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走在孩子后面有感
读《走在孩子的后面》有感
侯镇中心小学 张云霞
《走在孩子的后面》乍一看这本书的题目,不免生中疑惑,怎么能走在后面,在后面都能做些什么呢?正是这份疑惑促使我捧起了这本书。读完后,心中豁然开朗。蔡老师从家教老师的特殊视角,讲述了60多个孩子的真实教育故事,揭秘新一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实,记录一系列新颖、有趣的教育尝试,以及许多优秀家长的教育良方,可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诸多启迪。读后感慨万千,随笔写下点滴心得。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这一代孩子呢?”这是我做为一名教育者和家长一直苦思索的问题。要说走在孩子的后面,是一种教育艺术,那么“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不断给学生激励”不也正体现着这种教育观念吗?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学是一种探索活动,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信心和勇气,给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爱是可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热情的重要动力。
为此我想到执讲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民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时,学生选择剪纸的内容进行活动,并且自己动手制作剪纸。当他们非常高兴地在我面前展示自已的作品时,我对他们说:“很好,你很棒,只是这地方不太理想,你能再试试吗?”恳切的激励,让学生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在剪纸制作不起来,效果不理想的时候,我适时鼓励学生不要灰心,耐心引导学生认真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攻克难关。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独立存在的人。师生情感的和谐沟通,会使我们的教学生机无限。的确“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第二篇:读《走在孩子的后面》有感
读《走在孩子的后面》有感
黄河涛
“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教育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也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天成。”最近有幸读到蔡兴蓉老师的《走在孩子的后面》一书,这句话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反复盘桓。成为老师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思索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走在孩子的后面》这本书给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让我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是教育场景。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就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读书的历程中,遇见了各种各样的好老师。他们有的人讲课精彩、有的人乐于帮助学生、有的人治学严谨,仿佛老师这个职业对于我来说有一种天生的魔力。那时候的我,特别渴望成为一名老师。我无数次设想,自己有一日站在讲台上,给许多学生讲课,是什么样的场景。终于我成为了老师,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一步步成长,内心总是有说不出的喜悦。以前听人说:“干一行,厌一行。”我也听到一些同事对工作现状多有抱怨。但我以为,幸福是属于懂得满足的人的。
当我读到蔡兴蓉老师的文字,温润如水的字里行间,写满了作为老师的幸福感。我相信,蔡老师是一位幸福的老师。如今的我作为一名老师,乐于与学生相处,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更喜欢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觉得很幸福。这个让我真正热爱的岗位,是我实现一生追求的地方。《走在孩子的后面》中有一篇《走月亮》让我印象深刻,她不仅是一篇教育心得,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老师走在去学生家的路上,看到漫天的月光洒落,印证了那首儿歌“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交朋友……”。月下抒情的诗意传统,是一种别样的崇高情怀。蔡老师在序言中说要感谢月亮,因为大多数文字都是在月光下生成的。我一直觉得,这样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老师,写出的文字一定值得反复阅读。
我认识一位班主任,她的学生有一个家在农村孩子特别淘气,逃学回家。这位老师开了一夜车去追,担心孩子安全。近些年,老师群体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系列关于师风师德的新闻被不断爆出,从幼儿园虐童事件到大学教授与女学生的问题,都是对我们教师群体名誉的极大损毁。到底是老师变坏了,还是坏人做了老师?一个老师的行为总是需要接受社会的评判,毕竟我们与学生息息相关,与许多学生的未来精密相连。我认识的这位女老师,用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老师的责任与担当。我想她一路追逐的这个孩子,无论未来的发展如何,都会记住老师的恩情。一个老师的个人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与想法。
老师对待知识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曾经我的老师,会因为一个字的笔画“计较”多日,也有老师因为一个符号而送给我红叉。这些举动都促使我改正学习中的坏习惯,对我日后的发展有了正面的影响。如今我当了老师,也会纠正学生学习中的许多细节。面对当前的知识更新,我在努力与时俱进的同时,同样注重知识正确性的考证。
