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随笔[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3:3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随笔》。

第一篇:读随笔

读《培根随笔》有感

“知识就是力量”,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吧!是的,这就是《培根随笔》的作者,培根所提出来的。虽说他的一生中没有什么科学的新发明,但他的这句话对当时的科学发展影响很大。据说,培根就是因为露天受风寒而逝世的。多么伟大!多么悲壮!为此,我仔细的读了《培根随笔》,果真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中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谈学问》和《谈逆境》这两章了。

先说说学问吧。想必大家也知道,我们现在每天辛苦地学习,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获得学问喽!但虽说现在我们每位同学都在一个教室里,听同样的老

俗话说,“笨鸟先飞”,无论你天资怎样,但只要努力了,终究还是会有回报的。可有的同学偏偏不这样想,自恃聪明,懒得去努力。是的,可如果你不努力,就算有再好的天资又能怎样?培根说到的一句话很有哲理:“天生的才能也需要学习才能完美,就像天然的植物一样,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这不禁使我回想起《伤仲永》这篇文章。文中的方仲永,本是个天资聪慧的孩子,可因未学习而导致才能泯灭,沦为平民。这是否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呢?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已经没有方仲永那样的天资,如果再不付之于努力的话,那结果会怎样?可能比平民都还不如吧!

再谈谈逆境。培根在书中对顺境和逆境作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有一句话说道:“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钦佩。”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拥有永远的一帆风顺,逆境是难免的。可偏偏有的同学容易在逆境面前低头。有一句话说得好:“海水不遇到礁石,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是的,没有逆境,我们的人生将平淡无奇;没有逆境,我们的生活将索然无味。只有勇敢的接受逆境,并坚持将其打败,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正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在接受学问的同时,难免会遇到逆境。但只要我们勇敢的去挑战逆境,在成长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相信终有一日能看到雨过天晴后的美丽彩虹!

师讲课,做同样的作业,可为什么最后的成绩不同呢?这就要看个人方面了。

第二篇:读《简爱》随笔

读《简爱》随笔

汉语言文学1701李丹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简爱》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位女性,当时的19世纪不像现在倡导人人平等,在那时流行男尊女卑,女性是不被尊重的,但夏洛蒂•勃朗特与她的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恩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在小说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简•爱出身于牧师家庭,并在幼年就成为孤儿,寄养在舅舅家。不久舅舅里德先生病死,简爱受尽表兄和表姐妹的欺侮。里德家是个男性中心的家庭。舅舅死后,里德是一家的中心,他歧视母亲和姐妹,虐待简•爱,冷酷无情,专横残暴。一次他与简发生冲突,舅妈便把她锁进红屋子。红屋子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居所,它是里德家庭的中心标志,是禁闭之所的象征。

后来,舅妈里德太太把她送进洛伍德慈善学校。简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教师,但她受不了那里的寂寞、冷漠,于是登广告找到了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庄园主——罗切斯特,是个性格阴郁而又喜怒无常的人,但他敢作敢为,深奥神秘。在罗切斯特举办的家庭聚会上,简意识到自己已爱上罗切斯特,不久她答应了罗切斯特的求婚。婚礼前夜,简从梦中惊醒,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正在戴她结婚用的面纱,然后把面纱撕成两半。婚礼如期举行,一位不速之客闯进了教堂,声称婚礼不能进行,他说罗切斯特年前娶了梅森先生的姐姐为妻。罗切斯特承认了。

简悲痛欲绝地离开了庄园,饥饿劳累,最后晕倒在牧师恰巧也是自己表哥圣•约翰家门前并获救。圣•约翰准备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向简求婚,就在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她仿佛听到旷野中罗切斯特的呼喊。于是她重新回到他的身边,同时还带来了一笔从叔叔那里继承的遗产。当简回到桑菲尔德庄园时,整个庄园已被疯女人贝莎放火烧成一片废墟。罗切斯特为了救她,烧瞎了双眼,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简赶到农场,向他倾诉爱情,他们终于结婚。两年后,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被治好,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降临人世。

我被深深震撼:简的感情是多么丰富而又理智。当我们深爱一个人时,很多时候,为了怕失去,我们委屈自己,不敢说出心里的话,甚至忍受自己在他眼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简爱不能忍受。纵使她不美丽,贫穷,卑微,但她也是有自尊的,她渴望平等。我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像简爱一样选择离开。简爱是勇敢的,是不屈的,是顽强的。简爱这位传奇女子让我敬佩了许久,同样,书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也让我感动了很久!

