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热点追踪:提高我国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存在两大弊端:
第一:退休年龄偏低。我国职工退休年龄是50年代初期制定的,一直延用至今。当时中国人的预期平均寿命大致在50岁左右,而1995年上升到68.28岁(男)和71岁(女),这与50年代比平均寿命提高了20多岁。平均寿命的提高与偏低的退休年龄很不相适应,直接加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负担,影响养老保险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现行退休年龄未能与劳动力市场调节协调配套,导致部分人力资源的浪费,表现为专家、学者没有充分发挥其才能。政府虽有规定,高级科技人员因工作需要,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延长,但实际上有很多单位没有认真执行。
第二:法定退休年龄缺乏弹性。我国由于就业压力大,结构性失业严重,因此近几年有些企业单位的职工40多岁就提早退休了。没有根据年龄及生理年龄的差异,对个体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如大学毕业生需22-24岁,研究生及博士生的毕业要26-28岁,29-30岁后参加工作,60岁就退休。他们参加社会劳动时间与普通劳动者比相对短了近10年左右。对所有的个体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可能是解决青年人就业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从长远看提早退休及降低年龄退休,无论对劳动成本、经济发展、充分就业及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利的。
可见,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以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我国在50年代初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经济、社会环境,法定退休年龄有待提高。
二、提高中国退休年龄对就业形势的积极意义
从目前的情况看,提倡提高退休年龄与反对提高退休年龄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对就业形势的影响上。反对提高退休年龄的观点认为,提高退休年龄,使老年人挤占了青年人的就业岗位,进而造成了大量青年人失业,影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其实,这一观点源于一种古老而错误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总量衡定假说”。按照这一说法,就业被视为有一个规模固定的总额,从而就业就变成一种“一方受益会使另一方受损的比赛”,它意味着多为一个人提供就业就必定会造成另一个人的失业。从西方社会中认为女性就业是造成男性失业率增加的“祸根”,到我国目前认为民工进城抢了城市居民的“饭碗”等这一系列看法都是基于这一前提的。事实上,现代劳动市场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均衡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中最重要的含义之一,便是经济中没有固定工作数量这样的东西,可就业的数量是一个变量,它取决于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均衡工资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自于对它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消费需求。由于劳动投入量的多少还与技术、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量和配置方式相关,因此就业量的大小仅与这些因素有相关关系,而与人口本身是无关的。
从长远来看,提高退休年龄的制度对就业是有积极意义的,甚至可能有巨大的意义。这种积极因素来自于三个方面:在保障水平一定时,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大幅降低养老命的支付,这部分节约下来的资金可以作用于就业的增加;提高退休年龄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增加国民产出,从而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提高退休年龄从而降低供款率,可以鼓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可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三、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建议
(一)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在确定退休年龄的改革方案过程中,应考虑制度的设计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应考虑到提高最低退休年龄给人们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区分从事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有损身体健康及无损身体健康工种,有劳动能力与丧失劳动能力残疾者等不同情况,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允许在法定工作年限内灵活选择退休方式,退休年龄和退休收入。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最低工作年限的办法取代目前以年龄作为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在制度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加大提前退休养老金给付的扣除,增加延期养老金给付额的调整幅度,以体现个人养老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质,进而有力保证了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正常运行。这种具有一定程度的再分配机制能够起到抑制早退、鼓励迟退的政策目的,保证了经济增长的有效劳动供给,弥合了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如何把人的利己行为、经济自由选择、分散化决策和社会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可行并且有效的制度设计安排,是弹性退休制度设计的核心。
(二)适时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为保证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收支均衡,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应该考虑适当适时推迟退休年龄。在设计改革方案时,重点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推迟的时间,二是推迟的具体操作方案。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养老金缺口逐渐加大,在 2024 年左右,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接近50 %,达到劳动力的承受极限。因此,应该选择在避开劳动力就业高峰时刻,在 2020 年之后推迟退休年龄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在这之前,可保持法定退休年龄不变,考虑提高某些劳动者群体比如高级知识分子、专业人才,特别是女高级知识分子的退休年龄。到 2010 年至 2020 年之间,分阶段将全部女职工的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到 60 岁,到 2021 年之后逐步将男,女职工(部分女干部与所有工人)的退休年龄都提高到 65 岁。法定退休年龄的提高是一个富有挑战的改革理论和改革政策问题,它的实施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第二篇:提高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及我国的选择
提高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及我国的选择
段家喜①
