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后”违法犯罪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80后”群体违法犯罪
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报告
作者:邱春娥*
摘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社会上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家庭、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显。
关键词:违法犯罪,现状,原因,特征
一,前言
“80后”原指八十年代出生的文坛作家,后来逐渐社会化,泛指出生在八十年代的一代人。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正是由于他们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一代不如一代”开始成为大众的话题,甚至进而转变为一个颇热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从2006年到2007年,中国新青年报推出了“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的系列报道和讨论。{1}既有尖锐的言论,也有理性的分析,使得这一问题逐步升温。“80后”是国家未来发展和持续进步的栋梁和根基,关注“80后”是全社会的责任,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意义。
二,“80后”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
(一)问题提出与深思
“家长也管不了,孩子脾气古怪而倔强,与孩子沟通存在代沟”——一位来自家的回。“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出现在世纪交替年代的人表现的更有个性和更有主见。所以在老师和家长看来更难掌控和教育。”“师生间认知事物的差异和观念上的隔阂日趋明显,文化上的互不认同也造成了矛盾的加剧”——一位来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困惑{2}
在2007年3月份,广州日报A10版刊出广东省公安厅公开悬赏通缉的百名重大刑事案件在逃疑犯。记者发现,在通缉名单中,80后占了四成。2010年,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登陆河北大学BBS获悉,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与17日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危险。据目击者陈述:肇事司机依然若无其事开车至教学楼接女友,后被追赶的保安和众多学生拦下,并被警方控制。当保安和学生勒令司机下车时,肇事司机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这样犯罪现象比比皆是。
2010年10月20日,西安又发生了一起大学生撞人事件,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人并刺死伤者。最后,药家鑫被判死刑,这时年仅22岁的大学生药家鑫生命走到了尽头。药家鑫之死是法律的胜利,是教育的失败。两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一场并不重要的交通事故而逝去,两个家庭都的承受逝去亲人的痛苦。面对随这起杀人案而来的离奇喧嚣,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者老愚一语中的:公众害怕这个社会真的被丛林法则主宰弱者彻底丧失法律的庇护。药家鑫走到这一步,其父母难辞其咎。子不过,父之过,21岁在校大学生竟拥有自
*邱春娥,女,1990年生,江西九江人,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金融专业09-1班,电话:138709208
21己的小车贪图物质享受,心里阴暗,既怕穷人难缠又私携刀具。其次大学教育存在缺陷。如果辩护律师的话属实,药家鑫是成长道路没有污点,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的好学生,那 么我们只能说这样的大学教育很失败。不懂得尊重生命,不知晓法律严明,丧失了基本的人性,称得上是好学生吗?我有点怀疑,他的这些优秀成绩是否是抄袭而来的,在成长中学会耍些小伎俩,每次蒙缝过关,就存在了侥幸心理,以为幸运之神总会眷顾自己,以至于做出不经大脑的错事。在此,希望所有大学引起警戒,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律的教育,不要一味的照本宣科。对于药家鑫事件,其实社会也有责任,药家鑫的孤僻,自私,残忍,他的仇穷心理,扭曲的价值观,都是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现象的折射。父母金钱至上的误导,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社会世风日下的熏染加上药家鑫自身的缺陷,在发生车祸要承担责任时,他的瞬间爆发足以毁灭一切。确实,药家鑫案留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疼痛值得我们花更长时间去检讨。
药家鑫走了。若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可以换来人间的某些变化,让冷漠残忍减少,甚至消失,那么药家鑫案足以载入史册。
专家指出,随着年龄增长,80后成为新的犯罪主体,冲动和自私极易成为他们犯罪的诱因,应多加防范。——来自司法系统的担忧
到此,我们已经清醒的发现和认识到,“80后”是源之于文坛,后因“80后”违法犯罪行为和现象的突出才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犯罪主体或形式。这一特殊主体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机制和心理发生机制,加之多元和复杂的社会因素,使得“80后”的违法犯罪呈现出独特的一面。“80后”在社会学、犯罪学、刑事学等方面有着不可预测的研究价值。然而当前一些个别、分散、不系统的研究,未能全面的总结当前“80后”违法犯罪的现状,那么我国“80后”违法犯罪现象正处于什么情况呢?
