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南局工作情况的报告(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时间:2019-05-15 13:2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西南局工作情况的报告(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西南局工作情况的报告(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一篇:关于西南局工作情况的报告(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关于西南局工作情况的报告(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七日).txt同志们:别炒股,风险太大了,还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关于西南局工作情况的报告(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毛主席并中央:

我们在六月上旬召开了中央局〔1〕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各区负责同志都到了。会议的目的是检查一下最近四个月的工作,并提出今后注意的问题。在会议上我作了一个报告,经过讨论后修改批准了这个报告的要点。西南工作的情况是:

第一,第一期,一千三百万人口区域的土改〔2〕已完成,第二期两千五百万人口区域的土改已于六月初开始。从减租〔3〕、退押〔4〕、惩治不法地主中,农民已经获得果实七十三亿斤米。其中减租约占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其余均为退押和赔罚所得。多数农民的经济要求已获得适当满足。占农民人口约百分之三十的无租可减、无押可退的贫雇农亦得到了部分的利益,使今年春荒得以顺利渡过,春耕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但据川西材料反映:这些贫雇农每人需得一百二十斤米,才能解决生产资料问题。而现已得到的每人才约六十斤米,尚差一半,要从今后处理地主遗留问题中,特别是要从国家长期的扶植政策中不断地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在地主方面,大部分地主已经了清了退押和赔罚;一部分中小地主虽尚未了结,但确有困难,无法了结;一部分大中地主确有能力了结,但采用各种方法,包括利用我们的工作弱点,进行巧妙而顽强的抗拒。我们的干部对于中、小地主办法较多,而对于诡计多端的大地主办法较少。为了多搞一点果实去满足农民的要求,往往一次又一次去整中小地主,运动后期吊打自杀现象因而增多。鉴于川南资中县的教训,在农民已经得到七十三亿斤米这个情况下,四川、贵州、西康〔5〕各地均于四月底、五月初胜利地结束了退押运动,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及时的。但各地都有不少有关退押、赔罚的遗留问题需要处理。这次中央局会议就明确规定了处理遗留问题的原则。一方面对于中小地主放宽,一方面对于那些顽抗的大地主和一部分中地主抓紧。这样做就可以使大多数地主安定下来,觉得可以过活下去,并帮助他们实行劳动改造。这样做,同时就把少数顽抗的大中地主和特务反动分子孤立起来,从而易于集中力量打击他们,迫使他们拿出钱来,了结悬案,继续解决一些贫雇农的困难。从西南全局看来,我们经历了剿匪、清匪反霸〔6〕、减租退押及镇压反革命〔7〕三个大战役,对封建反动势力的打击是沉重的,但对于反革命的要害打击得极不够。而我们在退押及镇反运动的后期,确有简单粗糙的毛病,打击面也嫌略宽了些,特务反动分子则利用这点鼓动少数地主顽抗,组织被处死刑的反革命分子的家属,乃至儿童进行放火、放毒等等活动。有几个地方还组织了几十人的小型武装暴动。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对于那些已经全部或大部退了押、全缴了赔罚款的,以及确实退不起的小地主和大部分中地主采取经济上放松,但在政治上继续严格控制,不准地主阶级进行反攻的政策,分清守法一与不法,明白是非界限,中和一下他们的反动情绪,缩小反革命活动的市场,以便于集中力量打击特务反动派,我们认为是适时的和恰当的。

第二,关于镇反问题已有多次报告不再赘述。现在各地正按全国公安会议决议执行。吸收党外人士参加镇反工作,亦已在重庆、贵阳、成都等地开始,收效甚好。有的地方正在做,有的地方做了还未看到报告。我们已督促各地坚决这样做,不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次中央局会议一致认为镇反与退押土改结合收效极大,完全拥护中央关于这个问题的指示及中央公安会议的决议。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地检讨了镇反后期控制不严的毛病,责任在于领导机关。首先是中央局未能事先规定更好的控制办法,如中央规定五日一报那样的办法一样,我们把这点看作是领导机关的重要经验。对于个别地委、县委乃至区委那种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现象必须严格制止,不能助长无政府无纪律倾向的发展。

第三,中央局会议分析了党内现在的思想情况,认为各级干部工作都很努力,每一任务完成得都很快,成绩很大,进步不小,在工作中是团结、愉快的。但因为工作做得还好,正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一部分同志在工作上没有开始时那样兢兢业业了,对于工作的或个人的缺点也不大注意去发现了。命令主义又在重新增长,吊打现象又重新增多,腐化享乐的思想又在抬头,甚至无政府无纪律的倾向也在发展了。这些虽是一部分同志和个别的组织所表现的倾向,但不注意是很危险的。而我们各级领导同志如果迷恋于成绩,对于犯有这些错误的同志和组织采取原谅包容的态度,把纠正这些错误即纠偏同泼冷水混同起来则是错误的。对于这些倾向,在四五月问的全区整风中已有一些揭发和批评,但一般是不深刻的。这要求西南各级领导同志随时注意在思想上克服骄傲自满情绪,组织上克服无政府无纪律状态,在工作中反对命令主义。这是我们今后指导党内思想工作的重点。

