暗下定决心,也要做李翔一样的人。

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我走进了一中校园,虽然以前来过,但这回以一种主人翁的身份来到这里,此情此景已不可同日而语。

通渭一中,建校于1939年,初称通渭县立初级中学,1942年增设高中部,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甘肃省通渭县中学”,1979年被确定为定西地区重点中学,1985年定名为“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沿着文昌街走来,首先跳入眼帘的是通渭一中的大门,虽然算不上雄伟,但是却显得庄严而肃穆。在家乡学子们的眼中,跨进了这个大门就好像是虔诚的基督徒走进教堂一样神圣,是啊,这本应该就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而我就真真切切的迈进了这座神圣殿堂的大门。进入校门,迎面而立的是教学楼,教学楼高四层,通体灰色,别看这楼不怎么样,但却是通渭最早的楼房了。教学楼的左侧和后边分别是刚建起来的办公楼和综合楼,的确,在灰旧的教学的映衬下这两栋楼显的如此富有生机。

九月,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在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有两块草坪,草坪修剪的很整齐,绿油油的,让人看了会情不自禁的感到一股清新之气扑鼻而来,还有倒垂的杨柳树、挺拔的白杨树、开的正艳的各种各样的花……对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乡下学生来说,也许这里就是天堂,至少是通向天堂的一个驿站。

04年通渭一中停招初中生,所以我们这一届扩大了招生规模,设了十四个班,我被封进了九班。听说九班和十班是所谓的贵族班,原因是这两个班的代课老师较好,因为这个原因九班和十班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城里的并且是有背景的,比如什么检察院副院长的女儿啊,劳动局局长的儿子啊……相对于这些贵族,我们这些来自乡下的,跟人家贵族坐在一起,人家穿着鲜亮,发型时髦。而我们,穿着妈妈做的布鞋,裹在略显宽大的衣服里。判若分明,人家一看就是所谓的土包子。

我们的班主任是高玉乾老师。他长得胖胖的矮矮的,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他最具特征的就是那两撮八字胡须,以至于看到他我就会邪恶想到了抗战片里的那些日本翻译官。但听说他是一中元老级的人物,数学界的权威老师,听过他讲的课就知道这些绝非缪传。如果我们这些学生是虔诚的朝圣者的话,那么在当初的我看来这里的老师就是传播福音使者。或许我们才刚刚踏上朝圣的路……

能到一个县城的最高学府上学,终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开学以来,我就一直沉浸在这种兴奋的漩涡中。感受着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按时去上课,按时吃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这里环境的不断熟悉,当初来的那股新鲜感似乎已经荡然无存了,也没有了当初那会的兴奋感,好像不知不觉的就融入了这里。与班上的同学也都熟悉起来,按照人以群分的定律,逐渐的都各自有了自己的死党,开始坐在一起讨论那个班的女生更漂亮一点,开始评选班花,级花,也开始在暗暗地寻找自己心仪的女孩子。

逐渐平静下来的我才发现,这里只是心灵上的一片净土,现实其实不是想象中的样子的。

俗话说的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通渭地方小,但大城市有的在这里也照样也有,比如什么十三太保啊,红星帮啊,斧头帮之类的。在乡下的时候就早有耳闻,听说通渭治安很乱,所以在来上学之前爸爸千叮咛万嘱咐,叫我不要参加这些帮会组织,不要参与打架斗殴。记得刚来的时候的确很害怕,尤其是晚上,上完晚自习就马上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出去买个东西都怕。

在一中校门的右边,有一块闲地,堆着几座小小的草垛,而这块空地就成了一中学生武力解决纠纷的场所,下晚自习后,出校门总能听见在那块空地里传来的呵斥声,然后是啤酒瓶尖锐的破碎声划过夜空,紧接着是一声声的惨叫声。也许是受此影响,通渭最近几年的学分很不正,各种威风邪气,歪门邪道在这片原本是净土的地方上肆意蔓延。尤其是我们这些乡下来的孩子,更是胆战心惊,因为像我们这些来自乡下的学生被收保护费是经常的事,当然收保护费的人也会煞有其事的告诉你:“谁欺负你你就来找我啊,在通渭没有我摆不平的事。”当然也有反抗的,反抗的下场就是挨打,在挨了几次打之后,痛定思痛,有的就决定加入上面提到的什么十三太保啊,红星帮之类的,于是这些原本怀揣梦想的朝圣者开始堕落迷茫。