(二)我国当前“80后”违法犯罪的现状
据公安部2005年统计,1987年全国刑事案件的立案数为57万件,到了2005年则达到464万件。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总数的10%,可以推估到了2005年前后,全国大约有4万左右的未成年人犯罪。犯罪率这一增长时期恰恰是“80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外浙江,北京,山东等地检察官在调查中发现,在近几年来,办理的暴力和侵财犯罪案中,“80后”涉案人员已占到50%以上。而且“80后”在犯罪主体,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等方面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且由单一型,松散型,偶然型向纠合型,紧密型,反反复交叉型等新的特征转化。
“80后”违法犯罪想象作为新兴的犯罪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一个总的趋势就是数量不断上升,暴力犯罪化,犯罪集团化,犯罪动机多元化,犯罪因素复杂化等,大体现象已经初见端倪和突出。“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阶级的最极端方式”,这是马克思的一句经典语录,揭示了犯罪的对抗性和暴力性和社会危害性。[1]
犯罪是经济基础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客观反映。笔者认为我国目前以及将来的“80后”违法犯罪现象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
1.社会转型与中国现代化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在不断融入世界,加快中国全面现代化。[2] 在这样一个关键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下,“80后”应运而生,“80后”违法犯罪也逐渐推出并受到“青睐”,也就顺理成章了。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地理等因素的催发下,“80后”违法犯罪会日益突显并出现更具有时代特性的特点。
2.社会人与犯罪人
犯罪人是刑法实证学派的观点,是向行为为研究视角的转变,是重视犯罪个体特点和突出犯罪人研究的社会防卫理论的体现。刑事理论的实证学派的话语始终围绕“犯罪人...社会”的关系展开,社会人为何会变成犯罪人,从“社会人...犯罪人”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期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综合作用和反馈的结果。[3] 笔者认为在转型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从各方面予以全方位的考察并分析,是“80后”违法犯罪现象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根源。一方面要客观的分析和预测社会形势,系统参考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人文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探析行为人——“80后”群体的行为机制、心理状况、生理特点、价值和世界观等,进而宏观和微观的考量“80后”违法犯罪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社会危害性与社会防卫
毫无疑问“80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一个具有相同行为倾向的个体集合,在类似的价值、个人、世界观的前提下,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社会的每一处。“80后”的悄然崛起给了我们一个信号,他们的违法犯罪是极为可怕的,足以摧毁一个国家和民族。“80后”正值青春时代,是国家现代化的栋梁,是民族复兴的根本。社会应当及时予以介入,主动出击,快速反应和决策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如何规则 预防“80后”违法犯罪也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课题,即如何摆脱现有研究的窠臼,在紧密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果。
(三)我国当前“80后”违法犯罪的特点
任何一个违法犯罪形式或新生的现象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不能脱离其一般现象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石。[4] 笔者认为,我国“80后”违法犯罪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主体层次化
“8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这一群体出现了分离或断层的现象,即这一群体被认为或默认为不同的基层。根据以上案例和相关报道,大学生、农村留守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同龄女性是典型的“80后”,同时也是突出的“80后”违法犯罪的主体。“80后”的内部分层,不仅限于城乡之间,还有城市和农村的“80后”自内部的分化以及性别差异导致的分类。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就学和提前就业分立的现实基础上,再加之同龄女性犯罪的异军突起,使得“80后”违法犯罪有着明显的“内部分层”性,是我们分析和考察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2.违法犯罪组织、集团化
在一些热议的事件中,违法犯罪的纠合性、协调性、多人性尤为明显。浙江省永嘉市的一起团伙制毒、贩毒、聚众斗殴和非法持枪案中,七名被告人中竟有六名出生在1983年后,年纪最小的才20岁。“80后”违法犯罪的有组织和集团性是特殊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也是他们极易受外界影响、好冲动、情绪不稳定、模仿能力强和社会环境的综合结果,值得我们社会反思。
3.违法犯罪动机突发性,犯罪目的模糊化
“80后”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理念,这一代人对网络、传媒等信息传播方式有敏锐的体验力和高度的吸纳性。一些旧的体制和价值观念正在他们身上瓦解,新的价值观念在他们身上重新塑造、构建和形成。同时,他们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总的来说,他们观念前卫,敢想敢做,容易消极,倾向悲观,享受生活,目的淡化,富有激情,易于冲动等。[5] 因此,“80后”的行为往往事出无因,极易冲动,犯罪动机具有突发性,犯罪目的具有模糊性。
4.违法犯罪形式多样化,手段智能 残酷和暴力化。
“80后”是一个极富创新的群体,他们深植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能力上显出超强态势。他们极具模仿能力,善于恶搞,乐于前卫和新鲜事物。他们中大部分是高学历,见过世面,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他们性格怪异,行为举止推陈出新,价值观和世界观扭曲和变异,他们通过犯罪实现内心的快感,犯罪手段残酷和血腥。如北京市平谷
区检察院的一起“80后”绑架案。中专学生张某,常和村里闲散人员聚在一起玩麻将,输钱后就产生了绑架他人索要赎金的想法。很大层面上,他们就是手居住地周围人文环境等的影响而染上赌博不良习气,最终走向犯罪,也说明了他们追求金钱的不正当想法,足见犯罪手段的残忍。[6]
只是几个突出的特点,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违法犯罪心理生成机制变异性,违法犯罪原因复杂性,违法犯罪危害巨大性等。总之“80后”的违法犯罪呈现出这类群体的特性,有新的发展和趋势,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四)我国当前“80后”违法犯罪的原因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是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是指导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80后”违法犯罪的出现,绝非偶然也也非意外,而是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渊源,是多种因素综合反应 不同矛盾树立 利益机制冲突等的结果。“80后”违法犯罪的产生遵循违法犯罪生成原因和机制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特殊之处。