有人认为罗切斯特对爱情不忠,既然已经和梅森小姐结过婚,总是梅森小姐患有遗产性的癫狂病,那罗切斯特也该照顾梅森小姐一辈子吧!至少他们曾经相爱过,并且梅森小姐也不想自己弄成这个样子!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罗切斯特也不例外!如果说让罗切斯特放弃与简爱之间的爱情,与那个已经没有人性、没有爱的梅森小姐在一起,这只会使罗切斯特与简爱陷入痛苦的深渊,这才是对爱情的不忠。

她虽然看似是强硬的,但她也是温柔的,在强硬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包容的温柔的心。时光如箭,岁月如梭,当满头青丝幻化白发,曾经尖酸刻薄的姨妈躺在病榻上时。简爱忘记前嫌,认真照顾。虽然直到最后姨妈也没有改变对简爱的看法,但简爱丝毫没有怨恨,依旧尽心尽力。当简爱知道爱人罗切斯特是有妻子时。她没有责骂,只是以离开的方式保存爱的尊严。得知罗切斯特为救妻子双目失明时,简爱又以宽容而温柔 的心包容了他曾经的欺骗。也正是因为简爱的包容所以最终获得了幸福。而现实中的我们也是需要一颗宽容的心,如水的宽容,原谅他人的错误,不耿耿于怀,又何不是对自己的“宽容”。

简爱拥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像是一本古老的书值得品读。每一种品质像是一种花纹,在蝴蝶从污泥中飞起的时候炫烂。所以让我像简爱一样做一个如水的人吧。干干净净如清水,清快明亮似小溪,有容乃大若江洋。

作者用了十三章来描写简爱的成长,而简爱遇到罗切斯特先生并且爱上他,以及简爱从罗切斯特先生那里感觉到他可能也爱她,只用了短短的四章。

简爱的成长缓慢悠长,而她的爱情则迅猛直接。她和她的爱情站在那里,等着一个一个的过路人,她会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爱情放逐出去,用来试探那个人是不是可以用来爱与被爱的。

简爱遇到了罗切斯特先生,从未遇到过爱情并一直保持理智的简爱明白这是命运的垂青,她稳步向前,大胆出击。她知道这是爱情来临的信号,爱情,或者说是爱情的想象很快滋润了简爱,她渴求已久的甜蜜原来是这样的滋味。或许坎坷,或许艰难,但是最终,她等到了。

但是如果罗切斯特先生换成另外一个人,或许也没什么不同。只要他条件不是太差,他都可以用来承载一份早就准备好了的爱意。

像简爱一样的文艺青年,心里一直对这个世界有着美好的期待的。他们或许有些势利,看不起所有的粗俗与穷困;他们或许有些戏剧性人格,在外人看起来有着太多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他们或许太容易动情,毕竟他们手持渴望爱情的火把那么多年,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深渊。

但是,仍会有不少文艺青年会不断地走上这条道路,或许还会更多。可能现实并没有那么糟糕,可能爱情也并非那么美好。但是后者带来的甜蜜的确抵消了不少前者的负面影响,况且,在大多数人可以美好的时候,去追寻另一样美好作为点缀,又有何不可呢?

简爱是文艺小说里边的文艺女青年,她们执着地欣赏生活的美好,毫不畏惧地追逐那些可以为己所用的光芒。即便在天寒地冻的风雪天里,只要一盏橙黄色的钨丝电灯,她们也坚信生活的凋敝里,有着金沙般的细雪做点缀。

文艺青年之所以相信爱情,就是因为他们相信爱情能够战胜野蛮。倘若作为爱情的信徒不能为此和生活据理力争的话,那么又怎么能获得一种战士般的荣誉感呢?