我当时很纳闷,学校为什么不管,公安局为什么不管。这个疑问一直困惑了我三年,直到我毕业都没想出一个充分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或许更多的是见怪不怪了吧,以至于麻木了。

第二篇:《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读《各自的朝圣路》

北京交通大学 闵高阳

这学期马哲课,老师让我们以小组形式阅读一本哲学类读物,以更好地理解哲学,并且培养更好地读书习惯。我们小组选择了周国平哲学散文集的《各自的朝圣路》为阅读材料,小组同学一起读书,探讨书中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思想。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我自己也和作者乃至众多进行着灵魂探索的人一样,也是一个在人生路上追寻着心中圣地的朝圣者。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进行一次灵魂的洗礼吧。

《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是作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段时间里的散文的结集,正如作者所说,书中自己比较满意的几篇文章都是在读了那些精神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而且因为自己写作时心中常怀想着那些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作者开篇就写到了托尔斯泰晚年放弃写作,离家出走,投身到教育以及对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中。托尔斯泰说:“写作是无聊的事。书太多了,如今无论写出什么书来也影响不了世界。即使基督再现,把《福音书》拿去付印,太太们也只是拼命想得到他的签名,别无其它。我们不应该再写书,而应该行动。”而作者说,自己写作也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这是为了自己能得到精神的安顿,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似乎有意义。

对于书中的几篇文章,我颇有感触。

首先,是作者提到的朝圣者的心路。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想想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是一直在追寻着一个目标,或许是最初的梦想,或许是为了青春一场将来能无悔,或许是为了自己能把课程知识学好,将来到社会上成为有用之才,能让自己在社会上立足。我们都是一个个走在朝圣路上的朝圣者,我们注定遭受苦难的磨砺,忍受孤独对我们的侵扰,但同时还不能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能放弃灵魂的高贵,以及自己个人的独立。我们也许只是一直向前走,我们心中有着一道光一直吸引着我们,我们彼此之间并不知道对方要去哪里,甚至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朝圣的目的地。这就是朝圣者的心路,这就是一个真正有追去的人对高贵灵魂的追求。

对于孤独,曾经就听过一句话“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经过作者对于孤独的分析后,我终于相信,独处与交往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无所谓孰优孰劣。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作者同样论证了苦难对于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经历过苦难的生活的人,拥有了一种一般人不能拥有的精神财富。这就像我们所说的“挫折商”一样,经历过苦难生活的人,更懂得现世安稳,平心待人,更好地珍惜自己人生。苦难能够激发创造热情,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我们可以在苦难中体验更美的生活,就如苏轼被贬后依然苦中作乐,游山玩水,体验了大好的自然风光。苦难本身在人生中也是有价值,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记着上一次读周国平的书还是在高三的时候,再一次拿起先生的书,读过又有更多的体悟,是先生让我更喜欢读哲学书。读完这本书,我又重新思考了自己价值追求。我觉得我们理工类大学的学生就应该多关心哲学,多关心文学,加深自己人文修养。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人才,真正的大家一定是从灵魂深处迸发出的伟大的。我们深处理工气息浓重的理工类学校,决不能因为学校人文类专业较少而放弃了自己对于人文,对于文学,对于哲学的追求。以后也一定要多读书,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感谢老师的“作业”,让我们读了这一本书,写写读后的感想。不是老师的这一要求,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好好地读一本真正深入灵魂的书籍。每天地与计算机、电路、信号打交道,我们已经十分缺乏这种文学与哲学的熏陶了。读完此书,我的哲学认识又加深了。我要继续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继续追寻自己灵魂的高贵。

第三篇:各自的朝圣路 读后感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摘抄与感想:

