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报的少年》课外阅读
《送报的少年》课外阅读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睛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现小说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
开端________发展__________高潮和结局__________
2.从结构看,小说以“我”为叙述者来描写主人公,小说还运用了_______这种手法来表现主人公。
3.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文段中找出三处有表现力的短语,在其下面画上横线。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200多户人家送报纸,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18000多级台阶。
5.文章结尾处打“【】”的句子在小说内容上有哪两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补丁》
⑴一天,儿子出去玩时,一双牛仔磨砂鞋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回家后递给我说:“妈妈,扔了吧。”我默默地接过那双鞋,那是我花了280元买的,穿了还不到一周,我能不心疼吗?⑵我拿着鞋来到小区门口的鞋摊前,老师傅和善地接过鞋子说:“让我试试吧,兴许能补好。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给这两只鞋都打上补丁,这样对称一些,而且更好看些。”看来,也只好这样了,我放下鞋子走了。
⑶过了几天,我去取鞋。果然,另一只鞋子也被刻意地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用粗粗的麻绳一左一右地缝合起来,裂缝呈树枝状,针脚也有些歪歪扭扭,与牛仔的质地浑然一体,风格
粗犷,比先前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味。我惊叹老师傅的手艺,真可谓巧夺天工啊!
⑷把鞋子拿回家后,我没有立即给儿子,我怕他不肯穿。正好全家人在看电视,是抗日战争
题材,我就问儿子:“知道什么叫补丁吗?”
⑸儿子郑重地答道:“补丁就是软件当初设计得不完美,后来又设计了一些用来弥补缺陷的程序。”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我想跟他说的是鞋上的补丁啊。
⑹儿子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的电脑补丁,我就想用忆苦思甜的方法让他接受那个鞋子上的补
丁。我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
⑺小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也多,往往是老大的鞋子小了,留给老二老三穿,等一双鞋到了我这个老四的脚上,鞋帮都掉了,鞋底也磨薄了。母亲就在灯下给我一遍一遍地缝补。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新鞋啊。
⑻不知儿子听懂了没有,我拿出那双鞋子,递给儿子说:“这就是补丁啊。”
⑼他接过鞋子左瞧瞧,右看看,欣喜若狂地对我说:“哇,老妈,你真是神来之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创意啊!”说着,他奔过来,夸张地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我笑笑说,老妈没那么伟
大,这是门口老师傅的杰作。
⑽第二天,我刚踏进门,发现门口齐刷刷地放着五六双鞋,我吓了一跳。每双鞋子好像都是新的,可是,每只鞋子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口子。我心里纳闷:这小子,不会把老妈当成修鞋的了吧?
⑾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从屋里涌了出来。儿子说:“大家都说我的鞋有创意,都
买了新鞋,让你拿给那个修鞋的师傅,尽全力给他们做得有个性一点儿……”
⑿儿子还在一边叮咛我,我的心在疼痛,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
⒀我想:孩子们思想上的补丁该如何打才好呢?
1.上文为什么以“补丁”作为标题?结尾中的“补丁”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
2.第⑴段中的“心疼”和第⑿段中的“心在疼痛”各表达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
3.第⑶段对老师傅所打的补丁作了具体的描写,这样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B.上文选材立意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C.上文第⑺段的记叙顺序是倒叙。D.上文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我”这个人物。
5.文中“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将买来的新鞋划破后再拿去打补丁,你对此有什
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答:__
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瞬,尽管不能以影像的形式流传,却足以在人们心间永久驻留。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了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努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相信没有功利的考量,来不及是非的权衡,而只有人性深处的本真,以及人类心中永不泯灭的爱。再强大的自然伟力,也摧毁不了它。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9、文章标题“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重含义?(4分)
10、揣摩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1)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加点词的作用。
(2)第6段中“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这句话的加点词体现了救援人员怎样的心情?