1.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在可以预见的历史时期,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中的正常现象,是一个社会在成熟 发展和改革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80后”犯罪的出现,折射出我国年青一代在价值观 人生态度和行为选择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反省我国转型期所始料不及的社会流弊,如社会价值观的混乱与失范;利益驱动与金钱至上,家庭解体和不当家教;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和淘汰式教育对差生的边缘化;文化市场管理层面的的混乱,比如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和色情信息,而青少年又是其主要的玩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成人社会对孩子施加的压力等。这一切实际上是对社会体制的改革和负面文化的改造的结果,而其实质就是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结果。社会的变迁给社会带来许多始料未及的东西,而且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被动接受,而后主动适应和改造。[7] 中国所处的现代化和转型时期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时期,对于“80后”违法犯罪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是本文原因分析中的红线。
2.外部因素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也是犯罪的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等外因和犯罪人人格、心理以及生理等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80后”违法犯罪的产生和发展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首先分析“80后”违法犯罪现象产生的外部因素。
(1)家庭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父母是子女最好的和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家庭和睦,父母的行为举止往往决定了子女的人生走向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下,在市场经济奉行经纪人、理性人的价值框架下,家庭一方面变小,逐渐出现了“单亲家庭”;一方面父母(尤其是女性开始走向社会成为工作一族),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不足,二者产生了所谓的“代沟”。总之,家庭发生了巨变,父母与子女的传统交流机制被抛弃后,未能及时找到替代手段。如山东乳山市沙某由于父母离异,心理发展不健康,开始仇恨社会竟然用刀捅死自己的伯母。山东省威海市检察机关近两年办理的“80后”犯罪案件中,其犯罪主体属父母离异、双亡等家庭残缺情形的占53%。乳山市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有许多违法犯罪的“80后”都是单亲家庭,他们和父母沟通很少。离婚、婚外情、分居等导致的单亲家庭往往存在教育失当、家庭内部矛盾重重等情况。笔者认为这些家庭问题往往影响了父母对子女履行看管、教育责任,使子女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而过早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以及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都严重阻碍了这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易诱发“80后”违法犯罪。
(2)教育
“师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课堂,是“80后”很大部分都经历过的人事部分。[8] 然而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成果、缺陷,我们不需要承认教育应该为这一现象负责。如困扰的“应试教育”模式,生理学、心理学等必备课程的空白,老师与学生沟通机制的落伍,师资力量的提升、老师教育理念的转型缓慢等。而直接的佐证就是上文所提及的来自老师教学的困惑。“80后”是一个极富特色的群体,在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交织,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博弈,在利益机制的影响下,“80后”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虽然他们的学历层次不齐,但为什么相对前代,在文化水平与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的情况下,违法犯罪率却上升了,违法犯罪日益恶劣了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
(3)社会
“80后”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是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以及社会迅速变革和发展的节奏密不可分。那我们社会究竟处于何种状态呢?“80后”违法犯罪的出现和延伸与我们社会存在何种关系呢?是否有着直接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呢?在上文,我们提到了市场经济下的逐利和享受思想,民主和自由泛化,家庭格局变革下的伦理和道德突变,教育改革失败后的困惑与徘徊,网络时代社会控制能力的减弱,全球化下的文化博弈和冲突,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异和革新,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的冲击等。在犯罪和刑法学说的历史上,早期的实证主义学派龙勃罗梭就提出了“犯罪人”一说,认为人格是犯罪的根源,同时也有人提出社会、地理环境、经济等综合因素是犯罪产生的根源——社会主义学派。[9] 如何控制、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是我们的归宿,{3} 所以突出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犯罪生态环境,是很有必要和可操作的。
3.内部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80后”违法犯罪不仅有深刻的外部原因,同时也有广泛的内部因素。
(1)人格
人格的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隐藏在内部。而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80后”这一群体与众不同的行为机制、心理和生理以及价值观等构成了“80后”独特的人格,也为其犯罪人格奠定了基础。所谓犯罪人格,通常是指那些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在早年就开始出现犯罪行为,由于各种原因不再返回正常人的生活轨迹,而以各种犯罪为生,并在犯罪生涯中逐渐形成犯罪的嗜好、习惯、观念、态度,出现与犯罪相适应的情感反应等。当这些心理活动逐渐趋于稳定的时候,此人的犯罪人格就出现了。一般认为,犯罪人格作为一种反社会人格,其形成实质上是一个人格非社会化或不完全社会化的过程。因此犯罪人格的主要特点有:消极的态度占主导地位,具有反社会意识倾向和较强的逆反心理,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私、利己,具有一定的恶习,其类型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将其分为反社会型、偏执型、情感型、分裂样型、爆发型、强迫型、疾病型、无力型等。犯罪人格的产生与个体自己的内部和外界的影响有密切的关联。[10] 因此,“80后”违法犯罪的出现与他们的人格特点和发展趋势息息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独特的行为机制、规律和心理特征,如好冲动,爱表现,易模仿,好面子,消费无度等。其中因为金钱而犯罪是最好的例证。在家庭逐渐走向“单亲制”,父母与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沟通与交流机制脱节下,在价值多元和泛滥、网络时刻存在等系列转型社会特征下,“80后”违法犯罪的异军突起也不足为怪了。
(2)心理、生理
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心理状态等。[11] 犯罪生理和犯罪心理是一个类似的概念,一般认为是影响和支配犯罪的生理因素,如年龄、身体机能等。一般认为处于青春期的生物个体具有以下生理特征:在心理上,行为表现为模仿性、冲动性、反复性、心理主观、认识、意志等方面表现为主观存在矛盾、认识偏激、不稳定,意志上有
