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

时间:2019-05-13 16:3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

第一篇: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

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

祖明远

调查背景

“5 12”汶川特大地震,把四川农村许多地方变成了重灾区。如何在悲壮中激发起奋进的力量,借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使之上档升级,这是摆在许多重灾区面前的共同难题。从百废待兴的地震重灾区到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样板,都江堰市只用了3年时间。在破解共同难题中,都江堰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哪些有益探索?这些探索,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就此,记者日前赴都江堰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4月的都江堰市,田野乡村处处春光无限。无论是向峨乡规划连片的万亩猕猴桃园,还是茶坪村舒适便捷的乡村连锁酒店,无不散发着浓浓春意,已经完全看不出地震曾为这里带来的伤害了。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借力灾后重建,都江堰市在农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的同时,着手配套产业建设,快速走出地震的阴影,为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达到一定水准后,如何保障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做法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做强做大产业作为关键的支撑点。”成都市市长助理、都江堰市市委书记刘俊林如是说。2010年,都江堰市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28.46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16.5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如同这醉人的春色,新农村建设给都江堰市整个乡村带来活力无限。

特色的产业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抓手

现场:

在向峨乡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前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果园依山就势连绵成片。曾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种植业如今走上现代化的产业之路,通过规模种植和品牌化经营,该乡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打特色农业品牌。现在都江堰猕猴桃已先后走进了上海世博会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成为都江堰新农村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农村建设内容繁复,千头万绪,就如一张网。在都江堰市农发局副局长徐兵眼里,从交通建设到土地流转,从村容村貌整治到基层民主建设,无不囊括在新农村这一概念中。在众多工作中,都江堰市特别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和主线。

大力发展产业,已经形成共识,但发展哪些产业,却颇费脑筋。“要打造和推广都江堰造的高端农副产品,利用精细加工实现产品增值,在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上大做文章。”都江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熊先祥说。

依托科研院所,通过引入四川农业大学等战略合作伙伴,制定人才吸引优惠政策等手段,都江堰市搭建起了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平台,不断研发推广新品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智力、技术支撑。

科学规划,狠抓示范基地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打造了10个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村民集群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种植业,走规模化种植路线。以翠月湖镇五桂村为例,目前已建起了一个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包括120亩食用菌栽培大棚,以及菌种繁育场、发酵料堆场、覆土消毒房等全套配套设施。通过深加工,该村出产的高端食用菌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村民收入也同步增长。

每一个特色农产品基地都是不断传播推广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的“播种机”。以基地为纽带将农户团结带动起来,一方面壮大了现代农业规模,另一方面也搭建起了农民增收的新平台。

由特色基地这个点进而集聚成农业产业这条线,都江堰市巧做“加法”,农业产业化向着全域拓展。通过彭青线、沙西线等“四横三纵”骨干路网将各特色基地穿点成线,形成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共涉及12个乡镇,耕地面积达17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0%,覆盖农业人口19万余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4%。以特色种植业为龙头的现代农业正成为带动都江堰农村发展的火车头。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

现场:

在天马镇焦家院子农房重建点,公路旁的油菜花在阳光映照下黄得耀眼。一栋栋风格相仿却又各具特点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整洁平坦的小路贯穿整个小区,统一入户的天然气、自来水、光纤一应俱全,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农村住房的印象。

在地震中,都江堰城乡房屋受损严重,房屋直接经济损失251.5亿元。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重建新家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都江堰市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化危为机,创造性地推出“农村住房重建十大模式”。通过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住房重建有机结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对接,真正将农村资源转变为资本,一举将都江堰市农村住房建设向前推进了20年。

借灾后重建契机,都江堰市大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3年内全市累积投入国省县乡村道路建设总资金60.53亿元,改扩新建道路里程超过震前历年总和,目前村村通柏油路,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新农村的“发展之路”。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以往因基础条件制约的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大幅度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同时,更直接推动了都江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要有新产业。以打造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都江堰市在着力营造自然景观的同时,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借助川西平原风光精心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拓展了一条新路。

