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别诗的研究(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3:2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送别诗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第一篇: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其出现、发展和成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此类诗词描画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离情别绪的体验,并有一些共通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送别诗的定义及发展。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 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

二、送别诗中创造的生动感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由于古代文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的恶劣,人们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于是,离别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告别的感情折磨。就这样,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愁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送别诗中满载亲情、友情,饱含惜别之意,哀伤之情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抒写了与外弟久别重逢后旋又分手的复杂感情,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中“沧海事”用典贴切,“暮天钟”不只表现时间已晚,也暗示了亲友相间,喜出望外而忘乎所以,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虽未言别字,但别字自现,蕴含着伤别的情怀。

(二)送别诗中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豪放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无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都饱含着送别时不忍分离,两情相依的忧伤情绪,但也有许多人借送别亲友之际,吐露和抒写其“报国取龙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负,显示了其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为送别诗一贯塑造的情感氛围另辟蹊径。

(三)送别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高适的《别董大》体现的是一种高昂情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开头描写的是黄沙弥天,日光昏暗,北风狂啸,鸿雁纷飞的严冬景象,这就为送别定下了悲凉的基调,使分别者更添离愁别绪。但下句却斗然一转,如高压下的水流,冲开闸门,给人以激昂的斗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乐观、信心十足的口吻,鼓励董大勇敢地面对未来,迎接人生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一 片天空,这就完全跳出送别诗中一贯的缠绵凄恻情调,唱出豪放的新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送别诗阐述上的抒情性,表达上的叙事抒情相结合性分析。

送别诗之所以能在诗坛上“独领风骚”,也是因其有较新颖的表现手法,将送别时的叙事,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释放出巨大的情感容量,使人不得不为之陶醉。通常情况下,送别诗中常绘制虚实相生的意境以及采用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意象。

王昌龄的《送魏二》便是送别诗中虚实相生的典型:“忆君遥在潇湘目,愁听清猿梦里长。”虚拟了分别后友人下船泊潇湘,一“愁”字表现送别诗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幻想友人因独在异乡而在梦里也不得安逸,借以加强表现送别诗的向前推想,构成眼前情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是作者珍重友谊情感的外向伸展。

第7页

第二篇: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摘 要

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与送别有关。除爱情这一永恒主题之 外,别离是历代诗人常唱不衰的又一主题。别离是令人感伤愁怨的,所以诗人创 作出了不少忍泪含悲的作品,但别离所包含的感情又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充满了 亲情与友情,有的表达了乐观与进取,有的蕴涵了理想与抱负,几乎每一首送别 诗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送别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各具特色:有的工巧精 致,有的大气磅礴,有的辗转悱恻,有的浅显直白,有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好的送别诗往往以虚实相生的意境,在触景生情的基础上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的 空间,将历历在目的眼前景物与“见于言外”的虚化想象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地,浑然天成。同时,意象作为一种艺术符号也在送 别诗中占据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自然意象、地点意象还是悲凉意象,在送别诗中 都一脉相承,赋予了独特的艺术内涵。送别诗的创作原因作全篇的总结。

前 言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辞章都与送别有关。可以 说,除了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外,别离,则是历代诗人所常唱不衰的又一主题。正所谓“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送别诗成为古代文人志士创作中借以释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古典送别诗作,从思想内容、艺术境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古代送别诗作以全面综合地分析。

一、送别诗的定义及发展。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 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此后作品越来越多。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 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诗近300 首;而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流传。

二、送别诗中创造的生动感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送别诗中的情感世界是真实的、生动的、感人的,更是丰富多彩的,正如“古伤逝惜别之词,一披咏之,愀然欲泪者,其情真也。”由于古代文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的恶劣,人们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于是,离别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告别的感情折磨。就这样,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愁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一)送别诗中满载亲情、友情,饱含惜别之意,哀伤之情

