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代元读书事迹材料Microsoft Word 文档
享受书香人生
“多读书,读需要的书”,“营造书香矿山,享受书香人生”,一种氛围和理念,随着公司团委发起的促进公司团员青年读书学习,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牢固树立“多读书、读好书、终身受益”的思想,切实开展读书学习的活动。铜山口铜矿团员青年读书学习计划的深入,也越来越深入到我们工段每一位团员青年的心。古人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写作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矿山的每名员工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因而我一直都十分重视对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培养提高。
时代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的日新月异,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知识爆炸型时代。我们作为一名团员青年,不但要懂得去珍惜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带给我们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更要充分利用学习好现有的知识资源,不要满足于现状,而要不断的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跟上时代的步伐,挣做一名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懂得感恩,懂得去回报社会。面对如今的许多花花世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团青主力军,头脑更应该清醒,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重担,自觉抵制一切不健康的享乐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不断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大脑,通过不断的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来增强我们的技术水平,拓宽知识面。只有增强了我们矿山自有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快捷的创造出更可观的生产效益。
在大学时早已养成了不懂不会的东西就跑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数据库收索解惑的答案,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不懂的通过网络已能很好的轻松解决。工作后,更不敢忘记自己的读书学习,人生如逆水行舟,不学则退。选矿专业知识虽学习了不少,但是不能满足现实的运用。仍需结合本矿山选矿技术岗位的实际情况,主动再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增强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虽然学习的途径很广,知识资源已很丰富,但是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中国选矿技术网及相关选矿技术论坛去了解选矿前沿的一些技术领域,一些其他同类矿山先进技术的使用情况,推广情况。学习《复杂难选矿技术论文集》,选矿技术期刊等书籍资源,通过阅读钻研,不断的拓宽丰富选矿专业技术知识。在2009年大冶有色公司、矿团委组织开展的青年科技“五小”创新创效活动中,组织车间相关团员、青年积极的开展此项活动。在相关负责领导的大力支持,精心指导下,在年末评选中,上报到大冶有色团委的《提高铜山口铜矿精选品位》、《石灰乳(pH调整剂)自动添加系统改造》、《给矿变频控制》三个项目分别荣获一等奖,三等奖,三等奖。打破了铜山口铜矿历年此项活动零获奖的记录。
面对矿山对内对外宣传任务繁重,根据自身从来没有参加过矿山宣传报道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参加相关的宣传培训,掌握宣传报道的相关知识。虚心请教宣传报道的专家,努力学习宣传报道稿件写作技巧,投稿程序。每天坚持阅读大冶有色报,湖北日报、黄石日报、安全生产报等报刊,筛选摄取相关信息,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积极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加强对内、对外宣传稿件写作,投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读书活动中我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加强,有了更丰富的阅读积累,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坚信自己,勇往直前。愿此生与书香为伴,书香伴我成长。
铜山口铜矿选矿车间 秦代元
第二篇:读书事迹
读书使人快乐
一直认为读书的人,谈吐清新而不凡,举止稳重而端庄,思想活跃而深刻,自信但又不自负。这是我们一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平凡的收获。
