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读书笔记
课外读书笔记
课外读书笔记一
这个学期,老师叫我们每天读4篇课外阅读,不过多久,我们就把课外阅读,读完了。一共有7篇,每一篇都有我最喜欢的。第1篇,我最喜欢的是《一日的春光》是冰心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该文写于1936年,在写作此文之前大约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冰心或是生病,或是杂事缠身。这样的思绪,不免使作者渴望自然春天的到来,祖国春天的到来。然而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光,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种情况难免使作者痛苦。然而,春光好似有意,在作者九十日的等待之后,终于等来了春光的烂漫、骄奢、光艳与迷人的景象,使作者饱尝了一日春光带来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第4篇我最喜欢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第5篇,我最最喜欢的是《爱心树》,爱心树》是世界绘本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30年来,一直是绘本世界的著名典范,历久不衰,魅力惊人,销量超过600万册。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爱心树的英文,顾名思义便是牺牲奉献的意思,但它亦是一本述说友谊的书。树并未因为男孩的予取予求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是满欣喜乐将自己奉献给他,这样的喜悦比起男孩小时在树上刻的 那些甜蜜文字,更令他感到真切舒心。天才的绘本艺术家希尔弗斯坦以简单俐落的线条和充满诗意又带有嘲讽幽默的文字,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课外读书笔记二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其余各卷在马克思1883年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这本书它涵盖的内容之广绝不亚于任何一本世界名著,在这里我就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做一探讨。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
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课外读书笔记三
我在这几天看的课外书是《皮皮鲁总动员》,这里面主要是围绕着一个名叫皮皮鲁的男孩子身边发生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写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写的一套经典小说。
皮皮鲁每次在遇到危机的时候都会急中生智、化险为夷。他有一个可爱的妹妹叫鲁西西,以及他的爸爸妈妈——皮威和鲁燕,他们这一家人身边总是发生一些怪事儿,比如外星人侵略地球啦,还有什么309暗室啦等等,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看也看不完。
除了皮皮鲁以外,还有其他的人,比如说丁永辉啦,袁猎猎啦等人物,他们身边也发生过一两件趣事儿,不仅如此,《皮皮鲁总动员》里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
我觉得皮皮鲁是一个乐于助人、团结朋友的人,他不仅不向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低头,而且还非常勇敢,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向前冲。他还告诉了我许许多多的道理,并告诉人们,不要那么胆小,而是要去勇敢地面对成长过程中每一天的挑战!
希望你也抽空去看一下吧!很好看的哦!
《只有一个地球》的读后感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晶莹而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它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总是无私地为人类做着贡献,但是由于人类不知珍惜,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地破坏,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例如1995年7月份,我国发生了一件事:几家工厂因过量地向大海和空气中排放污水和污烟,以致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家受损。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使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损失。
我们这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受害了。朋友们,科学家已经证明:在宇宙以外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地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
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公民们,快醒悟吧!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课外读书笔记]
第二篇:课外读书笔记
长安二小四(3)班课外读书笔记
姓名 学号________ 寒假第 周 1 2篇二:课外书读后感
《皮皮鲁总动员》的读后感
我在这几天看的课外书是《皮皮鲁总动员》,这里面主要是围绕着一个名叫皮皮鲁的男孩子身边发生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写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写的一套经典小说。
皮皮鲁每次在遇到危机的时候都会急中生智、化险为夷。他有一个可爱的妹妹叫鲁西西,以及他的爸爸妈妈——皮威和鲁燕,他们这一家人身边总是发生一些怪事儿,比如外星人侵略地球啦,还有什么309暗室啦等等,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看也看不完。
除了皮皮鲁以外,还有其他的人,比如说丁永辉啦,袁猎猎啦等人物,他们身边也发生过一两件趣事儿,不仅如此,《皮皮鲁总动员》里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我觉得皮皮鲁是一个乐于助人、团结朋友的人,他不仅不向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低头,而且还非常勇敢,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向前冲。他还告诉了我许许多多的道理,并告诉人们,不要那么胆小,而是要去勇敢地面对成长过程中每一天的挑战!
希望你也抽空去看一下吧!很好看的哦!