生活中,没有任何人会把与自己的至亲好友的分别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当面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情景时,人们的心中是伤感的、苦涩的、是“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痛彻心扉,而这种人间的至情至爱在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真切,成为表达情感的主体。离别,在人们心中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沙雾,使人黯然神伤。被称为文学史上送别诗先河的《诗经•秦风》中“渭阳”一诗,就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秦康公与晋公子重耳这一甥舅别离时恋恋不舍,亲情难分的情形。“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中没有“默默无语 两眼泪”般的悲凉苦楚,也没有极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力刻画别离后的苦痛,而是洋溢着亲人间真挚的悠悠思恋,送别时深厚的情意,是一首内容自然、审美价值颇高的诗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抒写了与外弟久别重逢后旋又分手的复杂感情,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中“沧海事”用典贴切,“暮天钟”不只表现时间已晚,也暗示了亲友相间,喜出望外而忘乎所以,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虽未言别字,但别字自现,蕴 含着伤别的情怀。还有诗人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有“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诚挚真切、感人至深;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的“孤 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其中借孤灯、寒雨、湿竹、浮烟以造 凄凉色彩,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借酒杯频频递传。对此诗,沈德潜盛赞云:“三四写久别 忽遇之情,五六夜中共宿之景,通体一气,无饾饤习尔,时已为高格矣。”像这样满载真情 实感,饱含离愁别绪的佳作还有很多:有送别席宴上借酒消愁以抒别离时的痛苦心情:“高 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 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荆南渭北难相间,莫惜衫襟着酒痕。”(岑参《奉 送贾侍御使江外》);有借送别以抒身世之感,表达主观感受:“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别薛华》);“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 传!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杜甫《公安 送韦二少府匡赞》);“伤禽我是笼中鹤,沉剑君为泉下龙。”(元稹《六平春遣怀》);也有的 借送别诗表达强烈的不满情绪,展现主体意愿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为“欲留不能,欲舍不忍”,更显悲凉:“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朋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 之?”(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 陵夜别王八员外》);“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更有的诗中没有明显的送别字样,但却做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尽得环中”,惜别之意,内蕴深情溢于言表:“飞鸟何处没?青山空向人。长江 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故人行 役向边洲,匹马今朝不稍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张渭《送人使河源》);“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 判官之润洲行营》)。诸如此类的还有曹植的《送应氏》,李白的《赠汪伦》,都是感情炽热,情绪积极,构思精巧,它们以其真切诚挚,感人至深,又丝毫不带雕琢之痕的艺术魅力在送 别诗中放出耀眼的光芒。

(二)送别诗中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认为离别最能令人心碎肠断,就连一贯豪放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无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都饱含着送别时不忍分离,两情相依的忧伤情绪,但也有许多人借送别亲友之际,吐露和抒写其“报国取龙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负,显示了其旷达的胸襟和 高尚的情操,为送别诗一贯塑造的情感氛围另辟蹊径。