【内容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摆脱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在这一改革的不懈努力中,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学术界都在积极研究当今各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探讨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改革措施。最近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表示考虑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以减轻“白色浪潮”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进而引起激烈的争论。本文在回顾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中退休年龄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对提高退休年龄的正面与负面效应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提出我国改革的思路。
【关 键 词】退休年龄 效应 政策选择
一、西方国家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
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如何摆脱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和实现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成为各国政府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提高退休年龄被认为是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危机和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的重要手段,进而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采取了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见表1)。在部分男女退休年龄相同的国家,采取了对男女退休年龄同时提高的方法,如美国拟于2000—2027年间将男女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5岁提高到67岁;比利时则希望到2009年将男女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而对于部分男女退休年龄不相同的国家,则希望逐步将男女退休年龄拉平,捷克目前男性60岁退休、女性57岁退休,计划在2007年将男女退休年龄分别提高到62岁和61岁;爱沙尼亚则计划在2010年将男女退休年龄统一到63岁。
资料来源:魏加宁《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P43。
尽管这一政策在西方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各国改革的实践来看,在提高退休年龄的过程中均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通常需要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将退休年龄提高1—2岁。几乎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将退休年龄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同时退休年龄的提高也是有限度的,通常很少有国家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以后。
二、提高退休年龄的正面效应
一般而言,提高退休年龄会产生以下影响:其一是降低制度赡养率,退休年龄提高,则退休人口相应下降,就业人口相应增加。其二是提高基金积累水平,退休年龄提高,则延长其缴费期间。其三是减轻支付压力,缩短制度支付养老金的时间。但提高退休年龄会对生产率产生影响,并将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就业压力,员工的退休不会为市场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机会,但劳动时间的延长无疑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为此,笔者将养老保险中提高退休年龄的影响归纳为收入效应、支出效应、生产率效应和就业效应等四方面,前两者是提高退休年龄的正效应,而后者是提高退休年龄的负效应。
(一)提高退休年龄的收入效应
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将人的一生分为工作期间与退休期间两个阶段,在工作期间受益人有缴纳保险费的义务,而在退休阶段则有领取养老金的权利。退休年龄的调整将改变被保险人工作期间与退休期间的划分,影响其缴费与领取养老金期间的长短。进而改变体制内的年龄结构,正在工作并缴费的人会增加,而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的人会相应减少,这将降低制度的赡养率。
提高退休年龄,将延长被保险人缴费期间,进而提高制度的收入,这是提高退休年龄的收入效应,也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提高退休年龄的初衷所在。假定职工t岁参加工作并加入养老金计划,开始缴费,Y岁退休,D岁死亡,第R期工资水平为,缴费率为c,累积利率为I,养老金计划的替代率为g,退休后年退休金为B。如果个人生存到新的退休年龄Y+h,个人多缴保费在原退休年龄Y时的精算现值为
:
其中h为退休年龄的提高年限。
对于整个养老保险计划来说,当期增加的保险费收入为:
其中
为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当期Y岁到Y+h岁的在职人员数。
(二)提高退休年龄的支出效应
退休年龄提高,在寿命预期不变的条件下,被保险人缴费时期延长的同时未来领取养老金的时期将缩短,这将减少制度的养老金总体支出水平并降低制度的债务。制度对个人养老金给付减少额在Y岁时的精算现值为
:
对于单个职工而言,则为制度对每个人减少的养老金债务额。
对于整个养老保险计划来说,当期减少的养老金支出为:
其中
为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当期Y岁到Y+h岁的在职人员数。
综上所述,退休年龄由Y提高到Y+H,平均对于每个职工而言,将产生+的正面效应,而对整个制度将产生
+的正面效应。
三、提高退休年龄的负面效应
退休本身是一个劳动力替代的过程,提高退休年龄在改变就业人员年龄结构的同时,无疑会改变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这是提高退休年龄政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就业效应”和“生产率替代效应”,这也是西方国家对提高退休年龄政策持谨慎态度的原因所在。
(一)提高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
当把提高退休年龄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时,必将使劳动年龄人口增加,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劳动力需求一定下,失业的人数将增加,失业率必将呈上升趋势,政府将承担更多的失业救济费用,这就是提高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如图1所示,在原有退休年龄下,就业人数为Q1,工资率为P1,由于退休年龄的提高,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在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的条件下,就业人数为Q2,工资率为P2。我们可以看到,在提高退休年龄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导致工资率下降,就业的劳动力增加了Q2Q1。但由于退休年龄提高,可就业的人数增加Q3Q1,因此,仍然有Q3Q2的人员没有找到工作,这部分人并不完全是超过原有退休年龄的人,也有一部分青年的劳动力因工资率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
很显然,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不会为年青人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机会,但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力的供给,从而为年青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而在许多国家,养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老年人的健康护理和生活关照也需要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退休人员增加也为市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提高退休年龄的生产率效应
