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赛的辩证法

时间:2019-05-15 13:1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篮球比赛的辩证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篮球比赛的辩证法》。

第一篇:篮球比赛的辩证法

篮球比赛的辩证法

篮球比赛是建立在一定哲学理论基础上的,攻守对抗的对立统一是篮球比赛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篮球运动内部与外部矛盾相互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依据这一哲学观点思考问题并且抓住篮球比赛本身充满的矛盾,去正确认识、正确处理好这些内在的矛盾,求得相对的统一,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篮球运动理论的认识,有助于确立和培养正确的篮球理念、观点、指导思想以及训练方法,从而推动篮球运动向高水平、高层次不断发展。篮球比赛在实战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矛盾:

(1)进攻与防守的矛盾。篮球比赛中的一攻一守,是周而复始地进行的。由于每一次进攻都必须在规则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投篮攻击,因此,就形成了比赛的两个队在比赛时间里轮换有序地进行进攻和防守的特点。所以每个队都力求做到攻守兼备、攻守平衡,这是由篮球运动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在进攻过程中进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防守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防守是潜在的;在防守的过程中防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进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进攻是潜在的。如此就构成了在篮球比赛中,进攻中有防守、防守中有进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而篮球规则修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保存攻守之间的平衡。可见,进攻和防守是篮球比赛中的两个对立面,攻守技术、战术及与比赛规则交替制约发展是篮球运动本身的规律,为此,一定要确立攻守平衡的篮球观点。

(2)速度与节奏的矛盾。篮球比赛中快与慢通常是指篮球比赛的速度与节奏。攻守双方的移动中行动转移速度变化是比赛节奏的集中体现,能否在比赛中合理地掌握这种节奏,不仅能反应出一个球队的综合实力,而且也能反映出一名教练员在临场比赛中的指挥艺术。比赛中战术变化的关键在于节奏,而节奏的关键则是你能否掌握时间与速度,及时决策、行动和应变,树立遇高则快、遇快则变的理念。为了争取比赛中的主动,必须要求运动员不仅要全面熟练掌握各种移动中完成的不同行动技术,而且要善于掌握动作节奏和应用变化,要充分利用技术动作的快与慢、动与静、连续与停顿的节奏变化,主动创造与防守球员的时间差、空间差和位置差。因此我们说对速度的认识应该是相对的,能快则快,能稳则稳,能慢则慢,使对方按照我方的节奏和速度来打,所以比赛中实力相当的队谁能够控制好节奏,那么,谁就能掌握主动权,为获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创造条件。

(3)高与矮、内与外的矛盾。篮球运动被称为“巨人游戏”,至20世纪80年代比赛场地的扩大和3分远投的确立,无疑对身材处于劣势的队是一种鼓舞,使高个在篮下投篮和抢篮板球的优势受到了某些限制,使身材矮小的队可以发挥快、灵、准的优势,利用扩大的外围场地区域在运动中作战,或远投、或快速突破、切入,使自身内线的弱点得到弥补。所以,正确理解和处理好高与矮(内与外)的辩证关系,扬长避短,树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篮球观念是建队、训练指导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就显得格外重要。

(4)观形与造势的矛盾。在篮球比赛中,掌握战机用以造势是从观形开始的,俗话说:“由形造势”。比赛中不仅要观自己的形、观敌方形和观胜负形,还要能够观微形。即于无形中见有形。尤其是通过观察双方的比赛状态,进而思考对方教练员的想法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和对策。这是掌握比赛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本方在比赛过程中所进行的个人或整体战术打法与调度使用运动员以及采取其他应变措施的依据。无数强队输给弱队或是先胜后输的战例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是强队被弱队受到暂时失事而迷惑,降低了警觉性和预见能力,因此,作为教练员应该特别能在无形中见到有形的内容,依形审势、因势利导、审时度势,并善于制定和处理好“乱”的办法,以转危为安。

(5)强、胜与弱、败的矛盾。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强与弱是相对的,因为篮球比赛不仅是比技术与战术,还要比身体、心理、作风,更要比智慧。所以一场比赛的胜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强与弱是可以转变得。强队并不一定一切都强,强若傲、懈则无备,斗志松散,盲目自负、自狂就会失去忧患意识,往往这样的队会导致由强转弱;而弱也并非一切都弱,弱者若不馁,而面对现实,兢兢业业,思想作风过硬、无畏不惧,能够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善于自我造势扬我之强而攻彼之弱,就可能转败为胜。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强与弱、胜与败的矛盾关系,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气势,应时镇静地采取抑制对手的有力手段,就能取得出奇制胜或以弱胜强、以长制胜的好效果。

