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独的朝圣路·《巴别塔》
周国平说,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顾城说,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我觉得非常的寂寥。从图书馆的放映室出来,站在人潮拥挤的阳台,我又看见电影中的最后一个镜头——万家灯火,渐渐拉远。阳台上的日本聋哑少女是谁?我吗?恐怕这繁华都会里每一个窗户内都住着那样一个灵魂。即使吃了摇头丸喝了威士忌呆在狂欢喧嚣的酒吧,那种被遗弃的孤独感依旧会阴霾不散。是的,我们无法找见一个真正懂得的人,有很多人就在我们身边,可是却那样远,那遥远足以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心酸感伤。城市文明让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便捷的时候却让每一颗寄居在火柴盒式的房间中的心越来越远,这真是上帝跟人类开的一个玩笑——人永远都会在身与心、喧嚣与孤独的漩涡里矛盾地无尽纠缠。《巴别塔》中的三个故事中,在日本的那一段体现得尤其直接和深刻。我们看到了由于灵魂无法找到释出的方式而造成的自闭和超常举动,让我在春天已经来临的夜晚仍然感到凉气逼人。
温暖的片段自然是有的,摩洛哥小村庄里的那对兄弟互相揭发以推脱责任之后,弟弟却在哥哥中抢流血时摔枪投降:“一切都是我干的,与他们无关,求你们救救我哥哥。”那种情谊让我的眼泪奔涌而出。在这个人性迷失的时代,它重新唤起了我对人性的信心。是的,只这么一个小小的似乎带有戏剧化的举动,激活了我对人世美好事物保留的那一点点痴心妄想。因为,在我看来这一节毫不做作、毫无夸张,那是一种本能,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亲情的觉醒。
美国夫妇的故事让我想起不久前看的《面纱》,都是不愿交流、不想交流抑或不能交流造成的夫妻隔膜,最后婚姻遇到瓶颈,是苦难让他们敞开心胸又走到了一起。人在困境中终究是脆弱的,心承受不了沉重的寂寞与对未知的恐惧,便在黑暗中寻找依靠,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容易接近别人的心,也更容易看清自己的心。但是苦难过后呢?只希望生活的洪流不要再次淹没了曾经的过往把人的灵魂依然封闭在一面自我中心的墙内,希望人类并不如周国平所说的——爱并不能消除内在的孤独。
王书亚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巴别塔,什么东西割断了你与人类的交通,什么东西就是你的巴别塔。
我说,在建巴别塔的时候,愿你并不孤独。
第二篇:《巴别塔》启示
《巴别塔》启示
131050055新闻系 王莉莉
这是所有我看过的电影里最心累的一部,我无时无刻不盼望着电影赶紧结束。两个半小时后,电影落幕,我写下这样一些关键词:暴虐、压抑、交流的无奈、屈辱、霸权主义、歧视、虚假的新闻报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一把枪,把日本、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四个不同国家的人联系在一起。四个家庭,四段纠结的故事交叉进行,时空交错间让人错愕难分,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来。幸好老师在最后剧透了这部电影的影名“巴别塔”的缘由,才想到去翻阅《圣经》,探究影片背后的艺术语言。“巴别塔”讲述了一个上帝为了惩罚人类妄想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的行为而变乱人们的语言,把人们分散到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人们各自操起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难以统一,就难免出现猜疑,各执己见,争吵斗殴,而我想这正是鬼才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所要表达的。在影片的结尾,他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这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在以上帝的口吻,警示如今的全人类,寓意深刻。
最暗的夜
God said, “Look, they are one people, and they have all one language;and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what they will do, and nothing that they propose to do with now be impossible for them.Let’s go down, and there confuse their language, so that they may not understand one other’s speech.”