简爱,就是一个对爱情深信不疑的文艺青年。

第三篇:读《红楼梦》随笔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秦可卿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评。

秦可卿进入贾府,贾珍对她垂涎早已,面对这一境地,贾珍的诱胁是她陷入孤立无援的状况,要么以死相逼,要么委身顺从,她的心细是她能动察到周围的一切,她的要强,又使她感到人言可畏,这样使她心重,不甘于落入贾蓉父子手中,直到自缢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死是死于精神上无休止的蹂躏。秦可卿不是一个饱暖思淫欲的淫妇,她是个有心计,有手腕,有封建“治才”的女性,她的羞愧自缢,反映了无法摆脱这一厄运的精神苦闷。

《红楼梦》中还有众多的丫鬟,在丫鬟中最有地位的便是鸳鸯,她是贾母的贴身丫鬟,是贾母一会儿也离不开的得力 “心腹”, 鸳鸯处事从容,无论什么场合,都能泰然相处之,举止适宜,无论大事小事,她都想的周到,办得妥当,就是这样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成为贾府众多丫鬟之王,所以,贾母评论说:“鸳鸯那孩子心细一些,我的事情,她想着一点了,该要的她就要了来;该添什么她就趁空儿告诉他们了”, 鸳鸯还是个心地善良之人,她不依仗贾母之势作威作福,倒还经常帮助别人排难解忧,虽然她外表柔弱,却是个有志气的刚烈女子.我们都知道贾赦采取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的手段要讨她做小老婆,邢夫人说:“女孩子里头,就你是尖儿;模样儿,行事做人,温柔可靠”,在他们看来这是又高贵又体面的不想遭到她坚决的拒绝,前来拉牵说合的嫂嫂,被她骂的狗血喷头;做了准姨娘的平儿袭人开她的玩笑,让她抢白了一顿,她说:“别说叫我做小老婆,就是这会子大太太死了,叫我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做姑子去,不然,必有一。在贾母面前,哭着,发誓道:“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大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了死了,也不能从命!”那样坚决,那样刚烈,不由得让人从内心佩服她。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形象生动,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虽然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

第四篇:读《长恨歌》随笔

读《长恨歌》随笔

陆兰军

自来对《长恨歌》的解读,主要集中于,一是歌颂李杨旷古的绝世爱情;二是借诗咏史,哀唐玄宗爱恋杨贵妃祸国殃民;三是白居易寄情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感叹自己的身世。正可谓,见仁见智。

今读《长恨歌》有感于此,随笔于下:

开篇其实有很大的咏史色彩,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回看血泪相和流”,看似在说唐玄宗宠信迷恋杨贵妃,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祸国殃民。其中也可以看出玄宗对杨贵妃感情的微妙转变。“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诚然,最初,唐玄宗挑选杨贵妃是出于情色欲望。但是杨贵妃之所以能够得到玄宗的“三千宠爱在一身”,以致“从此君王不早朝”,绝不仅仅只是因为美貌的女色诱惑,想来盛世大唐美貌超出杨贵妃的自不在少数。

唐玄宗是一个文人皇帝,爱好舞曲,据传《霓裳羽衣曲》就是出于他手下。而杨贵妃又是能歌善舞,与玄宗一唱一和,“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其实已经由最初的美色情欲慢慢变成了一种知音间的相知相守。其实这也是后来在杨贵妃香消玉殒之后,玄宗对其恋恋不忘的根本所在。

整篇诗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前半部上面已经说到。后半部分,篇幅在整首诗中占很大比例,重点描述玄宗对杨贵妃的怀念与眷恋。诚如上面所言,玄宗因为失去了生活伴侣、知己知音而感到孤寂空虚。关于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那么多玄宗对杨贵妃的追忆与痴恋眷顾,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是李杨爱情纯真可贵的最有力的佐证。其实,从深层次来看,虽不能排除其中的爱情色彩,但是更多的是玄宗内心世界的一种孤寂与怅惘。