侥幸、随意等特征;在生理上,由于年龄的增加,在性器官、身体机能、人体能量等方面发生了巨变,易形成性幻想、好奇、活动量增大等。总之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和个体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优势和缺陷,在加上外界的影响,极易导致违法犯罪。
三,结尾
“80后”这一群体以及其中的个体正处于犯罪学视野下极易走向犯罪或受外界影响而诱发违法犯罪行为的阶段。虽然任何犯罪人和犯罪人格都有相似的心理和生理或行为特征和机制,但是“80后”具有其独特之处,这是时代背景的结果,也是他们主观受体互动的产物。“80后”独特的行为、心理和生理特征作为犯罪的诱因具有相对性,需要结合其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以,要预防“80后”违法犯罪现象,就要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管齐下,各尽其能,才能起到预防作用。坚决掌握控制权;这样做也许会与青少年发生冲突,但必须让他们明白,一切规矩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要不断尝试一些新的策略;不接受任何借口,偷窃和撒谎是没有任何借口可言的。父母应驳斥任何理由的辩解,而孩子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解释犯罪行为,对孩子说清楚是非对错,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帮助他们培养同情心;让孩子有负罪感,当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危害到其他人时,他应当有负罪感,这部是针对自我的消极的负罪感,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他人造成危害的道德行为方面;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除了惩罚外,另一条措施就是要求“80后”做一些积极的有益于他人的事;建立良好的关系,与青少年建立一种坦诚的关系,并做到坚持如一...总之,我们要从社区、社会、家庭、学校、法律、环境等方面对“80后”进行培养,把他们培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好青年。
注释:
{1}在《中国青年报》,堵力的《“8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教育部部长周济。一文中周济部长指出,中国青年报进行的这次大讨论很有意义,引起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和行为的反思,也引导了社会舆论关注青年、爱护青年,呼吁全社会都来帮助青年健康成长。
{2}在《工人日报》的一文中《“80后”老师的困惑...与90后学生之间代沟无法填平》,其中有来自老师、父母和教育者的观点,不仅仅突显了当前“80后”的一些特点,也说明当前严峻的形式,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倾听的。
{3}在有关青少年犯罪预防的讨论中,有学者提出了社区、社会、家庭、学校、法律、环境控制等系统理论。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副主编:《刑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2]孙立平著:《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3]周光权著:《刑法学的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55页
[4]叶敦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70页
[5]参见《内心和行为未“断乳”...“80后”群体特征引关注》,载于《南方日报》
[6]参见卢金增、曹春雷、王衡、吴瑞珊、顾晓慧:《误入歧途:泥潭陷阱知多少》(关注“80后”犯罪特别报道之四),载于《检察日报》
[7]李瑜青等著:《法律社会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第102页
[8]参见韩愈:《师说》
[9]参见彭希:《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10]参见雷五明《论犯罪人格及其形成》,载于《交通高教研究》
[11]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2页
第二篇: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和感化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国家相继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多元和观念复杂时期,青少年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仍居高不下。为此笔者利用署假在我县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走访学校、政法机关等部门,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采取切实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我县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29件78人。其中14-16岁38人,16-18岁40人,在校生5人。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性质:抢劫23人、盗窃15人、寻衅滋事10人、聚众斗殴7人、故意伤害7人、强奸4人、贩卖毒品4人、抢夺2人、非法拘禁2人、敲诈勒索2人、诈骗1人、破坏广电设施1人。法院已判决21件55人。其中免于刑事处罚1人,拘役1人,缓刑21人,判处有期徒刑32人。
二、特点
1、犯罪低龄化。犯罪年龄低龄化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的特点,据调查资料显示,16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38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9%,14岁以下违法少年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作案手法成人化。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呈现成人化倾向,不仅预谋性强,作案手法成熟,而且手段十分残忍,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如:15岁的段某为与邻居女生发生两性关系,携带菜刀、尼龙绳、护腕等作案工具深夜翻墙进入14岁的女学生周某家,因被周某的奶奶发现,段某当即用菜刀猛砍周某的奶奶十余刀,致其无法动弹,生命垂危,后抢救无效死亡。然后用尼龙绳将周某的双手反捆,用护腕堵住周的嘴,想强行将周某带到其家实施奸淫,由于周某反抗,段又用菜刀砍、割被害人的上身数刀,直到见周某没动静后才逃离现场。
13、侵财性、暴力性犯罪突出。抢劫、抢夺、盗窃侵犯财产的违法犯罪40人,占51%,排列首位。其次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强奸等侵犯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30人,占38%,以此反映出青少年犯罪中侵财性和暴力性犯罪占很大的比例。
4、结伙作案明显。结伙作案35人,占45%;青少年作案的结伙性,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如王某某14人盗抢团伙中,青少年占50%,一月内,结伙在县城及周边乡镇盗、抢作案40余起,涉案金额10余万元,严重危害社会。
三、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地域特性等多个方面的原因。从调查资料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自身原因。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一是逆反心理强。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往往与成人的要求、学校纪律对着干;二是盲目模仿心理强。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暴力网络游戏、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三是报复心理强。利己心理作祟,这也是青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是独生子女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采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四是讲“义气”,“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促使其做事不计后果。;五是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理性认识薄弱,逞强好胜,偏激任性,加之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学法,不懂法,在各种因素的“夹击”下,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导致青少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因而缺乏关爱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使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辨别是非能力,在心理、生理方面发育尚不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极不稳定,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如以上例举的15岁少年段某杀人案,就是因为父母均到外省打工,缺乏关爱及家庭教