人类因为建造巴别塔而触犯了上帝,为了惩戒人类,上帝把人类打散并且说不同的语言,让他们之间出现误解甚至残害。从影片里我们不难发现,上帝的惩罚降临在了世界上每一个平凡人的身上。
最暗的夜·霸权主义
理查德和妻子苏珊出现婚姻危机,两人虽想通过旅游化解矛盾,但一开口就是埋怨与争执,终于两人争吵到无言相告,苏珊静默地坐在车里,悲伤地望着窗外,不曾想就这样被远处山头的摩洛哥孩子用枪打中。悲剧就这样引开。警方未经调查就将此事定义为恐怖袭击,媒体更是对此事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一边宣传美帝国主义的虚假人道,一边给贫寒的摩洛哥“泼脏水”。我于是开始明白,我们所接收的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其实是受某些强势力量的影响的,何谓真实?在电影里,拥有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帝国拥有最高的话语权,他就是真实的支配着。这世界已经丧失了公平和道义,媒体不是政府的监督者,而只是党政的喉舌,夫唱妇随地打压和欺辱弱小的他国。现实生活中不正如此吗?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破坏和控制他国主权,谋求政治地位,甚至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趁火打劫,掠夺他国的各类资源。最暗的夜·歧视
在摩洛哥,理查德为救治妻子被迫让旅游车停在一个小村落里,他和车上所有白人一样鄙夷眼前这些“土著”,他冲那个摩洛哥人翻译大吼大叫,也质疑诚心来救治妻子的摩洛哥医生,在他的眼里,这就是一群“恐怖分子”。墨西哥保姆为了参加儿子的婚礼,只能让他的侄子开着车带着她和孩子们一起去,但是从墨西哥过境回来的时候,警方却怀疑他们绑架美国小孩,态度傲慢,行为粗暴。上帝是了不起的,他清楚人类的自私与自负,只是给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肤色,就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隔阂。人类将自己的兄弟姐妹被按肤色划分了三六九等,那些自以为“强大“的孩子理所当然地歧视他们认为“无能”的孩子。这就是上帝的惩罚,让人类陷入平等交流的困境,让我们忘
记自己曾经是多么的团结友爱。
最暗的夜·暴力
警察来到村子抓“恐怖分子”,什么都不说,上来就是一顿暴打。瘦骨嶙峋的老人,强壮暴虐的警察,形成鲜明的对比。真实莫大的讽刺,一身制服的警察,象征着人类世界正义与秩序的维护者,他们应该要除暴安良,给我们带来幸福与安宁,而事实上他们却成了恶魔的化身,残暴地把把拳头挥向手足,毫不迟疑地把枪瞄准年幼的孩子。正义何在?难道它就是暴力、是武器吗?包括那两个开枪的孩子,他们不过是一群安于贫穷,勤恳平凡的人,难道正因为平凡,所以理应受到欺凌和不公吗?上帝说,这是最暗的夜,这确是最暗的世界,暗无边际。
最暗的夜·交流的无奈
日本,华灯照耀的街市,阳台,赤裸的少女,静默的背影。聋哑少女千惠子孤寂地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母亲的自杀使她和父亲的沟通越发困难,在汽车里她愤怒地吱呜着比划着,我听到她内心的咆哮:这世界为何不能听懂我!花季少女,春心萌动,总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但由于自己的残疾,她也得不到异性的关注,性格越发叛逆,于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沟通交流。她敞开纯洁无暇的胴体,就那样直面自己的心上人,极端,凄凉,哀伤。上帝让不同的语言造成了不同语别人群的隔阂,人类却让自己的冷漠造成了亲人之间的心墙。人与人之间总少了那么多耐心和理解,无论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医生和病人,情侣之间,夫妻之间,都有那么多误解,那么多沟壑和交流的无奈。当千惠子的父亲在阳台上找到赤身裸体的女儿以后,他也只是给委屈的女儿一个轻轻的怀抱,而无法真正理解她的感受。千惠子的压抑不会停止,她的暗夜将继续。最亮的光
根据《圣经》记载,上帝的全部创世过程是以光开始的。光的出现,区分了昼与夜。光也在混沌之中为我们划出了生存的空间,是从混沌愚昧状态走向有序文明世界的第一步。我想,这大概是导演的希冀吧,通过影片唤醒人类的心智,摆脱暗夜,迎接光明,重获新生。
彼得斯说:用关爱与关怀之心,来面对交流的障碍。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堵堵心墙,偶尔也能看到一丝温暖的光。苏珊在血泊中和丈夫相吻相拥;在缝针之后,摩洛哥老人沉默地为苏珊点了一支土烟,帮她缓解疼痛;在苏珊被送上飞机后,理查德把钱塞给年轻的摩洛哥翻译,却被拒绝;摩洛哥小兄弟向父亲认错,在“枪战”中,年幼的弟弟哭着举起双手,勇敢地向警察“坦白”。这些都是人性的光芒,是人类最宝贵的爱与仁义。
我不知道人类的未来在哪里,如果上帝希望人类用关爱与关怀救赎,那么所有那些暗夜里涌动着的霸权主义、歧视、暴力、交流的无奈是否会在某一天消失不见?和这部影片一样,我的问题也没有答案。我无法保证每一人都笃信宽容、理解、同情、信任、关怀、正义、和平,但至少我是信的。
“May the God forgive your children;may the holy light shine the earth.Amen.”