(6)质量与数量的矛盾。篮球比赛的“质”是指进攻和防守的成功率,“量”是指攻守次数,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次数和成功率都高(质与量都高),二是次数和成功率都低,三是次数高但成功率低,四是成功率高次数低;这四种情况在比赛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个就是在比赛中单纯的追求了进攻次数和忽视了对成功率的要求,其结果是急于进攻或盲目进行失调的防守而忽视了对质量和对时机的掌握,从而导致大量的失误;二是在比赛的时候过于强调成功率而忽视了对次数的要求,结果是捆住自己的手脚错过了战机而导致失败。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要求运动员做到次数和质量并重,而质量一定要建立在数量的基础上,但是如果没有一定数量上的进攻,也就很难维持进攻的优势,也就没有了质量上的进攻,也就是说低数量的高质量进攻同样会导致失败的。可是这也不能绝对化,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有时强调成功率,有时又需要强调进攻次数。总之,质与量是一对矛盾,根据比赛中的具体情况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才能取得比赛的主动。

(7)高空与地面的矛盾,篮球比赛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高度对速度的竞争,争夺的最终要求是以“准确性”决定胜负。高度与速度的争夺是进一步推动篮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世界篮球运动高度发展的趋势反映为运动员身高的普遍增长,以此去获得第一制空优势。另一方面就是高空技术创新和高空战术配合的发展,反映在高空优势的争夺,对投篮、传接球以及运球、突破、封盖、抢篮板球等技术运用更趋激烈和具有技艺性。这是促使我们的队伍实现现代篮球科学化进程的关键,同时也反映出教练员的全面才华和综合水平。

第二篇:辩证法论文

辩证为基,数学为楼

——浅论数学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数学这门学科是根据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发展起来的。按照古希腊数学哲学的观点, 数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数的属性是正义,数目的属性是灵魂、理性或机遇,其他事物也能用数来表示。无限是偶数,把偶数拿来用奇数限定,就会赋予事物以无限性。万物都是成双的, 任何对偶的事物皆可以平分。计算两部分的平分可以无限进行下去,因为这种两两平分可以无限进行。但是,如果增加到奇数,平分就成为有限,就会使无限的二分终结。数学源自实物的实性,而数学方法是进人哲学殿堂的阶梯,是认识理想世界的准备工具。最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为解释宇宙生成而去研究数学,并从数学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数学研究抽象概念,一切对象均由整数组成,数乃宇宙的要素。古今中外,自然哲学流派无一例外地围绕着宇宙生成这一中心问题,力图在数学中寻求宇宙生成的圆满答案。

数学与哲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同是柏拉图学派的门徒,柏拉图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生,阿波罗尼斯曾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和欧几里德的门徒相处很久。这些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在思想上、学术研究中相互影响,在同一时期使得数学和哲学都发展到各自的高峰。从毕达哥拉斯的自然哲学、机械决定论到逻辑实证主义都表明,数学确实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许多哲学思想的方法和内容。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性精神,数学在今天已渗透到以前由权威、习惯、传统、风俗所统治的领域,并且逐步取代它们而成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南。有些数学成果,如非欧几何、哥德里定理,对人类的真理观、时空观、伦理观乃至人生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无处不存在着对立统一,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要求人们全面地看问题,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具有其独特的内部规律,不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得出的观点必然是主观主义的。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

数学所反映的数目关系和空间形式同样也充满着矛盾,充满着“对立统一”的内容。如:正数与负数,实数与虚数,乘法与除法,微分与积分,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是数学整体性的具体体现。事实上,数学整体性是一系列繁简不

一、层次不同的具体数目和形体关系的内容,按一定逻辑和顺序组成的严密知识体系。强调数学的整体性,就是要使人们的头脑反映这种数学的整体性,使客观的东西逐步地变成主观的东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全面地看问题,对外界事物能够有正确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用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发挥智力的独创性,形成思维的完整结构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也给我们以方法论的指导。认识论把科学研究奠定到了实证即实验的基础上,认为科学必须是经过对经验的排列和归纳才能获得。思辨与实证、想象与逻辑、直觉与知觉、抽象与具体的研究方法是自然辩证法的主导思想,只有把彼此对立的概念、思想、方法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诸多全新的科学概念、思想和独特的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还认为,科学认识应奠定在实践基础之上,实践是创立理论、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基础与标准。要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就必须在科学认识过程的实践基础上,把观察和假说、实践和理论、归纳和演绎辩证地统一起来。科学真理既不能按现存的理论来判断,也不能按人数的多寡来表决。

在人类构筑的庞大的精神财富宝库中,数学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傅立叶级数使人们对音频的把握更加清楚,为创造各种优美的乐曲提供了可能;几何学成为西方近代画家的必修基

础课;散文大师着力体会数学的简洁明快及数学风格;文艺创作从模糊数学、实变论吸取指导思想和方法,而这些仅仅是数学成功应用的一朵奇葩。科学发展到今天,数学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应用数学的理论、概念、手段和技巧,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量和量变的分析、描述、计算和推导,找出其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形式以及发展变化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将理论模型付诸实际,检验其符合程度,并根据检验结果修正和完善模型。这一切都建立在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七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 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才能获得促进人类进步和幸福的数学成果。