“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

人总是想尽力从别人的脸上发现些什么,并以为仔细观察别人就可以挖掘出别人内心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层外衣,别人休想脱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所以也不要长时间盯着别人的脸看或是追根究底地去知道什么。

这是对他人的人格独立性的尊重。同样,我们也不必要一股脑儿地给别人掏心掏肺地说自己的想法,说了也不一定会被理解。所以,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给自己的心底留一片神秘纯洁的、不曾被别人践踏的圣地。

另外,通常我们所说的人生知己、爱人,他们也不是全部互相了解的。只是他们有共同的一部分思想与志向,所以走在一起罢了。两个不同的灵魂,永远相溶达到饱和。我们能找到一个愿意陪伴我们、鼓励我们、帮助我们的人,共同前进,相互支持但同时又在走向各自的朝圣路。这样就已足够。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 相信神与相信神圣是不一样的。相信神圣的人可以不相信神,但他相信有一股神圣的力量作用在万物之间,天地、世界均遵循这股力量,这个守则。它不可反抗,不容逆转。因此,相信神圣的人是心存敬畏的,他们敬畏这种力量,所以他们有一个做人处事的原则。

而不相信神圣的人没有什么畏惧,他们便从来不自我反思,他们的行为也更放纵猖狂,因为他们没有做人的原则,即失去了自尊与人格。这样的人的存在是卑微的,当然这种存在也是少数的。

相信神圣,有所敬畏,那么你便不失基本的人格。

而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名声永远是走样的,它总是不合身,非宽即窄,而且永远那么花哨,真正的好人永远比他的名声质朴。”

名声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那些传播者中又有几个见过名人的真身?又有几个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评价?名声,一传十,十传百,难免有偏差走样,因此名声是不可靠的,它并不总准确代表你的性格或品质。它可以把你说坏,也可以把你说好。

因此,一.永远不要仅凭名声来对一个人下定论。不要轻易上了名声的当。“眼见为实”,要想客观地了解一个人的品性或是一个事物的好坏,千万要亲自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名声不等于事实,所以切勿过于注重自己的名声,而使自己远离了自己的成长轨迹。“身正不怕影子斜”,努力做好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美名自会远扬。

“己所欲,勿施于人。”

通常,我们怀着乐于分享、渴望被理解的心理把自己钟爱或是最爱的事物推荐给别人,却总遭到对方冷淡的回应或是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嘲讽,最后结局往往是双方都不愉快。

每个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不同,每个人对于“好”的理解也自然不同,所以一个人认为好的东西别人就一定也觉得好吗?当然不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也给自己留条退路,不要把自己觉得好的强加给别人。

“己所欲,勿施于人”是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和文明修养,让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照他们的方式活。

“无论我们怎样爱惜健康,也不可能永久保住它,而健康的全部价值便是使我们得以愉快地享受人生,其最主要的享受方式就是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

如果明天我们就会死去,你会做什么?在这有限的一天中,你一定有许多事要做:早上去公园散步,晨练,享受阳光;中午给父母做一顿他们爱吃的饭菜,好好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黄昏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去看夕阳,给他们讲自己的故事;睡前,与爱人吻别,与孩子、父母道别,然后微笑着闭上眼睛,迎接死亡。

在这一天里,你有想到你的工作吗?有想到你一天到晚忙的事情吗?没有,你想到的应该是在平常被你忽略的最亲爱的人吧。

我们若以一个即将死去的人的眼光看世界,应该会看清生活真正的乐趣和自己的志业所在。那些忙碌的人们呀,有一天你终于忙完了工作,回到家,是冷漠的家人,疏远的感情,和疲劳过度落下的一身病,这样值得吗?

