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远航的孩子》有感
读《远航的孩子》有感
陈师中学初三(4)卜建芹
有人说:远航是一种无法抵御的诱惑,隐藏着一往无前的力量,这句话在那个远航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总梦想着有一天他可以乘着父亲的那条大船去寻找海的尽头。于是某一天他趁父亲不在家就偷出了那条大船,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航行。刚开始,他很为自己的勇气感到骄傲。看,明媚的阳光、波光粼粼的海面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可是正当他陶醉于其中时,天空突然变了脸色,这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瞬间吞噬了所有的美好,他一下子就慌了神,只是本能的抓住船边,就在抓住船边的那一瞬间他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风雨再大,也要稳住你的心。于是他开始冷静下来,努力平稳船只,并慢慢向岸靠拢,当他气喘吁吁的累倒在船上时,他发现风暴已经过去,他苦苦的挣扎与坚持最终没有白费,这次远航他学到了坚强、勇敢、永不言弃。
其实,这个远航的孩子就是中国的缩影。中国这个在海底沉浸了几千年的船只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重新起航,到现在已走过了六十个年头。在这看似并不算太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那场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那个来势汹汹的非典、流感的侵袭、那场毁灭性的地震,但是最终没能阻止他远航的步伐,它依旧向前行驶,它带来了文明而又神圣的奥运火种、带来了永不放弃的精神,中国的名字一已响遍世界。
他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每一个中华儿女,只要心稳稳的向着一个方向,再大的困难都不用害怕,因为那个心会给你力量,让你破浪前进。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他才打破了中国贫困论的说法,开启了大庆油田;正是这种精神,那个柔弱的女子——金晶才有力量去抵抗藏独分子对奥运火炬的破坏;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地震、台风来临时我们才会紧紧的拉住彼此的手说:“你的手,我不会放弃。”
中国的远航之旅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但是它没有回头,也没有自怜自哀,跟没有退缩不前,它依旧带着当初离岸时的热情和锐气在惊涛骇浪中前进。虽然中国的远航才开始,但是它已教会了我们很多,它教会我们执著的朝着目标前进,任凭海风咆哮,巨浪鞭笞,都要义无反顾的扬帆前进,他它教会我们在灾难来临时,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它教会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不吝惜
自己的友爱。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这艘远航的船只会成为全世界最美丽的船,因为它承载着搏击风浪的勇气,坚定不移的美好信念、宽厚仁慈的心灵、无法磨灭的斗志!
第二篇:读《孩子》有感
渐行渐远
——读《孩子》有感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张璟宜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深刻见解。的确,父母可以给孩子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父母可以荫庇孩子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父母可以努力去模仿孩子,却不能使孩子像他们。父母是弓,孩子是箭。总有一天,箭会脱离了弓,飞向遥远的前方。诗人用优美的诗句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
这首诗让我感触良多。我想起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们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心总会剧烈地颤动一下。这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想象一下,当我们步入中年,得到了年轻时所追求的生活。我们平静下来才发现父母已经远去,子女们要远行,朋友们也渐渐散去。但我们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
记得那一天,母亲与我出门散步。我们等在马路口。在起步的一瞬间,母亲习惯的握住我的手。我却有些不适,皱着眉慢慢地将手从母亲手中抽离。我明显感到身边的母亲一愣,有片刻的尴尬。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受了委屈跑到父母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的孩子。我们慢慢长大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一个人承受困难。我们总是无视父母的关注。但是,真的有一天不管我们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我们留恋,为我们挂牵,为我们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也不会有人一直目送着我们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从前,我们很少回头张望。因为我们笃定,我们知道有一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我想,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多去陪伴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最后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慰藉和支持。让孩子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第三篇:读《发现孩子》有感
读《发现孩子》有感在寒假的这段休整时间里,我也想充分的利用时间去研究教育教学,不断的去向很多的前辈还有在外地其他学校教学的朋友们请教,同时也适当的安排时间静下心来看一本优秀的著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个寒假的学习让我能深入的了解教育的本质,深深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而《发现孩子》这本著作里提出了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指出每个孩子都应该去观察周围的世界,都应该学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都应该自然地进行学习和成长。作者蒙台梭利在这本书中展现了她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揭示了儿童具有的内在潜力,展现了儿童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儿童发展的规律,教我们真正地发现孩子。其中最吸引我的篇章是新时代的老师,在这一篇章中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
1、教具的使用;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去唤醒孩子的安全感。在使用感官教具时,由孩子主导活动,而老师只是提供教具,最多也只是进行示范作用。这样能够引领和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
2、老师的师范;老师对于某个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的师范,例如:他让孩子亲眼看到该怎样坐、怎样站。这样形成一种静默教学。引导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肢体上,并鼓励孩子学习控制身体的动作,不用语言进行鼓励,而是用神态。
3、用环境引导儿童;在蒙台梭利学校,教育和引导儿童是环境本身。在教学的角度中提出所有的口语指导应当出现在教学的后半部分,而老师所创造的肢体示范才是生成的环境。
蒙台梭利教学法讲到,当孩子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老师应该尊重孩子,但是尊重的原则是能够观察孩子的不同体能状况,鼓励孩子发现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其他不好的念头。但是不能强迫压制孩子的思想。
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是教育者的重大责任,这需要老师细致的观察能力,并付出行动。这也将决定孩子是否步入正轨,取得成就的前提。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大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总认为我们永远是对的,做什么也都是为了孩子好,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的孩子都鞭策成理想中的人才,往往却忽视了他们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不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天性,没有正确的去引导他们,而是一再的压制他们。
第四篇:读相信孩子有感
再读《要相信孩子》有感
苏赫姆林斯基是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我还是名师范生的时候,懵懂的我就曾读过他的一些著作,被他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案例所吸引,他是那么的神奇,就像一个雕刻家,一块粗糙的石头经他之手变成了精美的玉石。他的教育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至今如此。
今天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又让我心潮澎湃,感触良多。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受到那个特定的年代影响有其局限性和社会烙印,但他的那些教育理念和鲜活的教育案例,以及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任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他案例中的人物就是我教育活动所面对的这些孩子,他的成功育人方法和思想理念怎能不打动我、感动我,成为我借鉴学习的老师呢?
