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杜江龙

时间:2019-05-15 13:0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杜江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牛顿第一定律说课-杜江龙》。

第一篇:牛顿第一定律说课-杜江龙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南开中学杜江龙

自我介绍:。。。。。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节包括牛一律和惯性两个内容。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更为合适,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牛一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并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德育渗透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牛一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内容。牛一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指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科书把牛一律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本节是在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的初步知识,既是对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又是继续学习“压强”、“浮力”等各章的预备知识,同时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等打下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利方面:学生生活中的力学经验丰富,并且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利方面: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有力才会运动”、“物体不受力运动就要停止”,所以让初中生判断“运动要靠力来维持”还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这样的对立观点,是极其困难的。心理特点:对事物仍充满了好奇心,并且初中孩子喜欢动手做实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下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及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科学推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②认识牛一律。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②经历建立牛一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②通过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四、重难点

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所以重点是把实验做好。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要得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严密的逻辑推理是难点。

难点:是建立牛一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五、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学法方面,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较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1.教具准备:小车、斜面、毛巾、棉布、木板等(演示+分组实验),多媒体课件

2.教学设计:引入(5min)、实验探究、科学推理、获得新知(20min),定律剖析(7min)、巩固提高、总结(5min)、布置作业(3min)共七个环节。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理论认为: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认知发展平衡化理论: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最终实现认知的发展。

(一).引入

演示1:在水平桌面上推粉笔盒,粉笔盒运动,撤去推力粉笔盒停止运动。

多媒体展示:亚里士多德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

演示2: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推小车,手离开后,小车运动了一段距离才停了下来。尝试解释:手不推小车小车不动,似乎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而手离开小车后,小车已经不受推力了,但他还能运动一段距离,这又与上述结论矛盾。

多媒体展示: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设计意图:强化矛盾,引起认知冲突,造成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学习的动力。)

紧接着学生活动:用力推书或圆珠笔,文具盒或小车岛,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那么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是阻力的原因。进而引出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必要。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论点,激发修正认知的愿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实验探究

演示:将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去掉棉布重复实验,再次观察滑行距离。

提出问题并讨论分析,小车的滑行距离受什么影响?

小车初始速度

平面粗糙程度。

(设计意图: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为学生设计实验做一个铺垫,并解决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斜面倾角与木板长度的匹配问题,以及小车不能平滑进入平面被卡住的问题等,使分组实验更加顺畅有效地进行。)

分组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多媒体提示几个问题:1,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体现控制变量法。

(设计意图,改演示为分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等多种能力,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我会巡视指导,对于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会在实验交流、评估阶段进行处理。

(三)科学推理—获得新知

在研究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后,学生已经有了更进一步推理的准备,此时多媒体提示启发问题:

4,如果小车在比木板更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时,能比木板上前

进的更远吗?

5.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6.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表述牛一律内容,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牛一律内容。

(设计意图:实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使难点逐步得到突破,培养学生科学推理的思维,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新的认知平衡,最终实现认知发展。)

另外,在此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展示并疏理几位科学家的推理过程。(设计意图:德育渗透,不迷信权威,坚持真理,任何科学的进步需要科学家对真理不懈的追求。)

(四)定律剖析—强化理解

多媒体展示问题:1.牛一律的适用范围?

2.牛一律的适用条件?

3.力和运动的关系?

引导学生对牛一律中“一切”、“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总保持”、“或”的含义加深认识,明确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同时指明牛一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实验基础上,抽象分析推理得到,但牛一律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一律是公认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

(设计意图:更加深刻地理解牛一律,达到课标要求。)

(五)巩固提高—设置了两个问题

1.情境讨论,视频引入,神十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人是飘进来的,人受什么力?进行受力分析,并说明力和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举个例子。(为下一节惯性做铺垫。)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来谈本节的收获和困惑,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的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梳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法的提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基本练习题。

2.实践作业:1.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

2.小论文,“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设计意图,分层留作业。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实践作业:上网查资料可以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写作,使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使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七、板书设计

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以上是我对牛一律第一课时的认识和理解,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牛顿第一定律说课正式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五常二中: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四方面说一下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本节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在整个物理中是研究物体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桥梁,它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联系了物理平衡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还包含着力、惯性、参考系等科学概念,是经典物理理论的支柱,教材内容从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出发,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验证,最后由动力学奠基人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其中创造性思维品质、逻辑推理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精神,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已涉及,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本节课的关键。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对比思考加深与应用,初步的了解逻辑推理对科学的研究的重要作用。对惯性的学习,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三、教法学法