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另案中的杨某因修房打茅坑与爷爷发生争执,而产生用毒鼠强毒死爷爷的念头,便将一包毒鼠强倒在爷爷的白菜盆里,后误将放学回家的妹妹毒死。这反映出青少年认识问题片面,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计后果的心态。
3、学校教育。有的学校一味追求排名数和升学率,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再加上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和外界因素影响,也成为犯罪的主要原因。如:上面提及的在校生段某杀人动机,就是因为3调考试,从排名60名下降到120名,心里难过,认为喜欢优秀生周某更没希望,要“发泄一下”,欲强行将周某带到自己家发生两性关系,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社会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不良文化,特别是黄、赌、毒和暴力文化的影响,以及网吧、录像、歌舞厅、滑冰场等管理疏漏的公共场所,使辨别是非能力弱、抵抗力差的青少年深受其害,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和蔓延。有些青少年对银幕上、荧光屏中、新闻、画刊内的优秀人物及健康、使人上进的东西不学,反而对其糟粕毫无选择、不加思索地加以吸收,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灵魂。为追求不劳而获,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为捞取财物甘愿冒各种风险。如:在校学生16岁的周某、14岁的罗某、15岁的宋某,因迷恋网吧,没钱上网就寻找“刺激”,深夜在城区内采用暴力抢夺妇女的提包或挎包2次,而触犯刑律。可见不健康的娱乐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有多深。
四、建议
1、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强化管理,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不健康场所,要坚决关闭,其它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细胞,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当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子女,从小培养子女自尊、自爱、自强、自卫的能力,使青少年能够掌握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方法和技能。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2、重视对失足回归青少年的帮教和安置工作。对那些已经触犯刑法并受到处罚的青少年犯,应该在执行刑罚的同时注重教育感化和挽救,使他们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并改过自新。从青少年犯罪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犯和
偶犯较多,加之青少年本身的可塑性大,说明青少年罪犯具有很大的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可能。将一个犯罪人校正为一个守法的正常的社会人,需要公安、司法机关及基层组织、社区、学校从不同的角度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应有的帮助,而不能互相推诿,敷衍了事。特别是要防止他们对社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上述数据表明,每个青少年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将会是各种矛盾、各种热点问题的集散地,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预防青少年犯罪越来越重要。首先,应加强对青少年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使其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增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第三,司法机关对青少年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此应该充分理解,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司法机关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第三篇: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报告
摘要:
自古以来,社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行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而现如今青少年违法犯罪,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成为各类群体违法犯罪问题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少年违法犯罪牵动着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和民族的兴衰。青少年犯罪正呈现形式及原因多样化的趋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实行有效的对策尤为重要。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对策
近期,我联合几个高中同学组织了一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由于时间及人员问题,调查范围较小,但在结合查询的一些信息后,我们基本掌握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并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共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98,其中女性32。
1、从年龄结构看,14岁以下32,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6.16%;15岁20,占20.2%;16岁57,占28.78%;17岁69,占34.84%。
2、从违法犯罪的类型看
寻衅滋事人30,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27.27%;盗窃83人,占41.91%;抢劫19人,占2.02%;杀人3人,占0.5%;故意伤害15人,占7.58%;猥亵及强奸30人,占11.62%,其他18人,占9.09%。
3、从文化程度构成看
小学18,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初中34,占.xxxx;高中(或中专)58人,占
27.xxxx。
4、从违法犯罪主体看
在校学生63,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9.90%;因失学、辍学、未就业的社会闲散未成年人98,占49.49%;打工或学徒37,占18.69%。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
1、违法犯罪有低龄化趋势。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 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