退休是新老劳动力替代的过程,部分年老的劳动力离开工作岗位,由年青的劳动力替代。退休年龄的提高将减缓新老劳动者替代的过程。由于教育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生产技术处于不断进步之中,因此,年青劳动力的生产率应该平均高于年老劳动力的生产率。这样,新老劳动力替代过程的减缓就会减缓技术进步与生产率提高的过程,导致生产效率的损失,这就是提高退休年龄的“生产率替代效应”。
在充分竞争市场上,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率)等于边际产品价值,由图1可以看出,由于退休年龄的提高会导致劳动力的边际生产价值由原来的P1下降到P2,生产效率的损失量为(P1-P2)*Q。
提高退休年龄的就业效应与生产率效应取决于新老劳动力的替代程度,与一国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结构状况以及教育状况等因素有关联。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新生的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教育水平处于一个快速提高的过程,提高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会阻滞新技术的应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对部分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劳动力处于紧缺状态,教育与生产技术也相对成熟,那么提高退休年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相对要小些。
四、我国的现实选择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关乎国运、泽及子孙”的大事,就如没有“用之四海皆准”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样,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改革手段。退休年龄的提高与否,无疑需要根据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及养老保险制度危机的症结等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考虑采取措施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做到决策科学、措施到位。结合我国的国情,对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提出如下建议。
(一)普遍提高退休年龄宜缓行
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其他国家更具特殊性和艰巨性。制度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在制度中的责任与地位不明确。政府没有以适当的方式很好地承担由企业化的“现收现付”制向社会化的“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转制成本,政府没有承担其在制度中应有的立法、财政与监管等责任。由于国家责任的部分缺位,目前在职职工(主要是国企职工)一方面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缴费,另一方面还要为已经退休的人员缴费,高缴费率与支付自然不在话下。因此,只要国家没有更妥善的方式承担责任,转制成本问题拖而不决,业已形成的“空账”不能完全做实,制度支付危机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提高退休年龄只能减缓政府的财政压力,但其负面影响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养老资源最终来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这就需要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曾经一度中断,1978年后才逐渐恢复,许多新的生产技术与手段需要年青的劳动者学习并应用到生产中去,尤其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年青的劳动力加强与国际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生产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有用于养老分配的社会经济资源,老年人才能通过各种途径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更何况,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退休年龄无疑会恶化就业问题,增加失业保险制度的支付压力。由此可见,我国还不完全具备提高退休年龄的条件,这一措施的采取对于问题的解决也不能起到“对症下药”的根本性作用,普遍提高退休年龄宜缓行。
(二)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男女退休年龄是不同的,通常规定男性职工60岁退休,而女性职工55岁退休。这一男女退休年龄相区别的政策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女性就业未充分。女性就业时间人为缩短5年,使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其二是导致男女在养老金待遇享受存在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制度上的男女不公平。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由于女性工作经历较短,退休时的最终工资也较男性为低,但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则女性退休后从制度中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远长于男性。这使得女性老年人口从养老保险体系中获得的日常养老收入低于男性,但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女性一生从养老保险体系中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会远大于男性。因此,适当提高女性职工退休年龄,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也有利于女性的充分就业及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但宜将这一改革放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完成,从现有的社会经济人口条件来看,可先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57岁。
(三)可以施行弹性退休制
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如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有些地区(如上海等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有些行业(如教育、医疗服务、制造行业)需要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而有些新兴行业和亟待改革的行业(如电子行业、金融行业等)又急需吸纳一批拥有最新技术与知识或者有海外经验的从业人员,加快新老劳动力的替代过程。因此,“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可能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也为弹性退休政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建议政府制定退休年龄的指导性政策,通过制度的设计与利益的激励,鼓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自主选择退休年龄政策,不同的人群也可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退休年龄与时机。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积极引导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退休决策中的作用,使得个人在退休决策时达到最优化,个人在达到最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也就实现了其帕累托效率。