以大观镇茶坪村为例,新建的公路为深居山区的旅游资源打通了出口,而依托重建住房构建的连锁酒店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现实条件。目前,茶坪村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主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512元。地震前全村只有7台机动车,现在村民私家车数量已达50多辆。

良好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医院学校等基础配套,使都江堰的农村小区也有了城市气派,城乡差别在这里几近消失。

创新的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故事:

都江堰市充分发动群众、尊重群众民主权利,创新村级治理机制,对村级事务的提议、执行和监督形成了“提出议题、审核议题、公告议题、讨论议题、表决议题、公告决定、执行决定、监督反馈”的“八步议事法”,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简单的八个步骤,从程序上纠正了以往农村基层治理的随意性,有力保证了基层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当生产逐渐走上轨道,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之后,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依法规范和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震前开始启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确权颁证和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江堰市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确定了一整套民事民定的思路和办法,调动村民议事的积极性。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为方便村民议事的“八步议事法”应运而生,在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促进和谐、消解矛盾、推动进步的重要作用。

“基层民主也是地方发展的‘助推器’。灾后重建中,广大群众创造性地探索出了12种城市住房重建模式和10种农村住房重建模式,加快了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的进程。基层民主的发展,使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发展干劲更足了。”刘俊林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治理机制创新的效果。

在农村确权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格局初步具备的情况下,都江堰市还将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于乡村集体经济,通过集体资产量化,将股权分配给集体经济的各个成员,使利益链条和利益分配格局有机联系起来,既能激活农村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又能进一步强化对乡村干部的监督,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良性的制度架构,创新的治理机制,将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新农村要有新产业。以打造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都江堰市在着力营造自然景观的同时,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借助川西平原风光精心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拓展了一条新路。

以大观镇茶坪村为例,新建的公路为深居山区的旅游资源打通了出口,而依托重建住房构建的连锁酒店更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现实条件。目前,茶坪村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主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512元。地震前全村只有7台机动车,现在村民私家车数量已达50多辆。

良好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医院学校等基础配套,使都江堰的农村小区也有了城市气派,城乡差别在这里几近消失。

创新的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故事:

都江堰市充分发动群众、尊重群众民主权利,创新村级治理机制,对村级事务的提议、执行和监督形成了“提出议题、审核议题、公告议题、讨论议题、表决议题、公告决定、执行决定、监督反馈”的“八步议事法”,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简单的八个步骤,从程序上纠正了以往农村基层治理的随意性,有力保证了基层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当生产逐渐走上轨道,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之后,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依法规范和保障村民民主权利,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地震前开始启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确权颁证和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江堰市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确定了一整套民事民定的思路和办法,调动村民议事的积极性。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为方便村民议事的“八步议事法”应运而生,在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促进和谐、消解矛盾、推动进步的重要作用。

“基层民主也是地方发展的‘助推器’。灾后重建中,广大群众创造性地探索出了12种城市住房重建模式和10种农村住房重建模式,加快了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的进程。基层民主的发展,使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发展干劲更足了。”刘俊林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治理机制创新的效果。

在农村确权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格局初步具备的情况下,都江堰市还将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于乡村集体经济,通过集体资产量化,将股权分配给集体经济的各个成员,使利益链条和利益分配格局有机联系起来,既能激活农村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又能进一步强化对乡村干部的监督,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良性的制度架构,创新的治理机制,将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探析: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不能单纯依靠外部“输血”,更要善于从农村、农业、农民内部入手,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市,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灾后重建中,都江堰市化危为机,利用政策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种种契机,又使新农村建设大大推进了一步。其关键之点,在于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活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厘清产权,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农业产业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依托产权制度改革打通资源通道,创造出 “农村住房重建十大模式”,大幅度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创新和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从而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和谐的内部环境。正是因为抓住了改革这个根本、农民这个主体,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之路才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顺当。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学对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XX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XX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XX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XX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找范文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XX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许多专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包括到国外考察后,在总结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为五个“新”: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形成“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从“三农”方面看,也可概括为“三改一化”: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四篇: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调研