第三篇:《谈谈辩证法》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写作背景和意义

(一)写作背景

本文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短文,写于1915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为了替他们的沙文主义立场辩解,公然用诡辩论冒充辩证法,列宁为了批判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者的诡辩论,为了解决社会主义革命所面对的新问题,潜心研究辩证法,做了大量的笔记,并在此基础上写了《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谈谈辩证法问题》和《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专门论述辩证法学说的上下篇。上篇即《辩证法的要素》是讲构成辩证法本身的基本内容,列宁在概括十六要素的实质时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的”。作为下篇《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对这个核心的说明和发挥。该文即是阐发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要求,也是当时俄国革命运动的实践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奠定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但是没有完成系统阐述辩证法理论的夙愿。列宁通过一系列哲学著作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研读,准确的把握了古希腊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该文就是这一理论努力的成果之一。

(二)意义

在本文中,列宁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说明和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首次阐发了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和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的关键,并提出阐发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的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这篇文章文字虽然不多,但却是列宁辩证法思想的纲要和精华,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内容简介 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辩证法中的地位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里既包括统一物分解为对立面的客观法则,又包括反映这些矛盾的认识法则,强调客观意义的辩证法实质上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2、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不是“实例的总和”,而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认为为了通俗化而举例说明对立统一规律存在的普遍性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像普列汉诺夫那样举例来替代论证,甚至举例来代替对规律的揭示。

3、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对立面的统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具有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二者又统一又斗争构成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关键。

对立统一的内涵即统一的过程或现象具有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和斗争才导致事物的发展,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的发展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5、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列宁认为,两种发展观的对立首先就在于辩证法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而形而上学发展观则否定对立面的统一,而把发展看成简单的量的增减。由于这一根本对立导致了第二个对立。辩证法将发展看成是事物的“自己运动”,即认为事物运动发展的泉源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而形而上学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放到事物的外部,主张外因论,因为物质世界之外的原因只能到神或主体那里去寻找。由于这个队里又产生了第三个对立。辩证法把发展理解为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是死板的,贫乏的,认为是同类事物的简单的重复,实质上否认事物的发展,列宁在这里指出只有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出发才能理解事物的发展何以经历否定之否定的道路,才能理解事物何以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或内在源泉,由于这一根本对立,便产生了其他方面的对立。

6、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

辩证法认为相对的和绝对的区别也是相对的,诡辩论则只承认相对而排斥绝对。由此引申的理论问题是:辩证法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划界等问题。矛盾两方面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就构成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列宁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斗争的关系式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指出辩证法和诡辩论在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上是根本对立的。列宁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相对中有绝对。

列宁系统的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并把此规律概括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列宁对辩证法理论的贡献,它不同于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辩证法核心的思想。

(二)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法是客观世界发展的逻辑而是人类历史认识发展的逻辑,辩证法与认识论是一致的。

1、分析矛盾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列宁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例,说明马克思以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发展为核心,采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构建的资本论的逻辑,既揭示了资本主义辩证转化的规律,也反映了人类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因而作为客观意义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所以马克思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就是辩证的分析矛盾的方法。

2、任何事物、命题都有个别和一般的辩证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体,人们对客体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A.个别和一般是同一的。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也一定是与一般联系而存在,一般和个别相互连结,不可分割。

B.个别和一般是对立有差别的。个别和一般之间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每个个别的特性并不完全的包含在一般之中,个别比一般要丰富。

C.个别和一般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D.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中包含着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辩证法和认识论是一致的。

认识离不开辩证法,辩证法就是认识论。正是在辩证法这个本质的为题上,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这一方面,因为他不懂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懂对立统一规律也是认识的规律,不懂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

(三)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1、黑格尔和福尔克曼都把人类的认识看作是一串圆圈。

由于外部世界是无限广大的,因而人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一个圆圈一个圆圈的进行。在圆圈的往复过程中,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精确。

2、哲学思想的螺旋式上升运动。三个时期,四个圆圈,十三位代表性哲学家。

A. 第一个圆圈是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开始,经过柏拉图到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柏拉图:理念世界,否定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B. 第二个圆圈是文艺复兴是到的笛卡尔、伽桑迪和斯宾诺莎。C.近代,列宁认为有两个圆圈,一个是从霍尔巴赫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到黑格尔。第二个圆圈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3、列宁指出,由于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使认识获得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调到丰富的发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在于没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四)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1、认识论根源。

在认识过程中,由于人的认识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这就存在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性,而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思想方法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直线性就会把无限曲折前进辩证发展的螺旋式认识过程中的任何一小段抽取出来,就会人为的把曲线变为直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加以扩大使其脱离物质自然界,变成超然于客观世界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而陷入唯心主义。