第三篇: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分析
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2012年开始我国的劳动人口以每年两三百万的速度递减,这对我国的劳动力富裕程度和劳动成本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仍然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退休年龄规定,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在一些地区开始试点推行。为此,从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出发,比较延迟退休年龄的利弊影响,从而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延迟退休;养老金给付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1-0042-02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说明,中共中央要开始逐步探索和推行延迟退休年龄的相关政策。早在2010年,上海市已经开始推行柔性延迟退休政策。试点实施的三年间,取得的效果不尽理想。但随着当前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而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仍然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规定,这于我国当前的人口现状明显不相符合,因此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延迟退休方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及其问题
在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指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现在仍然有效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文件所规定的退休年龄。根据这两个文件,概括而言,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的一般规定为“男性60周岁,女性干部退休年龄55周岁,女性工人退休年龄50周岁,同时工龄满10年”。
这一规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规定:“男工人与男职员年满六十岁,一般工龄满二十五年,女工人与女职员年满五十岁,一般工龄满二十年,本企业工龄满五年者,可退职养老。”
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基本上与1951年的规定无异。这样的现状,与这六十年来我国人口状况的变化明显是不一致的。19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仅为40岁,女性仅为42.3岁。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男性为7283岁,女性为77.37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致增长30岁。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34%。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我国目前的已高于该标准两个百分点,并且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与此同时,退休年龄却基本保持不变长达六十年。因此,现行的退休年龄总体而言是偏低的。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为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了基础。从第一部分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不断增强,适合劳动的年龄势必也会有所增长。但是,法定退休年龄却始终保持不变。这就使得我国养老保障的制度赡养率以达到33%,即3个人养1个人,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上升。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之下,劳动人口所负担的老年人口比例会持续增加。据估算,到2030年,60岁以上人口的赡养率将达40%,2050年达到63%。
第二,特定行业和人群有延迟退休的需求。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如医生、教师等,年龄越大往往经验越丰富。而在现行的退休政策之下,达到退休年龄必须退休。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虽然可以采取返聘的形式使这些人才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但是,返聘之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不是劳动关系,不受劳动合同法调整。这就很可能出现很多的劳动争议问题,造成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效率损失。因此,如果实施弹性的退休政策则给这些群体提供了选择空间。此外,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使得高素质人才就业年龄普遍较短。假设现有一位女性,博士毕业参加工作,至退休时未担任干部职位。则其工作的时间可能只有20年,甚至可能少于其受教育的年限。这显然也是一种对于人力资源的不善利用。
第三,养老金运行的基金缺口迫切需要延迟退休来缓解。由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牵头的研究团队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以复旦大学为主的研究团体,曾发布《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中国人民大学学者郑秉文称,“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贴现值在2013年达到18万亿是靠谱的。世界银行研究养老保险制度转型的时候,曾对30多个国家测算,转型成本分别是GDP的50%~300%,美国的转型成本则是464%。“(预期)2013年的GDP是57.7万亿元,18万亿才占不到30%”面对绝大的养老金隐形债务,延迟退休年龄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从全国来看,据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延迟退休年龄的阻碍因素分析
第一,社会大众多对延迟退休年龄持反对意见。是否延迟退休年龄是关系到每一位劳动者自身利益的大事,因此,社会公众的意见是影响退休政策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2013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网络,对25311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对延迟退休持什么态度”的调查显示,94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延迟退休,仅3.2%的受访者表示支持,2.3%的受访者表示中立或未表明态度。由此可见,对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而言,延迟退休并不能为其自身带来利益,几乎遭到了一致反对。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如果强制推行统一的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延迟退休可能一定程度上增大就业压力。延迟退休意味着一部分人在原有的岗位上占据的时间增长,这显然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纵观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原因之一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比上年增加19万,再创历史新高,共699万,这比总人口数为562万的青海省还要多出137万,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国家统计局的监测调查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达到17111万,同比增加444万,增长了2.7%。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速趋缓,我国的就业岗位也相应减少,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调查,在相同的94个城市中,2013年第二季度的需求人数相较2012年第二季度减少了34.8万,下降了5.7%。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推迟退休年龄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就业负担。