第四,这次中央局会议,我们把两个问题放在了领导机关的议事日程上面。一为注意研究经济工作;一为克服现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混乱状态。在我的报告中对于经济工作只说了一些情况,解决办法也不多,目的只在于引起我们的注意。学校教育中首先是乱招、乱调,学生中的混乱状态实际上已引起了广大师生群众的不满和不安。我们在六月初开始经过《新华日报》〔8〕提出这个问题后,获得了极好的反映。我们正准备利用这个积极性进一步地推动学校工作的前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详细整理材料另行报告中央。

第五,这次会议我们讨论了干部缺乏的困难问题。据现在初步统计,今年年底以前必须训练出八万初级干部才能适应明年工作的需要。计银行、财政共三万,合作社一万,贸易一万,宣传系统一万,组织系统一万,其他一万。干部来源主要从农村中较好的知识分子和略通文字的农民积极分子中找。各地负责同志对此十分热心,正由有关部门拟定详细计划,然后指示各地实施。

以上作为我五六两月的综合报告。

邓小平

六月二十七日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电报稿刊印

注释

〔1〕中央局 这里指中共中央西南局,1949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组成,11月23日正式成立。邓小平任第一书记、刘伯承任第二书记、贺龙任第三书记。

〔2〕土改 见本书第10页注〔3〕。

〔3〕减租 见本书第56页注〔8〕。

〔4〕退押 见本书第192页注〔5〕。

〔5〕西康 旧省名,辖今四川省西部地区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区。1955年撤销。〔6〕清匪反霸 见本书第30页注〔3〕。

〔7〕镇压反革命 见本书第298页注〔11〕。

〔8〕《新华日报》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的机关报。19怜年12月10日在重庆创刊,1954年8月31日停冈。

------------

第二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通过预习你发现这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不同呢?)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苏轼写的——揭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个诗题很长,谁来读?指名读。(预设:我发现你读得很有节奏,你是怎么读的,你为什么这么读?)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A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正值什么季节? B地点:“望湖搂”在那里?

C“醉书”:喝酒有了醉意之后写的。书原来是词性?在这里呢?这是古文里经常出现的名作动词文学方式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当时他一共写了五首,这首诗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想读他的这首醉书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好

1、出示古诗,自由读,读出节奏,读出点诗的韵味就更好了

2、指名再读(关注节奏韵味)预设:你来试试,注意停顿。——齐读。我们发现每行的最后一个字押“an”韵

三、再读古诗,释词解句

1、古诗不仅要能读好,而且还要能读懂,通过预习你已经理解了那些字词的意思?或者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集体反馈

A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滚 B遮:遮盖、掩盖 C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D卷地而来的大风

F白雨:雨很大,看上去白花花的一片 G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把它们放到古诗中,连起来说说你知道了哪句话的意思? 自由说——同桌说——指名说 齐读古诗

四、品词品句,感受雨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将夏天西湖的这场雨,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你觉得这场雨怎么样?

自己再读读诗,从哪里感受出来的? 学生自学自悟 大:黑云翻墨 指名说,预设:

①打翻的墨汁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的? 联系一下生活,有过这样的时候吗?说说看?

②你用的是 “如墨”作者用的是“翻”,你觉得那个好?为什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方法小结:瞧,我们刚才利用生活经验读懂了这句诗,真了不起!出示图片指名读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白雨跳珠

这样的雨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白”雨珠大,“跳”反弹力量大,“乱”肆意的,活泼可爱的

看着这样的雨打在苏轼坐在船上,你看到了—— 这样的雨泼在了西湖的湖面上—— 这样的雨打在了长长的苏堤上—— 你还看到雨打在了—— 这个时候的天空你还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天地之间只留下一片雨声

一个白雨跳珠给了我们如此多的遐想,送到诗里去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请你来读,指名读,男生读 读着读着,你还发现雨什么特点? 快:前:未遮山 读句子 指读

这个时候你想说的是什么?(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指名读 多种方式读

方法小结:刚才我们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通过想象画面,读出雨的特点。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们接下去学习指名读第三行

忽吹散 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这句话只写了风吗?你看到了风的特点,那么此时的云,雨呢?(雨消云散)方法提示:作者实写了风,暗写了云和雨

前三行诗连起来让我们想到了一个词?(疾风骤雨)

水如天 大雨之后,此时作者站在望湖楼上,会看到什么?深呼吸,会觉得?读句子 过渡: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指名说(来去匆匆的骤雨),诗人苏轼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相机板书:雨前,雨中,雨后),读出雨的变化画面,齐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走进经典

1、出示诗人简介。苏轼曾两次到杭州做官,为杭州百姓做了很多实事,造福一方。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也留下了千古名篇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为人豁达,多次遭受贬谪,却都能从大自然中得以解脱和看穿,如游览庐山吟诵《题西林壁》。人们敬仰他的才情,折服于他不泯的诗情,江泽民到南开大学视察时,也曾吟诵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让我们再一次轻轻捧起语文书,走进六月二十七日——师引读.此时的“醉”还仅仅是喝醉酒吗?——(把话说完整)

2、拓展《有美堂暴雨》学习方法迁移。这场雨又是怎样的?