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诗中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而且用建功立业的壮志激励远赴安西的李侍御,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有所作为的心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一句使全诗开朗昂扬,使一首送别诗成 为情绪高亢,斗志激扬的前进曲。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也蕴含了这样的基调:“匈奴犹 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 留汉将归。”诗中借送别之时,用古人征战沙场的英雄事迹激励友人报效国家,立功塞外,全诗豪情激扬,全无“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的凄恻哀伤,而是反映出陈子昂 放浪形骸、豪侠浪漫的性格,以及“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远大政治抱负,收到了令 人鼓舞,使人奋发向前的艺术效果。岑参也有一首《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 热,赤亭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 胡。功名袛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其中描绘了前线的艰苦,战场的荒凉,使人联想 到李副使致命塞外,驰骋沙场,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结尾“功名袛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 丈夫”是点睛之笔,语气高昂豪迈,宛如激动的赞叹之声:“只有那些舍生忘死,到边塞杀 敌立功的人,才是古今之真英雄大丈夫。全诗无“断肠分手各风烟”的依依惜别之离情,也 未吐露别后彼此遥相的思念,而是以明快流畅的笔调,豪迈奔放的艺术感召力,表达了诗人 对李副使的鼓励和期望,同时也寄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远大抱负。在送别出征战士,振作士气的诗作中,岑参也有不俗的表现:有再现边塞的奇景和战况的危急,写出行军的劳苦和 将士的斗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必胜信念:“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借助想象与夸张,刻画唐军出征的雄壮气势,描绘戍边将士慷慨赴敌,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的:“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赴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类的送别诗虽然不多,但却以其激越雄浑的笔调,慷慨豪壮的艺术风格,跳出以往 送别诗的俗套,表现出另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三)送别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人生短暂易逝,许多诗人常常能在慨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中表达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这种平稳的心态,即使是面对人生最痛苦的离别时,也能表现为一种少有的 坦然与大度。那种豁达乐观的情绪常常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般的气魄中展现。王维的赠别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与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给人 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的开始即以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送别 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厚情恋。接着对友人进行劝慰:“与 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宛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般的情韵。以下进一步宽慰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天各一方,只要知心朋友存在,好象近在咫尺,保持着美好的友情。这 就使人的心胸为之开阔,一扫离情别绪。最后劝慰友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语壮 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全诗笔力矫健,格调高昂,气象壮阔。虽然是离别之时,但却没有伤情愁绪的情调,让人体味其高亢激昂的精神状态。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也写得轻松自如。诗中描写了江南酒店的热闹送行场面,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开头即展现轻风吹拂,细柳花香满店的轻松场景,而后送别场面更是热闹欢快,吴姬压酒劝客,金陵子弟聚而相送,显得异常情畅。整首诗轻松明快,另人神思飞扬。高适的 《别董大》体现的则是另一种高昂情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开头描写的是黄沙弥天,日光昏暗,北风狂啸,鸿雁纷飞的严冬景象,这就为送别定下了悲凉的基调,使分别者更添离愁别绪。但下句却斗然一转,如高压下的水流,冲开闸门,给人以激昂的斗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乐观、信心十足的口吻,鼓励董大勇敢地面对未来,迎接人生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一 片天空,这就完全跳出送别诗中一贯的缠绵凄恻情调,唱出豪放的新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在写与故乡惜别的情怀中,也脱出送别诗一贯情调低沉的窠臼,表现出喜悦和宽广胸襟。末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同江水产生的惜别之情,鲜明地反映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乐观向上的精神。还有温庭 筠的《送人东游》,开头“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其中“浩然”一词笔势一转,诗意陡 变,强调友人的胸怀豁达大度,尽扫衰残之风,毫无感伤情味。还有的送别诗则通过劝慰而 尽抛离别时的伤情,基调豁达而不过分,感情真挚而不哀伤。如送别时劝友人尽享所去之处 的山水之美,真正使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大自然融会于心:“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 里。”(裴迪《送崔九》);有劝慰遭贬者不要因为离别而踟躇满志,只要彼此心灵相通,必有 相逢之日:“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高适《送李白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也有送别时劝慰落第者切莫从此一蹶不振,才华与品德终究会有人赏识,鼓励之情溢于言表:“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这类送别诗不仅一扫一般送别之作中衰愁缠绵,凄婉低徊的情调,而且更为长亭柳色,南浦明月和渭城朝雨添上一笔坦荡的重彩。

三、送别诗阐述上的抒情性,表达上的叙事抒情相结合性分析。

诗最大的特点是抒情,通过抒情,诗中的韵味情趣得以展现,而送别诗以所以能在诗坛上“独领风骚”,也是因其有较新颖的表现手法,将送别时的叙事,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 起,释放出巨大的情感容量,使人不得不为之陶醉。通常情况下,送别诗中常绘制虚实相生 的意境以及采用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意象。

(一)虚实相生的意境

通常我们所说的“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 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意境常是情景交融基础上的虚实 相生。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虚实相生”理论,陈满铭在《国文教学论丛》中有这样一番界定:

所谓的“虚”,指的是“无”,是抽象;所谓的“实”,指的是“有”,是具体。通常一 个词章家在创作之际,在运材上,往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就“有”,运用当时所见、所闻、所为的实际材料;一是就“无”,运用凭着个人内心的感觉或想象所捕捉或制造的抽象材料。同时他也进一步探讨了时间与空间的虚实:“虚实就时间来说,凡是叙事、写景或抒情,只限于过去或当前的,是“实”;透过想象,伸向未来的,则为“虚”,虚实就空间来说,凡穷尽目力,写眼前所见的,是实;而透过设想,写远处情况的,则是“虚”。而通常情况下,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

因而,“虚实相生”这一意境特征用于送别诗中就是在作者融景生情的基础上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大抵上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经历的特定环境,或所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将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与“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般浑然天成。