11、请你说说对第10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4分)
12、读完全文,请你给
文中一位最让你感动的老师或老师群体写一句颁奖词。(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不超过60字)(4分)
答案
9.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10.(1)可见老师们当时是竭尽全力地保护他们的学生,突出了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体现了救援人员极度无奈和无比悲痛的心情。
11、在灾难来临的那一时刻,老师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保护学生的壮举感天动地。这种无私的爱,让强大的自然力显得微乎其微。
12.她的生命永远凝固在花一样的年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信怀里的孩子可以装点更灿烂的春天。
参考答案:
1.(3分)因为“补丁”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或: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1分),结句中的“补丁”是指针对孩子们思想的缺失,采取补救的教育措施(2分)。
2.(4分)第⑴段中的“心疼”指“我”过惯了节俭的生活,舍不得把刚穿一周的价值不菲的鞋子扔掉。(2分)第(12)段中的“心在疼痛”则指“我”因孩子们不理解老一辈的良苦用心,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而感到难过。(2分)
3.(3分)突出老师傅的手艺巧夺天工(1分),在全文中起到铺垫作用(或: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2分)。
4.(2分)B
5.(3分)提出观点(1分),讲明理由(2分)。
第二篇:* 送报的少年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会认读“捷、聊、腼、腆、鞠、躬”6个生字,理解“淋漓、腼腆”等词。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送报少年与“我”儿子不同的生活,学习送报少年吃苦、勤奋、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3.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重点句,体会送报少年的艰辛,学习他吃苦、勤奋、孝顺、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儿子呆呆地站着,仿佛有了什么心事。”这句话的含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我们的成长经历往往会影响我们的一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少年时代?是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是从小自立自强、懂得感恩?
二、新授
(一)初步感知
1.学生齐读朱自清《匆匆》中的名句,体会时间的珍贵。(多媒体呈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师:时间匆匆过去,那么我们该怎样度过我们的童年,是在父母、老师的呵护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是珍惜时间,学会自食其力呢?学完这篇课文——《送报的少年》后,或许大家会有所启发。板书课题:送报的少年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作好记号。
2.多媒体呈现本课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捷
聊
腼
腆
鞠
躬
3.学生借助学习工具,小组合作理解下列词语。
淋漓
腼腆
啜饮
大大雨滂沱
嗫嚅
4.找出课文表示时间推移的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学生自学为主,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三)细读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送报少年以及“我儿子”的句子。
2.学生汇报,师相机用投影片出示文中描写送报少年的句子:
(1)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总是轻轻地把报纸赛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2)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3)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摔伤了,身体刚刚康复,行动可能慢一点,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3.反复读句,说说这些句子体现了送报少年的哪些品质。(引导学生体会送报少年的礼貌、勤奋、积极向上、体贴父母的优秀品质。)4.分析描写“我”儿子的句子,用投影片出示以下句子:
(1)8 点多钟了,他还穿着睡衣,蜷缩在空调呼呼作响的卧室里。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嗓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
(2)儿子大笑起来:“他是干什么的?人是干什么的?我进了大学,还在攻读硕士、博士,还是出国留学!” 5.齐读句子。让学生体会“儿子”的懒散、自大、骄傲。
6.讨论:你觉得文中的儿子是个怎样的人,比起送报的少年,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将两个少年进行对比,体会两个少年截然不同的形象。7.分析课文的结尾句: 儿子呆呆地站着,仿佛有了什么心事。讨论:儿子为什么会呆呆地站着,他在想些什么呢?(品味课文描写人物的句子,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人物性格,领悟课文中心。)
(四)拓展延伸,加深体会。
1.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生活,是否就是文中的儿子?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情感,进一步感悟本文中心,鼓励学生学习送报少年的优秀品质,达到教学目的。
课堂小结
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感受送报少年的懂事、吃苦、向上的品质,能让学生懂得从现在起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后习题
1.交流讨论:儿子可能有些什么心事呢?
2.开展“爸爸妈妈我能行”的主题活动,每个同学行动起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培养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板书
5.送报的少年
懂事
阳光少年
向上
能吃苦
儿子有了心事
第三篇:送报夫-读后感(定稿)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透视时代的悲歌,呼唤大众的觉醒!