无论是站在讲台上,还是对学生进行生活中的影响,都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通过阅读《走在孩子的后面》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注意教育生活中的许多细节,让学生在无数个生活瞬间能够学到知识。全书65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仿佛65种色彩斑斓的人生,无数个教育瞬间的串联形成了整本书的绮丽炫目。整本书闪烁着作者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蔡老师对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如果说家庭教师是一种特殊教育身份,那么一对一的教育也是一种特别的尝试机会。蔡老师带领我们,从特别的视角,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教育思路。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最重要的是有自我,有自己系统的教育理念。我们常常面临难题,为什么现在的教育者常常感慨孩子难以管教?我想,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因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是今天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过度的保护,导致责任意识下降。现在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榜样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应当给予孩子相应的理解与支持,让孩子参与决策,表达自己的思想。孩子往往不愿意受到别人制定的规则的约束,但自己参与决策的规则他们更容易接受。如果这样的规则能够长期有效并且将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引导,那么这就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点滴积累,与学生做到心贴心的交流。我们只有感知到学生的意愿,才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选择最合适的引导方式。
我们跻身于教育行列,应该关注自己教育生活,正面鼓励引导对于孩子感知力、反省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都会造福孩子的一生。因而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反省自己,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坚持用赞赏和理解的眼光看待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尊重知识,但绝不应该盲目崇拜迷信某个人。在教育中,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珍贵的,学生思想力的提高是教育的目标。如此一来,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也就不远了。
我们的身上,肩负着教育祖国未来的责任,肩负着时代的使命,风雨兼程,坚持到底。对于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也不能停止。《走在孩子的后面》一书,在我的教育之路打上深刻的烙印,蔡老师优美雅致的语言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我如痴如醉,在这条路上前进着、探索着……
第三篇:《走在孩子后面》500字读书笔记
《走在孩子后面》500字读书笔记
读了《走在孩子后面》,深深的被这本书吸引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那么真实,离我们其实很近。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该多听听孩子自己心声,我觉得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应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60多个案例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深入寂寞》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孩子收养六只流浪狗的故事。尽管孩子衣食无忧,可是内心异常寂寞。寂寞离异家庭的男孩,孩子需要倾诉,黏在蔡老师后面,甚至跟进卫生间,不停地说。而蔡老师的倾听,就像巴林学院的小林校长。为什么孩子这么多话不肯说给家长听呢?因为家长根本就没耐心听,认为孩子说的是废话,疯话。父母的离异给孩子是巨大的伤害,使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爱,更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灵。认为孩子所需求的就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没有心灵上的沟通。
做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单亲孩子最难教。又有谁想过其中的原因?一篇《深入寂寞》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也告诉了读者一些常规教育策略,更多的是留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单亲孩子的教育之难难在清官难断家务事。单亲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其根据原因有时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亲或母亲,或是父母双方。长辈的问题太大,孩子心中有太多的苦楚,任何人置于孩子的境地都会孤僻,都会沉默,都会痛苦。对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像山,给他勇气和力量;母亲像水,给他慈爱和柔情,那个家,因为有双亲而成为乐园。可那些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对家的概念是什么呢?他能够在缺失父爱或母爱的家庭里能健康成长吗?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面对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使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是值得我们研究。
反思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总是以粗浅、简单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尤其是面对问题学生,总是一棍子打扁。必须耐心,耐心,再耐心。不同年段,不同心理;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可治标治本。走在孩子后面,不应是一味地跟着,做一只跟屁虫,而是细心观察每位学生行走的脚步,对症下药,让他走得更远更稳。宛如那皎洁月光,虽不灿烂,却能撒满角角落落……