《只有一个地球》的读后感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晶莹而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在它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总是无私地为人类做着贡献,但是由于人类不知珍惜,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地破坏,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例如1995年7月份,我国发生了一件事:几家工厂因过量地向大海和空气中排放污水和污烟,以致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家受损。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使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损失。
我们这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受害了。朋友们,科学家已经证明:在宇宙以外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地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
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公民们,快醒悟吧!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篇三:课外阅读读书笔记卡
课外阅读读书笔记卡
班级:
姓名:
日期: 篇四:课外读书笔记
读《品三国》后有感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尤其喜爱三国史。最近一段时间看了《品三国》,易中天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各种人物各自复杂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他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我不仅了解了历史,对三国时期的人物更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而且还懂了很多道理。
《三国演义》用尽一切贬低手法,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诈小人,但在《品三国》中我看到了一个有着远大理想抱负,智勇双全,有血有肉的“真曹操”。在我眼中的曹操是一个英雄,他敢于打破汉朝“孝廉”制度,推行“唯才是举”,他说真话,犯了错误会低头认错,采取相应措施弥补。他不仅为魏国的建立开疆辟土,也为晋王朝的一统打下基础。曹操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乱世之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一手打下的江山最后却被司马氏窃得,而更加可悲的是在后人的眼中他永远只是一个“乱臣贼子”。遥想千百年前周文王也只是商王朝的西伯候,唐朝的李渊也曾是隋朝之臣,他们都是在君王无道之下才开创一代基业,而曹操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曾有过兴复汉室的理想,但汉王朝的分崩离兮又岂是一人所能为之的,为何后人的评价会与周文王相差千里之远? 严格意义上讲刘备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一个窝囊的角色,易教授说他总是“哭”,而曹操总是“笑”,在我眼里刘备是乱世的一代枭雄,但不是正义的化 身。他“每与操反”,处处表现的与曹操相反,可以左右逢源,寄人篱下的时候仍不忘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靠着他的坚韧,屡败屡战的精神和诸葛亮、关羽等一大批文臣武将的帮助下,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但后人对他的仁义总是大加褒奖,我认为这不可取。当他在大呼不可夺他人之地时,难道他就没有取荆州之念?难道真是隆中一席谈话才让他茅塞顿开,下定决心去取荆州吗?在取益州时他有考虑过手足之情而不忍夺他人之地的情感吗?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他是一个“伪君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品三国》这本书让我真正了解了三国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和这段历史的所涌现出的风流人物,然而我们必须要做到从历史人物的得失成败中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历史观来理解历史事件,做到以史为监、总结规律,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才是我们读史书的目的所在。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很喜欢历史的人,总觉得过于凝重。但是,自从看了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演讲,特别是在看了鲁豫有约以后,那一期请的易中天为嘉宾,在那期节目中我听了观众对他的评价,还听到有观众因“品三国”而对三国历史产生了兴趣。后来《品三国》出版,读书协会让大家看书交流,我也开始关注三国和百家讲坛。觉得比中学时读历史好多了。以前读三国,只是觉得需要多一点历史知识,真正记得的,却没多少。通过《品三国》,以故事洞察人物,以人物了解历史,以历史品位文化,以文化思考人生,细心品味,倒也觉得有收获。
易老师品的三国,将某些事情用他自己的方式梳理了一下,然后传达给大众。实际上看《品三国》,太多的东西都是自己已经看过的,让自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平白多了那么多无关的解释方式,让自己以前所读的东西,有了似是而非的感觉,而读了《品三国》后才知道所谓的品,只是把《三国演义》的故事和人物,用《三国志》来表述了,然后再平民化,用一种略带新潮的话语讲给大众,于是就品出了一本书。zsis-primary 课外阅读读书笔记
至少阅读两本课外书,完成两篇读书报告。
第三篇:课外读书笔记
读《品三国》后有感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尤其喜爱三国史。最近一段时间看了《品三国》,易中天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各种人物各自复杂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他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我不仅了解了历史,对三国时期的人物更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而且还懂了很多道理。
《三国演义》用尽一切贬低手法,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诈小人,但在《品三国》中我看到了一个有着远大理想抱负,智勇双全,有血有肉的“真曹操”。在我眼中的曹操是一个英雄,他敢于打破汉朝“孝廉”制度,推行“唯才是举”,他说真话,犯了错误会低头认错,采取相应措施弥补。他不仅为魏国的建立开疆辟土,也为晋王朝的一统打下基础。曹操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乱世之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一手打下的江山最后却被司马氏窃得,而更加可悲的是在后人的眼中他永远只是一个“乱臣贼子”。遥想千百年前周文王也只是商王朝的西伯候,唐朝的李渊也曾是隋朝之臣,他们都是在君王无道之下才开创一代基业,而曹操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曾有过兴复汉室的理想,但汉王朝的分崩离兮又岂是一人所能为之的,为何后人的评价会与周文王相差千里之远?