《长恨歌》,“恨”字何来?有玄宗的恨,也有作者自身的恨。玄宗的恨,主要有三恨。一恨,因为沉迷于杨贵妃而导致江山沦陷,最终出奔蜀地;二恨,逃亡路上,马嵬坡前,为了保住江山而迫不得已选择牺牲爱人知己;三恨,虽然放弃了杨贵妃,但是当回到长安后,江山已经不属于自己,权利尽失,虽身为太上皇,却孤寂鳏寡。此情此景,对一个曾贵为天子,现今只有空名的太上皇的孤独老人来说,不可不谓是一大沉痛打击。纵观于此,玄宗的人生其实也算的是充满悲剧色彩,真是可悲可恨!

回到长安后的玄宗,对杨贵妃的恋恋不忘,派人出海外寻觅,其实更多地是寻求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安慰。老人垂暮,众叛亲离,唯一还能奢望的就是对杨贵妃那残存的情感思念与心灵寄托。

关于白居易的恨,可以联系到他的自身遭遇,与曾经恋人湘灵的爱情未得圆满。所以,也有认为《长恨歌》其实是有白居易本人爱情悲剧的缩影。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将《长恨歌》看做是白居易寄情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感叹自己的身世的原因所在。

所以,整篇诗,蕴含错综复杂的情感交织,不能仅仅将其看做一首简单的爱情颂扬诗,亦或是怀古咏史诗。《长恨歌》的主角应该是唐玄宗,是他的的情感变化,“恨”的由来,而不是对故事本身的描绘与叙述。

第五篇:读呐喊随笔

读呐喊随笔:终将沉默

读《呐喊》的时候,我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呐喊”?虽然鲁迅先生已经在《呐喊》自序中提出了铁屋子的比喻,但是我并不能确切地理解。呐喊之所以称之为呐喊,一者在于其声音之洪亮,能够震响被困在铁屋子里的沉睡的人们,再者则体现在发出呐喊者情绪之激越,以至于情之发于肺腑,不用“呼喊”而非“呐喊”不可了。但是当我欲求从《呐喊》一书里读出“呐喊”的感觉,却实在觉得不能体会得到,于是我觉得,也许鲁迅先生的呐喊,更像是沉默中一声低沉的控诉,更像是惊雷,更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发出的一声叹息。

就是这样的一声叹息,在那个沉默的年代,却像一声呐喊一样,震彻了多少人的内心。当时的中国,内部政府腐败,人民愚昧落后,外部又受西方列强的侵蚀,丧权辱国的条约像流水一样签署了下来。不心痛吗?我相信不会有人麻木如斯。但是如果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不会习惯吗?这可实在难说。古有云:“烈士徇名,众庶冯生”又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皆先贤之所谓真理。由此观之,在中国,自古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百姓尚且吃不饱穿不暖,遑论救国救民,一家上下数口人,就靠着一双手的劳力,若是让着双手去举起起义的大旗,那么民生又要靠谁来保证呢?靠官僚阶级吗?还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呢?老百姓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

那么,那些仕宦、文人又如何呢?他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朝不保夕吧。中国数千年都有“穷则思变”的思想基础,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体制走到了自己的末路,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终结,要么改变,而“变则通通则达”成了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希望。但是一谈到怎么变,我们又将回归缄默了,也许有人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合理的变革方案,不过是将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之类,换汤不换药地重演一遍,救国依旧是空谈。这就无异于气势汹汹地找到了你认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指着他的鼻子痛骂了一翻,最后却没有将他绳之以法的力量,搞不好还被他“剿灭”。有几个人敢于做这种有去无回的尝试呢?自古以来也只有荆轲一个人吧。

所以,为了生计,我们无心呐喊。于是我们的故乡沉默了,从上至下,由内而外地不发出一点声音,他垂死,他任人蹂躏。即算是真正的勇士,我们的鲁迅先生,也只能在绝望中呐喊而已,叹息而已。

可是鲁迅有何尝不沉默呢?