第三篇:巴别塔的启示
巴别塔事件的启示
创11:1—9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引言 圣经是一本神启示给人类的书.。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要告诉人类,神的性情;神的旨意。所以,读圣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晓得神的性情,为了察验神的旨意。好叫我们行事为人得神的喜悦和神的祝福。当我们今天读到创11:1—9节这段经文时,我们就应该好好的领受其中的启示。这个故事,被称为“巴别塔事件”。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让我们来回顾这事件前的几件事:首先,人类经历了大洪水事件,神为人类预备方舟,并拯救了义人挪亚的一家人,挪亚成为了人类第二代的始祖;然后是因为神喜悦挪亚的献祭,就祝福他们生养众多,遍满全地(创8 :20;9:1);第三就是他们确实蒙了大祝福,很快,他们就人口众多了。神的祝福一直伴随他们。为什么会因为他们要建造巴别塔而招惹神的愤怒?带来神的惩罚?为什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
首先,我们先来理解这段经文的字面意思,也可以说来了解这个故事。
然后,我们来看,人类本来是“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人类的本意是“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这又是为什么? 一 看巴别塔事件的实质 承继了魔鬼的骄狂——“塔顶通天”
“天”!无论在古今中外的文化里,都象征着最高的地位,最高的权柄;尤其是中国文化,更是表明是具有位格性的神。例如“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等等。
“塔顶通天”,很自然让我想到“路西弗” 这个堕落的天使所说的狂妄的话: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 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赛14;13—14)堕落人类的罪性,承继了撒但魔鬼的骄狂。也让我想到了“欲与天公试比高” 与“人定胜天” 等等现时代的“豪言壮语”。他们的本质与“路西弗” 的五个我要和巴别塔时代的“塔顶通天” 有什么区别? 窃取了上帝的荣耀——“为要传扬我们的名”
“名”,圣经不知有多少遍宣告:“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和“要将耶和华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归给他”。甚至,主耶稣基督在教导门徒怎样祷告中,也告诉每一个祈祷者应表明的心愿:“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太6:9)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他们“为要传扬我们的名”。
“为要传扬我们的名”,这使我想到尼布甲尼撒这个巴比伦帝国的缔造者,他为要传扬他的名,造了一个金像,要人们去拜他;并且他狂妄的宣告说:“这大巴比伦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为京都,要显我威严的荣耀吗?”(但4:30)这时,神就对他说:“尼布甲尼撒王啊,有话对你说:你的国位离开你了。你必被赶出离开世人,与野地的兽同居,吃草如牛,且要经过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但4:31—32)
二 从巴别塔领受的启示 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前5:5)
圣经一再启示了神的这个原则:“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太23:12),“凡心里骄傲的,为耶和华所憎恶”(箴16:5)主耶稣基督祝福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
谦卑,是 神的属性。太11:29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骄傲,是魔鬼的本性。诗31:18 那撒谎的人逞骄傲轻慢„„圣经告诉我们: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约8:44)实际上,撒谎和骄傲是一切犯罪的起头。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但2:20)
圣经告诉我们: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他的名被称为奇妙的(士13:18);是唯一的(徒4;12)。他的名就是祝福,就是医治,就是拯救。耶稣说: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16:24)。曾记得彼得在美门前对那瘫痪的病人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徒3:6)主耶稣基督在升天前把权柄赐给信他的人说:“信的人必有神迹随着他们:就是奉我的名赶鬼,说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什么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可16:17—18)诗人决志报恩时说:“我拿什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我要举起救恩的杯,称扬耶和华的名!”(诗116:12—13)。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 神(路2:14)
“荣耀”是属于上帝的。谁贪图荣耀,窃取荣耀就是获罪于神。孔子说:获罪于天,无可祷也!意思就是说,谁得罪了上帝,就再没有可祈求的地方了。前面说过,尼布甲尼撒占取上帝的荣耀,得到的是变为牛的刑罚;徒12:23的圣经说;“希律不归荣耀给 神,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罚他,他被虫所咬,气就绝了”。今天,不知道有多少的人,贪天功为己有,真正得罪了神,将得受怎样的审判啊!
结语: 有人说,神在古时候,能行巴别塔这样的事,为什么现在的人这样的悖逆,却看不到神的刑罚?神实在是慈爱,忍耐等候的神。他把他自己的旨意和作为启示给人类,并且差遣他的仆人,传讲他的旨意,等待世人悔改。彼后3:9节说 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所以,我们应从巴别塔事件中领受启示;吸取教训。做一个谦卑的人,切忌骄傲;做一个称颂主名的人,切勿贪图虚浮的荣耀,而得罪了神。阿们!