探究式教学,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知道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六、重点、难点:

通过理想实验正确地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惯性是物体的属性。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七、教学设计

(一)导入

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物体的运动与力有什么关系呢,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列举在地上推物体和向远处投物体(让学生回答)不需要还是需要呢?这个问题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进行了研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现象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

(二)回顾历史,新课教学

1、前人对力和运动的研究: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1)动画演示介绍伽俐略创造的:理想斜面实验,边演示边引导学生思考 演示说明: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在斜面某点上,由静止运动下来,它将冲上另一斜面。

2、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师设疑:它能“冲”到哪里,它能回到原来高度吗?如果光滑,结果怎样?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A、观察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这是因为摩擦较大。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这是事实。B、科学逻辑推理:依据这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然后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那小球将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这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C、提出假设然后,我们再去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去。“D、实验验证”虽然也叫实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后来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力学知识,明确了所谓其他原因,是力与运动的关系,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

3、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是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并不是光谦虚,也是说明任何都是要学习后才能得知道更多的道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新课程中,一切物理不受到外力时,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包含的三层意思:A、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受力时,运动会一直运动下去,静止的一直静止)B、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踢球

4、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 性──惯性。举例:

(2)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

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质量大,惯性大

5、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在惯性参考系中适用。

用加速运动的车厢作为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适用吗?

总结:

在有些参考系中,不受力的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样的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

以加速运动的火车为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成立,这样的参考系叫做非惯性系。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自己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性质,只与物体质量大小有关。牛顿第一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是由科学家们实验加推理而总结出来的,经历了几代科学家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总结,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回顾前人的研究

1、前人对力和运动的研究:

2、理想斜面实验

3、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意义:1)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不受力时的状态怎样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受力时状态怎样

3、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速度、外力、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4、牛顿第一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

第三篇:《牛顿第一定律》评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评课稿

这节课是在物理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是探究电流的有关知识并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使用常识,从课型看属于概念学习课。该节课经过该老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诠释,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个人认为这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亮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概念的建立这一教学板块中.该老师没有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而采用类比的方法,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在教学板块中,该老师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单位换算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而是使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生产中的意义.体现了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使用这一教学板块中,该老师采取在实际情境中学习,而不是像以往的纸上谈兵,学生实现了在“做”中学,学生手脑并用,既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易于达成操作技能的目标.

2、教师大胆创新,展示教学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只有有了勇于创新的老师,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老师对教学设计的大胆创新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比实验,构思新颖,是本节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部分,使学生在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中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学效果之非常明显!教师的创新意识,带给学生的是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是他们也可以做到的。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地带。要努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老师始终面对全体学生,通过教师有序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4、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

在本节课教学中,该老师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家用电器的电流值,不仅落实了电流单位的教学,更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电器说明书上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

5、挖掘德育素材,实现情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该老师通过介绍物理学家“安培”的事迹,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物理的激情与创造的动机。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例题的数量还是稍多了一些,既影响了教师的拓展和深入,也在无形之中减少了学生的讨论时间和生生活动的空间;2.分析应当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寻求更佳的教学方式,例如列表分析、动画演示等。

三、对本节课的建议由于执教者是在外校借班上课,而班级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新颖的方式并不是太适应,因此小组成员的参与面有所欠缺,很多时候往往是某几个固定的学生在参与双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率。综上分析,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它代表着我校物理教学的较高水平,但就象一句广告词中说的那样,我们的追求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四篇:优课: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高一物理组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组

胡 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的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现象,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2.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章学习了运动,在三四章学习了里。虽然初中时已经简单的学了牛顿第一定律,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关于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曲折性,对于理想实验并不清楚,没有体会到理想实验的奥妙。所以,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更重的是掌握科学推理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难点:惯性的理解。

教学策略

首先宇播放航员在太空舱中的视频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从迪卡尔到牛顿,以“追寻历史的足迹”为主线,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的发展过程。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最后,通过展示生活中与惯性相关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应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宇航员在太空舱中的视频。太空中可以看成一个几乎不受力的环境,视频中太空中和在地面上的生活迥然不同?这其中就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力究竟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呢?