关于对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市辖**个乡镇,**个村,**个街道办事处,人口**万,其中农村人口**万。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是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全市首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近年来,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省委**号文件下发后,我们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迅速启动北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努力探索“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路子,并通过辐射带动,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一、示范片建设基本情况

示范片共涉及**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户,总人口***人,规划面积为**km2。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推动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村落民居为重点,通过一三产业互动,努力实现民富、村美目标。

----到2012年,绿色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精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优质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万亩、高档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万亩,设施农业占示范片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建设总投资达到**亿元,示范片农业年生产总值达到**亿元,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农业标准化率、良种率达到**%,参与主导产业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速达**%以上。

----产业布局:一轴:空间发展轴。四大特色产业:绿色茶叶产业、精品蔬菜产业、红心猕猴桃产业、高档花卉苗木产业。五大农业 1

园市:“花舞人间”特色农业园、生态园、苏维埃红色农庄、古镇农耕园、蔬菜创新产业园)。

----旅游形态:

二、示范片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要求

1、示范片建设是破解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镇化进程难题的有效举措。

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形成优势产业,建设正规化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形成优势产业,必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就要打破村与村甚至乡镇与乡镇的地域界限。示范片正是这样一个打破地域界限、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而且,随着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必然促进农民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更紧迫,任务更繁重,更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示范片建设。

2、示范片建设有利于整合资源,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难题。

资金投入不足、投入分散是各地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反映的问题。我们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政府通过规划建设示范片,可以把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支持的资金有效整合起来使用,产生放大效应。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通过对示范片实行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吸引大中型企业、民间组织参与建设,从而破解资金“瓶颈”问题,实行农民、政府、社会三方合作共赢。

3、示范片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示范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是在普惠制基础上的提档升级,要建成新农村的“窗口”。因此,示范片建设必须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我们认为,要体现“一个核心四个集中”的目

标要求。即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核心,推进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市(集中发展市)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社会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市集中,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4、示范片建设必须抓好农村社市管理,提升农民的素质。

示范片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农村新社市、培育新农民。在农村社市建设任务完成的同时,就要抓好农村社市管理,实行“村改居”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社市组织和制度,完善社市的服务设施,逐步把农村社市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切实抓好农民素质工程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担当起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如果农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仅靠政府推动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也不会持久。

三、示范片建设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的主体参与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发挥甚至为了个人局部利益阻挠实施,建设好新农村是一句空话。目前,示范片农民普遍等、靠、要的惰性观念严重,当前,青壮年以及有知识、能力和一技之长的农民大都在外务工,留在家的老弱妇幼难以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要投入搞产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作不了主或者无经济条件支撑,建新农村不是“我要干”而是“你要我干”。

二是主导产业培育尚需一个过程。培育好、发展壮大好主导产业是建设新农村、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和关键。示范片确立的主导产业为茶叶、果蔬、花木,我们示范片内的群众以前主要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几乎是从零开始,尽管政府在政策上给了很大支持,但群众的一次性投入还是比较大,加之留守农民普遍传统观念、闭关自守意识浓厚,新发展产业缺资金又不愿冒风险(农产品市场波动大),宁愿看到别人赚钱后才考虑干而不愿主动带头干,引导业

主、龙头企业规模流转土地时阻力大,宁愿把土地、资源闲臵都不愿流转出去,此外,示范片专合组织建设滞后,已建专合组织尚缺乏实力和组织带动能力,主导产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可以说,农民的单家独户小农经济、落后传统观念和组织带动机制的不健全带来主导产业培育困难多。