---------读杨逵的短篇小说《送报夫》有感 鲁迅曾经说过“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送报夫》中通过介绍杨君的故事,向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不能再保持沉默了,沉默就等于死亡,幸福要靠自己奋斗争取!是啊,生存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最基本的诉求,而就当这一渴盼也被硬生生的踩在脚下的时候,当鲜活的生命在屈辱中逐渐枯萎凋零的时候,沉默将一文不值,斗争、反抗、维权将是每一个人生存信念。“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独善其身,逃避转移都不会摆脱时代的“魔爪”,联合与团结才是真正的“潇湘去处”。时代在呼吁人民的觉醒,现实在召唤大众的行动,行动起来吧,勇敢的人们,去奏响属于你们自己的凯歌。
(一)慨叹时代的悲歌,控诉时代的弊政
文章在黑暗的社会问题中渲染了极深的“时代的悲歌”色彩。通过品读文章我们可以知道,作家杨逵把目光深深投射到社会的底层民众生活之中,在深入的社会刻画之中,“生存还是死亡”这个话题,这个在日本占领时期台湾社会最尖锐的矛盾之一,在文章中得到极大地彰显,同时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人、事、物的悲剧命运有了更加直接的了解。杨君的遭遇是不幸的,像他这样的人有千千万万个,他仅仅是其中一个代表罢了。《送报夫》一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来
进行创作,参杂了个人生活体验,结合社会现实,透过小说内容为不平等的社会问题发声。
《送报夫》真实描写了在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占领台湾农民土地,压榨老百姓这个时代背景之下主人公-杨君的家破人亡的遭遇,而他的人生际遇也代表了当时台湾千千万万家庭的共同命运。小说中的杨君离乡背井来到日本“工读”,杨君的家境“到父亲一代为止……,有两甲的水田和五甲的旱田,家人又都勤俭,生活一直没有感到困难”,可见,当时杨君的家境算得上是殷实之家了。可是好景不长,一家制糖公司为了开办农场竟然勾结警察强行剥夺农民的地产。杨君的父亲因为抗拒日本制糖公司以低价掠夺的方式征用土地,而被冠以“阴谋首领”的罪名,最后带着满身伤痕含恨而逝,弟弟妹妹相继夭折,母亲也上吊而亡。在日本,主人公杨君本以为找到了称心如意的“送报夫”的工作,没想到掉进了一个更大的陷阱:先是被老板剥削了十元的保证金;接着起早贪黑得推销报纸,不仅得不到老板的奖励,反而变本加厉地压榨;最后找出各种理由将他驱逐。
杨君去东京的理由是因为贫穷,而起因则是杨君家的自耕地因日本人被收购,而来到东京的杨君同样面临了失业之苦: “ 这个报所却是个跳蚤窝,从脚上、腰上、大腿上、肚子上、胸口上一起攻击来了,痒得忍耐不住。……至于这个阁楼里,睡时是这样一动都不能动的沙丁鱼罐头,我除了咬紧牙根忍耐以外,没有别的法子。”对于失业者为谋求得一职,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忍受跳蚤的咬食,在深夜
里挤在狭小的空间中,睡不安稳,只为求得一口饭吃的困境,读来令人感慨良多。
再如描写饥饿,在《送报夫》中是如此刻画:“肚子空空地,觉得隐隐作痛……晚饭都没有吃。”这是当时劳动者最真实的写照,杨逵透过这样的叙述,把当时劳动者有一餐没一餐的生活状况,如实地描写出来,给予深刻的同情。
贫穷与失业让劳动者的生活无以为计,在杨逵的笔下,有着极突出的表现。而杨君母亲的遗书则是写下:“亲爱的孩子,我所期望的唯一的儿子,我再活下去是非常痛苦的,而且对于你也没有好处,因为这只会加添你的负担,却丝毫不能帮你做一点事。没有我了,你即无所挂虑,可以勇往直前。”这样无言的控诉,对于殖民政府忽视殖民地人民的治理方式,采取榨取殖民地资源的政策,使得殖民地人民受到无理迫害,这便是杨逵在《送报夫》里以“死”的书写所作的无言抗议。
压榨与不公的社会现象,杨逵透过《送报夫》一文做出了这样的反应:“(警部)狠狠的打了父亲一掌,就这样发出了命令。不晓得什么时候来的,从后面跳出了五六个巡察。最先两个把父亲往派出所方向拖走,其余的就依然躲到后面去了。”此种高压的恐怖统治,使得殖民地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随时受到警察的逮捕,生命随时不保的情况,只好任由殖民地政府为所欲为。而对老板的压榨,则可以从杨君在东京担任送报夫看出一端:“这个阁楼里面,是这样一动都不能动的沙丁鱼罐头,我除了咬紧牙根忍耐以外,没有别的法子。……
第二天白天数一数看,这间房子一共铺十二张席子。平均每张席子要睡两个半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劳工阶层受到的压迫,所付出的工作劳动与所得完全不是正比外,还要受到雇主的嘲弄与欺骗,却无任何手段可以应付这种无理剥削。这些事实无处不在显示着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生悲剧和时代的悲歌。
(二)呼唤大众的觉醒,奏响抗争的旋律
“不是在黑暗中崛起,就是在苦难中死亡”作者在沉痛的现实悲剧呼唤大众的觉醒,激起人民的反抗意识。