一,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我的丈夫是一名高中普通老师,我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10岁的儿子在南京天景山小学上学。多年来,我们一家都在为组建一个充满浓郁书香的门第,构建一个充满读书氛围的家庭,实现自己的读书目标而努力着。在学习与工作之余,我们一家三口经常是人手一本喜爱的书,特别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阅读俨然成为了我们一家惬意的休闲与享受。
我的丈夫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教育战线上度过了十三个春秋。因为职业的缘故,也为了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而我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我俩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与交流成了我们共同的爱好。尤其是添了儿子后,我们家里的读书氛围就更加浓郁了,更加温馨了。书籍成了我们一家重要的财富,阅读成了我们一家人的习惯。一有空闲,我们都会捧着一本书在看,家庭中总是充郁着浓浓的书香气。
通过读书,我们一家三口共同成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让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快乐。
因为读书,我的丈夫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了。通过阅读教育书刊,掌握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最新消息。课堂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教学反思越来越成熟。深受领导的的欣赏,同事的好评和学生们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
我家儿子今年10岁了,由于从小就受到我们的熏陶,他也成了一个小书迷。在他咿呀学语时,我就给他买了好多图书,经常读给他听。他上小学后,为培养他阅读的兴趣,我又为他选择了一些适合孩子看的书,如《十万个为什么》,《中华成语故事》,《上下五千年》等等。丰富的书籍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同时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读,孩子的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本天小朗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为做阅读肯花钱
当下,穿名牌服装,到娱乐场所消费,成为很多人的生活追求。然而这是我们家庭所不屑的。我们不比吃穿,要比就比学问的深浅。所以这些年我们在文化投入方面很舍得花钱。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创建了一个书房。将自己喜欢的,孩子的书籍摆在书架上,方便取阅。由于部分图书在书柜上摆放不下,我们就将它们暂时存放起来。
读书不单就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为了响应我们江宁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营造书香氛围,构建“书香家庭”这一号召,我们家庭一定会将读书进行到底!
第三篇:读书事迹
读书事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都是关于读书的。李天同学自己也说了一句话,“书是我爱不释手的玩具。”
无论童话书,文学书,故事书,科技书,历史书,他都喜欢,无论安徒生的,格林的,杨红缨的,鲁迅的,老舍的,巴金的他都爱看,无论下课时,吃饭后,睡觉前都能看见他读书的身影。他读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家里的书永远不够他读,他说过:“我逛书店比逛玩具店还上瘾。
李天不但读书,而且还喜欢做一些读书笔记,每当碰到好词好句,他都要摘录下来,现在也能写一些读书心得。
读书给李天带来的好处举不胜举。首先是学习上,有的同学整天通宵达旦的学习,可成绩一直上不来,李天却每天在轻松快乐中学习,学习不是一种负担,只有主动地去吸取知识,才能事半功倍,所以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就连别人都不重视的小科知识,他也能认真掌握。有一次,电视节目中有一道题问:“世界最长的河流是哪条河?”他脱口而出:“尼罗河。”我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书上看到的。”我觉得孩子在阅读中一点一点地在成长,在进步。
李天不但自己读书,还影响着他的同学们,他把书借给同学看,有一些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也潜移墨化地受到影响,喜欢上了读书。李天还把书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们,让他们也有书看,让他们在困难中还有丰富的精神食粮。
愿书成为每个人的好朋友。
第四篇:戴元美事迹(定稿)
记阜宁经济开发区蔡河居委会党员戴元美| 2011-02-16 05:06:01 作者:admin 来源:匿名投递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摘要:戴元美,阜宁县一位平凡而又普通的农平易近党员。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然而他的名字却被十里八乡干群广为传诵。自1985年以来,他自费5万多元,与时俱进制作了党的历史等各种主题宣传图板6000多块,或肩挑或车推,深入乡村、戴元美,阜宁县一位平凡而又普通的农平易近党员。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然而他的名字却被十里八乡干群广为传诵。