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整合尚需要加大力度。示范片面广人多,农民经济水平不高,地方和基层财力紧缺,需要国家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主导产业,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基础条件,补助农户进行新民居点建设和居住环境条件改善。据规划测算,示范片三年新农村建设总投资7.36亿,需要政府投入3个多亿,绝大多数的资金是要靠各条线对口争取整合,而往往在资金整合上又存在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来源渠道多,而各条线、各级安排的项目资金的原则、投向范围、重点不一,资金使用监管以条条为主,往往造成资金投向难以全面整体向示范片倾斜;二是资金配臵效益不高,甚至出现资金用不出去(有的项目国家仅仅是补助,大量资金还得农户和社会筹集,项目严格打表验收,造成资金用不出去,从而不得不结转或向上申请调减)。相反,大量急需投资综合效益好的项目又无渠道安排;三是要求地方配套,每条线每个项目都要求地方配套,政府由于财力不足,“借钱难”,压力困难很大;四是各条线项目资金监管政策不一,项目质量标准、验收标准不统一,每个项目都要搞审计和做一大堆验收资料,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四是联动协调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项目,涉及面很广,工作上各个环节需要协调配合一致,在政府和部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基层、基层与农户各个环节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目前,示范片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尽量减少示范片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阻力,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的打算和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作为示范片建设,时限短,要求高,工作量大。根据实际,我们要重点围绕“两到户三配套”,即:农民增收项目落实到户、村落民居建设规划到户,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公共服务配套、基层组织建设配套,强力推进示范片建设。同时,抓住融入成都经济市的大好时机,与市内、外的项目资源进行“串接”,借力发展,错位打造特色亮点。为此,重点应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产业富村工程。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按照已确定的茶叶、果蔬、花木产业发展布局,切实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发展项目具体规划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个地块。彻底打破行政市划界线,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规范化、标准化连片整村发展,着力做大做优做强主导产业。

二是大力实施政策扶村工程。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各种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在示范片惠及面和力度。把政策倾斜到村,实施强村政策。不仅政府的扶持政策要向示范片倾斜,而且政府还要出台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向示范片投入。

三是强力推进党建治村工程。党管农村工作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实现乡村良好治理状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臵形式,推进村委会和其他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

四是积极探索政府技术买单。高水平打造新农村示范片,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而这些依靠群众是很难办到的,就需要政府出面出钱买单,特别是要重点依托川农大科研优势,把示范片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群众提供科技服务,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产品。

五是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要继续深化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上要有新突破。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力争在激活示范片发展要素上取得新突破。

第五篇: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科学运用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倡导弘扬生态文明,保护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是农民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也是农业的潜力所在、魅力所显,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长远之策。

一、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决定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力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1、生态恶化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成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一是农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资源禀赋方面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沙漠化、荒漠化土地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8%和18%,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可利用草场90%以上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二是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我国耕地污染面积已近2亿亩。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高达西方发达国家的3倍,农药施用量为美国的2.5倍。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但严重污染农村水环境,直接危害农产品生态安全,还深度破坏农业的伴随型生态系统。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污染也日益突出。加之以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农村工业化,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十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更为直接。三是农民居住环境治理滞后。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公共环卫设施的严重不足、村镇管理缺位等原因,农民居住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脏、乱、差”现象严重,生态威胁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加凸显出生态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2、生态良好是体现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突出主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是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从这个内涵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有利于优化经济 1

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增加农民的有效收入,保障生活宽裕;有利于丰富精神文明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有利于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状,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进村容整洁;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也集中了一个地方所有村民的共同愿望,这是管理民主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把生态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建设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搞好建设。在制定产业规划、确定建设项目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当前与未来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新农村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3、生态保护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命题。按照生态学理论,社会的转型首先是从产业的生态转型开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取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一旦破坏,今后治理成本更高、代价更大、恢复更难。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国家适时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的主战场放在农村。以城乡为界,广大农村是淡水、耕地等资源的最大腹地,农村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线长面广。从这一角度讲,建设新农村,改善村容村貌,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既是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依托,体现出保护大生态的宏观战略思维。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注重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生态的理念,立足于全部国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淡水、海洋、生物、光热等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建设绿色而美丽的新农村;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确保农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平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举措,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的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是以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农村发展,也可以说是一场生态革命。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层次上看,它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是培育农村生态产业、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以此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1、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依据农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从长沙来看,一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围绕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重点建设了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等生态农业走廊,深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四大生态农业产业走廊已成为湖南乃至全国发展水平较