(二)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回顾历史,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用ppt播放。学生活动: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

1、亚里士多德(1)方法:直觉+运动

(2)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

(1)猜想:物体停下来受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若没有阻力,一旦物体具有速度,就将保持这一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下去。(2)理想斜面实验

教师讲解:让一个小球从一个斜面的顶端滚下,紧接着又滚上另一个对接的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力,这个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如果减小对接面的倾斜度,小球仍会达到同样的高度,但经过的路程会更远些。当把斜面变成水平面,这是既没有使小球加速的因素,也没有使它减速的因素,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永远滚下去。学生活动:观看flash动画,体会理想实验的奥妙。

(3)思想方法:实验+科学推理

(4)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加速或减速的原因。

(三)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顺理成章的得出之后,带领学生仔细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2、含义

(1)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特性——惯性;

3、适用范围:惯性系(地面、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教师活动:通过实验“纸拉杯子”引入惯性的大小问题。

4、惯性的理解

(1)惯性大小表现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2)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无法克服。(3)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均无关。例题巩固:判断题

A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B 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力维持 C 在宇宙飞船内物体不存在惯性

D 短跑运动员最后冲刺时,速度很大,很难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E 把手中的球静止释放后,球能竖直下落,是由于惯性的作用

F 放在地上的足球,被运动员飞起一脚,用力克服了它的惯性,所以足球滚动了。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科学家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错误,理想实验也成了物理学上很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牛顿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任何物体都具有一个固有属性——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运动状态越难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12/13题

第五篇:工作总结 周江龙

工作总结

进入纪检部已经一个月了,在这个新的团体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在这个新的集体里,坚持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部训,谨记老干部的工作宗旨,怀着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宗旨,认真跟随部长完成了学校的各项任务。一个月的时间,各种工作得以圆满完成,顺利的完成了以下任务:

1.部门举行了中秋晚会,是本部门举行的第一次联谊晚会。晚会邀请了指导教师黄老师出席。在晚会上我们同心协力的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2.跟随新老成员登记优秀宿舍工作,抄写教师走访纪录。初次工作体验到了检部严谨的工作作风。

3.处理突发事件:寻找多天离校且毫无音讯的学生。培养纪检部吃苦耐劳的精神。

4.维持迎新杯篮球赛,全体成员以负责认真的态度维护赛场纪律。

5.学生宿舍违规电器的检查,在大家积极配合之下,圆满完成此次任务。当然,在工作中也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原因:

1.由于刚进纪检部,对部内的一些事务部太了解;

2.大家刚进纪检部,大家不是太熟悉,导致合作上不够紧密;

3.没有做好准备工作。

改进方法:

1.积极向老成员了解部内的一些事务,多向部内干事请教;

2.以后多和大家交流,搞好部内和部外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配合部长;

3.多总结一下,首先预做一个计划。

本月大量新成员新加入纪检部,对各项工作都不是很熟,且又面临大三老干部换届,但面对各项工作安排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均圆满结束,本月的工作也顺利圆满结束,维持好活动秩序并配合好其他部门搞好各项工作与任务。作为新成员,我们应该感谢老成员的带领与帮助、包涵与理解。新成员在工作方法上有很大欠缺,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当然为了使工作顺利有序进行,要求各干事加强内部交流和沟通,相互团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部内成员应该多加团结、多加沟通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提出工作上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找出 解决方案。新干事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大胆管理,进一步加强内部成员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的学习。

周江龙

2012年9月

下载牛顿第一定律说课-杜江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牛顿第一定律说课-杜江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喜江述职报告

    履诺述职报告 杜喜江 2011年 我任利民村主任负责党总支 全面工作。回首一年来,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所做的工作只 有得到领导的帮助和党员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我会铭记 这一点。下......

    杜江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2014年春季师德师风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南寨小学 杜江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进一步确定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为了追上党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师自身的......

    杜文龙请辞报告

    关于申请辞去班主任职务的报告 敬呈尊敬的钟校长并张校长: 我是八年级148班班主任杜文龙,首先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关心;感谢学生的宽容......

    千与千寻观后感杜龙涛

    《千与千寻》观后感 7.5杜龙涛 今天,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千与千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掌握着所谓“魔法”的汤婆婆,他利欲熏心,建造了一个浴场,打着“神明”的......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学生在学习本节......

    说课~-~

    一、说课的基本内容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 (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一)说教材(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说课程标准 说明课程标准对教......

    说课

    什么叫说课 那么,什么叫说课呢?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

    说课

    说 课 一、什么叫说课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