看看这些孩子:柯利亚的顽皮和捣蛋无所不及,一次次的伤害同学,影响集体荣誉,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用优点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体验优点得到肯定时所享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的满足可以不断地激励孩子去做有利于集体和社会的事,从而改变自己对集体和社会的认识,重新回归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柯利亚也最终成为了农庄的优秀劳动者。
维佳是一个爱偷东西又不诚实的孩子,屡教不改。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不可救药”的孩子,偷东西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品德问题,不请家长、不挨揍、不在班级检讨肯定是不行的。苏霍姆林斯基却用信任和赏识的方法挽救了维佳,他没有将维佳的缺点公之于众,他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充分发挥孩子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偷东西的缺点。他引导维佳把自己心爱的冰鞋送给同学分享,从同学获得冰鞋的快乐中,维佳的内心由心疼难受变得愉悦快乐了。维佳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思想进步,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好青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一切坏的东西总是会使孩子感到苦恼、难受的,年幼的儿童还不善于把自己的精力引入正轨。爱护和保护孩子们身上的一切好的品质,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的不好的、错误的行为,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克服缺点,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就是育人的艺术。
斯捷帕不小心折断了教室的玫瑰花,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严厉的批评,说他是没有心肝的人,并排斥她参加集体的一切活动,这深深地伤害了斯捷帕,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也使苏霍姆林斯基反省自己的方法并吸取了教训。不要轻易惩罚孩子的错误,对儿童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会深深感动儿童具有自尊感的、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谅解是治疗儿童心灵的最好汤剂。
柯斯佳和根纳季在校园里奔跑撞坏了苹果树,这个错误让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和班上的孩子们没有谴责,没有恼恨,更没有惩罚,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想出了挽救的方法:那就是重新补种新树,夏季补种需要特别的细心管理,没有谁强迫两个孩子去照管新树,可他们却成了最关心、最爱护果树的孩子。春天,他们给校园里的树木培土、施肥、浇水、捉虫。他们的劳动热情高涨,激发他们热情的正是集体和老师对他们信任,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信任比惩罚更能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信任可以激发孩子更高的激情
斯拉瓦、别佳、阿纳托利、瓦利亚、柳芭、利达、叶夫根尼„„这些不正是我们校园里、班级里的李佳、张平、刘婷、王红„„这不正是我们要借鉴和反思的吗?