在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里,谈到了尊父的去世和家境的没落。周围人的冷漠对于当时还是孩子的鲁迅会是多大的伤害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从鲁迅先生自己的记叙之中,我们除了平淡的语言和讽刺的语气之外并不能感受到什么,父亲的去世也只余下“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这样的叙述。

至亲的人,唯一的依靠,他的父亲,在他的笔下没有得到多一点的笔墨,这样的无声的哀伤,就是所谓的“死孝”吧,但是与王戎不同的是,鲁迅是将希望与父亲一同归于黄土了。他对于肮脏而充斥着野蛮的社会不再抱有任何的期待,他在沉默中默默酝酿着一声惊雷,他就要改变着世界了,再不济也是要将世界的丑恶完全披露出来。

于是,我们可以说,鲁迅,是一个“沉默的勇士”。

我们还可以由此作出推断,沉默并不是麻木,也许这只是一种对于情感的压抑。

1874年11月14日,隶属于太平洋邮轮公司的“日本号”蒸汽船从旧金山启程前往香港,统舱之内有426名中国人,带着他们在美国攒下财物,和自己同胞的灵柩。一位叫康奈尔的洋人曾经这样写道:“一大群中国苦力从统舱里涌上来„„然而,其他人冷冷地坐着,竭力抑制自己,不露出任何表情„„悬崖近了,更近了,拂晓时分的天光益发明亮,他们依然不动声色的坐着„„这些万里而来的贵人,脸上依旧木然,连起码的好奇心也没有。”

是沉默,是木然,但不是麻木,而是比任何语言都要震撼的静默。归来的远人,只为多年拼搏的结果可以使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哪怕只是缩写和改写,那样的激动和沉默是不相违背的,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统舱里的中国人是这样,铁屋子里的中国人有何尝不是!

于是我们看见单四嫂子的愚昧迷信,也看见她的爱与悲伤,我们看到孔乙己迂腐而死要面子,也看到他的生活潦倒,凄惨孤单,我们听到《狂人日记》中的年轻人说:“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的错”,但也感受到他的惶惑无措,他对于安定的渴望,盼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梦会是真的。

这些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沉默,都是丑恶,都是对于社会的恶疾避而不谈,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痛楚,从来都是一样的强烈!思及此处,每当我想要像鲁迅先生一样指着那个肮脏的社会控诉时,我就会不知道如何开口。我甚至不知道该指责谁,谁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谁又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呢?我们甚至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社会,因为社会的模样,也从来不是凭着他自己的意志所呈现的。到头来,我们只能把矛头指向自己,而不能再直视沉默的故乡,好像看了他一眼,就成了麻木的围观者。

而我们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沉默,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旋律,有时候能压倒一切声音,有时候显得微弱了,但从来没有消失过。

但我又不禁想,没有沉默,何来呐喊呢?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下载读随笔[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随笔[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品味经典----读《缘缘堂随笔》初一10班 耿予晴曾在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丰子恺的作品。还记得那篇文章的名字,叫《白鹅》。至今还能记起他那幅可爱的白鹅像和那以贬代褒的文字......

    亲子共读随笔

    亲子共读随笔 一年级五班 许传琦家长 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根据学校老师的要求让孩子学习读书。由于孩子小,认识的字不多,我就和孩子一起读书。 作为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也会......

    读蒙田随笔有感

    尽情享受生活之乐趣 --读蒙田随笔有感近来正值冬季,现在又是过年放假,对于我这个过年不怎么走亲戚,又不出去旅游的人来说,有很充裕的时间“无所事事”,于是我捧起了《人一生要读......

    读《培根随笔》有感

    读《培根随笔》有感1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

    读《缘缘堂随笔》(5篇)

    真情《缘缘堂》 五年级二班 苏晏琳家长 孙海燕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

    亲子共读随笔

    亲子共读随笔 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习惯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习惯。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亲子共读随笔

    亲子共读随笔 伊婷家长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习惯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习惯。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读《培根随笔》有感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 读《培根随笔》有感1 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在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