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新课程教师必读有感
假期中我读了《新课程教师必读》这本书,起初只是随意翻翻准备拿它消磨时间而已。可是当我渐渐读进去,走到书中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教学故事中时,我真是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我觉得我应当把它当作一本很重要的书来读,因为他对我们教师来说太重要了。读了它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每一个教育故事,教育启示集锦都发人深思。文中的作者都有着各自不
同的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事件,而他们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决。而且他们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例:《让人性的光芒在课堂闪烁》中一文案例的作者朱聪在给学生上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讲一个“给比拿愉快”的故事。他费尽口舌启发学生:“比如说,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感谢你时……”讲堂中一位学生打断了他的话,让老师给他们讲“给比拿愉快”的故事,老师却一时语塞了。致使老师课中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下课铃声响起。老师及时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老师说了实话,只准备如何启发大家来说,却没想到自己来准备一个故事,明天我上课时给大家讲。虽然作者的态度是真诚的,但丝毫却没有感觉到刚才过关的庆幸。反而感到一股深深的自责从心底涌起。作者在课后及时反思着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觉得提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难题,但要真正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可能就有点困难了。光靠教师的启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活生生的例子作引导。在课堂中,如果讲关于自己的故事,肯定比讲听说来的、读到的故事更能吸引学生、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说话的欲望。但自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吗?是准备不充分吗?仔细想想这里虽存在着客观问题。那就是自己心底还深深潜伏着“师道尊严”的意识。
是啊,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一定得放下架子,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课堂上不至于这样。本文作者及时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多么令人值得学习呀。确实我们教师曾几何时,两点一线成了我们生活不变的轨迹。早晨上班,晚上回家,路上匆匆而过,无心顾及周围的人和事;在学校里忙忙碌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无暇真正了解学生。晚上回到家中,忙完家务,又要督促孩子写作业,再没有能力和时间去关心邻家的事……就在这忙碌中,我们真的渐渐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渐渐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师,才会有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课课都重要、门门皆基础。星期天,各门兴趣班排得满满。孩子们马不停蹄的赶场子,节假日也是这样,他们知识越来越丰富、技能越来越强的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却慢慢地枯竭。与人交往不再默契。他们说不出、教师说不出“给比拿更愉快”的故事的原因,不是不说,是没有话可说!因为没有看过,更没亲身体验过。
作者的反思是深刻的,一个小故事的确暴露了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经验中忽略了很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反思是发人深思的。我们真的应当醒悟了。我们不能埋怨本文的教师和学生缺乏故事和体验,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因素。我们的教育真应关注生活世界,这不仅仅是个理论话题,它确定有现实意义,当我们去掉教育人为包装,以一颗淡然的心平静地看待像花蕾一样渐次绽放生命活力的孩子们,在生活中体验意义、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
本书中一个个案例无不释然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多多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多用他们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世界,多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他们的所想。这样孩子们的世界将是一个多么绚丽多彩的世界啊!
从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作者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们的教学机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己的教学反思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我想真的应该不断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了,决不能用灌输的思想去教学生了,决不能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了,真应当多动动脑筋,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再不能培养“标准件”统一模式化的学生了,要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
从教了十三个年头,真的感到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去学习,去重新更新观念。为了我们的教育,我真应当审时度势,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念。
第二篇:读《家长必读》有感
读《家长必读》有感
本人作为一名父亲,原来私下一直认为只要有了孩子,管好、教育好孩子也就是给以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很好的学习条件,顺理成章也就成为了“称职”的父母、“合格”的家长,自从学校要求《家长必读》阅读后,我只好认真进行了拜读,但认真仔细阅读后,让我感受颇深,收获颇多。深感作为一名合格家长的不足;在教育引导孩子上收益匪浅,感悟有以下三点:
一、融洽了父女关系,真正成为了女儿的“知心”朋友。给我很深印象的是小孩在中考时,本人自以为只要常常督促、时时检查、多多说教,就能取得应有成效,哪知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当时正值孩子的发育期,易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可想而知。自从认真学习《家长必读》之后,我深刻领悟到成功教育光凭父母一方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和孩子双方形成“互动”,于是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利用一切时机与小孩多交流、多交心,有意识地让她谈谈校园内的趣闻佚事以及学习上的一些情况,并在其中发现她的闪光点,加以表扬赞赏,从而使得她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使我们父女关系更加融洽了,让她真正感受到父母对她的关心和爱护。
二、转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帮助她树立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按照《家长必读》上面的方法,结合我们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加强和孩子的交流互动,谈人生、讲理想,当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过。至于是否能够成就人生梦想,那又是另外一回事,至少说当有一天我们回想高中时代生活时,不至于悔恨当初。让她感悟到接受教育是人生旅途重要开端,同时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然已经来到学校,由父母和校方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为何不定下心来,珍惜高中最美好的时光,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将学业完成。由于主观转变了学习态度,想当初都是我们要她学,而今却变成了她要学。记得初中时期,我替她买许多的学习资料,到最后往往是“原封不动”,而现在自从孩子端正学习态度之后,变成了主动要求我购买一些学习资料,并且能够有计划地完成。
三、面对生活和学习上困难,大家一起解决。从孩子小学到初中学习成长过程中,我个人一直崇尚顺其自然的方法,很少干预孩子的学习。自从揣摩了《家长必读》之后,作为家长我们不仅仅对小孩的学习成绩方面进行关注,还应该关心孩子们德智体全方位的成长,更应该关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一些细节性问题。当孩子遇到生活和学习的困难时,我们家长理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共同解决克服困难。经过我一段时间的关注,发现她的语文成绩不进则退,立即和她班主任进行讨教“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成绩”,蔡明老师不厌其烦作了详细解答:增加课外阅读量,有目的地针对弱项多做练习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语文成绩稳中有升。小高考前有次生物测试未能过关,孩子紧张起来了,打电话向我们倾诉。一方面给以她安慰,一方面我立即到网上查阅下载相关资料于当天就送了过去,现在结果出来了,成绩还不错。
以上是本人学习《家长必读》之后一点心得体会,和各位家长共勉,并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总之,一句话我们孩子学习成绩的取得和学校以及各位老师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谨代表我全家表示最真诚谢意!