生命短暂,甚至来不及享受。为什么不抓紧手头上的每一分钟,愉快地去享受人生呢?多陪陪亲爱的人,多为自己做些有意义的事,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不要沦陷在工作里。

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每一个灵魂栖身于肉体,指引着肉体前进的方向。而灵魂,是不断追求完美与高尚的,肉体可以低贱平凡,可灵魂永远向往美丽与高贵。

人的肉体是平等的,灵魂却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可以假想灵魂来自于一个真、善、美的地方,所以人的一生中,灵魂都在指引肉体朝理想与完美前进,只不过前进的速度不同罢了。如果灵魂滞留在原地,只有肉体简单地重复吃、喝、睡,没有精神信仰与追求,那么人与动物便无区别。

因此,为了提高灵魂的价值,我们需要追求精神的快乐,积累精神财富。使灵魂更快速地朝“真、善、美”前进。读一本好书,听一段美妙的音乐,在享受灵魂的愉悦时,我们便离动物最远而离神最近。

第四篇:《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读《各自的朝圣路》有感

最近,我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各自的朝圣路》一书,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长,然而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衬得上是浓缩的精华。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在此,我阐述一下我读书过后的一些心得。

孤独对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丰富自己的内心具有巨大的意义。孤独给予我们一个保持和表达自己思想和个性的机会,当我们置身于喧闹的人群和繁忙的日常生活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会被他人的思想和生活的节奏牵着鼻子走,我们失去了个性,感到十分茫然和空虚。而孤独则会让我们与喧嚣的外界暂时隔离开来,使我们不受他人思想的干扰,留给我们广阔的思想空间,给予我们思想自由。这样,由于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我们往往会拥有一个对全新的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表达个性。同时,孤独会给予我们舒展内心的机会,由于人是活在社会中,必然会受各种秩序和规则的限制,违背这些秩序和规则,我们会受到惩罚和付出代价。为了减少付出代价,我们会约束自己的心灵,克制自我。而在独处时,我们暂时远离社会,可以解除我们加在心灵上的那枷锁,解放我们的心灵。此外,孤独给予我们一个对内心进行自我整合的机会。当我们独处时,我们会和自己的灵魂相遇,我们的思维会因此活跃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自我思考和反思。人生的生与死,得与失,爱与恨等一切与自己人生有关的东西都在我们的思考和反思的范围中。在思考和反思中,我们会新建一些价值观念,坚定原来那些正确的价值观念,摒弃原来那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整合自己内心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丰盈,精神境界会得到提高。

相信神圣,有所敬畏这种精神状态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有着极大的意义。在一些有浓厚宗教信仰的地区,当地的银行并不采取安保措施,但几乎没有发生针对银行的抢劫和盗窃事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信神圣,有所敬畏的人心中会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和标准,当自己的行为逾越这种行为界限和标准,他会觉得亵渎了心中的神圣,丧失了基本的人格,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为此感到羞愧和惶恐,收到自己心灵上的莫大的谴责。因此,如果这些人干了坏事,即使没有受到外在的惩罚,他们也会在内心付出巨大的心理代价,而这种代价往往要比外在的惩罚更加巨大。所以,考虑到巨大的心理代价,他们不轻易或不干坏事,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相信神圣,无所敬畏的人心中无所谓的信仰,没有行为标准,歪曲是非,颠倒黑白,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逃过外在的惩罚,他们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干任何恶事,欺负和迫害无辜的弱者。这种不相信神圣,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外露的话则表现为抢劫,盗窃,奸淫和杀人。内敛的话则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见死不救,无动于衷。这些都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相信神圣,有所敬畏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状态,更是约束自我和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心灵码尺。