诸葛孔明“火烧博望”、“草船借箭”的神机妙算曾让我深深着迷,《三国演义》简直把诸葛亮塑造成神一般的人物。但读了《品三国》,我认为他只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绝非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一个好的管理者。他有政治智慧,在茅庐之中胸中已有三分天下的设想;他有政治抱负,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汉室中兴;他有外交才能,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击败曹操,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他有治国才能,在蜀国推行“法治”,靠着一己之力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但他终究还是人,是人就得犯错误,他用错了马谡而失了街亭;他一生做事谨慎,不懂行军打仗有时也需要乘其不备,出奇制胜,因而错过了许多北进中原的机会;他耗费举国之力不断伐魏,让蜀国人民的日子苦不堪言;他治国时事无巨细均“事必躬亲”,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来讲并不是一个善于管理的人,真正合格的管理者是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合适的职位做事,而不是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
严格意义上讲刘备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一个窝囊的角色,易教授说他总是“哭”,而曹操总是“笑”,在我眼里刘备是乱世的一代枭雄,但不是正义的化
身。他“每与操反”,处处表现的与曹操相反,可以左右逢源,寄人篱下的时候仍不忘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靠着他的坚韧,屡败屡战的精神和诸葛亮、关羽等一大批文臣武将的帮助下,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但后人对他的仁义总是大加褒奖,我认为这不可取。当他在大呼不可夺他人之地时,难道他就没有取荆州之念?难道真是隆中一席谈话才让他茅塞顿开,下定决心去取荆州吗?在取益州时他有考虑过手足之情而不忍夺他人之地的情感吗?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他是一个“伪君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品三国》这本书让我真正了解了三国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和这段历史的所涌现出的风流人物,然而我们必须要做到从历史人物的得失成败中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历史观来理解历史事件,做到以史为监、总结规律,以此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才是我们读史书的目的所在。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很喜欢历史的人,总觉得过于凝重。但是,自从看了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演讲,特别是在看了鲁豫有约以后,那一期请的易中天为嘉宾,在那期节目中我听了观众对他的评价,还听到有观众因“品三国”而对三国历史产生了兴趣。后来《品三国》出版,读书协会让大家看书交流,我也开始关注三国和百家讲坛。觉得比中学时读历史好多了。以前读三国,只是觉得需要多一点历史知识,真正记得的,却没多少。通过《品三国》,以故事洞察人物,以人物了解历史,以历史品位文化,以文化思考人生,细心品味,倒也觉得有收获。
易老师品的三国,将某些事情用他自己的方式梳理了一下,然后传达给大众。实际上看《品三国》,太多的东西都是自己已经看过的,让自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平白多了那么多无关的解释方式,让自己以前所读的东西,有了似是而非的感觉,而读了《品三国》后才知道所谓的品,只是把《三国演义》的故事和人物,用《三国志》来表述了,然后再平民化,用一种略带新潮的话语讲给大众,于是就品出了一本书。
读《品三国》能让人更简单地理解三国人物。它可以作为一节旁征博引的历史课,值得一读!
第四篇:六年级课外读书笔记
六年级课外读书笔记
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六年级课外读书笔记。最令我佩服的是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小说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桑提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暂时战败,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的这句话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征性。运用反衬法、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性格,语言清澈流畅、朴素无华。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老渔夫桑地亚哥,他是一位孤独、失败,而又英勇无畏、热爱生活、渴望胜利的老人,读书笔记大全《六年级课外读书笔记》。小说一开始,就奠定了其失败与孤独的命运基调——“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这一回已去了八十四天,没逮上一条鱼”,“倒霉到了极点”。他的打了补丁的船帆,“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他曾有妻子,但已去世的妻子只成了画像,映照着他的孤独。他也有过年轻时的辉煌,并曾在角力中荣获过人人羡慕的“冠军”。但是现在,他却成了一面古老破败、伤痕累累的旗。“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女人,不再梦见伟迹,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搏斗,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老婆”。仿佛他已一无所有。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一条大鱼上了钩,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他充分利用自己捕鱼的技巧,慢慢浪费大鱼的体力,当鱼不再够力气拉着渔船向前时,它开始绕着船转,它越游越近,最后被渔夫用渔叉一下刺死了。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与一条又一条的鲨鱼搏斗,但是无奈武器都被鲨鱼破坏掉,鱼被吃掉了一大半,只剩下鱼头和鱼骨,渔夫此时亦筋疲力尽,无力继续保护鱼了,但他还是把残骸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老人与海》的叙事艺术无疑是相当杰出的。一方面,它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又一次极为成功的体现。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曾经说过:“《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但他“总是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在它简单的故事情节背后,深藏着我们前面所阐述的那样丰富而又博大的世界;另一方面,它像诗篇,像是一曲交织着沉郁、苦难、昂扬与庄严,甚至也不无明丽与柔情的气魄宏伟的交响曲。它从桑地亚哥的孤独与失败开始写起,依次书写他在出海之前与小男孩的交往、他的扬帆出海、他与大马林鱼及鲨鱼的搏斗、他的失败的返航,最后复归于他庄严的梦境。他的语言丰富多彩,不仅雅致冷峻、简洁有力,而且色彩鲜明,具有庄严伟岸的艺术风格。
第五篇:毛概课外读书笔记
我们这一代的希望在哪里?
