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题

时间:2019-05-15 13:1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题》。

第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题

1.中心意思:

答: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2.启示:

答: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作为普通的人,在向别人提建议和意见的时候,要注意场合和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态度诚恳,语气委婉,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忠言顺耳”,便于对方接受。

3.文章的结构:

答:第一部分,邹忌从妻、妾、客赞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悟出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由。

第二部分,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齐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进谏的结果。

4.“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

(1)一方面说明进谏的人很多;(2)另一方面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确有许多积弊。

5.“时时而间进”说明了什么?

(1)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2)另一方面说明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时弊。

6.“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

说明齐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7.邹忌讽谏齐王为什么能成功?

答:(1)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类比),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启发诱导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巨大危害性、纳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语气委婉,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2)齐王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纳谏除弊。

(3)齐国的确有许多弊端,需要改革。

8.齐威王纳谏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一是国内政治清明;二是提高了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9.结尾说“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四国朝齐),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也从侧面反衬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果。

10.怎样理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治国之道)

答:因为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齐国内政修明,兴利除弊,富国强兵,因而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11.人物形象分析

答:邹忌:精细、明智的谋臣,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明智精细,劝谏别人讲究方法和技巧,语言委婉含蓄,易于对方接受。

齐王:贤明的君主,广开言路,胸怀宽广,虚心纳谏,知错就改。

12.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曹刿论战》中曹刿向鲁庄公、《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曹刿是主动面见鲁庄公向他直接进谏;诸葛亮则用奏表的形式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3.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这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委婉含蓄,态度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4.妻、妾、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妻子的答话“君美甚”,先从正面肯定了邹忌之美,“徐公何能及君也”,后用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表现了对邹忌的偏爱的感情;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肯定程度有所不同,不像妻子那样热情称赞,表现出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的心情;客人的回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敷衍逢迎和礼节性应对的态度。

15.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

答:正面例子:

(1)唐朝的魏征敢于直谏,他多次上书劝谏唐太宗。唐太宗是一代明君,对于魏征所言,他多能采纳,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2)战国时期,鲁庄公听从曹刿的正确意见,取得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胜利。

反面例子:

(1)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

(2)战国时楚国的杰出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因主张革新政治,联齐抗秦,遭到朝中亲秦派的陷害,被楚怀王流放,最后投汩罗江自尽。

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又名《国策》、《事语》、《短书》、《长书》、《修书》等,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例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二、实词积累

(1)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2)纳:接受。

(3)修:长,这里指身高。(3)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5)日矢 丽:光艳美丽。(6)朝(zhāo):早上。(7)服(衣冠):穿戴(衣帽)。(8)窥:照。

(9)孰:谁,哪个。(10)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11)私:偏爱。(12)旦日:第二天。

(13)孰:谁。(14)美(我者):以„„为美,称赞,赞美。认为我美。(15)寝:睡觉。(16)地方:土地方圆。(17)(面)刺:(当面)职责。谤,公开职责别人的过错。(18)谤讥:职责,劝谏。讥,谏。在这里指议论。

(19)市朝:即公共场所。(20)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21)间(进):间(jiàn)或。偶然。(22)期(jī)年:满一年。(23)朝(于齐):朝见。(24)蔽:受蒙蔽。三、一词多义

(1)朝:服衣冠窥镜(早晨)(2)孰:孰与徐公美(谁,哪一个)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孰视之(同“熟”,仔细)

(3)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4)方:今齐地方千里(方圆,纵横)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才,刚)

(5)善: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6)间:奉命予危险之间(中间)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王曰:“善。”(好,高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四、相关成语 门庭若市

五、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的确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偏私。C、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他细地。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讽刺,挖苦。

六、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同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C、忌不自信。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七、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加点词同类活用特点相同的一项是(B)A、朝服衣冠,窥镜 B、夫利其然也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八、下列各句译文有误的一项是(C)A、吾孰与徐公美 ——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C、忌不自信 ——邹忌自己还不十分相信妻子的话。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九、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篇课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家庭、客人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B、文章对邹忌的赞赏流于笔端,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又善于进谏的人物形象。

C、文中邹忌妻子对其提问的回答,表现了她对邹忌由衷的喜爱,而其妾则因地位低下,与主人间无多少真情句言,回答得谨慎而勉强

D、全文的结尾用“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正了受蒙受的错误,使齐国政治清明,无蔽可言。

十、相关对联

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威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思君王治乱邹忌推己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十一、原文填空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日矢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问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复问其妾曰:“吾与徐公孰美?”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4、妻、妾、客所做出的“三答”是: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8、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十二、问答题

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以为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5、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6、请你谈一谈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7、邹忌是在什么情况下“讽”齐王的?