王昌龄的《送魏二》便是送别诗中虚实相生的典型:“醉别江楼橘油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目,愁听清猿梦里长。”其中下句“忆君遥在潇湘目,愁听清猿梦里长。”虚拟了分别后友人下船泊潇湘,一“愁”字表现送别诗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幻想友人因独在异乡而在梦里也不得安逸,借以加强表现送别诗的向前推想,构成眼前情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是作者珍重友谊情感的外向伸展。诸如此类的还有:在对友人所去之处美景的向往中蕴含着不能同行的遗憾,虚实相映,委婉地传出惜别的情怀:“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想思愁白苹。”(刘 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 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幻想友人归途中孤独寂寞,加倍表现出朋友间的 依依不舍及深厚友情:“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送僧归日本》);“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 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也有与历史相结合,意境慷慨 悲凉,风骨凛然:“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与易 水送人》);还有描写友人所去之地的自然环境,以表崇敬留恋的心情:“苍苍竹林寺,杳杳 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二)意象世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诗歌离不开意象。但历代研究者对意象这一概念却无定论,有称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这 就要求作家进行创作时,头脑中必须先有清晰的意象,然后根据这意中之象下笔写作;有称 指意和象,即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有称指意象接近于境界,即人境以外的其他境界;还有 的认为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综观古人之说,其论异彩纷呈,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象,即物象是组成意象的基本要素。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 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 符合诗人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 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 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送别诗中的意象就是这样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其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南浦、芳草、杨 柳、明月、夕阳、美酒等,本文中笔者将选取几种代表意象,结合诗歌,分别从自然意象、地点意象、悲凉意象三方面加以分析。

1、自然意象

自然景物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常常要描写它,借以抒发作家的感情,意 趣和心态,加强和深化主题,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类生活。自然景物描写的成功,的确能使作品为之生色,从而增强艺术效果,感染读者,教育读者。正如杜甫所说:“落絮 游丝亦有情。”王士禛也说:“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而徐增说得更为直接:“花开草长,鸟语虫声,皆天地间真诗。”可见,自然景物在文学作品中是十分受青睐的。这在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送别之时,作者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意象将送者与行者的感情 推向高潮。此时常用的意象为柳、水、月。

柳,众所周知,取谐音“留”意,古人为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怀,往往把杨柳作为 自己抒发离情别绪的载体,给杨柳罩上一层惜别的情愫,使之成为融景生情的景,睹物伤怀 的物,并加以艺术显影,表达“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动人场面。

通常我们认为最早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作是《诗经》中《小雅•采 薇》篇,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门前杨柳婀娜多姿,迎风摆拂,宛如依依不舍的样子,令人产生无限感慨。像这样在送别诗中借 柳抒情的例子可谓“汗牛充栋”,信手拈来,现以李白的《劳劳亭》共赏:“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托物言情,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别具一格。他从送别时柳条未发青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杨柳,故意不让它 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它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相送的悲切 场面。诸如此类的诗作不胜枚举:“暂凭樽酒送无谬,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离亭》);“杨柳青青著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 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无名氏《送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王 维《渭城曲》);“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南朝乐府民歌)等等。“一丝柳,一寸柔情”就这样在送别诗中释怀。此外,春草意象也是常出现的:如盛唐诗人王维有《送别》诗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绿不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还有《楚辞•招隐》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其将春草与离思合二为一,叙述 伤别情绪则另有一番风味。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流水意象在送别诗中也特别突出。海外学人指出:

“临水送别”这一主题最早可能是楚辞中的“登山临送将归”和“超北梁兮永辞,送美人兮南浦。”汉至六朝的别诗多以临水送别为旨,………(所以李白《送友人》中此类句子的写作)是要藉着这些声音的同时,呈现受诗者的意识里(受诗者是李白的友人,必然也是一个熟识这些诗的诗人),和他同时跃入古代这些空间,和其中各个独例的“别绪”里,来诉说他们之间仿佛总合前人的别情。