第三,养老金双轨制成为延迟退休的重要阻力。在我国,养老金双轨制是指,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员工和公务员无需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所享受的退休金待遇却是企业职工的2到3倍。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延迟退休年龄,则意味着企业职工的缴费年限增加,退休后的领取金额却并不一定增加,甚至可能减少,这样就会拉大本身就并不合理的双轨制之间的差距。不仅如此,中央财政每年对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系统养老保障的拨款高达200多亿,这使得企业职工普遍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后,自己多缴的养老保险费实际上是用来弥补这一缺口。因此,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延迟退休遭到了普通企业职工的抵制,其中养老金的双轨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前推行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的效果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上海市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197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2%,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7.15%,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一系列影响在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容易表现出来。因此,2010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本市企业各类人才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的试行意见》沪人社养发(2010)47号。
规定“参加本市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符合在本市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如企业工作需要,本人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经本人提出申请,与企业协商一致后,可以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
该意见成为推行柔性退休政策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上海市划定的可申请延迟申领养老金的人群为具有专业技术的资格人员。这与特定行业的人群的工作特点是相关的,是符合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决策。第二,上海市在该政策上是采用完全自愿的方式。延迟退休需要本人提出申请,这意味着退休时间成为一种个人选择。职工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退休年龄,这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效用。
但是,自从该意见实施后三年以来,申请延迟申领养老金的人数是多少,上海市人社局并未给出具体数据。而综合各方信息,申请参与人数不多。当地人社局也表示,试点效果不理想。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建议
首先,应当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杜绝“一刀切”。综合上文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和阻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在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有现实需要,但当前我国并不完全具备延迟退休的条件。因此,在延迟退休的政策制定上,应当遵循中央“渐进式”的要求,逐步实行,而非一次性将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实施每几年延迟几个月退休的方案比较可行,而具体的延长周期则需要根据养老保障的精算平衡去确定。如果采取这种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我国退休年龄的延迟大约需要20年的过渡期去完成。
其次,延迟退休年龄应当做到“男女有别”。目前我国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职工为50岁,女干部55岁。这与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的客观事实是不相符合的。不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考虑,50岁退休对于女性而言的确过早。因此,在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时,可以考虑男女分开实行。先从延迟女性退休年龄出发,逐步过渡到男性。
此外,尽快推行养老金并轨方案,减少社会阻力。当前的养老金双轨制多为社会大众诟病,实行养老金并轨的呼声越来越高。实施养老金并轨,可以缓解养老金供给压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平,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有着良好的作用。
最后,完善就业信息渠道,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尤为重要。延迟退休年龄对缓解养老金供给的紧张的确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其对就业的挤出效果过于明显,则会减少新增的工作人口,即减少了养老金的缴费人群,这样以来反而有可能增大养老金的压力。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虽然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绝对人口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仍然普遍存在。劳动力素质和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信息不畅通等问题成为充分就业的阻碍因素。延迟退休年龄应当以充分就业为前提,否则将会对就业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解决就业问题应当被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2):32-38.[2]李珍.关于中国退休年龄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保险,1998,(4):21-22.[3]马建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EB/OL].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20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5]李云霄.男女不同龄退休对女性养老金的影响[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2).[6]崔亚琪,王如冰.对统筹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2):71-71.