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庭琐事展开提问。

8、这件家庭小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9、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我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他同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10、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差异。有什么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11、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从“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

12、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13、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令处下,群臣进谏,门廷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大家已无以可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4、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

蹇叔功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

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

武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殁;

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

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

说明: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15、什么是“设喻”和“类比”论证?

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类比推理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16、邹忌是怎样类比说理的? 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他美是因为偏爱他,妾认为他美是因为害怕他,客人认为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是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威王如果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齐威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齐威王,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齐威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齐威王的。齐威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齐威王的必然。

17、纳谏除弊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现实意义: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邹忌的缺点错误。

18、本文的写作特色:

本文短小精悍,活泼多趣,以生活趣事设喻论证,以闺房琐事比及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由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

19、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我妾认为我两是害怕我(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受上等赏赐。20、根据原文回答问题。

(1)用一成语概括邹忌与徐公比美一事:自知之明

(2)邹忌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联想到国家,说明邹忌此人: 能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

(3)邹忌进谏齐王之时,以妻美已喻:妃嫔,以妾美已喻:群臣,以客美已喻:其他诸侯国,由此说明“王之蔽甚矣”。

21、齐王是怎样对待邹忌的进谏的?

首先肯定“善”。“乃下令”完全采纳了邹忌的建议。

22、“门庭若市”这一成语是出自此文的,它的含义是:门前和庭内像市集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很多,场面很热闹,请写出与之意义相反的一个成语:门可罗雀。

23、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因为齐王比较开明,有雄心大志,想把齐国治理好,成为一个强国 二是因为邹忌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深深打动了齐王

24、邹忌善于言辞,但他从生活小事中领悟事理的独特思维方式更令人佩服。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

邹忌把妻、妾与客比齐王的妃嫔、群臣及其他诸侯国。把“我”比徐公美的蒙蔽比齐王受妃嫔、群臣和其他诸侯国的蒙蔽,使齐王深受打动。

25、请你结合课文谈谈邹忌和齐王是什么样的人,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道理?

齐王比较开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邹忌能从生活小事中领司事理,并能用委婉的言辞说清。对别人劝说应力求委婉,使之愿意接受,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能及时改正。

第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 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四)实词见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 》。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选自《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第四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一.文学常识

①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历史著作。是西汉末年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策士谋臣的。全书弓12策篇。本文是一篇。②邹忌:战国时人,善长;齐王指。

二.实词解释:

(1)讽(2)修(3)纳谏.

(4)(5)朝服衣冠(6)我孰与 ....

(7)徐公何能及君也(8)吾妻之美我者(9)私我也 ...

(10)孰视之(11)今齐地方千里(12)暮寝 ..

(13)王之蔽甚矣(14)面刺寡人之过 ...

(15)(16)闻寡人之耳者 .

(17)时时而间进(18)期年之后 .

(19)皆朝于齐(20)门庭若市 .

三.对联:

1.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

2.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3.思君王四.原文填空: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条件是因为:2.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

3.邹忌苦思冥想,找到了自己被蒙蔽的原因:,4.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5.侧面写劝谏结果的句子:

6.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7.邹忌比美时不自信的句子:

8.出自《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

五.问答题:

1.文章的标题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兼语结构,邹忌用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劝谏如流,积极

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

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①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②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5.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声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从中说明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直言不易的道理。身居高位的人听到的常常不是真话,或是偏激片面之辞,或是阿谀奉承之言,难以听到反映客观实际的话。

②能尊重客观事实,不偏听偏信,有自知之明,有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思考、实事求是。

6.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①先以自身经历巧妙设喻,然后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②他的劝说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7.这种设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8.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问时的口气也不同;请具体分析。他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

他问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

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9.由于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回答时感情上也有明显差异,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虽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及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10.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11.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入朝后,邹忌并没有单刀直入进谏,而是先以切身的经历设喻,提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12.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君臣吏民的意见。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大家已无以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邹忌是怎样类比说理的?