第四篇:《巴别塔之犬》读后感
《巴别之狗》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失去心爱的妻子杰奎琳后,与他的宠物狗勒邦之间的故事。 勒邦是一只非常聪明的狗。 它可以理解人类的语言。 虽然它不会说话,但它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了重要的线索,帮助它的主人成功解开了妻子的死亡之谜。
读完《巴别塔之狗》,我的思绪不断回荡着主人公保罗和勒庞之间的友情和亲情。 虽然故事是从狗的角度来叙述的,但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奇妙联系。
小说中,保罗是一位悲痛欲绝的寡妇,妻子的去世让他悲痛欲绝。 勒庞成为了保罗的精神支柱,他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关注保罗的感受,这让我深受感动。
不仅如此,小说还揭示了许多关于人类语言和交流问题的思考。 当勒邦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杰奎琳的遗言时,我想起了狗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是多么出人意料。 这让我开始真正意识到,有时我们误解宠物只是因为它们缺乏语言,而不是因为它们缺乏理解力。
此外,本书还深刻探讨了人类的信仰问题以及与宠物的情感联系。 保罗认为勒庞是他唯一的、充满关怀的伴侣,他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安慰和爱。 勒庞还努力成为保罗在他的领域内的支持者,鼓励他快乐、坚韧地生活。
因此,读完《巴别塔之狗》后,我开始意识到,宠物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物,而是具有惊人的情感和理解能力,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力量。 宠物与人类之间的信任和依赖,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总而言之,《巴别塔之狗》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 它从动物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情感、语言和交流的问题。 它不仅发人深省,而且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 它给我带来了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
第五篇:巴别塔之犬读后感
一个妻子的非正常死亡
庄秋水/文
《巴别塔之犬》借助了侦探小说的结构,一桩命案的侦破。一个人意外死去了。她的死亡充满了重重疑点,甚至无法断定是意外死亡还是自杀。不过不是大侦探而是她的语言学家丈夫,凭藉对妻子的思念和不解,开始试图解开这个谜。
故事开始就是保罗•艾弗森,一位语言学教授,打电话回家,发现妻子从苹果树上摔下来死掉了。葬礼过后几天他发现了异常,他们的书架被动过了,或者说,他妻子死之前动过了一些书籍的位置,还有就是他们的爱犬罗丽在当天吃了一块牛排。他陷入了迷局,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位唯一的目击者,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他相信“狗是最完全的目击者”,“如果它们可以把见到的一切告诉我们,便足以缝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诸多鸿沟”。于是,小说在第11页就泄露了天机。它在讲一个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诸多鸿沟,如何难以缝补、弥合的故事。这可不是一部好侦探小说的格局,真相早于书的一半出现,会让人兴味阑珊。然而作者很聪明地给予补偿,他把读者的目光引到这个颇有些科学探索精神的问题上:狗真的可以说话吗?他开始一系列的练习和实验,以任何可能方法让罗丽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能力,以了解人类的语言。这位身为人类的语言学家,想让他的狗开口说话,以了解那个下午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来,他甚至和一个听上去毛骨悚然的组织——他们给狗动手术,改变狗的脑部结构,想让狗嘴里吐出人话——搭上了线。
这个有点滑稽的想法很快就陷入了悲情。从来没有一只狗让人如此忧伤,查理•布朗的史努比也做不到。过去的美好片断一点一点从已逝的时光中拼凑起来,露西,他的妻子,时而清晰地出现在迪斯尼的燃放烟火的夜晚,时而藏在一个面具背后,仿佛完全摆脱了地球的重力。罗丽,它是一只巴别塔之犬,它寓意人和人之间的无法跨越的天堑。