当今时代是盛产新闻人物的时代,但未必是盛产名人的时代。名人何以能成为名人?因为名人写下不朽的著作或立下丰功伟绩。然而,在当下,要成为人所周知的新闻人物并不需这样做。由于现代的大众媒体迅速发展,它能吸引较为广泛的人群的注意力。此时,只要你能做一些标新立异,与常人所不同的事情,就可以成为新闻人物。这也是凤姐,犀利哥等人可成名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发表奇特言论的原因。而出名的效益又是巨大的,例如可获得经济和名誉上的效益,这会吸引更多的人通过奇特的言行来成为新闻人物。但这些行为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恐怕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小丑般的可笑的言行,供我们在茶余饭后娱乐和消遣。并不会像名人留下不朽著作和丰功伟绩,给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世人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倘若我们的社会的新闻人物不断增加,无聊趣味不断增多,而名人却不断减少,我们的社会也必将成为高贵精神匮乏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即使经济发展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原本是荒无人烟的地区早已高楼拔起,城镇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加。然而,令人可悲的是,一些地区的特色建筑和文化传统被一些城市规划者视为城市化的障碍,因而被抹去了。例如,北京四合院被拆,北京胡同被拆,林徽因故居被拆。渐渐地,中国的城市变得千篇一律,城市的个性不断丧失。当人们走进一个城市时,人们已很难分辨这里是哪里了,因为目之所及,都只不过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罢了,特色建筑和文化传统却全然不见了。城市个性的丧失,那么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独特精神也丧失了,其身份标签也不复存在,那这样的城市即使再繁华,也只是徒有华丽外表的空壳。而这个城市的居民,再也找不到在这个城市居住时所拥有的家的感觉,渐渐地,他们会感觉到,他们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外乡人,成为了这个城市无家可归的流浪儿。那么,城市化后,人们的幸福感会增加吗?

《各自的朝圣路》一书让我的视野得到开阔,心灵得到洗礼。我将在今后把读过该书后的一些心得应用于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从而使我的生活和人生更加精彩。

第五篇:一个人的朝圣路

一个人的朝圣路

取经路上“F4”

1955年9月4日,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心理学大师,同时登上了讲台,一位叫斯金纳,一位叫罗杰斯。

当两位大师在讲台上相互致敬时,台下鸦雀无声。

大家都在期待一场精彩的辩论,因为这两位大师在很多问题上观点迥异,年轻时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但谁都没有想到,斯金纳调侃道:“我知道你们在期待什么,不过,可能会令你们失望。”

罗杰斯接着说:“我们也有握手的时候,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爱好――读书。”

台下一阵哄笑,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读书人很有意思,年轻的时候,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但真到把书读透的时候,往往化干戈为玉帛,相视一笑。

当年,鲁迅和梁实秋打笔战,打得不可开交。几个回合下来,年轻的梁实秋有点招架不住,被老辣的鲁迅骂得“皮开肉绽”。

但后来,得知鲁迅先生去世后,梁实秋是这样说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绝不多见。他可以有更可观的成就,可惜死去太早……”

此时,梁实秋的心中已没有怨气,只有钦佩和惋惜,于是隔空言和。

真正的读书人,就像取经路上的“F4”,一路上吵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目标――纵然历经磨难,也要取回真经,彼此开怀一笑。

个性迥异开怀笑

读书人在这条路上,会有很多个性迥异的领悟。

留过洋的读书人――梁启超,有点西洋医生的味道。他读书讲究“三遍”: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个性随和的俞平伯倡导“三不”: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典型的和事佬,平和的老伯伯。

农民作家赵树理发明了“淘金法”,他认为:读书也像耕地一样,要从土里淘金。他把读书看作是发掘一亩三分地呢。

物理学家杨振宁有“物理”读法,他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互相“渗透”。这方法,搞不好是在实验室里想出来的。

最“傲娇”的还是鲁迅。他的读书方法居然有数十种之多,譬如读书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读书有“三味”:平知、获趣、致雅;读书有“三法”: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

你不会想到,这位“悟空”般桀骜的读书人,竟然发明了“唐僧”式的读书方法。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但是,你终于明白,鲁迅的敏锐,除了与生俱来的个性,还与他所读之书不无关系。因为大量阅读,因为细致思考,他看问题比常人要深刻很多。所以,鲁迅出“战”,总能“一针见血”,让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他把书读通、读透、读活了,终于从凡人成为大师,走上了封“神”之路。

十年苦读,百年“树人”(鲁迅原名周树人),这不正是读书人毕生的骄傲么?

骄傲执着荆棘路

是啊,很久以前,很多人是冲着骄傲而读书的。

唐朝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者李敖自诩是中国读书最多的人,并且洋洋得意地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这些读书人的身上,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

还记得小时候,家长会拉着我们的小手,细数历朝文豪:上从屈原下到鲁迅……一个个神一样的身影嵌在我们心里。那一句“长大后,你要像他们一样”,犹在耳畔!