自1985年以来,他自费5万多元,与时俱进制作了党的历史等各种主题宣传图板6000多块,或肩挑或车推,深入乡村、街道、学校、军营巡回展出和作报告3400多场次,行程3万多公里,受教育观众达460多万人次。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他就这样不知疲乏地行走在义务宣传的门路上。为什么他义无反顾地这么去做?循着他走过的萍踪,细心凝听关于他的点点滴滴介绍,我们不但没有了疑惑,更多的却是一种特别的打动,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我们仿佛瞥见了一位普通农平易近50多年来对党的执着寻求„„
历经苦难——坚定信念跟党走
1933年,戴元美出生于一个贫困农平易近家庭。因为家境不好,在远房亲戚的资助下,儿时的戴元美好不易念了三年私塾。
厥后迫于生计,他的父母还是忍痛将他送到地主老财家当起了放牛娃。作为一个贫平易近家的孩子,被地主狗腿子打骂是常有的事。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要把可恶的地主老财打倒。” 1946年,刘少奇、陈毅等革命家率领新四军来到阜宁后,他毅然扔掉赶牛鞭,当了平易近兵“红小鬼”,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上级社团安排站岗巡查和送信等任务,他时刻冲锋在前,毫不害怕,从不讲“困难”二字,从不说一声苦累。
1947年,他的妹子出生时,亲友们为他妈妈送来了鸡、馓子等滋补品,可获悉解放军一名姓汪的排长来村里养伤,已向党社团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他哭着对妈妈说:“解放军为我们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出生入死,现在汪排长受伤了,他更需要营养,我们把补品送给他吧。”闻听此言,他的妈妈掉臂自己身体虚弱,承诺了他的请求,让他把滋补品实时送给了汪排长补养身子。“我感到愧对我的妈妈,至今一想起,我的心仍隐隐作痛。”戴元美说,“当时妈妈对我讲,党和解放军是我们穷苦百姓的救命恩人。”
执着寻求——书写忠恳切向党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贤明的社团,是党带领人平易近翻身做了主人,我对党充满了无限向往和热烈地爱之情。”翻开戴老的一本发黄的小笔记本,虽然笔迹有点模糊,但依然可以识别出来。
建国前后,他虽然三次向党社团提出过入党申请,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如愿。对此,戴元美毫不气馁,始终积极向党社团靠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践入党申请,接受党社团的考验。
1962年2月,本村5组村平易近陈中华从戎在外,在陈中华妻子临盆时,戴元美让自己妻子钱步云服侍她10多天,当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他让妻子将家里五六斤黄豆粉送给陈中华妻子催奶。
“也许,党社团认为我入党的前提还不成熟,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为人民办事。”1963年,年仅30岁的他再次持重地向党社团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1974年,当退伍甲士蔡圣泼家砌猪圈拿不出钱来时,他毫不犹豫掏出150元给了蔡圣泼。近似这样,在上百年七、八十年代,他暗地里为村平易近排忧解难不下600多次,无偿资助过60多人,资助金额1.2万多元。“他的心里总是装着大伙,谁家有难事,他都尽力帮忙”,蔡圣泼至今也没有忘记戴元美的恩情。可是,戴元美从未向党社团提起过。
“只要有一口气在,就永不停止对党的寻求。”1985年,年过半百的他决定将自己多年来搜集的革命历史图片资料,制作成各种图版,专门弄义务宣布道育。当时有人说“人家打灯笼找钱,你在做亏本生意业务,这不是傻吗?”戴元美斩钉截铁地说:“为党和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值得1 针对一些人“吃了甜果不知甜”、“生活富了不知俭”等不正常现象,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让人们接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可对于一个农平易近来讲,想要搜集更多的图片资料可谓难上加难。1988年冬天,大雪纷飞,他原来打算带400元钱到县城办事,当听说周恩来纪念馆有周总理生平全套图片出售,就头也不回直奔淮安。家里人见他两天没归来,急得没法子,只好到县、镇广播寻人启事。
1995年,为了办妥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展览,原本儿女们拿出8000多元,打算给他砌两大间房子,可苦于手边缺钱,他执意改为两小间,省下1200多元,用于购买涉及图片资料。
在他老伴60岁生日时,儿女、亲友给她买了两件雪花呢、4块尼龙布,他二话没说,拿去卖出400多元,用于打印社会公德“三字歌”1500份,免费送给全县21所中小学。
这一件件、一桩桩,见证了一位农平易近对党的不懈寻求。2001年秋天,有一位在上海弄党史工作的同志到阜宁走亲戚,在看了他办的图展后动情地说:“我走遍泰半个中国,还是首届见到这样的痴情老人。”并深情地向他鞠了一躬。
2002年“七·一”前夕,饱经风霜的戴元美面对党旗,热泪盈眶,无限深情地说:“战争年代,是党救了我,和平年代,是党给了我幸福稳固的生活。我要把一生献给敬爱的党1 痴心不改——誓将余生献给党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一直风雨无阻地行进在乡间小道上,其艰辛程度是不问可知的,出现头疼脑热和意外情况在所难免。但他想到自己是名党员,不但丝毫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充满豪情。