小说中是以东京为背景的,是通过一个台湾留日学生杨君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日本殖民者对台湾人民残暴统治的罪恶,并提出世界被压迫者联合起来共同奋斗主张的。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立志寻求解放,终于走上集体斗争道路的台湾农家出身的知识青年的典型形象。最初他是怀着解数乡民们在异族统治下疾苦的心愿而闯荡东京的。正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得到了日本革命青年田中、左藤的帮助,提高了认识,即殖民地人民与殖民国家的人民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反对侵略者、剥削者,才是解数乡民疾苦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杨君失业之后,似乎陷入了生活最大的困境,但杨逵给予杨君另一个生命的转折契机,与伊藤及田中两人共同商讨办法,反抗报社老板,经过斗争,击败了跋扈嚣张的报社老板。劳工们争取到自己应得到的待遇,不再受虱子、跳蚤之苦,不用再两个半人挤一张席子,不再有失业者受到“招聘送报夫”的诱骗,也不用再一群人挤在阁楼里,并摆脱老板自顾权益的规定,劳工们赢得了全面的胜利。杨君在这次胜利中受到了鼓舞,已决定马上回到家乡去奋斗的使命,“我越说越激昂,观众更是火一般的激烈,燃起希望的杨君,充满对于人生的热情”文末以我(杨君)满怀着信心,从巨船-蓬莱号的甲板凝视着台湾的春天。这宝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表面虽然装得富丽肥满,“但只要插进一针,就会看到恶臭逼人的血脓的迸流”作结,充满光明的希望,发出反抗帝国殖民的怒吼。
总之,《送报夫》在艺术上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作者为缩短文学与生活的距离,始终把主人公放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加以刻画。是按着主人公对生活从不理解到理解以致采取积极行动的发展变化过程来表现其性格的。这样写不仅朴实无华,而且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其次,小说的结构极为朴实。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惊险紧张的故事,而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对事物的体认与理解以及采取的积极行动来组织安排情节。小说始终是站在同样遭受压迫的包括帝国主义国家的弱小群体的立场上,来控诉黑暗现实,呼唤光明到来的。通过用黑暗与光明的手法,突出了在黑暗中下层人民勇于坚持和反抗的重要意义。黑暗书写小人物的哀歌,如前文提及的杨君一家在台湾所遭遇的迫害与杨君在东京受到报社老板的恶意欺骗与压榨;光明书写小人物受到命运迫害不挠不屈,勇于对抗,最终获胜的精神,最后给予希望的结局。
《送报夫》不仅反应了时代下的现实面貌,更对日本殖民主义提出了反抗的声音。杨逵在这篇小说中,以组织农民运动的方式来对抗
日本殖民主义,为社会现象中的不公与被压榨人群发声,这不仅仅是殖民地人民对殖民国家的抗议,也是社会下阶层人民面对上层阶级的一种控诉。透过黑暗与光明的交错写法,失败与成功的两相对照,使得故事走上光明希望的方向,只要有努力,勇敢地对抗无情的命运与时代的悲歌,再怎样的困境都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希望终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以上这就是我在这篇小说的所得所感。
第四篇:《少年中国说》课外文言文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课外文言文教学反思
——作者:nayslzx 梁启教学超作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在风雨飘摇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少年中国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如何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悸动人心的力量,是学习《少年中国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让学生重温19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国之路的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品读中慢慢地领悟文字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比教师死板灌输给学生要好很多。多读多悟,而且很全面地体会到了朗读给理解文章所带来的益处。
朗读后背诵也成易事,理解情感更成易事,所谓“品读易达情”在这一课得到很好的验证。《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美好祖国前程的展望都给当代少年以很大影响。学生跨越了时代的障碍,历史的障碍,语言文字的障碍,直接抓住了文章的精髓,也牢固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但教师在朗读的辅导时间上有些长,用了一课时,在以后的教学上可适当加以调整,以便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另外,在文章第二段的结构上,部分学生的理解显得吃力,也与此文属文言议论文有很大关系,还应探索更好的角度去剖析结构。
反思过去,才能创造更好的将来。在教学上,这一点尤显重要。在日后的教学中,借鉴以往,改正不足,才能日臻完善,给学生一个绝对有效的课堂。
本文由东莞家教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上传于百度文库
第五篇:感恩送报卡 情系老党员
感恩送报卡 情系老党员
“老人家,我们来了,家里定报纸了吗,我们给您送来了《合肥日报》和《安徽日报》的报卡。”老党员们接过报卡,高兴地说:“我正愁这事呢,真是太好了,谢谢你们。”
新年将至,为进一步体现对社区老党员的关爱,近日,香格里拉社区积极为辖区部分老党员送去了《合肥日报》和《安徽日报》的报卡。此次送报卡的对象主要为辖区内离退休、年龄偏大且行动不便的老党员,由于他们不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发生的大事及有关社会新闻。针对此类情况,社区工作人员积极为他们送去了报卡,丰富他们的生活。此次活动也受到了老党员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