这样,流水意象有机地融入到送别主题,将“临水送别”中所含的特定寓意与伤感通 过淳厚的人伦情味、深刻的生命意蕴表达出来。河水涓涓不断流于远方,宛如离别的人分手 时恋恋不舍,彼此嘱托珍重,而双方终究相看日远,内心别易会难的苍凉情绪就这样表达:“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李白《杂诗》其五);“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 送族弟》);“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 连。”(李频《湖口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有今夕,离梦 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月亮,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笔者统计,《唐宋词鉴赏辞典》后 面附录的名句索引里共收录名句1921 句,其中与月有关的183 句,占9.6%左右,而《唐诗 鉴赏辞典》里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954 句,有97 句与月有关,约占10%左右,而在谢枋得 辑录的通行本《千家诗》里,这个比率则占得更高,它选录了各朝七言绝句共94 首,有20首与月有关,占 21%左右。从这些惊人的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文人墨客们对月情有独钟,他们如痴如醉地写下了大量与月有关的篇章。而综观古代诗歌中,用月的意象来抒情的情感 模式很多,主要有用“淡月”、“残月”等来抒发别离、羁旅之情的;有用月阴晴圆缺来感怀 人世悲欢离合的;有借一轮明月来寄托人们的相思的;还有用月来观照历史沧桑,人世变幻,抒发由此带来的万千感慨的。可见,诗中的月亮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送别诗中常用“残月”“淡月”、“新月”、“斜月”、“霜月”、“落月”、“黄昏月”、“缺月”等表达的是与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缱绻悲伤,以及别离的惆怅怨恨之情,更有的借月之阴晴圆缺来抒发作者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慨,表达人们希望月长圆,人长聚的良好愿望。这几种月象的出现,总的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与它们所体现的凄清落寞的情感相连的诗作有如:韦庄的“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柳永的“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岸扁舟三两只,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何霜白”;又有曹组的“何处今霄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还有秦观的“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又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等。

2、地点意象

提到送别诗中的地点意象,凡是具有一定中国文学修养的人都会说出“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等,而其中的“长亭”、“短亭”、“南浦”则是尤为常见。

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是车马,一是舟船。早在秦汉时,便有在牛马所行的古道旁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这便有了“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白《菩萨蛮》)等诗词的流传。所以,在送别诗中我们常看到“长亭”“短亭”等意象,它们让人联想到古道、长亭、斜阳衰柳中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这是在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北方,多山脉丘陵,黄土高原,以陆路为主,所以送别诗中常用的是“长亭”“短亭”。南方的交通以水路为主,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所以在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相对颇多。对“南浦”的解释,大体可分为两类,或是实指某一具体地名,或是指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而“南浦”真正广泛用于送别诗中,并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则是在南朝宋齐之后,如南朝梁诗人谢朓的《鼓吹曲•送远曲》有:“北梁辞欢 宴,南浦送佳人。”梁之后的陈诗人张正见又有“凤吹临南浦,神驾饯东平„„歧路一回首,流襟动眷情”等等。这样用“南浦”来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怀的送别诗作,在以后朝代可谓屡 见不鲜。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贺《黄头 郎》中“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宋代词人柳永也有《倾杯》词 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清人沈树荣《送别》诗也写道:“落叶枫叶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只今一片江头日,不照归舟照去舟。

3、悲凉意象

送别诗中常常有诸如“黄昏”、“大雁”、“残阳”等的悲凉意象,因为它们本身有着难以言喻的凄苦与黯然神伤,所以用于送别诗中更是将哀婉之音与愁苦之韵的离别情感表现得 淋漓尽致:

黄昏:“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日暮黄昏的吟咏频频出现,特别是在送别诗作中,“黄昏”意象 表现的是古人心目中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独有情结,面对斜日暮霭,分别的人心中无限感 慨:唐代诗人王维就有一首《送綦毋落第还乡》:“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李颀《送陈章甫》中“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泪乡。„„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王维《送别》中“山中相 送罢,日暮掩柴扉。”这些送别诗借助“黄昏”表达着这样的情绪:为了追求功业,求学求 仕的游子浪迹异乡,在一天的律动中怀归黄昏情炽;为了施展抱负,奔走在人生之旅上的行人于黄昏时顿感人生途远;为了实现理想,那些受挫失意的文人又每每于黄昏时深感孤独索 寞。就这样,“黄昏”在送别诗中,将生命个体的内心与现实相结合,朝往夕至周而复始地 牵动着人们心中独有的情愫。

鸿雁:“寒雁行行天际横,偏伤旅客情。”