2、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不仅依靠暴力镇压而且还从精神方面进行欺骗,他们是利用唯心主义和宗教作为精神武器,竭力支持它,吹捧它,雇佣和收买一批反动文人宣扬它。

列宁在这里说“唯心主义时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段话表明,第一,唯心主义时有根基的,有他产生的认识论和阶级根源,他不是偶然的产物,从人类社会产生那天起就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唯心主义这朵无实花适合唯物主义这朵结果实的花生长在同样这棵人类认识之树上,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总是想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而发展的。第二,唯心主义这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欺人之谈,对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不仅无益而且极端有害,它阻碍着人们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加以批判。

思考题:

1、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

2、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论述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3、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论述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的?

4、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5、如何正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简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区别?

7、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

8、为什么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9、简述唯心主义产生根源?

第四篇:群众路线辩证法

群众路线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和价值观,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工作方法。部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应把握和运用好群众路线本身所蕴含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标准更高、走在前列”的要求抓深抓实抓出成效。

“来”与“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方法论层面上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辩证统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毛泽东说:“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都是从群众中来的;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要坚持开门搞活动,真正让群众参与进来,请他们做顾问、当裁判。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真话、听实话、听掏心窝子的话,正确对待、虚心接受官兵的意见和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注意听取群众意见,无论是查摆问题、剖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要请官兵把脉、让官兵监督。

“大”与“小”——群众利益为大,个人利益为小。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都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以群众利益为大,以个人利益为小,通过个人一点一滴的工作为群众谋利益,做到“以小见大”;绝不能“因小失大”,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害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群众利益这个“关键点”上,坚持个人利益服从群众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充分认清“当兵为了谁”“打赢依靠谁”,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原则,积极主动搞好帮困解难,高效务实地解决好官兵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积聚磅礴力量。

“远”与“近”——“四风”离我们越远,群众离我们越近。当前,“四风”问题在部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败坏部队风气,损害部队整体形象,而且销蚀部队凝聚力战斗力。要通过查找问题照镜子、端正行为正衣冠、从头到脚洗洗澡、对症下药治治病,切实解决“四风”问题,真正使各级党员干部来一次思想上的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立说立行、边整边改,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真正做到解决问题实实在在,群众感受真真切切,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官兵、密切关系。

“上”与“下”——以上率下,自上而下,上行下效。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参与者、示范者。要在强化责任上带好头,按照“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的要求,切实以普通党员身份把自己摆进去,积极参与活动、接受教育。在剖析问题上带好头,既要勇于眼睛向内对自己动“刀子”,又要胸怀坦荡,虚心接纳别人指出的问题。特别是召开民主生活会,要注意提高批评和自我批评质量,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使自己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在落实规定上带好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影响部属、感召官兵。

第五篇:8课辩证法发展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发展的趋势:

1、前途是光明的。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②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

拟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符合历史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事物

是对旧事物“辩证”的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2、道路是曲折的。①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全的地方。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我们既要对为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细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

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数量

不变,内部结构变化也是量变的一种)

2、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只有到一定的程度上才质变)

4、方法论:①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发展,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果断地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当不想促成“质变”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五、发展的原因:

外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事物发展的根据,对事物发展其决定作用。

下载篮球比赛的辩证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篮球比赛的辩证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子》与辩证法

    《老子》与辩证法 《老子》与辩证法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本不具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就《老子》自身而言,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命题。但由于现代中国,所谓的辩证法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

    辩证法的主观题

    1、为进一步深化广东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汪洋指出,要以建立大部门体制为重点,着眼点是实现职能配置的有机统一,减少机构和人员只是实现了“量”的改变,而职能......

    辩证法指导大学生活

    辩证法指导大学生活摘要:大学第一学期是新生的重要时期,很多新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本文对新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做了阐述并就辅导员如何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辩证法试题20101125

    《生活与哲学》阶段性检测(唯物辩证法)命题:王润超2010.11.25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1,共30分)1.金融风暴已经震动全球经济,受其影响,印度经济神话破灭 ,股票和房地产面临崩......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辩证法看改革开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经过了大跃进的错误和文革的十年内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

    辩证法的发展观

    高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巩固课)学案(转载) 一、学习目标:发展及其普遍性;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 二、 学习内容:高考考点---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量......

    谈谈辩证法问题

    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1925年首次发表在《布尔什维克》杂志第5、6期合刊上,后编入《哲学笔记》。这是列宁对1914—1915年研究哲学问题的总结,虽然全文只有三千多字,却是是......

    实践辩证法大全

    实践辩证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历史背景 马克思于1845年在布鲁塞尔写成的一份研究性提纲。这是一份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和写作的提纲,当时没打算付印,故在马克思生前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