第四篇:《走在孩子的后面》 心得体会
读《走在孩子的后面》有感
十一中综合组 陈真真
一页一页读下去,读完了蔡兴蓉老师的新作《走在孩子的后面》。蔡兴蓉老师并不像某些书籍一样只讲大道理却忽视了现实的存在,全书都是蔡兴蓉老师根据自己与孩子、家长关于教育的真实事迹而写的。通过一篇篇看似在讲故事,却又反复回味的文章,我似乎读到了何为走在孩子的后面。
这本书就是一个家教老师的观察笔记,讲述了60多个孩子的真实教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那么真实,离我们那么接近。文章里讨论了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面对这一代的孩子,孩子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怎样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新颖、有趣的尝试和许多优秀家长的教育良方。它打破了常规,打破了思维定势,以一个走进孩子心灵的角度,去了解、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或许是因为我还年轻,和自己做学生的时间相差不是很长,所以文章里面一些形为怪异的孩子,一些品行让人担忧的孩子,这些问题学生的处境和他们的行为让我很能理解。像《三春晖》、《夭》、《有一个女生》这些孩子,他们在某些人看来或许是错了,但是这正因为在孩子想要坚持己见的时候,我们用错了方法,我们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中文名叫李兆龙》、《假如我是胡媚儿》、《美国归来的童年》、《桑桑转学记》这类孩子独立成长保留了自己的本真,却个性十足的成长方式并没有让他们的人生走向错误。反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里多出其他孩子所没有的智慧。我们真该多听听孩子自己心声,我觉得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
家长,我们应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在家里面,反思我自己,儿子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尤其是每天我下班回家后总有絮絮叨叨的话要向我倾诉。而我上了一天的班,有时候很累,所以对他的话敷衍了事或者干脆直接打断,让他去玩自己的。读了蔡老师的故事,我无地自容,她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家长,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做个领路人,带领孩子走上健康、幸福的人生之路。作为家长,更有责任走在孩子的后面,成为像蔡老师这样阳光、灵敏、善于捕捉孩子性情的第一任老师。对于陪伴一个小孩的成长,你只能跟着他的后面,你不能跑到他的前面去。他不需要你为他带路。他成长的乐趣就在于,他来自己发现他的路。不要因为你是他的父母,不要因为你觉得你比他知道的多,你就应该跑到他的前面为他带路,指导应该走这条路或那条路。不要把你的愿意加在他身上,你不要作上帝操控和剥夺他自我选择的权力,即使你出于好意。
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走在孩子的后面,才能慢。走在孩子的后面,我们可以陪伴他们,但不需要强制他们走自己不想走的路,选择可以成为他们成长的乐趣;走在孩子的后面,才能更好地观察、督促和陪伴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走在孩子的后面,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做孩子成长背后的支持动力,让他们前行的脚步更稳、更有力!
第五篇:读《孩子》有感
渐行渐远
——读《孩子》有感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张璟宜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深刻见解。的确,父母可以给孩子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父母可以荫庇孩子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父母可以努力去模仿孩子,却不能使孩子像他们。父母是弓,孩子是箭。总有一天,箭会脱离了弓,飞向遥远的前方。诗人用优美的诗句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
这首诗让我感触良多。我想起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们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心总会剧烈地颤动一下。这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想象一下,当我们步入中年,得到了年轻时所追求的生活。我们平静下来才发现父母已经远去,子女们要远行,朋友们也渐渐散去。但我们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
记得那一天,母亲与我出门散步。我们等在马路口。在起步的一瞬间,母亲习惯的握住我的手。我却有些不适,皱着眉慢慢地将手从母亲手中抽离。我明显感到身边的母亲一愣,有片刻的尴尬。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受了委屈跑到父母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的孩子。我们慢慢长大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一个人承受困难。我们总是无视父母的关注。但是,真的有一天不管我们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我们留恋,为我们挂牵,为我们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也不会有人一直目送着我们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从前,我们很少回头张望。因为我们笃定,我们知道有一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我想,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多去陪伴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最后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慰藉和支持。让孩子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