家长:刘玉兵
二O一二年四月
第三篇: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这是一本对新课程进行全面解读的书。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而且在这个储备里知识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课程》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它还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面的错误的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因为这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新课程要求我们做一个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走进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我有幸拜读了朱慕菊教授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受益匪浅,我更新了教育理念,领会新课改精神,对我的课堂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新课改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能真正得到落实,体现时代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时代发展需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一代新人服务,现在,我们要改变过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把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全能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改要求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识得者。
三.新课改体现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多元化。传统的学习,学生都是被动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引导,在做法上大多习惯于“我说你听”的理论指导,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知识,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符合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因此,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不参与教育科研,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
五.新课程十分重视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做一个 “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
读《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有感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们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暑假中,我阅读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体会很多。现在,我仅就“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话题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呢?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它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然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需要我们全体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第四篇: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新课程中提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传道授业的教书匠转变成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的教师。乍一看,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像孙悟空的72变被幻化成了多种角色。曾经听到这些名词觉得不可思议,更觉得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读完《走进新课程》才略有感悟,这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是在经济迅速腾飞,世界变成了“村”的开放时代背景下所必然出现认知。这么多的不同角色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的新观念。
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积极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己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出来的。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好的促进者,自身的素养,尤其是自己专业的素养是要提高的。只有自己站的高了,才能给低处的人予以正确的指引。做老师就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自己,做到与时俱进。研究者就是让自己像一个学生一样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从而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使之我们的教学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身教”。
三、建设者、开发者是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提出的。
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校本课程,许多学校都自己编印了校本书籍。很多校本课的内容都很贴合当地的传统和特色,或是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就我们体育学科来说,创编徒手操、自编舞蹈、武术套路、编写校本书、废旧器材的改造利用,游戏的开发等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在对待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对我来说这方面是我特别欠缺的,另一个方面是这些好的东西实践和推广的人还太少。当我们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时,我们就会对我们的所教学的内容理解更深刻,剖析更全面,给学生带去的也将是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更符合实际发展规律的教学。
四、开放的教师是从学校与社区关系而言的。
开放的教师从目前来说应该是很难做到的吧!虽然我们现在学校体育场地是对外开放的,社会上的群众也都参与进来,但是真正参与的老师却很少,或者说参与的老师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学校专职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是某个社区或俱乐部的教练,他们会组建社区的比赛团队和另一个社区的团队比赛,并形成一个惯例或一个联赛。而我们现在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却很少,规模也很小,参与的年龄很多也是集中在青少年和年轻人这个群体。我们所带出来的运动队也都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在其它的空闲时间内,组织社区间的比赛机会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我们任然把体育教学当成老师的专职职业,只在课堂教授。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人,是社区的一员,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并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第五篇: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远培——让我成为教育理念的行为实践者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峨 眉 山 市 绥 山 三 小
童 伟 勤