——《青春》读书笔记
011409220高源
韩寒一直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作家,不过说“作家”,又可能有点太过宽泛,因为他一直以多重角色出现在公众视野范围中,如赛车手,当然也有让某些人恨、某些人爱的犀利时事评论者。作为我来说,我欣赏他的车技,更加欣赏他犀利而辛辣的时事点评,但是最欣赏的,是他的文采以及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
《青春》最早在台湾地区出版,最近于内地上市。这个书名源于早先时候富士康员工不断跳楼,韩寒写了一篇名为“青春”的博文。这个名词有很大的空间与人联想。我想绝大多数人会将它与校园、恋爱、汗水、热血等等元素联系在一起,但是韩寒的这本《青春》,与我们想象中的“青春”却迥然不同。就像韩寒自己所述,“这是一个太大的名词,其实不太恰当,就好比你不能弄一些街拍照片就出版一本摄影集叫《中国》”。
是的,此“青春”非彼“青春”,它是一个缩影,是我们当前这一代人的一个缩影。序言有语,“过了少年,失去青年,踏向中年;机灵,勤奋,困苦,无望;想活得更好,活得更不好;有理想,不敢想;想创业,怕失败;盼真爱,却已婚;恨特权,又敬畏;怨体质,但想做公务员;要买房房价涨,要买车油价涨;吃饱了勇敢,饿着了懦弱;遵纪守法,单眼看着胡作非为的一个个发家;想胡作非为,上路一半摩托车又被扣了。身边能听说的混得很好的非投胎类,似乎都不带有正面极力色彩。然后一晃眼,孩子该交择校费了。”这短短一段话,却将现阶段我们这一代人的尴尬处境描写的淋漓尽致。我们不就正在迈向中年的阶梯上么?再仔细一看,怀揣着不同理想信念的人不也都囊括在相同的矛盾螺旋中?韩寒用他的视角,以他的笔触,道出了处在这个时代下小人物和平凡人的辛酸和无奈:拼死拼活想改变生活却让自己日益憔悴;有理想有蓝图却又屈于现实甘于平淡;心里痛恨权贵的奢靡生活却又羡慕着想融入其中„„生活磨平了我们所有的棱角,而青春也就这样如流水般逝去。
回到书本身,就内容而言,《青春》是一本杂文集,它收录了近来韩寒的绝大部分文章,主要是博文和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所以这部书可以看做是由一个个单元剧所构成的一个大舞台戏。
“青春”一文作为书名的由来,自然位列第一篇。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几位韩寒友人——上海普通家庭的生活现状。一个毕业后每天早出晚归拿着可怜的薪水,刚结婚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想闯荡改变现状,又怕失去工作断了收入生活无法继续;一个也是刚毕业,工资微薄,但女方要求在市区有所房子,虽然有出租屋给打工者补贴家用,但是要买天价一般的房子难比登天,目前就等着动迁祖宅了;还有一个人,由于之前三班倒工作伤了身体,不得不换了工作,而母亲在给人拧灯泡,父亲五十好几还要去海外做泥水匠,二十多岁的他都能依稀望见五十多岁的自己了。
这只是众多博文的其中一篇,可能有人会说这可能仅仅是个例,因为韩寒的人际也有局限性。但是我认为普通人当然才最能代表“普通人”这个阶层,折射出当今社会下,小人物和平凡人生活的艰难与困苦。可能你对生活完全没有发愁的必要,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人们还是整天在为衣食住行奔波的,我们需要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就如同“木桶理论“一样,我想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繁荣并不取决于最富裕的那部分人群,而是最贫穷的那部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每篇内容都带给我很多反思。我想韩寒的文字想表达的并不是单纯抱怨和抨击,而是想“研究情况,解决问题”,当一个铁屋子里的人都在沉睡时,需要有一个清醒的人来唤醒众人。只有当我们每一个处在社会的人都有意愿、有能力、有勇气去正视和改变每一个光鲜外表下的灰暗面,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强大’。
我们的希望,就在我们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