第四篇:关于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柴兰蒂
【摘要】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始于1951年,几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变化、初始劳动年龄的上移、寿命的延长、健康状况的改善等,这些都使推迟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具有了可行性。目前,在我国关于“是否推迟退休年龄”的争议颇多,本文主要从我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现状、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因素及推迟退休年龄与就业压力相关性三个方面对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推迟退休年龄 可行性 就业压力
2012年6月27日,《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此政策一出,再度引发公众对“推迟退休年龄”的热议。反对者认为,推迟退休年龄势必挤压年轻人的就业机会;而在拥护者看来,推迟退休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且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带来巨大压力,不少老龄化国家普遍采取了逐年推迟退休年龄或者弹性推迟领取养老金的做法。面对这些争议,对我国目前退休年龄现状以及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我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现状分析
1、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规定的演变
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50周岁。1953年修改后的《劳动保险条例》对退休年龄的规定未做变动。195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中,把女干部的退休年龄提高到55周岁。这一法定退休年龄一直沿用至今。
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现在仍然使用《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文件所规定的退休年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9〕10号)重申了国发〔1978〕104号文件的规定。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10号文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9年3月9日发布了《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
通知规定全民所有制食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第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第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第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第四,因工致残,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论文网]
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前退休的范围仅限定为国务院确定的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破产工业企业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和3年内有压锭任务的国有纺织企业中符合规定条件的纺纱、织布工种的挡车工。但此项规定与前款规定不能同时用于同一名职工。对国家关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和条件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及职工必须认真执行,不得随意降低,严禁扩大适用范围。今后,凡是违反国家规定办理提前退休、退职的企业,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已办理提前退休、退职的职工要清退回企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稀缺,国家根据当时的情况对部分高级人才的退休年龄进行适当的放宽。在《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及《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规定在教育、卫生、科技技术事业这类行业工作的讲师、主治医师、工程师、农艺师、助理研究员以及具有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含中等师范学校)和高中毕业学历或经严格考核取得同等学历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延长工作年龄,但是女同志最长不得超过六十周岁,男同志最长不得超过六十五周岁。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相当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的离退休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六十五周岁;教授、研究员以及相当于这一级职称的高级专家的离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七十周岁。
2、现行退休政策存在的一些弊端
一方面,提前退休操作不规范导致退休低龄化。近几年来,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制度不够严密,一些企业为减员增效纷纷为职工办理提前退休,使社会的稳步发展及养老保险改革受到严重冲击。根据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一份最新调查,湖南省2002—2004年办理的企业各类退休的25万余人中,提前退休人员有9.4万多人,占退休总数的37%以上。全省平均职工退休年龄只有52.3岁。提前退休人员已超出了正常范围,既违背了国家的退休政策,也严重扰乱了养老保险工作的正常秩序,成为养老保险金严重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企业缴费率上升空间有限。我国企业20%的缴费率大大超过了美国的7.65%、德国的6.2%和日本的6.2%。高缴费率已经使企业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负担过重,继续提高企业缴费率无疑会使企业的负担更重,提高费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二、推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1、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及健康状况改善
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始于1951年。当时人均寿命大约为50岁,所以,当时的退休年龄高于平均预期寿命。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各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2000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1.40岁,比1990年增加了2.85岁。预计205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因此,现行退休年龄明显偏低,应当在法律上推迟退休年龄。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为我国适当推迟退休年龄提供了毋庸置疑的可能性。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了长足的提高,平均健康寿命越来越长。所以,退休年龄只要是在健康期内做出调整不会对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2、初始劳动年龄的上移 我国规定初始劳动年龄为16岁。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知识的实际需求,使得越来越多已经到达法定劳动年龄的青年选择继续就学,而不是工作,那初始劳动年龄相应地推后。如本科应届毕业生开始工作的年龄为24周岁,可以工作36年,研究生为26周岁,可以工作34年,博士为29周岁甚至更晚,最多能工作31年,如果为女性,那么工作的时间就更为短暂了。如果仍然执行现行的退休年龄制度,将导致人力资本的浪费,难以实现经济学中所说的帕累托最优化资源配置,影响经济效率。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统筹基金的收支平衡也形成不小的冲击。因此,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客观需要。