1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于此同时,根据调查了解及网上查阅资料,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手段有成人化趋势,例如杀人的黎章,投毒的陈玉,抢劫的叶祥江,盗窃的高峰,他们均是刚满或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
2、违法犯罪有团伙化趋势。
近两年,未成年人团伙或共同犯罪人数不断上升,据调查,共有团伙43人,团伙作案达18起之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 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 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团伙作案犯罪数额相对于个体作案涉案金额更为巨大,情节相对严重,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3、违法犯罪有暴力化趋势。
由于近年来受暴力色情录像或网络游戏的影响,未成年人实施抢劫、强奸、投毒和杀人等恶性案件日渐增多,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33.83.%,比前几年大大上升。他们的作案手段残忍,2003年,黎某、袁某、唐某的持刀杀人案,其手段之凶残,令人发指。根据资料显示,许多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4.19”抢劫案和“3.31”入室抢劫案都是犯罪嫌疑人将刀架在被害人的脖子上,实施抢劫的。
4、违法犯罪盗窃最为突出
根据调查显示,近年来盗窃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中占据了极大一部分,198个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犯盗窃罪的达到了83人,占41.91%。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虽然表面上盗窃罪不如抢劫、杀人、强奸等犯罪行为情节严重,但却是许多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第一步,因此,对于青少年的盗窃行为我们不容忽视。
5、违法犯罪辍学少年居多
此次调查中,因失学、辍学、未就业的社会闲散未成年人98,占49.49%,打工或学徒37,占18.69%。这些数据显示了辍学对于助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巨大影响。
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逐渐复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定的原因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有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品德因素,另一方面又有家庭、社会的因素。归结起来,我们得出以下原因:
1、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学校、家庭中接触法律知识较少或本身原因不愿学习法导致其不懂法,不知道
法制的严肃性,记得在查询资料是碰到的一些案例,调查人员询问犯罪少年——你知道抢劫是犯罪吗?他回答说:知道是违法,但不知道是犯罪这么严重。你知道是违法,为什么还要去干呢?他答道:好玩呗!在询问一个少年强奸犯时,他说不知道自己犯了强奸罪,因为陈红(被害人)是自愿跟他“玩玩”的,他不知道与未满14周岁的人发生性关系就是强奸。除此之外,一些暴力传媒也间接影响导致青少年法律观念的淡薄。在遇到不平之事时,许多青少年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找警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找哥们,干一架,因为据他们说“ 电影里就是那么演的”。
2、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健全
(1)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
(2)有的青少年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
不良企图。
(3)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
(4)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以上这些都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所可能造成的犯罪原因。
3、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失当
据调查显示,父母离异、忙于工作疏忽对孩子的关心教导或父母本身素质低,没有能力教导孩子或教导方式不当是很多青少年犯罪的间接原因。由于教育因素引起的青少年犯罪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4、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一些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英雄。往往出现“重智育,轻德育,放松法制教育”的现象,法制教育课形同虚设。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些教师就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转而将精力放在好学生的成绩上,这些都间接促使了青少年的犯罪。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及建议
调查表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当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正逐年增多,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实际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防范不足,缺乏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因此我们针对青少年犯罪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和建议,(如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敬请谅解)
1、进一步完善立法以预防青少年犯罪
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较之于国外的一些少年法律还不够完善,线条过于粗糙,规定内容还很笼统,在实际操作时存在难度。因此,在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这一重要工作时,完善立法使之利于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缺乏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青少年家应加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
3、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
法制观念淡薄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原因。在学校教育中法制课还并未普及,即使在设有法制课程的学校,法制也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因加大在学校中的普法力度,在课程中增设法制课,并增设法制教育的有关职务,做好普法工作。
4、加大游戏厅、网吧的整治力度
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家庭学校环境,纯净的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净化社会环境,不定期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市场要按相关法规下决心进行全面清理整顿。近期,我市网吧经过整治,有明显好转,但部分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域,未成年人进网吧的现象还很严重。针对这些现象,有关部门还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例如
(1)要求每个进入网吧人员出示身份证,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2)采取有奖举报机制,对举报让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的人获得一定的奖励,以有效
抑制网吧私自接收未成年人的行为。
(3)加大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图书馆、少年游乐园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为未成年人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