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

然而,今天的读书环境和当年可是大相径庭。

据统计,大师云集的那个时代,中国累计出版的中文图书约为十二万四千余种。而今天,中国仅一年出版的新书就有近三十万种,平均每天有八百多种新书问世。

别说什么读书方法了,就算你不吃不喝,也难以应付扑面而来的新书。

倘若给这些新书插上翅膀,它们会像飞弹一样将你击中,纵然你有大圣一般的钢筋铁骨,也难保不会被压倒在“五行山”下,难觅出路!

有人说,那个大师云集的年代,读书人在书籍中寻找理想和光明,渴望取得真理和真经,支撑人类精神的制高点。

而今天的读书人,许多已经在疲倦中麻木。他们正在淡忘理想和天职,宁愿蜗居在五行山下,为温饱而读书,为安逸而读书……

他们,正在失去读书人的执念与骄傲!

不负此生有心人

有些品质,一旦失去,就算大师也会走下神坛。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读过很多书,写过很多文章。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备受追捧时,便萌生出做生意的念头。他盘算着,自己出版、自己卖书,两年内有望成为百万富翁。

那两年,也许是马克?吐温一生当中,最忙最悔恨的两年,因为他从此与佳作无缘。他最好的作品,永远停留在那个至坚至诚的从前。

管它古今中外,道理都是一样的。心存杂念的“八戒”,怎会拥有坚定执着的“悟空”力量?

在读书、理想、取经的朝圣路上,只有心存执念,才能成为栋梁。

许多人依然疑虑:书山书海疑无路,究竟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之路?

心得只此一句:读书人,不盲从、不流俗、不负此生――不妨从经典中开始和领悟。

拾捡阳光暖心房

鲁迅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就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路”。这条路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哗……

这里有可爱的龙猫,让你在感觉孤独渺小的时候,随时搭乘,风驰电掣,去往心中一切理想的地方。

经典之路,无法在短期内给予回报,但会让你的生命犹如童话般滋长――心胸开阔,目光长远!

是的,你会发现,有时候,不是我们的世界灰暗了,而是我们的眼睛蒙尘了。你要做的就是,拭去灰尘、捡拾阳光、温暖心房……

当你带着一颗澄净的心,和时光一起,打开扉页,你的印堂,已隐隐出现朝圣者的印记。

读书,是一个多么神圣、多么洁净的字眼……

下载朝圣的路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朝圣的路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有感

    朝圣路上的灵魂生活 ——读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有感 09行政班 王华峰 114032009033当看到周国平在探讨精神生活时,我确信自己找对人,也找对书了。是的,文字可以记录我们的灵......

    孤独的朝圣路·《巴别塔》(精选五篇)

    周国平说,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顾城说,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我觉得非常的寂寥。从图书馆的......

    一个人的朝圣

    如果有人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大概不会有谁感到惊奇。准确的来说,是新的旅行,毕竟,人生和一次新的旅行有着太多的相似,在旅途中感受那种前所未有的惊奇和随之而来的闪念,以及可能带......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 一人的朝圣,就是关于他——65岁的哈罗德弗莱的故事。他,毫无预兆毫无准备地就出发了,他用自己的双脚从西南到东北跨越了整个英格......

    一个人的朝圣心得体会

    题目:班级:学校: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姓名:刘红英日期:2016年中小学德育主任研修班 2016年9月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交流提纲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交流提纲 一、推荐理由 《一个......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故事开始在英国南部的金斯布里奇,一个名叫哈罗德的退休老人在徒步看望老友奎妮的路上,回忆自己大半生的悲欢喜乐,最终找回自我。他以六十岁的衰老身躯,花了87天完成了627英里的......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在行走中让思想上天堂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去一个人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当我目光落在书架上......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 很幸运能看到这样一本书。很佩服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如此细致。看到男主的一段段独白,不禁会联想到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会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