3、社会养老压力和自我养老压力的增大
从老年人口抚养比角度看,随着老年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及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我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逐步增大,社会养老压力也随之逐步增大。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2.71%。杜鹏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一书中预测:2030—2045年我国老年抚养比急剧上升,2050年将达到48.49%。这意味着如果劳动力人口仍然按照现行退休年龄退休,到了2050年一个劳动力至少要承担两个老年人的抚养费用。这种负担是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无法承受的。推迟退休年龄,可以将老年抚养人口的一部分转变为劳动力人口,以增加劳动力人口,同时减少老年抚养人口来降低老年抚养比,减轻社会养老压力。
就自我养老来说,自我养老主要依靠个人的劳动收入和财产作为自己的养老支持,这就要求劳动者个人在工作期内为自己今后的养老进行如储蓄等必要的准备。根据之前的分析,生命期限中工作年限缩短,这也就意味着储蓄期的缩短,进而导致老年人消费能力的降低,自我养老压力的加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推迟退休年龄成为必然。
三、推迟退休年龄与就业问题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短期来看,推迟退休年龄使我国目前就已经存在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尖锐。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至少在未来30年内还不可能出现劳动力人口不足的情况。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00年我国15—60岁劳动力人口规模达到了8.16亿。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的统计与预测,20l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仍将保持在7—8亿之间,在2020年之前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到2020年时达到峰值,之后才出现缓慢下降,但直到2050年仍多于7亿。所以,就业形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十分严峻,在这种压力下,现行的退休政策都难以维持,社会上普遍存在提前退休现象,作为一项为年轻劳动力让出就业岗位的缓冲措施,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默认。如若推迟退休年龄,企业内部的自然减员肯定会减少,也就造成了吸纳新劳动力的能力不足,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如前所述,这似乎给我们推迟退休年龄带来十分不利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从现在起不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一味推迟退休年龄,将引发劳动力供给的大规模增加,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养老保险的负担似乎可以减轻,然而却加大了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的开支,政府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而且还有可能加大,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但从长远看,郑功成指出“退休年龄的延长是小步渐进的,对年轻人的就业影响非常有限”。从宏观上来看,就业供求关系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的多少。事实上,退休人员所占据的工作岗位往往不是新增劳动力可以替代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脑力劳动者及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的劳动者来讲,退休后发挥他们的余热,对于创造社会效益、创造就业岗位还可以起到一些作用。在我国,有些人提前退休但并没有真正退出劳动力队伍,“退休返聘”的现象比较普遍。正是因为社会上对这种人才有需求所以才能找到工作岗位。因此,推迟退休年龄与就业问题并没有直接联系,缓解就业问题关键在于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尽可能创造新的岗位。
总之,虽然短期内推迟退休年龄会给就业问题带来在一定程度上的负面效应,但从长远来看,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而且适时、恰当地推迟退休年龄还可以对于创造社会效益、创造就业岗位起到一些促进作用。因此,就业压力问题不能构成拒绝推迟退休年龄的理由。
四、结语
推迟退休年龄与就业问题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因此,从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初始劳动年龄上移、社会养老能力与自我养老能力增大和男女就业年龄平等权利的要求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推迟我国退休年龄具有可行性。这些现实状况都呼吁中国调整退休政策的出台。推迟退休年龄利大于弊,它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编写组: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 李珍:关于退休年龄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评论,2003(9).[3] 李娟: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5).[4]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公众视角下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公众视角下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简介:袁婧娟(1987年10月—),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
陈悦(1986年1月—),女,回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
朱天骄(1985年3月—),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
摘要: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始于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这种定明显不合时宜,还导致我国养老保险的支出负担越来越重。因此本文从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现状出发,分析延迟退休年龄的利与弊,并依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延迟退休年龄;可行性