当然,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神,他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有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一年、两年、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他对孩子的教育的耐心、坚持、不放弃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赏识、信任、谅解、尊重、激励„„这些理念和方法,无一不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把我们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儿童的行为和思想,这样我们就会相信儿童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内心精神力量来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回规正轨,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他总在思考一个教育者应该怎样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这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工作中我常常对不遵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看到孩子对我的教育方式无动于衷时,我很懊恼。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指出“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在实践中,他遵循的原则是: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对个体教育和整个集体的教育密切结合。
维佳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说明,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年级 :发现维佳有偷东西的苗头,先是拿了一个小姑娘的玩具,后来把教室橱窗里的球拿走了。
分析:就偷东西而言,不用孩子们的批评,维佳自己也知道是不对的。
策略:在此后几年的教育过程中,时时注意给维佳创造适当的环境,以便使他经常有机会在两种不同行为中做出选择:或者为了集体的利益选择诚实的,高尚的行为,或者选择不诚实的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一切都得由孩子自己做出抉择。干坏事情,可以不费力气,可是集体马上就会说他是个干坏事的孩子,表现出高尚的品德确实要难得多,但同学们会发现他的优点,而且给以好评。
手段;一年级 :教师提倡学生攒钱集体订一份儿童报纸并由维佳保管钱。
发现:教师观察到维佳用了很大的劲儿才做到了对集体的钱分文不动,但他毕竟战胜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做到了这一点。
结果:钱保管的很好,分文不差。
二年级: 一个小男孩锯上的几根小锯条不翼而飞,教师家访刚好碰上维佳在锯东西,教师什么也没有说,可是维佳却十分窘迫,脸也红了起来。
手段: 全班搜集破铜烂铁用卖得的钱买小锯条。
发现:维佳干的特别卖劲儿。他在将功补过。
结果:这件事情以后,不论是单独或是和同学们一起留在工作室里,都在没有带走过锯条或是胶合板。夏季被派往看守同学的衣物也没有一次辜负大家的信任。
分析:维佳如此高涨的劳动热情难道单纯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吗?不是的,不完全如此。激发他劳动热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对他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
五年级:维佳又犯了一次严重的错误-偷了同班同学的冰鞋。当教师去家里的时候,孩子哭了,主动坦白错误并请求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分析: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只停留在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
策略:对无意干了坏事的儿童一律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他们具有自尊感,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不仅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悔,而且还会以积极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手段:和其它少先队员一起教小同学滑冰,面对小同学和冰刀难分难舍。自己如何做出决定
结果:把冰刀送给了小同学,并彼此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其过程中学会了感受别人,关怀别人,割舍自己利益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善始善终:这件事情以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以前,再也没有发现维佳有过把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念头。这件事情以后的每一年里教师都鼓励维佳去做一些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事情。巩固加深良好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在看完这个孩子整个转变的过程时,那种对人性的期待,坚持,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碰到这样一些愿意站在孩子角度着想,愿意深入,体贴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教师。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相信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貌的集体能够激发孩子内心这么强烈的自尊感,荣誉感以至于将追求诚实,高尚积极的事情当作终身目标和准则。
第五篇:读《像个孩子》有感
读《像个孩子》有感
今天真的过得挺“累”的。要么是在强迫自己睡觉,要么是在为吃什么饭发愁。其实并不是无事可做,一周下来积攒了不少作业,看着高数课本实在是提不起兴致。有的字母都还不会读呢,哈哈。还有会计作业也没做。因为不想委屈自己此时的兴致,于是就拿起床头那本《像个孩子》津津有味的读起来,是辜妤洁著的,一个90后作家,笔端的文字充满伤感但又不乏幸福。煞是让人羡慕啊!
羡慕书中人物的的敢爱敢
恨,喜欢那段《葵花泪》,喜欢女主人公辛吉的性格和聪明可爱。当然也喜欢辛吉的漂亮,羡慕修北对他的呵护和疼爱,甚至嫉妒修北那样的大帅哥对她的理解。他说辛吉“就像是一棵葵花,所有人都视你为高傲,不可一世。他们却永远也看不到你孤独的坚持与吞进肚子里的眼泪。”多希望有那么一天也可以有个自己喜欢的人那么理解我,能够看到我心灵的深处,能够看到我的眼泪和无奈。对于爱情我有些害怕了。不想再去触碰,只是当读到这些令人羡慕的情节时还是会微微心痛。
喜欢自己深夜里手握钢笔的姿态,即使写不出漂亮的文字,亦会感到饱满的幸福。我对幸福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最近发现自己对文字的喜爱已经到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境界,只是自己写不出华丽的辞藻,写不出精致的句式、只是简简单单的把自己的心情展现在屏幕上,也许这样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毕竟自己不是作家、亦不是文人墨客。如果真有机会希望可以去隐居,过不争不抢的生活,在哪那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的、没有任何勾心斗角。
“修北,你说生命就像赶车,每一站陪在我们身边的都会是不同的面孔。修北,我只是想知道,如果我给你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位置,那么修北你,是否就会在我的青春里永远停留?”读着辛吉的话,我在想象着妤洁这个精美的女子,是不是 真正的经历了一段完美的感情。我一直深信只有最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心,每次都会被那些感情感动的泪流满面。
知道自己是个感情丰富的女子,甚至可以用泛滥来形容了。我的感情太过细腻,我有一颗最真诚的心,我也比别人更容易受伤。我从来就不喜欢离别,可我也不会刻意去挽留。在我的感情世界里不允许欺骗和虚伪,如果掺了假的感情我宁愿放弃。我也算是性情中人吧,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高兴就是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不会阿谀奉承,所以有时不太讨人喜欢。其实想改变这样的脾气,只是真不是可以左右的。想想还是不改了,就这样吧。我相信总有一个人分享我的世界。《像个孩子》是一个朋友送给我的,我很喜欢这本书,也许是他距离我的世界比较近吧,毕竟都是90后。
想想最近的自己,好像迷失了方向。希望自己在音乐和文字中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并从此真实的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