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这种基本工具及早掌握,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纵观我国识字教学的现状,从全局看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识字教学进程缓慢,使读写训练起步迟,质量受到影响。曾有专家指出:“小学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在总体上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 ;“识字量可以简明地表示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反映学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识字量低,就没有足够的读写资本,而且识字过程庞杂,要求失当,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一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高的识字量理应学得轻轻松松,但普遍的事实是学生并不轻松,识字教学往往环节过多,冗余度大,尤其是字义教学花时多,要求偏高。一方面对学生已有的积累及认识水平有所忽略,一切从零起步;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去达到超过他们认知水平的理性的高度。学生从识字学习起就尝到了语言的乏味与痛苦,反映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的语言文字,他们学得好沉重。识字评价也很片面,主要依靠形式同一重复多次的书面练习,涉及的内容很局限,较呆板。高分之下忽略了对学生识字能力、识字习惯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估价。针对识字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以这样的量来满足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低年级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提前阅读呢?通过反复研读,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受益匪浅,茅塞顿开。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引起大脑风暴,修正自己的一些不足,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无论是在识字教学理念,还是在识字教学方法策略方面都产生质的改变。
一、研读反思,构建了新的识字教学理念。
1、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自己。
研读了专家的讲座后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从以人为本的社会观和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观出发,树立新的以儿童为主体的汉字学习“主体观”,激发儿童识字的兴趣,逐步养成自主识字的基本能力和良好习惯。
2、认写分开,及早阅读,加强写字。
《新课程标准》提出1—2年级会认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常用字,大大提高了低年级的识字量,为及早阅读打好基础。通过学习专家的讲座充分认识到: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能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不考试;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端正,大体了解意思,并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不要在指导学生认识要认的字时,自觉不自觉地让学生分析、识记字形,浪费时间,疲于奔命,修正了以前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二、探索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专家的引领和生动有趣的课例的引导下,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者不要拘泥于呆板、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方法,应该采用丰富多采的识字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采用随文识字、字理识字、趣味识字、熟字识字、组词连句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比如运用:
编一编:可以根据汉字编儿歌、韵语、顺口溜进行识字,如“会——一人云端走,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帮——小丰丰耳朵长,站在一条毛巾上,坐——两个小人儿土上坐”。
猜字谜:在生字的识字中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记忆某些生字,会极大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非——一个猪槽两头通,六头小猪两边拱”,“全——一人胆子大,敢把大王踩”。
演一演: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演一演,动一动。如学“跳、拍、投、跑、扔”时,让学生演,实际感受这些字表示动作与手和脚有关。
三、建立大语文观,拓宽识字渠道。
在远程培训中我进一步认识到,教者在教学生识字时不要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 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应植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语文教师应当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生活环境和汉字的母语,人文特性出发,树立新的以生活环境为“课堂”的汉字学习“开放观”,走开放识字之路,引导儿童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
1、利用学校的文化氛围,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
学校是一个文化氛围极浓的场所,处处都展现出汉字的无穷魅力。通过远程培训,我充分认识到我们身边的事物都是学生学习的大好条件,于是我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教室,认识门牌中的“班级”,让学生给实物贴标签,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制卡片或纸条贴在课桌、讲台、黑板上;班级布置也尽量让学生们动手,如:卫生角,图书角,自然角的标牌都让学生试着写。陶行知先生说:“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连在一起教。”在给实物贴标签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认识了许多字,而且激发了强烈的识字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学生认识本班同学的姓名,第一次发作业本时,老师就提出小助手的“任命标准” :认识本组同学的可以当组长,认识本排同学的可以当排长,全班同学姓名都认识的就有当语文大组长的资格。学生都想成为老师的小助手,于是一下课就对着座次表上的同学姓名认真识字,没几天工夫,许多学生能顺利地帮老师发本子了。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的100多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另外我们还利用课程表,每天请值日生把当天的课程抄写在黑板的一角,学生为了做好课前准备,每一节课都要注意看黑板上公布的课程。久而久之,学生又认识了所有的课程。我们还让学生走出课堂,认识学校内各种功能用房,如舞蹈训练房、微机室、音乐室、实验室、语音室等;观察校内的宣传标语和书法作品,如学风:“乐学、尚美、创新、特长” ;警句:“业精于勤,荒于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2、利用母语环境,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
儿童要生活,必然要与汉字打交道,汉字作为一种文化,作为母语的书面符号自然渗透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布置学生观察从学校到自己家里要经过哪些单位,看见哪些广告、标牌,运用学到的“看拼音识字”,“看图识字”和“问——听——读”等方法,认识生字,每人准备一本生活识字本,回家后自己说一说,并让家长写下来。还引导学生认识整个家族中的名字。经过这样的活动,有的学生几天就认识一百多个字,象“合家欢超市”、“卫生局”、“人民医院”等。另外我们还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剪贴本,可以将自己在读书看报中认识的字剪下来,贴到本子上,还可以把自己吃的零食或物品的包装袋上的字剪下来,定期举行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扩大识字量,同时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3、与阅读写话相结合,在阅读和写话中巩固识字。
从长远目标看,识字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阅读,但低年级阅读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更好的巩固识字效果,虽然学生在阅读时收获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收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有的是来自于语言的,有的是来自于精神的。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每天安排学生利用15分钟读配套的自读课本,让当天所学的生字在阅读中得到迁移和巩固,而且每天印一张与生字相匹配的词语单,让学生反复朗读,识字强化。由于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识字能力大大加强,很多学生认识大量的字。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们安排了每周一篇写话,学生在写话中运用了大量的汉字,很多学生不会写的汉字也不愿用拼音代替,充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本次远程培训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新了我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反思中不断促进了自己迅速成为教育理念的行为实践者。