这才是这个故事的精华所在。保罗一直以为他和露西说着同一种语言,共同建造着他们的巴别塔。在他的研究计划进行过程中,露西渐渐变得不那么清晰了。她和他,并不是说同样的话。他对她隐藏的痛苦并非感同身受。故事里保罗语言学家的身份,看上去似乎是个讽刺,而身为面具设计师的露西,也似乎从未摘下那层隐形面具。
当然,关于巴别塔的隐喻,已经被用得太多,而失去了读者对之的敏感力。但《巴别塔之犬》又进了一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在获奖致词里说:“一般对巴别塔故事的理解是它的垮掉是不幸的。都认为那塔的垮掉是语言混杂、言语不通造成的。如果有了统一的语言,便能使建造通天塔的工作顺利进行,天堂便可达到了。但那是谁的天堂呢?”是啊,那是谁的天堂呢?保罗以为他和露西共有一个天堂,但那只是他以为的天堂。如果只存在一种个人的天堂,就好比是现代办公室的一个一个格子间,那么注定人与人之间无法“天堑变通途”。迪斯尼,这个后现代的产物,是他们梦想中的巴别塔的梦幻呈现。故事后半部分的心灵治疗和神秘塔罗牌,更令人感到这隔绝的痛楚。小说或侦探故事里的世界,本质上就是现代的城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个人生活,人性都完全不同于前现代时期,一种与自然或社会的更为广阔的交流已经不可能了。小说中迪斯尼和仙女童话的桥段,真是悲哀至极。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一点,我觉得你肯定是个欢乐英雄。
生命中无法承受的浪漫
姚轶励/文
据说,当人从极高的地方坠下,怀着必死的念头,在一切只剩下耳畔呼呼风声时,能够获得人生最透彻的感悟。听起来像是专属东方人的神秘哲学,但,恰恰是蜂蜜色头发的露西
为此作了一个无言的注脚——那一瞬,两个相爱的人,自以为两心如一,煞费苦心造起来的巴别塔,转眼间变作爱伦坡的亚夏古屋,裂痕纵横,轰然崩塌。
作为语言学家的保罗,一定知道巴别塔的含义——上帝不愿人类造出通天塔,因此变乱他们的口音,于是人与人之间语言不通,产生隔阂。而在这里,语言作为交流工具这一表层含义被拨开之后,显现的是人心之间的隔阂,言语已经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就像保罗完全不明白,露西为什么要从树上跳下,他一样不明白,为什么露西会对他一时兴起送给她的方形鸡蛋如此珍视,当他们相爱良久后,她仍念念不忘,几乎是虔诚地将他做过的点点滴滴一字字写在他的手上——她不懂什么是“执子之手”,但那一刻,露西比任何人更爱保罗。巴别塔之犬,说的并不是小狗罗丽——虽然保罗处心积虑想教会它说话正象征着言语力量的缺失——The Dogs of Babel,是复数,不只是孤单单在大雷雨之夜出现在露西门前的罗丽,还是保罗,是露西,是你和我,是世界上的人们,徒然呜咽或吼叫着,却不能让保罗知道,露西是怎样纵身一跃,还在回味牛排滋味的罗丽怎样回转头,只是一切已然成空„„
而令这高塔摇摇欲坠的,却是露西的“浪漫”——她说“第一次约会没有吃正餐就不算结束”,所以,他们第一次约会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在迪斯尼乐园,让人抛开一切、尽情欢笑的地方。只是,仍然是要回来,保罗的世界是学术的、逻辑的、严密的,他根本不信有蓝玛丽的存在,他确信为死去的少女制作一个花朵般的面具会令她的父母不快,他一再地要求露西为他生一个孩子——哪怕他已经知道露西的童年里那一道极浓重的阴影,他在露西的手上写下“你给了我整个世界”却因为她不接受他的创意便大发脾气,之后又因为她弄坏了他的一枝金笔而冷言冷语——而那是缺乏爱的露西最恐惧的东西。保罗只看得见露西像精灵般在甜香的空气里飞舞,却不明白她的翅膀有多脆弱。露西根本承受不起世俗的压力,她像个梦游者,走在悬崖的边缘,像塔罗牌上的愚者——但,保罗不懂得阿拉贝拉夫人暗示的,愚者这张牌,代表的是选择,愚者他不是不明白,他是太明白,因此他选择闭上双眼,任由命运看不见的手指引。保罗,不也是被这样一只手指点,才明白露西最后一天的心情?而罗丽,或是牌上的那一只狗,固然忠心耿耿,拼命想阻止愚者走向悬崖的脚步,却轻易被一块牛排分了心——于是,露西飞身而下。作者没有安排露西戴着那个少女面具坠死,可能是想增加谋杀的悬念,只是,我总想着,露西和保罗狂欢的那一夜,也许是她的浪漫因子发挥到极致了罢——而绚烂之后,归于平淡,也就无所留恋于这日日重复的人世了。
而露西出给保罗的那一道谜题,在我看来,倒并不是保罗一厢情愿地以为地那样,是爱心泛滥,要保罗挖空心思去想去猜,从而减轻,或者,“暂时忘记”他痛失爱妻的悲哀。“坦林与仙女皇后”这个意象贯穿着全书,露西始终是以仙女皇后自居的,在她心中,或者有某一个珍妮,会给保罗一段正常的生活,一个可爱的小孩,一种世俗所赞赏的“运转方式”。露西终究不属于这个浊世人间。若不是决然放手,保罗不会半膜拜地想她“停留在半空中”的样子,不会想要“记住她原本的样子”,恐怕还是无法承受她的“非理性”而离去,两败俱伤,那便是无趣的八点档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