2004年“儿童节”,他去吴滩中心小学弄展出,不想归来下起小雨,因为路滑,车后又拖着一大摞图版,走到一座水泥桥上坡时,被路旁树枝一碰,身子失去平衡,连人带车跌倒了,右膝盖破后鲜血直流,一位叫吴国祥的小伙子见状,赶紧撑来自家小船,把他扶上船,连同车子、图版一起送到家。第二天前晌,他竟又抱病推着图版到吴滩中学展出。
“近似这样的事,每年都要碰上三五回”,他的子女抱怨说。可他却不言放弃,对走村串巷义务宣传乐此不疲。所到之处,他自备干粮、水壶,分文不收,杯水不扰,先后退还受展单位和个人馈赠给他的营养品、现金折合达4万多元。
20多年来,戴元美以自己的实际步履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先后获得江苏拾十五佳文明新事”、首届“关心国防十佳公平易近”、“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市、县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对于来自广大干群和各级社团的褒奖,他却淡然笑言:“我只是尽了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
因为年岁已高,体力下降,当子女和好心人劝他在有生之年享享福时,戴元美总是自信地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向蜜蜂采蜜一样,宁肯累死在义务宣传的路上。”
他有一个弘大心愿,为庆祝党的十八大召开,决定办一个分为26章节,由360块图版组成的大型展览《新中国来之不易》。眼下,他正夜以继日地繁忙着
第五篇:秦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秦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姓名:冯瑶
班级:09历史学2班
学号:0915012026 秦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傅斯年在《夷夏东南说》一书中,论证出了秦族与商为同一祖先——伯益。在商代,秦族作为商的属国在东方游牧生活。到周初,由于参加武庚叛乱被周人赶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后又迁徙到今甘肃一带,居于“犬丘”,一直到秦立国以前,秦都还是一只游牧部落。秦立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秦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石鼓文》中所描绘的秦襄公时代,大规模狩猎的场面,正是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反映。另一方面,秦立国的歧地,原是周人故居,是古代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周余民”中,许多人富有农事耕作的经验。秦人学习他们的经验,利用渭河流域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逐渐从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大约到秦文公四年,秦国的势力发展壮大,农业经济才取代游牧经济,成为经济中的主要部门,并得到迅速发展。到秦穆公时代,秦国的农业生产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东方诸国。这些成就与秦国在百多年间一向重视农业发展、力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秦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从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产量两个方面论述: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生产的发展首先就表现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同时农业的繁荣也会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农业生产力水平主要由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水利灌溉事业等方面表现。
1.农业生产工具——牛耕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耕与铁农具在战国时期才广泛推行起来,秦国是使用牛耕和铁农具的先进国家之一,这和西周时就在这个地区使用马耕或牛耕的历史不无关系。秦简《厩苑律》云:“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说明秦国对于耕牛很是重视,在法律中规定有评比耕牛饲养的条文。通过评比鉴定,对饲养好的尚夫(管理耕牛饲养的负责人)和饲养人员要给予奖励,对于饲养不好,耕牛减瘦的,要对啬夫和饲养员惩罚。如此的重视耕牛,农业生产自然会不断发展。
至于铁农具的使用,在秦国也是极为普遍的。这由近年来不断发现战国时期秦国的铁农具,可见其一斑。本来秦国就盛产铁矿,例如《山海经》所记载的产铁之山中,其中现在确知其地的仅有十五处,而秦国境内竟占有六处。又秦取得巴蜀后,巴蜀的铁山更是有名的。铁器往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在秦都咸阳一号宫殿建筑遗址中,考古发现许多铁器,且官府还可以借出铁器使用,见据《厩苑律》亦可知道。秦政
府设置有“左采铁”、“右采铁”等专管铁器生产和使用的官吏,足见对于铁器的重视。战国时期冶铁炼钢最著名的地方是楚国的苑(今河南南阳),这个地区并入秦国后,对于秦国冶铁炼钢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着极大的作用的。秦在战国末年,统一中国之初,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不是偶然的。