《诗经•小雅•鸿雁》中有这样的诗句“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表现周使臣四处召集流民回归故土,于是“哀鸿”就成为历代流民离乡背井四处漂泊的代名词,这样的寓意用在送别诗中,则常常寄托着作者对即将远行的游人重返故土的渴望。如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巫峡啼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 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其中“衡阳归雁”用典摹状友人被贬之地的荒远,有切盼友人多来信之意,将伤别之情推至高潮,李频也有一首《湖口送友人》中这样写道:“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夜晚行船,暮 霭烟云,此时分别已是悲感交集,而再仰视长空,雁行成阵,冒雪冲云,翱翔天际之景,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惜别之情就沁入心脾了。鸿雁意象发展到后来逐渐成为表达乡愁的载体,特别是游子远离故乡,远离亲友,在 异乡倍思亲的时候“鸿雁”格外引人动情:如沈约《咏湖中雁诗》:“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 行。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其中明显不是单纯写物咏物;庾信则用《咏雁》表达自己 身处北国心系故乡的矛盾心理:“南思洞庭水,北朝雁门关。稻梁俱可恋,飞去复飞还。”; 杜甫的《归雁》诗也情思凄切:“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还 有杜牧的《秋浦途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等等,借助“鸿雁”将乡愁 中所蕴含的凄切氛围与感染力轻易地表现出来,不可不谓之“高妙”。

第7页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四、送别诗创作繁荣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中国诗歌发展的旅途中,除了爱情诗外,送别诗又是历代诗人 常唱不衰,久写不厌的又一创作主题,那么为什么在古代会有如此多的诗人偏爱送别题材,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送别佳作留传于世呢?笔者在参阅前代学者的讨论研究中,综合论述,得出以下结论:

(一)地理原因

古代交通不便,而疆域辽阔,路途艰难,每有行旅,动不动就要经年累月,甚至有时 亲友间的一别将是今生今世的永别,正所谓离别时易相逢时难,诗人们只有将离别聚散,别 易聚难的沧凉感受付诸于笔端,才能尽情抒发心中郁结的忧伤,因而别离主题被人们看重。

(二)社会原因

古代社会是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几乎每隔一二百年,朝代更替便会使社会发生大的战 乱,军阀混战,朋党之争,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等动荡不安的因素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面对离别时,难免会产生“黯然销魂”的情绪,此种 情况下,别离主题更为人们所看重。

(二)政治原因

古代提倡“学而优则仕”,许多文人志士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而谋得一官半职,实现其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他们往往离开家园,云游四方,也有的因科考失利而浪迹天涯,终年行无定所,还有的因得罪朝廷而被贬边疆,这些都使得新朋老友难逃别离时的忧伤,因而送别诗又被看作是宣泄感情的最佳方式。

结 论

卡尔•萨根地《伊甸园的飞龙》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与短暂,作家们又如何会产生种种离愁别恨,甚至因离别而痛不欲生呢?人,作为最高级的灵长动物,它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能清楚地知晓自己必定死亡。”正是人类能清醒地意 识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痛苦与哀伤,这才懂得去珍惜有限生命中的稍纵即逝的快乐,而别 离却恰恰是人类无法避免,无法摆脱的缺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缺憾,使得人们对相聚倍感 珍惜。“悲莫悲兮生别离”,古代的送别诗就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唱出 了人们心灵的歌,流出了人们心底的情感真意,它是“哀婉愁苦的主旋律,也是刚健昂扬的 变奏曲。”(萧瑞峰《宋词中的别离主题》)给人以情感的释放,美的享受,可以说,古代送 别诗确实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凤凰出版社(2)《古代诗歌史论》„„„„„„„„„„„„„巴蜀书社(3)《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4)《中国古代诗歌流变》„„„„„„„„„„„京华出版社

第7页

第三篇:古代送别诗

古代“送别”诗十二首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 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第四篇:古代送别诗知识点

送别诗

一、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

(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

(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4、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第五篇:古代送别诗集锦

古代送别诗集锦

别董大------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 流.[ 《雨霖铃》赠汪伦------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 处。

送别 李淑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

电影《城南旧事》插曲 送别 李淑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抚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夕阳山外山。

[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四、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五、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下载古代送别诗的研究(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送别诗的研究(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送别诗鉴赏举隅

    古代送别诗鉴赏举隅 淮安市范集中学 赵秀丽 邮编223215 电话:*** 内容摘要: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此类诗词通过一些常见意象,描画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离......

    送别 诗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 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

    送别诗

    一、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⒈融情于景:诗人触景而伤......

    送别诗

    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

    送别诗

    送别诗常用意象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植物:柳、浮萍、孤蓬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送别环......

    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虽说唐朝空前繁华,但真正的繁华尽在中原地区,在遥远的西域生存依然是一种挑战。那里飞......

    送别诗

    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

    送别诗★

    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