3.挑战一下。默写,师生共同校对、订正。全对的举手。(没举手的:你哪儿错了?)相机指导生字

教后反思: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课的教学教者尝试通过文本细读,抓关键词,品味,想象,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谈:

1.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但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与低中年段的区别就是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运用学到的方法学习其他同类型的古诗。

2.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3.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教学中致力于联系生活经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4.拓展环节通过学生对苏轼作品的诵读,加深了对诗人的了解,走进诗人内心,从而深入体会诗人写诗的内心世界。

最后在课堂的尾声之处设置默写环节,对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当堂检测,以巩固所学。

第三篇: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苏轼来到望湖楼上欣赏风景,希望在这里能消除一点忧虑。远方的三峦犹如亲兄弟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淡淡的白云仿佛给他们戴上了一顶帽子。望着西湖就仿佛望见了西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美丽动人。

好景不长,老天爷翻脸比翻书还快。乌云密布,像打翻了墨水一样,笼罩了一大片天空,没等乌云遮住山峦顶上的天空。淘气的雨水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人间,落进了湖中都会漾起一圈一圈的水纹,好像弹奏着欢乐的歌曲,很块山峦上的“帽子”被染成了黑色,看不出来戴还是没戴。

忽然,从地上卷起一阵风,犹如一块抹布把天空打翻的墨水擦的一干二净。才解决掉乌云,白雾笼罩了整个西湖,仿佛它们俩已经串通好了一样。白雾的到来就像给西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隐约能看见湖水,让人感觉白雾后面会走出一位西施呢!渐渐的,从西湖到山峦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若隐若现,却十分美丽。不知什么时候太阳公公爬上了山顶,白雾立刻就散了好像在说:

“太阳来了,我闪!”太阳出来了,西湖美丽的一面清晰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啊,真美!苏轼不禁赞叹道,他端起酒杯大喝了几口,灵感突发写下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看样子,苏轼已经把忧虑抛到九霄云外了呢!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五年级:杨伊凡

第四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课型:阅读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风吹云散,水天一色。)(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附板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雨 风 水

第五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卢玲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知道吗?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板书:北宋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解题目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的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交流学习

(一)出示交流提示

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2.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3.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质疑解疑。

(四)检查朗读

1.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2.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五、感、悟、读,感受古诗意境。

(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1.创设情境: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朋友,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突然,天气有了变化。播放《渔舟唱晚》音乐,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透过诗句,你看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学生说到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是这样吗?出示黑云翻滚图,你读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乌云,还听到了雷声,你能听到什么?带着你的想象读出这四个字——

电闪雷鸣中,漫天的乌云翻卷着,向山头涌去 请你读读整句话——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一场大雨就要来到。风雨欲来风满楼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图片与雷雨声音。一场大雨真的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雨怎么样?——大!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 “乱”入船,雨大了,才乱

对!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落在船上,啪啪直响,溅起了水珠。你是聚焦近处,雨很猛!——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溅起水花,纷纷溅入船舱里。对!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

花,很美!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急、雨猛。

2.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句中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分句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1.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它吹散了 ____,吹走了____,吹来了____。

2.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

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 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天蓝蓝,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 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读—— 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荷叶、荷花„„;湖边„„

(2)播放古筝曲,出示水如天图数幅。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这“水如天”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 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湖面和天空都像刚洗过一样,读——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雨后的西湖,水平如镜,碧空如洗,水如天一样明净,读—— 雨后的西湖,荷叶摇得更欢,荷花开得更艳,柳浪阵阵,鸟鸣声声。读——

小结: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舒畅!兴奋!„„

(三)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过渡: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未遮山”,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到“风吹雨散,水天一色”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

1.播放古筝曲,先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添写、补充。

2.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 不,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就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齐读——

3.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这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十五年后,50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他回首望湖楼,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自读,师问: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师生对读。当年,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十五年后,那场酣畅淋漓的大

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939年之后的今天,东坡先生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背诵。同学们,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她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体会诗人的情感。

1.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这段文字,读起来有点费劲。通俗一点讲,因为苏轼在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确,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反正,这个时候,别周围的人看他不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杭州。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你从暴风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乐观平静 开阔 豁达 善于排解自己的情绪)

2.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试试。

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

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自己读读。

2、指名读

3、指明大致讲解诗意。5.总结拓展

1.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你会受想到——望湖楼;站在望湖楼上,你会想起哪一个人?——苏轼——想起苏轼,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选取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 山

雨景

雨 珠 风

晴天

楼 天

下载关于西南局工作情况的报告(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七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西南局工作情况的报告(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七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执教人:石操小学教师郑才荣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此诗是宋代诗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公开课教案【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十册23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现将本课的一些教学随感述之如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文[5篇材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