5、加强文明社区、村镇建设
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定期组织普法活动,这些举措都将有利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6、提高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一种机制,除了妇女老人之外,青少年也需要社会保障。据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者当中无业的社会闲散人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政府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必将减少青少年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影响逐年增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社会突出问题的重中之重,也愈显刻不容缓。
[1] 王亚东.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31-34
[2] 马剑光.和谐视野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中法检察官的努力与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8-12:12-13
第四篇: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根据2005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全国网民数已达到1.03亿,上网计算机达到4560万台,其中35岁以下网民占到81.3,男性和未婚的分别占到59.6和59。而2002年12月31日的数字,中国网民数量只有5900万。超过三分之二网民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方面帮助非常大或较大。
近日,长治市公安局郊区分局打掉一个入室抢劫犯罪团伙,四名少年为了区区几十元,手持棍棒对一对以拾破烂为生的老年夫妇实施抢劫。当侦查人员抓获他们后,问他们抢钱为了做什么,他们的回答令人心寒和痛惜:上网。[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交流、交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民的数量成几何级上升。而网络带给人们娱乐和方便的同时,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杀人、抢劫、盗窃、强奸等暴力犯罪也跟网络有着撕扯不断的联系。网络犯罪和与网络有关的违法犯罪日益突出。笔者根据对郊区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摸底和统计,110名在押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有25名,占到20以上,这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质以盗窃、抢劫为主。而且他们的犯罪原因往往是为了上网或是由于上网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当前,网络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荒废学业、沉溺于网络世界,使青少年人格和世界观的发展得不到正常发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押人员王某,15岁。父母是外地务工人员。为了生计,父母常常奔波在外。王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学会上网,之后变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往往通宵达旦,逃学旷课成了家常便饭,原本成绩不错的他对学习的兴趣彻底失去。父母给他的零用钱根本满足不了上网的需求,结果他把罪恶之手伸向了以检破烂为生的李某夫妇。张某,15岁,父母是农民,家境一般。上学时听到同学讲网络的事情后,起初觉得好奇,便偷偷去网吧上网。在同伴的指点下他接触了“非法信息”,新鲜、刺激使他欲罢不能,结果就在2月的一天里,他把同村的一个4岁的小女孩骗出实施了奸淫。
二是网吧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集结地。去年郊区分局侦破的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中,该团伙成员起初并不相识,他们在网吧上网时相互结识后,共同的嗜好使他们走在一起,从网络游戏到称兄道弟,进而结帮拜伙,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结伙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和伤害,手段残忍,令人发指。
三是利用网络控制青少年的身心,并引诱和利用这些无知青少年实施犯罪。去年该局侦破的一个重大持枪抢劫犯罪团伙中,该团伙头目利用农村青少年的无知,引诱手下团伙成员上网,使其沉迷网络游戏其中而不能自拔,而这些团伙成员迷恋了网络游戏之后,对社会和人生失去了正确的认识和追求,对其团伙头目言听计从,在其团伙头目的组织、策划下,先后实施了持枪入室抢劫、杀人、敲诈勒索犯罪案件10余起。
网络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发展都有其进步和积极的一面,同时在使用、利用网络资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必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避免和消除其消极负面影响。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协调一直,共同抵御来自网络的侵蚀。每个社会单元在孩子们走向犯罪时,都应当检讨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失职之处,而不是一味把责任和过错全部推向社会、政府、学校和他人。需要与社会、政府和学校共同做好管理、引导和教育,防患于未然,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没有污染的天空。
第五篇: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小组调查报告
选题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多元和观念复杂时期,青少年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因此,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社会调查时间:2010年11月20日—12月10日
地点:武汉纺织大学校内
调查过程:
11月20日—11月22日讨论选题,记录有效的讨论结果,设计调查问卷 11月23日—12月01日翻阅报刊、杂志,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资料
12月02日—12月10 日 小组指定成员发放调查问卷,对被调查者进行口头和书面调查,然后记录,统计和分析结果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抽样调查)
样本数量:30份问卷调查表
问卷设计思路:
问卷题目设计大致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原因、影响以及对其看法、想法着手,然后将影响分为社会、家庭、个人三大方面分散到各个题目中。
一、基本情况:、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上升,但上升趋势有所减缓。2002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达到141622人,较之1997——1999 年未成年人罪犯总数104072人,犯罪总人数上升了36.08%,但犯罪总人数年均上升率递减9.52%。
2、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少呈上升趋势。1998年青少年犯罪比率占总刑事犯罪比率的6.36%,而到了2003年这一数据上升到了7.93%。
3、青少年犯罪类型呈扩展式发展。1998年青少年犯罪类型有98个罪名,2003年达到了120个罪名,增幅达22.45%。
虽然有小范围的增幅现象,但从整体上来讲,青少年违法犯罪有明显的好转。
据公安机关统计:近20年,除个别年份略有起伏外,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重基本保持着下降的态势。1989-2003年,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从75.7%降到43.4%,下降了32.3个