邹忌在与徐公比美醒悟,妻认为他美是偏爱,妾认为他美是害怕,客认为他美是有求于他。妻私、妾畏、客有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威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的,朝廷大臣没有不畏的,全国范围内没有不有求于的,齐威王与邹忌处境相似,导致了齐威王必然受到蒙蔽。这样说理生动形象,突出了邹忌的“善谏”。

14.给第二段做评注

本段文字记述了邹忌“讽谏”的经过,邹忌先用“家事”:“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国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使说理生动形象,自然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突出了

邹忌的“善谏。”

15.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①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 ②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③魏征等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④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

雅言,从谏如流。

16.纳谏除弊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邹忌干预进谏,善于进谏,齐威王从谏如流,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②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

见及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③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

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④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

批评一件,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17.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什么家庭小事?邹忌要通过这些小事说明什么道理?①记述了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

②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18.文中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改正错误的决心、勇气。

19.邹忌根据什么说“王之蔽甚矣”?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宫妇„„朝廷„„四境„„”译文

20.邹忌的谏言和《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四个字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际有什么启示?

开张圣听。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第五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过程和方法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②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会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②领悟齐王纳谏除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词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①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表演课本剧头脑风暴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

1、结合课本注解试翻译全文,并标出疑难字、词、句;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看看邹忌的一番“忠言”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言”?

二、《战国策》有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汇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作者已不可考证。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bǎi hé)(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尔虞我诈的故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三、解题

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结构?(兼语短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纳:接受

谏:规劝的话(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邹忌用委婉的话劝齐王接受臣子的规劝。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主谓宾/主(兼语)谓宾

四、朗读欣赏

要求:

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昳丽yì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谤讥服衣冠zhāo皆朝于齐cháo ..bàng jī朝..

五、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在预习基础上接龙式逐句翻译,学生评判补充,教师把关。

第1自然段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朝]服衣冠

朝:(zhāo,名词作状语,早晨)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用于选择问句中,“与„„相比,谁更„„”;孰:疑问代词,谁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美丽:古代可用于男子

(5)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明天)

(8)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同“熟”,仔细

(9)(忌)[暮]寝而思之(省略句)暮:名词作状语;而:表修饰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11)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向

第2自然段

(1)入朝见威王朝:cháo,朝廷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

(3)皆以美于徐公(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

以:以为、认为于: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被动用法)

第3、4自然段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2)能谤讥于市朝于:介词,在“谤讥”,古义:批评议论缺点(不含贬义);今义:诽谤与讥讽(含贬义)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

“时时”,古义:隔一段时间,不时今义:经常、常常,表频率

(5)期年之后期(jī)年:满一年

(6)虽欲言,无可进者虽:即使

(7)皆朝于齐(介宾后置句)朝:cháo,朝见于:介词,到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此所谓:固定句式,表判断于:介词,引出处所,在六、课堂小结

1、解题“讽”“纳”“谏”(兼语短语)

2、《战国策》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订纵横捭阖

3、朗读欣赏

1、认准字音、字形:昳丽窥镜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4、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七、布置作业

1、就重难点问题,归纳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一)检查学生笔记整理情况

(二)归纳复习重点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1)朝

朝服衣冠(zhāo,早晨)

入朝见威王(cháo,朝廷)

皆朝于齐(cháo,朝见)

(2)于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皆朝于齐(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引出处所,在)

(3)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4、文言句式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①“此所谓”固定句式,判断句②介宾后置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受蒙蔽”

(3)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构图示

1、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受蔽: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2(三比)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3(三令三赏)上书→中赏(三变)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课堂小结

1、归纳复习

5、文章思路

2、朗读欣赏与思考第一段:邹忌比美

3、课本剧表演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段:邹忌讽谏

4、讽谏艺术: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第三段:威王除弊

第四段:除弊结果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2、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下载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7-04-072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的 1.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

    《邹忌讽齐王纳谏》训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训练 一.文学常识 1.本文节选自《》。 2.《战国策》:是一部体历史著作,由时期编订。 二.解词(书下注释) 1、讽()2、谏() 3、修()4、昳丽()5、窥() 6、孰与()7、旦日()8、孰视......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相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察看了一下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读好文章,好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中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几个月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设计意图]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培根 论求知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 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 1、说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