2.农业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提高。秦国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农业生产经验技术也在不断积累与提高。比如,畦种栽培法,即是其中之一。又如公元前239年编成的《吕氏春秋》里,有《上农》、《任地》、《辨土》与《审时》四篇论著,这是专门总结当时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的最早的农业科学论著。我们从这四篇论著中,亦可看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是有一定的水平和高度。它所总结的农业生产经验虽然不限于秦国一地,也包括东方各国情况在内,但秦国农业在当时是较为发达和先进的地区,所以也是最能反映其农业生产技术情况的。《上农》是讲国家的农业政策和重农、农本等思想,其他三篇则是讲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自然,对于畜牧业如饲养大牲畜为动力,饲养猪与家禽等为农家副业,也已谈及,但主要是总结关中平原渭水流域及黄河中下游一带干旱地区种植业的生产经验及技术。对于土地利用、排水洗碱、防早培墒、改良土壤、农具使用、农事季节、防治虫害、施用肥料、耕种除草以及其他等等技术措施与经验,书中都有所论述,从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在《审时》中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说明种地虽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但是作物生命是离不开土地肥力和日照、气候、两露等的培养滋润,所以必须处理好人事、地利与天时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这个基本原理出发,在农业生产上就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技术措施。
由此可知,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在当时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注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很好地处理时、地、事、人的关系,使农业生产知识走上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于此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同时,以种植业为中心、对提供肉、乳、蛋等产品的畜牧业则只居副次地位的我国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在秦时已经确立下来。这样的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对我国后世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3.水利灌溉事业——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秦国十分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秦昭王时代,就由李冰负责修建了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可灌溉成都平原300
多万亩土地。从此,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到秦始皇元年,秦还在水利工程师郑国的领导下,在关中的渭河流域兴建了一条长达300多里的郑国渠,渠成,“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约合今200多斤)”(见《史记?河渠书》)。
二、农业生产产量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带来农业生产产量的增加。秦时的农业产量,无沦就单位面积产量或总产量说,都是比战国时期其他国家高的。秦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其迅速增长的人口食用,而且还大量用来酿酒。《史记?秦本纪》、《吕氏春秋?爰土》中就有从国君到奴隶皆能饮酒的记载。据秦简《秦律》所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秣仓库,栎阳粮仓,“二万石一积”,咸阳粮仓,竟达到“十万石一积”(见《仓律》)。这些粮仓,都分门别类(见《仓律》)。因此,秦在诸侯国中被视为最富有者,战国后期一些游说之士也常称秦国“栗如丘山”和“积粟如丘山”。秦国的粮食不仅供给本国人们食用,而且还大量外运。公元前647年(秦穆公十三年),晋国发生饥荒,晋君向秦借粮。当时秦向晋输粮的场面是:在秦都雍至晋都绛的水路上,载粮食的船只绵延不断,其规模之大,好像一场战争。因此,历史上将这次输粮称之为“泛舟之役”(见《左转?僖公十三年》)。
由以上论述不难发现秦国的农业经济是相当发展和繁荣的,特别是在秦统一中国的初期。而正因为秦以谷物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颇为发达,才使得秦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东方诸国抗衡、争霸,并最终统一天下。到秦灭亡以后,汉也不得不承认“秦富十倍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