高、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区域。二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坚持服务城市、提升价值、拓展功能、打造品牌的开发理念,以现代农业展示、农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为特色,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园、农业产业园、家庭庄园经济、生态农业示范走廊建设。全市现有“农家乐”1200余家,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总量超过120万人次,经营收入总额约1500万元。三是发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农业。注重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合理地使用地、肥、水、药、种、能等投入,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安全,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着力抓好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储运、加工、包装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2、合理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高效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生态资源的显著增值,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一是要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抓好退耕退牧还林还湖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环城林业生态圈等重点工程建设,正确处理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经济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防止新一轮森林破坏,控制大树、古树移栽进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填塘、不砍树、不推山,吸取“大跃进”的教训。二是要珍惜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大力发展农村小康水利,充分发挥其灌溉功能、观光功能、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防止水土资源流失。三是要推广利用新型能源。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循环农业。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能源村”、“卫生村”、“生态村”。长沙的实践证明,农村沼气建设前景广阔。我们把沼气建设与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配套,促进了畜牧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着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是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要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把村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小康水利、道路、电力工程建设,形成生态资源有效整合、环保设施统建共享、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新格局。二是要因地制宜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使村庄、街道的变化延伸到庭院,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和植被,搞好农村沟渠、堰塘整治及田园绿化,完善村

庄建设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三是要分类指导开展村镇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创新载体和模式,推动村镇生态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着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从今年开始,长沙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重点,示范村逐步实施“三整三改一分离”(“三整”即整修乡村道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三改”即改水、改厕、改电,“一分离”即人畜分离),整治村逐步实施“四清四改”(即:清路障、清淤泥、清污水、清垃圾,改水、改厕、改灶、改猪圈),这样整村推进,取得村庄环境整治的生态集合效应。

三、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新农村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将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我们要切实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以规划为先导,以机制为纽带,以投入为保障,把新农村生态建设推进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1、编制新农村生态建设规划。既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格局,又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建设相结合,使生态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划的编制要分别提出长期、中期、短期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并根据环境容量、自然资源状况分别采取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策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要充分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如我市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安排村镇规划专项费用1000万元,用三年时间完成建制镇控制性详规,村庄规划面达50%。并组织18家规划设计单位,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所大学的700多名学生,分成100个小分队,深入全市200个村庄开展新农村规划的前期调研,确保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做好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同时,我市还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真正做到以规划指导建设、引领发展。

2、完善新农村生态建设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坚持定期研究和部署新农村生态建设工作,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各种不同利益关系衔接好、平衡好,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调动方方面面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参与、自觉支持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执法监督机制。推进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节地、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快《循环经济促

进法》的立法进程,抓紧制定《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善生态恢复与修复责任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保证现有生态保护法规和条例的有效贯彻实施。三是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乡村环保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和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状态及时做出评估和预警,为新农村生态建设提供迅速翔实的科学依据。四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评选、表彰、宣传等方式,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生态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支撑。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农村生态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引入“绿色GDP”指标体系,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修订县市区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抓好督查落实,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3、加大新农村生态建设投入。一是逐步提高财政预算中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支出比例,并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新农村建设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资源节约管理和农村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积极探索农村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办法,加大对生态良好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加快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真实反映自然资源的价值,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生态食品提供价格杠杆,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生态建设,走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之路,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重视加大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科技投入。支持开发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新技术,努力突破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的技术瓶颈,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推广节水灌溉、优良品种和新型农药,用先进实用技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技术支撑。

下载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远......

    发挥远程教育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远程教育星级站点,争当十优管理员)创建活动为载体,......

    新农村建设讲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多篇)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

    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2007-12-12 17:23: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2......

    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关键在人。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人为本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范文模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关键在人。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

    水利局新农村建设推进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为了认真总结我省农村水利建设的成效与经验,进一步研究加快农村水利发展的新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适应xxxxxx......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精选合集)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现状]我县工业园区规模小,效益差,运行质量不高,占用资源与产出效益不成比例;名牌拳头产品缺乏,市场占有率不高,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小。 [建议]首先,开通“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