一、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解除劳动者劳动义务,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界限,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口“一刀切60周”的强制性规即企事业单位男性年满岁,女性干部年满55周岁,女性工人年满50周岁的连续工龄满三十年即可退休,对特殊工种职工退休又放宽5年期限。这些规定是根据我国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制定的,当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而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人均寿命也提高到72岁。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等诸多因素,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然而大部分民众却反对延迟退休年龄。以我们所抽样调查的成都市区内一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在意吗?”这一项中,的则表示无所谓,这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延迟退休年龄。而且人们对退休年龄的态度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首先大部分人们主张男性退休年龄为59.33岁,女性退休年龄为现在所运行的退休年龄安排的相对合理性;我们发现62.58%的人认为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合理,有或太早,7.22%则认为晚了或太晚;的人表示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合理,有24.84%的人表示晚了或太晚。
二、延迟退休年龄的好处
(一)有利于减轻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当前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政府面临着养老金收入减少,养老设施的投入增加,84.52%的人不同意延迟,仅有52.74岁,女干部退休年龄为再次在对未退休人员的调查中,并且老年人患病的男女退休年龄延迟到其次在对已退休人员的调查中,25.66%
65的人同意,其他55.42岁,这表明30.2%的人表示早了
1几率高于年轻人,49.5%“岁,你同10.39%有的人认为早了或太早,有支出增加等问题,国家每年需要支付的医疗保险费用在大幅度增加。在这样困难的压力下,推迟退休年龄有利于减轻我国的社会压力。
(二)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般的科技人才,经过高学历的历练,通过时间的考验,从正式开始工作到退休,大概才短短二三十,但是能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远远大于这么多年,劳动者知识层次越高,工作时间反而越短,国家的培养成本却在不断上升,
(三)有利于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就目前我国社会看来,退休后的老年人再就业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点:经济需求、自我发展、发挥余热、精神寄托。据相关调查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动机是经济需求和精神寄托。退休人员通过再就业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能够给家庭较少的经济负担,这使得他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三、延迟退休年龄的弊端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比2006原因,而推迟退休年龄的话,因此,大力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缓解国家总体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220无形中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2010年,630万,据统计,高校毕业生人数为年增加了多万。就业岗位严重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将不能释放给社会。
(二)加重了企业负担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职工技术更新的速度赶不上生产技术进步的速度,延长退休年龄会令用人单位错失用年轻职工替换老年职工的良机,企业冗员问题依然无法解决;另一方面,据统计,现在企业每个月给在职职工交纳的养老保险等各项保险费用,所占比例较高,50岁以上的职工工资较高,保险费也更高,延长退休年龄会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工资成本和养老保险费用的支出,加重了企业负担。
(三)导致老养小现象严重
延长退休年龄将导致社会财富结构的变化,更多的社会财富向老年人转移,将来我们会奇怪地发现:老年人外出上班,年轻人在家待业。老养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结果是使家庭增加财政压力。更进一步说,若这种现象持续下去,每年将会增加大约1000数年内就将形威一批相当数量的年轻失业人口,这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担是不可估量的。
四、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建议
(一)规范现行退休制度
在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和改制的过程中,“长期休养”、“内部离岗休养”、“放长假”等多种变相的单位的规定差别很大。例如:工龄满二十年,年过有的办“内退”;工龄满三十年,年过50岁,还有的直接办退休。在同一个单位中,同样的条件下却存在着形式各异的1“退休40岁,有的办长休”3,中国在今后”、“买断工龄”、”形式,而且各“长休”,有的办“内退”,万的待业人:存在“停薪留职有的办“,退休制度。所以从近期来看,我国最应该采取的措施是规范退休制度,杜绝不规范的退休现象出现。
(二)按工龄退休
在当前按年龄退休的制度下,很多领导干部在档案上改年龄,还有的改完年龄混文凭。按工龄退休,可以有效防范和杜绝这种腐败现象,又有利于促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此外,我国现在实行统一的按年龄退休制度,然而,不同类型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是不同的,例如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很可能在30岁左右才进入劳动力市场,如果他们都在工作年限长达四十多年,而博士毕业生的工作年限只有大约三十年。要求所有人在同一年龄退休的按年龄退休制度,从公平或是效率的角度看,都是不合理的。按工龄退休,可以充分发挥智力劳动者的潜力,避免人才浪费。
(三)将退休与养老金领取分开
确定退休年龄,直接影响着就业压力和养老保险支付能力这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用提前或推迟退休来抉择是缓解就业压力还是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压力,但其实这种办法只能让就业与养老的矛盾升级。最好的办法是将退休同领取养老金分开,即劳动者退休一段时间后再领取养老金。即可以这样规定:劳动者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同时缓解了两方面的压力。至于劳动者在间的生活费用,可以依靠以往的积蓄和子女的赡养来解决,确有困难的,还可以享受低保,退休者的生活应该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就是说博士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的退休年龄是一样的。岁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而一个博士毕业生很可能在60岁退休,则体力劳动者的
60岁退休,6560到65岁期18岁开始领取养老金,这
总之,退休政策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力深的社会政策,当前我国同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状况,改革退休制度要解决就业和养老的均衡与协调发展,未来的路还很长。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00041)
参考文献
[1] 樊明等.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
[2] 胡阳.关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析[
[3] 钱敏.关于延长我国职工退休年龄若干问题的探讨[管理者,2009(4).[4] 杨晓娇.中国退休年龄调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文化,2008(7).[5] 李娟.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JJ]..甘肃社会科学,2008.2010(4).J].经营J].商业2005(5).商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