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远程教育星级站点,争当十优管理员)创建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网上学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该
区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贴近生产、生活、农村“三贴近”,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一是通过组织优秀的教学片,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深入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增强种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益。二是通过网上交流农产品信息,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拓宽发家致富的路子。三是通过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带富一户群众的“三个一”活动,并以该项活动为载体,形成以党员干部、科技能人、致富能手带动其他群众共同致富的新格局,增强了农民群众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截止目前,共有1000余名农民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学到了一门实用技术,6个行政村建立了远程教育学用效果示范基地,新增加养殖、种植户30余家。养鸡、养牛、养羊存栏率,比去年分别增加了28、100、20。种植品种由原来的项目单一,扩展到苹果、石榴、葡萄、花卉等多种种植项目。先后涌现出小尚村苗圃基地、北朱村优质葡萄示范基地、刘庄村花椒种植基地、东冯封村养鸡场及西张庄村种植园区等学用效果示范基地。
二、农村党组织建设有力增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一个有力的党支部。该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活动以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员“双强”能力。这一点,已经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得到证实。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该区各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及入党极积分子集中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先进性教育学习,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年初以来先后投入30000余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和远程教育工作,有效加强了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的附属设施,为广大党员干部开会、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二是推进村务公开,在召开党员大会或组织学习时,利用投影对村级财务等需要公开的内容进行播放,一目了然。三是丰富了主题活动,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知识抢答、有奖问答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以前枯燥乏味的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彩了。
三、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围绕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的中心思路,该区各村的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的方式充分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从远程教育网络中精挑细选学习内容,组织农民群众收看。出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利用远程教育捕捉市场信息的意识增强,利用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能力增强,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科学致富的能力增强的“三强”可喜局面。该区还广泛开展农民文化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各村均利用晚上的农闲时间,组织青壮年农民利用中小学教育栏目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利用政治教育栏目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有的村还办起了农民英语培训班。目前,全区各村农民思想解放的多了,因循守旧的少了;思考致富项目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科技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关心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大事的多了,吵架打闹的少了。
此外,该区各村站点还定期组织农民收看优秀文化生活节目,提高农民文化素养。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先进模范典型事迹片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做“四有”新农民,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第二篇: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远程教育星级站点,争当十优管理员)创建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网上学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各项工
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该区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贴近生产、生活、农村“三贴近”,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一是通过组织优秀的教学片,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深入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增强种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益。二是通过网上交流农产品信息,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拓宽发家致富的路子。三是通过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带富一户群众的“三个一”活动,并以该项活动为载体,形成以党员干部、科技能人、致富能手带动其他群众共同致富的新格局,增强了农民群众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截止目前,共有1000余名农民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学到了一门实用技术,6个行政村建立了远程教育学用效果示范基地,新增加养殖、种植户30余家。养鸡、养牛、养羊存栏率,比去年分别增加了28、100、20。种植品种由原来的项目单一,扩展到苹果、石榴、葡萄、花卉等多种种植项目。先后涌现出小尚村苗圃基地、北朱村优质葡萄示范基地、刘庄村花椒种植基地、东冯封村养鸡场及西张庄村种植园区等学用效果示范基地。
二、农村党组织建设有力增强好范文版权所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一个有力的党支部。该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活动以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员“双强”能力。这一点,已经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得到证实。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该区各村党好范文版权所有支部组织党员及入党极积分子集中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先进性教育学习,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年初以来先后投入30000余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和远程教育工作,有效加强了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的附属设施,为广大党员干部开会、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二是推进村务公开,在召开党员大会或组织学习时,利用投影对村级财务等需要公开的内容进行播放,一目了然。三是丰富了主题活动,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知识抢答、有奖问答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以前枯燥乏味的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彩了。
三、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围绕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的中心思路,该区各村的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的方式充分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从远程教育网络中精挑细选学习内容,组织农民群众收看。出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利用远程教育捕捉市场信息的意识增强,利用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能力增强,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科学致富的能力增强的“三强”可喜局面。该区还广泛开展农民文化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各村均利用晚上的农闲时间,组织青壮年农民利用中小学教育栏目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利用政治教育栏目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有的村还办起了农民英语培训班。目前,全区各村农民思想解放的多了,因循守旧的少了;思考致富项目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科技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关心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大事的多了,吵架打闹的少了。
此外,该区各村站点还定期组织农民收看优秀文化生活节目,提高农民文化素养。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先进模范典型事迹片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做“四有”新农民,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第三篇:发挥妇联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开展“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县妇联围绕全县发展大局,找准妇联在“党政关注、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上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县妇女工作,确定了今年的工作思路,做到抓好常规工作、突出重点工作、打造品牌工作。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妇联与县文明办、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在全县开展了“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活动以提高全县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加强农村庭院经济开发和美化绿化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广大居民的精神风貌为重点,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及“美在农家”活动,不断促进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环境建设上台阶,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妇女求知、求美、求富、求新。这也是为促进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变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所采取的一项积极行动。活动充分发挥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广大家庭和妇女儿童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新时期广大妇女在整个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家庭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积极动员广大家庭和妇女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统美德的实践者和社会新风的传播者,参与“富强**、和谐**、诚信**”的建设者。各级妇联组织切实发挥凝聚妇女、带动家庭、联动社会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全县广大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妇女典型人物,通过跟踪报道、制作专题在电视台播放等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提高了广大家庭成员对该项活动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各乡镇、各单位积极在公共场所广泛张贴、刷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规范性标语口号,为该项活动开展,营造起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一建”即建一个标准化沼气池;“二树”即树典型,树形象(通过发现、培树诸如“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倡导文明新风的各类先进典型,从而树立新时期整体妇女形象);“三清”即清理草堆、清理垃圾堆、清理粪堆;“四改”即“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美五化”即“环境美、庭院美、居室美、仪表美、心灵美”,“居室美化、庭院绿化、房前屋后净化、家庭成员知识化、家庭生活科学化”;“六进家”即“文明进家家家美,法制进家家家安,文化进家家家乐,科学进家家家富,美德进家家家安,环保进家家家益”。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县里成立了“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妇联,由县妇联主席林清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对全县“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乡镇、各单位也把这项活动摆上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及办事组织,并立足各自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全面部署落实该项活动,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从而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学对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XX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XX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XX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XX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找范文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XX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