百分点。2005年该比例有所回升,上升为46.8%。2006年又迅速回落,降至43.5%,降幅明显,为近年来最大降幅。2007年继续下降,为42.2%,比前一年下降了1.3%。上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上升幅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见图表)
1984—2003年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十多年,我国青少年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体保持下降的态势。1990-2003年,14-18岁以下,18-25岁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下降了0.9和16.5个百分点。此间,尽管个别年份略有起伏,上述各年龄段作案人员在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所占的比重基本呈下降之势。其中,14-18岁以下年龄段下降了7.6个百分点,18-25岁年龄段下降了23个百分点。1980-1989年,14-18岁以下未成年作案人员在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的比重一直在20%左右浮动。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该比例开始下降并一直在10%上下起伏。1990年,14-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0.77%,该年龄段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重为19.07%;2003年分别为9.18%和11.4%。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未成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重比上一个十年越来越接近该年龄段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这是青少年犯罪形势趋好的一面。
二、特点:
1、犯罪低龄化。
2、作案手法成人化。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呈现成人化倾向,不仅预谋强,案手段成熟,而且手段十分残忍,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如:15岁的段某为与邻居女生发生两性关系,携带菜刀、尼龙绳、护腕等作案工具深夜翻墙进入14岁的女学生周某家,因被周某的奶奶发现,段某当即用菜刀猛看周某的奶奶十余刀,致其无法动弹,生命垂危,后抢救无效死亡。然后用尼龙绳将周某的双手犯困,用护腕堵住周某的嘴,想强行将周某带到其家实施奸淫,由于周某反抗,段又用菜刀砍、割被害人的上身数刀,知道见周某没动静后才逃离现场。
3、侵财性、暴力性犯罪突出。
4、结伙作案明显。
5、连续作案多。由于初次作案得手后,侥幸心理得到强化,以致连续犯罪。如青少年虞某与人结伙盗得1辆摩托车未被发现,在随后的二三个月内疯狂作案近30起,盗窃数额达到7万余元。
6、犯罪主体多来教育、管理和预防犯罪功能弱化的家庭。
7、犯罪主体对违法犯罪的耻辱感日趋淡化。
8、性犯罪十分突出且犯罪手段极其残忍。
9、犯罪主体已有大中城市籍向小城市籍转移。
三、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地域特性等方面的原因。
1、青少年不成熟,盲目处理事物。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一是逆反心理强,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往往与成人的要求,学校纪律对着干;二是盲目模仿心理强。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暴力网络游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有可能成为青少模仿的对象;三是报复心理强。利己心理作祟,这也是青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是独生子女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采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四是讲“义气”,“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促使其做事不计后果;五是缺乏对事物的判断的能力和鉴别能力。理性认识薄弱,逞能好胜,偏激任性。
2、家庭教育缺失,家长不够重视。
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因而缺乏关爱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是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心里、生理方面发育尚不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极不稳定,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如以上例举得15岁少年段某杀人案,就是因父母均到外省打工,缺乏关爱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另案中的杨某因修房打茅坑与爷爷发生争执,而产生用毒鼠强毒死爷爷的念头,便将一包毒鼠强倒进爷爷的白菜盆里,后武将放学回家的妹妹毒死。这反映出青少年认识问题片面,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计后果的心态。
3、法制观念淡薄,学校教管不力。
法律意识,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感情的总和内容包括对法律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
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在现行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体制下,几乎所有学校均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而减少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生理、心理了解,不知如何教育他们,出了批评还是批评,只是他们破罐破摔,流落街头,寻找“知己”,结成了消极性的非正式群体,久而久之,极易走上团伙违法犯罪的道路。
4、外界各种不良思潮和垃圾文化的传播。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互联网上淫秽色情的垃圾文化屡禁不止,这样对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容易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2008年4月犯罪嫌疑人何某、李某、朱某、黄某等人在追求高享受的诱惑下先后窜“吟心阁”网吧,城郊乡横巷村利家组的巷道内,邮电局门口采取殴打、搜身、持刀砍伤等,非法暴力手段多次实施抢劫,所得赃款被犯罪嫌疑人何某等人挥霍一空。
四、对策:
1、强化社区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帮助、教育社会闲散青少年,社区应因地制宜,建立青少年活动场所,争取做到有法制教育阅报栏、宣传栏、图书室。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教师和团员、青年及老同志参加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开展普法教育。
2、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政府要关心、支持家庭教育,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提高家庭文明程度,杜绝家庭暴力,维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特别注意抓好对残缺家庭子女的教育,防止残缺家庭子女无人监护,流散社会。
3、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
4、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教育。
5、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6、教育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以上就是我们小组近几个月来通过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之后得出的分析和合理化建议,虽然调查任务到这儿就已经差不多接近尾声了,但是我们在这几月里对这个选题的深入分析时心里也怀着一份担忧,对青少年前景的担忧,对社会治安的担忧,所以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家长们、青少年们都能重视这个严重的问题,请不要再让这种现象继续恶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